货币供给
- 格式:ppt
- 大小:170.00 KB
- 文档页数:54
货币供给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供给的基本原理2.掌握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3.了解货币供给理论及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
一、货币供给的概念(一)货币供给的含义1.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并使它进入流通的过程。
向社会供给的货币主要是通过银行系统的信贷活动而进入经济活动中的。
货币供给过程包括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机制供给货币的过程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
2.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
货币供给过程包括: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机制供给货币的过程。
3.货币供给量货币供应量指一国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通货)与存款的总和,即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
它是一个存量概念。
现金与存款共同构成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其中,现金由中央银行供给,存款由商业银行供给。
货币供给量是货币供给过程的结果,其源头是中央银行初始供给的基础货币,经过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活动可以出现数倍的货币扩张.货币供给量从银行角度来说是负债,从非银行经济主体来看则为资产。
(1)货币供给量是一国存量的概念(2)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值,(货币需求则是一个预测值)是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一定时点上的负债总额,它上银行通过各项资产业务向经济社会投放出去的。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货币供给量的多少要由银行系统资产业务规模的大小决定4.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
争论的实质: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问题争论的政策意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没有可控性,货币政策可能无效。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具有可控性,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理论依据货币供给的外生性观点的代表:凯恩斯理论盛行后,货币的外生性一直是经济学主流学派的一个基本命题,并得到了货币学派的推崇,一度成为经济学的教条。
货币供给量是如何计算的?
(1)货币供应量=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存款比率)
货币供应量Ml与M2,Ml是狭义货币,M2是广义货币。
货币供应盆一般与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有关,通过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但这一因素对股票市场趋势的影响比较复杂,既有刺激股票市场的作用,又有压抑股票市场的作用。
(2)扩展资料:
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过多增加货币供应造成的。
货币供应盆与股系价格一般呈正比关系,货币供应t增大使股票价格上升。
反之货币供应最缩小则使股票价格下降,特殊情况下又有相反的趋势。
Ml增长率大于M2,表示货币供给在由流动性较低转向流动性较高。
货币供应量意味着投资者在自由运用进行投资金充裕而趋于上涨。
当MI的增长率低于M2H寸,表示货币供给从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转向流动性较低的资产,投资者倾向于定期存款。
投资标的将可能因为流动性趋紧而下跌。
货币供给与需求金融术语名词解释货币供给与需求金融术语名词解释一、货币供给1. 货币供给的定义货币供给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整个经济体系中可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总量。
2.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货币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政府的财政政策以及外部因素等。
3. 货币供给的调控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货币供给,以实现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等多个宏观经济指标的目标。
二、货币需求1. 货币需求的定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体或经济体系中对货币的持有需求。
它受到购买力、利率、通货膨胀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2. 货币需求的类型货币需求主要分为交易动机需求、预防动机需求和投机动机需求三种类型。
3. 货币需求的弹性货币需求的弹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财富、收入、利率等因素。
在不同情况下,货币需求的弹性也会有所不同。
三、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1.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当货币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市场将实现稳定,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宏观经济指标也将得到有效控制。
2. 调控货币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性对货币供给与需求进行有效的调控,是维护经济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货币供给与需求是经济金融领域中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了解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原理和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也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理性地处理金融问题。
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下,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对于维护通货膨胀率、利率稳定以及金融风险防控至关重要。
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部因素对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也愈发显著。
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相关机制和调控手段,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经济金融市场的变化。
总结回顾货币供给与需求作为金融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在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态下,经济体系能够有效地实现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目标。
货币供应量公式
货币供给量公式为:货币供应量=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存款比率) 。
公式就是用数学符号表示各个量之间的一定关系(如定律或定理)的式子。
具有普遍性,适合于同类关系的所有问题。
在数理逻辑中,公式是表达命题的形式语法对象,除了这个命题可能依赖于这个公式的自由变量的值之外。
货币供应量=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存款比率)
货币供应量的现实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
预测货
币供应量的增长、变动情况则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和现实情况不同,以及经济学家对货币定义解释不同,各国中央银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也不尽相同。
有狭义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再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之分。
货币供给名词解释
货币供给(Money Supply):
货币供给指的是国家当期可以流入市场的货币总量,它是由央行供应的货币以及银行间借贷的总量组成的。
它是量化衡量经济活动的一个关键指标,对经济增长有直接的影响。
一般来说,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刺激经济增长,而货币供给的减少会使经济放缓。
货币供给分为两种:M0(活期货币)和M4(总货币)。
M0是指央行发行的纸币和硬币,也称为流通中的货币,它在支付时可以立即变现。
M4是指M0的总量加上一定期限内的存款总量,它比M0更能反映实际货币供给水平。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1.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是指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对现金货币、存款货币等其它形式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应量是指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供给货币所形成的、为社会公众持有的债务总量,它是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一定时点上的银行负债总额或资产总额。
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存量概念,即某一时点的货币供应量。
2.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名义货币供给是指适应物价增减幅度在名义上增减的货币供给,它是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实际货币供给是指剔除了物价变动影响在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在一定的商品、劳务供给和货币供给下,如价格水平出现大幅上升,则意味着既有的货币供给只能媒介部分商品、劳务的流通,会出现明显的货币不足。
反之,价格水平大幅回落,既有的货币供给就会明显过多。
3.适度货币供给适度货币供给是指银行系统通过货币投放与信贷投放而实际注入社会的货币量与社会合理的货币需求相一致。
这个概念内涵了三层意思:一是适度的货币供给反映了适度的货币需求;二是适度的货币供给在于使实际的货币供给量与适度的货币需求量基本一致;三是如何使货币供给适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能否审时度势,把货币需求调整在合理的限度内,从而使货币供给趋于合理。
在现实生活中,适度的货币供给很难取得。
因为:l 银行作为货币供给的唯一闸门,从表面上看它能强制地向社会供给任意数量的币,而事实上,货币供应量是由国民经济各收支主体共同决定的,因而银行在按自己的意图供给货币的同时会受到来自社会各部门强求银行供给货币的抵触;l 适度的货币需要量与适度的货币供给量是相互依存、相互引导的,二者中任何一方因各种因素产生了波动,都会使另一方出现波动。
货币供给量既是外生变量,又是内生变量。
外生变量又称为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由非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中央银行能够按照自身的意图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对之进行调控。
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不为政策所左右,社会各经济主体能够按自身的意图通过货币收付行为左右货币供给量的规模,进而影响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力度及作用。
第九章货币供给小序:在现实生活中,货币供给对经济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一国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而且影响着社会微观经济主体的日常活动。
正因为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导致宏观经济对内外均衡的变化,会影响各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因此,对货币供给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主要内容:本章分四节,讨论:货币供给的定义及其演变,货币创造,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课时安排:6第一节货币供给的定义及其演变一、货币供给的定义1、动态的货币供给:(1)概念:是指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
(2)货币供给主体:中央银行,现金货币供给;商业银行,存款货币供给。
(3)货币供给系统:以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为起点,以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为中间环节,以非银行部门转移、结算货币为终点,形成一个复杂的货币供给系统。
2、静态的货币供给:即货币供给量,通常是指一定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的总额,由货币性资产组成。
静态的货币供给又有名义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供给之分。
3、名义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影响因素的货币存量;4、实际货币供给:是指剔除了物价影响因素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二、货币供给的演变与货币分层1、货币层次划分的原则:以流动性的大小为依据。
具体地说,是以某种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或活期存款的能力作为标准。
其转换为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成本越低、时间越短,则流动性越强,货币层次也就越高;反之,则货币层次越低。
2、货币供给口径:综合各国的情况,货币供给的分层划分大致如下:M1=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3、我国的货币层次:M0=流通中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其中:M1为狭义货币供给量,M2为广义货币供给量,M2减M1为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货币供给与需求:金融术语名词解释】一、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总量,通常由中央银行管理发行。
货币供给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国家的经济政策、通货膨胀率、利率和货币政策等。
货币供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状况和货币市场的稳定。
二、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货币的需求量,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消费水平、金融市场的状况和政府的财政政策等。
货币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和货币的价值。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货币供给与需求这一金融术语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然而,货币供给与需求作为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其深层含义和影响远不止于此。
接下来,我将深入探讨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金融术语。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至关重要。
货币供给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过多的货币供给会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影响到国家的经济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货币供给过少则会导致货币紧缩,从而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非常重要,需要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来维持。
货币供给与需求也与汇率和利率密切相关。
货币供给的增加可能会导致汇率的贬值,这对进口和出口都会产生影响;而货币需求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这对投资和消费都会产生影响。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对国家的外部经济关系和内部经济运行都有着重要影响。
在个人理解中,货币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不仅涉及到货币的发行和管理,还涉及到货币的价值和流动性,对国家的经济状况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把握金融市场的脉搏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
总结回顾:货币供给与需求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其深刻含义和影响不可小觑。
它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状况和货币市场的稳定,还关乎国家的外部经济关系和内部经济运行。
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经济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