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市的开发边界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71 MB
- 文档页数:54
四川省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2017)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7.06.03•【字号】•【施行日期】2017.08.01•【效力等级】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已于2017年2月24日由成都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2017年6月3日经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7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城乡规划的科学民主制定和严格实施、监督,完善规划治理,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保护生态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监督检查以及在城乡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区是指城市、镇(乡)、村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应当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规划区应当相互衔接。
第三条本市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镇(乡)规划和村规划。
城市规划、镇(乡)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重、城乡统筹、分类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二)贯彻绿色、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三)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确保公共空间优先、公共交通优先和公共配套优先;(四)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注重延续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保护有地方特色的历史风貌和自然景观;(五)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兼顾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五条本市城乡规划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级管理。
开发区、园区等应当统一纳入城乡规划管理。
成都龙泉驿区基地考察报告自己整理的成都龙泉驿区基地考察报告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龙泉驿基地自然环境分析调查报告;(1)气候:龙泉驿是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风力低。
春季气温上升迅速且不稳定,春季易冷落,降水少,偶有冰雹大风;夏秋降水较多,容易变成洪水;秋天多雨,天气寒冷;冬天多雾,雪很少,阳光很少。
(2)地形: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平原东缘。
边界东西长29.8公里,南北宽28.75公里。
最高海拔1051.3米(长松山周家梁子),最低海拔456.8米(茶店镇三元村白洋沟),相对高差594.5米。
总面积556.98平方公里。
龙泉山中部位于该地区的东南部,从北北东向SNW延伸,是成都平原与四川中部丘陵的分界线。
境内有低山丘陵和平坝,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微倾,倾角小于10度;以平坝为主,其次是低山和小丘陵地区。
东南部有低山深丘,中部和西北部有平坝间的浅丘。
成渝高速公路自西向东5公里至18公里范围内的大民街、龙泉街内的丘陵起伏,高于南北两侧,成为该地区向沱江、岷江自然排水的分水岭。
(3)水文:龙泉驿区水系属于岷江、沱江支流。
境内东南部有泸溪河、斗沟河、沙河支沟,是闽江支流晋江的支流。
其排水面积为12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2.3%。
西北的西江、袁家沟、条砖河、黄水河、长安河是沱江水系的淠河、赣江支流。
其排水面积为4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7%。
昌松岭一线是岷江和沱江的分水岭。
50多平方公里的流域内有泸溪河、西江、条疃河。
施工环境分析:(1):位置龙泉驿区位于成都东部,西与锦江区接壤,西南与天府新区成都直关区接壤,北与新都区接壤,西北与成华区接壤,东与金堂县青白江区、建阳市接壤,是成都的中心城市。
龙泉驿区辖7个街道(龙泉街、东安街、大民街、狮岭街、同安街、西河街、白河街)和3个镇(洛带镇、红安镇、山泉镇)。
(2)人文:2020年底,全区登记总人口28.93万人,比上年增长4.3%。
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1、目的 (1)2、适用范围 (1)3、临第一、第二、第三绕城高速公路退界 (1)第二部分卫星城及区域中心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第一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1.1“三线” (2)1.2 用地比例 (2)1.3 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控制 (2)1.4 建设用地停车 (4)第二章建筑形态管理 (5)2.1城市形态 (5)2.2建筑面宽 (5)2.3建筑高度 (5)2.4建筑间距 (6)2.5建筑屋顶 (7)2.6建筑退界要求 (7)第三章公共开敞空间规定 (8)3.1城市中心 (8)3.2 公园绿地 (8)3.3 湖泊水系 (9)3.4 环城公园 (9)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定 (9)4.1城市公共服务中心 (10)4.2 社区服务中心 (10)4.3工业集中发展区(点)公服设施配置 (11)第五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2)5.1 总体要求 (12)5.2 公共交通 (12)5.3 慢行交通 (13)第六章地下空间规定 (13)6.1 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3)6.2 地下综合管廊 (13)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定 (14)7.1 给水 (14)7.2 排水 (14)7.3 再生水 (15)7.4 能源 (15)7.5 防灾减灾 (16)第三部分小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7)第一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17)1.1“三线” (17)1.2用地比例 (17)1.3 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控制 (17)1.4建设用地停车 (18)第二章建筑形态管理 (19)2.1建筑面宽 (19)2.2建筑高度 (19)2.3建筑间距 (19)2.4建筑屋顶 (20)2.5 建筑退界 (20)第三章公共开敞空间规定 (22)3.1城市中心 (22)3.2 公园绿地 (22)3.3 湖泊水系 (22)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定 (23)4.1公共服务中心 (23)4.2 社区服务中心 (23)4.3工业集中发展区(点)公服设施配置 (24)第五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定 (24)5.1 总体要求 (24)5.2 公共交通 (25)5.3 慢行交通 (25)第六章地下空间规定 (26)6.1 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26)第七章市政设施规定 (26)7.1 给水 (26)7.2 排水 (26)7.3 再生水 (27)7.4 能源 (27)7.5 防灾减灾 (28)第四部分特色镇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9)第一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9)1.1生态保护红线 (29)1.2 城镇发展边界 (29)1.3用地分类与标准 (29)1.4 空间布局 (30)1.5建筑容量规划控制 (30)第二章建筑形态及风貌 (30)2.1建筑高度 (30)2.2建筑界面 (31)2.3建筑间距 (31)2.4建筑退界 (31)2.5建筑风格与细部 (32)第三章公共开敞空间规划 (32)3.1绿地体系 (32)3.2 节点及标志物 (32)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 (32)4.1 镇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32)4.2其他设施 (34)4.3 旅游设施配置 (34)第五章功能复合与更新 (34)5.1功能复合 (34)5.2功能更新 (34)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定 (34)6.1镇域道路 (34)6.2城镇道路 (35)第七章市政设施规定 (35)7.1 给水 (35)7.2 排水 (35)7.3 电力 (36)7.4 环卫 (36)7.5 综合防灾 (36)第五部分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7)第一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37)1.1 用地选址 (37)1.2 用地标准 (37)1.3建筑布局及风貌 (38)1.4 建筑退界 (38)第二章公共服务设施 (39)2.1 布局原则 (39)2.2公共配套设施指标 (39)2.3 其他设施 (39)第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39)3.1 基本原则 (39)3.2 道路工程 (39)3.3 给水 (40)3.4 排水 (40)3.5 电力 (40)3.6 燃料 (40)3.7 综合防灾 (40)第六部分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管理规定 (41)6.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41)6.2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近现代建筑 (42)6.3 小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42)6.4 川西林盘传统聚落保护与改造 (42)第七部分附则 (43)附表 (44)附表1:成都市域城镇体系 (44)附表2:成都市特色镇名单 (44)附表3: 建筑间距图示 (45)附表4: 城乡用地分类及代码 (46)附表5: 镇建设用地分类及代码 (46)附录名词解释 (48)第一部分总则1、目的为统筹全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及村庄在空间、形态、生态和管理等方面的转型升级,提升城乡规划建设质量,特制定本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本规定”)。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9.27•【文号】国函〔2024〕146号•【施行日期】2024.09.2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46号四川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成都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建设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成都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3.9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16.6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496.61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361.20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56.8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三、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对青海、西藏等地区的战略保障。
基于“田园城市”理论对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分析作者:阚逸群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8期【摘要】 2009年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长远发展目标。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发展目标的提出对借鉴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借鉴,同时在内容上更加丰富。
本文将基于田园城市理论对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进行分析,提出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理论;分析19世纪末的欧洲面临着由工业化带来的城乡严重对立、城市拥挤和环境恶化、乡村发展停滞等严重的城市问题。
对此,霍华德提出了建设建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理念的核心在于:无污染、田野与城市交融;社会机遇平等、就业充分;城城市和乡村互动发展、相互融合。
2009年12月,成都正式确立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将城市建设为一个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国际性城市。
成都提出的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源于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却又有自身新的内涵所在。
本文将基于“田园城市”理论对成都建设“世界田园城市”进行分析。
1.对于田园城市的认知1.1田园城市的构想是理想城市的最佳表现途径之一:田园城市是由中心城区与周边乡村共同构建的开放系统,城市周边具有较强的环境调节能力和优美的田园景观。
它既包含和谐的自然环境,也包含合理的人文环境,为居住者提供公正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
田园城市既有居住区和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又有为居民提供就业的产业区。
城市周边是大面积的绿地、农田、水体,保障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1.2田园城市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构想,正值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剧的时期。
当时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使得城市拥挤,对环境造成污染和极大破坏。
同时大批的农村人口、低收入人群被排挤在城市之外。
今天,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是大规模的城市化,如果不能以前瞻性的思维、采取合适的发展模式,那么我们遇到的城乡问题将比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重。
“立体城市”的成都实践——以西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王波;晁旭彤【摘要】“立体城市”是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缓解目前城市扩张所带来的诸多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文章分析了立体城市的进化过程,提出城市的立体化程度是其发展动力与现实基础相互作用、螺旋上升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功能、立体交通的统一融合。
最后以成都市西部新城为例.从立体空间规划与立体交通规划两个方面探讨了立体城市的基本规划方法。
【期刊名称】《四川建筑》【年(卷),期】2012(032)005【总页数】4页(P43-46)【关键词】城市规划;立体城市;功能复合;三维空间;立体交通【作者】王波;晁旭彤【作者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32008年世界人口的天平首次从农村倾向城市,中国也正处于城市发展与扩张的高峰期。
面对日益增长的空间与资源需求,无限扩张的平面城市遭遇了诸多发展瓶颈:生态破坏、土地资源短缺、城市效率低下等等。
城市发展由平面扩张走向立体化生长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发展理想是实现对空间的高效利用、高密人口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运作方式的节能高效。
“立体城市”、“新能源”、“新交通”、“新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时代热点已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主题。
1 “立体城市”的进化分析1.1 立体城市的发展动力无限制的城市平面扩张带来诸多城市病,例如交通拥堵、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这些城市病造成的原因以及人们为解决这些城市病所做出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立体城市发展的动力来源,即土地资源的稀缺性、生态空间的敏感性、以及高效的城市运作需求。
这三个发展动力形成了两个方向的势能,即开发强度由边缘向中心的高密集聚、城市功能由平面向立体的竖向延伸。
土地资源越稀缺、生态越敏感、城市对高效的要求越高,城市立体化势能就越强,越能促进传统城市向“立体城市”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