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文学创作论(一)文学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73.50 KB
- 文档页数:14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戴冠青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的含义;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联系和区别;3、文艺学的五个分支;4、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2、文学理论的任务;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①文学理论是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②文学理论应受到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③坚持与发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正确态度。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①体现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服务;②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理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的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2、文学理论的多样化形态。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以反映论为基础;2、文学心理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接受的特殊心理行为;3、文学符号学:研究语言符号的生成和破译;4、文学信息学:研究文学这一特殊信息的传播、接受和反馈;5、文学社会学: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6、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的艺术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7、文学文化学:研究文学的泛文化状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断承德国古典美学——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马克思主义文学理性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学理论(学)第⼀编导论第⼀章⽂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学理论的性质⽂学理论属于⽂艺学的范畴。
⽂艺学是研究⽂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的统称,也可称为⽂学学。
它包括⽂学理论、⽂学批评、⽂学史、⽂学理论史、⽂学批评史五个分⽀。
传统的⽂艺学分类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学理论、⽂学批评、⽂学史。
●⽂学理论:作为⽂艺学的分⽀之⼀,它是指研究⽂学活动的⼀般规律的学科,它以⽂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法作为研究内容。
●⽂学批评:是指分析和评价具体⽂学作品、作家和⽂学现象的学科。
⽂学批评的对象是以作家、作品为主的⼀切⽂学现象。
●(注意:⽂学批评兼及⽂学活动的各种现象,其中也包括对⽂学批评⾃⾝的评价和判断)●⽂学史:●是指从历时的视⾓探讨各民族⽂学和●世界⽂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
●(它是⼀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学产⽣、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学理论以整体的⽂学现象作为⾃⼰的研究对象,从理论的⾼度宏观的视野阐明⽂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使对⽂学问题的解释和阐明都上升到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的⾼度,从⽽使其成为指导和规范整个⽂学活动的基础的思想和理论。
⼆、⽂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理论是关于⽂学的理论,其研究对象就是⽂学。
具体说,⽂学理论是以⼈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学的性质、特征、功能、价值和⽂学创作、接受、发展的规律,并从中发现并建⽴起⽂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的科学的研究⽅法。
(⼆)⽂学理论的研究任务五个⽅⾯:⽂学发展论、⽂学本质论、⽂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统》⼀书中提出了⽂学批评四⼤要素的理论,⑴作品⑵宇宙(或世界)⑶作家⑷读者。
从⽂学活动的整体性来看,这四要素是相互渗透、依存和作⽤的,是不可分割的统⼀整体。
三、⽂学理论的研究⽅法●不同学科间的⽅法可以在⼀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引论一、感性思考:1、你认为文学是什么?2、你认为文学是怎么产生的?3、你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吗?你是怎么选择作品的?4、在你读过的作品中有没有一部作品使你至今难忘?5、你如何看待作家?你认为作家与现实世界有无关系?有你最喜欢的作家吗?…………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1、文学本体论★文学起源★文学发展★文学的本质及其定义2、文学形态论★文本层次论★作品体裁论及其审美特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及其审美特征★文学风格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及作品类型论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及其审美特征★文学形象论,如典型、意象、意境等3、文学创作论★作家论及文学创作基本原理4、文学接受论★文学传播★文学欣赏★文学批评美国当代学者艾布拉姆斯(1912——)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建立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系: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艾氏坐标提出了作品研究的四要素,根据作品与其他三者的不同结合形成了不同研究内容,艾氏理论对人们理解文学和研究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文艺学→文学批评→相互依存,关系密切文学史学补充:区分狭义文艺学、广义文艺学,此处是狭义文艺学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它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等关系密切,它通过对诸多文学现象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一般规律。
它力图指导、制约文学批评及文学史的研究,而它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等诸多文学现象的启迪与支持。
(学生记)第一章文学本体论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所谓的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从文学理论学习的角度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只有通过各种文学观的比较方可见出。
第一节文学观念与文学起源一、文学观念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什么是文学”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
一、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二、文学理论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
2,文学活动本质论,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特殊本质。
3,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4,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四、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第三章一、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活动既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二、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1,世界(模仿论: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柏拉图“影子”说亚里士多德,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再现论:魔幻现实主义 2,作品 3,读者(姚斯:“接受美学”,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空白”“召唤结构”)4,作家三、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四、为什么把劳动作为文学活动的起点: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五、文学活动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时代变化、非人力(黑格尔:世界本原的理念)、自然界的运行(弗莱:“循环”)他把文学史上的作品按照类型按照时代划分为四类:喜剧、传奇、悲剧、讽刺文学。
文学发生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六、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体现: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较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第一章文学概念一: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其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分别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间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是(A )A.作品、作家、世界、读者B.作品、作家、生产者、读者B.作品、作家、现实、历史 D.作品、作家、消费者、受众“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这句话是谁说的(A )A.马克思B.恩格斯C.贺拉斯D.波德莱尔解析:“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这句话是马克思探讨人为什么能体验、为什么能创作、为什么能鉴赏时所回答的。
二: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体验说。
“艺术模仿自然”的提出者( A )A.赫拉克里特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荆浩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在文学理论史上,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的学说是( B )A,独立说 B.再现说 C.实用说 D.客观说“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 A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B.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D.读者与作家的关系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什么?(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
(3)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下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B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B.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D.读者与作家的关系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来快感和娱乐,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的。
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即“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贺拉斯“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
文学院文学理论课程讲义简编(一)倪思然(按照知识点和问题点内容的重要性,从最重要到最次要,依次分为重点掌握、一般掌握、简要了解、粗略浏览四个层次)第一讲课程导语基本概念1.文学理论(粗略浏览):文学理论(也称:文学概论)是有关文学的产生、作家特征、作品内容构成、创作过程、艺术技巧、读者欣赏、批评和文学发展的基本理论的概述和简论。
文学理论亦可称作文学原理,是对文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最一般的、最简要的概括与说明。
文学理论一般包括如下内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作品,作家如何创作,读者如何阅读,文学批评如何进行,文学如何发展这样几个大问题。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结合课本P5~6,一般掌握,准备大题):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具体而言有以下内容:(1)文学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2)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存在。
文学活动,即从事文学的活动,具有多个环节,包括: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
A.文学活动的基本过程: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②作家根据生活体验,创作出文学作品;③作品经过读者的阅读和再创造,或经由批评家的评论。
B.文学活动的两个层面: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C.文学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此处依据马克思的学说: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在文学活动中,人把自身的肉体的特别是精神的力量都投入其中,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力量。
3.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结合课本P6~9,粗略浏览):(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文学实践就是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和文学鉴赏实践活动。
文学理论总是随着文学活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从文学实践中来,并接受文学实践的检验。
(2)文学理论的人文性“人文”(humanities, 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 “人”),狭义的“人文”是关于人类价值和文明教化的学科知识。
广义的“人文”是指对于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的基本关怀,即充分肯定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本文由491637795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一讲:第一讲:文学本质论一、文学的本质(一)考察文学的不同视点(二)有关文学本质的有影响的观点 1,模仿论:模仿论也被称为再现论。
模仿论强调的是自然或生活等客体对文学的决定作用。
2,表现论:表现论强调的是作家个人的内心世界,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决定了文学的本质。
3,形式本体论:形式本体论强调的是作品本身及其内在结构。
4,意识形态本体论: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人类的社会经济关系对文学性质的决定作用。
(三)文学本质的多层次性 1,不能忽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2,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复杂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往往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许多中介环节来实现。
3,不能忽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之,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具有多个层面,是一种审美创造。
在根本上,它要运用语言来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反映。
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一)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 1,文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
2,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3,文学的兴衰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二)社会生活是文学活动的唯一源泉 1,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根本性的。
2,强调文学与生活之关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根据。
3,表现在文学中的“社会生活”不同于客观社会生活本身。
4,作家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
二、文学的社会作用(一)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旦通过特定的媒介进入人类社会的公共领域,就要对社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和作用。
2,作家内心希望有真正的“知音”。
3,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作用是多方面和复杂的。
(二)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文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可以概括为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这三样个方面。
1,文学的审美作用: 2,文学的认识作用: 3,文学的教育作用:(三)正确认识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1,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要通过读者精神的潜移默化来实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
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
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
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
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理论复习整理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绪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科性质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
文学理论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
2、什么是文学?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以一定的形式美打动人的语言艺术,它不仅包括文辞章句之类用文字书写的书面文学,而且包括流传在唇吻口耳之间的诗词歌赋之类口头文学。
文学理论就是以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简言之: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表现情感、塑造形象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什么是文艺学?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研究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它们在研究的对象、范围、性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2、文学理论的含义。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3、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区别?文学理论不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那样直接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而是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基础,总结出文学的一般原则、规律和范畴,它不是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具体的阐释和品评,而是对于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和审美现象的文学本体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进而反过来为文学创作实践以及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提供总体观念、价值标准和方法论。
第三节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与文学活动本身的构成有关,文学活动由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要素构成,这四种要素构成了如下的三角关系:世界↑↓作品↑↓↑↓作家→读者←文学理论研究哪四个方面的关系?(1)“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本质论(广义)的内容。
(2)“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创作论(广义)的内容。
(3)“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作品论(广义)的内容。
(4)“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
这些问题又构成了文学接受论(广义)的内容。
第五节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总的说来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方法的层面,科学方法的层面,专业方法的层面。
文学创作本章集中阐述文学创作问题。
文学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只有通过创作作家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才能变为文学作品。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探讨文学创作活动本身的规定性和作家素质问题、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创作心理问题、创作过程的艺术构思以及创作的审美理想等问题。
简言之,通过这一章,我们试图阐明作家创作活动的主要环节与一般规律。
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素质一、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文学创作是古今中外文学理论所探讨的基本问题之一。
但是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与观察问题的角度、层面不同,以至于出现了各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
这些观点一般都从某个侧面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某种规律与特点,但也往往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为了更好地总结前人的理论成果,以便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在我们开始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之前,有必要对前人有关文学创作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略作评述。
(一)感物说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
这种观点滥觞于《礼记·乐记》关于乐的论述。
《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毛),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这是对音乐产生过程的准确描述,同时也是对诗歌创作过程的准确描述。
其基本意思是说,凡音乐的产生都是因为人心受了感动,然后表现于声音的。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诗论家们就用几乎相同的言词来论及文学创作了。
陆机《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慨投篇而援笔,聊宜之乎斯文。
”这是对文人“感物”过程的描述:随着四季交替,万物都不断变化,贯于春感秋悲的文人墨客就会在自然景物的变化面前发生情感的变化,并从而发为诗文创作。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学理论⽂学理论第⼀章⽂学的特征【关键词:⼀.⽂学表现的对象和内容⼆.⽂学存在的形态——⽂学的形象性三.⽂学形象的典型性四.⽂学是⽤语⾔塑造形象的语⾔艺术】第⼀节⽂学表现的对象和内容⼀.⽂学的表现对象——以⼈为中⼼的社会⽣活1.⽂学表现的对象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以⼈为中⼼的社会⽣活”。
①以⼈为中⼼:⽂学必须把⾃⼰的描写对象和表现对象放到“⼈”的⾝上。
⽂学作品必须时时刻刻以⼈为中⼼,就是指⽂学要以⼈的各种⽣活形态,以⼈的各种精神表现,以⼈与⼈的各种冲突⽭盾,作为⾃⼰写作的“原料”。
(⽂学是写⼈的、⽂学是写给⼈的)②社会⽣活:⼈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类⽣活形态。
③以⼈为中⼼的社会⽣活:社会⽣活是以⼈为主体和中⼼⽽形成的。
⼈,是联结社会⽣活整体的中⼼和纽带。
虽然都说⽂学的源泉是社会⽣活,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活都必然能成为⽂学的表现对象。
因为⽂学以审美情感作为⼼理中介来反映社会⽣活,这就决定了⽂学的表现对象只能是社会⽣活中作者所感所想并能引发作家审美体验的那⼀部分。
社会⽣活是⼴阔的、异常丰富的,在各种社会⽣活实践中,最能引起作者情感体验的⾃然是活⽣⽣的⼈,是⼈的⽣活、情感、思想和命运。
2.⽂学与社会科学理论著作的“本质”区别①社会科学理论著作,诸如哲学、历史学等,不是表现以⼈为中⼼的社会⽣活的,⽽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发展的总的规律和客观世界中某⼀事物发⽣发展的规律。
②⽂学,真正把⽴体的、活⽣⽣的⼈作为表现与研究对象,即,以⼈为中⼼的社会⽣活。
3.⽂学创作从⽂学创作上看,⽂学创作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图表达创作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以满⾜⼈们的情感需要。
情感贯穿在⽂学作品之中,作家总是尽⼒把⾃⼰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融⼊作品呈现给读者,这种情感带有普遍性,代表⼈类共同情感。
⼆.⽂学表现的内容1.⽂学作品内容:经过作家艺术处理的,蕴含了作家社会意识、社会理想、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表现在作品之中的以⼈为中⼼的社会⽣活。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二、文学理论的对象、任务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世界——作品——读者——作家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它活动的特殊性质,就形成了文学本质论。
文学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研究文学发展的根由及文学发展的规律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了文学创作论。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三、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为文学活动的实践所检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1、反映论视角:文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文学哲学,以其科学性超越了以前的文学哲学,成为文学理论的基石。
2、心理学视角:文学心理学3、符号学视角:文学符号学:文学活动是一个符号化过程符号学的开路先锋:卡西尔卡西尔: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训练,后成为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人论》等。
他的符号哲学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4、信息学视角:文学信息学文学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
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
5、社会学视角:文学社会学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的一种重要的形态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6、价值学视角:文学价值学非实用价值:特殊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的存在环节:创作、作品、消费7、文化学视角:文学文化学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学习文学理论是学好其它课程尤其是各种文学史课程的基础。
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 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 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 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 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7. 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 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 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 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 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 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概论复习提要第一讲:概论(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一.文学的含义广义的文学观——文学的文化含义狭义的文学观——文学的审美含义二.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与属性1. 是一种的社会意识形态从“社会结构”看,文学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一种的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创作和文学史研究,应当置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中,才能对文学活动作出科学的解释。
2.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艺术(包括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3.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与其他审美意识形态的区别文学与其他艺术的材料(工具)不同——语言。
文学话语与其他社会领域话语的不同——话语蕴藉(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状况的概括,指文学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一般来说,言语要符合语言规则,如词义与事物的对应性,语义与逻辑的对应性等。
而文学中,言语突破语言的状况比比皆是,如违背词语搭配,违背语法结构规则与逻辑规则。
三.文学在人类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四.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文学的意义)五.文学理论的性质1.学科归属:通常把研究文学的诸学科称为文艺学。
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研究范围: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是属于研究一般的范围,同时,是属于共时研究的范围。
所谓一般,是指它研究的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而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和具体作家的批评;所谓共时,是指从横向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成要素、创作过程、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等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评述。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教材8-10)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79)第二、三讲诗歌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观点(33)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201)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角度来考察文学,立足于这个立场,文学的基本形态有三个:诗歌、散文、小说。
剧本不是独立自足的语言艺术--文学。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三章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
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它公开宣布为繁荣和发展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
文学理论研究虽然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认识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正是由于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文学理论就形成了多样化形态。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是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
韦勒克关于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的论述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我曾试图对文学研究的某些主要分支加以区别。
我写道:“首先,在两种文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区别:一种观点将文学视为一种共时序列;另一种观点将文学主要视为一系列按编年顺序排列的作品,并将其视为历史进程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次,在文学原理和文学标准的研究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之间,也存在着进一步的区别,不论我们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是孤立的,还是按编年顺序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