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简答论述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3
二、名词解释:1.燕乐: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2.xx: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
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3.xx:(1912~1935)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
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
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4.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5.xx: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
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
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
《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6.新歌剧: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
《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7.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
2014年最新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作者:anne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夏龠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龠;龠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二;周秦时期的音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音乐教育: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乐德:“中、和、祗、庸、孝、友”;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乐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乐器:八音分类法: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器较多..乐律:三分损益法律是一种用数学计算的生律方法..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1/3;得2/3;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1/3;得4/3;称为“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汉代的官方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两署;分别隶属于“奉常”和“少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民谣..汉魏时期的相和歌作品数量相当丰富;大致分为“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以及“但曲”..如“相和引”的作品就有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宫引、角引等六曲..汉代的歌舞以粗狂豪放的民间色彩;取代了周秦以来的宫廷歌舞的巫术风格..民间歌舞包括:公莫舞、巴渝舞、鼙舞、盘舞、铎舞、拂舞、白纻舞、踏歌.. 打击乐器:建鼓、提鼓、小鼓、扁鼓、鼗鼓;汉代古琴音乐逐渐从相和歌乐队中脱离出来;向着器乐化的倾向发展;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不少琴曲直接取自当时的相和歌或相和大曲;且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其中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就是其中的代表..美学专着:阮籍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乐律:京房六十律;计算方法是在三分损益十二律之后;继续用此法上下相生;直到六十律为止..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相和引:主要是以五音来命名的有歌辞和伴奏的歌曲形式..凡相和;伴奏乐器有苼、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宫、商、角、徵、羽五引的歌词都是七字一句;三句一段的单段体;与箜篌引五言、七言、长短句等多变句式不同..清商乐:又名清乐;是在相和三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仅包括汉魏旧曲;还收入了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碣石调·幽兰是目前仅见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五、隋唐时期的音乐: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还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作品的特点是语言生动、纯朴、有韵有白、有说有唱..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变文有三类形式:只唱不说;只说不唱;有唱有说此类占多数..以散文引起;以唱文叙述内容.. 坐部伎和立部伎是按不同的表演形式而分..唐代宫廷燕乐的三个概念:广义;是相对于“雅乐”来说的俗乐;包含十部乐和教坊乐..次广义;专指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音乐;融胡俗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狭义;专指唐贞观时期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所作的景云河清歌..六、宋元时期的音乐:宋朝的宫廷音乐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1;宫廷音乐艺术向着小型、精致的审美趋向发展..如唐代大曲在北宋时已不再表演全曲;而仅仅裁取大曲中的一段或几段音乐进行演奏;称之为“摘遍”;2;乐器独奏和小合奏等具有独立地位的纯器乐形式也开始盛行于宫廷;并体现出高超的演奏技艺..说唱音乐种类: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戏曲音乐种类:宋杂剧音乐、元杂剧音乐、南戏音乐乐器:拉弦乐器:嵇琴、胡琴;吹管乐器:芋笙、巢笙、和笙;弹弦乐器:三弦、火不思;打击乐器:云璈;键盘乐器:兴隆笙;梦溪笔谈乐论: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一部笔记体着作;其内容记述了古代科技和人文的众多成就以及其本人的深刻见解..此书的乐论部分占有相当篇幅;涉及乐器、乐曲、宫调、乐谱、律学、音乐思想和音乐声学等各个领域..其中有些内容为音乐史上的首次记录;如:最早出现“乐学”、“声学”和“马尾胡琴”的词汇;最早出现的燕乐二十八调的用声数及其音高的记录;最早出现的工尺谱字和乐谱中“敦、擎、住”等节奏称谓;以及在世界声学范围内首创的“纸人演示”共振实验..七、明清时期的音乐:俚曲: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结合当地方言及各种小曲;编成说唱形式;这些作品被人们称为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曲牌大多来自于明清的民歌小曲、戏曲..其音乐优美朴实;语言多为白话;通俗易懂;伴奏形式比较自由.. 曲艺音乐的发展:鼓词类、弹词类、牌子曲类、渔鼓道情类、琴书类..戏曲音乐的发展:宋元时期盛行于北方的杂剧;至元末逐渐衰落;而流行于南方的南戏却得到较大发展..南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杂剧、诸宫调等其他姐妹艺术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制;明清时期演变成为传奇剧..由于流传地区不同;逐渐相继出现了各种声腔体系..明代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几种声腔..除此之外;清中叶以后;又出现了梆子腔及皮黄腔系统为代表的各种地方声腔剧种..近代部分:旧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封建统治阶级的雅乐早已衰落;而且原来来自民间俗乐的“雅部”昆曲、琴曲等也处于不断衰落的状况;2,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新民歌包括早期的工人歌曲、地方戏曲即“花部”和说唱音乐获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增加了不少新的剧种和曲种;还自发产生了初期的戏曲改良运动;3,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大量有别于传统旧乐的学堂乐歌;这也是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一种手段;新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大量原本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纷纷进入城市;使原来在农村的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断在城市中落脚;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全面的“龙头”作用;3、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京剧是以徽剧、汉剧作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乾隆后期四大徽班进京..“徽班”主要演出具有一定斗争性的历史剧目;更接近人民的生活也更富盒式带的要求..清末明初;随着西洋话剧的传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文明戏”也称“新剧”在各大城市迅速兴起..通过编演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录等中外体裁的“时事新戏”;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的大胆改革;创立了所谓“海派京戏”..戏曲改良运动曾促进了戏曲艺术同当时社会现实的联系;也演出了一些揭露、抨击社会罪恶和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新剧目..考试题型:填空10道:2分名词解释5道:4分简答4 道:5分论述2 道:10分论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观点..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内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西域乐器;乐律、东亚、各个民族之间..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和历史意义:个人艺术经历;创作过的曲目黄河。
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着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名词解释:大司乐答案: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和领导,最早的音乐教育就是“大司乐”。
三分损益法答案: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
乐舞乐舞荟萃历代歌舞所长,兼收西域众多少数民族及国外文化之精华,充分体现了盛唐王朝百国朝贺、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风土人情。
唐乐舞气势磅薄,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予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漫舞。
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姿,堪称历代歌舞之最。
唐乐舞的兴盛正是盛唐时期的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完美写照。
现今人们根据出土的一些描写、描绘该乐舞的文字、壁画等编制出一套乐舞,重现古代唐朝时长安乐舞的优美、盛况和艺术魅力。
礼乐制度答案: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
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依照周朝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
其中有一种制度叫“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也就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贾湖骨笛贾湖骨笛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
贾湖骨笛的出土,是我中音乐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
从已发掘的实物看,其形制极为固定,制作十分规范,实质较好,表现力极强,多数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
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相和歌答案:相和歌它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经过艺术加工发展而成的艺术歌曲形式。
相和歌继承了周代的国风和战国的楚声传统发展而来,其特点是“相和,汉旧歌也。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广陵散答案:《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作者不详,在汉末已经出现的一首古琴曲。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简答论述民族民间音乐是指一种民族团体中流传并经营音乐素材的音乐形式。
它是一种表达特定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方式,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传统和历史。
民族民间音乐涵盖了世界各地的许多不同的音乐风格和传统,每个地区的民间音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
民族民间音乐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人们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
当时的音乐通常是口头传统的,由较小的社区或家庭群体进行,以传承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流的增加,一些民族音乐开始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民族民间音乐在世界各地的表演形式各异,其中一种常见的形式是民间音乐节。
这些音乐节通常是为了庆祝特定的传统或纪念日,吸引着大量的观众和音乐爱好者。
这些音乐节展示了不同地区的音乐和文化,增强了人们对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除了音乐节,民族音乐还可以通过演奏乐器、歌谣、舞蹈和口头传统来表达。
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可能使用各种各样的乐器,例如中国的二胡、非洲的非洲鼓和爱尔兰的风笛等。
这些乐器经常与特定的音乐风格和舞蹈形式结合使用。
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娱乐。
它还可以在社会中起到一种凝聚力的作用,使民族团体更加团结和自豪。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并与他人分享他们的文化遗产。
因此,民族音乐在保护和传承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民族音乐也可以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工具。
通过音乐教育,人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传统和文化,培养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音乐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技巧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民族民间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代表了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并与他人分享他们的文化。
民族音乐不仅是娱乐,还是一种凝聚力和教育工具,它在保护和传承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欣赏民族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歌曲艺术,是民间音乐和民间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又是民族乐器、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基础。
民歌的三个基本特征: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现起来的;民歌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民歌的体裁大体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
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演唱时用当地方言,有很浓的地方气息。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以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也称二人班。
剧目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形式。
昆曲:是明代发源于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
柔和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现代一般指昆剧。
昆曲以鼓,板控制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2003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曲目有长生殿。
客家山歌:是流行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台湾等客家人聚居点的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内容广泛,语言朴实生动,歌词多为七言四句结构,常用比兴手法。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十二大套歌舞音乐艺术的总称。
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是维吾尔族歌舞音乐中的宝贵财富,被誉为东方音乐文化的一大奇迹。
花鼓: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
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
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口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在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过程中,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所以,劳动号子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着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音乐专业《中国音乐简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个时期音乐艺术的文化背景以及艺术特征,从而能够对各个时代的音乐文化现象、重要人物和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而准确评价音乐文化现象的能力。
2.教学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对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的音乐作品、音乐家、音乐事件、音乐制度及音乐机构、音乐理论以及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有一个准确明晰的认识,对于重要的音乐作品能够演唱,对重要的音乐事件能够根据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客观的解释、分析与评价一既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上的音乐现象。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熟知古代音乐的相关重要事件、重要音乐作品、重要音乐制度、音乐思想等知识点,能够对古代的音乐艺术作比较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重点与难点]西周礼乐制度、八音分类法、曾侯乙墓编钟、秦汉乐府、汉代鼓吹、相合歌与相合大曲、魏晋音乐文化交流、隋唐歌舞燕乐、燕乐大曲、唐代音乐机构、姜白石艺术歌曲、元杂剧、诸宫调、四大声腔、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汤显祖与《牡丹亭》、古琴曲《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平沙落雁》《广陵散》[教学时数]16[主要内容]第一节上古时期的音乐一、远古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一)古歌(二)古乐舞二、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教育(一)礼乐制度(二)音乐教育三、诗经与楚辞四、西周的八音分类法五、曾侯乙墓编钟六、上古时期的音乐思想(一)孔子的音乐思想(二)老子的音乐思想(二)《乐记》七、三分损益法与十二律第二节中古时期的音乐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一)秦汉乐府(二)汉代鼓吹1.鼓吹2.横吹3.短箫饶歌(三)汉代相合歌1.相合歌2.相合大曲(四)琵琶与古琴(一)三种形制的琵琶(二)琴歌《胡笳十八拍》(三)琴曲《广陵散》《酒狂》(五)魏晋以来的音乐文化交流1.歌舞伎乐的交流2.乐器乐曲的交流(六)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何承天的新律二、隋唐五代的音乐(一)唐代音乐文化繁荣的历史背景(二)隋唐燕乐以及“坐部伎”“立部伎”(三)隋唐歌舞大曲1.歌舞大曲的定义2.歌舞大曲的结构3.著名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四)变文与参军戏(五)燕乐二十八调(六)古琴音乐1.古琴减字谱2.琴曲《梅花三弄》(七)太常寺与梨园、教坊(A)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第三节近古时期的音乐一、宋元音乐(一)瓦子、勾栏(二)曲了以及姜白石的艺术歌曲(二)唱赚与诸宫调(四)宋杂剧(五)元杂剧(六)宋元南戏(七)古琴曲《潇湘水云》(A)蔡元定的十八律二、明清音乐(一)明清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强昆山腔(二)汤显祖的牡丹亭(三)鼓词与弹词(四)明清器乐发展1.徐上瀛的《溪山琴况》2.琴曲《平沙落雁》3.琵琶曲《十面埋伏》4.福建南音5.西安鼓乐(五)朱载揄的新法密律[参考书目][1]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一、填空(每题0.5分,共15分)1.“八音”是周代开始的乐器的分类法。
2.《毕业歌》、《卖报歌》、《码头工人》等是我国作曲家(聂耳)的作品,他较著名的歌曲作品还有《义勇军进行曲》等,器乐作品有《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
3.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载在《管子--地圆篇》中。
4.(洗星海)早年留学法国,他最著名的两首大合唱是《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两首交响曲是《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
5.《乐记》是(儒家)音乐理论的经典著作。
6.(贺绿汀)创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钢琴曲是《牧童短笛》7.教坊和梨园是(唐代)的音乐机构。
8、我国戏曲艺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四大声腔是指(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和昆山腔)。
9.关汉卿是(元代)的戏曲艺术家。
10.南戏最初产生在(浙江温州)地区。
11.《延安颂》是(郑律成)的代表作之一。
12.《二泉映月》是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的作品。
13.李延年是(汉代乐府)里的音乐家。
14.相传《云门》是黄帝时代的乐舞,《咸池》是尧时代的乐舞,《韶》是舜时代的乐舞,和夏代的乐舞大夏,商代的大濩、周代的乐舞大武,并称为古代的六代乐舞,被儒家奉为雅乐经典。
15.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共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共收集诗歌305篇。
16.古琴古代称瑶琴或七弦琴。
17.中国古代四大名琴是九霄环佩、大圣遗音、枯龙吟、春雷。
18.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19.王光祈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
20.李锦辉被认为是我国流行音乐的鼻祖。
21.写出下列音乐作品的作者1)学堂乐歌《黄河》的作者是沈心工。
2) 《霓裳羽衣曲》的作者是唐玄宗。
3)《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洗星海。
4) 《山林》的作者是刘敦南。
5)歌剧《江姐》的作者是羊鸣、姜春阳、金砂等作曲。
6)《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作者是赵元任。
7)《竹马》的作者是沈心工。
8)《牧童短笛》的作者是贺绿汀。
9)《窦娥冤》的作者是光汉卿。
22.我国最早的民歌《弹歌》相传是黄帝时期的民歌。
音乐鉴赏简答题和论述题1、简述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京剧的形成过程:清代的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戏曲舞台十分活跃,为徽剧、汉剧等融合形成京剧提供了舞台。
18世纪末徽班艺人首先把二黄(腔)带进北京;19世纪初汉班艺人入京,他们以唱西皮(腔)著称,在两戏结合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昆曲等多方面经验,在声腔、剧目、演出诸方面都发生新的变化,经过多种融合与嬗变,逐渐形成了以皮黄腔为主要唱腔的新剧种—京剧。
一般可分为生、旦、净、丑四种行当。
京剧的特点:1、综合性:在表演上将唱、念、做、打、舞有机结合起来,吸取了文学、音乐、美术、诗歌、舞蹈、杂技的精华,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综合艺术体系;2、程序性:是京剧的最基本的特征;不论是在表演中的唱念做打、行当中的生旦净丑,还是舞台的布景、服装、音乐、脸谱等都有全面、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就是戏曲中各种程序的基础和内容;3、虚拟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多采用虚拟动作,把生活中实有的事物通过抽象的表演,得到艺术的再现,取得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4、娱乐性,技艺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是人民大众的传统娱乐文化。
2、简述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怎样建立并实施的,后来又如何衰落的。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的建立:中国礼乐制度最早追溯到周代,武王灭商后,天子分封诸侯,形成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封建统治秩序。
西周第一代周公姬旦,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也称礼乐制度,以维护其封建统治,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
“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
礼、乐的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的衰落: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文化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1民间歌曲与我国其他民间音乐类别的关系?答:民歌是最早产生的音乐体裁之一,它是其他民间音乐以及专业音乐的基础。
民间歌舞中所使用的许多曲调,直接取自于民歌;说唱音乐中的曲牌和常用的腔调,也带有源于民歌的明显痕迹;民间器乐曲中的许多曲调,或直接来自民歌,或根据民歌加以变化而成;我国众多的地方戏曲音乐,也是在各地民歌的基础上,经加工发展而形成的。
在吸收发展的同时,民歌音乐中已经形成的一些最基本的手法,也同时成为其他民间音乐的主要手法,并在更加大型的音乐体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升华。
另一方面在民歌的基本上所形成的其他各类民间音乐形式,经发展成熟后,其中的一些手法又被民歌借鉴、吸收、促进了民歌的进一步发展。
2.刀舞的内容与民族生活的关系?答:刀舞属于景颇族民间舞蹈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三种艺术形式:(1)反映在生产过程,舞者随乐起舞,拿起舞场中交叉放着的木长刀以表达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
(2)反映格斗舞者手举单刀或双刀,以舞姿再现进攻、防守、撕杀的战争场面,表现景颇族人不畏强暴、勇猛骠悍的形象。
(3)表现欢庆情绪:当小铓锣发出象征磨刀时的声音时,特别是磨得特别锋利时,舞场沸腾,众人欢快,挥舞双刀,纵情挥舞。
3. 明、清以来说唱音乐延续发展得几种不同情况?答:明,清以来,说唱音乐的延续和发展表现为集中不同的情况:(1)有些古老曲种,如道情等,随着时代的进展,不断更新,一直流传至今。
(2)有些曲种,因不能顺应时代发展,停滞不前而自行消亡。
(3)有些曲种,虽然作为独立体裁已经不复存在,但其艺术形式却被其它音乐体裁所吸收,使其积累的技艺与传统在别的艺术品种形式内得以延续和发展,如货郎儿。
4、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有哪些?答:我国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有以下几种:(1)单口唱:由一个演员演唱,有自兼伴奏和专人伴奏两种情况。
歌唱者主要是故事的讲唱者,有时也模拟不同角色。
(2)对口唱:由二人担任演唱,有歌唱者同兼伴奏的情况,如弹词。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答案简答题:一.简述儒家学派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
答: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礼记·乐记》说:“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乐首先能带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乐”,这是音乐“美”的基础。
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的基础)主张“礼”“乐”并重“乐”与“礼”与“刑”“政”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
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提倡乐通伦理儒家认为乐为“德之华”,乐“通伦理”,同时儒家又认定良知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美好的道德是人的本性的自然表现,“德者情之端也”,又说“乐者德之华也”,“乐者,所以象德也”。
君子作乐用来陶情养性,教化万民,移风易俗,当然就是本乎情性的最自然的事。
二.简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答:这是一篇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
它采用魏晋时期风行的清谈辩难的形式,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代表嵇康本人)二者之间八个回合的问答辩难,提出了“声无哀乐”的主要观点。
嵇康认为音乐和万物一样,也是由天地间的元气所产生,它足客观存在若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
音乐固然不能表现情感,却能以其音响去刺激人,使人产生“躁”、“静”的反应。
同时,它又具有和谐的特征,能感染人;有“平和”的精神,能引导人。
围绕着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等论题,《声无哀乐论》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讨论。
三.瓦肆”与“勾栏”对我国说唱音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答:宋元时期市井音乐生活最活跃的场所是设在市镇贸易中心的“瓦市”、“勾栏”,原先流散在城乡的民间杂乐艺人集中到这里卖艺谋生。
这些相对固定的场地为发展市民阶层喜好的通俗音乐艺术,创造了必要的演出环境和发展条件。
艺术歌曲和以说唱故事人物为其特点的表演艺术,此时期发展最为迅速。
一、填空题:1、贺绿汀创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钢琴曲是《牧童短笛》。
2、李叔同是我国近代音乐家、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运动的倡导者。
法号“弘一”代表作《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3、1927年,萧友梅在上海创办了我过第一所音乐院——“国立音乐院”,并担任院长。
4、阿炳的代表作有:《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
5、《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作曲家朱践耳的作品。
6、《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是作曲家李劫夫的作品。
7、《黄水谣》是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五乐章。
8、80年代中期,通俗音乐在我国流行起来,具有中国“摇滚”风格的代表作品是《一无所有》。
二、名词解释:1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主要流传于珠江三角洲,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作品《旱天雷》《步步高》《赛龙夺锦》《平湖秋月》等。
2 音乐社团: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国内出现了兴办各种新文化事业,建立各种“新式文艺学术社团”。
西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了“北大音乐研究会”“中华美育会”“北京爱美乐社”“国乐改进社”等。
3秧歌剧:答:1940年代初,在陕甘宁根据地开展的“新秧歌剧运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小戏,其特点是:以故事化的歌舞表演为主,人物,情节,化装,表演上都比较简单,一般在露天的广场演出,其音乐多采用陕北民歌曲调和地方戏曲,曲艺音乐填词改编,其内容大多与抗战,生产和反帝反封建相关。
4学堂乐歌答:自1904年左右开始,在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上教习的歌曲。
这些歌曲的曲调太多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歌曲(包括一些艺术歌曲),由一些留学欧日回国的学人填上具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涵的新词而成。
代表曲目有《何日醒》(夏颂莱编词)《中国男儿》《十八省地理历史歌》《黄河》《扬子江》等。
5萧友梅是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创办者和首任校长。
●1.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答: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出土了 125件乐器,包括编钟65个,编磬32个,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瑟12件,鼓4件,篪2件,笙6件。
编磬是与编钟密切配合的旋律乐器,分为上下两层悬挂。
每磬各发一音,这套编磬可与编钟在同一调高上合奏或同时转调演奏;具有五个八度的宽广音域,中间三个八度内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乐曲。
音色明亮,每个甬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以实物形式证明了“一钟双音”的存在。
另外,许多钟体上刻有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等国与曾国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铭文中所用的乐律学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密的程度。
曾侯乙墓出土的庞大的乐器群,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发展水平,为了解当时宫廷音乐的规模和钟磬乐的发展,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实例。
●2.隋七部乐、九部乐与唐九部、十部乐的关系?答:⑴隋朝建立不久便以法令形式颁布了“七部乐”的燕乐体裁,都是以国名、地名作为乐部名称的隋代宫廷燕乐,包括汉族传统乐舞、兄弟民族和外来的各种乐舞。
它们分别是:①国伎,即西凉乐,泛指流行于甘肃一带的音乐。
②清商伎,又名清乐,是汉族传统的民间音乐,包括汉代“相和歌”,魏晋“清商三调”,南北朝的“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
③高丽伎,古代朝鲜的乐舞。
④天竺伎,古代印度的乐舞⑤安国伎,中亚古国的乐舞,位于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
⑥龟兹伎,古龟兹国的音乐,位于今新疆库什车一带,乃胡乐诸部之首。
⑦文康伎,又名礼毕。
⑵隋炀帝时,又增加康国、疏勒两个乐部。
康国位于乌兹别克境内撒马尔罕一带;疏勒为古西域国名,今维吾尔族聚居之处。
至此,隋代“九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宣告完成。
唐初完全承袭隋代燕乐体制,至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废除“礼毕”,十四年,又将“燕乐”列为首部,于是形成唐代的“九部乐”。
其中的“燕乐”,不同于广义的燕乐含义,而是一个具体的乐部名称,是一部宣扬帝王功绩、歌颂太平盛世的乐舞,一般用于庄重场合表演。
贞观十四年,加设“高昌伎”,于是形成唐代“十部乐”,其音乐风格体现了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特点。
⑶隋“”、“”与唐“”、“”体现了各国乐舞的独特风貌和鲜明特色。
其中,龟兹乐是西域音乐的优秀代表;西凉乐是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产物;清商乐则是汉族传统的民间乐舞,它们各自代表着三种典型音乐的风格。
●3. 宋代说唱音乐有哪些重要形式?内容如何?答:宋代说唱音乐较为重要的有鼓子词、唱赚、诸宫调、陶真、货郎儿等。
∥①鼓子词:有2种形式,一种是有说有唱,说唱相间,歌唱部分重复使用同一曲牌,属说唱音乐类。
另一种是只唱不说,用同一曲牌以分节歌的形式歌唱多段曲词,②唱赚:曲体结构在北宋时已经确立,主要有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
前有引子,中间有若干曲牌联缀,后有尾声形式叫缠令。
其结构图示为:引子-A-B-C-D……尾声。
前有引子,后由两个不同的曲牌反复交替出现的形式叫缠达。
其结构图示为:引子-A-B-A’-B’-A’’-B’’….。
无论缠令还是缠达,都只能联接同一宫调内的曲牌,不能转调。
唱赚是宋代艺术歌曲的最高形式,所用音乐相当丰富,其表现难度很大。
③诸宫调: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
由很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不同套的曲牌则使用不同的宫调。
这样,各套之间的联接则出现了多宫调的运用,造成宫调色彩的对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诸宫调的音乐来自唐宋以来的大曲,曲子及当时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其伴奏乐器宋时主要用鼓、拍板、笛,金、元时用锣、界方、拍板、笛,有时也用琵琶等弦乐器。
④陶真:是流行于农村的一种说唱艺术。
⑤货郎儿,最初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歌曲形式,后有演变成一种说唱艺术。
4.元杂剧的音乐特点如何?答元杂剧系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元杂剧在剧本、表演、音乐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
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相当于“幕”或“场”),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可增加一个楔子。
内容如果长大,四折不能容纳时,可分成2本、三本乃至5本连续表演.元杂剧的表演有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
曲是歌唱部分,全剧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
凡由正旦(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由正末(男主角,叫后“生”)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角色只有宾白和科,偶尔唱楔子。
宾白是语言部分,俩人相说曰宾,一人白说曰白。
科是“科泛”或“科范”的简称,属动作表演部分。
元杂剧中唱念做打已经组合成一个有机的表演体系,并为后世戏曲表演体系奠定了基础。
元杂剧是以唱曲为主的一种戏曲,所用音乐称北曲。
元杂剧的音乐属曲牌体,其曲牌来源有出于大曲、诸宫调、词调和其他旧曲者,也有当时的创作。
元杂剧的音乐结构有着非常严格的逻辑关系。
元杂剧的旋律一般采用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健豪放。
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和锣等。
●5。
赵元任20年代歌曲创作特征?答:他在其歌曲创作中大胆探索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为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音调风格相结合积累了最早的经验。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进行了“中国派”的实验。
他有意识的运用民族调式进行创作,又最早进行西洋多声部创作技法的民族化试验,如采用平行四五度、小七和弦、附加六度和弦以及用副和弦代替正和弦等方法来加强和声的民族风格。
⑵探索民族风格旋律的创作。
他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有计划的深入民间、实地调查和采集民歌的第一人,这些成果为他歌曲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来源例如《卖布谣》就是采用无锡当地一首同名民谣作为素材创作的。
⑶注重词曲结合的关系。
作为一位语言学家,他在歌曲创作中特别讲究语言音韵、声调与歌曲曲调的紧密结合。
因此,其作品易于传唱。
☆★6.马思聪的贡献、创作特征?答:马思聪一生写了相当数量的小提琴曲,还写了歌剧、舞剧、交响音乐,各种形式的室内乐、大合唱以及一些群众歌曲、艺术歌曲、民歌改编曲等。
在这些作品中,以小提琴曲的影响最突出,成就最大。
他是我国新一代小提琴演奏家中的有突出成绩的演奏家和教育家。
他的作品以旋律的优美动听、感情真挚和中国式的韵味而引人注目。
特征:①马思聪的的小提琴音乐大多采用民歌音乐写成,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格,他的小提琴音乐充满中国民间风味的旋律,富有歌唱性。
他常用完整的民歌作为乐曲的音乐主题;也常用民歌曲调的一部分作为音乐发展的依据或动机;在音乐发展方面,自由变奏是其最常用的手法。
通常以一个单纯朴素的曲调为基础,在多次变化重复中,从简单到复杂地将曲调做各种变奏。
这样就使得愿民歌风貌得以逐渐变化、延伸于后面的音乐之中,既保持了风格的一贯,又不断丰富发展着原来的民歌音乐素材。
“合尾”、“换头”、或“连环扣”等民间音乐常见的展开法,也常见于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中。
从多声的角度发展音乐,也为马思聪所注意。
②马思聪努力从小提琴音乐的艺术规律出发进行创作,并注重发挥小提琴的演奏技巧。
他的小提琴曲有着适于演奏的特点,这显然得益于作曲家拥有丰富的小提琴演奏经验和深厚素养。
③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是与钢琴伴奏音乐一起构思、创作的。
这种独奏与伴奏一体的器乐创作和为独奏音乐写作成功的多生伴奏音乐,在近代都是较少见的。
●7.试论述学堂乐歌及其意义?答:①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及较唱的歌曲,以及为此而编创的歌曲。
②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国人救亡图存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要求。
在一些广为流传、深受欢迎的乐歌中,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题材据首要地位。
民国建立后,爱国题材的乐歌,从词到曲,都有较新的气质出现。
这类乐歌不仅内容反映了人们对革命的向往、对共和国的歌颂和振兴中华的民主思想,在旋律方面也予以振奋感。
这一时期的歌曲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反映了学生生活和思想感情。
③学堂乐歌创作方式以依曲填词为主;曲调来源多选自日本、欧美曲调或中国传统乐曲、民歌曲调填词,此外也有少量自创曲调。
意义:⑴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培养出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从而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⑵通过学堂乐歌活动,展示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逐步确立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⑶通过乐歌课,把西欧音乐理论基本知识以及音乐会演出形式介绍给国人,提高音乐修养,活跃音乐生活;⑷乐歌活动中出现的“集体唱歌”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对中国“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群众歌曲体裁的形成及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总之,乐歌活动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启蒙教育方面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他的实践成果,成为“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新音乐文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同时,也为中国现代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铺垫了最初的基石。
●8.20年代的音乐思潮?答:当时的音乐思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国粹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青主,他认为:“应该于国乐西乐之间择定一个,要国乐便不要西乐,要西乐便不要国乐。
”他还认为:中国音乐是“一种向自然界的声音乞灵的音乐”,而“这样向自然界的音声乞灵的音乐,我们是不敢表情的。
”青主的这番话语成为后来学术界对他评价有争议的焦点之一。
另一个主要代表人物是郑觐文,他对西洋音乐的引进“忧之有年”,对“徒习外风,以移易国兴”感到痛苦和惋惜。
为此他倡导成立了大同乐会,以“发明雅乐之真理,提倡雅乐为宗旨”,要“复兴雅乐,保存国粹”。
②全盘西化:主要代表人物欧漫郎,他主张中国需要的“不是所谓‘国乐’,而是世界普遍优美的音乐”,“中国新音乐的建立,要‘全盘西化’”,“使基础先立定,然后在创作新的中国音乐”。
③中西合璧:主要代表人物有刘天华。
{{{{他认为“一方面采取本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在他的二胡音乐创作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继承传统、学习西洋同时又有发展的创作思想。
在乐曲组织手法上,既采取了散板、带引子尾声的多段体结构等中国传统音乐发展手法,又成功吸收了西洋的转调、变奏曲式等原则。
如《烛影摇红》引子采用戏曲音乐的散板形式,《苦闷之讴》则借鉴西洋古典派的严格变奏手法,《悲歌》曲式具有前奏曲特点,《光明行》借鉴进行曲体裁等等。
在演奏技术上,刘天华不拘一格地借鉴、吸收其他中西乐器的演奏技术,如古琴的泛音、小提琴的某些弓法等。
在整体创作构思上,刘天华借鉴西方器乐艺术的教学体系,不仅创作了十大二胡名曲,还编写了47首二胡练习曲,开创了我国民族乐器编写练习曲之先河,使得高等院校的二胡教学建立在循序渐进的科学方法上。
总之,刘天华的二胡作品既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音乐成分,又大胆吸收了西洋作曲技术,从而为二胡音乐开辟了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
9.王光祈比较音乐学的贡献?●10.齐尔品对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答:1934年,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在上海委托萧友梅在国立音专举办“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作品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