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语文能力要求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主要考查内容有:(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近年不单独命题,在默写和写作中考察)(3)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主要考查内容有:(1)理解现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文言文翻译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主要考查内容有:(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现代文、古诗文)(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现代文、古诗文)(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现代文、古诗文)(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现代文、古诗文)(5)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现代文)(6)分析语言特色(现代文)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主要考查内容有:(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现代文、古诗文)(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审美取向(现代文、古诗文)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主要考查内容有:(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近年广东未单独命题,在写作中考查)(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3)辨析并修改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短评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可以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①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②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③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④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⑤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⑥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⑦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4)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①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②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③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④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⑤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⑥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5)鉴赏作品的语言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22年高考散文阅读考点突破八:鉴赏形象(意象)一、必备知识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
高考散文对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一是赏析形象的特点,一是赏析形象的作用,命题者往往又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命题。
考查的内容通常有以下三点:①概括形象的特点;②鉴赏刻画形象的手法;③评价形象塑造的意义。
(一)人物形象散文很少象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在一睦与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体会散文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形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鉴赏人物形象就可以通过一些片断、局部来“窥斑见豹”。
(二)事物形象在散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散文中,作者表达情感、哲思总是借助一定的事物、景物形象。
高考考散文鉴赏一般会把它们作为考查重点,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物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或物象包含的情感,二是物象在文中尤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对于这类试题,一定要把握住下面两点。
1.分析外形特征,展示内在品质。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为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
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通过开形分析分析出内在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2.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
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依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必备知识1.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等。
2.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手法。
3.修辞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结合小说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简练、生动,揭示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效果。
4.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照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5.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6.语言运用角度看作者的语言风格,看作者在段落安排、句式选用、词语运用等方面的特点,看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
人物语言个性化、寓意深刻、批评锋芒含蓄而尖锐、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富有方言色彩等附:结构安排(材料安排+布局谋篇)材料安排——材料组织的方式。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⑥从表现手法方面来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布局谋篇——铺垫、伏笔、过渡、照应、详略、衔接、主次、线索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一)记叙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注意】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
叙述视角(作者的叙述视角;人物的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2、叙述方式顺叙:①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章气势贯通;②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倒叙:增强文章感染力: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②强调内容,表达情感,深化主旨;增强文章生动性:③富于变化,避免平淡。
鉴赏现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目标:1、了解现代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常见刻画方法;2、学会鉴赏现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II。
【考纲要求】考塑造形象是小说的主要任务II。
生在鉴赏散文时应当重视人物鉴赏II。
这也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不断强化的一个重要考点和考查方向II。
此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准确理解、评价和感悟能力II,其基本要点有:根据作品的内容II,分析归纳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等特点;根据人物形象去理解作者的态度和作品的主旨;对人物形象作出赏析性的评价、启示性的联想等II。
《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II。
”鉴赏评价是阅读最高层级的能力II。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II,它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II,主要指人物形象II,有时也包括物象II,如对文中出现的动物、植物的形象的鉴赏II。
在实际考查时II,可单独考查”,也可与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结合起来II。
从试题内容看II,命题的材料主要是现当代具有较浓人文色彩的散文II,也有少量小说II。
从题型看II,通常是以简答题形式出现II。
一、人物形象散文很少象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II,但在摹写人或叙事散文中II,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高明的作者II,往往是“不动声色”地将自己对人物的评价隐藏于人物描写之中II,既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II,又使作品极具韵味II。
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II,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II。
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II,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II,体会散文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从而去挖掘作品思想内容:历史、哲学、审美、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探讨作品中蕴涵的第1页/共8页民族心理||。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形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现代文阅读鉴赏之景物描写的作用【考纲要求】《考试大纲》在鉴赏评价部分有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E级)文学作品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主要考查:概括景物的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以及结合全文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问方式:某某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分值一般是4-6分。
【描写的作用】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例如《长亭送别》【端正好】一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萧瑟凄凉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一个染字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在为了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创造了悲凉忧郁的意境,烘托了莺莺不忍离别的悲戚的心境。
同样在后面【一煞】一曲中,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氛围更加萧瑟凄冷,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烘托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二、展示自然美景,烘托人物形象。
景物描写本身可以让我们领略其自然美景,风土人情。
人物周围的环境,也可以展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精神面貌。
例如孙犁《荷花淀》开头对月下小院的描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景物描写渲染了如诗如画的意境。
营造了清新宁静的氛围,绘出了荷花淀浓郁的生活气息,明丽的地方色彩。
展现在读者面前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水生嫂的美丽外表,纯洁心灵就在这澄清明丽的意境中烘托出来。
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及语言风格“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走进散文语言的审美世界,才是真正走进了散文。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赏析散文语言的重要性。
赏析散文语言,自然涉及散文的艺术手法及语言风格,这也是在读懂散文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是对此的明确要求,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及语言风格也就成为散文阅读考查的热点。
答题思路①记牢知识,明确具体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技巧及其作用,具体内容如下:③重点分析鉴赏在表达情感、主题等方面的效果(作用)。
④组织答案,注意条理性,分点阐述。
常见语言风格平实自然形象生动含蓄委婉清新明快洗练简洁绚丽飘逸婉约细腻旷达豪放华丽典雅幽默讽刺整散结合音韵和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个字的故乡故乡是一篇干脆的散文。
故乡里最长最长的一个字是等,最深最深的一个字也是等。
等太阳爬上树梢,等月亮落到水里。
等油菜开了花,等稻子抽了穗。
等黑发染成白发,等背脊弯成弓犁。
你看,八太婆不还在村口那棵树下等吗?一棵小小的桃树等成枝繁叶茂的一棵老树。
八太婆被抓了“壮丁”的崽还没有回来。
有人劝她,不要等了。
她说:“等!等着等着就回来了。
我常常看见村口的路尽头,有木娃欢蹦乱跳的身影……”有人替八太婆伤心,要是真等不着呢?八太婆先是一怔,继而喃喃自语:“等,就一定等得到!等过了,也算等到了。
”等到了,是一种胜利和满足;等过了,是一种踏实和美丽。
等,不单单是等一个人,不仅仅是等一种结果,更重要的是用整个心在等。
心与心的等待,超越时空,超越语言,比什么都重要。
故乡里最美最美的一个字是怀,最暖最暖的一个字也是怀。
高兴了,汉子们就开怀大笑,在火塘边,大碗大碗地喝着苞谷烧,咬着猪头肉。
嫌不过瘾,干脆伸出手去抓,肉肥汪着哩,也把手弄肥滑了,晶亮晶亮地流着油,脑门上的汗一线一线地,从满脸的黑土地上流下来。
火塘里的火,旺旺地,开怀地呼呼呼地笑。
就是有个鸡零狗碎的事,乡里乡亲谁也不放在心上,袒露胸怀,总是检讨自家的不是。
2019年语文全国二卷高考真题(含答案)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1.B2.D3.D(二)4.D5.C6.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三)7.B8.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9.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
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
③使故事有余味。
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10.B 11.B 12.C13.(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二)14.D15.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16.(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三、语言文字运用17.B 18.B 19.A20.示例: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21. 关键信息:①2019年3月13日;②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③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④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四、写作22.略高考语文冲刺技巧语文学科,考前要做的是“认真静悟,充分准备”。
要温习三个方面,一是课本,重点是必修文言文及五册中20个话题总结。
高考语文备考如何分析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问题在高考语文备考中,分析现代文学作品中涉及的人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
现代文学作品通常以真实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情感冲突和价值观念等,展现了丰富的人性面貌。
如何准确地分析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问题,是我们备考所需关注和掌握的要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物塑造与人性问题的呈现现代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深入描写人物形象来表现人性问题。
在分析时,我们可以关注作者对主要人物的描写,包括其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与他人的关系等。
通过深入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我们可以触及到作品中所涉及的人性问题。
例如,通过对《围城》中方鸿渐的塑造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思考社会压力对个体选择的影响以及对人性的消解。
二、情感冲突与人性问题的彰显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冲突经常反映了人性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分析时,我们可以关注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冲突。
例如,阅读《活着》这样的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对主人公在面对种种苦难时的情感反应的分析,探讨人性中的坚韧、奋斗和生存的意义。
三、价值观念与人性问题的探讨现代文学作品通常会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作品的背景设置来表达与人性问题相关的价值观念。
在分析时,我们可以关注作品中的价值追求,包括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自由与束缚的对立等。
例如,在分析《骆驼祥子》时,我们可以通过对祥子个人命运与社会背景的结合分析,思考现代都市环境对人性的冲击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崩溃。
四、对比与比较的分析在分析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问题时,我们还可以进行对比与比较的分析。
通过对不同人物、不同作品中的人性问题进行对比和比较,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人性问题的多元性和深层次意义。
例如,通过对比《红与黑》中的朱利安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我们可以分析社会身份与追求的关系,进一步反思现代都市中人性的变迁与蜕变。
总之,在高考语文备考中,分析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问题需要我们关注人物塑造、情感冲突、价值观念以及对比比较等方面。
对作品中形象的把握与分析,对作品语言特色的鉴赏,这一直是考查的难点。
主要表现是很多考生抓不住要点,或无话可说。
●难点磁场[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父亲的新年傅东华①中学生杂志社邀我谈话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故乡到上海。
女儿娟,儿子浩,都特地向学校告了假,和我一起到车站迎接。
②母亲接到了,在别后的琐屑家庭谈话中,提到明年是父亲的七十阴寿。
那时我心里正被《中学生》编辑出给我的题目"新年"占据着,及至提到父亲,这才像通了电似的突然把新年的观念和父亲的影像融合了起来。
③是的,自从我能记忆的时候起直到我童年的终了,每个新年的回忆里总是父亲的影像居于最前列。
一到腊月初头,父亲的面容就变严肃了,帐目要清理,年事要备办,一切都得父亲独个人担当。
有时候,父亲紧皱着眉头,双手互相拢在袖筒里,默不作声地在房里整日的往来踱着,我们都知道他正过着难关,于是新年将到的喜望就不觉被给父亲的同情所销克。
④但是到了谢年的晚上,年夜饭照例是十大碗,照例一到上灯就开始。
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往来如鲫,我们却已安然团坐吃喝了。
因了这,父亲总很郑重地对我们说:"我们能够这样也就不容易啦。
"⑤元日早起,父亲就穿着廪生的衣冠开始请神供祖。
正厅中心的方桌上这时挂上红桌帏,朝南一张椅子上披上红椅罩,上面竖着一个纸神马,桌上供着神果盒:这就是过新年的主要背景了。
在这背景上演着过新年的节目的就只父亲一个人。
我们都是看客。
我们看过他毕恭毕敬的跪拜祖先遗容,看着他送往迎来地招待贺年客。
这些,在我们都是过年的有趣的节目,在父亲却是严肃的义务。
啊,我是直到现在才了解这种义务的意义的。
⑥到了灯节,每夜,父亲总先领我们到别处看过一遍,这才回家等着,等到灯行过我家门口,我们全家人就都站在门口看。
行列的末节是关圣帝君的香亭,前面有灯伞仪仗,伴有细乐,后面四面尖角旗,一面大帅旗,都挂着灯笼,也有一副锣鼓伴着,总是冬仓冬仓的敲得那么单调。
我们听见这声音,总感觉一种兴会完尽的不快,而父亲每夜又必加上一句结束词:"好啦好啦,明年再看啦!"我们听见这话时的感触是难以形容的,但也直到现在,我才十分了解这话的意义。
⑦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七年了,故乡废止行灯也已有了好几年,即使他活到现在,也已不复得"明年再看啦"。
⑧娟和浩都不曾见过祖父,不知祖父怎么个样子。
他们自己的父亲不会像祖父那样过新年给他们看,这是他们的不幸。
但是每个新年终了时的那种悲怆情调他们却也尝不着,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幸福?而且当他们的父亲过着这样的新年的时候,他还没有做中学生哩。
1.文中先后出现"明年再看啦"这句话。
(1)在第⑥段中,"我们"和"父亲"对这句话的感触是什么?答:"我们""父亲"(2)联系全文,第⑦段中的画线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感受?答:2.请归纳出"父亲"这一形象的两个方面。
答:①②●案例探究[案例](★★★★)(2001年春季高考试题)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命题意图: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e级。
知识依托:文学形象的有关知识,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等。
参考答案: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
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
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
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
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错解分析:未能把握形象中"精神贫困"这一点。
或答案要点顺序较乱,没有一定的逻辑性。
方法技巧: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是近年高考命题中的一个新内容,此题的开放性较大,有利于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从答题的角度来看,此题也考查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锦囊妙计鉴赏的基本方法:首先要熟悉鉴赏的基本内容要点,掌握一般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语言运用及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一、关于文学作品的形象1.优秀的小说和戏剧文学作品大都着力于刻画人物,创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2.诗歌散文类作品,一般不注重刻画人物性格,而着力于描绘某种生活图景,抒发某种感情。
3.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环境的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环境一般包括:①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场景描写。
②促使主人公活动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③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4.人物描写的方法一般有:概括介绍、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二、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基本要点1.人物的性格特征;2.人物的精神风貌;3.人物的思想特征;4.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等等。
另外,概括时要尽可能做到要点全面,并按某一顺序排列。
三、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1.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以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作家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它一般有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点。
2.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含蓄丰富、富有音乐美。
3.除此以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如话剧的对白,就特别要求口语化,要求富于动作性等。
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分成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大类:①人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②叙述人语言,也就是作家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一般主要就叙述人语言而言。
●歼灭难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寂寞红柳车一过托克逊,就进入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除脚下一条黑色的柏油路,两旁和天尽头都是浩瀚无际的黄沙,近处是黄褐色的块状戈壁,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弥漫着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一片死寂。
汽车朝瀚海深处驶去,临近塔里木河流域,蓦地钻出一株两株、一丛两丛胡杨林,枯槁的树干和顶端的新绿,在荒漠中挺出一片片绿阴,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瞪大双眼仔细观察,还见匍匐在沙丘的地表上有一层翠色,车渐渐驶近,方辨识出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一般的植物,中间蓬松起嫩紫的新红,像姑娘脸上刚刚洇开来的胭脂痕。
同行的新疆朋友告诉我们,这是红柳。
端详这在大漠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
这一份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兀地让人想起刑场上的视死如归,想起身处绝境之中的从容镇定,想起身在蛮荒之远也处变不惊,也让人联想起壮汉胸前素手的抚摸,想起干涸心田清泉的滋润......我不知道有无关于红柳的民间传说,如果以我猜想,她该是侠骨柔肠的女子宁死不屈的灵魂的再现。
她要在这天地之间,留下她的凄情哀婉,她的绝唱,在甩下一串潇洒和浪漫后,昂起头嫣然一笑,毅然决然地走向天涯,走向大漠深处,在蓝天旷野中,在无人注目欣赏的孤城绝域,以自己的一腔热情照耀天地,将微笑将柔情留存在天地方圆之中。
我看见了红柳的妩媚,那一抹深绿丛中散发出来的美丽,粉紫的细细的叶子,衬出柳枝的翠绿和旷野的落寞,那一份顽强、专注,让每一个多看她两眼的人生出无限的爱怜和敬意。
她把她的惊人的美丽和执著、倔强,留在这天地之间,宁愿与大漠瀚海相伴,也不在繁嚣的江南内地水草丰茂之处留恋,那儿有着太多的是非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拉拉扯扯,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和朋比为奸,只是为了占有一丁点的蝇头微利,一丁点的风光名头,从而搅得内心不得安宁。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心灵的安静使人更为高贵和脱俗的了。
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
这荒漠瀚海,可是红柳们的天地啊,她的微笑,她的爽朗,她的高傲,是天地之间的另一种颜色和性格。
1.本文以"寂寞红柳"为题,请根据文意写出"红柳"的象征意义,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寂寞"来修饰"红柳"。
2.文章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端详大漠荒野中的红柳,为什么"禁不住怦然心动""难以释怀"?联系全文回答。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在文中的含义。
①她该是侠骨柔肠的女子宁死不屈的灵魂的再现。
②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
③是天地之间的另一种颜色和性格。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开头,作者先正面描写红柳的恶劣生存环境,用以衬托红柳高贵的品格。
b.文章第四段中的"大漠瀚海"和"江南内地"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前者意味着寂寞与清贫,后者意味着名利与贪欲。
c.本文的主旨是:赞叹和歌颂红柳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讲条件、不图索取、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的品格。
d.本文启示我们要从红柳身上汲取精神营养,鄙视物欲膨胀、利欲熏心的自私心态,追求高贵和脱俗之美。
e.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物喻人,文章的末段就是文眼的所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芦沟晓月①王统照"苍凉自是长安日,呜咽原非泷头水。
"这是清代诗人咏芦沟桥的佳句。
原非泷头水,是不错的,这桥下的汤汤流水,原是桑乾与浑河的合流。
桥工的建造既不在北宋时代,也不开始于蒙古人的占据北平。
金人与南宋南北相争时,于大定二十九年六月方将这河上的木桥换了,用石料造成。
这是见之于金代的诏书,据说:"明昌二年三月桥成,敕命名广利,并建东西廊以便旅客。
"马可?波罗来游中国,于元代初年时,他已看见这雄伟的工程,曾在他的游记里赞美过。
经过元明两代都有重修,但以正统九年的加工比较伟大,桥上的石栏、石狮,大约都是这一次重修的成绩。
清代对此桥的大工艺也有数次。
乾隆十七年与五十年两次的动工确为此桥增色不少。
"东西长六十六丈,南北宽二丈四尺,两栏宽二尺四寸,石栏一百四十,桥孔十有一,第六孔适当河之中流。
"按清乾隆五十年重修的统计,对此桥的长短大小有此说明,使人(没有到过的)可以想象它的雄伟。
从前以北平左近的县分属顺天府,也就是所谓京兆区。
经过名人题咏的,京兆区内有八种胜景:例如西山霁雪,居庸叠翠,玉泉垂虹等,都是很幽美的山川风物,芦沟桥不过有一道大桥,却居然也与西山居庸关一样列入八景之一,便是极富诗意的"芦沟晓月"。
本来,"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最容易引动从前旅人的感喟与欣赏的凌晨早发的光景,何况在远来的巨流上有一道雄伟的壮丽的石桥,又是出入京都的孔道,多少官吏、士人、商贾、农工,为了事业,为了生活,为了游览,他们不能不到这名利所萃的京城,也不能不在夕阳返照,或东方未明时打从这古代的桥上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