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城市
- 格式:doc
- 大小:57.70 KB
- 文档页数:20
文学与城市发展:城市小说的兴起在当代文学的广阔天地中,城市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逐渐崛起,成为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重要载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小说不仅记录了城市的面貌变迁、居民生活方式的演进,还深刻揭示了城市化给个体命运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城市小说的兴起,首先得益于城市本身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成为了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道车水马龙,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活力和变化。
这样的环境为小说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使得城市小说能够生动地描绘出现代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城市小说之所以吸引人,还在于其对个体经历的深刻挖掘。
与传统乡村或边远地区的生活相比,城市生活节奏更快,竞争更激烈,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更为松散。
这种环境下的孤独感、疏离感以及追求个人梦想的压力,常常成为城市小说探讨的主题。
通过对城市居民内心世界的细致描绘,城市小说展现了现代人面临的心理困境和社会问题,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此外,城市小说还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和文化冲突。
随着人口的流动和移民的增加,多元文化在城市空间内交织碰撞,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景观。
城市小说通过讲述不同背景人物的故事,展示了文化融合与冲突的过程,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问题。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城市小说往往采用多样化的叙事技巧和创新的结构形式。
小说家们运用意识流、多视角叙事、非线性时间序列等手法,使得作品层次丰富,形式多样,更能捕捉到都市生活的碎片化和多变性。
这些新颖的表达方式使城市小说在艺术上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总之,城市小说的兴起不仅是文学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对当代社会变迁的一种回应。
它以城市为背景,深入探讨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城市小说的繁荣,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反思现代都市生活的窗口,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根据小说中的城市环境描写
城市环境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提供了故事背景,还传递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以下是一些描写城市环境的例子。
1. 环境污染:“东方城市的天空被浓厚的烟雾所笼罩,空气中
弥漫着刺鼻的汽油味。
居民们戴着口罩,仍然无法逃脱灰蒙蒙的空气”。
2. 高楼大厦:“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与蓝天构成一
道壮丽的风景线。
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给人一种现代化的感觉”。
3. 拥挤的街道:“狭窄的街道上挤满了行人和车辆,人们匆匆
而过,都被繁忙的城市生活所紧紧束缚。
街头的广告牌灿烂夺目,
让人目不暇接”。
4. 城市的夜晚:“夜晚降临,城市的霓虹灯闪烁不已。
酒吧、
夜总会和咖啡馆散发出热闹的气氛,人们唱歌跳舞,享受夜晚的放松”。
5. 公园和广场:“城市的绿地如翡翠般点缀在建筑之间。
公园里的花草树木让人心旷神怡,广场上人们休憩和娱乐”。
这些例子帮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小说中城市环境的氛围。
通过描写城市,作家可以传达自己对城市生活的看法,以及城市中人们的生存状态。
这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细节和情感。
小说,犯罪,与城市
付梅溪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在标题将三个名词刻意分列,为的是强调犯罪,小说,与城市三者之间的多元关系,而避免将其化约或缩减为犯罪小说与城市之间的单一映射。
这样的严格区分,除了能凸显小说与城市间更丰富的勾连,也还意在点出:以“小说”这样的文学体裁作为起点进行梳理,所获得的线条会更加清晰,更富于洞见。
尽管作为小说类型的一种,犯罪小说与城市的关系不可谓不密切,而本文的部分初衷原本也就在于探讨梳理犯罪小说与城市之间的各种隐秘连接。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付梅溪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103.821
【相关文献】
1.把握城市犯罪特点完善刑侦工作机制--上海刑侦部门应对特大型城市犯罪发展的对策思考 [J], 郭建新
2.一种认识犯罪的独特角度——评路易丝·谢利《犯罪与现代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犯罪的影响》 [J], 万志鹏
3.由人类一般行为到城市犯罪行为——城市犯罪行为形成机理基础研究 [J], 赵呐
4.论贫困对犯罪的正效应--以城市贫困人口犯罪为视角的犯罪学分析 [J], 罗金寿;王东
5.预防犯罪--城市空间设计的新理念--论城市空间设计与犯罪学理论的不断融合[J], 李艳霞; 孙长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传文学作品一、引言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城市传文学作品以城市为背景,以城市生活为题材,通过对城市风貌、人文特色以及居民生活的描写,展现出城市的繁华与多样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几部脍炙人口的城市传文学作品,带领读者一同领略城市的魅力。
二、《北京人在纽约》《北京人在纽约》是龙应台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中国留学生在纽约的生活为主线,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大都市的繁忙、多元以及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特点。
小说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表现了城市的喧嚣、人群的拥挤以及各种文化的融合。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与变化,读者也能深刻感受到城市对个体的塑造与影响。
三、《东京塔》《东京塔》是日本作家山崎丰子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东京塔为象征,讲述了一个单亲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温馨故事。
通过对东京塔及其周边城市景观的描写,小说展现了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与温暖。
小说以东京塔为背景,将城市作为一个象征,通过对城市中人们生活状态的描写,向读者传递了家庭情感与城市生活的共鸣。
四、《纽约客》《纽约客》是美国著名杂志,以其深入报道和鲜明的文风而闻名。
该杂志以城市为切入点,关注社会时事、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
杂志以文字为媒介,通过对城市人文风情的描述和思考,引发读者对城市生活的思考与共鸣。
《纽约客》不仅是城市传文学作品,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表,为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五、《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著。
小说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讲述了钟楼魔王与卡西莫多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巴黎圣母院的描写,展示了中世纪巴黎城市的繁荣与庄严。
小说以城市的历史与建筑为线索,揭示了城市与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
通过对人物的塑造与情节的发展,读者可以感受到城市中人类欲望与罪恶的交织,以及城市对个体的影响与塑造。
六、《上海堡垒》《上海堡垒》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作品。
小说以未来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地球与外星人之间的战争。
小说通过对上海城市景观的描写,展现了未来城市的科技与繁华。
文学与城市生活作品中反映城市文化与生活方式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往往能够准确地反映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与多元化。
本文将通过对几部典型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探讨文学与城市生活作品在反映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方面的作用。
一、《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由林海音所著的一部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
小说以上海城南一条胡同为主要场景,通过描写胡同居民之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展现了老上海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背景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上海城市的文化繁荣和社交活动的丰富多样。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城市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阶级差异、人情冷暖等,展现了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复杂性。
二、《围城》《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个中产家庭的城市生活,深刻地反映了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上海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小说以平凡人的视角,揭示了城市人在一个固有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牢笼中所经历的忧虑和挣扎。
通过对城市中婚姻、职场、社交等方面的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上海城市的繁华和压力。
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也使其成为了一部经典的城市文化作品。
三、《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以普通人的城市生活为主题,通过描写一个小镇上的家庭、工作和人际关系,深刻地展示了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细微之处。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的描写,反映了快速变迁的城市给普通人带来的困惑和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应对变化的生活。
作者透过人物描写,传达了对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以上几部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学与城市生活作品在反映城市文化与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文学表现手法,作家能够全景式地展示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迁性。
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不同阶层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增加对城市生活的认知和理解。
现代小说城市线索探究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现代小说中城市线索的含义,掌握城市作为故事背景在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中的作用。
2. 学生能通过分析课文,识别并举例说明现代小说中常见的城市线索类型,如地域特色、社会背景、时代变迁等。
3. 学生了解不同作家笔下的城市形象,比较并阐述其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
技能目标:1. 学生培养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现代小说中城市线索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解读文本。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以城市为背景的小小说,展现对城市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升交流、讨论、总结的能力,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形成共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现代小说的兴趣,激发阅读热情,提高文学素养。
2. 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小说中的城市线索,认识到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3. 学生在分析城市线索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平等、包容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单元为依据,重点教学内容包括:1. 研读课文《骆驼祥子》中北京城的描写,分析老舍如何通过城市线索展现祥子的命运。
2. 比较阅读《围城》中上海与内地城市的差异,探讨钱钟书如何运用城市线索反映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
3. 简析《子夜》中茅盾对上海城市的描绘,理解城市线索在表现时代背景和主题思想方面的作用。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现代小说中城市线索的概念,研读《骆驼祥子》相关章节,分析北京城的地理、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如何影响祥子的命运。
第二课时:对比《围城》中上海与内地城市的差异,探讨城市线索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课时:简析《子夜》中上海城市的描绘,总结城市线索在表现时代变迁和主题思想方面的意义。
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合理,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并吸收现代小说中城市线索的知识点,为后续写作和深入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内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讲解现代小说中城市线索的概念、作用及不同作家笔下的城市描绘特点。
2532020年35期总第527期ENGLISH ON CAMPUS狄更斯小说中伦敦的城市意象解读文/孙雅楠利弗、大卫·科波菲尔和匹普等,虽然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但在其人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却都是发生在伦敦这个城市。
因此,狄更斯的小说创作可以说是城市艺术的表现,对狄更斯作品中伦敦这个意象进行解读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狄更斯小说中伦敦的特点分析首先,伦敦是一个城市。
“上帝创造乡村,而人类创造城市”,因此城市之于乡村就等同于人文景观之于自然景观。
城市的人文景观是人把自己变成了什么,即城市是人造的城市,城市的样貌取决于人类的需求。
自然与城市环境的不同,在与狄更斯同时期的丁尼生(Alfred,Lord Tennyson)的诗作中直观地体现出来。
丁尼生是英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他生于乡下,且发现自己的想象力从乡间生活中得到激发和滋养,因此对于丁尼生来说,落叶松上一缕缕粉红的绒毛就能在诗人心中迸发出美丽的诗句。
而狄更斯作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小说家,自孩提时代开始,只要有人城市是人类的生活空间,政府及学校等管理机构所在的建筑物,不同阶层甚至不同国家的人们工作和生活所在的聚集场合,连同城市与人之间产生的习俗及情感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活生生的、不断产生变化的人间场景。
芝加哥学派将城市定义为“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
因此,城市在文学作品中应如何表征,不同的作家从自身的感想和生活经历出发,投射出文学创作中的异彩纷呈的城市意象。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Pickens)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文学成就斐然的作家。
在狄更斯一生的著述中,又尤以小说的成就令读者叹为观止。
阅读其小说作品时,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一座城市——伦敦。
伦敦是狄更斯小说中最主要的场景,除了《艰难时世》(Hard Times )的场景设置在焦煤镇外,其他小说几乎都是以伦敦为主要场景。
中外小说中的城市意象对比与交流城市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背景之一,它不仅承载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还承载着作者对社会、人性以及人类命运的思考。
中外小说中的城市意象通过对比与交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比和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形象在小说中的表达方式。
首先,中外小说中的城市意象不仅仅是将城市作为背景描绘出来,更是通过对城市的描写,表达着作者对社会环境、人性和人类价值观的关注。
例如,中国现实主义小说《围城》中的咸阳城与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无人居住的城市》中的草原城市,两者都表达了对现代都市化进程中人们孤独、失落的主题的关注。
《围城》中的咸阳城是一个被高墙围住的封闭社会,人们在这个城市中被各种规则所束缚,彼此之间互相隔离。
而《无人居住的城市》中的草原城市则是一个空荡荡的城市,没有人居住,只有几根孤零零的电线杆。
这些城市意象无一不在向读者传达着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其次,在中外小说中,城市意象的对比与交流还表现在对城市的不同方面进行描写,展现出城市的不同面貌和个性。
例如,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和美国现代主义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都有对城市的社交圈和底层民众生活的描述。
《红楼梦》中的京都城由于是贵族富豪的聚集地,所以城市中的社交圈较窄,人们的生活多以琐事和争斗为主。
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纽约城则是一个社会阶层错综复杂的城市,城市中的顶层社交圈饱含着奢华和浮华,而底层民众则过着贫困和艰辛的生活。
通过对城市不同层面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城市社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此外,在中外小说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意象也会进行交流,互相借鉴和影响。
作为一个全球化时代的产物,小说中的城市意象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而是受到全球化的文化交流的影响。
例如,中国作家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的小镇和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伦敦雾都孤儿》中的伦敦,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两者都展现了城市中穷人的艰辛生活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小说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小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思考。
然而,小说和现实生活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小说可以反映现实生活首先,小说可以反映现实生活。
很多小说都是对社会现状和人类经验的观察和记录,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
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红楼梦》就是对封建王朝社会的深刻描绘和批判,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种种矛盾。
此外,现实生活也可以反映在小说中。
许多小说都是作者基于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生活写出来的,因此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往往非常接近于真实生活。
比如,近几年比较受欢迎的网络小说《全职高手》就是作者生活经历的反映,它描绘了一个游戏职业玩家的生活和故事。
小说可以启迪现实生活其次,小说也可以启迪现实生活。
小说中的想象和探索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促使我们对生活和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比如,很多科幻小说描绘了未来世界的种种可能性,它们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和探索,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可能性。
此外,小说也可以引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的不同生活和命运,从而更深刻地了解社会的多元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请看近年比较热门的小说《围城》,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城市人的精神状态和情感困境,引起了很多人对城市化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和现实生活之间的互动最后,小说和现实生活之间是一个相互互动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小说了解现实,也可以通过现实的体验影响我们的阅读和创作。
比如,没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没有后来的中国武侠文化发展;没有古龙的武侠小说,就没有现在的网络小说文化。
此外,现实中的事件和经历也会影响到小说的创作和阅读。
比如,疫情期间,很多人都在读防疫主题的小说,增强了自己的防疫意识。
同时,也有很多作家在疫情期间写出了关于疫情的小说,充分反映了人们在疫情中的种种情感和命运。
总之,小说和现实生活之间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关系。
绪论:古代小说与城市话题第一节:城市的出现和古代文学中的城市一、从时间上说,早在公元前3000至2000年中国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
二、城市从语义学角度解释“城市”一词,应是先有城后有市。
三、先秦两汉时期已经完整出现“城市”这个词。
第二:古代文学中的城市一、古代文学源头的《诗经》,文人就将城市作为他们吟咏和描述的对象。
如《诗经·大雅·绵》二、战国时期:主要强调城市的抵御功能。
三、汉魏六朝时期专门出现一种赋体来讴歌城市的壮美和国家的强盛。
如:城池的坚固,房屋的雄伟,街衢的通畅,集市的繁华。
感悟:追本溯源。
第二节: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的关系总体关系:古代城市影响小说和古代小说反映城市具体关系:作者是从城市的发展,以时间为序来论述城市与小说的关系。
认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尽管不可能与城市的发展完全同步,其大致的轨迹较为接近从城市的角度而言,则可以梳理出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与小说的联系。
一、汉魏六朝时期1、城市对小说的影响并不明显。
2、还是出现一些描写城市的文言笔记小说。
如《西京杂记》、《洛阳伽蓝记》等二、唐代1、作者主要是以长安城为例来说明。
2、长安城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所派生的科举文化,宫廷宫廷音乐文化等,直接影响唐传奇的发展和繁荣。
如科举前的行卷,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唐传奇产生的重要原因。
而长安的音乐文化极大影响着小说的主题和格调。
如《李娃传》《霍小玉传》《柳氏传》等。
三、宋代宋代城市对小说的影响亦是前所未有的,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说话”艺术的流行,最终催生了中国古代第一批比较成熟的通俗小说。
对其论述,情参考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
四、明清(一)明代全国大城市一百个,小城镇两千个,农村集镇四千个。
到了清代,尤其是晚清时期,上海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二)就小说而言:1、笔者认为:明清时代是城市形态成熟进而发生变异的时期,也是通俗小说的成熟期。
2、城市对小说的影响。
时刻影响着创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写作的心态。
小说创作、传播、接受、构成一种文化活动的系列,它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
如《风月梦》之于扬州,《海上花列传》《九尾龟》之于上海三节:古代小说的城市情景概述一、作者侧重于“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以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为考察对象,探讨其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城市文化。
二、古代小说中的城市研究内容(一)古代小说中的城市内容。
(二)古代小说描写城市的艺术形式(三)古代小说作者的写作心态。
三、理论基础古代小说反映的城市图景,既不同于作家的主观造景,也和史籍中的城市记载有所不同,它兼有两者,是“情和景”的叠加与融合,因而,本文提出“城市情境”这一概念,以此作为描述古代小说中城市图景变迁的重要概念。
(一)唐前期文言小说内容:以《西京杂记》、《洛阳伽蓝记》为代表的城市笔记小说描绘城市景观、名胜风物。
创作心态:追思情怀艺术形式:城市情景的前状态。
(二)唐代内容:娱乐生活类,《长恨歌传》《开元天宝遗事》等。
举子生活类《李娃传》。
对外交流类:《杜阳杂编·日本王子》创作心态:艺术形式:城市意象的营造。
如长安之曲江,东京之金明池。
临安之西湖。
南京之秦淮河。
(三)宋代内容:着力表现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逸闻趣事,市井气息。
创作心态:东京是追忆。
临安是现时叙述。
艺术形式:商业化、市民化、通俗化的艺术倾向。
(四)明清内容:着力表现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逸闻趣事,市井气息。
创作心态:东京是追忆。
临安是现时叙述。
艺术形式:商业化、市民化、通俗化的艺术倾向。
第四节: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现状和意义。
(一)古代小说的界定:(二)所讨论的城市内容:物质、精神、制度文化(自然,人文,物质生活,思想观念,审美风尚,礼仪制度)等。
(三)总体思路对唐代至晚清的通俗小说中所描绘的主要城市内容作一纵向,历时性的描述,同时采用纵中有横的结构方式。
对历代小说中反映的典型城市进行不同角度的透视分析,而研究中则尽可能以异质的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和西方城市文化作为参照系。
(四)方法论文史互证,夸学科交叉研究。
陈寅恪(以诗证史),互相发明的研究方法。
对小说内容加以考辩评述。
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加以阐述,古代文学与城市学融合在一起,开展交叉研究。
(五)研究现状不多见(六)研究意义1、古代小说对古代城市研究的意义文献价值2、古代城市对小说研究的意义全新的角度3、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1)深化现当代城市文学研究的理论成果。
(2)对当代城市小说创作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第一章:唐代小说中的城市文化第一节:唐代小说中的长安内容概述一、侧重物质生活层面的长安城市景观二、侧重精神文化略兼及制度文化层面,主要展示长安的帝都气象三、专题:长安的侠与妓具体说来一、(一)城市的布局与管理。
《霍小玉传》《任氏传》(二)城市习俗,如元宵节灯会,《李娃传》。
(三)长安的商业文化。
1、饮食业《唐国史补》2、卖鱼业《逸史》3、马行《虬髯客传》4、铁行《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七《李君》二百六十一《郑群玉》5、衣肆6、凶肆7、帛肆8、书肆9、药店10、寄附铺11、典当铺等二、1、科举:士人对科举的难解情结。
2、进士与妓女。
3、对外交流三、侠与妓女侠伸张正义的民间侠客刺客《聂隐娘》《红线》复仇者《谢小娥传》突出奇人异术,带有炫耀武技的意味《僧侠》结论:唐代武侠小说的流行与唐人的复仇观念和尚武意识有关。
妓宫妓官妓与营妓《任氏传》家妓《柳氏传》中的柳氏《虬髯客传》中的红拂女散妓《李娃传》中的李娃。
《霍小玉传》中的霍小玉。
《杨娼传》中的杨娼民间艺人:《河东记》中的胡媚儿。
第二节:唐代小说中的帝都娱乐一、器乐歌舞(一)一些唐传奇名篇中都写了当时的乐曲。
《长恨歌传》中有《霓裳羽衣曲》而且对此曲是梦中所得记载甚详。
(二)各种乐器能手的记载。
《乐府杂录》记载了长安宫廷内外许多出色的演奏者。
(三)乐舞。
乐舞在唐代极为普及,可谓“自舞成风”,唐代人把舞蹈视为抒情自娱和展示才华,表示礼仪的首段,在节庆和晏饮,能歌善舞是受人尊敬的艺术修养,这与宋明以后视舞蹈为低贱,截然不同。
(四)盛唐时代的乐舞主要可分为三类1、是对前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乐舞进行继承和发展。
2、以国名、地名、族名为乐部或舞名的乐舞。
3、为唐人所创的乐舞。
唐人小说笔记中记载较为多者是第三类。
如《柳毅传》中《钱塘破阵乐》即是。
二、百戏会演1、歌舞戏(1)大面(2)钵头、拨头、拔头(披发素衣,面作啼,遭丧之状也)踏摇娘:(且步且歌)参军戏木偶戏2、杂技《朝野佥载》《杜阳杂编》三、其他娱乐活动击球(马球)蹴鞠(剧谈录·潘将军)斗百草,秋千、投壶、拔河、斗鸡。
四、勤政楼意象:勤政楼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帝都娱乐的代名词,对它的记忆,表达的是“开元盛世”后的唐人在追怀开元天宝时所产生的强烈今昔对比,充满了对歌舞升平时代的留念与感伤。
第三节:唐代小说中的其他城市一、神异之都:唐代小说中的洛阳(一)洛阳在唐人小说中较多扮演了政治中心的角色,其政治生活也见于小说的记载,如权臣的徇私舞弊,复杂的政治斗争。
如《大唐新语》就记载了武三思的弄权。
但是,这种政治特色并不算突出,实则一直笼罩在长安之下。
(二)宗教特色1、佛教。
几乎遍地是佛教建筑2、道教。
为数亦不少。
3、唐小说关于洛阳城市的记载,充满了僧道异行异术的传统。
(1)三生石的传说。
(2)神奇的法术。
如《朝野佥载》(3)诡秘怪异的传闻。
奇遇得宝。
宅中怪异。
相遇冥人。
施恩得报。
花仙现身。
地穴作怪。
术士和预言。
(4)洛阳人物的续写。
主要是直臣、名士、能工之类。
如《玉泉子》记载吕元膺事迹。
(5)古迹描写。
如《大唐传载》:“金谷园记载”。
二、富贵仙乡,唐代小说中的扬州(一)唐代同时也是扬州最繁华的时期,唐人在小说中描绘了扬州的繁华,最有代表性的是《玄怪录》卷三《开元明皇幸广陵》1、扬州富商极多。
如李肇《唐国史补》写到的王生者。
2、小说中一再出现的广陵宝肆,正是扬州繁华的代表。
《宣室志》(二)小说笔下灵异化的城市1、《南柯太守传》中特意提到的“禅智寺”,唐人认为是死亡的最好归宿。
2、神仙怪异之地。
如《古镜记》记载的神镜的传说。
3、杨州的异人异术。
《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六《胡媚儿》。
拨开关于灵艺的迷雾,唐代写杨州的小说最终要表达的其实是长生的观念。
总结起来,唐人小说里叙写之杨州,出现许多类似的杨州小说,其实是暗寓了小说富贵与长生的主题。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柯太守传》。
第二章:东京-----临安宋元话本里的两宋双城记概说一、城市发展概况宋代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高潮期,也是城市形态发生重大转折时期,主要表现在:(一)坊市制度的彻底瓦解。
(二)城市人口近百万家。
二、宋代小说的发展(一)话本作为白话小说的载体,成为一种成熟的小说形式。
(二)宋元话本乃是宋代城市生活的产物,它源于城市。
原因:宋代“说话”原是宫廷艺术,后来流落民间。
如《清明上河图》中就真实的展现宋代东京街市上民众聚集听说书的画面。
在这些说话的实践中,出现了一大批的文字底本,这些文字底本就是最初的“话本”。
(三)二者的关系。
宋代城市的繁荣发展产生了话本小说,而话本小说反过来又对南宋的城市生活图景作了形象生动的反映。
三:本章主要讨论之点(一)宋元话本对东京----临安城市的变迁和城市图景的变异。
(二)话本在描述城市生活时的叙述形式和说话人的心理状态。
第一节:南宋移民追忆中的东京梦华感伤亡国南渡和追忆繁华旧都,这两种主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弥散在大量的宋元话本中,成为一种无法排遣的时代情绪。
具体表现:(一)说话人回顾往事,无限感怀,有十分痛彻之感。
如《警世通言》卷二十《计押金鳗产祸》(二)故国不堪回首,却又无法克制的再回首。
(三)写东京之人、物。
(四)以“他乡遇故知”的角度,强化这种国破家亡的深广之思。
当然:作者在论述时,把第(三)点写东京之人、物具体化。
(一)城市标志性建筑。
金明池。
1、宋元话本中爱情故事发生的重要场景。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之如话写的就是范二郎和周胜仙一见钟情的故事。
2、城市标志性建筑成为故事发生的起因,成为推动故事发生的关键。
如《警世通言》卷二十《计押金鳗产祸》就是计押番在金明池中钩上一条金鳗,结果招来了灭门惨祸。
3、樊楼4、相国寺。
宋元话本中不仅是游人观瞻,烧香礼佛的去所,还是重要的商品贸易地。
如《简贴和尚》:“皇甫松只得勉强着一领罗衫,手里把着银香盆,来大相国寺烧香。
”如《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的赵正、王秀等闲汉和生意人就于此处出入频繁。
二、商业、娱乐和习俗一、商业铺席。
界身。
(南通一巷,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二、娱乐(一)勾栏瓦子北宋开封瓦子以车角楼最为集中,诸多瓦子中又以桑家瓦子最大最著名。
三、习俗(一)元宵节(扎鳌山、赐御酒、撒金钱)(二)服饰男子服饰《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写宋人陈大郎时:女子服饰:《金明池吴清逢爱爱》第二节:作为东京真是映象的临安一、临安的汴京风味(一)宋元话本对临安城的描绘1、说话人的独特口吻以及所表现的叙述艺术(1)临安是时下的、真实可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