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冯至《蛇》教案(高二下)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这是一篇关于高中生选修课《蛇》的教学设计文献,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这一主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的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蛇类的种类、生物学特征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人类与蛇类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蛇这一生物。
二、教学内容1.蛇类的分类及特征2.蛇类的生态角色3.人类与蛇类的关系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探究式学习法本次课程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法来进行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和观察蛇的形态、外貌及力量来感性上理解蛇。
而在知识层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查找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蛇的分类、生态角色以及生活习性等专业知识。
探究式的学习通常能够激起学生好奇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活动式教学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于蛇这一主题的亲密感。
例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对着蛇的图片进行描述,或者在课外进行实地观察和学习,以便了解蛇在实际生活中的生态环境。
3.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来展示蛇类的外貌特征、生态角色及分类信息,以此增强学生对于蛇这一主题的认知。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等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研究。
四、教学评价方法1.作业评价学生可以通过编写关于蛇类的报告、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对于蛇这一主题的知识掌握及理解程度。
2.考试评价对于此次教学,教师可将考试内容分为主客观两个部分进行评价。
客观题目可以包括单选、多选、判断等形式,主观题目则可以采用简答题、论述题等方式来测评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五、总结蛇是一种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动物,同时它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教师在教授这一主题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理解和关心他们对于这一话题的感受。
本次教学设计,综合运用了探究式学习法、活动式教学法和多媒体资源的方法,以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本次蛇类教学设计,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自主探究,突出蛇类的特殊性和生态角色,提升学生对蛇类的认知度和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
第三单元 1 蛇
本单元的四首诗歌都以爱情为主题,分别选取“蛇”“神”“窗”“神女峰”等意象,将诗人特定的心境弥散到事物上,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抒发了诗人对爱情浪漫而深沉、缠绵而珍爱的独特感受,体现了高贵而典雅、神圣而优美的情怀。
本单元赏析重点是新诗的意象和意象组合。
学习本单
元要善于透过意象(意象组合)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体味诗歌的认识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抒情方法和风格特点,进而了解新诗对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借鉴和创新,以及中西诗艺融合的特点,培养借助意象解读诗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蛇
◎诗海拾贝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
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令人惆怅。
蛇蛇的寓言在印度,小男孩要学习训练蛇,成年后,他们将带着蛇游走,挣钱养家糊口。
一天,一位带着蛇赶路的老艺人累了,在林间休息,一条蛇爬过来,对着篓子里的蛇说话:“可怜的朋友,出来吧,外面的世界多自由,在这小小的篓子中度过一生,多么可悲。
”篓子中的蛇说:“我见过的世界比你丰富。
我选择待在篓子里继续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付出了辛劳,同时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寓意点评】外面的蛇喜欢自由,篓子里的蛇却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和保护。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要看如何做才更有意义![识作者]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20世纪40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
他的《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探背景]冯至的诗到1925年趋于成熟,1926年写的这首《蛇》,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它不给人以任何美感。
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
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巧识文]沉钟社沉钟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
《蛇》教案(精选14篇)《蛇》篇1课题蛇№2教学目标德育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智育蛇这一意象的特点,代表什么美育品味诗歌的感情表达,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教学难点意象的探究教学关键情感价值课型教学方法朗读分析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总结练习作业一、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学生朗读三、蛇的意象的探讨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四、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四、分析结构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导入疏导归纳引导布置了解识记理解巩固完成板书设计蛇将“寂寞”比喻为“蛇”,就是“爱”的同义语课后记事《蛇》教案篇2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喜欢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2、引导幼儿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3、在猜测、操作中,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活动准备:故事ppt、黑板、双面胶、小蛇、水果图片若干、小蛇教具若干活动重点: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冯至《蛇》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1、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
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
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
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
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这里有台湾的一道大学入学试卷上的题目,出的刚好是这首冯至的《蛇》,我们一起来做做看。
来检验一下读明白了没有。
①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
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②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
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
明确:C、C问题:从什么地方看出写的是单相思?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三、分析解读。
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
蛇蛇的寓言在印度,小男孩要学习训练蛇,成年后,他们将带着蛇游走,挣钱养家糊口。
一天,一位带着蛇赶路的老艺人累了,在林间休息,一条蛇爬过来,对着篓子里的蛇说话:“可怜的朋友,出来吧,外面的世界多自由,在这小小的篓子中度过一生,多么可悲。
”篓子中的蛇说:“我见过的世界比你丰富。
我选择待在篓子里继续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付出了辛劳,同时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寓意点评外面的蛇喜欢自由,篓子里的蛇却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和保护。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要看如何做才更有意义![识作者]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20世纪40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
他的《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探背景]冯至的诗到1925年趋于成熟,1926年写的这首《蛇》,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它不给人以任何美感。
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
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巧识文]沉钟社沉钟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
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
2023年《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整理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同学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单元说明:“爱的心语”这个单元五首诗歌均以爱情为主题。
把爱情的孤独比做“蛇”把爱情的期盼比做“年轻的神”以“窗”“你的字”“神女峰”详细的物象来表达心中的爱情追求和价值观。
诗人实行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以“我”的特定心境弥散到对象“物上,使“物”皆著“我”之颜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2023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孤独”。
吃的是孤独,喝的是孤独,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孤独。
一时间好像什么都可以“孤独”一下。
其实,孤独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
大家都有孤独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孤独的感受?(同学发言)不同的人对孤独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孤独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闻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孤独。
他说,“我的孤独是一条蛇。
”诗人的孤独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介绍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中国现代闻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早年既开头诗歌创作和翻译。
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
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
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
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三介绍背景(见导读)四、诵读感知同学诵读,老师配乐范读,指导,同学再读。
五、合作探究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因何而孤独,他的孤独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孤独。
争论小问题:《蛇》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诗人把“蛇”比作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像性?主要意象是“蛇”;协作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
让知识带有温度。
《蛇》教案(人教版高一)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教学重点:“蛇”的意象教学难点:抒情特征教学课时:2学时一、介绍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中国现代闻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早年既开头诗歌创作和翻译。
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
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
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
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二十年月,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意感觉,用特别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四十年月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胜利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二、作品赏析(一)冯至诗歌《蛇》的意象蛇的意象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好像都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是什么美妙的形象。
它身上总是覆盖着妖异之气,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忠诚”。
但在这首《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轻灵悲伤,至情至性。
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
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孤独”而纯真的憧憬融入这条“悄悄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闹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密的草原”比附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只这一层比方已经使诗歌奇崛不凡,但诗人意尤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
它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怯与热闹。
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扬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致,结构完善而意象新奇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蛇》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蛇,相信大家都见过,你们对它有什么印象或感觉呢?大家一起来说说?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冯至也对蛇进行了描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冯至对蛇的感受是否与你们一样?二、读一读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基调。
要求:1.学生自由诵读。
2.教师配乐范读。
3.学生再读。
三、想一想1.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哪个是主要意象?明确:意象:蛇、草原、乌丝、月影、花朵(板书)主要意象:蛇2.作者借“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明确:寂寞(板书)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说过:“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二者有哪些相似性?蛇:形体修长、冰凉无言、咬人缠人……寂寞:深沉、凝重、咬噬心灵……3.作者因何而“寂寞”?明确:童年阴影:幼年丧母、家道中落(作者介绍)青年时期的苦闷:工作不顺、朋友甚少、对异性的渴望时代印记:环境恶劣、社会混乱(板书):青年时期的苦闷4.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明确:第一节:用“万一”一词,表明作者希望抒情对象会“梦到”“蛇”,同时,也希望抒情对象梦到“蛇”不会“悚惧”,借此表达抒情对象的关心。
第二节: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思念草原,再用比喻的手法把“草原”喻成姑娘的“乌丝”(分析此处“只写姑娘的乌丝而不是其他部位的好处”),以此表达“我”对心爱的人的思念的感情。
这一节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借助古诗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感知谐音双关手法的妙处)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
《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1、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
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
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
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
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这里有台湾的一道大学入学试卷上的题目,出的刚好是这首冯至的《蛇》,我们一起来做做看。
来检验一下读明白了没有。
①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
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②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
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
明确:C、问题:从什么地方看出写的是单相思?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三、分析解读。
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
《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蛇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分类。
学生能够学会描述蛇的外形和运动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阅读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消除学生对蛇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客观、科学地看待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蛇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
蛇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蛇的运动方式和捕食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蛇,避免过度恐惧或伤害。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蛇的基本知识。
2、直观演示法展示蛇的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蛇。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与蛇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播放一段关于蛇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蛇有什么印象?2、知识讲解(15 分钟)展示蛇的图片,介绍蛇的身体结构,包括头部、身体、尾巴等。
讲解蛇的分类,如有毒蛇和无毒蛇,并举例说明。
讲述蛇的生活习性,如栖息地、食物来源、活动时间等。
3、小组讨论(10 分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蛇是如何运动的?蛇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4、视频演示(5 分钟)播放一段蛇捕食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蛇的捕食技巧。
5、总结归纳(5 分钟)总结蛇的主要特征、生活习性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强调保护蛇类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6、拓展延伸(7 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与蛇有关的故事或传说。
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一种特定种类的蛇,写一篇简短的介绍。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教室2、蛇的图片、视频资料3、相关书籍和科普文章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和小组合作表现。
2、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蛇》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喜欢扮演角色表演,并初步运用动作和表情表现故事中的角色。
进一步理解故事中角色的感受,掌握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在表演中体验故事的趣味性。
二、教学准备
蛇、鸡、鸭、鹅、乌龟的图片及头饰、服饰,窝及蛋,场景等。
表演录像《蛇偷吃了我的蛋》。
三、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出示蛇、鸡、鸭等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故事的名称并回忆主要内容,加深故事情节的印象。
表演故事:教师带领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和对话,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中角色的感受,掌握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并体验故事的趣味性。
分组表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表演一个场景,让学生自主分配角色,并进行排练和演出。
评价: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重点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动作表现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演,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冯至《蛇》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
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
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
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
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这里有台湾的一道大学入学试卷上的题目,出的刚好是这首冯至的《蛇》,我们一起来做做看。
来检验一下读明白了没有。
①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
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
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
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
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
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
②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
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
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
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
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
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
明确:C、C
问题:从什么地方看出写的是单相思?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三、分析解读。
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
①第一层。
讨论小问题:为什么诗人的寂寞,也就是“蛇”“静静的没有言语”?为什么作者说“万一”,作者是希望对方梦到还是别梦到?为什么担心抒情对象会“悚惧”?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学生诵读第一层。
②第二层。
讨论小问题:明明写爱情,为什么会成了“乡思”?为什么相思的是抒情对象的头发?而不是明眸?皓齿?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诵读第二层。
③第三层。
讨论小问题:诗中的“它”怎么理解,应该指代什么?为什么是“轻轻”走过?“绯红的花朵”隐喻了什么?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期盼?
学生诵读第三层。
2、“蛇”意象解读。
寂寞,是人人都曾有却难以捉摸的情绪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如果想用具体的语言赋予它以鲜明可见的形象,就更是难上加难。
大家会把寂寞比作什么?你们能想到哪些古人写寂寞感受的诗句?
投影:《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住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①这些古典诗歌中表达“寂寞”的意象有什么共同点?(形态上残缺,内蕴上遗憾)
②“蛇”在大家心中是一个什么形象?(可怕,无声,阴暗)
③“蛇”是怎样和“寂寞”发生联系的?它们的契合点是什么?(寂寞悄无声息,蛇的行动也悄无声息。
寂寞很幽长,蛇的形体也很细长【有李商隐“卧后清宵细细长”的味道】,寂寞让人恐惧,蛇也让人恐惧。
蛇阴暗诡谲,如同寂寞给人的感受)
④“蛇”一意象表达效果与古典意象有何区别?(常规外,陌生化,以丑为美,结合《恶之花》解析)
四、总结。
冯至曾在《自选琐记》中说过:“我在晚唐诗、宋词、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下写抒情诗和叙事诗。
”这种影响在《蛇》里就明显地烙印着:那种绵绵细诉的哀婉腔调就来自晚唐诗和宋词,而选取如此奇绝,反丑为美的蛇的意象所透视的幽玄神秘色彩,却正是来自德国浪漫派。
蛇,也从侧面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寂的外表下那一颗渴望生活美好、幸福的热烈的心
五、布置作业。
1、联系闻一多《死水》、李金发《有感》、波特莱尔《恶之花》等让学生鉴赏以丑为美的意象的审美趣味。
2、背诵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