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观念的转变先秦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65
先秦两汉小说概念辨析袁文春【摘要】先秦两汉时期并没有出现文体学意义的小说概念,此时期的小说是儒家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文化概念,它在目录学上反映为属隶子部末流的分类概念,而在形式上则是以拉杂辑录"丛残小语"为主的"大杂烩"式的著作体.【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1)002【总页数】3页(P87-89)【关键词】先秦两汉;小说概念;文化【作者】袁文春【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可远溯至先秦,“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小说在此只表示某种文化观念的一个词,而非后来文体学意义上的小说。
两汉出现刘向、桓谭、班固诸家皆论述到小说,班固《汉书·艺文志》列小说家为诸子一家,序于九家之后。
研究界多依此而证小说文体开始确立[1],侯忠义先生《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开卷明义,认为“我国的小说,起源于春秋战国,盛行于汉魏六朝。
把小说作为独立的文体和艺术形式,是汉代人始所具有的观点”。
然笔者经过对相关史料的考辨分析,认为先秦两汉时期并没有出现文体学意义的小说概念,此时期的小说是隶属于以经史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文化概念,它在目录学上反映为属隶子部末流的分类概念,而在形式上则是以杂辑录“丛残小语”为主的“大杂烩”式的著作体。
一、先秦小说的原始词义及其文化语境讨论两汉小说的概念,应先论及先秦小说之原初词义及其文化意义。
笔者现将首现“小说”一词的《庄子·外物篇》全段引出: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
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引言:作为四大文学体裁的小说,在今天已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网络小说,奇幻小说等等的兴起,给小说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然而随着新派小说的兴起,古典小说却逐渐被人们遗忘,而中国小说之发展历程,需要更多人们去关注。
对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大家下了苦功夫,其中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鲁迅先生以严谨的笔墨写出了中国古代小说曲折的发展趋势,本文也参考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很多观点,再加入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希望以此来展现另一个方面的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小说,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它没有诗歌的高雅,没有散文的韵味,没有戏剧的复杂,然而它却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
究其原因,实在是与小说的本质大有关系。
“小说”一词来源于《庄子》,这种带有故事性的说理被庄子认为不可取,小说即小道理之意,事实上,这是小说的本意和本源。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环境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
这个人物往往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多数情况是作者心目中几个人的集合体,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的主体是故事,虚构性是它的本质,新奇是它的防腐剂,通过故事反应组综合创作思想是它继续发展下去的动力。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几千年曲折漫长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后来辉煌的成就,它比诗歌散文晚熟,略早于戏曲。
古代小说坎坷的发展,它强大的生命力终于使得它有了成就辉煌的那一天。
古代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分别叙述。
一、先秦两汉时期-------萌芽期古时,人类思想蒙昧,巫术盛行,神话鬼怪由此而生,开始了古代小说的萌芽。
中国神话自成体系,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都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同时也表达出了一些简单的思想意识,已经初步具备了小说的基础要素。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的叙事文学传统,但真正成熟起来的时期还是在唐宋时期。
以下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叙事文学以传说、神话、典故等形式传承,如《山海经》、《楚辞》等。
这些作品在叙事形式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汉代:汉代以后,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小说创作。
《史记》中的一些章节已经具备了小说的特征,如《五帝本纪》、《夏本纪》。
而另一些作品则更加突出了史料的真实性,如《汉书》、《魏书》。
在此期间,虚构性叙事作品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类别。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小说作品,如《后汉书》、《裴秀才演义》。
这些作品以历史为基础,虚拟了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加强了叙事的虚构性,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高峰时期。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形成了独立的文学类别。
这些作品在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5. 宋代:宋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小说以史书、传记等为基础,融入了一系列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形成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如《红楼梦》、《金瓶梅》等。
6.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多样。
元代以后,小说开始反映社会现实,纷纷涉及到世俗生活,如《世说新语》。
明代的《聊斋志异》则更加注重奇异幻想的描绘。
清代以后,小说更加注重社会生活的描述,如《儿女英雄传》。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史略虚化到虚拟化,从叙事性传统向艺术性创新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小说的叙事形式不断丰富,从单一的历史叙述逐渐转向虚构故事的表达,作品的内容也从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扩展到广泛的社会现实。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也提供了人们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
古代文学思想与演变历程一、古代文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1.先秦文学思想: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墨子等,对文学的创作、审美、教育等功能进行了阐述。
2.汉代文学思想:儒学独尊,文学被视为弘扬儒学、教化民众的工具。
如司马迁、扬雄、班固等,对文学创作及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3.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文学开始追求个性化、抒情性,重视文学自身的审美价值。
如曹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对诗歌、散文等体裁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唐代文学思想:诗歌发展达到鼎盛,文学创作注重艺术表现,强调意境、声律、辞藻等。
如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5.宋代文学思想:词的发展达到顶峰,文学创作注重情感表达,强调婉约、豪放等风格。
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元明清文学思想:戏曲、小说等体裁的发展,文学创作注重现实主义,反映社会生活。
如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文学的演变历程1.先秦时期:诗歌、散文等体裁逐渐形成,如《诗经》、《楚辞》等。
2.汉代:诗歌、散文、辞赋等体裁发展,如《史记》、《汉书》等。
3.魏晋南北朝:诗歌、散文、辞赋、小说等体裁丰富,如《文心雕龙》、《玉台新咏》等。
4.唐代:诗歌、散文、辞赋、小说等体裁达到高峰,如《全唐文》、《唐宋八大家文钞》等。
5.宋代:诗歌、散文、词、小说等体裁繁荣,如《宋文鉴》、《宋词三百首》等。
6.元明清:戏曲、小说等体裁盛行,如《西厢记》、《红楼梦》等。
7.反映历史变迁:古代文学思想与演变历程反映了我国历史时期的变迁,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风貌。
8.丰富文学遗产:古代文学思想与演变历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
9.传承文化精神:古代文学思想与演变历程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弘扬了民族精神。
10.文学创新启示:研究古代文学思想与演变历程,可以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文学创新。
古代文学与审美观念的变迁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和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文学不仅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审美观念也随之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的起源开始,探讨古代文学与审美观念的变迁。
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个时候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和词牌。
诗歌是古代文学的主要形式,它以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为主要目的。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相对简单,他们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
这些诗歌作品往往具有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文学逐渐丰富起来,出现了戏曲和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
戏曲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表演形式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戏曲的出现使文学更加生动有趣,它通过舞台表演和音乐来吸引观众,给人以视听上的愉悦。
古代小说则是古代文学中的另一重要形式,它以叙事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和事件来展示故事情节。
古代小说的出现标志着文学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扩大了文学的受众范围,还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
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情节曲折离奇,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迁。
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形式的喜好上。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美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欣赏上。
他们通过诗歌、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将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随着社会的变迁,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在唐宋时期,人们对于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追求的不仅是形式美,更注重内涵和意境的表达。
唐宋诗人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世,他们的作品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到了明清时期,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又发生了一次转变。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娱乐性。
小说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们的最爱,他们通过创作小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
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
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
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
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
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
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
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干宝《搜神记》(志怪),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文学的历史演变中国文学作为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学传统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价值观念。
中国文学的历史演变可以从古代先秦时期开始,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和发展,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人民的变迁。
1. 先秦时期:经典书籍的诞生与国家观念的形成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学以经典著作为主要形式,如《易经》、《诗经》、《尚书》等。
这些经典书籍不仅是古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催生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根基。
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也与国家观念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出了中国文学中国家和社会责任的重要地位。
2. 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文学风潮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呈现出多元的面貌。
这一时期有着独立思想的文人墨客,他们以诗歌、散文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如曹操、王羲之、谢灵运等。
同时,佛教的引入也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佛教经典的翻译和创作成为当时文学的一大特点。
3. 唐宋时期:盛世之下的华丽繁荣在唐宋时期,中国文学迎来了鼎盛的时期。
唐代的诗歌创作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代表性的诗人有杜甫、李白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民生的状况,也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与追求。
而宋代则以诗词和散文为主要创作形式,代表性的作家有苏轼、欧阳修等。
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更加精致细腻,注重抒发内心情感。
4. 元明清时期:外来文化的渗透与文学的变革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学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元代的元曲以及元杂剧的兴起,融合了中外戏剧元素,开创了戏曲文学的新局面。
明代的小说作品则以《红楼梦》、《水浒传》等为代表,将浓厚的民间故事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清代则以四大名著为代表,以《红楼梦》为首的这些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5. 近现代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与文化的现代转型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出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鲁迅等作家借助小说、散文等形式,批判社会现实,探索人民命运,呼吁社会变革。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目录:第一章 原始型二言诗和四言诗第二章 楚辞第三章 赋体第四章 乐府体诗第五章 古体诗( 五、七言诗)第六章 骈体文第七章 近体律诗第八章 古代诗歌的其他体类第一节 三言 六言 杂言第二节 杂句 杂体 杂名体第三节 唱和诗 联句诗 集句诗第九章 词第十章 曲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史 02-12-17 9:57:12 一诗歌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凡353句,1 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汉末魏晋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
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诗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为杰出。
魏晋之交,世风变易,“竹林七贤”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群体,其中阮籍、嵇康名声最著,成就最高。
东晋玄言诗泛滥一时,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坛骤添异彩。
中国小说发展史一、中国小说发展史线索二、小说的起源(1)源头:神话诸子史传(2)影响:①题材、幻想的方式、情节结构②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对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十分深刻。
三、古代小说发展史概述(一)先秦——古代小说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雏形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
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
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
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
先秦诸子重道而菲薄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二)汉代——地位略有提升(1)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2)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附列于诸子之末。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
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诸子之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3)汉代小说有:①无名氏《燕丹子》,叙荆轲刺秦王之事;②刘安等《淮南子》,神话传说;③刘向《列女传》、《新序》、《说苑》,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集;④赵晔《吴越春秋》,叙吴、越两国史事;⑤袁康《越绝书》,叙吴越史地及伍子胥、范蠡等人活动;⑥司马迁《史记》,有些情节描写可当小说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