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72
高三历史二轮单元复习讲座《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考点回眸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高考在本章的命题较为集中,涉及的知识点有:淝水之战(出过材料题、选择题)、士族制度、江南的开发、孝文帝改革、南北朝一些朝代的地理位置等。
出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考虑,加之高考提前,新出台的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本部分内容作了大面积的删减。
本单元内容复习只需关注:“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两大内容即可。
主干知识整合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
还包括江南经济的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势力膨胀,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表现出官僚门阀的特色。
(1)形成分裂的原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和中央政局的混乱、军事割据集团的形成和混战是形成分裂的历史原因。
(2)分裂的表现①战乱频繁。
从东汉末年以来,黄河流域就陷入了战乱不息的局面。
②政权交替频繁。
(3)分裂中形成统一的因素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流,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便处在大分裂时期,也同样蕴含着走向统一的因素。
三国两晋南北朝之所以走向隋朝的大统一,主要是因为:①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向边地的扩展,已具备走向统一的经济基础。
②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已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③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人民渴望统一。
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④局部统一的出现。
实际上局部统一是走向全国统一的一个量化的过程,也是实现统一的条件。
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三国、前秦、北魏、北周等北部黄河流域的统一和西晋的短期统一。
这些都足以说明,走向统一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民族融合形成高潮(此处末列入今年考试内容,可不掌握。
)(1)整个国家出现了大流动、大迁徙的局面,汉民族活动区域扩大,大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现了春秋战国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2)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和抚”南中地区各少数民族,发展当地经济。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知识精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A. 清政府统治后期的社会经济1. 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经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经济:总理衙门设立后,中国海关管理权由英国赫德等操纵了近半个世纪。
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国海关,便利了他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贸易,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倍,中国原料出口也相应增加。
这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同时,在这一时期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以“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3. 在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4.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社会经济: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也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B.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一是由中国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军阀本来就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
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以后,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争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环。
从1914年到1918年,农户减少了1500多万户,耕地减少了2600多万亩,荒地增加了4900多万亩。
新课程高三历史第二轮热点复习单元讲座新课程高三历史第二轮热点复习单元讲座专题八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本模块选择了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
上述九场改革,从时序上来划分,前四个为中外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后五个为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
从内容上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
【课标考纲考点】1.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必要性内容(财产等级制度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民众法庭解负令发展农工商业的措施)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2.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为田开阡陌封疆”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制等)改革的成效以及商鞅个人的结局3.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北方改革内容(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新租调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历史作用4.王安石变法“三冗”“两积”内容(“富国之法”(经济改革措施)“强兵之法”(军政改革措施)“育才之法”(教育改革措施)“三不足”精神历史作用5.欧洲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必要性赎罪卷马丁路德改革(《九十五条论纲》“因信称义”)加尔文改革(《基督教原理》“先定论”)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法国与英国对埃及的入侵改革的内容(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扩张战争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克里米亚战争“二一九法令”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8.明治维新“黑船来航”幕府统治危机武装倒幕运动改革内容(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土地制度改革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日本帝国宪法》)军国主义与对外扩张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第一讲中国古代先秦和秦汉历史【高考命题趋向】近年先秦、秦汉史在各类高考题中都是重点热点,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关系各方面内容,尤以政治方面和思想文化方面考查次数多,分值高。
从题型上多为选择题,也涉及材料解析和问答题。
今后这一部分除继续加强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复习外,还要注重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复习。
【阶段特征】先秦时期包括自远古至秦统一前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的发源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①奴隶制社会经历了夏(奴隶制的形成)、商(奴隶制的发展)、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春秋(奴隶制的解体)四个阶段;②政治制度方面,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的争霸战争和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双双走向瓦解。
通过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统一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③文化的灿烂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孔子两位思想家、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等。
2.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1)政治上:①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随之各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起来;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③民族融合加速华夏族逐步形成。
(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萌生并逐步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②生产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③战国时期,一些国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上:①科技成就主要产生于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天文历法、物理、医学等;②社会大变革突出而集中地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
秦汉时期的基本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1)政治上: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
刺史制度、察举制、郡县制和封国制不断发展;②封建制度的弊端开始显露:外戚宦官专权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等;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版图大大开拓;④对外交往初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