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线公园景观案例分析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23 MB
- 文档页数:10
深度解析3期美国⾼线公园HighLinePark⾼线公园(High Line Park)是⼀个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西侧的线型空中花园。
原是1930年修建的⼀条连接⾁类加⼯区和三⼗四街的哈德逊港⼝的铁路货运专⽤线,后于1980年功成⾝退,⼀度⾯临拆迁危险。
在纽约FHL组织的⼤⼒保护下,在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和Diller Scofidio Renfro设计下,⾼线终于存活了下来,并建成了独具特⾊的空中花园⾛廊,为纽约赢得了巨⼤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国际设计和旧物重建的典范。
这条⾼架路从纽约市⾁库区直通到曼哈顿西城区的第30⼤街,总长约2.4公⾥,沿途可欣赏美景和哈德逊河,还能经过⼀些地标性建筑,⽐如⾃由⼥神像和帝国⼤厦、洛克菲勒中⼼等。
⾼架铁道距离地⾯30英尺(约9.1⽶),铁道最宽处有60英尺(约18.3⽶)。
2006年4⽉,⾼线⼀期景观⼯程开⼯。
2009年6⽉9⽇,⼯程第⼀段(南⼤街-西第⼆⼗街)向公众开放。
2011年6⽉8⽇,⼯程第⼆段(西第⼆⼗街-西第三⼗街)对公众开放。
2014年9⽉20⽇,⼯程第三段(最后⼀段)正式向市民开放⼀期⼯程⾼线公园⼀期占地2.88英亩,全长0.5英⾥。
它从Gansevoort街区开始,⼀直到西20街,共跨越9个街区。
设计师将“发现⾼架铁路之美”确定为设计主题,已经回收了⼀些曾经⾄关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植物—建筑”计划将植物和建筑材料混合起来,适当改变它们之间的⽐例,来改变植物和⾏⼈之间的关系,以适应野⽣环境、⽂化、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等不同需求。
与哈德逊河的流速形成鲜明的对⽐,新的⾼线景观的特点是慢和分散,它是⼀处保护⾼线铁路奇特、野性特点的理想空间。
设⽴⼀个新的步⾏系统,由线性的⽔泥和⽊板连接⽽成,特制的锥形边界线似乎是在允许⽔的⾃由流动;并且将有机绿⾊植物和硬质材料混合进⾏应⽤,创造了⼀个散漫的,令⼈沉浸其中的结构。
将景观慢下来,提升它的延续性,使⼈感觉置⾝在⼀个压⼒较⼩的空间。
2021·04一、机会主义景观机会主义表现为较强的目的性和实践性,体现在为达成目标可采取一切可用方式和途径,以非常规手段来实现最终目标。
机会主义景观理念倡导在一切可用于塑造、表现生态景观的城市场所内,依托时代背景而就地取材塑造“城市山水”,意在展示自然、社会、人类所共处的大同环境与融合之美。
其倡导的景观理念和设计思想,在纽约高线公园项目中有着清晰体现。
二、高线公园项目(一)历史背景如图1所示,高线公园前身为建设于1930年的高架货运铁路线,高达30英尺的桥身悬跨于地面之上,消除了铁路道口对地面交通的阻隔,保障了人车安全,提高了货运效率。
1980年高线停止列车通行并被荒废。
1999年非营利性团体“高线之友”成立并与政府、设计公司合作,提出保留高线并改造为跨于街道之上的“空中游园”,为城市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既保护了工业遗产,又开发出独特的铁路工业文化景观。
(二)设计理念高线项目旨在保护铁路工业遗址,开拓自然景观,打造都市背景下的“城市山水”。
设计师保留了桥梁主体结构,复原其工业建筑风貌,以存留高线的工业历史气息,并依托铁轨、枕木、石砾、道岔等设施,凸显高线铁路符号。
同时,通过自然景观增强高线生态特色,使其与原有的工业色彩相融合,体现粗狂质朴的自然风貌,塑造以现代城市为背景的“城市山水”景观空间。
此外,通过开放的公共休闲空间吸引游客,带来可观的人气和关注度,推动周边街区更新和经济发展。
(三)设计特色第一,就地取材,展示原生态之美。
高线公园的设计特色在于将景观植被与人工材料“嫁接”在废弃的铁路高架桥面。
通过开发现有的废弃交通建筑物,既节约了城市土地,又使荒废的铁路高架桥得到循环利用,并保留了桥梁特有的工业风貌和历史特色,传承了城市的工业文化。
在桥面设计中,设计师保留铁路设施作为景观小品,以复原高线昔日风貌,展现铁路特有的荒凉、孤寂;在植物选择上,设计师选择当地特有植物(部分植物为自然生长的),以草类和多年生植物为主,进行拼接种植,打造动态的自然景观。
位置美国纽约v1.0可编辑可修改v1.0 可编辑可修改可编辑可修改v1.0v1.0 可编辑可修改v1.0 可编辑可修改项目名称纽约高线( High Line )公园建筑性质公共设施设计单位 / 建筑师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建筑事务所规模 6 英亩 21 公里概念原型法国巴黎的 Promenade plant ée( 绿荫步道 )区位概况公园建在高架桥升高的铁轨路基上,高出街道水平面 18 至 30 英尺。
沿着 10大道从 Gansevoort Street 开始,到 30th Street 结束成南北走向,高线公园全长 1英里。
共有 9 个出入口,其中 14街、 16街、 23街、30 街有电梯。
开放时间为早 7点到晚上 11 点。
公园有公园警察值勤,不能在花草路上行走,不能随手采撷花草,不能骑自行车、玩滑板等设计概念“植—筑”( Agri-Tecture )概念是整个设计策略的基础——地面铺装和种植体系的设计呈现出软硬表面不断变化的比例关系,从高使用率区域( 100% 硬表面)过渡到丰富的植栽环境( 100% 软表面),为使用者带来了丰富的体验。
背景 1847 年,纽约市政府批准了通往曼哈顿西区的街边铁路工程计划。
为了安全起见,铁路部门租用了许多人(通常这些人被称为“西区牛仔”—— "West Side Cowboys" )骑着马在火车的前面挥舞旗子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尽管这样,铁路上行驶的货运列车还是和其他的交通工具发生了许多的事故,因而第十大道也一度被称为“死亡大道”。
对这些事故的社会大讨论持续了许多年。
在 1929 年,市政府,纽约州政府和纽约中央铁路局( New York CentralRailroad )通过了西区改造计划( West Side Improvement Project ),其中就包括了 High Line ,这条 13 英里( 21 公里)长的架空铁路工程取代了原本穿越 105 条街的地面铁轨,并增加了 32 英亩( 130,000 平方米)的面积,直达 Riverside 公园。
国外交互式景观设计案例一、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1. 基本情况。
这个高线公园啊,原本是纽约市一条废弃的铁路线。
你能想象吗?以前就是那种破破旧旧,没啥用的铁轨,横在那儿就像城市的一道伤疤。
但是呢,有一帮超有创意的人就把它变成了一个超棒的交互式景观。
2. 交互元素。
首先啊,它的步道设计很巧妙。
步道不是那种平平无奇的路,它是蜿蜒曲折的,而且有不同的高度变化。
当你走在上面的时候,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探险。
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你能从不同的角度看纽约这座城市,高楼大厦、街道行人,尽收眼底。
然后呢,沿线有很多有趣的休息区。
这些休息区的座椅可不是那种呆呆的一排,而是设计成各种形状。
有的像花瓣,你可以和朋友围坐在一起聊天;有的是那种可以躺着的长椅,你要是走累了,就舒舒服服地躺上去,晒晒太阳,看看天空。
还有啊,高线公园里面有很多小花园。
这些花园里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而且它们是按照季节来布置的。
春天的时候,你能看到满是盛开的花朵,五颜六色的,就像走进了一个花的童话世界。
夏天呢,绿树成荫,走在里面特别凉快。
最酷的是,这里还会有一些关于植物的小标识牌,你要是对植物感兴趣,就可以停下来看看这个植物叫什么名字,是从哪里来的。
这就像是一场人与植物的对话,特别有趣。
3. 对人的影响。
对于纽约人来说,高线公园就像是他们的一个大游乐场。
平时上班族们可以在午休的时候来这里放松一下,远离办公室的压抑。
家庭呢,可以带着孩子来这里散步,让孩子们在城市里也能亲近大自然。
而且啊,这里还经常会举办一些艺术展览之类的活动。
你走在公园里,说不定就会遇到一个特别酷的艺术装置,然后你就可以停下来欣赏、拍照,和这个艺术作品互动。
二、丹麦哥本哈根超级线性公园(Superkilen)1. 基本情况。
这个超级线性公园啊,那可是超级有个性。
它位于哥本哈根一个多元文化的社区里。
整个公园就像是一个大杂烩,但却是那种超有魅力的大杂烩。
2. 交互元素。
它的地面设计超级独特。
桥下空间景观案例一、纽约高线公园下的桥下空间。
你能想象纽约高线公园下面的桥下空间吗?高线公园本身就是个超酷的地方,以前是废弃的铁路线,被改造成了空中花园走廊,那下面的桥下空间也没被浪费。
这里有一些小型的艺术广场。
就像是城市里的秘密小天地,一些街头艺术家会在这儿表演。
有一次我去那儿,看到一个小伙子在玩滑板,旁边还有个大叔拿着喷漆罐在墙上创作涂鸦。
涂鸦那色彩斑斓的,像是把整个城市的活力都喷到墙上了。
而且桥下还设置了一些很有创意的灯光装置。
到了晚上,灯光一亮,那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梦幻的光影世界。
这些灯光把桥下那些有点阴暗的角落都照亮了,而且灯光的颜色还会变换,一会儿是温暖的橙色,一会儿是神秘的蓝色。
人们就在这儿聊天、闲逛,感觉特别惬意。
二、首尔清溪川上的桥下空间。
首尔的清溪川可出名啦。
清溪川上的桥下面,韩国人也玩出了新花样。
那儿有很多文化展示区。
你可以看到传统的韩国手工艺品在桥下展出,像那些精美的韩纸工艺品,五颜六色的,上面画着各种韩国传统图案,有蝴蝶、花朵之类的。
还有一些小型的历史文化展览,展示着清溪川的变迁史。
我就站在那儿看了好久,感觉像穿越回了过去。
而且桥下还有一些传统的韩国小吃摊位。
哇,那味道可太诱人了。
我尝了一口鱼饼串,蘸着特制的辣酱,又辣又香。
人们在欣赏文化展品的同时,还能享受美食,这桥下空间就像是一个浓缩的韩国文化小世界。
三、上海苏州河桥下空间。
咱再说说上海苏州河的桥下空间。
这地方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创意。
有几个桥下被改造成了运动场地。
像篮球爱好者的天堂,年轻人在桥下的篮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
篮板在桥下显得特别有个性,周围的墙上还有一些激励人心的篮球标语。
除了篮球,还有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区域,那些健身器材五颜六色的。
我看到一个大爷在健身器材上做着拉伸运动,旁边还有几个大妈在聊天,笑得可开心了。
而且有的桥下空间还做了景观小品。
有一些用废旧轮胎做的小动物造型,像小兔子、小猴子,特别可爱。
这些景观小品既环保又有趣,为苏州河的桥下空间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氛围。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项目由纽约建筑事务所james corner fieldoperations和diller scofidio + renfro合作设计,总长约一英里的高线公园位于第10和第11大道之间,并回收利用了Gansevvort 大街到西34大道方向的旧货运铁路线。
最新开放的高线公园二期在西23大街,西26大道和西30大道分别增设了新入口。
整个公园覆盖了完整的无障碍通行道,并在西30大道和西23大道设置了两台升降电梯以补助西14大道和16大道现有的两台电梯。
高线公园中的一系列景观小品也将切实的造福公众,例如“切尔西(Chelsea)灌木丛”,这是一个像草甸一样的景观小品位于西20大道和西22大道之间;“草坪和台阶座椅”则是一个面积为455平米的大草坪,上面的休闲座椅是由西22大道和23大道回收来的柚木制作而成的;“野花花坛”则是一个位于西26大道和29大道之间的直线形人形步道。
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高线公园一期规划设计荣获201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分析与规划类荣誉奖。
评委会对该项目的评价是:“该项目名至实归,已被公众喜爱和广泛认可!”项目综述“高线工程”开创了一个先例———将原有高架铁路线改造成城市公园。
这是对环境可持续性发展、都市复兴及合理再利用理念的发扬。
把保护和创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条城市景观走廊,这是属于这座城市的,也是属于所有生活在城里的野生动植物和居民的。
高线在为纽约市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户外空间的同时,自身也变成了一个经济发动机,随着环境的改善,大笔的投资开始涌入当地文化、商业及住宅等领域。
项目概况场地及背景高线公园一期位于曼哈顿西海岸,面积达到了2.88英亩,长度超过了0.5英里。
这项工程跨越了从Gansevoort大街到West20th大街的9个城市街区,涵盖了具有历史的MeatPacking区域及WestChelsea街区。
修建于19世纪30年代的高架铁路是西部开发计划的一部分,高架线路高出地表30英尺。
纽约高线空中公园·放慢灵魂的脚步(一)过去……“高线”是一段三十英尺高的高架铁路,建于1930年,它原是一条连接肉类加工区和三十四街的哈德逊港口的铁路货运专用线。
采用高架形式是为了减轻地面交通压力。
这便是当你走近纽约下西区切尔希的高线公园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会是漆黑笨重的钢架结构架起的两条火车铁轨的原因。
这两条铁轨很难与城市公园的关键词相联系起来。
这两条铁轨静静躺在那里记录着高线区的历史,诉说着高线公园的过去……90年代纽约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Rudolph Giuliani)迫不及待地希望将高线区夷为平地。
当时的市政管理当局一心要把切尔希区发展成为画廊,餐饮和前卫住宅区基地。
所以高线公园地区的这一大片1.5英里长的未被彻底拆除的废墟就成了经济发展的障碍物。
在1934年到1960年这将近25年时间的前期,铁路爱好者彼得.奥布勒兹(Peter Obletz)仅用10美元从Conrail公司买下了高线铁路线上的那部分高架结构,打算要让其重新投入使用。
而Obletz 的铁路所有权在一场5年的官司里一直被搁置,最后他输掉了官司。
Obletz在1996年去世,不过他却被认为是保留高线区斗争的精神之父。
富有这种精神的还有摄影师乔·斯坦菲尔德(Joel Sternfeld).在高线铁路被弃置的那段日子里,他拍摄了很多引人入胜的照片。
照片里的高线铁路就像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地蛇行在老工业区的城市建筑之间。
他的这些照片为保留高线铁路及使之最终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公共设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Sternfeld向人们展示了高线区这片充满笨重工业结构的废墟作为城市公园的可能性。
而高线区变形记中真正的英雄是在1999年一次关于该区未来命运的社区集会上结识的两个人:乔史华.大卫(Joshua David)和罗伯特.海蒙德(Robert Hammond)。
"纽约人总是梦想着开放式空间---当你住在一间一居室小公寓时,开放式空间只能是一种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