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学习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11
古琴笔记萧穆迷上古琴最近一段时间我迷上了古琴,甚至有点狂热,尚未入门就买了一些书和光盘来研究,并且还打算买一床名家斫的琴。
可惜的是,上网翻了个底朝天,也没看到几个教授古琴的老师,看样子非要自学不可了。
这两天大略看完了瑞典人林西莉女士写的《古琴》一书,感受颇深,书中对于古琴的构造、历史、弹奏技巧,以及与古琴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做了浅显易懂的讲说,文笔轻松,有类散文,读起来容易,理解起来也不难。
相比而言,李祥霆先生的《古琴实用教程》虽然不厚,却就更像一本教科书。
而顾梅羹先生的《琴学备要》则煌煌两巨册,算是古琴方面的辞书了。
不过对于我这尚未入门的人来说,可算得上是半部天书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祥霆先生的《古琴教学VCD》,讲解细致明白,对于只能自学的人来说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近几年古琴价格被炒作的有些虚高。
北京张以秋还算实在,一般的琴也就四千左右,扬州张玉新的中低档琴在七八千左右,这两位斫琴师的价格对于经济不算太宽裕的初学者来说尚可接受。
至于马维衡、倪诗韵、何明威、王鹏等斫琴师的入门琴都要一万或两万起步了,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太合适。
古琴被炒作,从一个方面来说是件好事,说明有更多的人学琴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会使古琴市场变得鱼龙混杂,想买到一床好古琴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学琴笔记之一3月21日第一次去老师家,学了三个小时,主要是右手的抹挑勾剔四个指法,还有一些练气、练骨的要领。
感觉如果没有老师教的话确实很难领悟到其中的奥妙。
之前也看过一些视频讲座,都没有讲到练气和练骨,仅仅是单纯的指法,而恰恰气和骨是最为重要的。
不过,对于一个比较完全的门外汉来说,三个小时的学习量确实太大。
随后的一个星期练习抹挑勾剔总感觉不得要领,更别说如何用气了。
顺便说一句,彭祉卿所著的《桐心阁指法析微》对于指法解释详细明白,对于如何理解指法帮助很大。
3月28日第二次上课,老师对我指法上的错误进行了纠正。
由于一个星期的练习积累了许多疑问,这次纠正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了。
李明忠斫琴笔记中国琴学在斫琴方面的造诣,远在唐代前后的中古时期就达到了十分精湛的程度。
中古以来留存至今大量唐、宋、元、明、清的传世古琴实物,以及律、调、谱、器、曲、论等浩繁的着录、曲籍,充分地体现了它在人类文化文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仅就笔者在斫琴(制琴)方面的学习、思考,研制中的心得、体会简作论述,以就教于识者。
与诸多乐器制作相比,古琴在音声品质的追求方面有着独具特质的要求,如,为体现其散、泛、按音质的匀称,为体现其各音区虚实的声韵质量,为达到〝九德四芳,24况〞音声品质的完美体现,历代以来无数的斫琴大师、操弄名家在操弄和斫琴的结合方面作出过长期的实践,为后世积累了一笔笔丰富的遗产和宝贵的经验。
唐代李勉的《琴记》,北宋石汝历的《碧落子斫琴法》,《僧居月斫琴法》,南宋田紫芝的《太古遗音》及《琴苑要录》等大量琴书着录中都有着不同程度对斫琴制度的详细记载。
在这些记载中除对材质的炮制方法,底面厚薄,施材配料、秘旨配方等方面有着准确的记录外,对琴体中空的大小,槽腹内项实、纳音、声池、韵沼的合理开剜,有效布局,相互间的匹配比例等方面都有对规范的设计要求,其中有些玄秘的机关还附注了启发式的口诀。
如《琴苑要录》所载《斫琴秘诀》〝谁是倚山路,江深海亦深,洞中多曲岸,此处值千金〞。
〝山根深处太无端,舟更弦高下指难,徽外相应无别韵,横纹龙怕岳池边〞。
口诀中所说的〝倚山路〞,〝洞中多曲岸〞及〝山根深处太无端〞的隐喻所指,当是槽腹中项实、声池、纳音、韵沼等凸凹不齐,欹曲不平的〝不规则〞,那么,这种种破坏槽腹内部平整的凸凹不齐,曲岸迂回的〝不规则〞现象对古琴的音响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呢?潜心思考,笔者通过多年斫琴、修琴的实践,对那些有意识、有目的、有规律地、根据特定音声需要去合理地〝破坏〞槽腹内部平整的作法略有所悟。
在长期斫制,修饰实践中,剖开一些音声品质丰富,声韵悠长的上乘古琴的琴腹,乍看池、沼、纳音、大小槽腹中,间或出现凸凹不平,欹曲错乱的种种〝不规则〞现象,这种种现象似显〝粗糙不堪〞,欠缺光洁美观,然而,这期中有些貌似〝错纵的粗糙〞之处,恰恰正是斫琴艺术师巧设的奥妙、玄秘所在。
清平乐课堂笔记导语清平乐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长恨歌》中所提到的一曲乐曲。
清平乐课堂是指以清平乐这个主题作为核心内容的学习班。
本文将从乐曲起源、演奏技巧、音乐表达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讨论,进一步探索清平乐的魅力和意义。
乐曲起源清平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南北朝时期。
据记载,当时的北魏和南朝刘宋都有类似的乐曲,如北魏司马昭编有《东门行》、南朝刘宋刘义庆编有《古梁行》等,这些都被认为是清平乐的前身。
而到了唐代,清平乐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乐曲形式,被广泛演奏和传唱。
演奏技巧清平乐的演奏技巧较为独特,对乐器演奏者的技术要求比较高。
其中以古琴演奏清平乐最为常见,因其音色悠远、充满古韵,能够更好地表达清平乐的意境。
演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技巧:1. 装点装点是指在演奏中适当地运用滚打、顿挫、顿弹等技巧,以增加乐曲的协调感和艺术效果。
在清平乐中,装点的运用十分重要,可以使音乐更加流畅动听。
2. 间奏间奏是指在乐曲中适当地加入一些自由发挥的片段,以提升演奏的技巧和观赏性。
在清平乐演奏过程中,通过巧妙的间奏,可以更好地展示演奏者的才华和个人风格。
3. 速度掌控清平乐的演奏速度较为缓慢,需要演奏者能够很好地掌握速度的变化,既要能够表现出乐曲的静谧之美,又要保持节奏的准确性。
音乐表达清平乐是一种以音乐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音色、音调和音韵等维度来传递情感,使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以下是清平乐常用的一些音乐表达手法:1. 音色的变化清平乐中的音色变化十分丰富,通过琴弦的轻拨、浅击等方式,可以产生出不同的音色效果,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2. 音调的转换清平乐的音调转换十分巧妙,不同音调的串联和过渡,能够使乐曲更具层次感和流畅感。
演奏时应注意音调的转换和衔接,使音乐旋律更加连贯。
3. 音韵的运用音韵是指音乐中的韵律、韵脚等因素,它们能够影响音乐的节奏和节拍,从而产生出不同的音乐效果。
清平乐中的音韵运用丰富多样,能够增加音乐的变化和趣味性。
第1篇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21世纪)1. 远古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为祭祀仪式和劳动生产中的歌谣。
2.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黄帝时已有乐官,负责音乐创作和演奏。
3. 传说中的乐器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4. 殷商时期,音乐成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六乐”制度。
二、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1. 先秦时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
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民歌。
3.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其中包含了许多音乐元素。
4. 儒家思想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标准。
5. 墨家主张“非乐”,认为音乐是奢侈的象征,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6.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成为诸侯争霸的工具,各诸侯国纷纷设立音乐机构。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焚书坑儒”,但对音乐文化有所保留。
2. 汉朝音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3. 汉乐府是汉朝政府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民间音乐。
4. 汉代乐器有:琴、瑟、筝、笛、箫、笙等。
5. 汉代音乐理论有:五声音阶、十二律吕等。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融合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江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
2. 南北朝音乐以民歌为主,如《子夜歌》、《读曲歌》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理论有所发展,如“声律学”。
5. 乐器有:琵琶、古筝、古琴、笛、箫、笙等。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1. 隋唐时期,音乐进入鼎盛时期,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2. 隋唐音乐以唐乐为代表,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一、古代哲学1.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为老子。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作,提出了“道”这一核心概念,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摘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又一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为孔子。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摘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又一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为墨子。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观念,强调公平、正义、和平。
墨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摘抄:“兼相爱,交相利,此仁也;不爱自己,非利之也,此贼仁也。
不爱人,非利之也,此贼仁也。
杀不辜,非仁也,非攻也。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善。
”——《墨子》兼爱篇二、文学艺术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其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苏轼等。
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为主,讲究意境、韵律和修辞,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摘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 小说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其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以叙事为主,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
摘抄:“好了歌”出自《红楼梦》,其中有一句:“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3. 书法中国古代书法是中国艺术的重要成就之一,其代表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等。
学古琴,古琴音色的特点你知道吗?古琴的音色根据弹法可分为三大类,泛音、散音、按音,这三种古琴音色,可以说是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并且与中国文化中的天、地、人相配。
古琴音色之泛音古琴音色的泛音是指的用左手触弦如蜻蜓点水,右手同时弹出之音。
其音清脆高远,有时若隐若现,轻盈活泼,如天外之声,有“浮云柳絮无根蒂”之喻。
故泛音象征天。
古琴所弹出的泛音,以七徽为中心,向两侧依次对应升高,约可弹出119个泛音。
古琴音乐的泛音之多,泛音应用之频繁,也是古琴音色的一大特点。
古琴音色之散音古琴音色的散音是用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弹出的空弦音,古琴散音的发音特点是深沉浑厚,成为古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同大地般坚实,有“勇士赴战场”之喻,故散音象征地。
散音只用右手指法弹奏,依次可以得出——倍徵,倍羽,宫,商,角,徵,羽(正调仲吕均)这七个音。
这七个音其中有两组,音高差是一个八度,其他五个音在音名上叫做宫,商,角,徵,羽,这些散音是全弦振动发出的声音。
古琴由一弦到七弦,长度相同,粗细不同,其音数的计算方式记载在成书于春秋末期的《管子》地员篇中,计算方式的名称叫做——三分损益律。
在音色上,散音宏大而浑厚,余韵共鸣响亮,有如钟磬之声,称为地声。
古琴音色之按音古琴音色的按音是用左手按弦,右手同时弹出之音,古琴按音的发声特点是婉转舒情,圆润细腻,如人婉婉倾诉衷情,有“呢呢儿女语”之喻。
故按音象征人。
古琴的按音最多,加之左手指法特别丰富细腻,可说是古琴音乐最具表现力的音色。
按音也是左右手指法配合形成的一种弹奏方式,左手手指按在琴面上,以徽位为坐标,或奏实音,或奏退复,吟猱,绰注等虚音,形成独具特色的虚实音,音韵呈线条状持续变化。
汉语语言和音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汉语是单音节文字,一般一字一音,其发音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
汉字字音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声调来辨明字义,这在印欧语言中基本上是不具备的,我们经常听到老外学中文,声调是一大难关,就是因为在他们的语言中缺少这种特质。
第一章 远古及夏商的音乐1、劳动起源说—[奥]瓦勒谢克 [德]布赫尔“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站在这种观点基础上的学者则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
2、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英国教育家克维斯特认为,人类从自然的音响中得到了灵感,继而模仿这些音响创作了音乐。
3、异性求爱说——[英生物学家达尔文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在观察鸟类时他看见雄性向雌性求爱时往往发出悦耳的声音,由此联想到人类音乐的起源,即认为其起源为男性向女性求爱时表达的美妙歌声。
4、巫术说——[英]爱德华 泰勒 法国音乐家孔百流,我国学者王国维起源于巫术。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巫,祝也。
女能事无形,也舞降神。
”5、游戏说——[德]席勒6、信号说——[德]斯顿普夫7、太一说——[中]《吕氏春秋 仲夏记》有载 8、潜意识说—— [瑞士]荣格9、情感表达说——[中]《诗序》 [法]卢梭法国思想家卢梭,英哲学家斯宾塞认为人在兴奋激动时所产生的抑扬语调即为歌曲。
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内容包括:狩猎:一首远古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表现原始人们用竹做弓,发射石弹狩猎的内容。
与自然斗争——部落战争——宗教——《咸池》——尧帝《韶》(箫韶、九歌、九辩)——舜帝《大濩》《桑林》——商代乐舞,歌颂商汤伐桀 《大武》周代乐舞,歌颂武王伐纣,是一部武舞,埙,角,籥,龢,言 贾湖骨笛: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20余支骨笛,用猛禽的翅膀骨制成,其中一支骨笛可测音,有七个音孔,吹出完整七声,碳十四测定,距今8000年,比河姆渡骨笛时间早,但比后者复杂完善。
打击乐器:鼓,磬,钟第二章 周代的音乐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6个据说 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代表性乐舞,是颂扬先秦不同 时期创业首领或帝王的文治武功,用途主要是为了祭祀天 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诗歌舞一体,声调平缓,表 现一种庄严和中庸的情绪,具有严肃静穆之感。
我对初学古琴者容易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赵承桥一转眼学琴快两年了,总的来说进度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但可能比有些琴友还是要快一些。
起初的困惑和疑问,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得到了答案。
的确,有些问题不经过亲自实践而只是道听途说,未必会有深切的体会和收获。
为了给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我建立了“青岛古琴吧”QQ群。
同时,我把自己在学琴过程中的一些浅薄的管见,不断地发在我的博客上(赵承桥的博客),一个目的是给自己留下行进的足迹,另一个目的是希望给别人提供一点参考。
但是不可否认,我所撰写的心得体会存在许多的不足,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也有不成熟乃至错误的地方。
写完那些学琴笔记以后,我并没有再去翻看它们,对于明显的错误之处也没有去改正,为的是留下作为一名初学者在学琴道路上最为真切的印迹。
然而,不论是在我的群里,还是在其他的一些论坛上,总有初学者像我当年一样不断提出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浅显的问题对于高手来说都是不屑于作答的,然而对于一个刚刚接触到古琴的人来说却是无法绕过去的困惑。
我犹记得自己初学时的艰辛,所以不揣鄙陋,把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做一次梳理,希望对初学者提供一点点的帮助。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说谁对谁错,别人的意见只是参考,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主见。
其次,我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所讲的都是实话,可能有些认识比较偏颇,不当之处还请多多原谅。
最后,虽然这些东西都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却也属于个人劳动成果,如果需要转载,劳烦请注明一下末学赵承桥是原作者。
问题一:学古琴有没有年龄和性别的限制?答:据我所知,任何乐器都没有对性别的限制。
何况在现今男女平等的社会,任何的性别歧视都是对我国《宪法》的挑衅。
关于年龄,我觉得也不是问题,但小孩子要学的话最好在五六岁以后。
相比于其他乐器,成人学古琴比小孩儿更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不必再纠结于是不是年龄太大了不适合学古琴这类的问题。
问题二:学古琴难不难?需不需要具有一定的乐理知识?答:一位前辈曾说古琴是“难学易忘不中听”,说的非常有道理,但换一个角度来讲,却又没道理。
中国音乐史核心笔记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在原始氏族社会里,由于人们对种种自然现象不能给以科学的解释,所以就造成了这种观念的体现。
在无力反抗或反抗失败的情况下,就寄希望于借助某种超自然的法术来推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或能预知他们命运的吉凶。
瞽宗:一个起源于商代的音乐教育场所。
商代的音乐教育不仅教本国的贵族子弟,而且还有别国的学生。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律:1,既有旋律性的乐器(骨哨、骨笛、陶埙等),又有节奏性的乐器(摇响器、铃、鼓),说明旋律和节奏是最早的音乐中的两大要素;2,商代出土的编铙、编磬,虽然大小相近,但可以用不同的厚度调出不同的音高,说明商代人已经掌握了运用不同规格的钟体和磬体产生不同音高的技术;3,夏商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五声音阶的歌曲和乐曲。
但愿人长久-苏少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课程背景本课程是针对九年级音乐上册而设计的,主要涉及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和欣赏。
而作为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之一的古琴音乐自然成为了必学的一项内容。
而本次课程中,我们选取了著名古琴曲目《但愿人长久》来进行讲解和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文化渊源2.学习掌握古琴演奏的基本技巧和演奏方法3.理解古琴曲目《但愿人长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4.熟悉古琴曲目《但愿人长久》的演奏要领和表现技巧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和感受音乐的能力2.培养学生发现和感受音乐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和敬重2.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教学内容1.古琴演奏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2.古琴曲目《但愿人长久》的介绍和演奏3.古琴曲目《但愿人长久》的表现技巧和演绎方法的讲解和练习4.学生自由发挥演奏和分享教学过程第一节:古琴演奏基础知识教学内容1.古琴背景及其历史渊源2.古琴的构造及各部分名称3.古琴的演奏姿势及使用方法教学方法1.讲解教学法2.演示教学法学生任务1.记笔记2.练习正确的演奏姿势和基本乐理知识第二节:古琴曲目《但愿人长久》的介绍和演奏教学内容1.曲目《但愿人长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相关故事2.曲目《但愿人长久》的曲调和乐器演奏方式3.曲目《但愿人长久》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教学方法1.讲解教学法2.演示教学法学生任务1.记笔记2.练习曲目《但愿人长久》的演奏和表现技巧第三节:古琴曲目《但愿人长久》的表现技巧和演绎方法教学内容1.曲目《但愿人长久》的情感表达和表现手法技巧2.曲目《但愿人长久》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教学方法1.讲解教学法2.演示教学法学生任务1.记笔记2.练习曲目《但愿人长久》的演奏和表现技巧第四节:自由演奏与分享教学内容1.学生自由发挥演奏,分享个人感受和表现教学方法1.自由表演2.学生分享学生任务1.自由发挥演奏,分享感受和表现教学评估1.常规作业:课后要求学生在家自主练习古琴演奏,记录感受和进步情况。
伯牙古琴课堂笔记一、课程导入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将要学习一篇与伯牙有关的文言文《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的故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传达了知音难觅、珍惜友谊的道理。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哲理的故事世界。
二、课文学习1. 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伯牙鼓琴》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通句子。
(2)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本上做上标记,待会儿我们一起来讨论。
2. 课文解析(1)伯牙鼓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春秋时期,伯牙是一个擅长弹琴的人,他的琴艺高超,无人能及。
而钟子期则是一个善于欣赏音乐的人,他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其所表达的意境。
(2)伯牙鼓琴时,心中所想的不同景象,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领会。
当伯牙想到高山时,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想到流水时,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3)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建立在音乐的基础上,他们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成为了知音。
然而,当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弹琴。
3. 课文讨论(1)伯牙鼓琴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答:伯牙鼓琴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和理念上的,知音难觅,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朋友,用心去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
(2)为什么伯牙在钟子期去世后要把琴摔碎,终身不弹琴?答:伯牙把琴摔碎,终身不弹琴,是因为他觉得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了,没有了知音,他的音乐就失去了意义。
三、拓展延伸1. 伯牙鼓琴的故事在后世传为佳话,成为了“知音”的代名词。
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关于伯牙和钟子期的其他故事,与同学们分享。
2.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知音”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伯牙鼓琴的故事,感受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
同时,我们也明白了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和理念上的,知音难觅,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朋友,用心去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
一.音乐与人生1.吴祖强,作曲家。
代表作:有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芭蕾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交响音画《在祖国大地上》2.刘德海,琵琶演奏家。
演奏代表曲目:《十面埋伏》《阳春白雪》,创作有琵琶曲《天鹅》《草原小姐妹》《老童》。
3.草原小姐妹共有五个乐章《草原放牧》《在寒夜中前进》《与暴风雪搏斗》《党的关怀记心间》《千万朵红花遍地开。
4.柴可夫斯基,俄国作曲家。
代表作有:《第六(悲怆)交响曲》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歌剧《叶普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1812年序曲》,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钢琴套曲《四季》。
5.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6.音乐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等。
二.多彩的民歌1.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通过口耳相传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的结晶。
故具有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变异性等特点。
2.民歌的体裁有:劳动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山歌(花儿)(信天游)、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3.民歌的八块色彩区:东北、西北、华北、西南、江浙、江淮、闽粤台、湘鄂。
4.西北民歌:代表曲目:青海的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陕西民歌《脚夫调》《赶牲灵》《三十里铺》,山西民歌《刨洋芋》。
风格特点:旋律高亢悠长,起伏较大,节奏较自由,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5.中原民歌代表曲目: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江苏民歌《茉莉花》6.南方民歌代表曲目:云南民歌《弥渡山歌》《小河淌水》,浙江民歌《对花》《对鸟》,湖北民歌《幸福歌》风格特点:歌词含蓄内在,善用比兴;旋律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7.蒙古,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蒙古民歌代表体裁:长调《牧歌》《辽阔的草原》,短调《嘎达梅林》《森洁德玛》西藏民歌代表作品:《北京有个金太阳》《北京的金山上》《宗巴朗松》《天上飘着彩虹》西藏音乐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