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屈曲约束支撑(第四版)
- 格式:pdf
- 大小:10.72 MB
- 文档页数:98
大跨混凝土结构TJ型屈曲约束支撑施工工法大跨混凝土结构TJ型屈曲约束支撑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大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变得越来越普遍。
而在这类工程中,TJ型屈曲约束支撑施工工法成为了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施工方法。
本文将对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以及经济技术分析进行详细介绍。
二、工法特点TJ型屈曲约束支撑施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1. 该工法采用约束支撑系统,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变形和裂缝,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2. 结构采用连续浇筑的方式,减少了结构连接处的弱点,提高了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3. 由于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支撑系统可重复利用,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4. 施工工期缩短,减少了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三、适应范围TJ型屈曲约束支撑施工工法适用于大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如桥梁、体育馆、会展中心等。
该工法对结构的跨度和高度没有明确的限制,适用于不同尺寸和形状的结构。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TJ型屈曲约束支撑系统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支撑和约束,以实现结构的稳定和整体性能的提升。
具体来说,施工过程中,首先根据设计要求搭建约束支撑系统,然后在这个系统的支撑下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约束支撑系统能够限制混凝土的变形,并能够在施工过程中承担临时荷载。
这样一来,在混凝土强度逐渐提高的过程中,约束支撑系统将起到约束作用,使混凝土结构达到预定的几何和力学性能要求。
五、施工工艺 1. 施工准备:搭建约束支撑系统的支撑架,固定并调整好支撑架的高度和位置,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2.钢筋制作和安装: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钢筋的制作和安装,确保钢筋的几何和力学性能满足结构的要求。
3. 混凝土浇筑:在支撑架的支持下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保证浇筑过程的连续性和均匀性。
4. 混凝土固化: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提高其强度和耐久性。
5. 解体约束支撑系统: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约束支撑系统,使结构能够自行承担荷载。
屈曲约束支撑和粘滞阻尼器在建筑设计中,尤其是地震多发地区,大家对“屈曲约束支撑”和“粘滞阻尼器”这俩词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但一提到地震防护,许多人就会明白,哦,那就是保护建筑物不倒塌的神器。
别看这名字有点高大上,它们的作用其实很简单,通俗来说,就是让建筑在地震时不至于摇摇欲坠,甚至能承受更大的震动。
就像咱们走路时,会不自觉地屈膝稍微弯一下,身体就更稳了,不容易摔倒——这就是“屈曲约束支撑”的核心原理。
而“粘滞阻尼器”就有点像你在开车时踩刹车,适当地减速,避免车速过快出现危险。
别小看这两个家伙,它们可是现代建筑中的守护神。
说到屈曲约束支撑,大家可能脑袋里浮现的是铁铁的钢筋混凝土,觉得它肯定硬得像块石头,能扛住什么地震风浪。
屈曲约束支撑就像一只“撑腰大哥”,它的作用就是让建筑在受到外力(比如地震或风力)时保持稳定不翻车。
打个比方,假如你背后有人一直支持着你,你就敢大摇大摆走路,碰到任何小障碍都能轻松跨过去,不怕摔倒。
这个支撑可以是钢、混凝土或者其他强度超高的材料,它们被巧妙地安排在建筑的结构里,一旦外部力气来袭,它们就会瞬间吸收和抵消这些力,减少建筑物的摇晃,让整个结构更加牢固。
而且最妙的是,这种支撑不仅坚韧,而且不会让整个建筑变得笨重。
反而,它们和建筑本身融为一体,好像一股隐形的力量,始终在支撑着你。
而说到粘滞阻尼器,它其实和屈曲约束支撑有些相似,都是为了增强建筑物抗震的能力。
不过,粘滞阻尼器的“工作”方式略微不同。
想象一下你开车经过崎岖的山路,车子抖得厉害,这时候你需要刹车一下,让车速慢下来,不至于让车子在坑洼中失控。
粘滞阻尼器就好像刹车系统,它通过控制建筑物的运动速度,吸收震动,让建筑像减速带一样,减少地震时产生的剧烈晃动。
它一般由一个个独立的“阻尼器”组成,这些阻尼器就像一颗颗超级吸震的“海绵”,吸收地震波的能量,减少它们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原理很简单:震动来了,它们就吸收;震动少了,它们就放松。
大跨混凝土结构TJ型屈曲约束支撑施工工法大跨混凝土结构TJ型屈曲约束支撑施工工法一、前言大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一直是一个挑战,传统的施工方法在遇到大跨度、高楼层等特殊要求时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TJ型屈曲约束支撑施工工法应运而生。
该工法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逐渐在大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工法特点TJ型屈曲约束支撑施工工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 高效快速:采用了预制单元和模板组合构成的约束支撑系统,使得施工速度大大加快,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2. 刚性可调:约束支撑系统采用可调节的刚性约束,能够适应不同跨度和要求,保证了施工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
3. 结构整体性强:约束支撑系统的模板与混凝土结构相互连接,形成整体性的施工体系,能够有效抵抗荷载,提高结构整体性。
4. 现浇与预制结合:将现浇构件与预制单元结合在一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提高了工程效益。
三、适应范围TJ型屈曲约束支撑施工工法适用于大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包括大型工业建筑、体育场馆、桥梁等需要大跨度的建筑工程。
四、工艺原理TJ型屈曲约束支撑施工工法通过将预制单元与模板组合构成约束支撑系统,实现了施工过程中的约束与支撑。
该工法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保证了施工过程与实际工程之间的连接和适应。
具体包括:1. 确定施工方案,设计预制单元与模板的形状、尺寸和材料选择。
2. 制定施工计划,包括各施工阶段的具体工艺流程和施工要求。
3. 搭建约束支撑系统,将预制单元和模板按照设定的位置和形状固定在工地上。
4. 浇筑混凝土,利用约束支撑系统的约束力和模板的牢固性,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5. 混凝土养护,按照施工计划进行养护,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工艺措施,TJ型屈曲约束支撑施工工法能够实现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施工工艺TJ型屈曲约束支撑施工工法的施工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准备工作:包括施工方案的制定、预制单元和模板的准备以及施工计划的制定。
约束屈曲支撑-框架结构体系分析框架结构体系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它能够有效地承载建筑自身的重量,抵御外部风载和地震力,使建筑物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框架结构体系中,约束屈曲支撑是一种重要的构件,它能够增强框架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刚度,从而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
本文将从约束屈曲支撑的原理、作用和设计方法等方面对框架结构体系进行分析,以期对该领域有所了解。
一、约束屈曲支撑的原理约束屈曲支撑是一种由压弯构件组成的约束体系,在框架结构中起到了增强构件受压性能、提高整体刚度和稳定性的作用。
其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约束效应,二是屈曲效应。
1. 约束效应约束效应是指在压弯构件两端设置约束体系,可以有效地限制构件的侧向位移,增强其受力性能。
在框架结构中,当压弯构件受到外部荷载作用时,约束体系可以有效地限制构件的侧向位移,提高其受压性能,从而增强框架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2. 屈曲效应约束屈曲支撑在框架结构体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整体稳定性2. 提高整体刚度约束屈曲支撑可以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增强结构对水平荷载的抵抗能力。
在框架结构中,约束屈曲支撑可以有效地限制结构的侧向变形,提高整体结构的刚度,从而提高结构对地震、风载等水平荷载的抵抗能力。
3. 提高抗震性能约束屈曲支撑的设计是框架结构体系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其设计方法需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
在约束屈曲支撑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约束体系的设置在框架结构中,约束体系的设置是约束屈曲支撑设计的重要环节。
约束体系的设置需要考虑结构的整体布局和构件受力情况,确保约束体系能够有效地限制结构的侧向位移和屈曲变形,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刚度。
2. 材料的选择在约束屈曲支撑的设计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确保约束体系能够满足结构的受力要求。
通常情况下,约束体系可以采用钢材、混凝土等材料构成,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性能和使用环境,确保约束体系能够满足结构的抗震要求。
屈曲约束支撑的标准及其重要性一、引言屈曲约束支撑是一种特殊的工程结构组件,其主要作用是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尤其在抗震设计中,屈曲约束支撑的应用更是广泛。
然而,如何选择和安装屈曲约束支撑,以及确保其满足规定的安全性和效能标准,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屈曲约束支撑的标准,以期提高工程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二、屈曲约束支撑的基本原理屈曲约束支撑是一种能够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结构构件。
其工作原理是在结构受到地震力作用时,通过屈曲约束机构的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保护主体结构免受破坏。
这种支撑的设计应考虑到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刚度和阻尼特性,以确保其在地震中的有效工作。
三、屈曲约束支撑的标准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和制造应遵循一系列严格的标准,以确保其质量和性能达到规定的要求。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标准:1. 材质标准:屈曲约束支撑的制造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腐蚀性。
常用的材料包括钢材、铝合金等。
这些材料应符合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2. 尺寸和形状标准:屈曲约束支撑的尺寸和形状应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来确定。
其长度、直径、壁厚等参数应根据结构的受力情况和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计算和优化。
3. 安装标准:屈曲约束支撑的安装位置和方式应根据结构的受力分布和地震动输入特性来确定。
安装时应确保支撑与主体结构的连接牢固可靠,避免出现松动或脱落等情况。
4. 性能测试标准:屈曲约束支撑在出厂前应进行严格的性能测试,包括静力测试和动力测试等。
这些测试可以评估支撑的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和稳定性等性能指标,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5. 维护和检修标准:屈曲约束支撑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维护和检修工作包括定期检查支撑的连接情况、清理表面积聚的灰尘和污垢、更换损坏的部件等。
四、屈曲约束支撑标准的重要性遵循屈曲约束支撑的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提高结构的安全性:通过遵循严格的设计、制造和安装标准,可以确保屈曲约束支撑在地震中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保护主体结构免受破坏。
TJ型屈曲支撑钢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摘要:以防屈曲支撑的工作原理及计算理论为基础,模拟了在抽除长边中柱及短边中柱、内柱、角柱的工况下BRB模型的非线性静力分析,并对比同一荷载工况下普通支撑的非线性静力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支撑在弹性工作阶段所起的作用相差不大,但在抽除中柱和角柱工况下,BRB模型一直处于弹性状态或较晚出现塑性铰,当普通支撑进入塑性阶段后,防屈曲支撑仍能承受较大荷载。
关键词:抗连续倒塌;防屈曲支撑;非线性静力分析;抽除柱连续倒塌是由于结构局部破坏导致整个建筑结构倒塌或造成与初始破坏不成比例的倒塌。
设置支撑会提高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
普通支撑设置方式构造简单,但受压时存在屈曲问题。
为优化支撑,日本学者Yoshino等于1973年初步提出了墙板式防屈曲耗能支撑[1],利用剪力墙作为约束体系,约束内置钢板屈曲。
国内外学者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验分析研发出防屈曲支撑,采用合理的对接方式[2],这类支撑既能拥有普通支撑的功能,还可通过其反复拉压滞回耗散地震输入的能量[3]。
由于其具有非常稳定的力学性能与耗能性能,延性与滞回性能好,得到广泛应用。
1防屈曲支撑的构成及工作原理1.1防屈曲支撑的类型及构成防屈曲支撑最初为墙板约束型支撑。
其缺点是直接起作用的墙板面积小,无法充分利用材料。
为克服这一缺点,出现了如今普遍应用的整体约束型支撑和装配式防屈曲支撑。
整体约束型支撑根据材料不同可分为钢筋混凝土约束型、钢管混凝土组合约束型和纯钢约束型支撑。
装配式防屈曲支撑与整体约束型防屈曲支撑不同,外围约束构件通过螺丝连接,易控制精度,安装方便,对未损坏的约束构件可重复使用。
防屈曲支撑是由内核单元与约束单元共同构成,由于外围约束单元的约束作用,内核单元在受压时会达到全截面屈服。
图1是防屈曲支撑的典型构成。
内核单元约束单元支撑构件图1 防屈曲支撑的典型构成防屈曲支撑所受荷载全部由芯板承担,外套筒和填充材料仅起约束芯板受压屈曲的作用。
屈曲约束支撑(BRB)安装工艺流程1、屈曲约束支撑简介1.1 简介屈曲约束支撑(bukling-restrained brace)简称屈曲支撑(BRB),是一种在受拉和受压均能达到屈服而不发生屈曲失稳的轴向受力构件,一般地, BRB由三部分组成,即核心单元(芯材)、约束单位以及药材和约束单元之间的无粘结材料组成,可作为消能减震结构构件、阻尼器以及承载结构构件使用。
核心单元构件是主要受力构件,由低强度钢板组成,常见的形状为十字形和H字形,约束单元提供侧向约束,防止芯材受压时发生屈曲失稳。
也称“防屈曲支撑”。
1.2 TJ型屈曲约束支撑分类按照构造形式分类,TI型屈曲约束支撑产品分为TJ 型与TJII 型两种型号:按照使用功能、承载力及耗能要求分类,TJ型屈曲约束支撑有耗能型支撑、承载型支撑和阻尼器三种类型。
本工程选用TJH(纯钢型)和TJⅡ耗能型屈曲约束支撑,共计 821支。
1.3 屈曲约束支撑特点“小震经济”、“中震不坏”、“大震易修”是工J型屈曲约束支撑的特点。
2、工程特点2.1 设计技术性能本项目屈曲约束支撑为耗能型(TJH型和TJⅡ型),芯材的屈强比≤0.8,伸长率应大于 30%且明显的屈服台阶,应具有常温下 27J冲击韧性功;外观为矩形,端头为H型和十字型,外观尺寸最大为300mmx300mm,芯板厚度最大为 30mm,屈服承载力最大为 3000KN。
屈曲约束支撑部件应能表现出稳定的、可重复的滞回性能,要求依次在1/300、1/200、1/150、1/100支撑长度的拉伸和压缩往复各三次变形下,支撑有稳定饱满的滞回曲线。
并在 1/150 屈曲约束支撑长度位移幅值下往复循环 30圈后,屈曲约束支撑的主要设计指标误差和衰减量不应超过 15%,且不应有明显的低周疲劳现象。
屈曲约束支撑应保证具有良好的环境特性、耐气候、耐腐蚀。
2.2 连接方式连接方式采用两端焊接连接。
2.3 耐火等级设计耐火等级为二级,耐火极限为2小时。
屈曲约束支撑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概述摘要:对屈曲约束支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组成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屈曲约束支撑区别于普通传统支撑的技术特点。
对屈曲约束支撑的研究应用的现状进行了汇总,得到了该类型支撑相对于普通支撑的优势。
从布置原则、节点设计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方法与普通支撑的异同。
重点讨论了屈曲约束支撑的承载力,包括设计承载力、屈服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
对这些承载力分别强调了其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
关键词:屈曲约束支撑;耗能;滞回曲线;屈曲;承载力1 概述支撑是钢结构框架体系的重要抗侧力构件,传统的框架-支撑体系中,由于支撑在荷载作用下极易发生受压屈曲失稳,从而导致结构发生破坏。
为了解决支撑受压屈曲的问题,能防止屈曲的支撑构件成为研究的热点。
而且,屈曲约束支撑可以在进入塑性状态后可以消耗大量的能量,将结构的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消散掉,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主体结构的破坏或倒塌。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特别是日本神户地震、美国北岭地震后,其在欧美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得到了较好应用[1-3]。
屈曲约束支撑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金属屈服耗能支撑构件。
中心部分是芯材,也称其为主受力构件。
为了避免芯材受压时整体屈曲,即在受压受拉时都能达到屈服,芯材被置于一个屈曲约束单元内,在套管内灌注细石混凝土或者高强水泥砂浆。
通过在钢芯外设置外围屈曲约束单元,支撑受拉受压时都可以屈服,抑制了压曲现象,可获得饱满的荷载一位移滞回曲线。
屈曲约束支撑的纵向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约束屈服段,约束非屈服段,无约束非屈服段,无粘结可膨胀材料,屈服约束机构。
其中,约束屈服段就是通常称为可屈服的芯材的部分,要求在压力作用下允许有较大塑性变形,通过这种变形来达到耗能的目的。
因此需使用延性较好的中等屈服强度钢,同时要求钢材的屈服强度值稳定,这对屈曲约束支撑框架能力的可靠性设计非常重要。
2 研究应用现状对屈曲约束支撑的早期研究[4-7]是由日本研究者Kimura等人(1976)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