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概括能力的培养
- 格式:ppt
- 大小:786.04 KB
- 文档页数:21
语文概括能力提升
提升语文概括能力的方法有:
1. 阅读理解训练:多读各类文章,并进行理解和概括。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或历史文章进行阅读,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2. 培养思辨能力:学会分析、判断和推理,对于所读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和解读。
尝试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概括文章,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多练习写作:通过写作来提升自己的语文概括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题目或选取一些话题,进行写作练习。
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归纳总结,选择恰当的要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
4. 多阅读名言警句、谚语等:这些短小精悍的语句能够概括出一种智慧或道理,通过多读并思考其中的意义和应用,可以提升自己的语文概括能力。
5. 注重思维逻辑:在概括文章时,需要注重逻辑性,将文章中的信息、观点和论证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整理。
可以尝试用脑图、提纲等方式将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
6. 多参加讨论和辩论: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听取他人意见,并能够准确地概括出他人的观点和论点,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概括能力。
重视小学生概括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各种语文阅读能力中,概括能力是最主要的能力之一。
从阅读心理角度说,概括能力反应了读者阅读理解的程度,它也是阅读能否升华的关键,更是探究创新阅读的门槛。
然而,笔者不无忧虑地看到,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阅读能力被大大地忽视了!在经历了几乎每篇课文均要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的极端后,我们又进入另一个极端——将这种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全丢弃了,新课程强调的文本“感悟”失去了根基!于是,我们看到,学生似乎不会概括了,表现在:有的在表达时词不达意,抓不住重点;有的在叙述文章主要内容时语言啰嗦,照搬整段课文语言……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重视概括阅读能力,因为这是能将厚文读薄,将长文读短,抓住文本重点,抓住文本主旨的重要能力!一、培养三个方面的概括阅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部分的分阶段目标中指出:学生阅读时应“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分析以上关于小学语文课目标的种种叙述,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课应着力培养学生以下三方面的概括能力: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
对于小学语文课而言,主要是概括段的主要内容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整体上把握文本“写什么”的问题,这是一切阅读感悟的逻辑起点。
概括文本的语言规律。
这是让学生感知文本“怎样写”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因为了解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它能有效促进学生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这是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而不是历史课、品德等课的本质核心。
概括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写”的问题,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体会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
阅读中的主旨把握培养归纳与总结能力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扩展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面对各种文章和文本时,我们常常需要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而培养归纳与总结能力则是提升我们主旨把握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培养归纳与总结能力来提高阅读中的主旨把握能力。
一、培养归纳能力归纳是从具体事物的特征和现象中找出共性,进而提炼出一般规律或结论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中,通过归纳我们可以将大量的细节与信息整合起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整理思维导图来培养归纳能力。
当我们面对一篇较长的文章时,可以将关键词和主题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出来,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总结段落主题句来培养归纳能力。
每段文章通常都有一个主题句,通过把握主题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段落的内容,并将每个段落的主旨进行整合归纳。
二、培养总结能力总结能力是将大量的信息和观点概括、提炼出简明扼要的表达的能力。
通过培养总结能力,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抓住文章的主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提炼关键词来培养总结能力。
当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可以用关键词概括每个段落的主题和内容,然后将这些关键词进行整合,形成一句或者几句关于全文主旨的总结。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写摘要来培养总结能力。
阅读一篇文章后,我们可以尝试以自己的话写出一篇摘要,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主旨。
这样的练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培养总结能力。
三、归纳与总结的相互关系归纳与总结是相互联系且相辅相成的。
归纳是从细节中提炼共性,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先通过归纳整理细节和信息,然后再进行总结,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
归纳帮助我们找出文章的重要细节和相关信息,总结则使我们能够将这些细节和信息有机地整合成为文章的主旨。
培养归纳与总结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和锻炼。
言简意赅,凝练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策略分析摘要:对阅读材料的概括能力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重要兵器,而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精准凝练出文章的中心大义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可以这样说,概括能力贯穿于学生整个语文教学生涯,而学生概括能力强不强,语言够不够精炼,也是衡量学生语文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准。
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论述对象,针对如何科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概括能力;思想情感《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学生要“能简洁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这说明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要知道,抽象概括是学生开展阅读、写作活动的重要基本功,也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他们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基础。
概括能力是思维的体现,是对文本的一种抽象感知,关乎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与发展,概括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快速、一针见血掌握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而概括能力较差的学生,由于无法深度理解作者的中心表达,只能凭空臆想,利用长而不合逻辑的语言去进行自我推敲。
所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重难点,需要教师加以重视。
下文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一、明察秋毫,学生概括能力普遍偏差的主要原因1.学生年龄较小,大脑发育并不完善,由于缺乏生活经历和经验的支撑,他们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习惯无章法的阅读和理解文本中心思想,由于抽象概括能力相对较差,只能通过直观感知、直观想象来思考文本中心内核,很难依靠自身的理解发掘文本的本质。
2.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部分学生抽象感知能力较为优秀,但是在理解文本中心思想过程中,由于脑海中词汇量的影响,并不能准确、简练的概括出文本的中心思想,严重影响了整个概括效果,而这种“茶壶里煮饺子”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
3.部分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并没有进入到阅读状态,不用心地去进行片面阅读,为了读而读,根本无法走进文本的中心世界,自然也不能全面、准确的概括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策略探究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普及,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关键课程的小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以适应日益提升的社会需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追求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概括能力小学语文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看到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给素质教育的普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小学高段学生概括能力低下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作为生活、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的一项基本技能,小学生概括能力低下的问题会给学生后续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急需得到解决。
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从培养小学生概括能力的意义开始分析,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对策,以供參考。
一、培养小学生概括能力的意义概括能力是生活、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使用的一项基本能力,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要求。
良好的概括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概括能力是一项生活技能,然而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小学生的概括能力都很低,在信息提炼上远远达不到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发展需求,也很少有学生能将概括能力真正地使用在实际生活中,提升语文学习的现实价值。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点,是促进学生长远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培养小学生概括能力应当遵循的原则遵循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新课标的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要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达到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目标。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知识与技能的获取都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在培养小学生概括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安排教学进程,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学生语文的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有其必要性,尤其是对于高学段的小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更应该得到提升,所以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概括能力;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概括能力的提升是小学教师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但在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上,阅读和概括能力并不能够一概而论。
在实际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相对简单,但是许多学生在阅读方面得到大量积累的同时却发现学生的概括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能从不同的情况对概括能力记性针对性的培养。
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总结出文章的本质,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一、把握文体特点,从整体入手概括1.写人为主的文章。
应从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具体刻画,把握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
2.写事的文章。
应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分析,挖掘事件本来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事论理,抓住这个理,中心就很好概括了。
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思考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学生通读课文很容易就能概括出: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
再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彭德怀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词句,体会彭德怀爱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
3.写景状物的文章。
此类文章往往从物的颜色、形状、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和用途几个方面来写,可以分别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把各方面的特点概括出来,然后再归纳总结成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描写对象+特点”法。
阅读写景的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
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阅读状物一类的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