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西百校联考语文(四)试题
- 格式:pdf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4
山西中考模拟百校联考试卷(四)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语文(四)答案第2页(共2页)语文(四)答案第1页(共2页)一、读·书(14分)1.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每个成语正确、规范书写得2分,两个得4分。
有错字则该成语不得分)2.(1)白露未(2)万里赴戎机(3)独怆然而涕下(4)浑欲不胜簪(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6)英雄末路当磨折(7)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每空1分,共10分,多字、少字、错字、别字均不得分)二、读·思(36分)(一)3.C (2分)(此联中“嬉笑骂”“任人论”结构和平仄不对称)4.A (2分)(“耕耘不辍”是补充短语,“义薄云天”是主谓短语)5.C (3分)(《西游记》中大圣盗仙丹并非侠义之举)(二)6.示例:忠诚的牧羊犬为主人守墓11年,近日离世。
(点出主人公“牧羊犬”1分,点出事件“守墓”1分,点出结果“离世”1分,共3分,字数超出酌情扣分)7.示例:我认为忠诚就是对信念的坚守:文天祥慷慨赴死,用生命呐喊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最强音,始终坚守着对大宋的忠诚;《红岩》里的革命志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忠贞不渝,始终坚守着对革命的忠诚;2017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带领群众开山挖渠,始终坚守着对事业的忠诚。
他们都用热血,谱写了对信念的执着、对忠诚的赞歌。
(观点明确2分;内容充实,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4分;条理清晰2分;语言表达2分;共10分。
不足100字酌情扣分)(三)8.D (2分)(掣应读ch è)9.B (2分)(“卑鄙”应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10.D (3分)(翻译应为“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1.C (3分)(《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蓬、雁自比,实写塞上秋景,这使宦游中的诗人不由产生了身世浮沉的感受)12.C (3分)(“亦不可以徒贫贱”中“徒”意为“只是”,“有大贤焉而为其徒”中的“徒”意为“弟子”)13.D (3分)(“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渴望向大师学习的心愿)三、读·写(70分)14.示例:嚯!瞧瞧那是什么?忠儿和婉儿好奇地想拾起地上那条细细长长的“黑线”,没想到,一拾就断了。
山西中考模拟百校联考试卷(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读’书⑴分)1.不忘初心继续前进0分)〈1分)〔2〕天接云涛连晓雾 〔5〕食之不能尽其材 自缘身在最高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10分,每句1分)(^!)直挂云帆济沧海(勾白云千载空悠悠〔7〕不畏浮云遮望眼 〔8〕安得广厦千万间二、读’思【38分)3^以2分)4以2分)5^ IX第四幅图是邓龙拒绝鲁智深人伙二龙山,后鲁智深同杨志用计打下了二龙山丨。
分)6^ (丨)涉及缜密的思考、周全的推理或复杂的决策的丁作是很难被机器取代的。
^虽然 大部分-丁.作会被人丁智能取代,但将会有更需要人类判断力和创造力的丁作岗位被创 造出来。
〈本题共3分,说出一点给1分,说出两点给3分)I .大意对即可。
〔本题共10分,指出人丁智能的优点3分,弊端3分,两者结合起来2分, 语言流畅、条理清晰2分,字数不够酌情扣分。
如果不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议论,则最 多得5分)8^ IX“夙”的拼音应为“3^(3分)9^以奔:奔驰的快马分)10.扒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分)II.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既从空间上写出了湖 面上的广阔浩渺,又从时间上表现出景色的千变万化X 3分)12. 8(3 分)13.是先生无所有也丨先生不能丨先生留0分)三、读’写【70分)14.示例:我将徽标上方的人形图案填涂为内色和蓝色相间,这两种颜色都是冷色调,意语文(二)答案第1页(共2页)思是将蓝色的滑道、内色的冰雪巧妙结合;中间“北京”的汉语拼音和“2022”,显示出冬奥会的举办地点和时间,我填涂为红色,这是暖色调,代表着中国人民迎接世界各 国朋友火一样的热情;徽标下方是蓝、黑、红、黄、绿奥运五环连在一起,预示着世界人民的团结。
整个标识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 力。
(本题6分,言之成理即可,三部分每部分2分:说出颜色1分,寓意1分,若全部涂为一种颜色,最多得3分)15.(丨)示例:他的双手紧紧地伏在窗台上,身子努力向前個!着,额头几乎碰到了玻璃。
百所名校2018届高三模拟(四)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论说类文章,完成1~3 题。
①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龙舟节”“诗人节”“粽子节”等,从众多名称中就能感受到节日内涵的丰富与节日勃发的活力。
②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围广阔,虽然各地节日习俗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并且在根本的季节感受、身体保健与伦理期待上基本一致。
端午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
③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从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
④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
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
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涵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籍的民俗心理。
百校联盟2018届TOP20四月联考(全国Ⅱ卷)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是中国传统的生命艺术。
书法以笔势、筋骨、血肉、神采等创造出充满生命情趣的动态之美,从而成为一种古典的生命的艺术。
林语堂说:“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则。
”这种“万物有灵”的原则就是生命的原则,书法的艺术本质是东方的生命艺术。
当代书法家叶秀山说:书法“是一种活动的线条的舞路,那么,很自然地就会以草书作为它的范本”。
中国书法由甲骨文、金文到篆隶体,至汉代出现了草书,由章草到狂草,发展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
书法由此从实用与艺术兼备发展为纯粹的艺术。
只是到了草书阶段,线才具有更多的自由的灵动性,呈现出变幻莫测的生命张力。
可以说,草书集中地体现了书法之生命艺术的本质特征,成为鲜活而灵动的笔之舞蹈。
唐人张旭以善草书著称,在当时即被尊为“草圣”。
但纵观中国书法史,并未有“隶圣”“楷圣”之类的说法。
这很可以说明草书的艺术含量与特殊地位。
张旭草书与唐代盛行的剑舞有深刻的艺术渊源。
剑舞的龙腾虎跃的生命动态之美,对张旭草书的“豪荡感激”无疑具有极大的激发作用。
张旭的草书成就,还是激情澎湃的生命感悟的写照。
李颀的《赠张旭》“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形象地描绘了张旭在素壁前笔走如流星般狂写草书的状态,他的草书创作完全成为充满生命力的舞蹈。
因此,以张旭为代表的草书,以草书为代表的中国书法,可以说是笔的生命之舞。
书法艺术所呈现的生命力,主要源于天地自然。
中国哲学对天地自然的理解就是《周易》所说的,“生生”,即认为从天地万物到人类社会,其生成、存在与发展就是一种生命运动的过程,是生机洋溢的世界。
而促使生命运动的根源则是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感、消长、变化。
书法作为线的艺术,是通过笔黑之迟速、浓淡、白黑、精细之对比,表现一种阴阳对立与和合的生命之力。
东汉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山西2019年高三第四次四校联考-语文2018届高三第四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题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
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笑声中的雅俗之辨蒋慧明①最近重读朱自清先生写于1947年的文章《论雅俗共赏》,颇有感触。
文中提到:“中唐的时候,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
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确实是争取群众。
”这事实上讲的确实是曲艺史中的古代说唱形式——俗讲。
文章的主旨事实上能够归纳为一句话,即“雅俗共赏”表达的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②回忆整个文艺史,我们不难发明,但凡能够传世的作品,无不是遵循了雅俗共赏的原那么。
而雅俗共赏也早已成为创作者与观赏者的共识。
“雅俗共赏不是高雅与通俗的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辩证统一。
”即内容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大雅假设俗。
③作为通俗文艺〔又叫大众文艺〕的代表形式之一,传统的曲艺艺术,无疑是被列入俗文化阵营中的。
一方面,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它也不可幸免地受到一部分自我标榜为雅文化之代表人士的偏见、歧视与冷落。
事实上,传统曲艺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作品,恰恰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许多杰出的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
譬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便毕生致力于此,他令相声艺术的整体品格得以不断提升。
再如,被誉为“一代滑稽戏宗师”的周柏春先生,也曾说过“有文化的滑稽是幽默,没文化的幽默是滑稽”,他同样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为观众奉献了众多高质量的笑声。
④所谓“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真正优秀的经典的曲艺作品,传递给观众的正是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和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百校联盟2018届TOP20四月联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脱离实用书写、文字传播的功能之后,书法在今天已经变成一种纯粹供人“观看”的图像艺术。
从“阅读”转向“观看”,这是书法现代性转型带来的审美革命。
在书法史上,基于特定用途的铭文、碑刻等,构成了宋以前中国书法传统最核心的资源,也代表着传统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
今天我们对这些作品时,都是以“艺术品”来对待的,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介入方式是借助有意味的书法形式来完成的,对文本内容的阅读、不过是书法审美活动中的附加意义。
但对于当时的创作者而言,文本的阅读,文字的规范和可辨识性,却是首先考虑的问题。
但现代书法已经发生转变,我们进入展览大厅,看完一个展览,可能会一下说出哪些作品感动了我们,但很少有人能够说出这些作品的文字内容。
书法审美活动中由“读”向“看”的转变,要求今天的书法家研究视觉形式规律,作为视觉形式规律中最重要的构成关系,已经成为当代书法最重要的形式内容。
可以说,传统书法具备了形式构成的所有法则,但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中的构成关系,在书法创作中占的地位不同,构成的核心内容也不同。
作为“阅读”文本的传统书法,欣赏方式是在手上把玩的,结字(字的间架结构)和点画(文字之点与横竖等笔画)是最重要的形式要素,书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不考虑整体形式的构成意味。
但在现代书法欣赏中,首先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整体构成的形式感,然后才是结字、点画,最后才考虑文字的内容。
有人质疑,既然书法审美已经从“读”转向“看”,是否在现代书法创作中完全可以打破文字的释义要求,甚至解构汉字,转向纯粹的笔墨构成呢?我认为,书法从“读”为第一义转向“看”为第一义,属于书法的审美范畴,而汉字和文字内容,则是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本体属性,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就像我们欣赏一棵树,给予我们审美愉悦的是树干的形状,树叶的色彩,枝干的穿插,我们不必关注这棵树的物种属性,但并不是说可以不要物种属性,离开物种,一棵树就失去了应有的美。
山西省晋商四校1O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B(“是借着文化遗产的幌子进行的商业活动”分析错误,原文有“这样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对文化遗产在当下能够发挥何种功能的困惑”的信息可知这是对文化遗产保护认识不足的表现)2.D(“论证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分析错误,论证了文化遗产倮护的复杂性)3.A( B说法片面,文中说“首先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还有其他的因素; C颠倒了顺序,应是明白文化遗产首要的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才能更好地理解遗产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 D“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生计方式的改变而消失”分析错误,文章有“尽管还能在物质的景观中寻得”这一信息)4.C〈“你’指作者的一个朋友”分析错误,在本文中“你”是一个虚拟的形象,并不具体指作者的朋友)5.①万物顺应自然,方能收获安静和美丽。
②这种白然是历经磨砺之后的坦然。
③这种白然是经过追求之后的获得。
(每点2分〉6.①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②凸显主旨,表明作者不会满足已经追寻到的答案,仍在探寻心路历程。
③发人深思,引发读者去探寻白身的心灵境界。
(每点2分)7.C(根据文中“如果仍然观念陈旧、故步自封……”的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是假设关系,并不成为事实,但本项将假设的情况理解为已成的事实,故本顼与文意不符)8.D(“已在各中华老字号企业生产各流程中代替人工″分析不当,文中没有提到所有的老字号企业生产都已用智能机器人代替,材料中只是举了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的例子)9.①营销创新。
借鉴当下一些时髦“网红”食品的营销理念迸行营销创新,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融入青春、“卖萌”的元素,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②产品创新。
开发新产品,加大研发力度。
③机制体制革新。
实施企业转型、改制;投人充裕资金,进行科学管理,盘活资金、人才、产业链等。
(每点2分)10.A(原义标点:会长安群盗东下,所在多虏掠,矩遣部将击破之,尽得贼所略妇女千余人。
2018届山西省长治、运城、大同、朔州、阳泉五地市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
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
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
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
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
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
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
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
有意思的是,宗庙的主室是庙,王宫的主室是朝,而庶人住屋的主室则是寝,三者其实具有相同的功能。
庶人的主室既称为寝,又可以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
通过这种对话,人们既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家也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
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
每个家庭的人口在2—7人,每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作为家长,家庭要按照人口服徭役。
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在生产上实行的是“耦耕俱耘”的方式。
按照《诗·周颂·良耜》的记载,在宗族内部,个体家庭之间相互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也就是“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
山西省2018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一、读·书(12分)1. 中国书法历经演变而产生不同的字体,如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
请赏读这幅书法作品,说出其字体,并用楷体将“少年易老学难成”的下一句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2分)字体_______2. 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0分)(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2)________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3)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4)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
(《破阵子》辛弃疾)(5)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游山西村》陆游)(6)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纪昀)(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两个典故,写出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人事全非,恍若隔世,无限怅惘。
(8)《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出了宋濂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原因。
二、读·思(38分)(一)“初心”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它关乎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请积极参与“学语文·悟初心”主题活动,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画说“初心”】3. 为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初心”二字的本源,第一小组展示了以上材料。
细心的你发现两段“解说”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分)(1)图一“解说”中“_______”改成“_______”(2)图二“解说”中“_______”改成“_______”【读文赏句】不忘初心女什么是初心?可能是一个远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也许是一个质朴的愿望,凭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智慧。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8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
以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
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其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
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
书法家沈鹏则强调书法的艺术性,他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它在文化中无法担当核心的重负。
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
历史地看.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书法风格的发展史。
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进入.挤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
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这是书法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它是一种真正地对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滋养作用的艺术。
这滋养的力量正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涵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和.道家则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它空灵玄远。
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艺术形式。
抑或是文化内涵,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要健康有序地发展,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传承至极是经典,经典至极才是创新。
失去传统的参照,创新只能是造作概念,闭门造车。
针对文化传统缺失和盲目创新之风盛行的现实状况.书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传统——回归它文化的传统,艺术的传统。
书法回归文化传统,回到儒释道的文化根源是要获得思想的滋养。
山西省五地市2018届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卷[答案]山西省长治、运城、大同、朔州、阳泉五地市2018届高三年级联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
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
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
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
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
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
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
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
有意思的是,宗庙的主室是庙,王宫的主室是朝,而庶人住屋的主室则是寝,三者其实具有相同的功能。
庶人的主室既称为寝,又可以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
通过这种对话,人们既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家也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
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
每个家庭的人口在2—7人,每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作为家长,家庭要按照人口服徭役。
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在生产上实行的是“耦耕俱耘”的方式。
按照《诗·周颂·良耜》的记载,在宗族内部,个体家庭之间相互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也就是“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
以家为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不是听任自然的摆布。
《周易·序卦传》说“伤于外者,必返其家”。
意思是受伤之后,一定会返回其家。
之所以要返回其家,一是“亲亲之谊”可恃,二是“休戚之情”可同,不必与人争仇,不必与人争利。
试卷类型:A201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命题:忻州一中长治二中临汾一中康杰中学(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
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
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
试题类型:A 山西省2017—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题(四)【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
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
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纽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
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
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
山西省(康杰中学,忻州一中,长治二中,晋城一中,临汾一中)2018 届高三第二次名校联考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传统中国基本是将财权集中于中央为主,但因为管理地区的扩大和公共事务的增加,地方政府在肩负必定政治、经济、社会功能与责任的同时,自但是然被给予必定的财政权利,甚至在晚清还出现了中央财权下移和地方分权的现象。
清朝早期,并无严格意义上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野,但有以“起运”“存留”为标记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区分和调整。
“起运”与“存留”本质上就是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必定比率进行再分派。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事权的高度集中致使财权的高度集中。
户部作为中央财政主管机构,拟订财税征管政策,包含订正和编纂《赋役全书》以实现各省、州、县的赋役定额化;实行和利用诸如“易知由单”“实征红簿”“串票”“截票”等收税工具,以及滚单催征、顺庄编里等征收方法,保证赋役的足额征收。
与此同时,经过起运、存留制度调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进出比率,经过解款和协款制度调剂不一样省份、不一样地方之间的进出余缺,进而控制地方财政。
康熙朝此后还采纳“尽数解司”与户部掌管“奏销”的措施,进一步增强中央对于地方财税的掌控。
各地征收钱粮“尽数解司”等于撤消了以州县为单位的财赋存留,州县正项经费开支一定随时向布政司及其所辖的户部存放库领支。
而清朝先期的奏销制度,除了由布政使司汇总所属府州县当年的赋税进出数额,核造上报计簿(“奏销册”)给户部审查外,还由督抚此外“复核”题奏,以达到互相监察之目的。
雍正朝此后实行的耗羡归公,将地方官加征的杂税部分公然化和合法化,进而增强了估算外收入的管理,以实现其集权之目的。
从起运与存留的比率来看,清朝中央有渐渐增强集权之趋向。
清初,存留与起运各占一半,跟着军费开支和中央财政的贫乏,中央政府开始对地方存留进行减少,地方存留所占比率渐渐减少。
2018届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卷(2018-5-7)说明:1.全卷共四大题,24小题,满分120分,其中含卷面书写分4分。
测试时间为120分钟。
2.各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3.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县(市、区)、学校、姓名、学号。
一.语文积累及运用(23分)1.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名句。
(7分)读书,妙不可言。
同为一个“愁”字,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抽刀断水水更流,”;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载不动许多愁”。
读书是感悟,品读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读出的是正气,悟出的是坚韧。
读书有境界,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心胸宽阔,“,一览众山小”。
读书能明理,“,退不失行”(《晏子春秋》)。
读书讲方法,既要重视学习,也要注重思考,“,”(《论语·为政》)。
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5分)①书是人类一生的朋友,“一个家庭没有书,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
书就像一束阳光,一扇风景,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而是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我们通过读书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让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②几百上千年前的古人已经知道了读书的好处,有许多热爱读书的故事流传至今,其中王羲之的故事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相传。
一天中午,王羲之正在读书,书童送来馍馍和蒜泥,他因为看书入了迷,竟拿着一块馍沾了墨汁就往嘴里送,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还说:“今天的蒜泥真香啊!”前人能做到读书废qǐn()忘食的地步,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知识财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而沉miǎn()于游戏、电视呢?与他们相比我们不感到惭.()愧吗?③读书的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
渐渐的,在读书中,我们会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体会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1)看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字注音(3分)废qǐn()忘食沉miǎn()惭.()愧(2)第①段中的划线句有语病,请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