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中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套真题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15
内蒙古包头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是物我融合的思维模式,在经济、社会变化的推动下,在儒、道、禅及萌芽形态的资本主义文化此消彼长的变奏中,各发展阶段又具有不同的模式和特色。
②在先秦两汉时期,人与自然的矛盾还占据突出重要的地位,封建的自然经济、金字塔式的政治结构把人严格限制在依附关系中。
面对天道自然的威胁,个体依附于社会、心理依附于伦理的儒学由形成、发展再到系统化、经典化,这时的“天人合一”落脚于天(客体理性)。
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举贤良对策》)、促成“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汉儒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天人一也”是天有意志,人有情感,天道与人事相对应,君权神授,“君子治身不敢违天”,臣则要像敬天一样侍奉君主,其中心目的不过是证明天有惩恶扬善的法力,为大一统的封建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重心在天的“天人合一”理论,侧重于天、外物、集体、理性、道德。
与之相适应,前和谐时期的美学才表现为偏重审美关系中客观、现实、物、意志、再现、形式的倾向。
当然,与之相对立的另一面不是不存在,而是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③由汉末、魏晋开始,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封建贵族大地主的统治地位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瓦解了,由此促成了庄园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登上经济和政治的舞台,人与集体、人与人的矛盾跃居首位。
随着儒家经学的崩溃,以道家庄学为核心的魏晋玄学盛行起来,并逐渐与佛教禅学相结合,而儒学的人文价值思想却在扬弃中得以保存。
于是被天道、伦理压抑的个体生命、感性价值逐渐呈现出来,并要求与自然相结合,在庄学、玄学、儒学和后起的禅学合流中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平等互化,这才催生了和谐时期美学上曹丕的文气说、陆机的物感说、刘勰的“神与物游”说、钟嵘的自然事物“摇荡情性”说、司空图的韵味说。
高二语文四校联考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词语,读音有一个错误的一组是A.监.生(jiàn) 偏裨.(pí) 窈.窕(yǎo) 罪愆.(yān)B.形骸.(hái) 骨髓.(suǐ)稔.知(rěn) 垓.心(gāi)C.贫窭.(lòu) 饿殍.(piáo) 奇葩.(bā) 笑靥.(yè)D.省.亲(shěng) 朱拓.(tà)劲.敌(jìn) 丧.钟(sà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撕打凄迷天花乱坠要言不繁B.寒喧风采凭心而论迫不急待C.踌躇决择梳装打扮相辅相承D.忖度屏嶂元气大伤萍水相逢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他没有听清我的话,__________了我的意思。
②国际互联网的建立,__________了各国文化,传递了最新信息。
③巴格达当地时间12月17日凌晨,美国开始对伊拉克发动空袭,巴格达上空顿时炮声大作,火光四射,地面不断__________烟柱。
④你们不是夸奖说他很有能耐吗?怎么这回又说他办事_________呢?A.误解沟通腾起不力B.误解勾通腾起不利C.曲解沟通升起不力D.曲解勾通升起不利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新一代的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在价格、灵活性功能方面为传统电分机所鞭长莫及....,但国外这些新系统均不能处理中文。
B.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洒....。
C.你看他双眉紧缩,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D.为了将晚会办得轻松活泼一些,他在一旁及时地插科打诨....,惹得大家笑个不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盐城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善美的“错位”①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真),而根据康德的审美价值论,美则是情感。
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前者太机械了,把“真”看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绝对的价值。
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按康德的学说,价值应该有三种:真、善、美。
②康德没有解决的是,在艺术中,并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的。
什么样的情感才是审美的呢?是特殊的、不可重复的情感,又是深刻的、藏在深层的潜意识里的,甚至是以智性为底蕴的。
我们的古典文论说得更准确:一方面是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一方面是更经典的《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用的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而是象征的、假定的形式。
“美是真的”这一观念是不完全的。
美是艺术家情志通过假定、想象的自由,超越现实、意蕴发生变异的,但是,美和真并不绝对矛盾,而是交叉的。
这就是说,美和真二者之间的关系,用我的话来说,就是“错位”,并不是一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而是圆心有距离的;真善美,是三个偏心圆的交错。
只要拿文艺作品来核对一下,不但真和美是不统一的,而且和善也是不统一的,真善美三者是“错位”的。
③审美与科学认识活动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它的非功利性,这一点是康德说的。
善,最初级的意思就是有用或者实用。
实用的目的是固定的,而情感是自由的,所以实用是压抑情感的,如果拘于实用,就没有情感了。
在这一点上,许多理论家都搞得很乱,就是鲁迅有时也有些混乱,他在《门外文谈》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想,人类是在米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代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忧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17题,共150分,共4页。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交答题卡和答题纸。
第Ⅰ卷 阅读题 一、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道德两难”困境没有被突破的一项是(3分)( ) A.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
“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
B.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一方面,顾客自觉“天下无贼”,无人“顺手牵羊”。
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
C.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面乞讨老人食不果腹,令人同情。
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
D.一方面,18名路人对车轮下的“小悦悦”“视而不见”;一方面,拾荒老人陈贤妹,出手相帮。
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
2.下列关于解决“道德两难”困境的措施,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让人们敢于行善。
C.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
D.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道德领域的“冰火两重天”是现象,“道德两难”是其本质,经济攀升、社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是当务之急。
B.“道德两难”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堤岸的时代,不能当道德问题“积重”了才想去解决,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
2008—2009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瘐毙(yǔ)弥留(mí)谬论(miào)未雨绸缪(móu)B. 偏裨(pí)便宜(biàn)机杼(zhù)一模一样(mú)C. 觐见(jìn)打烊(yáng)垓心(gāi)笑容可掬(jū)D. 拗开(ǎo)契约(qiè)赝品(yàn)义愤填膺(yī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刻画露马脚冠冕堂皇遗害无穷B. 簇新影牒机故伎重演纷至沓来C. 传诵喝倒彩委曲求全掎角之势D. 原委度难关通宵达旦自惭形秽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也更可以感觉到那些古典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2)当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并不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
(3)2009年3月以来,沪深股市大幅,证监会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A. 镇压在于振荡B. 扼杀在于振荡C. 镇压限于震荡D. 扼杀限于震荡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三位农民工代表成为中外媒体聚焦的“热点人物”,因为下里巴人步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履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标志着中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 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
C. 2009年4月4日火箭对湖人的比赛中,由于后卫布鲁克斯发挥不佳,火箭队外线防守上捉襟见肘,最终惨败,本赛季被湖人队横扫。
D. 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钦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一下·鹤岗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说,短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风口。
其中固然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但也有很多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有的还涉及色情、暴力、血腥。
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________,以声光电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感官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在“审丑”而不是“审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大雅。
其实不然,(),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________、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
实际上,这些“非主流”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增加。
有人效仿“恶搞”视频,将透明胶带横在门前绊倒他人,用整盡小道具惊吓孩子。
类似事件________,使得逾越底线的娱乐陷入伤己伤人的境地。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
然而,短视频作品泥沙俱下,________,如果不加甄别、丧失警惕,就可能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 . 另辟蹊径耸人听闻数见不鲜良莠不齐B . 剑走偏锋混淆视听层出不穷参差不齐C . 另辟蹊径混淆视听数见不鲜参差不齐D . 剑走偏锋耸人听闻层出不穷良莠不齐(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必定带来不良影响B .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不知会带来什么影响C .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难免带来不良影响D . 无意间对消极内容进行点赞与扩散,带来的影响可好可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命题学校:分值:150分命题老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分秒必争。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伦勃朗作为此期荷兰画派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十五六世纪尼德兰民族写实、纯朴的艺术特点,从荷兰画派脱颖而出。
与陈洪绶一样,伦勃朗的艺术不会只为上层社会服务,他的作品更多的表现出对普通人的关注。
不同的文化境遇和自我内心文化定位,决定了陈洪绶和伦勃朗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内涵,并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貌。
从《仕女图轴》中我们可以看出,陈洪绶注意传统法度的精神。
衣纹线条简练、优美,具有明显的装饰性;造型平面、色彩简淡,把物质性表现降到最低,突出精神特征,处处见匠心。
再看画面的形式感,他利用尽量简洁的点线完成画面疏密、黑白、虚实的经营,惜墨如金。
他的画不管在形式意味,还是在局部的刻画上都让人赞叹。
从画面看,陈洪绶的画可算得上高古奇骇,他的慕古情绪是显而易见的,是继承传统与浪漫张扬的个性创造结合的典范。
伦勃朗是一个不肯墨守陈规和为了“生意”而作画的人。
他吸收明暗技法,造型厚实,他的《圣家族》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和出色的构图技巧。
在伦勃朗手里,光和影成为表达主题和情感的有力的艺术语言。
正像中国绘画中常常让黑色的形象突现在大片空白背景上一样,他常让明亮的形象从黑色的背景里突现出来,以求在显著的反衬中让主体突出。
从以上可以看出,陈洪绶的“叛逆”是画家的“叛逆”,即以浪漫的形式、风格和夸张的创作手法所获取的艺术创作自由,而伦勃朗的“叛逆”则表现出更为纯正、直接的审美理想的自由。
因此可以说,陈洪绶更贴近于绘画本身,而伦勃朗则不同。
中国古代版画与中国画一样,重视线的运用,注重轮廓感。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四校(华附、省实、广雅、深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人们把能满足情绪和情感需要的消费行为,通俗地称为“情绪消费”。
从盲盒的热卖到卡游的火爆,都表明年轻消费者热衷于为“情绪”买单。
这种购买热情释放出千亿赛道的市场潜力,由此也带动了“拒绝emo” “逢考必过”等虚拟产品的热销。
在古代社会,人们就已经开始通过购物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需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商业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情绪消费的演变。
进入20世纪,商家开始利用心理学原理来设计产品和制定营销策略。
他们发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于是开始利用情感化的语言和图像来吸引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心理也在不断变化,以“悦己”为目的满足情绪需求的消费越来越重要。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关注商品的价格和功能,还会考虑商品能否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情绪商品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动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去年夏天“多巴胺”穿搭以高饱和度色彩席卷了各个社交平台,几个月后,美拉德色系又大行其道。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爱彩色?高饱和的明媚色彩可以给人们带来活力与生机。
爱因斯坦不会想到,他的“大脑”会被标价五毛钱,月售2万个。
有消费者表示,光是看到商家给商品起的名字,或是在评论区看看评论,也能得到欢乐。
购买“好运喷雾”,好比收获一张幸运符,在参加考试等重要事情之前,给自己“喷”一下,就会觉得好运降临,信心和动力更足。
在消费者群体方面,年轻消费者是情绪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注重个性,关注情感满足,喜欢有趣的事物和有创意的内容,因此对小众新奇的情绪商品的兴趣自然高于一般人。
这些看似无厘头的消费,都有着不低的交易额。
在这些消费中,我们看见越来越多追求松弛,包容不完美,为情绪价值买单的人。
此外,年轻人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情绪消费体验和情感故事,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更让情绪消费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国城市的起源距今有3000多年了。
我国很早就将水利工程的环境美学引入宫城建设。
一个环境优美、市政功能完备的城市,往往有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
例如,北京自金代至明代终于演化出流动的湖泊水体与规则宫域和市坊街道整合的城市格局,既体现了帝国都城的威严,又以湖光山色赋予城市以灵气和美感。
其实,水资源条件作为重要的自然因素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已被重视,古代典籍中早已提出关于城镇规划的水利原则。
《管子》蕴涵着丰富的水利规划内容,既从纲领上明确了城池建设是国之要务,又从细节上强调城址高程选择须取水之利、避水之害,城址位置选择应水源丰沛,引蓄得宜,城市整体规划宜遵循供排水综合功能具备的制度等。
这些理论体现了因地制宜、顺势利导的主要原则,成为至今所知最早的自然城市理论。
水利工程的兴建给一些都城留下了宛若银链的城市水道和碧波盈盈的园林陂池。
这些水道和陂池互相贯通,可调节供排水量,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
如今,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对传统城市水利问题提出新的要求,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之后,城市市民的愿望就是有整洁优美的市容、良好的秩序,能够享受蓝天、碧水、绿树、花丛,看到更多的能代表城市精神和文化品位的东西。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功能至上的城市规划观念进行了反思,重新研究旧城市,研究古代“自然城市”的风味,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以“创造优美城市环境”为宗旨的城市规划理论。
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3小题,总分36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植根于乡土社会,乡村文化曾是中华文明之根。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中保留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品质,如诚实守信、睦邻友善、仁义孝廉以及落叶归根等故土情怀。
古往今来,这些精神品格被世人传颂,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时至今日,随着乡土社会的没落,村落空巢化,村民候鸟式迁徙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乡村文化的温情逐渐冷却。
如今的乡村文化,如同散落于草丛之中的宝石,熠熠生辉却支离破碎,需要我们去重新发现它们的价值,让其成为凝聚新时期村民的精神力量。
重拾乡村文化的价值,不仅要复兴乡村社会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积极播入文化新种,发现符合现代乡村发展需要的新的文化形态。
复兴乡村社会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
近年来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复兴传统文化的重大工程。
乡村社会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之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文化环境土壤。
经过多年的资源整合和保护,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得到了较力充分的发掘。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地的具体体现,以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以及美术、技艺、民俗等形式呈现。
在我国多数乡镇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弘扬本土传统文化。
本土传统文化是当地民众的集体记忆,凝聚了人们共同的情感,是构成当地民众文化认同感的基础。
复兴当地传统文化习俗,对于唤醒人们的情感记忆、凝聚人心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还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帮助当地民众脱贫致富。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一产和振兴传统手工技艺的政策下,许多地方的手工技艺正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是各地都极其重视的文化资源,为乡村旅游注入了鲜活的文化艺术元素。
每年端午节,在浙江嘉兴、湖北秭归都能体验到地道而具有地方特色的端午文化。
高二年级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纷至沓来(tà)B. 眉清目秀(móu)C. 气喘吁吁(xū)D. 独出心裁(cái)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这项改革措施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B. 他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C. 由于天气原因,比赛不得不推迟到明天举行。
D. 我对你的建议表示赞同,但有一些细节需要商榷。
3.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简直是一日千里。
B. 这个方案经过反复讨论,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C. 他的话虽然不多,但句句都是金玉良言。
D. 这个问题牵涉到很多方面,不能一蹴而就。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很喜欢读书,尤其是古典文学。
B. “你看过这部电影吗?”“看过,看过。
”C.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深度,值得一读。
D.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5. 下列各句中,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座城市的夜景美如画卷。
B. 他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C.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犹如一座知识宝库。
二、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创新思维与科技发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思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勇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科技进步:创新思维是科技进步的源泉。
历史上,许多重大的科技发明都是源于创新思维。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他在传统物理学基础上,运用创新思维提出的新理论。
2. 提高生产效率:创新思维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例如,我国企业在生产线上引入自动化设备,就是运用创新思维,提高了生产效率。
江苏省无锡市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
”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
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
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
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
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
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材料二: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也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
艺术审美的第一步,便是读者对作品审美意蕴的理解与发现。
浅露平直的作品,读者无须去发现,因为它原本就一览无余。
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总是留下许多空白、许多空间,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地把握它,总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着读者去领悟。
另一方面,它又总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导读者去思索、领悟。
2023-2024学年广东四校高二语文(下)期中联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024年5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平章军国事韩侂胄兴师北伐,旋即以大败告终。
对南宋国运来说,开禧北伐是一个转折点,从这个时期直到灭亡,其政治生活、学术文化、士人心态等均表现出颓势。
此时期我们称之为南宋后期。
这一时期的辞赋创作风貌与以往既有联系又有所变化。
理学对学术文化的浸染更为深入,一些辞赋几乎成为道学的传声筒。
随着政治局势变得不可收拾,人们的生命激情也在委顿,辞赋创作缺乏铺张扬厉的气势,取而代之的是写实倾向的流行。
文人们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生命的慰藉,描写生活小景致小感悟的辞赋多了起来。
“怨以怒”“哀以思”的乱世之音、亡国之音通过辞赋迸发出来,恋恋不舍地为延续了三百多年国祚的宋王朝和行将“履霜坚冰至”的华夏文化唱着挽歌。
理学文化的昌盛和国力的委顿等因素促成了辞赋创作中重真实重人文的创作倾向。
南宋后期,理学在理论构建方面几乎没有大的建树。
当时的理学大家如真德秀等,他们的兴趣主要在树立程朱理学的官方地位,把理学明义理以切世用的实际功用落到实处。
因此,当时的理学为了施之于政事,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渐趋实用化、世俗化,变成教条,以便于人们恪守。
由于学理层面的探讨严重缺失,也使得理学思想僵化、绝对化,朱熹、陆九渊等的言论均被他们的后学奉为不可更改的圭臬。
南宋后期,理学已经控制了科考,通过包揽人才的培养,把它的思想观念深深植根于学术文化的核心,借以施之于政事,移风俗,厚人伦。
更重要的是,此举可以使读书人深深浸渍于理学之中。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辞赋的创作亦深刻地受到理学观念的濡染浸渍。
这不同于孝、光时期辞赋对理学思想的探讨和境界的揣摩探索,而是成为宣扬、图解理学思想的传声筒,理学观念成为赋家们理解人生,反映自然、社会的准则。
理学思想的过度张扬,很容易使文学丧失其固有的审美特性而沦为理学的附庸。
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学科试题(分值:150分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
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这是一个认识过程。
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一般的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再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
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
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应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202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古诗词诵读,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自《红楼梦》“程高本”出版以来,争议未曾断过,主要是对后四十回的质疑批评。
争论分两方面,一是质疑后四十回的作者。
长期以来,几个世代的红学专家都认定后四十回乃高鹗所续,并非曹雪芹的原稿。
因此也就引起一连串的争论:后四十回的一些情节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后四十回的文采风格远不如前八十回,等等。
我对后四十回一向不是这样的看法。
我还是完全以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观点来评论后四十回。
我一直认为后四十回不太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
《红楼梦》人物情节发展千头万绪,后四十回如果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这些无数根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后成为一体?《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过去繁华的追念,尤其后半部写贾府的衰落,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不能自已。
高鹗与曹雪芹的家世大不相同,个人遭遇亦迥异,似乎很难由他写出如此真挚个人的情感来。
近年来红学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高鹗不是后四十回的续书者,后四十回本来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经过高鹗与程伟元整理罢了。
至于不少人认为后四十回文字功夫、艺术成就远不如前八十回,这点我绝不敢苟同。
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有几处可能还有过之。
《红楼梦》前大半部是写贾府之盛,文字当然应该华丽,后四十回是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
其实后四十回写得精彩异常的场景真还不少。
试举一两个例子:宝玉出家、黛玉之死。
这两场是全书的关键,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两根柱子,把像一座大厦的整本书牢牢撑住。
高二下学期期中四校联考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俗文化作为民众喜闻乐见和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一直以来都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 。
民俗包罗万象,饮食服饰、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信仰习惯、神话传说,都是民俗△ 的内容。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乡土民俗渐行渐远,如何活化乡土民俗,不仅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家特别是乡土作家关注的焦点。
文学离不开生活,同样也离不开民俗。
()。
民俗文化在乡土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分量。
可以说,乡土小说离不开对民俗和民俗文化的呈现。
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成功运用民间语言并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
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是乡土作家让民俗“活”起来的重要实践和探索。
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中,科研人员的到来让楚王庄发生了△ 的变化,他们将楚王庄古老的耕作方法和烹饪技巧等充分利用起来。
这些民俗传统无疑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
作家对传统民俗产业转化△ 的独到思考,既让读者认识到了乡土民俗的非凡价值,也通过文本探索出了一条活化民俗文化之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息息相关蕴涵沧海桑田偶然性B . 息息相关涵盖翻天覆地可能性C . 休戚相关蕴涵翻天覆地可能性D . 休戚相关涵盖沧海桑田偶然性(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为文学反映和表现现实提供了广阔天地的蕴藏丰富的民俗文化,同样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B . 为了使文学反映和表现现实获得广阔的天地,文学创作同样以蕴藏丰富的民俗文化为源泉。
C . 文学创作同样以蕴藏丰富的民俗文化为源泉,使文学反映和表现现实获得了广阔天地。
D . 蕴藏丰富的民俗文化,同样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为文学反映和表现现实提供了广阔天地。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并成功运用民间语言。
B . 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成功运用民间语言并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
C . 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并成功运用民间语言。
D . 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够成功运用民间语言并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
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
一字一句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
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
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
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
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
在这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
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
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其缘于生命的干枯,生活的虚伪。
虚伪就不艺术,就是“丑”。
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和谐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
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
“俗人”缺乏本色,“伪君子”竭力遮盖本色。
宋代朱晦庵有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艺术的本色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
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生活没有“源头活水”。
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
“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
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
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
像柏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
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大半人的一生都是不艺术的。
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严肃认真,生活也是如此。
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
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
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
比如王安石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改了十多次最后才定为“绿”字。
即此一端,可以想见艺术家的严肃与认真。
所以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
善于生活者不但能认真,而且还要能摆脱。
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
艺术家估定事物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
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
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
这种本色的艺术生活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
然魏晋风流名士,大半只知道豁达而不知道严肃,宋朝理学又大半只知道严肃而不知道豁达。
生活中真正做到二者兼有,不是很多,陶渊明和杜子美庶几算得恰到好处,而我们一直在追求人生艺术化的路上。
选摘编于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言行风采,生命史就美满。
B . 善于生活的人,其一言一笑、一举一动,自然流露出至性深情,不容有丝毫严肃。
C . 因为“俗人”和“伪君子”,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所以他们的人生是不艺术的。
D . 魏晋风流名士,心里无“天光云影”,生活无“源头活水”,只知豁达不知严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整体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展开论证,在论证分析过程中,既有并列式结构,也有递进式结构。
B . 文章采用类比、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
其中引用朱熹诗是为了论证艺术的本色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
C . 文章末段总结艺术化的人生应该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并以王安石、陶潜和杜甫为例证明他们已做到二者兼而有之。
D . 文章整体语言形象生动、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艺术人生和谐境界的热烈追求,情理相谐。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一个人的生活是否艺术,在于他生活是否保有本色,在于他的地位、情趣及他的言行风采,是否整体和谐。
B . 善于生活的艺术家,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沥血。
一般人常以为他们是最随便的,其实他们是最严肃不过的。
C . 艺术家估定事物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
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
D . 本色的艺术生活,不仅见于知所取,更见于知所舍。
看重一件事物,他知道执着;看轻一件事物,他知道摆脱。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业态是指基于不同产业间的组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行业跨界整合以及嫁接信息及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新型企业、商业乃至产业的组织形态。
如无人超市,是一种顾客通过手机扫码人脸识别进入无人超市购物、无现金支付的新商业模式,它的24小时营业、无干预购物、结账速度快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近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其中,针对“新业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部分,方案明确,要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数字贸易、零工经济,支持新零售、在线消费、无接触配送、互联网医疗、线上教育、一站式出行、共享员工、远程办公、“宅经济”等新业态。
(摘编自MBA智库·百科、搜狐网)材料二:2012-2019 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走势图因受新冠肺炎影响,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06504亿元,增速同比下降6.8%,2020年1-2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21万亿人民币,较同期大跌20.5%。
但是,疫情催生下,“宅”经济发展迅速,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逆势增长3%。
2月中旬,各省陆续复工复产,国内消费逐渐回暖。
3月,部分产业产值降幅明显收窄。
(摘编自《宏观看行业:网上生活之直播带货》)疫情期间,由于贸易往来受限,通过跨境电商对接海外客户时降低交易成本,传统外贸大额交易的特点改变了,变为多批次、小批量地把本土产品通过网络“卖到全球”。
广东社会科学院专家丁力将这些在疫情期间催生的新经济现象称为“隔离经济”。
他用四句话来概括“隔离经济”,分别是线上交易主流化、线下生产无人化、企业运营虚拟化、终端服务视频化。
在这些变化背后,本质是市场需求的改变。
“既然市场需求改变了,未来需要怎么样的产业结构来对接则是一个大问题。
”丁力说。
(摘编自南方周末《一季度GDP成绩单复盘》)材料四:记者:很多人也担心,非常时期培养出来的用户消费习惯或理念,能否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王微:这一阶段产生的一些创新,有些可能是暂时性的需要,但总归是有需求基础的。
如果这些行业企业能够加快完善服务,拓展应用场景,增强用户粘性,多数创新前景是可期的。
记者:为应对疫情影响,如何更好地推动这些新业态经济发展?王微:行业协会要广泛开展新模式、新业态知识普及活动,让更多的企业学会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产业链整合及企业组织创新等方式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抓好新一代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在全球范围内聚集制造资源和需求,提前抢占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先机,积极拓展新模式、新业态应用范围。
政府部门一方面要着力提升现代化监管能力,如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缩短审批流程,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动解决新业态涉及的分工协作问题、新模式涉及的体制障碍问题,为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摘编自《王微:疫情催生五大行业机遇爆发式红利需转为持续动力》)(1)下列不属于疫情防控中催生出来的经济新业态是()A . 知名企业短期租用多家餐饮企业员工,实现“员工共享”。
B . 博物馆将馆藏文物的资料分类录入云端,开设线上展览。
C . 多家企业采用云签约、云招标等形式进行线上远程办公。
D . 教育部门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在疫情的影响下,餐饮、住宿、旅游、娱乐等传统行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宅”经济却发展迅速,因而新业态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