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性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各有独特发展课题的八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认为人一生的发展要遵循胚胎的渐次生成原则(Epigenetic Principle)。

据此,他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见下表)

但在此,“危机”有着发展的意义,它并不意味着灾祸临头,它指的是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或完成的“发展课题”。

艾里克森认为根据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样式,个体会形成两个极端品质。接近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积极的品质,这是一种有利于人格健全完满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心理.社会”的基本态度。而在发展课题上的失败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个点上。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发展课题,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八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 identity)。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

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

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

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identity achievement)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风骤雨”般的变化。

这种变化首先震憾了青少年自身。

青少年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

青少年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去回答它,并借此作出种种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这样做了,他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成大人了。获得同一性,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如果年轻人不达到同一性的确立,

就有可能引起统一性扩散或消极统一性发展。

统一性扩散指个体在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

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的孤独状态,

或者让别人去做我自己的决定,

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时间,

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

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

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

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

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危险角色。

在艾里克森看来,同一性扩散和消极同一性可以解释美国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许许多多骚乱和攻击现象。

因此,他称之为“同一性扩散、混乱的危机”。

他指出:“

……如果儿童感到环境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在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彻底剥夺,

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捍卫其生命般地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的确,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如果没有同一性的意识就没有生存的感觉”( E.H.Erikson ,1964)

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消极的同一性或角色混乱,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Virtue of Identity)。

忠诚意味着,

一个人有能力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尽管它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

这并非要求青少年接受不完善,

如果我们热爱我们所在的社会,我们当然希望它变得更加美好,

但忠诚意味着我们能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这个位置中能奉献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有意义于社会的同时也感受自己生活的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他能否良好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三、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问题

自我同一性确立是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在完成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种种危机和失败,对于同一性形成中的危机和失败,不同心理学家都曾有关注和论述。

(一)艾里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的两个极端情形

极端情形之一,是自我同一性过剩(too much of ego identity),艾里克森称之为“狂热主义”(fanaticism)它是指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这些人将其他人召集于自己的周围,将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人而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这种“过于自我”状态容易导致自我中心,个人崇拜,狂热主义等不良社会态度。青少年的理想主义和他们的绝对倾向(非黑即白)是普遍存在的,但如何超越这种绝对主义倾向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一种情形是同一性缺乏(lack of identity), 艾里克森称之为拒偿(repudiation),指一个人拒绝自己在成人社会中应担任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一些青少年将自己熔于某一群体中,尤其是那些可提供“同一性细节”的群体,如:宗教崇拜组织、黩武暴力组织、复仇组织、吸毒组织等,将自己从主流社会的规范中分离出来,他们容易卷入和采取一某种破坏性的行为,如暴力、吸毒,攻击,他们有自己的“fantasies”热衷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是反社会主流文化的.

这两种情形伴随着所艾里克森说的角色混乱和消极同一性的选择。

(二)马西亚(J.E.Marcia)的研究

马西亚的研究拓展了艾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定义,根据他的同一性状态(identity status)研究,青少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类型的失败:

即过早地取消对同一性的寻求,即早期完成(Foreclosure)

和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

同一性早期完成状态的青少年,他们没有对有关自我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过自己的思考,他们自我投入的目标、价值、信仰反应了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的希望,所以又被称为“权威接纳状态”。

这是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一种中断,是过早地将一个人的自我意象固定化,从而阻碍自我确定的其他可能性的发展。

了解同一性早期完成的青少年的特点,有助于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那些处于同一性早期完成状态的青少年,可能具有以下的特点:

他们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可能十分尊重权威;

他们的自我评价还建立在他人所承认的基础上;

与其他青少年相比,他们较易附合他人面而缺少自主;

他们对传统的价值观感兴趣,很少会自己思考,不会沉思;

他们较少焦虑,但比较刻板和肤浅;

在同性和异性中都缺少亲密的关系;

他们的智商与其他人差不多。

但在遇到紧张的认知任务时,就难以做出灵活的和合适的反应;

他们喜欢有组织的有秩序的生活;

他们倾向于与父母保持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父子之间),并采纳父母的价值观(如在高考志愿的选择、职业的选择、异性朋友的选择时)。

同一性扩散,即经历了一段颇长时期仍几乎没有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

同一性扩散的青少年常常无法发现自我,一直使自己处于一种散漫的无所依附的状态之中。

他们的不良表现主要有:

可能选择与他的家庭、国家完全分离的态度。

并地表现出一种长久的病态的同一性。

永远也无法做到一贯忠诚,无法兑现他的承诺、承担他的义务;

对自我的评价较低,自尊心较低。

难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他们是冲动的,思维缺乏条理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常常是表面的凌乱的;

他们虽然对自己父母的生活方式不满,但他们没能力按自己的方式有序地生活等等。

(三)小柴木启吾关于同一性扩散的论述

日本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小此木启吾认为同一性扩散主要有表现为以下6 点:

1 同一性意识的过剩:片刻不离地考虑自己“是什么人?”、“该怎么做”等,本人完全被其束缚从而失去自己。

2 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有自我全能的感觉或幻想无限的自我,从而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定义,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选择和决断,也成为不可能的了。他只能不断地回避选择和决断,陷入一种麻痹状态。

3 与他人的距离失调:无法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或拒绝与他人交往,或被他人所孤立,或丧失自我而被他人所侵吞。

4 时间前景的扩散:是时间意识障碍的一种,不相信机遇的到来,也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限于一种无力的状态。

5 勤奋感的扩散:勤奋的感觉崩溃,无法集中于工作和学习,或发疯似地埋头于单一的工作。

6 否定的同一性的选择: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集团,接受被社会所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

(四)张日升关于中日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跨文化研究

张日升以中日青年为研究对象对中日青年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中日青年同一性发展的性别差,年龄差,中日差。张日升的研究还涉及了中日青年自我同一性与其它心理侧面(包括自尊情感,独立意识,对人态度,价值观,人际关系,社会认知,宗教意识)之间的关系(1991-1993)。这种跨文化的实证研究证明了文化和教育环境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大影响。

四、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主要原因探讨

很多临床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发展课题的失败,可能预示着日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状态及其形成过程的关心与干预是青少年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威胁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因素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一)在主观方面

1 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矛盾。

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主观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客观我是客面而真实的自我存在。

二者会处于一种不一致的状态,

这种不一致可能是自我膨胀,也可能是过度自卑。

教育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帮助青少年解决这种矛盾,

帮助他们认识到这种不一致,分析、反省、解剖他们的自我观念,

以便找到不一致的原因,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理想我是现实我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一种境界,

现实我是自我的目前状态,

理想我与现实我是有一定距离的,

如果个体对自我的发展没有做过思索,

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只是消极地度过时光,他的自我同一性就会长期处于扩散状态;

如果理想和目标过于远大,

又可能使个体无法企及而感到失望沮丧,

一再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从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另一方面,如果个体的自我理想与社会规范是相背离的,即选择消极同一性,会使青少年无法适应社会而最终阻碍其健康发展。在青少学生中经常展开有关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的讨论,充分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对青少年进行有关人生理想的教育,帮助他们修正不正确的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使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能具有极积的人生追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2 青少年对自我与社会关系认识上的偏差。

自我同一性还包括一种连带感和归属感,即个体感到自己从属于某一个社会、国家和集团,他接受自己所属社会或集团的价值观念,可以容忍社会的一些不足。他了解社会的期望,并按照一定的社会角色规范去行事,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对于他人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如果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这种连带关系,或没有获得良好适应社会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就会给他的同一性确立带来困难。这可能表现为:过高地期待社会,希望社会能按自己的愿望存在;不能接受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

而肆意行事;对现存的某些社会现象无法容忍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加以反抗或彻底逃避。这样的青少年思想上很偏激,很可能发生人际交往障碍,逃学,攻击,厌世等问题行为。

关于如何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有时在我们的教育中会出比较片面进行的情况,我们往往只强调个体对社会的奉献,而忽略了如何帮助青少年去正确认识社会,帮助青少年去适应外部世界,教给他们必要的处世技能。

(二)在客观方面,主要包括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1 家庭方面

(1)家庭环境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在儿童自居的基础上形成的。父母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首先是要综合这种早期认同,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是错误的或混乱的,势必会影响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2)亲子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3)父母的期望

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包括一种自信:即有信心使自己成为一个与他人期

望相符的人。如果父母期望过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使孩子感觉“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人”,这在客观上是被剥夺了确立自我同一性的可能,艾里克森指出,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在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同一性的可能,这个儿童就会以令人吃惊的方式抵抗社会环境。

还有一种不当期望,即父母的期望不符合孩子成长的要求或他自己的发展愿望。如强迫孩子学钢琴,学绘画,而孩子感到“我不愿意,我不想,这样很痛苦……”,以至对未来失掉梦想,或不再期待未来,这也可能是消极自我同一性选择的家庭教育因素。“在另一些病历中,消极同一性是出于想寻找和保持一个的适当的地位,以对抗有病态野心的父母和权威人士的过分要求的不得已的结果”。(艾里克森,1968)

2 学校教育的影响

(1)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中心,教师以“大纲”为依据,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面对学生统一要求和讲授,再加上课业负担沉重,学生失去思考的时间,个性发展的空间也非常小。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理想中;“为创造力而教”也只是口号。对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塑造人没有做到有机地统一。

新的教育形式下,新的教育举措——“减负”能否真正带来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和优化,我们还需拭目以待。而且,由如何“减负”以及学生“减负”后的心理空间该如何填充也都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

(2)学校中的归属感

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

或象马斯洛()所称之为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被一些流氓小团伙拉下水,从而选择消极同一性。社会环境

艾里克森非常强调社会环境对同一性确立的重大影响,如果社会不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出现“垮掉的一代”,青少年的“普遍”伤感也就不足为奇了;“60分万岁”“打砸抢”是青少年问题,更是社会病态的反应。

首先,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值得他们尊重的主流文化

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前提与背景,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源于他所在的背景文化。青少年对环境是非常敏感的,可以说青少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昂仰的还是消极颓废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现在对代表着社会最新时尚的青年人有一种时髦的称呼叫“新新人类”,他们代表着一种追求和一种认同,我们可以将他们的这种追求和认同称为青少年的“集体同一性”,从青少年的“集体同一性”中,我们可以推断一个社会的兴奋点,反之,我们也可以说一个社会的兴奋点决定了该社会中青少年的“集体同一性”。

其次,社会中应具备良好的成人模型

青少年对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完全的凭空臆想的,在他们心中一般会有一个值得效仿的对象。有时他们对心中偶像的向往大大超出了我们设想的程度。青少年的追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自己喜爱的名星身上,对他们的各种行为进行模仿。如果我们的社会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些他们认为值得效仿的成人榜样,就可以借此去引导青少年去学习,使青少年自发努力成为他们所尊崇的对象。相反,如果社会中没有这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榜样,而有的只是被炒作得令人眩晕的名星,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青少年去追星呢?

第三,民主的环境和包容的气氛

我们的社会如何期待青少年的成长决定了我们所给予青少年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成长气氛。对于下一代,上一代的普遍和永恒反应倾向是不满与逼迫,对于这一点,艾里克森的“心理延缓偿付”的观点对我们或许会有所启示。

艾里克森将青少年期称为心理延缓偿付期(moratorium)。心理延缓偿付是允许还没有准备好承担义务的人有一段拖延的时期,或者强迫某些人给予自己一些时间。因此,我们所讨论的心理社会合法延缓期,乃是指对成人承担义务的延缓,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延缓。青少年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触及各种人生观,思想,价值观,尝试着从进行选择,经过多次尝试,反复循环,从而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来的职业,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这个时期所表现的特征,在社会方面是一种选择性许可,在青少年方面是挑衅性的嬉笑行为。(P157)

艾里克森建议青少年拿出一段时间——“如果有钱,去欧洲旅行;如果没钱,就在国内转转。暂离学校,找一份工作;暂离工作去上学,休息一下,闻一闻玫瑰花香,以此达到自我了解”(C.George Boeree,1997)。艾里克森认为这一段时间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有意义的,成人社会不能过高地要求他们,不要以成人的思想和标准去逼迫他们,给青少年一段时间,一个发展的空间,允许他们有一些看似“荒唐”的行为,给他们选择的可能性,他们仍然需要“游戏”。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张日升著:青年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 张日升;自我同一性一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自我测定,心理科学,2000第2期

4 (日)高木秀明.张日升:关于中日青年亲子关系、友人关系和自我同一性相关的比较研究,横滨国立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实践研究指导中心纪要,1992年第8期

5 Broson,G.W. Identity diffusion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9,414-417

6 Waterman,A.S. & Waterman,C.K.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anges in Ego Identity status during the freshman year at colleg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1,5,167-173

7 Waterman,A.S.,Geary,P.S. & Waterman,C.K.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ange in Ego Identity status from freshman to the senior year at colleg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4,10,387-392

8 Waterman,A.S. & Watermam,C.K.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shman ego identity status and subsequent academic behavior: A test of the categorization system for identity statu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2,6,179

9 Whitbourne,S.K., Telsma,B.M. & Waterman,A.S. An Eriksonian Measur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college student: A reexamination of Constantinople's data and a partial Replic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h,1982,18,367-371

10 Stegarud,Solheim,B.,Karlsen,M & Kroger,A.J. Ego identity status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 A replication study Psychological

Reports,1999,85,4567-461

11 Sanders,J.L. Religious Ego Ident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Faith Maturity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8,132(6),653-658

12 Dr. C. George Boeree, Erik Erikson

https://www.doczj.com/doc/6d3177517.html,/~cgboeree/erikson.html

13 Molla,M. (English version by Raeleen Mautner) Adolescent identity, and an elaboration on a test of identity(1978,1989)

自我概念研究四

自我概念研究四 1引言 1.1选题背景 近年来研究者们一直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他们的研究结果使我们认识到自我概念在个体内部有着影响和谐统一的作用而且影响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正确认识准确把握青少年自我概念特点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对个体家庭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关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中存在横向矛盾:在同一时期发表的结果截然相反2005年左右时结果有好有坏到2010年左右青少年在自我概念量表上的得分总体水平不高因此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一方面帮助我们认识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提示教育者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 本研究从中国知等期刊上搜集的关于研究自我概念的中研究结果存在纵向矛盾从2005年甚至是更早到现在这一段时间中过程的体现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总体一致的分析。因此本研究认为采用分析的方法能使存在差异的结果得到总体一致的分析旨

在揭示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理论依据。1.2概念界定 1.2.1 自我概念 本研究把自我概念定义为: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各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和对他人关系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1]。 1.2.2 分析 分析在1976年由G.V. Glass正式提出思想的话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它总结了各种有“合并统计量”的。具体地说就是整合现有的、针对某个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的结果。如果这些研究结果差异不大可对其进行平均;如果各研究结果间的差异比较显著分析就要进一步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郭伯良、张雷)[2]。 但是虽然分析的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但是它在心理与教育领域的运用还比较少比较局限。就以我国的两本心理学核心期刊为例在《心理科学》和《心理学报》上自2000年共发表分析有关文章15篇其中10篇是分析具体应用类文章5篇是技术介绍类文章。这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发表的具体研究类文章依旧不多达不到分析的要求没有进行分析的必要;其二是分析本身的局限性其本身是非实验研究并未能掌握所有的中所包含的被试情况具体施测方法;其三对于其他的过于依赖会受其他研究好坏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2005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行为 2、社会化 3、模仿 4、本我 5、社会心理 6、强化 7、联想 8、自我 9、超我 10、参照群体 11、社会角色 12、角色期待 13、角色领悟 14、角色实践 15、角色冲突 16、角色不清 17、角色中断 18、角色失败 19、物质自我 20、心理自我 21、理想自我 22、反思自我 23、社会自我 24、解释经验 25、决定期待 26、自尊 27、社会知觉 28、印象 29、首因效应 30、近因效应 31、光环效应 32、刻板印象 33、定型 34、加法模式 35、平均模式 36、加权平均模式 37、印象整饰 38、归因 39、动机40、亲合动机

41、成就动机 42、侵犯 43、利他行为 44、服从 45、认同 46、内化 47、人际吸引 48、人际互动 49、竞争 50、沟通 51、人际距离 52、社会影响 53、从众 54、社会促进 55、社会惰化 56、暗示 57、社会感染 58、爱情 59、离婚60、家庭 二、单选题 1、社会学习论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 (a)认知理论 (b)精神分析 (c)行为主义 (d)结构主义 2、把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的心理学家是()。 (a)米德 (b)詹姆斯 (c)卡特尔 (d)杜利

3、用“我是谁?”来定性的测量自我的是()。 (a)詹姆斯 (b)高顿 (c)罗森伯格 (d)谢里夫 4、高中生既想与异性交往又怕耽误学习的这种冲突是()。(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趋避冲 5、在身段表情中,较为敏感的是()。 (a)目光接触 (b)双手姿势 (c)微笑 (d)音调 6、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形成倾向性的印象后,会用它来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一种()。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7、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

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社会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理论简介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3—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他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埃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埃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的特征。埃里克森使用危机一词就象医生使用它一样,也就是说,是为了表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而,作为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就同时兼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消极的解决办法。积极的解决办法有助于自我的加强,因而有助于形成较好的顺应能力。消极的解决办法削弱了自我,阻碍了顺应能力的形成。更进一步说,在某个阶段中积极的危机解决办法增加了使作为下个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的可能性。而在某个阶段中消极的危机解决办法降低了使作为下一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有效解决的可能性。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这种由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被认为是遵循渐成原理的,这是埃里克森从生物学中借用来的术语。他对这一原理描述如下:无论何时我们要试图了解生长的含义,最好记住有机体的生长从子宫内就获得了的渐成原理。笼统说来,这个原理说明任何生物都有一个大体的生长方案。由于有了这个方案,机体的各部分才得到生长,每一部分都具有它特殊的优势,只有各个部分都能获得生长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一)、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幼儿主动行为结束后却受到了负面的反馈(如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page] 在这里,咱们来区分下上面的儿童早期和学龄初期。学龄早期是孩子做了这件事后获得的反馈,而,儿童早期呢是说,我还没做,家长就干预或者包办,所以我们用下面这个截图帮大家区分。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性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

但在此,“危机”有着 者说是 会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八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identity)。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 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 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 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而自我同一性的 确立(identityachievement 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这样做了,他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成大人了。获得同一性,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如果年轻人不达到同一性的确立, 就有可能引起统一性扩散或消极统一性发展。 统一性扩散指个体在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

第八章 自我概念

幻灯片1 第八章自我概念 主讲教师石培龙 幻灯片2 本章要点 * 自我概念的定义 * 关于自我的几种主要理论 * 自我概念的功能 * 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 自我知觉理论及其验证研究 * 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对自尊作用 * 自我效能概念 *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幻灯片3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三、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四、自我概念的结构 五、自我概念的功能 · · 幻灯片4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一)詹姆斯(W. James, 1891)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讨论。 ●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material self)、社会我(social self)和心理我 (mental self),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幻灯片5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 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幻灯片6 ●米德从社会整体及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 (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的思想解释自我及其形成和发展。他的主要观点有:● 1.自我的主客体分化 ● 2.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

●一类是概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s),即社会文化整体。 ●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 人物 (二)米德(G. H. Mead, 1934)的自我理论 幻灯片7 ● 3. 自我形成和发展分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preparatory phase),原始的自我尚不能运用符号,只能无意识 地模仿他人; ●第二,游戏阶段(play stage),儿童用游戏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角色,学习其态度 和观念,并学会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 ●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 stage),即儿童扮演概化他人的角色,将他人行为 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规范、目标,由此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幻灯片8 ●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能动反应性,对认识自我的产生和 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概化他人的思想很好解决了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的困惑。 幻灯片9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一)弗洛伊德(S. Freud)的自我理论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创建者弗洛伊德提出了其关于自我的独特的概念。 他将自我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三个部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不能再被压抑,就会出现两个方面的结 果:一是出现精神疾病,一是人在痛苦的挣扎中实现人性的升华。 幻灯片10 ●埃里克森(E. H. Erikson, 1968)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性危机 (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二)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幻灯片11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危机: ● 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0-18个月) ● 2. 自主对怀疑和羞愧童年期(18个月-4岁) ● 3. 主动感对内疚学前期(4-6岁) ● 4. 勤奋对自卑学龄期(6-12岁) ● 5.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青春期(12-18岁) ● 6. 亲密对孤离成年早期(18-30岁) ● 7. 产出对停滞中壮年期(30-50岁)

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分析

埃里克森人格终生发展论 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第一阶段这是婴儿期。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

自我概念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俞国良一 (一)精神分析的自我观 弗洛伊德:自我的任务是控制,自我是一个组织,围绕着它的有三个方面:现实的环境、本我和超我。自我的任务就是协调和调节本我和外部世界或者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它尽力满足本我的要求,同时又要考虑现实的可能和超我的允许。 阿德勒:创造性自我,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使得个体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风格和追求目标。 沙利文的自我观:人际关系理论,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基础,特别是早期的母婴交往中的体验和感知决定着自我的发展。自我系统的出现提供了回避和控制焦虑的方法。,自我系统是指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印象。善我、恶我、非我。自我系统是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的产物,其功能在于减轻焦虑,认识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并加以应对和适应。 (二)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的自我观 根据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来理解她们。每个人都一种独特的方式看待世界,这种知觉构成个人的现象场,包括有意识的知觉和无意识的知觉。对行为最重要的觉得因素是有意识的或者能成为意识的知觉。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知觉模式,包括现象场中区分为主格我,宾格我和所有格我的等部分。这个自我是现实的自我,反应了经验,又影响着经验。相对于现实的自我,他还提出了理想的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

(三)自我的社会认知观 1、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 个人构念是以个人对周围世界进行知觉,解释和而又赋予意义的方式来实现的。构念是一个系统,有核心的,也有边缘的。自我是运用这些构念的个人或角色。 2、马库斯的自我图式理论 自我图式是指影响个体对自己的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结构,是“有关自我的认知类化,它源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包含在个人经验中有关自我信息的处理。”他证明了自我图式对有关自我信息加工的影响。 3、智能三层次理论对自我的理解 强调自我的认知功能。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库利:自我概念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的。他提出“镜中我”的概念,即自我概念是我们相信他人如何知觉我们的反应。 米德: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成为他人的知觉对象时,人们才会形成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们具备担当他人角色的能力即从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自我概念是对自身的信念和自我感观的体系化,是一种基本的自我图式,由有组织的关于自身信念和态度的集合构成。 我们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者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的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个体与不断扩大的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有阶段的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有待解决,合理的解决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便会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危机的合理解决,有赖于社会环境的作用。他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如下所述的八个发展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至1.5岁左右)。信任是婴儿要学习的对周围世界的基本态度,也是健康人格得以形成的基础。儿童出生后,首先是从母亲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能够从母亲哪里得到生理需要上的满足,得到爱护和关怀,就会产生对世界或他人的怀疑或恐惧的心理,引起不信任感形成对人怀疑、惧怕、不信任的人格。信任或不信任是这一阶段婴儿所面临的危机。(2)自主对羞怯与疑虑(1.5岁至3岁)。形成自主感是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如果允许与鼓励儿童按自己的愿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有自控的能力或影响环境的能力,就会形成自信和自主感。反之,如果儿童的自主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对自己的自主能力感到疑虑,对自身或自己的行为抱有羞怯感,形成一种消极人格。(3)主动对内内疚(4-5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运动能力

的增强、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活动范围的扩大,对自由参加活动很感兴趣,并富有一定的想象力,能主动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如果儿童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进行能激励其主动精神的活动,如果成人对儿童提出的问题能耐心听取和细心回答,对儿童的建议能适当鼓励和妥善处置,儿童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加强;反之,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进而发展成一种拘谨压抑与被动而内疚的人格。(4)勤奋对自卑(6—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所追求的是学习或活动的成就及其成就所得到的认可与赞许,如果儿童能够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体验,得到赞许或奖励,就会促进乐观、进取与勤奋人格的形成。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形成自卑的人格。(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左右)。这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他指出: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具有自我同一性的青年,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会产生“内在相同和连续”之感,与外界社会之间也能取得协调一致,有可能去接受成年期的生活挑战;否则就会产生角色混乱,不能正确选择生活角色。(6)亲密对孤独(青年晚期、成年早期)。他认为,只有牢固地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人,才乐于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并能意识到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从而会产生亲密感。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建立一种友爱关

自我概念

1.1自我概念内涵 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要素。它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890年詹姆斯(James)在其《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一词,最早发现了自我的二元性,即主我宾我。库利和米德都从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库利认为“自我”是个体在其社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1922年,美国心理学家库利(Cooley)提出“像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这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米德认为自我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他详细地述了社会反馈的作用,认为那些特别重要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个人是“重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的形成。他强调了社会外在素在自我形成中的作[1]。虽然有关自我概念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直到罗杰斯的自理论受到人们关后自我概念才受到广泛重[2],Rosenberg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包括个体对自己许多方面的看法[3]。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即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是多维度的,按一定层次组织到一个范畴系统之中[3]。伯恩斯(Burns,1984)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提出自我概念是有关自己的技巧、能力、外貌和社会接受性方面 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Baumeister认为自我概念是 指一个人他自己的整体,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和图式,以及对社会角色和关系的理解[4]。在国内,蔡淑玲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态度的组织,其结构具有阶层性;黄希庭(1996)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能和他人分别开来[5]。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自我概念的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普遍认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各方面知觉的总和,而这种知觉是在个体对环境和经验的解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6]。自我概念的本质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过程是个体在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觉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将会影响个体对与自己有关的事件的解释[7]。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8]。自我概念是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才逐步形成的。阿姆斯特丹研究了88名3-24个月的婴儿,发现20个月的婴儿的客体自我已经开始发展。迪克逊观察了5名4-12个月的婴儿,发现7-12个月的婴儿主体我开始发生[9]。朱智贤认为,婴儿出生时是没有自我与非我的分化的,大致到了8个月龄时,婴儿开始有自身的连续性的感觉,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2萌芽,也是自我概念的基础。[10]金盛华(1985,1988)和李德伟(1988)的研究发现,我国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已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他们对自己多方面的评价都很接近教师与同伴对他们所作的评价,与他们的实际状况也很一致。[11]自我概念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中间有许多低谷和高潮。在年龄特征方面,Freeman(1992)的研究发现,自我概念的发展呈曲线变化,从小学到初中逐年下降,随后开始上升,到大学毕业后开始下降,到中年后又再次回升,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平缓下降。1989年,Marsh 用自己编制的三个SDQ量表对数千名6岁-18岁的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7-9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开始下降,9-11年级开始回升,呈U型曲线。11岁-14岁是自我概念的最低点[12],显示了自我概念在青春期的发展趋势。国内的研究结果出现了结论不一致的情况。我国的周国韬等(1996)对11-15岁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13],结果表明,11-15岁学生的各项自我概念(身体自我除外)基本表现出U字型发展趋势,初一是自我概念发展的最低点,反映出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而学者李惠军的研究则表明,中学生在学业自我概念方面不存在年级差异,而在非学业自我概念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11]。我国学者的研究对象不仅涉及到了中学生,还包括大学生和成人,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有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最低而四年级最高。许

自我概念测验

大学生自我概念测验量表 测验对象:该测验面向各地在校大学生,用于测量大学生对自己身份、能力、理想以及要求等的认识,即自我概念。 测验目标: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①自我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 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 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多种途径获得的。②自我概念不是个 别的心理机能,而是一个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自我概念的维度:学业自我概念、身体自我概念、情绪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包括班级自我概念、成就自我概念、能力自我概念;身体自我概念包括家庭同伴自我概念、重要他人自我概念;情绪自我概念包括情绪自控力自我概念、情绪稳定性自我概念;身体自我概念包括身体吸引力自我概念、身体技能自我概念、身体运动能力自我概念、身体状态自我概念 测量用途:该测验用于诊断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是否异常,从而及时作出自我调节,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当前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就业和工作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功能:第一,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行为一贯性。保持内在一致性即保持个人的想法、情绪、行为一致。在生活过程中,我们总是对自我或周围的事物产生许多想法、感受或认识。如果这些想法、感受或认识之间不一致,相互间存在矛盾,那么,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

个体究竟通过何种方式达到内心平衡,在伯恩斯看来,关键取决于个体如何理解自己。自我概念有着促使矛盾的内部观念达到协调一致的功能。 第二,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伯恩斯认为,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的个人具有特定的含义,即使不同的人获得了完全相同的经验,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也不会完全相同。解释经验的轨道决定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如,同样是获得了90分,一个自认为能力一般的学生会十分欣喜与满足,认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另一个认为自己应当获得第一的学生会十分得沮丧,认为自己遭到了很大的失败。自我概念就像一个过滤器或有色眼镜,进入个人内心世界的每一种信息,都必须受到它的过滤或染色。当这些信息被过滤或染色后,也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种意义的性质,高度决定于个人已经形成起来的自我概念。 第三,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自我概念不仅影响到个体现实的行为方式和个体对过去经验的解释,而且还影响到个体对未来事情发生的期待,从而影响人们对行为的自我调节。这是因为,个体对于自己的期望是建立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并与自我概念相一致,而其后的行为也决定于自我概念的性质。由于自我概念引发与其性质相一致或者具有自我支持性的期望,使人们倾向于运用可以导致其期望得以实现的方式行为。 大学生自我概念测验问卷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0~1岁) 第一阶段就是婴儿期。埃里克森认为,信任就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就是健康人格的根基。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她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 第二阶段就是幼儿前期。该阶段开始行走与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与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与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 第三阶段就是幼儿后期。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与建议。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她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她们的活动与建议,就可发展她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她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4)勤奋对自卑(6~11岁) 第四阶段就是学龄期。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与得到赞许。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她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与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1994)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自我心理学创始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1、婴儿期——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或或来的岁月中,新生儿完全处在周围人的慈爱中。婴儿是否得到了充满爱的照料。他们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啼哭是否得到了注意,这都是他们人格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需要得到了满足的儿童,会产生基本信任感。对受到适当的爱和关注的儿童来说,世界是美好的,人们是充满爱意的,是可以接近的。然而,有一些婴儿从没有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关爱和照顾,这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基本的不信任感。这些儿童在一生中对他人都会是疏远和退缩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 2、学步期——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1~3岁) 大多数儿童在这个阶段产生了“自主性”的意识。他们感到有能力,是独立的,他们有强烈的个人操控感,有自主感的人自信能够在障碍之海顺利航行,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然而,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阻碍这个年龄儿童的自主性的发展。如果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儿童就会产生一种羞怯和怀疑的感情。他们对自己感到不确定,变得依赖他人。 3、儿童早期——主动性对内疚(3~6岁) 随着儿童开始与其他儿童交往,他们面临着进入社会生活的挑战。儿童必须学会怎样与其他人一起玩,一起做事,怎样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儿童通过寻找游戏玩伴、学习怎样组织一个游戏以及参与其他的社会性活动,他们的主动性得到了发展。他们学习怎样设定一个目标,通过说服来处理挑战;他们发展了自己的企图和目的感。不能很好地发展主动性的儿童,在这个阶段会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 段理论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在我们的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复习到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般在考试中呢不全是大题考察的,多为细碎的小知识点的选择题考察。那么如何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方面的理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 (一)、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

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幼儿主动行为结束后却受到了负面的反馈(如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在这里,咱们来区分下上面的儿童早期和学龄初期。学龄早期是孩子做了这件事后获得的反馈,而,儿童早期呢是说,我还没做,家长就干预或者包办,所以我们用下面这个截图帮大家区分。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如孩子在学习经常无法顺利完成任务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1994)是现代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是弗洛伊德(S.Freud)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在接受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人的社会心理发展渐成说。 埃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兼为一个机体、一个自我、一个社会成员。自我就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当前认知范围内所面临的任务的综合,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整合体。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起主导作用,它引导心理性欲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把人在进化中的两股巨大力量即个人的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因此,人的发展依存于三个变量:一是发展的内部规律,其发展过程与生物过程一样是不可逆的;二是文化背景的影响,它决定发展的速度;三是每个人的特异性反应及其对社会任务作出反应时的特殊发展方式。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普遍体现着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生顺序,按一定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其中前六个阶段属于人的成长过程,而后两个阶段是成人期和老年期。第一阶段从出生到1岁半,婴儿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从1岁半到3岁,幼儿在心理成熟的基础上不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开始探索新的世界;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从3岁到7岁,儿童能从言语和行动上来探索和扩充他的环境,这时社会也向他提出挑战;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从7岁到12岁,儿童进入社会,开始意识到社会提出的任务;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从12岁到18岁,青少年要自觉地与成年人处于相同地位;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即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重要方面的前后一致和较为完满的意识,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第六阶段从18岁至25岁,青年人注重自己的真实情感,努力设计自己的将来,发展任务是获得成功的情感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是成人期,个体进入了繁殖时期。“繁殖”(generation)一词不仅意味着生儿育女,也包含通过创造性劳动使事业成功,发展任务是使本人精力充沛和照料好下一代,防止颓废迟滞,体验着事业与家庭主角的实现。第八阶段是老年期,老年人要适应身体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他们的侧重点应着眼于保住自己的潜能,以维持个体生存和进行智慧斗争;发展的任务是进行自我整合,避免失望情绪,体验着角色变化和安享天年的实现。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不再过分强调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泛性说,而是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主张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兼具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统一体。把各个发展阶段看作是在自我与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推动下矛盾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认为发展有自我治疗、自我教育的作用,重视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教育作用。但是,埃里克森学说的基本倾向仍然和精神分析学派一样,认为先天因素决定后天因素,生物因素决定社会因素,这实质上还是一种生物学化的先天预成论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在研究人格发展问题上应该注意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渐成说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1)人格的发展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因而要重视教育对发展的作用。如在七岁以后,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义务,如果得到理想的教育,他就勤奋努力,将来可以成为一个能干和有成就的人;否则,他将自卑自贬。(2)人格的发展是循序而进的,上一个时期的发展任务如不能顺利通过,就会阻碍以后的发展,因此,儿童时代的教育环境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3)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任务,掌握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就可避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方式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