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文化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67.32 KB
- 文档页数:34
自我同一性名词解释
自我认同(self-identity)又称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人格理论中的一个专用术语。
他认为,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
12、13岁至17、18岁的年轻人,发展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
儿童进入青年期,个体意识分化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并达到统一。
为此,要么努力改变现实自我,使之与理想的自我一致;要么修正、改变理想的自我,使之符合现实的自我。
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和他以前发展阶段所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有直接关系,如果顺利地完成了以前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就容易建立,并顺利地进入成人期。
如果不能顺利地完成前期的任务,自我同一性就难以建立,就会导致自我同一性的混乱,以致妨碍人格的正常发展。
自我同一性理论下的偶像崇拜作者:邱泽晰来源:《新班主任》2020年第08期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普遍存在的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聚焦青少年时期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合理的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对自我同一性的寻求,而如果出现狂热崇拜或盲目依恋现象,则是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危机。
只有将青少年偶像崇拜引上同一性确立的道路,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概述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着名的心理社会性发展说,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8个连续发展的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危机。
埃里克森认为,根据个体发展任务的完成和危机的解决样式,个体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极端品质。
其中,青少年时期(12岁到18岁)首要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是一种个体现实和预期相趋近的同一感。
从本质上讲,它是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发展的历史)、一致性(与环境的平衡)和整合感。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对自我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有自己的思考。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有关自我的同一性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自我统一、自我整合、自我塑造、自我建构的过程。
如果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寻求自我同一性而不得,那么,就有可能形成与之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同一性过剩和同一性扩散。
自我同一性理论下的偶像崇拜(一)青少年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寻求在埃里克森看来,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走出角色冲突,寻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
儿童进入青少年期后,原有的自我同一性遭到破坏,自我认知出现分裂,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冲突”的危机。
为了解决这一危机并且获得新的同一性,他们急需建构一个新的完美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种自我建构需要通过投射和模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来完成。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艾里克森生于德国梅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的埃里克森,父亲为丹麦籍。
生后不久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给一位犹太儿童医生。
从此小艾里克森由继父抚养,改姓洪伯格尔。
埃里克森长得看起来像一个丹麦人,他的小学同学视他为犹太人,不愿和他玩,犹太人又因他长相的不同而疏远他。
他只读过文科中学,喜爱历史和艺术,其余成绩平平,青年时代的埃里克森不喜欢正式的学术氛围,没有上大学,而是成为流浪艺术家,在这段时间他曾为自己的同一性而苦恼。
25岁那年,仅仅根据他的人格特质而不是他的训练,他被送往安娜弗洛伊德那里,他由于安娜弗洛伊德开始接触精神分析,开始追随安娜弗洛伊德研究精神分析学。
成为一名儿童精神分析医生,他也是当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最知名人物。
?艾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1994)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只受过大学预科教育。
1933年他参加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并追随安娜学习儿童精神分析。
同年,他在美国波士顿开业,1936-1939年在耶鲁大学医学研究院精神病学系工作,1939-1944年参加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的纵向“儿童指导研究”。
40年代他曾到印第安人的苏族和尤洛克部落从事儿童的跨文化现场调查。
1951-1960年在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任精神病学教授。
1960年起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教授,直到1970年退休。
艾里克森是继哈特曼之后自我心理学的杰出代表,他进一步发展了哈特曼所重视的社会环境对自我适应作用的思想,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考察了自我的发展,提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一、自我及其同一性艾里克森主张研究的自我是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但是却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受伊底和超我的压迫。
他认为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人的心理性欲的合理发展。
浅谈自我同一性及其理论基础青少年期发展的任务是确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所以对自我同一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先对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相关概念予以辨析,最后对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基础进行详细的介绍。
标签:自我同一性;概念;理论基础1.自我同一性的基本概念1.1自我的界定英语中的两个单词:ego和self,都译为自我,但二者在来源、涉及的内容上区别很大。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ego)是从本我中的一部分在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使个体保持心理健康。
詹姆斯则将自我(self),分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主体我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主体,客体我是自我概念,即主体我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起源于精神分析,但相较于弗洛伊德,他赋予自我许多积极的特点,将自我从潜意识层面上升到意识层面。
他把自我看做一种心理过程,不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其包含人的意识活动并能够被人控制[1]。
1.2同一性的含义牛津字典中解释Identity为两种含义,一是“本身、本体、身份”,二是“相同(性)、一致(性)”。
在我国心理学界,认同通常有两种翻译,一是译为“同一性”,二是译为“认同”。
同一性在界定上一直具有模糊性,难以界定。
1.3自我同一性的概念1.3.1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埃里克森是第一个系统阐述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家,他将同一性既看作一种结构,也看作一个过程。
他对同一性概念的界定是多维度的,认为其具体有四个基本的意义:个别性,一致性和连续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社会凝聚力。
他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在内容上的开放性,成为深入研究的限制,但也激发了后续研究者在该问题上的探索[2]。
1.3.2玛西亚的自我同一性概念玛西亚从对心理动力和心理社会两方面的考虑下提出:同一性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而形成的自我结构,是对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和成长史等方面内化了的自我结构组织[3]。
(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各有独特发展课题的八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
认为人一生的发展要遵循胚胎的渐次生成原则(Epigenetic Principle)。
据此,他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
(见下表)但在此,“危机”有着发展的意义,它并不意味着灾祸临头,它指的是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或完成的“发展课题”。
艾里克森认为根据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样式,个体会形成两个极端品质。
接近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积极的品质,这是一种有利于人格健全完满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心理.社会”的基本态度。
而在发展课题上的失败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个点上。
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发展课题,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八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
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 identity)。
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
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
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
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
埃里克森是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理论。
这一理论同时适用于青少年期的发展阶段,对于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青少年期是一个自我认知和身份建设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着从儿童向成年人转变的过程。
他们不仅需要适应身体上的变化,还需要适应社会和心理上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会经历身份的探索和建立。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观、目标和角色的一种内在一致性认知。
它不仅包含自我认知,还包括对他人的认知。
而在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中,自我认同的建立尤为重要。
其次,自我同一性理论提醒我们要为青少年提供积极的社会关系。
在青少年期,建立和维护积极的社会关系对于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埃里克森在理论中强调了友谊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关系为青少年提供了支持和认同感,帮助他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在我国的心理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青少年的社交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并提供帮助构建积极社会关系的资源和机会。
最后,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他还提到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
他认为,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是塑造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一些青少年可能会受到社会上的压力和影响,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积极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总之,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对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时,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的身份探索、积极的社会关系和个体与社会的互动。
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意义与促进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医师,也是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自我同一性是他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同一性是指个体在过去、现在、将来的连续性、一致性;自我同一性的一致感能够让个体有效地适应生活中的改变。
该概念内容宽泛并且被广泛使用,然而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清晰的概念。
当今社会上普遍对自我同一性的定义,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该概念引发一系列研究,从而成为一个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从四个角度总结了他的自我同一性:(1)个体同一性的意识感;(2)个人性格连续性的无意识追求;(3)自我综合活动的标准;(4)团体的理想和内在一致性的保持。
自我是埃里克森同一性的基础,同一性形成是自我作用的结果;另外自我与同一性也是相互作用的,自我不仅形成同一性,而且自我也依靠于同一性的形成。
同一性形成标志着自我的成熟和发展,自我同一性是自我的品质,是自我的核心。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现象,也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
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最基本的层面,此层面的自我同一性为自我综合和个人性格的连续性,指儿童期自居作用的私下或无意识的综合的基本信念;(2)个人同一性,即自我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表现出的一套目标、价值观和信念;(3)社会同一性,即与团体理想一致的内在保持感和团体的归属感。
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同一性对发展健康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一、本文概述自我同一性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它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深入解析西方心理学中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形成、演变及其内涵,以期对心理学领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文章首先将对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探讨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起源。
随后,文章将关注埃里克·埃里克森等心理学家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分析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论框架,包括其定义、特征、形成机制等方面。
文章将总结西方心理学中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对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自我同一性的定义与内涵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对自我身份、价值和目标的认知与确认。
在西方心理学中,自我同一性通常被定义为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中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即个体在自我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自我同一性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包括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还涉及到对自我价值、信仰、目标和人生意义的认同。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受到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反思和自我确认,以建立稳定的自我认同。
自我同一性的实现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个体通常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在需求和愿望,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信仰,能够自我激励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自我同一性还能够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帮助个体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
然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和确认。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自我认同。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启示摘要:结合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运用自我同一性理论,针对工作对象的新特点,提出:要使青少年品格培养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关注青少年“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加强政治需求意识培养,坚持教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并通过情感教育、同伴教育和希望教育创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观念上、手段上、方法上进行更新,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教育一个好的管理者首先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反之,一个好的教育者也应该是好的管理者。
如何把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潜能发挥到最大,做好青少年的管理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重新为社会接受的又一挑战。
长期以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和政治发展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有人说,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全面启动,青年思想教育在一片加强声中被削弱了。
固有的方式阻碍了其方法的创新,不能适应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指出青春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由童年到成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青春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最为重要,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将直接影响其一生。
因此自我同一性是青年期追求的核心发展主题。
自我同一性理论既考虑到生物遗传因素的作用,又强调社会文化条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关注青少年的发展,为我国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启示。
一、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埃里克森是当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知名学者。
身为新弗洛伊德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埃里克森以自我心理学体系,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而闻名遐迩。
他于1946年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1963年首创自我同一性概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按照时间顺序,他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
(6)亲密对孤独(18~ 30岁)第六阶段是青年晚期,成人初期,是形成亲密对孤独的时期。
这一时期,青年人已走向社会,进入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之中。
他们需要与伴侣、朋友、同事等建立爱情、友谊、团结与亲密的关系。
(7)创造性对自我专注(31~55岁)第七阶段是成年期,是形成创造感或自我专注(停滞感)的时期。
浅析个人同一性理论
个人同一性理论是心理学和哲学上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对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的理解和认知过程。
个人同一性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并在后来被其他学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对个人同一性理论进行浅析,探讨其内涵、形成过程以及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个人同一性理论涉及到个体对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个人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自身是谁以及自我能力的认知和理解。
这种认知和理解是随着个体不断的成长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从婴儿期到成年期都会经历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
而在个人同一性的形成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地与外部世界进行交互和沟通,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来建立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
个人同一性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
个体在不同的生活阶段都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不断地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在成年期,特别是在从事工作和承担责任的阶段,个体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做出重大的选择和决策,这就需要个体重新审视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进行适应和调整。
个人同一性理论对于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个体如果能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就能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增强自我能力和信心;反之,如果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能力较弱,就容易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感到迷茫和困惑。
个人同一性理论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中学生涯教育的启发摘要: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中学生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
根据这一理论,中学生涯教育的目标应强调中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以及对职业世界的认识,中学生涯教育的内容应注重对能力、兴趣、价值观的探讨,以及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并有意识地培养中学生的选择能力。
关键词:生涯教育自我同一性中学生中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尝试着走出家庭慢慢踏入社会,为独立生活做准备。
那么要如何帮助这个阶段的学生顺利完成过渡?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人生的教育[1],生涯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中学阶段需要开展生涯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对于如何开展却众说纷纭。
我们认为,既然生涯教育的主旨在于帮助个体“自主规划人生”,也就意味着首先需要认识到教育对象所处的人生阶段是什么样的,而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H.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此,本文将在分析“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中学开设生涯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具体内容,以期为中学生生涯教育的开展提供启发。
一、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及其内涵诠释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是其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
不同于弗洛伊德把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源头归结于“性”,埃里克森认为社会文化因素才是影响人格发展过程最重要的因素,他的理论也因此被成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人的一生根据心理社会发展任务的不同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最主要的任务需要完成,如果完成得顺利,人格就能健康发展,否则就会受阻。
在这八个阶段中,青少年处于第五个阶段,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认为,独特性和连续性是自我同一性的两个标准,即每个人只有确立了自我同一性,才能在思想上认识到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而且能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形成统合感。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及启示-心理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概念在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自我这一概念隐含着诸多矛盾。
首先,自我是本我外延领域中的一部分,是超我的监督作用的执行者,对外界环境和外界的任务有着识别和操控的能力,但自我不能产生能量,只能接受本我对它起支撑和指引作用;其次,自我与外界联络的桥梁是意识,可是能激发起自我的防御功能的却是无意识;再次,在弗洛伊德的众多着名观点中,自我的所指常常是混乱的,它有时指与本能对立的压抑和防御机制,有时指区别于他人或对象世界的对立的自身。
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弗洛伊德对心理能量产生机制的矛盾设定,即能量产生于压力。
压力源一方面是个体生存的需要,即本我的能量,另一方面是需求受到压抑,压抑主要来自社会。
这其实是弗洛伊德对人格设定的两个方面,即生物性和社会性。
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结构需要一个中介将二者统摄起来,这个统摄必须同时具有认识二者的能力。
弗洛伊德对人格的这种设定,其实是基于笛卡尔对主客二分的认识。
笛卡尔以怀疑之思确立了认识主体的存在,同时确立了被主体认识的对象,由此引出客观世界如何反应与主体的关系的问题,即主体如何认识客体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弗洛伊德的理论同样是基于这种主客二者的认识的延续。
在他看来,自我是主客二者的桥梁,自我试图做世界和本我之间的媒介,它要使本我遵照世界的要求去做,并通过肌肉的活动,使世界适应本我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弗洛伊德的概念体系中,主体性由生物性和社会性组合而成,客体对主体的能动作用是由潜意识主导发生的,其中最重要的心理事实是本我。
因此,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自我只能处于一种被动的、等待指令的地位,这使自我显得有些可有可无。
但实际上,作为唯一与现实相连的心理结构的自我,起着执行和调节的作用。
因此,弗洛伊德在晚年放弃潜意识、意识系统与人格结构系统的对应关系,意在给自我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