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5.5 病毒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7.62 KB
- 文档页数:7
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部分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动物”之后安排的课程,教材在第四章介绍了细菌、真菌后,本章紧接着来介绍病毒。
在学生学习了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之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生物的完整认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生物进化、生态系统和生物技术的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发现史、种类、结构和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节课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中关于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同时,应注意病毒的种类很多,在生物圈的分布十分广泛,又营寄生生活,离开细胞后的生存能力很弱,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在生活中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定期消毒,勤洗手等,杜绝病毒的传播。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动植物、细菌和真菌这些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已经初步学会了观察、分析、比较等科学方法,具备顺利地学习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认识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他们对本节课涉及到的有关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是有关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知识,学生并无系统的、全面的认识。
另外,对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在这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方式收集查找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资料,并进行汇报交流。
第五单元第五章
病毒
一、教学目标
1. 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设计思路
课堂授课环节,在导入阶段以新冠疫情为切入点,直接点明主题。
然后,通过展现病毒发现的科学史,引导学生进行推测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等活动,初步了解病毒的大小等特征。
接着,展示图片,通过学生的比较和归纳,认识病毒的结构。
接着,由病毒的结构引导学生进行读图推测、阅读材料提取关键词等活动,认识病毒种类、生活方式和繁殖过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辩证地认识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最后通过图解,总结归纳本节的内容。
5.5.0病毒教案教材与学情分析《病毒》人教版八年上第二单元第五章的内容,病毒是已知最微小的生活在活细胞内的致病因子,人和动物约60%的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是一种简单的生命形态。
病毒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密切。
在2011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病毒的内容要求为“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属于了解层次。
本章教学中,除了知识目标达成以外,更应该结合病毒发现的科学史、生物技术发展、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于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1.病毒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在学生脑海中比较抽象——运用视频、图片呈现出病毒2.求知欲强,追求个性化——宜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3.知识与技能水平层次不齐——可采用同伴互助、小组互帮的教学方法4.没有接触过病毒的学习,理解记忆有困难——采用各版块自测题及时巩固的学习方法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的结构、主要特征和生活。
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培养主动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以及科学研究对保障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
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同病毒亦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以及科学研究对保障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
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同病毒亦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想一想,议一议:比较下病毒和细胞在形态大小方面的差异,推测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提示:过于微小,里面不能容纳细胞结构,所以病毒无细胞结构(膜、质、核)板书课题:第五章病毒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探究一:病毒的发现阅读教材89页,总结发现病毒的过程,思考:如何知道有比细菌更小的生物存在?1859年,德国人麦尔—证明花叶病是可以感染的。
1892年,俄国伊万诺夫斯基—发现导致花叶病的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所不能通过的过滤器,得出结论:有比细菌更小的生物存在1898年,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发现病原体在显微镜下看不到,用细菌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来。
5.5 病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的内容。
本节课要求学生在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基础上,掌握细菌、真菌的分布、结构和作用进行的,通过对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重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描述病毒的大小、形态,正确区分各种病毒。
(2)描述病毒的结构组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病毒与生物圈内其它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辩证看待事物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1.病毒的主要特征。
(重点)2.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生活。
(难点)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热情社会热点导入:《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病毒肺炎表彰大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回顾我国抗击疫情的先进经验和取得的成绩。
(展示视频)(二)病毒的发现——明确教学目标1.伊万诺夫斯基的实验过程(PPT展示)说明引发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比细菌还小,将其命名为“滤过性病毒”。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生物学史教育,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
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2.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病毒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比细菌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们得大小。
形象的认知病毒的大小。
把抽象的繁殖过程变得具体清晰,帮助学生理解。
激发学生思考,突出重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为学习病毒的结构埋下伏笔。
3.讨论:观察电子显微镜下各种病毒的形态,这些病毒能够侵染动植物细胞使动植物患病,根据已有知识你能分析出病毒的生活方式吗?如果将这些病毒分类,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分?答:寄生生活。
第五章口蹄疫一、教学目标:(1)掌握口蹄疫的概念及口蹄疫病毒血清型的分类;(2)掌握口蹄疫的流行特点;(3)掌握口蹄疫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4)掌握口蹄疫的防制措施;二、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诊断口蹄疫,归纳总结防制措施的能力,学生能独立动手制定合理的综合防制方案三、教学重点:(1)口蹄疫的概念、口蹄疫病毒血清型的分类(七种主型之间无交叉抗原特性)。
(2)口蹄疫的流行特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3)口蹄疫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虎斑心)(4)口蹄疫的防制措施(对其它传染病举一反三)。
四、教学难点:(1)口蹄疫大流行的原因(2)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五、教学过程:据吗?的,称为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完成探究活动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课件图片展示:各种肝炎病毒、艾滋病、SARS等人类没法根治的疾病。
解说:病毒不但在疾病预防上有作用,转基因技术也与病毒有关,还有基因治疗,这些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观察图片,然后分析自己搜集的有关手足口病的资料,对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学生展开小组交流,表达见解。
完成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己收集来的有关手足口病的资料,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病毒有利和有害的两面。
拓展运用1.下列生物属于病毒的是()A.痢疾杆菌B.结核杆菌C.痢疾杆菌噬菌体D.大肠杆菌。
2、下列有关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病毒不能独立生活B、病毒营寄生生活C、病毒具有细胞壁D、病毒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完成探究中的开放性作业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病毒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
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学情分析: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作用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
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
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主动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课件展示相关疾病的图片:非典(SARS)、禽流感(H7N9) 、艾滋病(AIDS),同学们知道引起这些疾病的元凶是什么?除这些疾病外,你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学生展示介绍课前搜集的疾病资料)病毒这种病原体能引起这么多疾病,夺取了那么多生命,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原体,大家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究认识病毒。
二、新课学习1病毒的发现设疑:究竟病毒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它是什么时候被人发现的呢?教师展示课件:伊万诺夫斯基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的现象。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病毒课型新授课第几课时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
能力目标: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及网上查询的有关病毒引起疾病的信息。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辩证地看待病毒的功与过。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图片、小组讨论使用教材的构想既然病毒不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即病毒的结构与由细胞构成的生物的结构有什么区别?病毒是怎样生活的?这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生物特征及细胞结构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并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公元165年,天花席卷了整个罗马帝国,杀死了意大利全国人口的1/3。
幸存的人不是眼睛瞎了,就是面部严重变形。
此次天花是最早被人类记载的烈性传染病。
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经从地球上彻底根除了,天花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用人工的方法消灭的惟一的疾病。
然而,在科技如此进步的今天,人类却依然生活在艾滋病、疯牛病、口蹄疫、狂犬病和sars的阴影下,你们知道它们是由什么引起的吗?板书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参考新课导入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由学生发言,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与病毒有关的人类疾病名称,并大致说出与什么病毒有关(如传染性非典型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学生在举例过程中,可能会列举出某些病例(如肺炎、痢疾等疾病)与细菌有关而非病毒,据此设置疑问:病毒与细菌是一类生物吗?对此问题,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收集的资料:①病毒是如何发现的?②病毒的名称是怎样来的?教师总结说明,病毒与细菌是不同的生命类型,导出本课课题。
《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关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病毒对人类有害和有利的两面性,尝试运用辨证的思维方法观察认识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病毒的图片、视频和动画、课件
学生:收集近些年发生的与病毒有关疾病的资料(包括致病病毒、导致的危害、治疗及预防等)
四、教学过程
第五章病毒
一、发现病毒:伊万诺夫斯基
二、认识病毒:
1、病毒的形态
2、病毒的结构
3、病毒的生活
4、病毒的分类
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生产疫苗
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利用病毒防治有害生物
有害:使人或动植物生病。
第五章《病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相关概念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一节,通过介绍病毒的重要特点,传递“微生物包括病毒,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极小生物,人类应正确看待和利用病毒。
”这一重要概念。
它在教材相关概念的学习中,相对系列,也可以与传染病和免疫相关内容相辅相成,对于树立“辩证看待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在生态中的作用”的生物学观点,具有推进意义。
分析本节课想传递的生物学重要概念,设置以下分级概念目标:
2.概念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病毒的各个特点(无细胞结构等),病毒对其他生物带来的影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探究、逻辑、发散思维的培养;巩固观察、提取信息、对比归纳、表达、小组合作等能力提高。
(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实际,关注社会,应用生活实际、团队合作精神等情感体验;认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病毒的各个特点,与人类的关系。
(2)难点:病毒的生理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前概念:病毒是一类与细菌类似,很小,且对人类有危害的生物。
学生目前对病毒的认识相对较少而且比较模糊,也不了解病毒的生理特点。
科学史的引入应既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又可自然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八年级学生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共同完成本节课设计的几个任务,应可逐步达成病毒的次级概念直至达成重要概念。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理论首先想要体现课标面对全体学生以及能够提升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教学理念,当然也需要带一些探究方法的培养。
而总体的设计思路就是:分层解读重要概念,选用合适的资料和事例,帮助学生分块学习,体会病毒的各个特点,然后让学生能逐渐构建病毒的较小概念次级概念较大概念
些问题。
考虑到病毒的次级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最好有一条主线来串联,而且本节课要做到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并有所提高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这节课的难点是学生在认识病毒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要深刻体会到病毒的生理特点,所以,本节课就考虑设计使用导学案,以之作为主线索设计了五个教学模块:1,科学史的引入和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思维,构建病毒的大小概念;2,通过对比动植物细胞的观察,导出病毒无细胞结构特点的概念;3,使用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并体会到病毒生活方式和种类特点的概念;4,交流病毒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导出应辩证看待病毒和其他生物关系的唯物主义观点;5,应用与反馈总结的设
计,最终想让学生对病毒有总体和应用提升的认识,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达成本节课的重要概念,设计让学生以图表形式构建病毒的重要概念以反馈。
因此,本节课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很重要,通过每个环节的任务安排设计,来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
四.教法,学法指导
1.教法:启发式教学,谈话法和讨论法为主。
2.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对比归纳法等。
五.教学准备
导学案,相关多媒体资料,PPT等
六.教学过程
应用反馈谈话交流
归纳学生表
达
问题
归纳总结
关注实际
表达收获
完成病毒特
点的概念图
解
注自身,关
注社会的情
感体验目的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病毒
一.病毒的特点
1.极为微小
2.无细胞结构
3.可分为三类
4.寄生活体细胞内
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八.教学反思:
课后,我感觉设计的概念教学目标基本能够实现,从我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感觉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学习兴趣也不错,能够接收本节课想要传递的生物学重要概念。
反思主要还有两点:1,病毒这节课相对抽象,分层解析课标的重要概念进行教学效果良好,不过要是能有更多实践体验可能更好,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条件暂时达不到的情况下,平时就应有更多的素材积累,效果应该会更好。
2,本节课我也很想上成另外一种模式的,同样也是基于重要概念解析分层传递的设计,不过形式改为加大多媒体使用的学习,就是两个学生自主使用一个大屏幕电脑应用多媒体学习的形式,我觉得这节课内容比较合适。
但因为目前条件所限,暂时还不能实施,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尝试,我觉得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