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的赏析
- 格式:pdf
- 大小:51.08 KB
- 文档页数:9
汪曾祺《长城漫记》赏析
《长城漫记》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通过作者对长城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展现了长城的壮丽和历史价值。
这篇文章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吸引读者,深入探讨了长城的文化内涵。
作者在文章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详细描述了他沿着长城的徒步旅行。
他描绘了长城的雄伟景色,如长城蜿蜒起伏的景象、烽火台的遗址以及长城上的石刻和箭孔等等。
通过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感受到长城的壮丽和历史的沧桑。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分析,展示了长城的独特价值。
他提到长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长城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和英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举个例子,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长城上的石刻,这些石刻记录了历代修建长城的历史和人物事迹。
作者通过对这些石刻的观察和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汪曾祺的《长城漫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长城的壮丽景色和独特价值。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旅行笔记,更是对长城文化的赞美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长城的魅力。
《我的家乡》汪曾祺赏析
《我的家乡》是一篇由汪曾祺所作的散文,它以作者对家乡的深
情表达为主线,描绘了家乡的美丽与特色。
整篇文章以自传体的形式展开,汪曾祺以一个普通青年的身份回到了
他的家乡。
他描写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如曲曲折折的溪流、青山绿水
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
他还描绘了家乡人民的风俗习惯,如宴客时的热情好客、悲喜事时的
互相帮助。
作者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习惯的喜爱和敬重。
他还描绘了家乡的物产和特色,如独特的手工艺品、美味的特色菜等。
这些都展示了家乡的独特魅力和丰富文化。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尽管他离开已多年,
但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仍未减退。
通过《我的家乡》,汪曾祺以细腻真实的笔触,将他对家乡的深情描
绘得栩栩如生。
通过对家乡的细致观察和真挚感受,他向读者展示了
家乡的美丽与独特,唤起了读者对自己家乡的思考与回忆。
那一腔质朴的文人,情怀——汪曾祺散文《昆明的雨》赏析汪曾祺,20世纪最重要的散文家之一,他的作品正如他的名字那样,流淌着质朴的深情与充沛的智慧。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在20世纪90年代初写的一篇散文,它记录了汪曾祺在昆明夏日里的一次静默的体验。
文中把作者的情绪抒写的淋漓尽致,淡雅的语言透出对昆明既安静又生动的极佳描述。
汪曾祺以散文的形式将当时的细节精致地勾勒出来,将读者带入一片雨后昆明的壮美景色。
文中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描写昆明的夏日,描写出它和其他城市的明显不同,让读者体会到“在昆明,夏日并不只是晴天和阳光的,它还有淙淙的细雨”的温馨。
作者以比喻的方式,将昆明的雨传递出了一种自然淳朴的心情。
作者在文中写道:“空气中弥漫着细雨,雨点像一个个小晶体,以它们晶莹剔透的形状向大地打尖。
”这句话仿佛把作者手中的笔将一个个雨点变成雨水,落入大地,把那片被雨水浸湿的昆明呈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湿灼的寒冷,以及雨后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更增添了文章描绘场景的生动性。
文中作者将这片雨后的昆明比作“一座大楼,它洁净的大理石砖铺成一片无尽的大海”,与他之前提到的雨点相呼应,更让读者感受到了雨后大地上灿烂的生机。
作者使用了一种控制风格的表达:“一切都是那么安静,除了雨声,除了夏日的宁静。
”这表达出了作者对昆明宁静的景象的着迷,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怀:作者表达了他深沉的情感,他细细观察到了每一处细节,他体会到了每一片雨后的昆明,并将这一切抒发出来。
汪曾祺的文章真的很能够将他的情怀表达给读者,他的文字不仅是文本,而且是一个情感的表达,一个沉静而又深刻的实体,透过文字,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宁静、淡雅、美好的准备,他为美好的事物积极的思考,追求着远大的理想。
作者有一种淡淡的情怀,他一如既往的以淳朴的心境看待事物,他把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给它加上一种淡雅的色彩。
《昆明的雨》是一篇文学巨作,文中抒写出了一个充满温馨感情又不乏细节描述的优美文章,让读者体会到淡淡的情怀、细致的描写、淳朴的思想,以及深刻多情的文人之情。
那一腔质朴的文人,情怀——汪曾祺散文《昆明的雨》赏析汪曾祺的著名散文《昆明的雨》无疑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文章。
汪曾祺经常以朴实质朴的文字,深刻描述身边的事物,表达出他坚定不移的文学理念,也给读者自由的思考空间。
《昆明的雨》是一篇充满情怀的文章,汪曾祺在其中用了很多的细节,描述他经历的一段简短的昆明之旅。
他时刻感受着城市的繁华,也感受着他心中的寂寞与孤独。
此外,汪曾祺还用了一句“细雨中的昆明,湿漉漉的街道,焦躁的轮船,淡淡的悲伤”,细腻而深邃地勾勒出一副悠远而古朴的画面。
这几句话写出了伴随着淅沥淅沥的细雨,在昆明漫步的景象,勾起无限的思绪,让人仿佛置身于汪曾祺身临其境的场景。
汪曾祺在文中运用许多象征性的语言,把心中的孤单和悲伤表达了出来。
他把昆明的雨看成一种特殊的力量,他强调自己和雨之间的默契,当他心情沉郁的时候,雨的下落也变得更慢,表达出一种共鸣的情感,当他情绪平静的时候,雨的下落也变得宁静,他把雨当做了一种心灵的抚慰。
汪曾祺的文章充满情怀,他在文中把自己的悲伤和孤独写出来,表达出一种不可言语的温馨。
他把自己与雨之间的关联渲染得淋漓尽致,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在文字中传递出来的深情和朴实。
通过汪曾祺质朴的文字,他让读者从小情小景中体会到一种大情大景的流淌,感受到世间的宁静与温馨,被他的文字深深的感动。
总而言之,汪曾祺作品里朴实质朴的文字,深刻描述生活中的繁
琐与孤独,表达出一种淡然静谧的情怀。
读者可以在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汪曾祺用自己的文字给读者带来一种无穷的思考和感受,充满诗情画意,让你在细水长流般不断追问,为人生赋有深度的意义。
汪曾祺散文《夏天》赏析汪曾祺的散文《夏天》以季节为线索,通过对夏天早晨、中午、晚上三个时段的描绘,展现了这个季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文章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感官体验,让读者感受到了夏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在早晨的描绘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官体验,呈现了夏天的清新和生机。
晨曦微露,牵牛花在露水的滋润下绽放,淡黄色的花瓣,白色的花心,紫色的花晕,在微风的吹拂下显得格外娇艳。
而薄薄的晨雾,让整个场景变得更加神秘和迷人。
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夏天的早晨,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清新和美好。
在中午的描绘中,作者通过对阳光的描写,呈现了夏天的热烈和激情。
阳光烈日下,万物都显得格外生机勃勃,绿色的草地、七彩的花朵、忙碌的昆虫……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夏天的热烈和激情。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苍耳和小草的描写,呈现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强大和力量。
在晚上的描绘中,作者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呈现了夏天的静谧和安详。
月光如水,洒在庭院里,整个世界都显得格外安静和祥和。
作者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呈现了夏天的静谧和安详。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夜晚乘凉看月华的描绘,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气息。
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历史积淀。
汪曾祺的散文《夏天》语言优美、文白相容、骈散间杂、俗雅相容、庒谐间杂、多用口语、多用短句。
这些特点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
同时,文章的结构也十分巧妙。
从早晨、中午到晚上,三个时段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使得文章形不连而神连。
这种结构方式也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场景的变化。
总的来说,汪曾祺的散文《夏天》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通过对夏天三个时段的细致描绘,作者呈现了这个季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同时,文章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这篇散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给读者带来了很好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汪曾祺散文的赏析一平淡之美是道家美学思想衍生出的美学范畴,它是指一种朴素自然、平和淡远、本真天成,不刻意雕琢,不尚修饰的艺术境界。
汪曾祺作为中国当代名家,以其颇具特色的小说和散文独立文坛,他的作品如其人温和、淡静,读他的作品浮躁的心灵在他如水般的平淡中享受一份难得的静谧。
他的小说和散文总给人一种“淡淡的滋味”,却淡的有滋有味,真可谓是闲适冲淡中孕育着一种文化,恬淡中自有一份厚重。
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是真情、真语言。
平淡致远,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
文风平易近人,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
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
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
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
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
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
《端午的鸭蛋》是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
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
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
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最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
汪曾祺散文冬天赏析
汪曾祺笔下的《冬天》充满了人情味,此文内容散,取材杂(但形散神不散,绾合在“冬天”和温情的主题下),句式也简短;是汪老的经典风格。
本篇回忆了与冬天有关的一些事与物,季节虽然寒冷,可文字里充满了人间烟火与暖意。
冬天在屋里上槅子,我们这里没有,可是据汪老的叙述可以想像。
刷不拘冬天还是夏天,在汪老写来都是可亲,冬天使人觉得温暖,夏天让人感到凉爽。
通过汪老的文字,让我们有如在目前的感觉。
燃烧材料,烘烤方法,取暖过程,手炉形制,娓娓道来,细腻而不繁琐,就仿佛汪老在向我们演示,就如那老太太在我们面前慢捻着光阴,——那一幅幅氤氲着淡淡烟火的水墨。
接下来写冬天吃的菜,冬天玩的游戏。
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和咸菜汤。
说到吃,说到菜,又是汪老的拿手。
“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
年过了,冬天也快过去了。
可是,这样的冬天,似乎也并不急着盼望它过去。
汪曾祺散文摘抄加赏析和仿写一、汪曾祺散文摘抄汪曾祺的散文那可真是一绝,就像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读起来特别有滋味。
他的文字常常写一些生活中的小确幸。
比如说“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这一小段摘抄啊,把夏天吃西瓜的那种惬意描写得特别生动。
西瓜用绳子挂在井里,这是以前的一种保存西瓜的巧妙法子呢。
下午拿出来切开的时候,那“咔嚓”一声,就好像我们能听到一样,凉气一下子就冒出来了,甚至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被凉气给沁到了,真的是把那种清凉感从文字里传递到读者心里。
二、赏析他的散文语言特别的平实和质朴,就像在跟你唠家常一样。
没有那些华丽的词藻,却能把事情描写得栩栩如生。
从这个西瓜的描写就能看出来,用的都是很常见的词汇,但是组合在一起就特别有画面感。
而且他写的都是生活里的小事,像这西瓜就是我们日常可能会经历的夏日场景,他却能从中挖掘出那种独特的乐趣。
他是真的热爱生活,能从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发现美,这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热爱,通过文字感染着每一个读者,让我们也不禁去留意身边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美好。
三、仿写我试着仿写一下这种感觉哈。
“冰棍儿用纸包着,置于搪瓷缸中,中午取出,轻轻一撕,嘶啦作响,冷气外冒,连鼻子都是甜的。
”这里呢,我写的是冰棍儿,也是夏天的消暑好物。
用搪瓷缸来装冰棍儿是以前常见的做法。
中午拿出来的时候,撕开包装纸的“嘶啦”声,就像西瓜的“咔嚓”声一样有画面感,冷气冒出来的时候,感觉鼻子都能闻到冰棍儿的甜味,就像能感受到西瓜的凉气到眼睛一样。
这就是从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里得到的灵感,用简单的文字去描绘生活中的小美好。
汪曾祺《人间草木》赏析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自然、人情与生命的交织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草木》是一本充满了情感和哲理的书。
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自然、关于旅行的作品,更是一部对人生、对人性深入探讨的文学瑰宝。
这本书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界的韵律和生命之美,还有人与人之间深深的情感纽带和对生命的珍视。
在描述自然方面,汪曾祺展现了他独特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
他笔下的秋天,不仅仅是落叶和凉风,更是生命的沉淀和积累,是自然界中一个充满哲理的季节。
通过对树叶、草地和风的细腻描写,他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秋的画卷,使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哲理。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它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环境,重新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好。
除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汪曾祺还对人情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描述。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生命中最真实、最珍贵的部分。
这不仅包括亲情、友情,还包括那些微小的、看似平凡但实则深刻的情感交流。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珍惜与他人的每一个瞬间,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这种对人情的细腻描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有了深度,更有了温度。
当然,《人间草木》中还有对自由和生活的深入探讨。
汪曾祺认为,真正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心灵上的解脱和不受束缚。
他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不受外界的限制和影响。
这种对自由的追求,实际上也是他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
总的来说,《人间草木》是一部充满了情感和哲理的作品。
它不仅是汪曾祺个人的生活记录和情感流露,更是他对人生、对自然、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这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生活的机会,它让我们明白,珍惜现在、珍惜与他人的每一个瞬间,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和珍视。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11、有的小说,是写农村的。
对话是农民的语言,叙述却是知识分子的语言,叙述和对话脱节。
2、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
我们有时看一篇小说,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语言太粗糙。
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
3、语言,是内在地运行着的。
缺乏内在的运动,这样的语言就会没有生气,就会呆板。
4、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
5、往往有这样的说法: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6、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才人小学的孩子,写的是“我”的一个同桌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
但是这个“我”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
”这是不可能的。
小学生的语言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7、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
“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花白”都是这样。
“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8、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
9、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10、一个人精神好的时候往往会才华横溢,妙语如珠;倦疲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
11、我的习惯是,打好腹稿。
我写京剧剧本,一段唱词,二十来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来,才落笔的。
12、我们不能说这首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
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
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
13、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
14、若我在临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绿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无从说,说不好的美丽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遥远的举杯致意。
《云南茶花》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写于1980年,收录在《人间草木》一书中。
这篇散文以云南茶花为主题,描绘了作者在云南生活时所见所闻所感的各种花卉,展现了作者对于云南的热爱和对于花的情趣。
这篇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散文采用随笔的形式,结构松散,语言平实,没有固定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而是根据作者的记忆和联想,自由地谈论各种与花有关的话题,如茶花的品种、颜色、形态、花期、养殖方法等,以及与茶花相关的人物、故事、民歌、诗词等。
散文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而是以一种自然流畅的方式,将各种花卉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而多彩的画面。
- 散文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比喻手法,增强了散文的形象感和艺术感。
作者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各种花卉的外貌和气质,如“碧绿的厚叶子,通红的花头”、“小花五出深裂,瓣端圆”、“如球状而肥大”、“如梦如烟”、“洁白如玉”等。
作者也用比喻手法,将花卉与其他事物相比较,如“红得像鲜血”、“白得像雪”、“浓红如鲜血”等。
这些描写和比喻不仅展现了花卉的美丽和多样性,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花卉的赞美和喜爱。
- 散文体现了作者对于云南和花卉的深厚感情和高雅情趣。
作者在散文中多次表达了他对于云南的热爱和留恋,如“我原以为波斯菊只有南方有,后来在张家口坝上沽源县的街头也看见了这种花,只是塞北少雨水,花开得不如昆明滋润。
在沽源看见波斯菊使我非常惊喜,因为它使我一下子想起了昆明。
”、“我看过的最好的绣球是在泰山。
泰山人养绣球是一种风气。
”等。
作者也表现出了他对于花卉的情趣和修养,如“我们家每年要种两缸荷花”、“我偶尔画绣球”、“我曾到郊区一中学去看一个朋友”等。
作者通过与花卉相关的人物、故事、民歌、诗词等,也展现出了他对于生活和文化的观察和感悟。
汪曾祺的散文赏析 汪曾祺 在短篇小说 创作上颇有成就, 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 享的汪曾祺的散文 赏析,欢迎大家浏览。
汪曾祺的散文赏析【1】 汪曾祺这个名字对不少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他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也没 有写过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
他在文坛上最早引起轰动的作品是上个世纪 80 年 代初的《受戒》和《大淖记事》。
有人可能以为他是个年轻作家,错了,他是西 南联大的高材生,是沈从文的高足。
早在上个世纪 40 年代,汪曾祺先生就在沈从文先生的指导下开始文学 创作。
建国后,他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被划为“右派”,60 年代初写了 几个短篇; 此后又是很长时间的“静默”, 直到 80 年代初才有了一次真正的“井 喷”,陆续发表了不少小说和散文,而且引起了轰动,好评如潮。
说来也怪,什 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汪曾祺先生在文坛上的遭遇似乎也师承沈从文。
沈从文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以小说和散文蜚声文坛,建国后,他从文坛上销 声匿迹,改行研究起了古代服饰,也成了一代大家。
80 年代初,他的早期作品 再一次走红文坛,一版再版,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 , 形成了一股“沈从文热”。
对此, 沈从文戏称自己是文坛上的“出土文物”。
这样看,汪曾祺又何尝不是文坛上的一个“出土文物”呢? 我对汪曾祺先生的关注,不仅是因为他的小说、他的散文,一个更重要的原 因是因为他与样板戏的关系。
1962 年,汪调至北京京剧团任编剧,文革期间, 他便开始了样板戏的创作与改编。
家喻户晓、万口传唱的京剧《沙家浜》便是由 他参与改编、定稿的。
文革期间,“横扫”的风暴遍及全国,一个摘帽右派为什 么会得到如此的重用?我曾经困惑过,后来才知道,是“旗手”江青赏识汪,宣 布“汪曾祺先生可以控制使用”, 这才使汪曾祺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
但他 本人是否定样板戏的,同老一代文人一样,对样板戏深恶痛绝。
是汪的才华和经历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我开始阅读和走近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散文赏析范文汪曾祺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小的当代作家:他的美学气质、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史意义得到评论界、创作界的一致肯定。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陈小手》都是当代文坛的经典名篇,对于他的小说吸收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京派小说风范评论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他的小说那种淡泊恬淡的田园感受,也让很多读者流连忘返。
我个人就非常喜欢他的小说,比如看过《受戒》脑子里经常会浮现小和尚和一个小姑娘坐在穿上的画面,也经常会想到两个天真少年在岸边留下的那一对小脚丫。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他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数都写得随意感性又兴致盎然,更接近通常意义上的随笔。
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随随便便、任心闲话、兴之所至的的闲话。
他自己曾说,散文是一个大类,也说自己实在无法区分散文和随笔,于是将自己作品中稍长的称为散文,短的称为随笔。
《汪曾祺散文随笔集》自序。
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个人经历、天文地理、民情风俗、饮食男女、街头巷议、人生世相、文坛曲艺等等无不可以入文。
《文集自序》“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他认为散文是一种见性情,见人品,见功底的文体。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其实“随缘任运”是汪曾祺所有作品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
代表的有《随遇而安》、《猴年说命》、《平心静气》、《觅我游踪五十年》、《我的创作生涯》、《自报家门》、《认识到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老年的爱憎》等。
他在《随遇而安》中开篇就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的一生就更平淡了。
汪曾祺精选散文《冬天》好词好句赏析一、好词好句好段摘抄1- 好词好句好段:“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 小片段例子:嘿,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呢?就像在寒冷的冬天,外面冰天雪地的,可你一回到家,看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那灯光啊,暖融融的,照在每个人的脸上。
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啥烦恼都没了。
你看,就像汪曾祺先生说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可不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啊。
这是一种感觉,一种家的温暖,一种无论在啥时候想起来都能让心里热乎乎的感觉。
你想啊,一家人能这么安闲地坐在一起,在那温暖的灯光下,多幸福啊。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这样的时刻就是最珍贵的。
所以啊,我就觉得这句词真的是把家的那种温馨感觉写绝了。
二、好词好句好段摘抄2- 好词好句好段:“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
”- 小片段例子:我跟你说啊,冬天的时候啊,那可是有好多有趣的事儿呢。
就像汪曾祺先生写的那样,生个铜火盆。
你能想象那种画面不?火盆里的炭火烧得通红通红的。
然后往里面丢几个栗子,就静静地等着。
突然,“砰”的一声,就像一个小惊喜似的,一个栗子壳就裂开了。
这时候,赶紧把栗子抓起来,哎呀,太烫了,就在手里来回倒腾,还不停地吹气,就盼着它快点儿凉下来。
等剥了壳放进嘴里,那香甜的味道啊,简直了。
特别是下雪天的时候,外面一片洁白,屋里有这么个火盆,吃着栗子,就感觉整个冬天都变得有趣起来了。
你要是没试过,那可真是错过了一大乐事啊。
我就觉得汪先生把这种简单的冬日乐趣写得特别生动,让人好像能看到、能感受到似的。
三、好词好句好段摘抄3- 好词好句好段:“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
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
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
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汪曾祺散⽂作品集代表作精选赏析汪曾祺散⽂作品集代表作精选赏析 导语:汪曾祺的⼩说充溢着“中国味⼉”。
正因为他对传统⽂化的挚爱,因⽽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
在语⾔上则强调着⼒运⽤中国味⼉的语⾔。
1.《花园》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
虽然它的动⼈处不是,⾄少不仅在于这点。
每当家像⼀个概念⼀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是深沉的。
祖⽗年轻时建造的⼏进,是灰青⾊与褐⾊的。
我⾃⼩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
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
它不⾄被晒得那么多粉。
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很少见,也许没有,不像昆明。
曾祖留下的则⼏乎是⿊⾊的,⼀种类似眼圈上的⿊⾊(不要说它是青的)⾥⾯充满了影⼦。
这些影⼦⾜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
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柱⼦⼀直伸拔到⽆穷⾼处。
神堂屋⾥总挂⼀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只的。
那只青裆⼦永远 眯着眼假寐(我想它做个哲学家,似乎⾝⼦太⼩了)。
只有巳时将尽,它唱⼀会,洗个澡,抖下⼀团⼩雾在伸展到廊内⽚刻的⼣阳光影⾥。
⼀下⾬,什么颜⾊都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纸的图案,甚⾄鸽⼦:铁青⼦,⽡灰,点⼦,霞⽩。
宝⽯眼的好处这时才显出来。
于是我们,等斑鸠叫单声,在我们那个园⾥叫。
等着⼀棵榆梅稍经⼀触,落下碎碎的瓣⼦,等着重新着⾊后的草。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
然⽽我们的园⾥可没有菖蒲呵?它是哪⼉来的,是哪些草?这是⼀个⽆法解决的问题。
但是我此刻把它们没有理由的纠在⼀起。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
”每个⼩孩⼦都这么唱过吧。
有时甚么也不做,我躺着,⽤⼿指绕住它的根,⽤⼀种不露锋芒的⼒量拉,听顽强的根胡⼀处⼀处断。
这种声⾳只有拔草的⼈⾃⼰才能听得。
当然我嘴⾥是含着⼀根草了。
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的 ⽔红⾊是⼀种⾃然的巧合。
草被压倒了。
有时我的头动⼀动,倒下的草⼜慢慢站起来。
汪曾祺《戴车匠》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而著称。
他的散文作品《戴车匠》展现了他独特的散文风格和文化特点。
首先,汪曾祺的散文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普通人的日常琐事,通过对细小事物的描述来展现出生活的真实与深刻。
在《戴车匠》中,他通过对戴车匠这个普通职业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兴衰和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其次,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生活的思考。
他善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思考,来反映现代社会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
在《戴车匠》中,他通过对戴车匠这一传统职业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手工艺术的尊重和对现代工业化进程的思考。
此外,汪曾祺的散文作品还展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抒发,来表达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戴车匠》中,他通过对戴车匠这一普通劳动
者的塑造,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以其平实的语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活的思考而闻名。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文关怀的追求。
汪曾祺散文的赏析
汪曾祺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汪曾祺散文
的赏析,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汪曾祺散文的赏析一
平淡之美是道家美学思想衍生出的美学范畴,它是指一种朴素自然、平和淡远、本真天成,不刻意雕琢,不尚修饰的艺术境界。
汪曾祺作为中国当代名家,以其颇具特色的小说
和散文独立文坛,他的作品如其人温和、淡静,读他的作品浮躁的心灵在他如水般的平淡中享受一份难得的静谧。
他的小说和散文总给人一种“淡淡的滋味”,却淡的有滋有味,真可谓是闲适冲淡中孕育着一种文化,恬淡中自有一份厚重。
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是真情、真语言。
平淡致远,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
文风平易近人,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
虽然
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
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
那样的文字的。
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
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
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
草木性灵、
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
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
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令人陶醉,表
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
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
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
美食向来是中国文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汪曾祺素有美食家之称,每到一处,品尝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每每陶醉其中,自得其乐。
人皆爱美食,而懂美食,
食出心得,却难。
汪曾祺深知个中滋味,那些寻常小食一经他的点睛之笔,无不
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汪曾祺笔下,饮食成为了一种文化,一
种境界。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当数作者回忆故乡美食的文字,如《故乡食物》《故乡的元宵》《端午的鸭蛋》等,这些儿时的食物,一经作者生花妙笔点染,不仅
骤成妙笔,还令人顿起游子之思。
《端午的鸭蛋》是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