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华版)15无言之美
- 格式:pdf
- 大小:277.54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5 无言之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2、理解“无言”及“无言之美”的含义。
3、阅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4、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审美素养。
5、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无言”及“无言之美”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审美素养。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请学生说说读完这两句诗的感受。
2、请学生翻译这两句诗,然后让一位学生说说听完翻译与原诗的不同感受。
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我们接下来学习的朱光潜先生的一篇美学作品《无言之美》也许会给你答案。
二、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文中有难度的文言语句及诗句,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语句和诗句意思的理解。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
”子贡说:“老师如果不再说话了,那我等学生凭借什么来继续得到教诲呢?孔子回答说:“你可曾听见天说过什么话吗?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
天又说过什么话呢?”陶渊明的作品《时运》中“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意思是风儿自南吹来,呵护着那新长出的禾苗。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中“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意思是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三、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关于西方美学史的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其他重要著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等。
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深入浅出,内容详尽,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四、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第15 课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
2.学习灵活选择正确、合理的论据,赏析本文语言。
3.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重难点突破】重点:阅读作品,把握演讲词的写作特点;反复阅读,欣赏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品味语言,揣摩幽默语言在演讲中的作用。
难点:理解演讲词中作者抉择的睿智、豁达胸襟和爱国情怀,陶冶学生的情操。
【情境导入】同学们,“无言之美”有三种境界,不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或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朱光潜笔下的《无言之美》。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全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1.生字:意蕴(y u n) 附丽(f u ) 心旷神怡(y) i• • •姑且(qi e)蛾眉(e) 信手拈来(ni a n)缥缈(pi a o)顷刻(q i n g)目不忍睹(d u)• • •譬如(p )i 谚语(y a n) 栩栩如生(x u)• • •寂寥(li a o)含蓄(x u ) 独怆(chu ag )词语: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蛾眉:也作娥眉,指女子细长的眉毛,泛指貌美的女子。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铢两悉称:一丝一毫都相吻合。
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就能写出来。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
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2.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无言之美》一、教学目标1. 了解《无言之美》一课的内容和主题,并能理解文章中的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2. 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美的景象,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细微之美的关注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了解《无言之美》的内容和主题。
(2) 学习分析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3) 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美的景象。
2.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提高他们的语感和修辞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细微之美中汲取灵感,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看一段美丽的自然风景视频或展示一幅美丽的图片来引起学生对美的兴趣和思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 《无言之美》的主题是什么?(2) 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美的景象?(3) 举一个你认为特别美的细节,并解释它为什么美。
3. 讨论与分析:(1) 分组或全班讨论第二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的回答来总结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2)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美,分享给大家。
4. 修辞手法学习:(1) 请学生重读文章,分析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记录下来。
(2) 教师解释和讲解每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引导学生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5. 模仿创作:(1) 让学生以《无言之美》为主题,选择一个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美的细节,运用其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
6. 小结与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建议。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表达美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纠正。
四、作业1. 请学生完成《无言之美》的阅读理解题,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或景物,写一篇文章来表达它的美丽之处,并尽量运用课堂上学到的修辞手法。
15 无言之美◎文化自信: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体会中华文化的含蓄之美。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审美创造:拓展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质疑问难,形成自己对“无言之美”(含蓄之美)的认识和看法。
一、导入新课在诗歌中,有时虽然“无言”,但是感情却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陶渊明悠闲自得的心境;“无言独上西楼”写出了李煜深切的故国之思。
可见,无言中往往包含了千言万语,我们需要学会品味其中的“无言之美”。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意蕴”“轻描淡写”“信手拈来”等重点字词。
◎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他一直寻求中西美学的融合,他的《诗论》一书,就是试图用西方的美学来研究中国的古典诗歌,找出其中的规律。
他的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背景链接本文是朱光潜1924年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用白话文发表的美学处女作,学界普遍视其为朱光潜美学生涯的开端。
虽然对于无言之美的阐释,朱光潜主要依据了古希腊艺术的“静穆”原则,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朱光潜对美的理解根本上是受中国古典审美经验影响。
2.目标任务二:初读课文,梳理思路◎本文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其相关概念有哪些?如何理解它们的内涵?核心概念是“无言之美”,相关概念有“言”“无言”“美术”等。
◎作者是怎样论述“无言之美”的?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习任务单本文是按照“话题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①________顺序进行论证的。
[参考答案]①逻辑②文学③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3.目标任务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本第十五课,主要讲述了“无言之美”的主题。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自然界中的“无言之美”,比如山川、海洋和星空等来强调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无言之美”这个概念,通过课文了解自然之美的构成,并了解自然之美与人的和谐共处。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与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运用归纳法、归纳分类法等思维工具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从“无言之美”中汲取人生启示。
从而增强同情心、责任感等情感素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无言之美”的内涵和外延,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学生从文章中获取与生活和人生有关的寓意与启示。
四、教学策略1.问答式探究:老师先利用一些图片或画面的呈现,以问题的形式递进地引领学生探究“无言之美”的概念本身、“怎样看待自然界的美”,以及“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等问题。
2.学以启示: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一些视频素材、图片等让学生从生命的包容、顺应与珍惜等角度体会自然与人的相互依存之美。
3.互动授课:老师通过课内讨论、同桌互动、游戏等形式来达到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1.展示一些美丽幽静的图片或画面,依次呈现,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否有过在这些场景中沉思,沉浸的心情。
比如:朦胧的雨林、雄伟壮丽的大自然、静谧迷人的高原等。
2.通过思考、讨论,确立“无言之美”的概念本身,到底什么是“无言之美”?Step 2.阅读1.学生分析阅读材料,抓住文章的重点,仔细读取并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
2.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角色扮演、分角色完成课堂展示。
Step 3.思考1.学生思考如何描述一棵树、一条溪流、一朵花等形态美,而每一个形态之间都有一种寓意,这种寓意浸润了在整个自然界的美中,带有某种更深层次的信息。
15*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4.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教学难点: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朱光潜及其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 15* 无言之美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朱光潜(1897—1986),别名孟实,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
他提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一种价值等观点。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
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书法美之间。
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
只有真正学会欣赏,才能懂得无言之美。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学生自主分析,勾画课本归纳。
)学生:第一部分(1、2):引论。
以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第二部分(3—6):分析“言”“意”关系及文学要达到尽善尽美的条件,并由此提出问题。
《无言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无言之美的欣赏和赞美。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和创造。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无言之美。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2.运用所学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无言的瞬间,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a.课文讲述了哪些无言之美的事例?b.作者对这些无言之美的态度是什么?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段。
2.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无言之美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二、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典型案例,如:树上的鸟儿、水中的鱼儿等。
2.讨论这些案例中无言之美的体现。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无言之美”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2.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写作手法,如何选材等。
第三课时一、课堂展示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
2.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布置作业: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第四课时一、复习回顾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回答问题: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有哪些?二、课堂讨论1.讨论无言之美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三、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无言之美,进行分享。
四、课后作业1.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深入观察生活,发现更多的无言之美,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3.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和创造,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无言之美的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为他们的写作和人生增添色彩。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的一篇文章,作者从美术和文学两方面来论述“无言之美”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欣赏“无言之美”,体会作者对“无言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教材通过对“无言之美”的阐述,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理解有自己的独特视角。
但同时,对于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艺术表现手法,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为主要目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能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无言之美”的热爱和追求,提高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能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2.教学难点:对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材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画作或一段文学作品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无言之美”的概念。
2.讲解“无言之美”:通过对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体会作者对“无言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3.分析文学作品: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其中的“无言之美”。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5.总结提升: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无言之美”在文学和艺术中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5无言之美》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5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无言之美。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无言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一定的程度。
但面对生活中的无言之美,他们可能缺乏发现和欣赏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无言之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无言之美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无言之美的热爱,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
2.学会欣赏和发现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无言之美。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无言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无言之美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3.讨论话题:提前准备一些关于无言之美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无言之美的图片,如大自然的风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等,引导学生关注无言之美。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无言之美。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给出的讨论话题,如“生活中的无言之美”、“如何发现无言之美”等,进行讨论。
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无言之美案例,如一幅画、一段音乐、一部电影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无言之美。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15无言之美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提示】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教学提示】
本文读来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目标导学三: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三、板书设计
无言的意蕴要从艺术的观点去研究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无言之美可取之处
本文教学在注重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时,也注重对“无
言之美”深刻内蕴的探索,以诗歌为导入,又以诗歌为探
究中心,深刻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无言之美。
在引导学生
探究文本观点内蕴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篇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足之处
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据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宜增加相应的辅读资料,加强学生对其他艺术“无言之美”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文
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