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泵在系统中的运转工况
- 格式:doc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32
给水泵系统运行规程目录部分/CONTENT第一章给水泵主要特性及运行说明11.0电动给水泵组设备规范 12.0汽动给水泵组设备规范 23.0给水泵组联锁及保护54.0汽动给水泵组概述8第二章给水泵的启动前准备101.0汽动给水泵冷、热态启动划分102.0给水泵启动前检查10第三章汽动给水泵的启动111.0汽动给水泵的启动112.0启动过程中注意事项12第四章电动给水泵的启动141.0电动给水泵的启动142.0电动给水泵启动程序143.0电动给水泵用功能组顺控启动14第五章汽动给水泵停运151.0汽动给水泵停运前准备 152.0汽动给水泵停运程序15第六章电动给水泵停运161.0电动给水泵停运前准备 162.0电动给水泵停运程序163.0电动给水泵用功能组顺控停止16第七章给水泵运行监视、定期切换和保养171.0电动给水泵运行监视172.0汽动给水泵运行中监视 173.0汽动给水泵小汽轮机的超速试验174.0滤油器的切换185.0电动给水泵的保养186.0汽动给水泵的保养18第八章给水泵异常故障处理191.0给水泵故障处理规定192.0电动给水泵紧急停用193.0汽动给水泵紧急停用194.0电动给水泵异常故障处理205.0汽动给水泵异常故障处理21参考文件23附录23第一章给水泵主要特性及运行说明1.0电动给水泵组设备规范2.0汽动给水泵组设备规范3.0给水泵组联锁及保护4.0汽动给水泵组概述4.1每单元机组配置2×50%BMCR汽动给水泵+30%BMCR容量的启动(备用)电动给水泵。
在机组启、停或汽动给水泵组检修、事故状态下,电动给水泵向锅炉连续供水并向锅炉过热器、再热器及汽轮机高压旁路供减温水。
一台汽动泵工作时,保证机组负荷60%BMCR的给水量,两台汽动泵工作时,保证机组负荷100%BMCR的给水量。
在机组正常运行工况下,汽动给水泵调速运行能满足汽机低负荷至最大负荷给水参数的要求。
泵的工作原理范文泵是一种将物质从低压区域转移至高压或高能区域的设备。
它是通过机械或物理方式,将物质质量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泵可以运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工业、建筑、农业、水处理和能源等。
泵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吸入过程:当泵腔内的压力低于流体所在区域的压力时,泵开始吸入流体。
泵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吸入,例如负压、离心力或重力。
吸入流体过程中,由于压差,流体从低压区域进入泵腔。
2.封闭过程:当流体进入泵腔后,进一步的活塞或螺杆运动将关闭泵的吸入孔。
这个过程通常通过泵腔内的活塞、螺杆或其他可移动的部分来完成。
这样一来,泵腔就被封闭,保持流体在腔内。
3.推出过程:一旦泵腔被封闭,泵开始用力将流体从泵腔推出。
这个过程通常通过泵的驱动力(如电机、发动机等)提供。
在推出过程中,泵的工作物质会在泵腔内发生受限的或受控制的压力增加。
这个增加的压力有助于将流体推到比泵腔压力更高的区域。
4.排出过程:一旦流体被推到高压或高能区域,泵开始排出流体。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减少泵腔内的压力来实现,或者通过减小泵腔的容积。
泵腔内的压力降低会导致流体从泵腔排出。
总的来说,泵通过连续地吸入、封闭、推出和排出流体,将物质从低压或低能区域转移至高压或高能区域。
不同类型的泵(如离心泵、容积泵和轴流泵等)在工作原理上有所不同,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需要注意的是,泵的工作原理受到物质性质、泵的设计和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泵适用于不同的应用领域和工作条件。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泵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以及其工作原理。
第五章叶片泵的运行工况与调节水泵出水池进水池抽水装置示意图工作点:水泵和抽水装置的稳定运行点H(扬程)0Q (流量)水泵特性曲线第节水泵运行工况的确定第一节提供能量出水池进水池Hr H=H (扬程)工作点= 平衡点=Hr H??水泵特性曲线Q (流量)出水池2P1进水池1h p p 12−V V22−=w Hs ρgg 212+++Hr净扬程水头损失=0≈02SQh w =2SQH H st r +=HrHstQQ ~H r(装置需要扬程曲线)HrHHsQQ ~H rQQ ~H(装置需要扬程曲线)(水泵特性曲线)(1)Graphic solution method (图解法)Duty point (工作点)H (扬程)Hr =H H HrH Q HsQ (流量)(2)Numerical solution method (数解法)2SQ Hs Hr +=Q ~ Hr :H2=Q ~ H :QQ 210Qa Q a a H ++QHrH =ⅡⅠⅡⅠTwo pumps in series Two pumps in parallel (两泵串联)(两泵并联)QQQ+=2122DC11QSQSHHCDACstr++=Q1Q22222QSQSHHCDBCstr++=A B两泵并联1)并联点前的管路损失可以忽略时如果并联点前的管路AC、BC很短,局部阻力损失也很小,即并联点前管路的阻力损失占整个管路阻力损失的比重非常小,以至可以忽略不计2211QS Q S H H CD AC st r ++=2222QS Q S H H CD BC st r ++=1)并联点前的管路损失可以忽略时如果并联点前的管路AC、BC很短,局部阻力损失也很小,即并联点前管路的阻力损失占整个管路阻力损失的比重非常小,以至可以忽略不计2=1QS H H CD st r +22QS H H CD st r +=21r r H H =1)并联点前的管路损失可以忽略时Q Q Q =+2121H H ==21r r H HQ ~H r1)并联点前的管路损失可以忽略时+~HH (扬程)Q 1+ Q 2 H 扬程相等Q 2~HQ 1~H 21H H =Hst Q (流量)2)并联点前的管路损失不能忽略时①相同性能的水泵并联且并联点前的管路布置对称(即管路的长短、大小、材质以及管路附件均相同);(即管路的长短大小材质以及管路附件均相同);②不同性能的水泵并联且并联点前的管路布置不对称2)并联点前的管路损失不能忽略时①相同性能的水泵并联且并联点前的管路布置对称(即管路的长短大小材质以及管路附件均相同)(即管路的长短、大小、材质以及管路附件均相同);=Q 流量相等(Q 1Q 2)H =H 扬程相等(12)2211QS Q S H H CD AC st r ++=2222Q S Q S H H CD BC st r ++=扬程相等(H 1=H 2)Q 22)2(Q S S H H CD AC st r ++=2S H AC +)4(Q S H CD st r +=2)并联点前的管路损失不能忽略时相同性能的水泵并联且并联点前的管路布置对称(即管路的长短、大小、材质以及管路附件均相同);2)并联点前的管路损失不能忽略时②不同性能的水泵并联且并联点前的管路布置不对称流量不相等(Q1≠Q2)扬程不相等(H 1≠H2)不能用等扬程下流量横加2)并联点前的管路损失不能忽略时②不同性能的水泵并联且并联点前的管路布置不对称流量不相等(Q1≠Q2)扬程不相等(H 1≠H2)想象处理:把水泵吸水管的进口A、B看成是泵的进口,把泵的出口延伸到并联点C,也就是将并联点前的管路阻力损失点C也就是将并联点前的管路阻力损失当成泵内的水力损失2)并联点前的管路损失不能忽略时②不同性能的水泵并联且并联点前的管路布置不对称想象处理:把水泵吸水管的进口A、B看成是泵的进口,把泵的出口延伸到并联点C,也就是将并联点前的管路阻力损失当成泵内的水力损失扬程相等(H1=H2)流量可叠加2)并联点前的管路损失不能忽略时②不同性能的水泵并联且并联点前的管路布置不对称想象处理:把水泵吸水管的进口A、B看成是泵的进口,把泵的出口延伸到并联点C,也就是将并联点前的管路阻力管损失当成泵内的水力损失2)并联点前的管路损失不能忽略时②不同性能的水泵并联且并联点前的管路布置不对称 需要扬程曲线22111Q S H Q S H H CD st AC r r +=−=′22=−=′222Q S H Q S H H CD st BC r r +并联运行工作点数解法2121101Q a Q a a H ++=泵1的Q ~H曲线方程2222102Q b Q b b H ++=泵2的Q~H曲线方程22111Q S Q S H H CD AC st r ++=水流过ACD的需要扬程联立22222Q S Q S H H CD BC st r ++=水流过BCD的需要扬程求解11r H H =22r H H =QQ Q =+21并联运行工作点讨论1) 并联运行时各台水泵的流量小于水泵各自单独运行时的流量,也表明水泵并联运行时的总流量小于每台泵各自单独工作时的流量之和.作时的流量之和并联运行工作点讨论2)当两台大小不同的泵并联时,小泵输出的流量很小,且随装置需要扬程曲线的变陡(即管路阻力损失变大)输出流量进一步减小。
187第四章 泵在系统中的运转工况4.1 泵运转时的工况点泵在系统(泵装置)中运转。
泵的工作状况是通过转速、流量、扬程和效率来表示。
泵究竟在哪一点运转,取决于泵的特性和泵装置的特性。
泵装置(图4-1)是指泵、泵的附件、吸入管路和压出管路以及吸入池和压出池的总称。
泵的附件是指装在泵或管路上的真空计、流量计、压力计、滤网底阀、修理阀、调节阀等。
由水力学可知,单位重量液体自吸入池液面移到压出池液面要克服的阻力c H 为h p p H H z c ∑+'-''+=γ (4-1)式中c H ——泵装置的阻力或称装置扬程;z H ——压(排)水池和吸水池液面的高度差;h ∑——管路中水力损失总和。
它包括:1) 吸水管路上的各种局部水力损失,主要是由底阀、弯管和收缩管等引起的;2) 吸水管路沿程摩擦水力损失;3) 排出管路上的各种局部损失,如弯管、调节阀流量计等处的水力损失;图4-1 泵装置1884) 排出管路的沿程摩擦水力损失。
泵装置中各种水力损失与液体流速平方成正比,因此,管路中水力损失的总和可用下式计算。
22KQ g2h =υξ=∑∑ 所以,装置扬程的计算式可写成2KQ p p H H z c +'-''+=γ (4-2)以式(4-2)表示的)(Q f H c =关系曲线,称为装置特性曲线或称管路特性曲线(图4-2)。
将装置特性曲线)(Q f H c =与泵特性曲线)(Q f H =画在同一坐标图上,二曲线相交于M 点(图4-3)。
M 点就是泵运转的工况点。
图4-2 装置特性曲线 图4-3 泵的运转工况点泵能够在M 点稳定运转是因为M 点表示泵的扬程与泵装置的扬程相等,即单位重量液体经过泵所得到的能量等于把单位重量液体自吸水池移到排水池所需做的功。
假如泵在比M 流量大的A 点运转,很明显,这里装置扬程大于泵的扬量;说明把液体从吸水池送到排水池所需做的功大于液体从泵得到的能量,这时,液189体因能量不足而减速,流量减小,工况点A 沿泵特性曲线向M 点移动。
泵的工作原理及技术
泵是一种用来输送流体的机械设备,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机械能将流体从低压区域输送到高压区域。
泵通常由一个旋转的叶轮或螺杆和一个固定的泵壳组成。
泵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吸入、压缩和排出三个阶段。
在吸入阶段,泵的叶轮或螺杆旋转,通过吸引力将流体从低压区域吸入泵内。
在压缩阶段,流体被推到泵壳的出口,同时增加了流体的压力。
在排出阶段,流体被排出泵壳,进入高压区域。
泵的工作原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机械结构和工作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泵类型包括离心泵、柱塞泵、螺杆泵等。
离心泵是最常见的一种泵,它的叶轮以高速旋转,通过离心力将流体推向泵壳的出口。
柱塞泵则是利用柱塞的往复运动将流体压缩和排出。
螺杆泵则是通过螺杆的旋转将流体从进口推到出口。
泵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泵的效率和性能得到了提升。
例如,一些先进的泵采用了变频调速技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动调整泵的转速,提高能效。
另外,一些泵还采用了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提高了泵的可靠性和维护性。
总之,泵是一种重要的机械设备,它通过旋转的叶轮或螺杆将流体从低压区域输送到高压区域。
泵的工作原理和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循环水泵运行及应急预案第一章循环水泵运行1.1 循环水泵的基本原理循环水泵是一种用于输送液体的设备,主要用于供水、循环水、冷却水等系统中。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动机带动叶轮高速旋转,使液体产生离心力,从而将液体吸入泵体并进行输送。
循环水泵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设备,广泛应用于供水、消防、冷却、暖通空调等领域。
1.2 循环水泵的工作流程循环水泵的工作流程一般包括启动、运行、停止三个阶段。
1.2.1 启动阶段循环水泵启动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检查泵体和管路是否有漏水。
2)确认泵体是否有被堵塞物。
1.2.2 运行阶段循环水泵进入运行阶段后,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保持循环水泵稳定运行,不过载、不超速。
2)定期检查循环水泵的运行状态,如电流、温度等参数是否正常。
3)注意维护循环水泵的油脂润滑系统,定期更换润滑油。
4)定期清洗泵体,避免泥沙堆积造成堵塞。
1.2.3 停止阶段循环水泵停止阶段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缓慢关闭出水管阀门,减少水锤现象。
2)关闭循环水泵。
3)清理泵体和管路,避免积水和杂物堵塞。
第二章循环水泵的维护保养2.1 循环水泵的常规维护为了确保循环水泵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以下常规维护工作:1)定期检查循环水泵的机械密封,如有磨损或损坏应及时更换。
2)保持循环水泵的冷却及润滑系统的正常工作。
3)定期检查循环水泵的电路及接线,确保连接牢固、绝缘良好。
4)定期清洗水泵的叶轮和内部部件,防止堵塞。
2.2 循环水泵的故障排除在使用循环水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故障情况:1)漏水故障:可能是机械密封磨损或松动造成的,需要检查并更换。
2)泵体堵塞:可能是由于泥沙、杂物等堵塞泵体,需要清洗或疏通。
3)电机过热:可能是由于电机负载过重或散热不良造成的,需要检查散热设备并减少负载。
2.3 循环水泵的定期检查为了确保循环水泵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定期检查,包括以下内容:1)检查循环水泵的外观,如有损坏应及时修复。
《水灭火工程》复习提纲第一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特点:是当今世界普遍使用的固定自动灭火系统,国内外实践证明,该系统经济实用,有着极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迄今为止人类发明的最好的灭火系统。
设置该系统的建筑物死亡人数可以减少1/3到2/3,财产损失可以减少1/2到2/3。
灭火效率高,灭火成功率大于96%,接近100%。
发展方向:1.水滴向细或超细方向发展和演变,系统变为水喷雾灭火系统和细水雾灭火系统;2.水滴向大或超大水滴方向发展,目的是更强有力地穿透羽流和火焰到达燃烧物着火表面以实现灭火,主要体现在大水滴喷头和ESFR喷头等;3.闭式喷头向快速反应方向发展。
国际知名消防组织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ISO/TC21 防火保护和灭火设备技术委员会;ISO/TC92 火灾安全技术委员会;ISO/TC94人员安全防护服装与设备技术委员会;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美国消防协会(NFPA);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L);美国工厂互助研究公司(FM);美国试验与材料学会(ASTM);英国标准学会(BSI);德国标准化协会(DIN);法国标准化协会(AFNOR);日本工业标准委员会(JISC)第二章沿程阻力变化沿程水头损失:克服流体质点内部以及与边壁的摩擦阻力做功,消耗能量产生的水头损失。
沿程水头损失242fl vhR gλ=,对于圆管其水力半径R=d/4,22fl vhd gλ=,计算液体运动沿程水力损失的关键是确定沿程阻力系数λ。
圆管层流中沿程阻力系数λ仅是雷诺数的函数且与雷诺数成反比,λ=64/Re。
紊流沿程阻力系数的变化规律见下文关于“尼古拉兹试验、莫迪图”相关内容。
尼古拉兹试验、莫迪图尼古拉兹试验:用不同粒径的人工砂粘贴在不同直径管道的内壁上,给定不同的流速,观测沿程阻力系数变化规律。
尼库拉兹试验是观测λ随r0/Δ及Re=vd/υ的变化规律。
1.当Re<2000时,沿程阻力系数与雷诺数Re的关系为直线Ⅰ,而与相对光滑度无关。
187第四章 泵在系统中的运转工况4.1 泵运转时的工况点泵在系统(泵装置)中运转。
泵的工作状况是通过转速、流量、扬程和效率来表示。
泵究竟在哪一点运转,取决于泵的特性和泵装置的特性。
泵装置(图4-1)是指泵、泵的附件、吸入管路和压出管路以及吸入池和压出池的总称。
泵的附件是指装在泵或管路上的真空计、流量计、压力计、滤网底阀、修理阀、调节阀等。
由水力学可知,单位重量液体自吸入池液面移到压出池液面要克服的阻力c H 为h p p H H z c ∑+'-''+=γ (4-1)式中c H ——泵装置的阻力或称装置扬程;z H ——压(排)水池和吸水池液面的高度差;h ∑——管路中水力损失总和。
它包括:1) 吸水管路上的各种局部水力损失,主要是由底阀、弯管和收缩管等引起的;2) 吸水管路沿程摩擦水力损失;3) 排出管路上的各种局部损失,如弯管、调节阀流量计等处的水力损失;图4-1 泵装置1884) 排出管路的沿程摩擦水力损失。
泵装置中各种水力损失与液体流速平方成正比,因此,管路中水力损失的总和可用下式计算。
22KQ g2h =υξ=∑∑ 所以,装置扬程的计算式可写成2KQ p p H H z c +'-''+=γ (4-2)以式(4-2)表示的)(Q f H c =关系曲线,称为装置特性曲线或称管路特性曲线(图4-2)。
将装置特性曲线)(Q f H c =与泵特性曲线)(Q f H =画在同一坐标图上,二曲线相交于M 点(图4-3)。
M 点就是泵运转的工况点。
图4-2 装置特性曲线 图4-3 泵的运转工况点泵能够在M 点稳定运转是因为M 点表示泵的扬程与泵装置的扬程相等,即单位重量液体经过泵所得到的能量等于把单位重量液体自吸水池移到排水池所需做的功。
假如泵在比M 流量大的A 点运转,很明显,这里装置扬程大于泵的扬量;说明把液体从吸水池送到排水池所需做的功大于液体从泵得到的能量,这时,液189体因能量不足而减速,流量减小,工况点A 沿泵特性曲线向M 点移动。
反之,如果泵在流量小于M 点的B 点运转,则装置扬程小于泵的扬程,液体从泵得到的能量除用于从吸水池到排水池所需能量外,还有剩余,因此,管路内液体将加速流动,流量增大,B 点向M 点靠近。
可见,M 点是能量平衡的稳定工况点。
因此,泵的工况点必然是在泵特性曲线与泵装置特性曲线的交点上。
图4-4 泵的不稳定工况 图4-5 泵向水池供水时的不稳定工况有些低比转数泵的特性曲线常常是一条有极大值的曲线,即所谓带驼峰型的特性曲线,如图4-4所示。
这样泵特性曲线有可能和装置特性曲线相交于两点K 和M 。
M 点如前所述,为稳定工况点。
而K 点则为不稳定工况点。
当泵的工况因为振动,转速不稳定等原因而离开K 点,如向大流量方向偏离,则水泵扬程大于装置扬程,管路中流速加大,流量增加,工况点沿泵特性曲线继续向大流量方向移动,直至M 点为止。
当工况点向小流量方向移动,直至流量等于零为止,若管路上无底阀或逆止阀,液体将倒流。
由此可见,工况点在K 是暂时平衡,一旦离开K 点后便不再回到K 点,故称K 点为不稳定平衡点。
工况的稳定与不稳定可用下式判断:如dQ dH dQ dH c >则这点为稳定工况;如dQdH dQ dH c >则这点为不稳定工况。
如图4-5所示,具有驼峰特性的泵在系统中运转,这时泵的特性曲线与装置特性可能相交于两点,可能会发生一种不正常的运转情况。
泵向排水池送水,而排190水池又向用户供水,如泵的流量Q 大于用户用水量1Q ,则水池中水面升高。
水泵开始运转时水池中的水面高度为i ,装置特性曲线为I ,假如水泵流量A Q 大于1Q ,则水池中水面将升高,在水面升高同时,装置特性曲线也向上移动,当水面上升到K 点时,装置特性曲线为Ⅲ,此时装置特性曲线与水泵特性曲线相切于M 点,如此时水泵流量M Q 仍比1Q 大,则水池中水面继续上升,装置特性曲线与水泵特性曲线相脱离,于是水泵流量将立刻自M Q 急变到零。
这时水池中水面就开始下降,装置特性曲线重新与泵特性曲线相交于两点,但因为此时泵的流量等于零,泵的扬程低于装置的扬程,故泵仍不能将水送入压水池,直到水池中水面降到j 时,泵才重新开始送水,此时装置特性曲线为Ⅱ,流量为B Q ,以后水池中水面又上升,重复上述过程。
由上述可见,泵具有带驼峰的特性曲线是造成泵在装置中不稳定运行的内在因素。
但是,是否稳定还要看装置特性的情况如何。
因此,具有带驼峰的特性曲线的泵在不同装置中运行时,并非必定都产生不稳定工况。
在设计低比转数泵时,如果不管用途如何单纯追求泵具有陡降特性,并非上策,反而不经济。
这是因为:1) 为了获得陡降的特性,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使叶片出口安放角小于20°,这必然要增大叶轮外径。
使泵体积变大。
2) 叶片出口安放角小,使叶片的重迭性增加,从而增加了叶轮流道的摩擦阻力。
同时叶轮外径加大,圆盘摩擦损失增加,结果泵的效率降低,为此相应的运转费用的增加也是不能忽视的。
因此 ,在设计泵时,应与用户很好协商研究水泵的使用条件,使泵在系统中可靠而合理地运转。
在进行装置设计时,若确定了装置的用途、容量、工作条件和装置内各设备的布置及压力关系,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装置的效能,对于用来使各设备间液体流动的泵,也要给出保证上述性能的最佳参数。
据此选择或设计的泵,应满足运转安全、稳定、经济、可靠等要求。
4.2 泵的串联运转191在泵装置中,若一台泵的扬程不能满足要求,或者是为了改善泵的汽蚀性能,常将两台泵串联运转。
如图4-6。
两泵串联时的总扬程等于两泵在相同流量时的扬程之和,两泵流量必然相同,为了保证两泵在高效率区工作,要求它们最佳工况点的流量相等或相近。
图中Ⅰ、Ⅱ分别为不同的两台泵单独运转特性曲线,将两泵在相同流量下的扬程相加,即可得总扬程曲线Ⅲ,它装置特性曲线)(Q f H C =交于M 点,自M 点作垂线,交泵特性曲线于I A 、∏A ,即分别为两泵的运转工况点。
图4-6 泵的串联运转 图4-7 特性不同的泵的串联运转当两台不同的特性的泵串联运转时(图4-7),串联合成特性曲线为Ⅲ,在B Q Q <的各点(如A 点),两泵均能正常工作,当B Q Q >时,两泵的总扬程小于泵Ⅱ的扬程,若泵Ⅰ作为串联工作的第一级,则泵Ⅰ变为泵Ⅱ吸入侧的阻力,使泵Ⅱ吸入条件变坏,有可能成为汽蚀的原因;若泵Ⅰ作为串联工作的第二级,则泵Ⅰ变为泵Ⅱ排水侧的阻力,泵Ⅰ处于水轮机工作况态。
我们称这种工况点是水泵的非正常运转工况。
所以,在上述两泵串联的系统中如果要求管路的流量大于B Q 是不合理的。
4.3 泵的并联运转192大、中型排灌站常有两台以上的泵并联工作的情况。
如图4-8两台泵从两个高低不同的水池取水,并将水送入同一排水池,现求此两台泵的工况点。
按水泵装置的比例,画出水泵Ⅰ和Ⅱ各自的特性曲线。
水泵Ⅰ自液面A 吸水,故其特性曲线座标零点应从A z 水平面开始。
水泵Ⅱ自液面C 吸水,故其特性曲线座标点应从C z 水面算起(图4-8)。
如在B 点设置一根测压管,测压管中的液面必会上升,上升到y 的高度。
借助于y ,可以列出AB ,CB ,BD 三段管路中液体的流量方程式。
4.3.1 管路AB 的流量方程水泵Ⅰ的扬程消耗于将液体自A 液面提升到B 点;消耗于克服B 点的压力水头B z y -;消耗于克服于AB 管的水力损AB h 。
为了简化问题速度水头略去不计,则可得到AB B B A I h )z y ()z z (H +-+-=上式中,I H 为已知数,从这个公式可引出)(Q f y =的关系式AB A h z H y -+=121Q K z H AB A -+= (4-3)图4-8 泵的并联运转193式中A z H +1就是图4-8中的特性曲线Ⅰ;对特性曲线Ⅰ上各个纵座标减去相应流量的水力损失,就可得到AB h I -即B 点测压管中液面高度y 与AB 管中流量的关系式。
4.3.2 管路CB 中的液体流量方程与AB 管路引出流量方程的方法一样,可以引出CB 管路中液体的流量与B 点测压管中液面高度y 的关系式,即CB B C B II h )z y ()z z (H +-+-=所以CB C II h z H y -+=2CB C II Q K z H -+= (4-4) 上式就是图4-8中曲线ⅡCB h -的表达式。
4.3.3 管路BD 中液体的流量方程管路BD 中的流量必等于管路AB 与CB 中流量之和,将曲线AB h I - 与ⅡCB h -的横座标相加,就可得管路BD 的流量与B 点测压管液面高度y 的关系曲线。
另一方面B 点测压管中液面高度与排水池中液面高度D z 之差值,就是液体在管路BD 中流动的水力损失2Q K BD ,所以还可建立一个y 与Q 的关系式2BD BD D BD D Q K z h z y +=+= (4-5) 用式(4-5)的关系可以绘出y 与BD Q 的关系曲线。
上述两条曲线的交点M 决194定了测压管中液面的高度y 。
自M 点向左作水平线交AB h I -于I M ,交ⅡCB h -于 M ,自I M 向上作垂直线交曲线Ⅰ于I K ,I K 就是水泵的工况点),(I I H Q 。
自II M 向上作垂直交曲线Ⅱ于∏K ,得水泵Ⅱ的工况点)H ,Q (II II 。
显然,管路BD 中的流量∏+=q Q Q I BD 。
由图4-8可见,在并联行中,泵Ⅰ和泵Ⅱ的流量较每台泵单独在该系统中运行时的流量小。
管路特性曲线的斜度越大,则泵并联运行时的流量增加的程度越小。
由图4-9可看出,如管路特性为C H ,并联工作中的泵Ⅱ流量为零,实际上只有泵Ⅰ向管路中供水,泵Ⅱ相当于关死状态,这会引起泵内液体发热。
如管路的特性为cH ''时,泵Ⅱ流量将为负值,即液体从泵Ⅱ的出口流向进口,可能引起该泵反转。
所以,两泵在具有像C H 左边这样特性的系统中并联运转是不合理的。
值得指出的是,用两台特性相同的泵运转增加流量时,可以采用并联或串联的方法。
但是,究竟那种方法有利。
这取决于管路的特性。
如图4-10曲线所示。
对于这种情况,通过并联和串联运转特性Ⅰ、Ⅱ交点的管路特性C H 是这两种运转方式优劣的界域。
当管路特性为CH '这样的曲线时,并联运转工况点2A '的流量比串联运转工况点2A 的流量大;另一种情况是当管路特性为cH ''这样曲线时,串联运转工况点2B 的流量比并联运转工况点2B '的流量大。
195图4-9 具有下降特性泵并联运转 图4-10 相同特性泵串联、并联运转综上所述,在一个供水装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泵协同工作时,必须考虑它们共同工作特点及管路特性,以确定装置最有利的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