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飞将军李广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204.50 KB
- 文档页数:4
飞将军李广-鲁人版《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鲁人版《史记》中关于飞将军李广的记载,了解古代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于古代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飞将军李广的生平和战功介绍。
2.飞将军李广的个人品质和军事才能评价。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
2.难点:文本中对飞将军李广的评价和描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授课对史记中关于飞将军李广的介绍和描述进行详细讲解。
2.互动式讨论法: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小组讨论法:设立小组,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以提升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入史记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入境史记,了解古代人物和文化。
2.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史记中有关飞将军李广的篇章,了解其生平事迹和战功。
3.分析:利用问题导向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对于飞将军李广的评价和描述进行分析和解读。
4.互动: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展开讨论和交流,梳理出不同的观点和思路。
5.总结:总结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结果,对文本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
六、教学效果评估1.能够明确和准确地复述所学内容和观点。
2.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讨论和交流,理解并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4.能够编写与古代文化和历史相关的文章,展示个人对于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和解读。
5.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视野。
七、拓展活动1.阅读其他古代文化和历史相关文本,对文本中的人物和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
2.参观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址,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遗存和遗迹。
3.参加文化和历史类的知识竞赛和活动,提高自身相关知识和能力。
4.编写相关文章和论文,展示自身的学术研究和思考成果。
10 荆轲美得深沉,美得悲壮的易水壮士——荆轲有人说,你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
也有人说,你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你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
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你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你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你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
当楚国的宫殿在战火中坍塌的时候,当长平冤魂在地下悲号的时候,当诸侯国的王侯大臣成为降臣贱虏的时候,当不可一世的秦王虎视天下的时候,你,荆轲,燕地的热血男儿,需要做出抉择……于是,你成了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你也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你也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然而你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
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
你,荆轲,你这千古侠士,图藏七寸匕首,血溅秦朝王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生的诀别,这是跨越生死的美,美得深沉,美得悲壮!易水壮士——荆轲荆轲(?~公元前227),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为人仗义豪爽,结识了许多豪侠义士,后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后来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因失败而被杀。
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9 垓下之战英雄残阳如血,如血的却不仅仅是残阳。
天边最后一抹斜晖掠过阴霾流连在垓下早已因战火而焦黑的土地上。
断箭和长戈零落遍地,死亡的气息弥漫,让每一个生还的楚军将士战栗。
除了他——西楚霸王,江东项藉。
手抚乌骓略显失色,目光在江东的山水迷雾中游移,他坚信,即使山下是淮阴侯的十万铁骑,他也能够杀出重围,再开一片天地,他坚信。
回想当年少年意气,一句“彼可取而代也”,石破天惊!巨鹿之战怒斩宋义,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军,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入秦,自号西楚霸王,封赏天下,何其壮哉!起兵至今,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他更承受不了的是虞姬如此沉重的话语:“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原因在你自己。
巨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卒二十万;称霸咸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黥布……亚父极力反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不去听从那些文臣武士们的妙计。
可是他错了,横亘在面前的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乌江,而步步紧逼的是势如压城的千万铁骑。
远方的冠盖是汉王,一阵得意的欢笑震荡四野:“项王,你可知你为何败于我手?你自命天纵英才,可凭一己之力平四海,你错了!我求贤若渴,用人不疑,夜追韩信;你一不知人,二不善任,气走范增。
如此,你众叛亲离,我渐丰羽翼。
不纳人言,你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雕楼;始皇奢掠黔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
你一意孤行,我则充分听取臣子意见。
函谷关前,范增劝你强攻,你按兵不动;鸿门宴上,张良让我谢罪,我以身脱险。
项王啊项王,由此看来,只该我大汉并吞八荒,横扫六合,包举宇内,席卷天下。
”霸王怔怔地笑了,充满着苦涩与无奈,不知此刻,是对过分自信的怅惘,对未能听取意见的悔悟,还是那无奈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残阳如火,如火的不仅仅是残阳,喷薄而出的,还有霸王颈中的一腔热血。
《李将军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与李广有关的诗文及警句格言。
(2)掌握生动的细节描写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文本及诗文研读,分析李广这一人物形象。
(2)通过合作探究,深入了解“李广难封”的悲剧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研读和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文本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素养。
【教学重难点】通过拓展阅读及对文本的研读,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李广难封”的悲剧原因。
【课前准备】1、收集整理与李广有关的诗文。
2、结合复习教学案,认真研读文本,疏通巩固字词句。
【课时安排】1课时(整篇文章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在疏通字词句,了解文章大意;今天讲的是第二课时,重在阅读与赏析。
)【教学过程】一、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疏通了文言字词,大致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生平事迹和为人。
李将军富有传奇色彩的悲剧的一生,让我们既同情,又悲愤。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与欣赏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李将军的性格特征,探究其难封的悲剧原因。
二、至今犹忆李将军。
活动:请同学们先阅读下面的诗歌,再结合文本中的相关情节作具体评价,了解人们至今犹忆李将军的原因,进一步完善李将军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设计意图】适当引入诗歌内容,把文本内容串联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既巧妙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让学生通过品读鉴赏,体味揣摩诗歌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完善李将军在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1、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燕歌行》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3、千古李将军,夺得胡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辛弃疾《卜算子漫兴》三、任凭后人如是说。
活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已沉寂在岁月的风尘中,留下的是后人对他们的景仰与评说。
请同学们品读下列内容,结合文本体味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魅力。
【设计意图】因为李广是一位历史人物,且是一位著名的悲剧英雄,所以当时及后世对他的评价一定很多。
《李将军列传》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李广的人物形象,感悟其忠勇、刚毅、正直的品质。
2.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对李广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李广的人物形象分析。
2.文言文阅读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李广形象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对李广的初步了解,引导同学们关注李广的形象和事迹。
2.教师简要介绍《李将军列传》的作者和背景。
二、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翻译。
(1)李广的勇猛善战:如“广乃令士卒皆下马,解鞍,各饮马。
广身自射之,杀二人,生得一人,以马上之,于是胡骑皆惊,走不敢追。
”(2)李广的忠诚正直:如“广曰:‘吾诚得尽力,然终不能害汉,吾亦不忍为之。
’”(3)李广的悲壮命运:如“广乃叹曰:‘吾尝游猎,见一虎,吾自度不能胜之,乃以剑刺之。
今胡骑如云,吾尚不能胜,何面目立于天下!’遂引刀自刎。
”3.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广为人长,猿臂,善射,其射无不中。
”三、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谈谈对李广形象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李广的忠勇、刚毅、正直品质。
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李广会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形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阅读《李将军列传》全文,对李广的形象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李广形象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李广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课堂讲解1.分析李广所处的历史背景,如汉匈战争、民族矛盾等。
2.分析李广形象的文化内涵,如忠诚、勇敢、正直等品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李广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李广的品质和精神风貌。
2.讨论李广形象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如何传承和发扬李广的精神?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李广形象的理解。
. . . . .... . . . . . . .. . . . . . ........ 《李将军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 】1、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2、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3、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4、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第一课时【预习导航】1、链接导入《飞将军》台湾· 余光中两千年的风沙吹过去, 一个铿锵的名字留下来。
他的蹄音敲响大戈壁的寂寂。
听,匈奴,小草的浅处, 脸色比惊惶的荒沙更黄。
他的传说流传在长安。
谁不相信?从灞桥到灞陵,他的长城比长臂更长, 胡骑奔突突不过他臂弯。
太史公幼时指过他的背影。
弦声叫,矫矫的长臂抱, 咬,一巨怪石痛成了虎啸, 箭羽轻轻在摇,飞将军,人到箭先到。
举起,你无情的长臂, 杀,匈奴的射雕手。
杀,匈奴的追兵,杀,无礼的亭尉你无礼, 杀,投降的羌人,杀,白发的将军,大小七十余战, 悲哀的长臂,垂下去。
柳荫下,汉室的童子在戏捉单于, 2、李广简介李广是汉代抗击匈奴的爱国名将,也是司马迁笔下的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形象。
李广一生 历事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以勇力才气知名于时,号称天下无双,然而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 余战,却终生未有封侯之赏,最后以军行失道获罪,愤而自杀。
汉初的边境战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其自然和人文特点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异常艰苦和残酷。
远离后方的长途奔袭,急风暴雨般的仓卒遭遇,以及众寡悬殊的孤军奋战,成为经常作战的方 式。
李广非凡的勇敢、决断和应变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怀,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治军方法, 使他成为受部下拥戴、屡建战功。
作为驰骋边疆,保护汉朝百姓性命安全的举足轻重之人,李 广英勇善战、忠于职守,成为汉朝安定的法宝。
3、为加点字注音 槐里 首虏 秩八百石 勒兵 上山陈骁骑详死睨暂腾赎为庶人颍阴侯呵止 没镞麾下 讷口 骠骑 数自请行数奇愠怒 糒醪 食其 自刭悛悛1 / 8. . ... .勒习: 亡马步行: 即有急: 用坚其意:是时会暮: 故弗从: 杀其骑且尽:上山陈:彼虏以我为走:出护其兵:不知广所之:身自射彼三人者: 【问题探究】1、结合注释,翻译理解 1-2 段。
自读文本飞将军李广学生用书[P111~P112]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莫府省约文书籍事B.广暂腾而上胡儿马C.行十余里,广详死D.胡虏益解解析:选B。
A项,“莫”同“幕”。
C项,“详”通“佯”,假装。
D项,“解”同“懈”,松散,懈怠。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吾相.不当侯邪相:命相B.行可.数百里可:约C.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谕:说明D.吏当.广所失亡多当:应当解析:选D。
当:判罪。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军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②鞭.马南驰数十里③匈奴日.以合战④络而盛卧.广⑤于是至汉,汉下.广吏⑥尝夜从.一骑出⑦士兵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③/②⑤/④⑥/⑦⑧C.①②③/⑤/④⑦/⑥⑧D.①②③⑤/④⑥⑦⑧解析:选B。
①③名词作状语;②⑤名词作动词;④⑥使动用法;⑦⑧意动用法。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广不为后人..B.而广意气..自如C.还,赏不行..D.饮.食.与士共之解析:选D。
A.后人:古义,在别人之后;今义,后代的人。
B.意气:古义,神情意态;今义,意志和气概。
C.不行:古义,没有实行;今义,不被允许。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中贵人将.骑数十将:带领B.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生:活C.吾去.大军数十里去:距离D.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之:的解析:选D。
之:到,往。
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②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③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④今如此以百骑走.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解析:选D。
第五单元英雄悲歌英雄的最大悲剧就在于:英雄不但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别人鲜血的喂养,而且在其走上末路之际还会裹挟许多人成为殉葬品。
其实,每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过程,英雄也不例外。
他们并非神话世界的神仙,他们也曾面对困境,面对利益的选择,也会做错事、傻事。
英雄往往会失去最有价值的东西——生命,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剧吗?然而,失去生命的人太多,但并非都是英雄,而他们之所以被认为是或能称得上是英雄,或是因为他们在毁灭自身生命时所表现出来的原始生命的强大的张力,或是因为其人性中那超于流俗的霸气、勇力或侠义刚性,或是因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洁的品格和为了正义、为了大众而勇于献身的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他们死的价值所在,也正是他们的个体产生震撼力的根本所在。
9 垓下之战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身亡。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事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一、字音垓.下(ɡāi)阳夏.(jiǎ)深堑.(qiàn)穀.城(Gǔ)乌骓.(zhuī)阕.(què)绐.曰(dài) 刈.旗(yì) 辟.易(bì) 舣.船(yǐ) 披靡.(mǐ) 瞋.目(ch ēn) 王翳.(yì) 二、通假字 ①楚兵罢.食尽 罢,通“疲”,疲惫 ②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傅,通“附”,附着,靠近 ③辟.易数里 辟,同“避”,退避 三、一词多义(1)乃⎩⎪⎨⎪⎧①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副词,于是,就②汉军乃.觉之 副词,才③乃.有二十八骑 副词,只,仅仅 (2)及⎩⎪⎨⎪⎧①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连词,和,与②以故汉追及.之 动词,赶上,追上③及.其死,鲁最后下 介词,到,至 (3)为⎩⎪⎨⎪⎧①使各自为.战 介词,给、替②为.之奈何 介词,对③愿为.诸君快战 介词,替④期山东为.三处 动词,作为 (4)独⎩⎪⎨⎪⎧①今独.臣有船 副词,唯独,仅仅②籍独.不愧于心乎 副词,难道,表反问 (5)故⎩⎪⎨⎪⎧①若非吾故.人乎 形容词,旧,原来的②故.分其地为五 连词,所以 (6)固⎩⎪⎨⎪⎧①其不至固.宜 副词,固然②今日固.决死 副词,必定 (7)且⎩⎪⎨⎪⎧①楚兵且.破 副词,即将,将要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连词,况且 (8)与⎩⎪⎨⎪⎧①君王能与.共分天下 介词,跟②尽与.韩信 动词,给 (9)自⎩⎪⎨⎪⎧①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介词,从②项王自.度不得脱 代词,自己(10)以⎩⎪⎨⎪⎧①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介词,用在方位词前,表空间上的界限②以.与彭越 介词,拿③以.舒屠六 介词,用④以.故汉追及之 介词,因为⑤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介词,把四、古今异义①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
自读文本飞将军李广学生用书[P111~P112]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莫府省约文书籍事B.广暂腾而上胡儿马C.行十余里,广详死D.胡虏益解解析:选B。
A项,“莫”同“幕”。
C项,“详”通“佯”,假装。
D项,“解”同“懈”,松散,懈怠。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吾相.不当侯邪相:命相B.行可.数百里可:约C.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谕:说明D.吏当.广所失亡多当:应当解析:选D。
当:判罪。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军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②鞭.马南驰数十里③匈奴日.以合战④络而盛卧.广⑤于是至汉,汉下.广吏⑥尝夜从.一骑出⑦士兵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③/②⑤/④⑥/⑦⑧C.①②③/⑤/④⑦/⑥⑧D.①②③⑤/④⑥⑦⑧解析:选B。
①③名词作状语;②⑤名词作动词;④⑥使动用法;⑦⑧意动用法。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广不为后人..B.而广意气..自如C.还,赏不行..D.饮.食.与士共之解析:选D。
A.后人:古义,在别人之后;今义,后代的人。
B.意气:古义,神情意态;今义,意志和气概。
C.不行:古义,没有实行;今义,不被允许。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中贵人将.骑数十将:带领B.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生:活C.吾去.大军数十里去:距离D.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之:的解析:选D。
之:到,往。
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②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③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④今如此以百骑走.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解析:选D。
①并且;②将要;③④逃跑。
7.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汉文帝时,李广从军击匈奴,因“杀首虏多”,提为汉中郎。
汉景帝时为上郡太守,发生“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李广解鞍惑胡骑”一事,表现李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超人胆略。
B.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认为他命运不好,不允许,最后同意他出战。
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从东道出兵,又是不顺。
李广最终悲愤自刎。
C.李广虽是一代名将,但也不是没有缺点。
杀霸陵尉一事就暴露了其性格上的缺点。
D.司马迁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解析:选B。
“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汉武帝先是认为李广年老,不允许。
8.翻译下列句子。
(1)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李广的一百骑兵都非常害怕,想纵马掉头逃跑。
(2)这时正好天晚,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
三、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
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
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
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
青尝从入至甘泉居室,有一钳徒相.青曰:“贵人也,官至封侯。
”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青壮,为侯家骑,从平阳主。
建元二年春,青姊子夫得入宫幸.上。
皇后,堂邑大长公主女也,无子,妒。
大长公主闻卫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
青时给事建章,未知名。
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
其友骑郎公孙敖与壮士往篡取之,以.故得不死。
上闻,乃.召青为建章监,侍中。
及同母昆弟贵,赏赐数日间累千金。
孺为太仆公孙贺妻。
少儿故与陈掌通,上召贵.掌。
公孙敖由此益贵。
子夫为夫人。
青为大中大夫。
元朔元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
其秋,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
明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余人,败韩将军军。
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
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
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
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
青校尉苏建有功,以一千一百户封建为平陵侯。
使建筑朔方城。
青校尉张次公有功,封为岸头侯。
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
《诗》不云乎,‘薄伐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
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虏二千三百级,车辎畜产毕收为卤,已封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谿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蒲泥,破符离,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余万,全甲兵而还,益封青三千户。
”其明年,匈奴入杀代郡太守友,入略雁门千余人。
其明年,匈奴大入代、定襄、上郡,杀略汉数千人。
(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钳徒相.青曰相:帮助B.青姊子夫得入宫幸.上幸:受宠幸C.上召贵.掌贵:使……显贵D.匈奴逆.天理,乱人伦逆:违背解析:选A。
相,相面。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以.为兄弟数以.故得不死B.汉令将军李息击之.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C.乃.使人捕青乃.召青为建章监D.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造谋藉兵,数为.边害解析:选C。
于是,就。
A.把;因为。
B.代词,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匈奴。
D.作为;成为。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青是自小就在平阳侯家做仆人,后来回到父亲郑季那里牧羊。
卫青长大后,当了平阳侯家的骑兵。
B.皇后陈阿娇是堂邑大长公主刘嫖的女儿,没有生儿子,却嫉妒别人,听说卫子夫受到武帝宠幸,且有了身孕,很嫉妒她,就派人逮捕了卫青。
C.元朔二年,匈奴侵入边境,杀死辽西郡的太守。
汉朝命令李息前去攻打匈奴,又命令车骑将军卫青从云中出发,向西去攻打匈奴,结果大败匈奴。
D.汉武帝对于卫青的重用,有姐姐卫子夫得皇帝宠幸的因素,但主要是个人才干的显露。
解析:选D。
大长公主派人逮捕卫青。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余人,败韩将军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郑季前妻生的儿子们都把他当作奴仆来对待,不把他算作兄弟。
(2)第二年,匈奴侵入边境,杀死辽西郡的太守,掳掠渔阳郡二千多人,打败了韩安国将军的军队。
参考译文:大将军卫青是平阳县人,他的父亲郑季充当县中小吏,在平阳侯曹寿家供事,曾与平阳侯的小妾卫媪通奸,生了卫青。
卫青是平阳侯家的仆人,小的时候回到父亲郑季家里,他父亲让他牧羊。
郑季前妻生的儿子们都把他当作奴仆来对待,不把他算作兄弟。
卫青曾经跟人来到甘泉宫的居室,有个脖子上戴着铁枷的犯人给卫青相面说:“你是个贵人,将来能当大官,封侯!”卫青笑一笑说:“我是被人奴役的人所生的孩子,能不挨他人打骂就心满意足了,怎敢想到封侯的事呢!”卫青长大后,当了平阳侯家的骑兵,时常跟随平阳公主。
汉武帝建元二年的春天,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进入皇宫,受到武帝的宠幸。
皇后(陈阿娇)是堂邑大长公主刘嫖的女儿,没有生儿子,却嫉妒别人。
大长公主听说卫子夫受到武帝宠幸,且有了身孕,很嫉妒她,就派人逮捕了卫青。
当时卫青在建章宫供职,尚不出名。
大长公主逮捕囚禁卫青,想杀死他。
卫青的朋友骑郎公孙敖就和一些壮士把他抢了出来,因为这个原因,卫青没有死。
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就召来卫青,任命他当建章监,加侍中官衔。
连同他的同母兄弟们都得到显贵,皇上给他们的赏赐,数日之间竟累积千金之多。
卫孺做了太仆公孙贺的妻子。
卫少儿原来同陈掌私通,武帝便召来陈掌,使他显贵。
公孙敖因此也越来越显贵。
卫子夫做了武帝的夫人。
卫青升为大中大夫。
元朔元年春天,卫子夫生了男孩,被立为皇后。
这年秋天,卫青当车骑将军,从雁门出境,率领三万骑兵攻打匈奴,斩杀敌人几千人。
第二年,匈奴侵入边境,杀死辽西郡的太守,掳掠渔阳郡二千多人,打败了韩安国将军的军队。
汉朝命令李息将军攻打匈奴,从代郡出兵;又命令车骑将军卫青从云中出发,向西去攻打匈奴,直到高阙。
于是攻取了河南地区,直到陇西,捕获敌人几千名,缴获牲畜几十万头,打跑了白羊王和楼烦王。
汉朝就把河南地区改设为朔方郡,并把三千八百户给卫青让他做长平侯。
卫青的校尉苏建有军功,朝廷也划定一千一百户封邑封苏建为平陵侯,并派苏建修筑朔方城。
卫青的校尉张次公有军功,被封为岸头侯。
天子说:“匈奴悖逆天理,悖乱人伦,侵凌长辈,虐待老人,专以盗窃为事,欺诈各个蛮夷之国,策划阴谋,凭借其武力,屡次侵害汉朝边境,所以朝廷才调动军队,派遣将领,去讨伐他的罪恶。
《诗经》上不是说‘征讨狁,直到太原’;‘出征的战车,万马奔腾’,‘修筑那座朔方城’。
如今车骑将军卫青越过西河地区,直到高阙,斩杀敌军两千三百人,缴获他们的全部战车、辎重和牲畜,已被封为列侯,于是往西平定了河南地区,巡行榆谿的古代要塞,越过梓领,架设北河的桥梁,讨伐蒲泥,攻破符离,斩杀敌人的轻捷精锐的士卒,捕获敌人的侦察兵三千零七十一人,捉到敌人的间谋,割下死敌的左耳以计功劳,赶回敌人的一百多万只马、牛和羊,保全大军,胜利回师,增封卫青三千户。
”第二年,匈奴侵入边境,杀死代郡太守友,侵入雁门,掠走一千余人。
第二年,匈奴大规模入侵代郡、定襄、上郡,斩杀抢掠汉朝百姓几千人。
四、语言表达13.根据下面的材料,对具有“社交控”倾向的人提出合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