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7高考历史真题分解必修三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2
注:本资料由《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独家提供。
试题精选自2007年----2012年全国各地所有高考试题......分解而成,排版工整、合理,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
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上传到其它网站,谢谢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教版)整理人:智玉、朱跃学、龚哲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名题分解一、选择题2012年题组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2011年题组(无)2010年题组1.(2010·广东文综·17)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解析】“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目的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A、B、C选项提法刚好与之相左。
【答案】D2009年题组1.(2009·海南历史·22)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C.提高人民群众水水平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解析】“双百”方针提出是在1956年,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了使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会更大的作用,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
【答案】D2008年题组1.(2008·广东文基·26)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A. 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B. 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C. 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D. 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解析】由于一些反右派运动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学术争论被说成是阶级斗争,所以说“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是不正确的。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发生变化。
(2)1956年初,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3.内涵: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判断正误(1)“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内涵不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即在文学艺术领域强调“百花齐放”,在学术研究领域鼓励“百家争鸣”。
( √)(2)“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没有区别的。
( ×) 4.特点:是一个基本性的、长期性的方针。
5.成就(1)主题: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2)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3)其他:文艺期刊增多、质量提高等。
6.影响(1)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2)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概念辨析“双百”方针≠自由化方针“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的方针。
中国宪法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和学术自由。
但是,“双百”方针所指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内,在保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二、曲折的年代1.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
2.表现(1)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2)一些优秀的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都遭到错误批判。
3.影响(1)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问题思考材料1957年,艾青写了一篇寓言诗,一只蝉从早到晩在树上叫的都是一个调子,而它自豪的正是“一口气唱很久也不会变调”。
课后训练基础巩固1.下图所示邮票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提出的背景包括()①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已经消失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③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④知识分子还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中共中央提出“双百”方针是在()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3.“双百”方针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自由”,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文艺在形式风格上可以自由发展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讨论C.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自由D.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自由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中的“百花齐放”主要针对()A.政治领域B.学术领域C.艺术领域D.经济领域5.1957年2月,中央实验歌剧院在北京上演了古典歌剧《茶花女》,这是第一次将西方古典名剧全本在新中国公演。
这主要是因为()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C.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D.“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实施6.爷爷讲,在那段日子里,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这样看美国大片。
“那段日子”的文化生活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劳动改造B.传统戏剧群众基础比较广泛C.“左”倾错误的影响D.文艺界“双百”方针难以推行7.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事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样板戏”几乎长期独占了文艺舞台B.“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C.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实行文化专制D.文艺界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8.观察下图,判断这部电影最早发行的时期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B.20世纪70年代初C.20世纪80年代初D.21世纪初能力提升9.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这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在其鼓舞下,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入了又一个春天。
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欣欣向荣。
[过关习题](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2·苏州业水平检测)1956 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在三大改造的背景下提出的②强调艺术上的‚百花齐放‛,术上的‚百家争鸣‛③促进了技术和文艺术领域的繁荣④涌现出《定军山》《渔光曲》等优秀电影作品A.①②③ B.①③④.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定军山》拍摄于 1905 年,是我国第一部电影。
《渔光曲》于1934 年 6 月在上海公映。
答案:A2.(2012·日照期末)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不同的术思想和文艺术自由发展,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 )A.不能宣传唯心主义错误B.不能违背精神.不能违背国家宪法的强化训练本原则D.不能宣传资产阶级倾向观点解析:‚双百‛方针的提出,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强化训练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前提是不能违背国家宪法的强化训练本原则。
答案:3.1957 年 2 月,中央实验歌剧院在北京上演了古典歌剧《茶花女》,这是第一次将西方古典名剧全本在新中国公演。
这主要是因为(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D.‚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实施解析:本题考查生的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57 年‛,然后依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繁荣,其原因是 1956 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实施。
答案:D4.关于 1956 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A.确保了术文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术、文发展的经验.纠正了文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事业的教训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的分析解能力。
1956 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术、文发展的经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事业的教训;纠正了文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强化训练1.(2012·茂名业水平检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建设新中国文事业的根本保证。
“百家争鸣”主要针对( )A.艺术领域B.政治领域.经济领域D.术领域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由“双百”方针的含义不难得出,“百家争鸣”主要针对术领域。
答案:D2.(2011·广州高二期末)下图是毛泽东亲笔书写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下列表述与之不相符的是( )A.1957 年第一次将西方古典名剧全本在中国公演B.在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戴“帽子”.“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的,西医是资本主义的,中医是封建的”D.不要拿一种术压倒一切解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的能力。
“双百”方针本身的含义是:思想文上百花齐放;术观点上自由争鸣。
但项显然是带有了明显的政治色彩。
答案:3.(2012·淮安月考)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今天,我国文事业繁荣发展。
近几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反络低俗活动,这一活动与我国确立的“双百”方针( ) A.互相矛盾B.没有任何联系.并不矛盾D.针锋相对解析:“百花齐放”并不是允许所有的“花”开放,而只允许“健康的、有益的、符合人民利益的花”开放,故反络低俗活动与“百花齐放”政策并不矛盾。
答案:4.下列一系列作品的出现说明了( )A.“双百”方针使研究出现短暂春天B.群众欢迎反映农民和战争题材的作品.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主题的文作品开始盛行D.“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使文艺界思想活跃解析:《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均是在贯彻“双百”方针以后出现的优秀作品。
三部作品均是文艺作品,和研究无关,三部作品均产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蔡文姬》是郭沫若的历史剧,不是农民和战争题材的作品。
答案:D5.图文探究题(论从史出,用史料印证认知)1959 年,文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 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其中故事片有 17 部。
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下图为毛泽东关于“双百”方针的题词。
该方针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A.中共七大召开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解析】“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中共七大是在1945年,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从1956~1966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题干时间最为接近,正确;D项发生于1978年12月,与题干的“背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2.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
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A.“百家争鸣”的方针B.“百花齐放”的主张C.“文化革命”的观点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析】依据时间信息了解现象出现的背景,再结合毛泽东“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特征来理解。
【答案】 A3.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C.提高人民群众的文艺水平D.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解析】“双百”方针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多贡献的背景下提出的,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4.某班学生李可的爷爷说:“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我们只能看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影片,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片,看韩剧等,丰富多彩。
”爷爷说的“那段日子”是指()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反右斗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李可的爷爷只能看到的影片属于八大“样板戏”,因此“那段日子”应该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 C5.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练习一、选择题1.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
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百家争鸣”的方针B.“百花齐放”的主张C.“文化革命”的观点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毛泽东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
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下面对这两个时期的“百家争鸣”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当时科学文化发展的指导方针,并促进了文化的发展②前者是一种社会现象,与当时社会巨变有密切的关系,后者是我党的指导方针③前者有多个阶级、阶层参与,后者只允许在宪法范围内争鸣④两者都促进了社会的巨变,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A.①②③④ B.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3.“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
该讲话( )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4.“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
”这一文艺形式()A.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B.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C.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D.被奉为文艺工作者占领舞台的典范5.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
……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6.1949年6月16日,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右上角的报头是由民盟副主席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的四个黑顿顿的颜体楷书;后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红彤彤似有欧体风格的行楷;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知识拓展】
1.“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异同
(1)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
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传,他们之间既相
社会变革的
业的发展
不同观点存在。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涵
“双百”方针指的是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它是要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倡在宪法范围内,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辩论的自由、创作和批评的自由、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领域中的表现。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
方针。
3.“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
①“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②“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③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创造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2)1956年初,①基本完成,经济建设已开始。
(3)为了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提出:②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内容:艺术问题上③,学术问题上④。
4.特点:既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⑤的方针。
5.成就(1)领域:文学艺术界硕果累累。
(2)代表:老舍的⑥,郭沫若的《蔡文姬》,杨沫的《青春之歌》。
(3)意义: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6.影响: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二、曲折的年代1.原因(1)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⑦的到来。
(2)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是⑧问题。
2.表现(1)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的批判。
①小说: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②寓言诗:艾青的《蝉的歌》。
③昆曲:《李慧娘》。
④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
(2)一些作者被划为“右派”或⑨。
3.影响(1)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1.原因(1)“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⑩路线。
(2)党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⑪。
(3)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和⑫。
(4)强调坚持贯彻⑬方针。
(5)中共中央提出加强以“五讲”、“四美”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2.表现(1)表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⑭、⑮。
(2)出现了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出现了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
3.发展:21世纪以来,文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K知识参考答案①三大改造②1956 ③“百花齐放” ④“百家争鸣”⑤长期性⑥《茶馆》⑦“文化大革命” ⑧阶级斗争⑨“反动学术权威” ⑩极“左” ⑪人民生活⑫社会主义服务⑬“双百” ⑭ “反思文学” ⑮“伤痕文学”正确认识“双百”方针(2017—2018学年江苏省如皋市高二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2017-2015年题组(备注:无)
2014年题组
1.(2014·浙江高考·1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王安石变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解析】由①中的“选举”“新军”可知应为辛亥革命前后,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和临时约法确立选举原则的史实,故应为民国时期的浙江地方志;由②中的“禁军”即可知此应为宋朝的浙江地方志;由③中的“本路蒙古学”即可知此应为元朝的浙江地方志;由④的目录可知此时的政府注重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应为当代浙江的地方志,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013-2012年题组(备注:无)
二、非选择题
1.(2015·广东高考·39)(27分)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
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
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9分)
【考点】(3)中美关系正常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史学理论——史学观念
【解析】(3)第一小问原因,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和国际史实概括背景即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西方“现代化研究”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借鉴;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为史学研究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国对西方现代化历程研究的深入等。
第二小问注意,综合三则材料进行归纳,比如材料中“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可以看出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持借鉴态度等。
【答案】(3)原因: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思想解放。
(6分)
注意:持借鉴态度,不能照搬,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坚持唯物史观。
(3分)2.(2013·广东高考·39)(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8分)
【考点】文化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解析】首先找到变化是“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是从否定到肯定。
先要介绍70年代否定的原因,然后介绍80年代是改革开放,还要分析学术研究能够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文化大革命”时期,经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