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
- 格式:doc
- 大小:55.68 KB
- 文档页数:7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各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文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夏商相关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权位。
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
也就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综上可知,①③即指“大道”,A项正确;②④属于夏商以来的政治制度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政治制度·相关概况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周政治制度知识点。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及了“雅言”的来历,即“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这说明雅言就是周礼的要求。
所以雅言只能来源于分封的源头,即天下的大宗——周天子。
周天子住在镐京,即今天的陕西西安,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不符合题干“最早起源于”要求,排除;BD两项与分封制的“源头”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
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政治制度·分封制3.“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铁制农具B.祖先牌位C.青铜兵器D.皇帝宝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知识点。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宗是一个会意字,所以这个字的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含义,题干中说“”表示宫室屋宇,所以“”就有可能是摆在宫室屋宇内的祖先牌位,再结合我们平时所提到的祖宗、宗法制、宗庙等说法,就可以确定B项正确;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信息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A;兵器象征战争,而战争不可能在“宫室屋宇”下进行,故排除C;皇帝制出现在秦朝,排除D。
双峰一中2017年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1、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表明他主()A、儒法并用B、事物是对立统一的C、德治是主要的,法治是次要的D、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2、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至此。
以此见天心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表明董仲舒:()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④认为君主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D.“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4、《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A.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 B.要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C.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去体会理 D.要“存天理,灭人欲”5、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6、下列观点出自荀子、董仲舒、朱熹、黄宗羲。
四个选项中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A.①黄宗羲②荀子③董仲舒④朱熹B.①董仲舒②荀子③黄宗羲④朱熹C.①朱熹②董仲舒③荀子④黄宗羲D.①董仲舒②黄宗羲③荀子④朱熹7、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更重视:()A. 对人类社会的研究B. 对自然界的研究C. 对人的伦理道德的探讨D. 对人性的研究8、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①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②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④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9、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是:()A. 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B. 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C. 反天主教的斗争D. 反对奴隶主的斗争10、下列对法国“启蒙思想”最准确的表达是:()A. 批判专制主义,提倡自由平等的思想B. 批判了封建制度,对新社会提出设想的思想C. 批判教权主义,提倡个人自由的思想D. 否定封建王权,提倡权力的“制约和平衡11、1965年,浙江温州市郊白象塔内出土佛经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为是毕升之后大约50年(1103)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双峰一中2016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量5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2分,共60分)1.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
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2.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君主权力至高无上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3.关于唐、元两朝政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唐朝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草拟法令②唐朝中书省长官参议国政,执宰相之职③元朝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是中央政府的统治机构④从唐三省六部制到元一省制体现了分割相权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雍正八年,始设军机处,以便于处理西北军务;乾隆时期,军机处办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多,职权也比雍正时期更大,“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这表明军机处()A.成为牵制皇权的有力机构 B.逐渐成为加强专制皇权的工具C.代行丞相的主要权力职能D.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5.“封建制”本意即为“分封制”,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土。
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此处所指“封建制”的是(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B.汉高祖封长子刘肥为齐王C.明太祖封七子朱榑于青州D.康熙封四子胤稹为亲王6.“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
(《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 )A.先秦的世袭制B.汉代的察举制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D.隋唐的科举制7.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专制皇权,巩固统治。
双峰一中2016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54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①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
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②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
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
③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
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
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
④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
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
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一中,涟源一中等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2、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A.个人观念淡薄 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C.宗法观念浓厚 D.儒家伦理道德强大3、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 宗法制已完全崩溃B.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 分封制逐渐瓦解4、“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构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制度”包括①分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度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材料表明其主张是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6、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增加税收 B.恩泽贵族 C.削弱王国势力 D.实现民族融合7、“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
”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A.宗法制 B.中央集权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9、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A.削弱皇权 B.缩小地方权限 C.加强皇权 D.扩大地方权限10、元朝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地方有①河北②山西③山东④辽宁⑤西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⑤D、③④⑤11、孙中山在评价“科举制”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然制度昭若日月。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总分100分。
答题时间为60分钟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1.《礼记·礼运篇》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一记载反映了( )A. 分封制开始出现B. 阶级矛盾尖锐C.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礼记》中对当时社会的描写。
从“天下为家”可以看出这是“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也就是王位世袭制开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描述;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D选项材料没有记述这一点。
2. 《礼记·礼运》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文中的“制度”是指A. 礼仪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井田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材料的意思即周天子将大部分土地封赐给诸侯;诸侯又将其领地的一部分以采邑形式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一部分土地转赐给自己的家臣。
这样就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土地占有关系。
从材料中的“天子”、“诸侯”、“大夫”等字眼,即可快速判断此为分封制种的森严等级。
故本题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左传·桓公五年》)这反映了A. 周王室的衰微B. 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C. 分封制的崩溃D. 阶级矛盾的尖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周王夺取了郑伯的政权,其原因是因为郑伯不再服从周王的统治,所以这表明分封开始瓦解,故答案选择C项。
A项没有C项表达的准确,故排除。
B项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故排除。
D项没有体现阶级矛盾,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分封制【名师点睛】尊重史料是我们在解答历史问题的关键性的问题。
2017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试题历史(理科)一.选择题(30*2=60分)1.中国古代朝廷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仍常有资本雄厚的大商人出现,商业经济仍然繁荣发展,这主要是因为:A.商人对朝廷抑商政策暗中反抗B.抑商政策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实现C.整个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D.从商易于致富2.《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此的巨大木船,尽管历经沧桑依然保存完好。
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哪个国家?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3.哥伦布的话在15世纪的西欧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这种对黄金的贪婪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A.黄金是欧洲人解决商业危机的主要途径 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C.黄金是欧洲人踏上新海岸所首先需要的东西 D.商品经济对掠夺财富加速积累的需求4.“英国人安东尼·培根是一名奴隶贩子,丛1768年开始就从事黑奴贸易……尽管很多黑人死于途中,每趟获利仍高达百分之几百。
这样在八年中,他竟赚了76000英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对这段材料的认识中最准确的是A、黑奴贸易使英国商人获利丰厚B、殖民者从非洲抢夺了大量劳动力C、黑奴贸易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黑奴贸易具有血腥性5.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这段话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扩展B、蒸汽机的发明C、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D、分工的发展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6.假如你是一位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的经历可能有①甲午战争后,创办了一家纺织业,发展较快②一战期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利润丰厚③日本全面侵华时期,企业内迁④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企业陷入绝境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7.右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①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②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③④8.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双峰一中2016年下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60分,共30题)1.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2.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4.“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A.神权政治B.分权政治 C.族权政治D.官僚政治5.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7.据《大唐语林》记载,某人请求玄宗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玄宗答应。
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情况报告宰相。
宰相说:“科举是为国家取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与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
这则记载表明A.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B.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C.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D.科考不受皇权的干预8.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2017届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2014.11.7.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礼记·礼运》中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此前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
其依据主要是从禹开始:A.王位世袭B.建立军队C.设置官职D.制定刑法2.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 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C. 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D. 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3.与“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 原始社会禅让制B. 内外服制度C. 西周的分封制D. 王位世袭制4.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下列历史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A.“周公……立七十一国” 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5.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贵族政治向公民政治转变6.假如有一位秦代朝廷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归纳整理大臣们的奏章之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这位高官应该是A.丞相B.太尉C.郡守D.御史大夫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指A.统一度量衡 B.嬴政自称始皇帝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8.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
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军机处9.《二十四孝·江革负母》载:“汉江革……遭世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欲劫去。
双峰一中2016年上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量5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2分,共60分)1.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
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2.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B.君主权力至高无上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3.关于唐、元两朝政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唐朝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草拟法令②唐朝中书省长官参议国政,执宰相之职③元朝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是中央政府的统治机构④从唐三省六部制到元一省制体现了分割相权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雍正八年,始设军机处,以便于处理西北军务;乾隆时期,军机处办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多,职权也比雍正时期更大,“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这表明军机处()A.成为牵制皇权的有力机构B.逐渐成为加强专制皇权的工具C.代行丞相的主要权力职能D.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5.“封建制”本意即为“分封制”,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土。
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此处所指“封建制”的是()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B.汉高祖封长子刘肥为齐王C.明太祖封七子朱榑于青州D.康熙封四子胤稹为亲王6.“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
(《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A.先秦的世袭制B.汉代的察举制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D.隋唐的科举制7.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专制皇权,巩固统治。
下列属于这一范畴的措施有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A.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8.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公共奴隶行使警察职能,驱使公民参加公民大会。
公民若不参加,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9.古代雅典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共同点是()①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②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③促进了雅典的民主进程④否定血缘关系维系的社会A.①④B.①②C.①③D.③④10.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果有病或因年高有障碍,原告应提供车子。
”“患重病……承审员、仲裁员或被告应另日诉讼。
”这体现了古罗马法()A.保护私有财产B.维护弱者权益C.限制贵族权力D.扩大统治基础11.《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条规定“如果故意伤害人肢体,而又未与(受害者)和解者,则他本人亦应遭受同样的伤害。
”该内容反映《十二铜表法》()A.维护罗马贵族特权B.成为罗马成文法起点C.掺杂落后古老习俗D.表明罗马法高度成熟12.《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13.以下有关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说法,错误的是()A.实际上对议会负责B.由多数党领袖组阁C.责任制内阁诞生在“光荣革命”前D.内阁全体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14.有些英国国会议员就苏格兰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之事,建议女王应该介入.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英国女王之所以在苏格兰公投问题上“保持中立”是因为()A.英王只是国家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B.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王无关C.根据法律,女王在公投上不偏袒任何一方D.即便独立,女王仍然是苏格兰的国家元首15.美国启蒙思想家潘恩在考察了1832年之前的英国政体时说:“他们是……两种暴政的残余:第一,由国王所体现的君主政体的暴政的残余;第二,由上议院所体现的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
”由此可以发现1832年的议会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A.君主权力开始受到议会限制B.贵族退出议会政治活动C.中小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D.工人阶级取得了一定选举权16.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17.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欲任命保守色彩极为浓重的罗伯特?博克为最高法院大法官。
此举招致自由派人士强烈反对,最终影响参议院以58比42票否决了该提名。
根据美国宪法,里根总统应该()A.另择合适法官人选B.强行任命该名法官C.解散议会重新选举D.调解两派之间矛盾18.“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
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B.实现了民族的独立C.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D.开创了现代政体的新形式19.为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美国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推行三权分立B.建立联邦制C.确立民主共和D.实行总统制20.《天津条约》签订后,护照开始在近代中国出现,譬如“兹有本国人名某某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
”据此可知当时() A.鸦片战争后外民可凭证游历中国B.如外民寻衅滋事,地方官无权留难C.中国内地已对外民全方位的开放D.晚清政府已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1.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上海的一个美国商人赤裸裸地对它的英国同行说:“我们不反对你们,你们只管去捞取好处,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分享这个好处。
”美国商人这么说的重要依据是()A.协定关税B.领事裁判权C.内河航运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22.作为近代两大典型的农民革命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义和团运动的时代特点最突出地表现在A.群众基础B.救国主张C.革命方式D.革命对象23.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24.20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发出疑问:“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这种思考在实践中引发了孙中山先生()A.掀起了北伐战争B.提出了新三民主义C.改组国民党,推动国民革命兴起D.进行了一系列捍卫共和反对专制的斗争25.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会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主要解决了党的()A.组织问题和军事路线问题B.政治问题和思想路线问题C.政治问题和党的作风问题D.组织问题和思想路线问题26.“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了统一的指挥了。
”材料描绘的是()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B.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C.打土豪分田地,井岗星火成燎原之势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27.国共两党能够合作抗日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际形势决定B.国内形势决定C.阶级利益趋于一致D.社会主要矛盾决定28.蒋介石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A、重庆谈判 B.西安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北平和谈29.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A.辽沈战役B.平津战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30.历史上的标语口号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列标语口号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打倒列强,除军阀”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外争主权,内出国贼”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A.③②①④B.④③①②C.①②③④D.③①②④二、材料简答题(共2题)31.(1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拉真时代,亚历山大港的商人卢修斯向高利贷者加图借贷5000枚金币,并立下了契约半年后归还6000枚金币。
可是卢修斯下半年经营不善,无力还钱。
为此加图告上法庭要求剥夺卢修斯的家产,并让卢修斯家的二十个奴隶成为他家的奴隶。
”法官判决的结果是同意了加图的要求。
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征税,超出议会时限或方式,皆为非法。
”宪法规定:皇帝拥有巨大权力。
作为国家元首,皇帝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权力,有权统帅全国的武装力量。
宪法规定:国民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由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
(1)材料一关于法官的判决体现了怎样的财产原则?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人制定罗马法的实质及目的。
(6分)(2)根据材料二按照顺序指出材料所述的是哪些国家的什么政体,与其政体形成相关的重要法律文献分别是什么。
(9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归纳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特征。
(4分)32.(2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书》中记载:“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
于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刃,箝语烧书,内锄雄俊,外攘胡粤,用壹威权,为万世安。
然十余年间,猛敌横发乎不虞,适戍强于五伯,闾阎逼于戎狄,响应㿊于谤议,奋臂威于甲兵。
乡秦之禁,适所以资豪杰而速自毙也。
”材料二:笔者认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
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
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