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方言词汇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4.94 KB
- 文档页数:2
湘乡方言词语札记湘乡方言是指中国湖南省湘乡市一带的方言,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湘乡方言受到了汉语各大方言的影响,呈现出自身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湘乡方言的词语,以便更好地了解湘乡方言文化。
一、湘乡方言词语1. 磨鼻子 mō bí zi:指吹鼻子。
2. 哎嗬āi hē:表示不相信、不同意。
3. 老及 lǎo jí:表示年龄较大,一般用来形容老人。
4. 北极毛 běi jí máo:指皮脆无力,老态龙钟的人。
5. 吃花儿 chī huāér:指炫耀、炫富、炫技等。
6. 拌拐 bàn guǎi:指绕路或误路。
7. 睡脑补 shuì náo bǔ:指午睡或午休。
8. 扯篷车 chě péng chē:指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等,一般是在开车时喊的。
9. 瞎猜 xiā cāi:指瞎猜测或胡猜。
10. 檬毛 mēng máo:指黄色、发黄的衣服或衣角。
11. 绷秤 bēng chèng:指擅长拔高、夸大事实。
12. 浪费功夫 làng fèi gōng fū:指白费力气或付出过多的努力。
13. 丢人堆 diū rén duī:指某些行为让人感到尴尬或吃亏。
14. 往狗身上拉 wǎng gǒu shēn shàng lā:指做事不顾及他人感受或不顾及社会公德。
15. 轧金钱 zhá jīn qián:指在商业活动中占据优势或赚了大钱。
16. 背儿袋 bèi ér dài:指拎提包或背包等。
17. 盘黄 hàu yè pán huáng:指把东西堆成一堆。
18. 搓头 cuō tóu:指搓洗头发。
19. 滥花菜 làn huā cài:指吃零食或垃圾食品等。
一部搜罗宏富,融汇古今的方言大词典作者:邢向东来源:《辞书研究》2020年第04期摘要《汉语方言大词典》修訂本语料宏富,能收尽收,收录了所能搜集到的汉语方言语料;它融汇古今方言于一炉,能够帮助语言学者、爱好者知今稽古,竟委穷源。
修订本对1999年版查误补漏,改字订音,做了细致的修订,而且索引齐备,查检方便。
该词典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极高的学术价值,是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重大成果。
关键词《汉语方言大词典》评述现代方言古代方言由中日两国合作编纂、许宝华教授和宫田一郎教授联合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修订本出版了。
《大词典》修订本搜罗宏富,融汇古今,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极高的学术价值。
这是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重大成果,它的出版是方言学研究的重大喜讯。
一、语料宏富,能收尽收打开《大词典》修订本,第一个强烈印象就是语料来源广泛。
从第十卷所附长达41页的《本词典引用古今语言文字类文献目录》、共1200多部(篇)引用文献,即可看出其语料来源之广、之全。
《大词典》对现代方言材料能收尽收。
1989年,笔者参加陈章太、李行健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方话基本词汇”的语料汇总和《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的编写工作,这个项目从1986年开始调查,共有官话、晋语、徽语的96个方言点、3200多条词语的田野调查记录,总共约30万条数据。
当时许宝华先生领导的团队正在编纂《大词典》,他们跟陈章太、李行健先生联系,通过正常程序,一次性地获得了“北方话基本词汇”项目的所有语料及刊用授权。
在《大词典》中,这批材料根据地点作为“未刊稿”列入了“引用文献目录”,调查者作为著作人一一著录。
由此可见《大词典》在方言语料上所做的努力和对调查者的尊重。
《大词典》修订本共收录方言词语208623条,可谓宏富,是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最关心的是自己想查的词条,词典是否收录,地域分布如何。
下面以“佮”为例。
陕北神木话把人缘好叫“佮群儿”,内蒙古丰镇一带把“人缘儿不好”叫“不佮人”,把关系不好叫“佮不住”,还把“连菜带面一起煮的面”叫“佮锅面”。
@韶关人,这些韶关方言居然这么难讲,你全都会算我输!韶关市地处粤北,与赣、湘、桂三省接壤,其中南雄、仁化、乐昌等县区正处于赣语、湘语与客家话和韶关土话接触混杂的地段。
韶关以客家方言为主,广大城乡普遍使用,并成为瑶族与当地汉族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
韶关市区、乐昌市区和仁化县城则普遍使用粤方言(广州话),普通话在市区、县城及工矿区也普遍使用。
此外,还有少量农村地区使用湘方言、闽南方言、北江船话和粤北土话。
韶关瑶族群众使用瑶语,畲族群众则已放弃本民族语言转用汉语。
附粤北语言分布图曲江、仁化、乳源、英德四县,客方言区占多数;南雄、乐昌、连县、阳山、连南、连山六县,客方肓虽不占优势,但相当部分乡镇、尤其在县城,客方言基+可以通行。
因此,客方言是粤北的主要汉语方言。
按语音类型区分,划分为两大片:1.广东客家方言粤台片韶南小片这种客方言的韵母系统,“m.n.η.p.t .k”六个韵尾齐全。
除集中在韶关市区、外,大多分布曲江、英德二县境内,使用人口约90万人。
其中:韶关市东郊、北郊农村,使用人口约3万人。
曲江全县23个乡镇都有分布,马坝、大塘、火山、枫漳、灵溪、沙溪、乌石、樟市、罗坑、凤田、江湾、大桥、周田、黄坑、龙归等乡镇以客方言为主,白土、白沙、重阳、犁市、梅村等乡镇也有部分群众使用。
使用人口共265380人(农村228180人,城镇和厂矿37200人)。
英德县分布在横石水、青塘、黄陂、桥头、大镇、白沙、鱼湾、横石塘、沙口、下石太、石扶铺、石牯塘、西牛等乡镇,附城、张陂、水边、大湾、沙坝、波罗、望埠、青坑、大洞、九龙、明迳等乡镇也有部分群众使用。
使用人口约590000人。
2.广东客家方言粤北片这种客方言的韵母系统,“m.n.η.p.t.r六个韵尾不全。
主要分布在始兴等11个县,使用人口约145万人。
其中:始兴县;全县都是客方言区,分布在太平、城南、顿冈、沈所、澄江、马市、陆源、城郊、深渡水、罗坝、都亨、北山、花山、司前、隘子等各乡镇。
方言之江西方言,是一种地方语言文化,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地区社会、历史、地理等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分化和统一造成的。
江西方言可以说是中国方言里一大块分支了,江西共有31处的方言被列入国家保护工程。
江西很多地方县与县之间甚至区与区之间都是语言不通的。
江西省的汉语方言主要分为赣语、客家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和徽语六个大类,也有分为五个大类。
其中赣语,是江西省最主要的方言,覆盖全省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二。
赣语片中又可为昌都片、昌靖片、宜浏片、吉茶片、抚广片和鹰弋片等地,他们的发音也是不尽相同的。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江西各地市的说话常用语,让大家能更快的了解江西人。
南昌话南昌话,从南昌建城算起,应该有2000多年历史了;就算是从两宋时期赣语人文格局形成算起,也有近千年历史。
身为南昌人,肯定要有着一口'全建不带万'的标准南昌话。
(难度指数四颗星)九江话九江话,属北方方言江淮官话区。
九江虽然属于江西省管辖,但同赣州一样,不通行赣语。
而九江管辖的大部分县则通行赣语,唯独九江市区、九江县、庐山区、瑞昌市等地区不使用赣语。
九江话的音乐性特点主要取决于声调的高低升降过渡的协调性,以及大降调的入声韵的可延长性。
(难度指数四颗星)景德镇话景德镇话即景德镇赣语,是指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昌江区、乐平市的居民所使用的赣语方言,属于赣语的一种。
景德镇话通常被语言学家划入赣语鹰以一片,但是和南昌话在语感上最为接近引。
从地域处所看,景德镇市属于徽语和赣语过渡地带。
但是市区语言几乎没有徽语影响,与周边相邻县市语言也迥然相异,却与250公里以外的赣方言代表语—南昌话很相近似。
两地语言有显著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有很大差异。
(难度指数三颗星)宜春话宜春话即宜春赣语,是赣语宜春片的代表方言,或称之为宜春浏阳片。
宜浏片的特点是去声今读分阴阳(或阴去与阳平合流),入声大多不分阴阳。
大部分地方入声不分阴阳(分宜、萍乡市无入声,丰城、万载声分阴阳)。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定稿-目录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 (2)(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 (2)(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 (3)(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 (4)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 (5)(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 (5)(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 (6)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 (7)(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 (7)(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毕业论文提纲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10级语教5班101305048 邓红玉引言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或“客话”,个别地方也称“催话”、“麻介话”、“新民话”、“土广东话”。
它是汉语七大方言中内部比较一致的一种方言。
在粤北地区很多地方都属于客家方言区,其中广东韶关境内就分布着许多纯客县市。
从根源追溯客家方言在粤北地区的发展和传播,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更,客家人在粤北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使客家方言在各个地域之间不断的发展壮大。
但交通的闭塞使得客家人无法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因此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语言又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
正文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结语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县与县之间,甚至村与村之间均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南雄文化传统
南雄,位于中国广东省北部,是一个充满着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成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地方。
南雄的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这里曾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南雄,人们一直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如春节祭祖、端午龙舟赛、中秋赏月等。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纽带。
南雄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木偶戏、粤剧、舞狮等。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南雄的传统美食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这里的美食以粤菜为主,口味清淡,注重原料的新鲜和烹饪的精细。
南雄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更是传承着古老的饮食传统。
除了以上所述的文化传统,南雄还有着许多其他方面的传统习俗和风情,如传统手工艺、民间节日等。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南雄的文化底蕴,更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南雄的文化传统是这片土地的魂,它承载着古老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希望。
希望南雄的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成为这片土地上永恒的精神财富。
四邑话反正【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四邑话的特点1.口音独特2.词汇丰富3.语法结构严谨三、四邑话的历史与文化背景1.历史渊源2.地域文化影响四、四邑话的现状与传承1.使用范围2.面临的挑战3.传承与保护措施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方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其中,广东四邑话是粤语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方言,流行于广东省江门市及其周边地区。
作为一种地方性语言,四邑话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民众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
二、四邑话的特点1.口音独特四邑话的口音与普通话和其他粤语方言相比,具有明显的独特性。
在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四邑话都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例如,四邑话中有一些特有的声母,如“ng”和“zh”,这些声母在普通话中没有。
此外,四邑话的声调比普通话要复杂,有六个声调,分别是高平、高升、高降、中平、中升和中降。
2.词汇丰富四邑话的词汇丰富,既有古汉语的遗留词汇,也有现代新词汇。
这使得四邑话在表达上既具有历史底蕴,又富有现代气息。
例如,四邑话中的“吃饭”称为“食饭”,“睡觉”称为“瞓觉”,这些词汇都保留了古汉语的表达方式。
3.语法结构严谨四邑话的语法结构严谨,与普通话相似,但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句子中添加“咪”字,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如“你去咪?”(你去吗?)。
这种语法特点使得四邑话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和生动。
三、四邑话的历史与文化背景1.历史渊源四邑话的历史渊源悠久,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据研究,四邑话起源于古越语,受到古汉语、古吴语和古闽语的影响,逐渐形成今天的四邑话。
2.地域文化影响四邑话所在的江门地区,历史上曾是古越族的聚居地。
古越族的文化传统对四邑话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江门地区地理位置独特,位于粤、闽、浙、赣四省交界处,历史上多次成为移民的聚集地,使得四邑话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各地的方言特点。
四、四邑话的现状与传承1.使用范围四邑话主要流行于江门市及其下辖的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等地。
湘乡方言词语札记导言湘乡方言是湖南省湘乡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方言,属于湖南话的方言之一。
和湖南其它的方言一样,湘乡方言词语丰富多彩,反映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本篇文档旨在记录和介绍一些湘乡方言中比较常见的词语。
词语列表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湘乡方言词语,其中词语的拼音及发音标注使用了汉语拼音。
食品相关•粑粑(bābā):一种用米饭或黄米做成的点心,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口感非常软糯,蘸上芝麻盐或花生酱更加美味。
在湘乡的农村地区,粑粑是非常常见的食品之一。
•糍粑(cíbā):一种与粑粑类似的点心,不过是用糯米制作而成。
糯米用水泡发一段时间后,蒸熟后压成团状,再切成小块。
糍粑也可以搭配芝麻盐、花生酱等调料食用。
•和面(hémiàn):将面粉和水充分揉搓,使其变成软硬适中的面团。
和面是湘乡饮食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和面后的面团可以用来做饺子、馄饨等食品。
•老干妈(lǎo gān mā):一种非常著名的湖南特产食品,一般制作方法是在豆腐中加入辣椒、芝麻、豆豉等特殊调料,酿成美味的豆腐乳。
老干妈的口感非常独特,有一种浓烈的辣味。
社交相关•拜年(bài nián):在农历春节期间,拜访长辈或亲友,相互问候、祝福,通常送上红包或礼物的活动。
在湘乡,拜年是春节期间非常重要的一项社交活动。
•打招呼(dǎ zhāo hu):与人交流时,用语行为上的礼节性问候。
例如,见到朋友应说“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等。
在湘乡,打招呼通常也带有地方特色,如“哇咔咔,你好呀”、“嘿,咋样啊”等等。
•小聚(xiǎo jù):指几个亲友或同事相聚时的活动,一般在家中或餐馆等场所进行。
小聚通常是放松心情、增进感情的方式之一,在湘乡也非常常见。
生活相关•蚊子香(wén zǐ xiāng):制作蚊香的一种香料,常用于防蚊、驱蚊。
蚊子香是湘乡民居必备的物品之一。
•夕(xī):湘乡方言中的一个词语,意为“睡觉、入睡”,通常用于询问别人是否该睡觉了,例如“夕没?”(该睡觉了吗?)。
学讲广东乐昌黄圃话广东乐昌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的方言文化。
其中,黄圃话是乐昌当地一种独特的方言,它不仅在乐昌广泛使用,还在周边地区流传广泛。
本文将以学讲广东乐昌黄圃话为主题,介绍一些关于黄圃话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一、黄圃话的起源与发展黄圃话是乐昌当地的一种方言,它起源于唐宋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黄圃话在乐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乐昌地区的一种重要文化符号。
二、黄圃话的特点1.音韵特点黄圃话的音韵特点较为独特,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黄圃话中的“脚”发音为“腳”,“花”发音为“華”,“说”发音为“講”等。
这些特点使得黄圃话在语音上与普通话有所区别。
2.词汇特点黄圃话的词汇丰富多样,其中许多词汇在普通话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词语。
例如,黄圃话中的“饭”称为“飯”,“街道”称为“街”,“小孩”称为“仔”等。
这些词汇的使用使得黄圃话更具乐昌地区的特色。
3.语法特点黄圃话的语法结构相较于普通话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黄圃话中,形容词一般位于名词之后,而普通话中则相反。
另外,黄圃话中的否定形式也有一些不同,例如,“不”在黄圃话中可以用“唔”来表示。
三、学讲黄圃话的重要性学讲黄圃话对于乐昌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讲黄圃话可以加深乐昌人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黄圃话是乐昌地区的一种共同语言,学会黄圃话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拉近与他人的距离。
学讲黄圃话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乐昌的方言文化。
方言是一个地区特有的语言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习和传承方言可以帮助乐昌人民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利于乐昌的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发展。
学讲黄圃话可以增强个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习一门新的方言可以拓宽自己的语言视野,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黄圃话,乐昌人民可以更好地了解乐昌地区的历史、风俗和民俗,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在学讲黄圃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
湘方言词汇特点2006101149 谭玉洁每一种方言都拥有一批最能反映其本身特征的方言词语。
湖南方言也不例外。
从方言词汇的角度看,湖南方言错综复杂,虽然各个地区语音差异十分明显,词汇面貌也有所不同,但仍反映出方言内部词汇上的一致性。
以湘方言为例,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用词的一致性。
普通话词汇中的"妻子",湘方言区大多说成"堂客"(这个词也可以用来统称已婚女性,如"堂客们"),"儿子"、"女儿",湘方言区大多说成"崽"、"女",普通话词汇中的"女婿",湘方言区大多说成"郎",普通话词汇中的"女孩儿",湘方言区大多说成"妹子"、"妹唧",有的地区说成"女唧"、"女崽"、"妹子家"、"女子家"。
普通话词汇中的"小猪",湘方言区大多说成"猪崽子"、"猪崽唧"、"猪崽崽"。
普通话词汇中的"翅膀",湘方言区大多说成"翼甲"[ie ka]。
普通话词汇中的"理(理睬)",湘方言区大多说成"齿",将"不要理睬他"说成"莫齿他"。
普通话词汇中的"没有",湘方言区大多说成"冇得"。
普通话词汇中的"什么",湘方言区大多说成"么子"、"么个"。
普通话词汇中的"圆溜溜",湘方言区大多说成"溜圞的"、"臼圞的"。
形容词:厚——登厚薄——穴泼轻——飘枪重——嘚重软——胆暖硬——帮昂冷——呗冷呗黒七热——搜夸滚松——庞松脆——卜脆干——帮干湿——辣湿汗荡圆——纠圆滚圆粘——酿粘大——咧嗨小----几几一大胖——股壮滚壮滚丝瓜壮都胖高——咧高长---咩蟒温---温温搜矮---几几一高都矮烫----哇烧傻----年瘦----侃瘦砍蒋鬼瘦又瘦又黑----乌皮黑瘦颜色:红色——筐红湍红黄色——胆王辣王青----枪白色——雪啪绿色——君丢蔑丢广丢黑色——蔑乌搭黒翠------休枪清---银枪形容味道:甜——津甜酸——纠酸淡——加憨腥——旁腥咸——寒臭——劈臭苦----多苦名词:青蛙——蛤蟆蝌蚪蛤蟆嫩子猫----苗宁蝉—----加油蝙蝠——叶老鼠公鸡——鸡公蚯蚓——河泥蜘蛛----刨撒蜘蛛网---刨撒膜老人----老哈宁蒸笼------静母鸡---鸡嬷孵蛋母鸡---抛鸡嬷猪------嘚母猪---嘚嬷蚂蚱-----贼蟒花-----发叶子----叶笔鸭----啊笔午饭----丢饭晚餐-----丫饭扫把----忙抽翅膀----依缸鞋子-----孩子棉袄----绑心勺子----瓢根上午----桑丢下午-----哈丢太阳-----聂厚夜晚----丫干白天---呢桑大腿----海巴子鹅卵石——磨卵鼓鸡蛋----嘎嘎文昌桥----文汤桥尾巴-----咪吗喽啰---老短打罗----打流个堤坝----提荡婴儿----毛伢崽麻雀----麻雀咪小鸟----了崽小孩子——小伢崽乞丐——告发子凳子-----木子蝴蝶----浮贴称呼:你——呢我——饿他(她)——给男人——男子宁女人——娘子宁丈母娘-----丈宁婆男孩子——啊崽女孩子——捏滴奶奶——婆婆媳妇——新妇师傅——老坐活宝——元宝傻子——年子公公-----前头人岳父----丈宁公舅妈---哈勤小舅子----哈口婆婆-----嘎麻子姐姐----哈几妈妈-----姆妈爷爷-----公公舅舅----母秋姑父----姑牙老爷子----老牙子大妈----老娘小叔子---哈叔婶婶----醒咪动词:说——哇推——耸试——告蹲——枯纯站——七踢——兜睡——困跳——纵吃——恰喝----恰扛——洒抱——卵顶——嘟灌——竹晒——萨摔跤——打跌溜——现摔----嗒拧——救找——擒去——切跨---嘛拽----丈教---告成----赏噎----康穿----多吵闹----烟翻怎么了---紧落跌起鸡皮疙瘩----打森森安静----鸡静下雨---落雨起雾-----打雾什么——哂哩漂亮——排唐吸子打扮-----作吸子怎么样----难宁央闲聊----雀嘛哇胡说-----打嘛哇故意——存心没有——冒有这样——干呢那样----嗯呢小气----棍作对——斗把赶快——快鸡泄密——响水告密----点水吹牛——喇贼出丑——现戏个——一大家里——屋里聊天----扇生气——着革能干——煞辣萨火多少——几多聪明——精灵历害——结棍,恰噶赶时髦——作习子硬币——凉壳子交情深——穴货除夕——三十夜干遗失了——跌爹坏——雀博好好的——好滴滴完了——切了货懂了吗——晓嘚啵差点儿——差几几早一点----早几巴耍小聪明——玩脑浆转个圈——打个穴啦它张开——沙开严肃认真——做估宁丁黑暗——蔑乌达黑黄(下流)——罗羡慕馋——猴发脾气——发火、发毛说谎-----打啪哇好——平整、全箭、过劲、吃价、冒有挡中了别人公开或暗里实施的诡计——被人玩了猴子骂人语——白菜(通指多事惹人嫌的女性)做的事让人不可想象——搭到跌脑家里——屋里回家——切归晕----分跌头糟糕,事情不妙——嘎且了佛霞跌锅仔真是的——丁系个做作——作西作蔑一团——一砣客厅——堂屋胡说八道——撬牙高走后门——操角服气----掐西气到处——到快光鲜——平当作对——斗把光膀子----打他泼光屁股----打浪炕洗澡-----作洗赤裸----他泼浪炕稳当----铁托个错了----桥跌腿发软---脚打搞骗人----嘚宁差-----索治病----挡病治性病-----挡海包教不会---告不乖,担沙来告差劲的人或东西----索佛忽悠----穴抚州-----抚丢败家子----当环个干什么----制西个不好的东西----万当子没的吃----掐刀哦掐个鬼哟欠揍----冒得打呗好的东西----建当子看美女---托水色找对象----哇宁家订婚-----赏事莽撞的人----昌巴前莽撞-----亲亲昌昌拖拖拉拉------以以耶耶设局------当钩子呆呆傻傻----年年恶恶非常聪明或精明的人-----姜怪羞死人-----体死宁劝架-----构嘎傻且莽撞的人-----森头饿脑硬撑死撑------操昂劲一叠----一榻一哒交情好------穴货傻子-----年子木卵讲理不清的人----滴滴嘚嘚睡觉----困告心情不好-----面都乌跌今天----今刀厕所----毛子不理会-----嗒都不嗒躲猫猫----勤勤躲躲抚养孩子-----窘崽给吃给穿-----窘掐窘多喜欢挑刺----猴猴脑脑犄角旮旯----个猴个脑不行的人------酸脚俗语:形容挑来挑去,挑到一个最差的-----敢呀敢,敢到一个漏灯盏形容两边都受罪------辣椒不补,两猴收苦狗咬吕洞宾------好心没好报,烧香惹鬼叫生意看上去热闹,其实成交量少------喊娘个多,窘娘个少。
客家话口语知识点总结客家话是中国南方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江苏等地。
客家话有着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方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话与其他方言有着明显的差异,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特殊之处。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客家话口语的一些知识点。
一、客家话的语音特点1. 声母客家话的声母较多,有17个。
它们分别是b、p、m、f、d、t、n、l、g、k、ng、h、z、c、s、zh、ch。
这些声母中,z、c、s、zh、ch这几个声母在客家话中的发音与普通话发音有所不同。
例如,普通话中“z”读作/z/,而客家话中读作/ts/。
2. 韵母客家话的韵母相对较多,有36个。
它们分别是a、e、i、o、u、ai、ei、ui、ao、ou、iu、ie、üe、er等。
客家话中的韵母数量较多,且变化丰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其中也包括了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韵母,比如“üe”。
3. 声调客家话的声调有7个。
这是客家话与普通话最大的不同之处。
声调的存在使得客家话的语音更加丰富多彩。
二、客家话的词汇特点1. 多音字客家话中存在大量的多音字。
这些多音字在客家话中的发音和普通话中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鸦”在客家话中读作/na/,而在普通话中读作/yā/。
2. 词汇丰富客家话中的词汇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了很多基本词汇,还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
这些词汇大多源自客家人的生活和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客家话的语法特点1. 重音客家话的重音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在客家话中,重音位置不固定,可出现在词首、词中、词尾,给人听起来有一种韵律感。
2. 语序客家话的语序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在客家话中,一般采用主谓宾的语序,但也有一些特殊的语序现象。
比如,“我去买东西”在客家话中可以说成“我买去东西”。
四、客家话的使用场景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广东、湖南、江西等地,是当地人民日常交流的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客家话用于家庭内部交流、邻里之间的交流、劳作交流、聚会交流等场景。
韶关名词解释(一)韶关名词解释概述本文将针对韶关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并给出相应的例子,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韶关的文化和地域特点。
1. 韶关•解释:韶关是中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北部,与广州相邻。
•例子:韶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沐汤山、白云山等。
2. 仙女湖•解释:仙女湖是韶关市的一处著名风景区,以湖泊幽静、山水清秀而闻名。
•例子:仙女湖是一个绝佳的休闲旅游地,游客可在湖边漫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3. 碧水梦踪•解释:碧水梦踪是韶关市的一个水上乐园,提供丰富的水上娱乐设施。
•例子:碧水梦踪是夏季的热门去处,人们可以在这里玩水滑梯、水上漂流等项目,尽情享受水上乐趣。
4. 韶关菜•解释:韶关菜是韶关地区的地方菜系,以清淡、爽口而著称。
•例子:韶关菜以鲜嫩的食材和独特的调味料为特点,如韶关猪脚炖仔排、韶关油鸡等都是颇具代表性的韶关菜。
5. 四会皮球•解释:四会皮球是中国广东省韶关市独具特色的一项传统运动,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子:四会皮球是一种类似羽毛球的传统体育活动,参与者需要用棍子将球击打过网,比赛过程中充满了欢乐与激情。
6. 韶关话•解释:韶关话是韶关地区的方言,与广州话略有差异。
•例子:韶关话和普通话相比具有一定的特点,如发音更圆润、使用词汇更地道等,是韶关地区的地方特色之一。
7. 韶山•解释:韶山是韶关市一个著名的景区,是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纪念地。
•例子: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有毛泽东纪念馆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瞻仰和学习革命历史。
8. 星子岩•解释:星子岩是韶关市的一座著名山峰,以奇特的岩石景观而知名。
•例子:星子岩是攀岩爱好者的天堂,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韶关市区的美景,是摄影爱好者的拍摄胜地。
9. 三江口•解释:三江口是韶关市沿江而建的一个著名景点,是三条江河的交汇处。
•例子:三江口的水域宽广,湍急的江水与静谧的湖水在此交汇,形成壮观的景色,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闽粤赣三地客家⽅⾔的语⾳⽐较闽粤赣三地客家⽅⾔的语⾳⽐较⼀、客家⽅⾔原来只分布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即闽西、粤东和赣南。
从明代末年到清代初年,由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诸⽅⾯的原因,以⼴东省东部为中⼼的闽、粤、赣之交⼤批居民迁往⼴东中部、沿海地区和⼴西、江西、湖南、四川、⾹港、台湾等地。
清代中期以后,⼜有许多客家⼈继续迁往东南亚,甚⾄远徙到欧美⼤陆。
把客家话也带到了这些地⽅,形成了今天的客家⽅⾔分布格局。
江西境内的客家话可分为客籍⼈说的客籍话和本地⼈说的本地话。
客籍⼈指明末清初从闽西、粤东(主要是粤东)迁来的客家⼈,他们的客家意识很强。
本地⼈指在客籍⼈迁来之前就已经在赣南定居的居民,对那些客籍⼈来说,他们⾃称本地⼈,没有客家意识。
客籍话主要分布在赣西北、赣中⼭区、赣西罗霄⼭脉地区及赣南南部紧邻粤东的地区,如武宁县西南、修⽔县南部、铜⿎县⼤部、上犹县西北和崇义县西北、井冈⼭、寻乌县、定南县、龙南县等。
本地话主要分布在赣南中部地区,如赣县、于都、⼤余、南康、上犹、信丰、安远、瑞⾦西南等。
宁都、⽯城话也属本地话的范畴,他们本来也都没有客家意识。
在福建,客家话主要集中在闽西⼭区的明溪、将乐、顺昌、建宁、泰宁、邵武、光泽、宁化、清流、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这⼗四个县,⼜以宁化、清流、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等七个为主。
此外,在闽中、闽东、闽北还有⼀些⼤⼩不⼀的客家⽅⾔岛。
闽西客家话以长汀客家话为代表。
在⼴东,主要分布在梅县、⼤埔、兴宁、五华、蕉岭、丰顺、和平、龙川、紫⾦、河源、连平、始兴、英德、翁源、仁化、平远等县,另外还有44个县分布有客家话。
由于明末清初迁往各地的客家⼈多来源于⼴东嘉应州,即今天的梅州,因此梅县被认为是粤东客家话的代表。
闽、粤、赣三地客家话虽然有共同的特征,也有各地⾃⼰的特点。
其共同的语⾳特征是:1.古全浊声母与次清声母今逢塞⾳、塞擦⾳时不论平仄都合流为送⽓清⾳。
2.都有⼀部分轻唇⾳字读重唇。
【摘要】南雄地处多方言过渡地带,方言比较复杂。
本文对南雄方言四个方言点的词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南雄方言词汇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写与讨论。
【关键词】南雄方言;词汇;特点;讨论
南雄地处多方言过渡地带,方言比较复杂。
对于南雄方言,使用者彼此初接触时感觉通话困难。
当地人从语感上将南雄方言分为四个片,它们分别是:上方话、下方话、城关话和北山话。
他们认为城关话比较“硬”(难懂),下方话比较“平”(易懂),上方话介于两者之间。
看学界对于南雄方言的研究成果,语音研究成果据多,对南雄方言词汇和语法的研究较少。
为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南雄方言词汇的特点,我们分别选取上方话、下方话、城关话和北山话的“坪田”、“黄坑”、“雄州”、“帽子峰’四个方言点的词汇进行调查比较研究。
经比较分析,南雄方言词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沿用古汉语词。
从词源来看,南雄话沿用了许多古汉语词,这些词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几乎都不再使用如:
吠:指狗叫。
狗,意思是狗叫,如“狗看到别格佬进来就吠(狗看到别人进来就叫)。
《广韵》去声废韵符废切:“犬声”均音合义通。
接:(用手)搓义。
几下,意思是搓几下,如“裤管有泥,多几下(裤腿有泥,多搓几下)”。
《广韵》平声戈韵奴禾切:“雨手相切摩也”均音合义通。
恰:指合在一起。
唔得,意思是合不来,如“但等两个佬唔得(他们两个人合不来)”。
《集韵》入声合韵葛合切:“说文,合也。
”音合义通。
婉:指烫(伤);(开水)煮。
到脚,意思是烫伤了脚;水菜,意思是开水煮过的菜,如:“圩咧好多水菜卖。
(集市上好多人卖水煮的一种菜。
),”《集韵》入声屋韵卢谷切:“炼世”南雄方言词义范围有所扩大。
煤:指食物放在开水里清煮。
芥菜,意思是把切好的芥菜直接倒到开水里去煮。
《广韵》入声洽韵士洽切:“汤煤。
”音合义通。
棹:指柿子。
咧树,意思是柿子树,如“屋外头有蔸好大的咧树(屋子外面有课很大的柿子树”。
《广韵》平声齐韵部迷切:“木名,似柿。
”音合义通。
料:指安装、拼合。
好,意思是拼合好,如“把勺咧概把好(把勺子的把拼合好’《广韵》去声候韵都豆切:“相易物俱等。
”音合义通。
衙:指站立。
到,意思是站着,如“到,唔要坐下去(站着,不要坐下去)'’南雄方言读阴平,是客方言的一个语音特点。
《广韵》上声纸韵渠绮切:“立也。
”音合义通。
另外,南雄方言也保留了一些古百越语的‘底层’词,如:圩:指乡村集市,圩,应源于古百越语。
(二)单音词较多。
从词形来看,南雄方言单音词较多。
如(括号里的是普通话的说法):星(星星)、冷(寒冷)、暖(暖和)、圳(水渠)、坪(小块平地)地(坟墓)、崖(山崖)、尘(灰尘)、巷(胡同)、声(声音)、味(味道)、箩(箩筐)、捡(收拾)、谷(稻谷)。
(三)某些双音合成词的语素次序正好和普通话相反。
从词形来看,南雄方言有些并列式或偏正式双音合成词,其语素前后次序正好和普通话相反,如(括号里的是普通话的说法):欢喜(喜欢)、猪嫌母猪)、鸡公(公鸡)、猫嫦(母猫)
(一)南雄方言词汇的附加成分中,前缀“阿’基本上不使用,南雄方言的前缀主要有“老”,其主要用于称谓词和动物名词,都是名词的标志。
称谓词,如(括号里的是普通话的说法):老叔(叔叔)、老弟(弟弟)、老板(商人)、老侄(侄子);动物名词,如:老蟹(螃蟹)、老鸦(老鹰)。
南雄方言方言的后缀主要有“咧”、“牿”、“娜”、“婆”、“佬”、“崽”、“子”、“头”、“公”等。
“咧”一般是作为名词的标志,其表示的一般是体积较为小的、可爱的东西。
如:杯咧(杯子)、鸟咧(小鸟)、羊咧(小羊)、鸡咧(鸡)、兔咧(兔子)等。
“牿”、表示雄性的动物或某类男
性。
如:牛牯(公牛)、猪牯(公猪)、狗牯(公狗)、壮牯(粗壮的男人)、矮牯(个子矮的男人)等。
“?”表示雌性动物或某类女性如:牛?(母牛)、猪?(母猪)、狗期?母狗)、叫?(很能哭的女性)矮?个子矮的女性)、江西期?江西嫁来的女性)等“?”还有作为名词的标志,表示形体较大,如:笠?斗笠)、勺?(水瓢)、鲤?(大的雌性鲤鱼)等。
“婆”表示雌性动物某类女性,如:鸭婆(母鸭)、大肚婆(孕妇)、问神婆(女巫)、鸡婆(妓女)等。
‘佬’’表祖地或住地为某地的人或从事某中行业的人。
如:湖南佬(湖南人)、南雄佬(南雄人)、泥水佬(泥水匠)、打铁佬(铁匠)等。
‘佬’还用于称谓和具有某种生理特征的人,如:妹佬(妹妹)、姐佬(母亲)、爷佬(父亲)、单只佬(独身者)、哑佬(哑巴)、瞎佬(瞎子)、高佬(高个子)等。
“崽”表示小巧可爱,如:刀崽(小刀)、鸡崽(小鸡)、米崽(碎米)、芋头崽(小个的芋)等。
“子’名词的标志或是某类人的称谓,如:石子(小石头)、窗字(窗户)、败家子(败家的人)等。
“头’表方位或动植物种儿,如:岭头(山上)、凳头(凳子上)、壁头(墙壁上)、鼻公头(鼻子上)、鸡公头(种公鸡)、猪牯头(种公猪)等。
“头’还是形体较大名词的标志有时候也表示其他名词的标志,如:碗头(大碗)、钵头(大稍扁的陶制盘子)、手指头(大拇指)、热头(太阳)、灶头(炉灶)等。
‘公’表示雄l!生动物和作为名词的标志,如:鸡公(公鸡)、猫公(猫)、虾公虾)、蚁公(蚂蚁)、鼻公鼻子)等
(二)南雄方言某些词语与普通话相比“同形义异”。
“同形义异”是指南雄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形相同,但词义完全不同或者词义有联系但基本不同,或者是词义范围的不同。
与普通话词义完全不同的词语,如:柑咧南雄方言的词义是“柚子”;鸟,南雄方言的词义是“交合”;姐姐,南雄方言的词义是“伯母”或是“奶奶”;墨水南雄方言的词义是“墨汁’的意思。
与普通话词义有联系但基本不同的词语,如:土,南雄方言指旱地,而普通话指泥土,可能是因为旱地里的泥土是干的,所以和土有联系。
鼻,南雄方言指鼻涕,而普通话指鼻子,可能是因为鼻涕来自鼻孔,所以和鼻子有联系。
和普通话词义范围不同的词语,如:比普通话词义范围窄的啼,南雄方言指公鸡叫,而普通话泛指出声地哭,或者指某类鸟兽叫,如“猿啼”、“鸡啼’。
还有比普通话词义范围宽的肥,南雄方言既可以用于动物表示肥壮也可以用于人表示胖,而普通话只能用于动物。
(三)南雄方言的名词后缀“咧”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子’、“儿”。
一般是做词尾。
如:兔咧,(兔子)、?咧,(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