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及其成因
- 格式:pdf
- 大小:963.48 KB
- 文档页数:2
2017年11月 学 术 交 流 Nov.,2017总第284期 第11期 AcademicExchange SerialNo.284 No.11 历史学研究[收稿日期]2017-10-15[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末民初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研究”(12BYY075);2013年黑龙江省高校人文重点建设特色基地项目“三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YJZX-SJLY2013)[作者简介]崔秀兰(1968-),女,黑龙江肇源人,教授,硕士,从事汉语史研究。
论清末民初东北方言词源构成与结构特点崔秀兰,李光杰(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 要]通过对清末民初记录东北方言的国内外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归纳出清末民初东北方言词汇的构成系统;明确了东北方言以幽燕方言为主体、兼有东北土著少数民族语言、山东河北为代表的外省方言词以及俄国、日本、朝鲜的外来词是清末民初东北方言的词源构成的主要元素;通过对这一时期东北方言词汇的整理,总结了东北方言词汇的构词特点。
通过与现今东北方言词汇的对比,梳理出东北方言词汇发展的脉络,体现了东北方言超强的能产性的发展特点。
[关键词]清末民初;东北方言;词源构成;结构特点[中图分类号]H17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7)11-0214-05东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
而北方方言又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因此,东北方言无论是在语音、词汇还是在语法等方面都与普通话有很多相似之处。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致使东北方言自身的特点往往被忽视。
事实上,东北方言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尤其在词汇方面,表现为生动形象、简洁质朴、幽默风趣、粗犷豪放的特点,显示出独具特色的区域魅力。
而这些特点与东北方言特殊的词源构成、词语结构特点及词汇的发展规律是紧密相连的。
由于东北方言的形成比较晚,特别是东北方言与普通话接近的特点,未能引起学者的充分关注,因此,详细记录、整理东北方言词的文献十分匮乏。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方言词汇是中国方言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它包含了丰富的生活和文化内容,对于研究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东北方言词汇中的许多词汇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例如“哈尔滨糖蒜”、“大连烤花甲”等以食物为主题的词汇,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独特饮食文化。
东北地区的气候寒冷,人们喜欢吃辛辣的食物来保暖,所以辣味成为了东北方言词汇中的主要元素。
东北人也喜欢享受美食,许多与食物相关的方言词汇成为了他们独特的口头文化表达方式。
除了食物,东北方言词汇还反映了当地的娱乐文化和民间艺术。
“北方滑雪场”、“东北大板鸭”等词汇与冰雪运动和东北民间艺术密切相关。
东北地区盛产优秀的滑雪运动员,冬季有大片的雪地,因此滑雪成为当地人喜爱的运动,这也反映到了方言词汇中。
而东北大板鸭是一种具有浓郁东北风味的烤鸭,吃烤鸭也是东北人的传统娱乐方式之一。
东北方言词汇还反映了东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间节日和习俗。
“二舅”,在东北方言中指的是妻子的母亲的兄弟,这与东北地区的结婚习俗有关。
在东北,妻子的妈妈会扮演重要的媒人角色,而且在婚礼上,妻子的母亲的兄弟也会起到重要的承办人的作用,因此在东北方言中才有了“二舅”的称呼。
东北方言词汇中也有许多与生活、劳动习俗相关的词汇。
“东北棒槌”指的是东北人讲话直接、坦率的特点,反映了东北人的劳动精神和豪爽的性格。
而“揪算盘”则是指东北人喜欢算计和讨价还价,这是东北人精打细算的生活习惯。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东北地区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娱乐文化、民间艺术、节日习俗以及生活和劳动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研究东北方言词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东北方言土语全解析【题记】据统计,东北方言土语词汇多达三、四千个,其中有一部分已被普通话所接受。
东北方言的主要特点是发音简单,精简,传神(适合大声说,呵呵)东北方言中还含有极为纷繁多样的语气司、叹词、拟声词。
作为东北人虽不能整理齐全,这些只是个人收集和自己想到的一些常用词汇,前边为土语,后边为解释,以飨大家。
吗灵: 蜻蜓愚作:舒服噶哈:干啥马葫芦子:下水道马路牙子:路边逼逼扯扯:讨人厌地说个不停扣逼飕飕:小气哏(gen三声):屁了吧唧的尬(ga四声)点儿哈:赌点什么波灵盖儿:膝盖。
踏拉板:拖鞋好赫儿:好吃的,长用来逗小孩儿锛(ber二声)儿楼(lou轻声):前额大鼻听:鼻涕忽悠:丧失诚信,一味讨好某人的不着边际的语言行为。
邪呼:非常厉害或严重卖呆儿:看热闹。
坷碜:不好看。
豁楞:搅和。
秀咪:腼腆,不好意思,憨态可掬的样子。
得瑟:喜形于色,臭显摆。
贼毙:太好啦,好得不得了。
消你:报复你。
叽咯浪:拌嘴、吵嘴。
边拉儿:旁边儿。
磨叽:喋喋不休,废话多。
不忿:不信,不服。
劲儿劲儿地:执着,有精神头儿。
哈拉味儿:油脂性的食品发霉变质后,产生的气味。
埋汰:引申为语言上的污蔑行为。
耍大刀:办事没准,戏弄人。
借比儿:邻居。
扒瞎:说话虚假成分大,顺嘴跑火车。
各应:烦人,讨厌。
秃噜:事情没办好。
瘪独子:混蛋。
二乙子:不男不女。
欠儿登:哪儿有事哪儿到。
吭呲瘪肚:速度慢,吃力,费劲儿。
刺挠:身体某个部位发痒。
横是:可能是。
扯哩哏儿棱:瞎扯。
胡嘞嘞:形容胡乱说。
划魂儿:猜疑,犯寻思。
祸祸:践踏,糟践。
掺攉:把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
浑儿画的:不明亮,有污垢。
车轱辘话:重复、絮叨的话。
扯:闲谈。
好信儿:好奇。
冲:蛮横。
抽冷子:冷不防,突然。
害事:挡碍,障碍。
吹着唠:说大话。
呲溜:脚下滑动。
蹿稀:腹泻。
寸劲儿:巧劲儿。
二五眼:能力差。
发苶(nie二声):精神不振。
打把势:睡觉不老实,总翻身爸拉:附近兴许:有可能估莫:估计虎:又鲁莽又笨飞边子:裤腿磨损大该:大街意头:太阳牙碜:食物里面沙子多碗家柜:厨柜三驴蹦子:农用车棉猴: 棉大衣姨子:肥皂整景儿:装相儿突了扣:这个词儿用法太多了,说不清楚老(鼻子)了:老多了。
交流东北方言中“熊族”词语考察盛 树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本文对东北方言中的“熊族”词语进行了考察,整理归纳了现收录于东北方言词典中的所有带“熊”字的词语。
从“熊族”词语的词性、隐喻机制和色彩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指出“熊族”词语形成背后的隐喻认知模式,以及“熊族”词语的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和语体色彩。
关键词:东北方言;“熊族”词语;隐喻;色彩意义一、引言东北方言中有许多带“熊”字的词语,如“熊孩子、挨熊”,这类词语十分生动、形象,可以更加形象地表现出人的状态特征。
下面笔者就对带“熊”字的东北方言词语进行简要分析。
二、与“熊”有关的东北方言词语(一)带“熊”字的名词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常常会用“熊”来形容与熊的外形、体态特征相似的人。
(1)比喻无能、懦弱的人:熊货、熊包、熊色赖、熊玩意儿。
(2)比喻人难看、窝囊、软弱的样子:熊色(shǎi)、熊相、熊样儿、熊架儿。
(3)比喻软弱、无能的话:熊话。
(4)比喻(人出的)坏主意:熊趟儿、熊招儿。
(二)带“熊”字的形容词北方人常用带“熊”字的形容词讽刺、挖苦人。
包括:“熊拉巴唧”形容人软弱无能;“熊气”形容人胆怯、懦弱;“熊态”形容人服输、服软;“熊头日脑”多形容莽撞之义,有时形容人蔫头蔫脑,萎靡不振;“熊汤”形容人软弱、放赖;“熊到家”形容人窝囊极了。
(三)带“熊”字的动词“熊”作为一个词,包括以下几个义项:欺负;(用不正当手段)索取;骗;训斥;软弱、无能、畏缩、支持不住。
前四个都是动词,只有第五个是形容词。
除了“熊”字还有“熊个紫的”“熊住”这两个带有“熊”字的词语也是动词。
三、“熊族”词语中的隐喻认知模式在认知语言学领域,隐喻已经不再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
这些带“熊”字的词语,正是隐喻这一人类的认知思维模式指导的结果。
(一)“熊族”词语隐喻的经验基础隐喻作为人的一种认知模式,其经验基础就是人体的经验。
棕熊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人们较为熟悉,且棕熊的体长跟成年人的身高相近,可以直立行走,因此人们在想要对别人进行评价、描述时,就常常会使用与人的形体相像的棕熊。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地区,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语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东北人的为人处事和生活态度。
本文将根据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探讨其文化内涵。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包括一些独特的词汇和俚语,如“热炕头”、“包心菜”、“糊涂虫”、“搓穴子”等等。
这些词汇和俚语多是生活中常用的词汇,但在东北地区有着特殊的含义和运用方式。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反映了东北人坦率直率的性格。
“热炕头”这个词汇就是一个例子。
在东北的寒冷冬季,人们常常聚在炕头上取暖,炕头成为了家庭成员交流的场所,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亲近和坦诚。
“热炕头”也成为了形容东北人豪爽、开朗的性格特点的词汇。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反映了东北人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
“包心菜”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词汇。
在东北的农村地区,人们勤劳耕种,不追求奢华的生活,而是注重务实。
“包心菜”这个词汇形容了东北人朴实、节俭的生活态度。
东北人常常用这个词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并鼓励他人也过朴实的生活。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反映了东北人的幽默和风趣。
“糊涂虫”、“搓穴子”等俚语就是让人忍俊不禁的词汇。
它们形容了东北人对生活的态度,即不过于计较、不追求完美,而是用一种幽默的方式看待事物。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还反映了东北人对家庭的重视。
在东北,家庭是一个核心单位,家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
东北地区的一些词汇表达了对家庭的关注和关爱。
“开锅”这个词汇,形容了欢迎家中进新成员的场景。
这个词汇传递了东北人对新生命的喜悦和对家庭扩大的期盼。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反映了东北人的豪爽坦率、勤劳朴实、幽默风趣和对家庭的重视。
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字,更是传承和展示了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了解和运用这些民俗语汇,有助于加深对东北地区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这也是一种保护和传承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方式。
浅谈东北方言之魅力作者:李晓红来源:《活力》2016年第02期一、东北方言的成因1.浓厚的乡土气息。
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有趣,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
东北自然气候寒冷,地理条件差,人际关系相对简单,锻造了东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坐在火炕上,大碗喝酒,大声说话,直来直去,在人们眼中,有些傻大黑粗。
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2.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 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
3.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和正字误读现象。
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
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
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
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
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
“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
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
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东北方言与其他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5.方言中约定俗成的词语。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
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他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论东北方言中词缀的理据性一、引言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非任意性双重属性,即能指与所指关系原本是任意的,没有必然性的;但二者关系一经固定之后,就具有了约定俗成的规定性。
此后,用已然的语言符号来组织另一类语言符号时,就必须遵守先在的规定性,这就形成了语言的理据性。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等原因。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东北方言体系开放、粗犷豪放、幽默诙谐、生动形象、富有哲理的特点在中国大地有口皆碑。
东北方言口语词汇中的相当一部分正在进入或终将进入民族共同语汇中去,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东北方言作为基础方言的一个次方言,虽然很接近普通话,但也有很多有别于普通话的地方。
东北方言以形容词居多,重音多放在前面的字上。
在东北方言词汇中,绝大多数词的构词形式与普通话词汇是一致的,只有一部分词,它们的方言色彩极为浓厚,构词形式也别具特色。
二、东北方言中词语的前缀东北方言中的前缀词种类繁多,极富地方色彩、口语色彩、感情色彩,使用频率高,有极强的表现力,在东北方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其使用特点,前缀又可以分为状态词及表示感情的程度副词。
(一)状态词在前附式状态词中,词缀与词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这表现为二者在构词形式的相互选择性及语义配合的内在规定性。
其体现一个词法形式所表现的感情色彩,及语言的自然逻辑规律。
每个状态词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词根群,彼此之间不能任意替换。
常见的状态词有:精、稀、溜、确。
它们单独出现的时候,意义广泛,但是跟特殊的词根粘合到一起的时候,本身便具有了特殊的意思,相当于“非常、太”。
1.精+词根此类词根包括薄、细、瘦等空间类单音节形容词,但是与之相对的厚、粗、胖等词根的前面却不能用“精”。
因为“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经过提炼或挑选出来的精华。
浅谈东北方言的词缀摘要: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与普通话相比,无论是语法、语音上,还是词汇上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东北方言又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所以很多词都是不同的民族词演绎而来的,甚至还有一些是俄语等外国语吸收而来的,如称面包为“列巴”,这个词是俄语,所以东北方言是非常多元化的方言。
本文就是从词缀的角度来分析东北方言词的一些独特特点。
关键词:东北方言前缀中缀后缀引言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要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例如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色,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所以,我们要保护方言,保护这种文化。
东北方言在所有方言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下面就以词缀的前缀、中缀、后缀来详细分别分析东北方言词的独特性。
一、前缀东北方言中前缀词种繁多,极富地方色彩、口语色彩、感情色彩,使用频率高,有极强的表现力,在东北方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较为典型的前缀有“精”“稀”“溜”“大”“老”、“贼”、“忒”、“诚”“打”等。
它们单独出现的时候意义广泛,跟特殊的词根在一起的时候,本身便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在表意和程度上都更加细致。
(一)老——“老”字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普通话,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和地域文化特色也更浓,一般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称人老八板儿(拘谨守旧的人)、老把头(传说是保护挖参、打猎人的神仙)、老灯(老头子,贬义)、老赶(乡下人,外行)、老客儿(商人)、老尿泥(软弱、不正经的老年人)、老铁(关系最密切的人)、老秃牙子(老家伙)、老土(很土气的人)、老外(外行)、老面兜儿(性格软弱的人)2、用于称动物老抱子(孵鸡雏的母鸡)、老家贼(麻雀)3、用于称植物老场子(苍耳)4、用于表物老鞑子(纸牌)、老末渣(零碎而短小的东西)、老牛槌(牛鞭子)、老千儿(旧纸牌的一张)、老影(家谱)、老爷(太阳)5、用于序数老疙瘩(父母的最后一个子女)、老乜儿(最末一个)、老子儿(最小的钱)前缀词“贼、忒、诚、可”和“老”的用法一样,就是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特别,非常,太”,属于程度副词中的高级副词,表示“程度极高”或者“过分”。
东北方言的区别东三省方言差异解析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东北方言的区别东三省方言差异解析,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东北方言,就是东北的地方话。
东北话,是北方方言次方言北京官话的地方变体。
以北京官话为中心的北方方言,在近代已经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
东北话和北京话一样,同属于北方方言的北京官话,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东北话,是东北三省和东北所有地区通行的方言。
沈阳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乃至东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之处的沈阳话.是汉语北方方言次方言北京官话在辽宁和东北的代表方言。
一般来说,地理因素和地域性,并不是方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人们往往只是在习惯上,按照方言通行的区域给它起名字,沈阳方言的称呼就是这么产生的。
XX东北三省外面听起来话都差不多.但是,关起门来,比较一下,有很多的不尽相同之处。
辽宁话,比较的远一些,读他的语言能使人深深感受到,大部分处于平原地带的辽宁沈城不愧是沿海省份的省城,当地说话都带着一些辐射性的特点.沈阳地区的话,其实也分为多种,由于受到周边地区口语的影响,所以语言的包装上也比较繁杂,举个例子。
一部分沈阳人把”是”读成”四”,一部分就把”是”读成”四”而且在”shi”和”si”方面比较的僵化走极端.各占一端,平翘舌有时很难分开”儿纸”,咱们代表的是个体,并非包括对方,这些方面比较有代表性. 我大体把沈阳话分为”铁岭腔,抚顺本溪腔,和本土腔”.铁岭腔比较接近于长春,四平话有着东北语言憨的本性,这种方言和长春话类似.抚顺本溪腔呢,声调就是比较转,有点吉林通化白山的口吻.如”你吃”在抚顺一般读成”泥此”.这种很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进入沈阳当地的语言中充分的融合便成为了沈阳语言一个重要分支..沈阳土生土长的”纯净”语言就比较的东北了,很实在和憨厚,没有语调上的特殊加工,这个分支目前在沈阳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多了,但是还是顽强的存在着...长春:长春的语言上比较的封闭,很具有关东人的特点,长春所处的吉林省,大部分处在封闭的山区,语言上自然就没有外来的修饰,完好的保留着东北语言的精髓..沈阳:沈阳话同沈阳人憨厚、淳朴、粗犷、豪爽的件格分不开,具有刚健、清新、质朴的特色。
东北方言的渊源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文化的载体。
东北方言与关东文化的关系极其密切;东北方言与当地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互相融合;同时,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文化也对东北方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方言随着自身的发展,也对东北东北方言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文化背景、民族构成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简洁、生动、形象、高昂,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 . 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
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涵在方言当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比如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闽方言与福建文化等。
东北方言属于我国的北方方言。
主要包括黑龙江全省、吉林全省、辽宁省大部分地区,还有内蒙古自治区东部10个市县旗,共172个市县旗。
透过东北方言的词汇,可以看出东北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人文历史、文化背景、民族构成等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1 关东文化与东北方言词汇“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为它们位于山海关以东,所以称为关东。
山东从清代起就有了“闯关东”一词,它是人们对移民东北这一现象的俗称。
17世纪以后,山东等地的农村人口大幅增加,为摆脱当地高度集中的土地占有状况,贫苦农民背乡离井,远赴东北寻求土地,觅食谋生。
此种移民史称“流民”。
流民现象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这就是所谓的“闯关东”。
迁入东三省的除了山东人,还有河北人。
山东人多由海路迁入,河北人多由陆路迁入。
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
所以整个东北文化其实就是山东、河北汉文化的一个变型。
东北人的豪放、粗鲁、热情、暴躁、率直很大程度上都与此有联系。
浅析地方方言中婚丧嫁娶的语言特征:以东北方言为例一、东北方言民俗词语概况 (1)(一)东北方言概况 (1)(二)东北方言民俗词语的分类 (2)二、东北方言中婚丧民俗词语的语言特点 (2)(一)东北方言中婚丧民俗词语的音节特点 (2)(二)东北方言中婚丧民俗词语的结构特点 (3)三、东北方言中婚丧民俗词语的文化内涵 (3)(一)东北方言中婚嫁民俗词语的文化内涵 (3)(二)东北方言中丧葬民俗词语的文化内涵 (5)四、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0)一、东北方言民俗词语概况(一)东北方言概况所谓方言指的是某一特定地区依据自身独特的文化及表达形式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地方语言,方言更能完美诠释当地的特色文化,当地人民在日常生活交流时使用地方方言更容易被对方所接受。
索绪尔曾经认为:语言是体现一个民族风俗文化的最好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是地方方言产生的根基也是方言的核心基础,一般是先有民俗然后才会产生对应表达民俗的方言,所以说语言是文化最好的表现形式,对于方言来说其是一种传播和存储地方民俗文化的物质形式,是区别地区之间文化最有效的形式。
我国东北地区是多民族聚集的地方,一些少数民族如满蒙以及朝鲜族等世世代代生活在东北这片土地上,一直到清朝统治时期才有大量汉族人生活在东北地区,不仅扩展了东北地区的民族还扩宽了当地的语言文化。
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化也开始逐渐走向相互融合的趋势。
尤其是从关内迁徙到东北地区的汉族,在于当地少数民族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而形成了当今的东北地方语言。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北方言其实是北方方言的一部分,但东北方言包含更多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更能反映出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特别是反映东北人民勤劳质朴、热情好客的朴素品质和粗犷豪爽的性格特色。
东北地方各少数民族长期混居在一起,彼此经济文化来往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许多相互融合的民俗文化习惯。
虽然东北地区有许多居民都不是汉族人,但经历了长期文化交流以后就逐渐打破了民族文化之间的隔阂,其中年俗就是东北少数民族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体现形式。
谈东北方言词缀“挺”东北方言词缀丰富,极具特色。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东北方言词缀“挺”的来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语音方面的同化和经济原则机制双重影响下,形成“挺”后缀。
标签:东北方言词缀挺一、引言笔者近读聂志平《黑龙江方言后附式双音谓词》一文,收获颇多,但对聂文将“X挺”看作是“X得慌”的变读这一观点不敢苟同,在此笔者略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辽宁位于我国东北的南部,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其方言大部分地区(辽南、辽东除外)与北京话接近。
贺巍先生在《东北官话的分区(稿)》一文中将辽宁境内方言分胶辽官话、东北官话和北京官话。
宋学《辽宁语音说略》根据方言语音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的差异将辽宁方言分为四区(《中国语文》1963年第2期)。
其中第一、二区相当于胶辽官话区,第三、四区包括东北官话区和北京官话区,二者分区大致相同。
笔者籍贯辽宁海城,并长期居住于此,本文讨论时涉及到海城话带后缀的“挺”,旨在谈一下自己对“挺”后缀的看法,同时为辽宁方言词汇的研究提供一点资料。
二、“挺”后缀的结构与特点“挺”是东北官话特有的后缀,带后缀“挺”通常表示不满情绪,带有贬义。
如聂志平所说“在词义方面,除‘暄挺’以外,都表示由于非主观的外在原因而使人产生心理、生理上不舒服的感觉。
”聂志平将黑龙江方言“挺”这个后缀分为A、B两类。
A.捂挺烤挺硌挺沤挺噎挺拔挺烙挺控挺烫挺熏挺杀挺箍挺蛰挺塞挺呛挺撑挺吹挺扎挺踩挺撸挺咬挺压挺勒挺晃挺磨挺楦挺晒挺绷挺抻挺粘挺憋挺冻挺揪挺齁挺窝挺溻挺蹾挺B.饿挺闹挺吵挺酸挺累挺忙挺闷挺痒挺潮挺热挺堵挺冷挺辣挺愁挺烧挺顚挺麻挺胀挺旷挺暄挺挤挺烦挺别挺在海城话中,上述“X挺”结构都能换成“X得慌”结构:捂挺烤挺硌挺/捂得慌烤得慌硌得慌,“X挺”和“X得慌”都表示不舒服的感觉,词义相同。
聂志平谈北京话中有“X得慌”而无“X挺”,黑龙江方言中两者都有说,而“X挺”更多见。
“基于两者的这种一致性,似乎可以把‘X挺’看作是‘X得慌’的变读:‘得慌’[t/ti/u//᠌ 0;]>[ti]‘挺’”。
东北话方言文章
下面是一篇关于东北话方言的文章:
东北话,是中国方言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东北话是东北地区人们交流的主要语言,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东北话的语音特点主要包括腔调高亢、语速较快、音调变化丰富等。
在词汇方面,东北话有许多独特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如“咋整”、“嘎哈”、“得瑟”等。
此外,东北话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省略助词、倒装句等。
东北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族人的语言对东北话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方言。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东北话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许多东北艺人以使用东北话为特色,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相声、小品等作品,使得东北话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总的来说,东北话是一种充满活力和特色的方言,它不仅是东北地区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种独特的语言文化,让它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扬光大。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东北地区是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聚集区之一,这里汇聚了丰富的民间传统和风俗习惯。
民俗语汇是东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现了东北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智,更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的体现。
本文将从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来源、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丰富多样,形式各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北方言中的俚语、谚语和口头禅等。
俚语是民间用于日常交流的口头表达方式,它以简洁、通俗、具体的表达方式来传递特定的含义。
谚语是民间流传的一种智慧之言,通过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道理和观念。
口头禅是人们在特定的场合或特定的心情下常用的口头表达方式。
这些语汇形式的丰富多样,使人们在交流中更加便捷、生动和富有情感。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源起与地区特点密切相关。
东北地区地处边疆,历史上曾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这导致了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独特性。
东北地区的土地肥沃且气候寒冷,人们过着劳动而恢宏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语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北民俗语汇中常常反映了东北人民的乐天豁达、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等品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生动形象化。
东北方言中的俚语和谚语以其独特的形象化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东北人民的直接、豪爽、形象化的表达特点。
东北方言中常用的俚语“好大一坨”形象地比喻某物很大很重。
这种生动的语言形象化不仅使交流更加容易理解和表达,也反映了东北人民的直爽和豪爽个性。
二是语言的幽默风趣。
东北民俗语汇中充满了幽默的元素,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东北方言中常用的口头禅“死活不拜神”就是用幽默的方式表达拒绝或坚决不做某事的态度。
这种幽默风趣的语言方式在东北地区民间传统中被广泛应用,不仅起到调动气氛的作用,还体现了东北人民的幽默感和乐天豁达的性格特点。
三是语言的情感表达。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在表达情感方面非常丰富多样。
东北方言中的俚语常常用来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如“花拳绣腿”形象地表达某人的拳脚功夫很强。
242东北方言的词汇来源肖杰迅 山东师范大学摘要: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东北方言的产生,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历史承载等方面均有重要联系,由于联系众多,导致组成东北方言的因素来源广泛,本文主要运用东北方言中较普遍词汇的例子,讨论分析东北方言中词汇的来源。
关键词:东北地区;方言;历史;来源;影响“东北”现今主要指由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组成的方圆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虽然“东北”一词最早发现于《周礼.职方氏》中:“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
”以及《山海经》中:“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
但对于如今东北地区,古代更多称之为“辽东”、“关东”等。
使用“东北”称呼东北地区,是建国以来逐渐产生并流传广泛的,只是相对于中原地区位于“东北”方向。
由于地域辽阔,东北方言分类较多,主要分为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北京官话等;由于民族众多,东北方言受各民族之间相互的影响融合;由于承载历史沉重,东北方言受周边各国的影响也相当明显;而东北人豪放、不拘一格的性格也使得误读的情况出现,东北方言中词汇的主要来源,具体应分为下列几项:一、来源于本民族语言的影响清朝建立之前,东北地区被称作为“辽东”,仅在当今的辽宁地区有人口聚集区,清朝建立后,大部分女真族(满族)人“从龙入关”,导致东北地区人口日渐稀少,数百公里内竟“土旷人稀,生计凋敝”,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仅仅生活着四十万人,严重影响了边防的安全以及清朝“龙兴之地”的“龙息”,康熙年间的中俄雅克萨之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更是让康熙帝认识到清朝“龙兴之地”的重要性以及清朝边防能力急需加固的必要性。
而与此同时,由于“康乾盛世”的到来,以山海关为分界的关内与关外地区,关内的生活连年好转,人口进入急速上升期,粮食问题开始成为主要问题,黄河的连年决堤使得灾民的数量连年增多。
而数十年无人耕作且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便成为了缓解人口压力的首选,所以,早在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政府便开始鼓励人口向关外迁徙,而后的各朝皇帝,均鼓励此项政策的实施,“关东”一词,便从此主要流传,而后离开家乡前往东北地区讨生活的行为,逐渐被叫做“闯关东”。
2012年10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Oc t.,2012第30卷第5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5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及其成因刘 丽,高晓梅,王雯靖(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 要]方言是普通话的地域分支,是一种社会现象。
探究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对于我们了解含蕴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极具帮助。
就东北方言本身而言,它不仅与普通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现象。
它既是一种地域情结,也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东北方言词汇;特点;形成原因[中图分类号]H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5-0115-02方言既是普通话的地域分支,又是一种社会现象。
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百花园中独放异彩,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风姿绰约。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它也以其独有的艺术感染力,在人们的视听界域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进一步地考究、探讨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不仅能够展示东北方言的风貌,而且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东北方言中所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一、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东北方言是最能反应人的精神状态的语言,它具有生动形象、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幽默蕴藉的特质,特别富于节奏感,这与东北人豪放、直爽、乐观、向善的性格极其吻合。
东北方言的魅力主要表现在:1.含蓄蕴藉,使用广泛比如说: 得(d )瑟 一词,描绘的是一种动作或状态,在别人看来一个人做这个动作或状态是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实际上那个人做动作的时候,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真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例如:外面这么冷,你穿这么少出去得瑟啥啊! 的瑟 用途广泛,凡是动词,只要想让它带有贬义或者打趣取笑的成分,都可以用 的瑟 替代。
例如,有一天我的同学碰见我,他拍了一下我肩膀: 老刘,你上这的瑟啥来了? 再如 寒碜 一词,其含义有难看、丑陋、害羞、丢脸、不体面、不好意思、讥笑、揭人短处、侮辱人等多种意思。
寒碜 的使用很灵活 它既可做形容词,又可做动词,还可作名词。
做形容词 看你,西服外面套个马甲,太寒碜了。
今天的体育考试,就我不及格,真寒碜! 做动词 那人真是不要脸,哪天咱们寒碜寒碜他。
我今天上午叫人寒碜了一顿。
做名词 你怎么不知寒碜呢! 你不怕寒碜,我还怕呢。
等等。
2.语言夸张,风格幽默例如:用 脚打后脑勺 、 两脚不沾地儿 等来形容人忙;其实,人就是再忙也不会跑起来两脚不沾地甚至因甩开大步而脚打到自己的后脑部位,这显然是一种夸张。
坏透腔了 :坏得五脏六腑都烂了,比喻特别地坏。
其实,人就是再坏,也不会五脏六腑都烂透了。
这显然也是一种夸张。
初一打的十五还颤悠呢 :形容人胖脂肪多。
想想看:有多少脂肪才能颤颤悠悠地持续半个月呢? 风大扇了舌头 ,意思是说外面的风特别大,把舌头都给扇了。
常用来形容有人说话不符合事实,话说得大,不贴边儿,不靠谱儿。
事实上,外面的风再大,也不至于把人的舌头给扇了。
八杆子都扒拉不着 ,意思是把八根大杆子连起来都够不着,常用来形容亲属关系比较疏远。
看来,这亲属关系也真是够远的了。
等等。
3.形象生动,直观明了例如: 不撞南墙不回头 :不碰壁决不回头,比喻做事特别固执。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指本身就有错误滋长的基因或空间,本身有缺点才被人利用。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指打人或骂人时应顾及对方的脸面。
摁下个葫芦起来个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常用来指不好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地发生。
隔着锅台上炕 :常用来形容某些人做事越过必要的中间环节。
板上钉钉儿 ,往往指事情的结果非常明了,已经确定。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包子有肉都在馅里,从外皮的褶上是看不出来的,常用来指某人有能力、有实力却不表现出来,深藏不露。
不能指着在一棵树上吊死 :常用来比喻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不会走先学跑 :意思是说还没等学会走,就想学跑了,常用来115[收稿日期]2012-07-11[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清末民初 东北方言词汇研究(12512317)[作者简介]刘丽(1962-),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美学等;高晓梅(1971-),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等;王雯靖(197-),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学、写作等。
形容人做事、做学问,基本的东西都还没有掌握,就想搞高层次的东西了,含有讽刺意味。
打开天窗说亮话 :把窗户打开,亮亮堂堂地说话,常指开诚布公地讲话,比喻做事、说话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常常用来形容事情的发生不可避免,你躲过了初一,也躲不过十五,只是时间早点儿晚点儿的事。
等等。
二、东北方言词汇的形成原因汉语多数方言的形成及与普通话发展不同步的现象,其主要是由于偏僻、阻隔、交流不畅等原因造成的,东北方言也不例外。
它也是由于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1.东北方言词汇的形成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方言形成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这里原为肃慎族的渔猎地区,早期居民主要是鄂温克、鄂伦春、达翰尔、赫哲等少数民族。
而汉族居民大多是由河北、山东等地迁来的 也就是老百姓说的 闯关东 来的。
据史料记载,汉族移民至此,大致从元朝开始,至明清之际逐渐增多。
顺治十六年(1659),清廷规定,某些犯人发往东北边疆,所以有一部分东北旗人,便是 三藩之乱 后被流放的士卒。
康熙中叶以后,灾荒严重,迫使关内的贫苦汉民大批迁至关外,并与旗人杂居。
特别是至嘉庆(1756)以后,由于清政府禁垦令的废除,移民大量迁入,形成高峰。
这些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今天,好多东北的满族人,均传说自己的祖上是从北京或宛平县迁来的。
东北现有好多满族聚居的村庄,称为 新屯 ,似是旗人回迁遗留下的村名。
如,东北方言中的 扎古 (打扮;治病)、 奔儿篓 (额头)为满语; 吉林 以 吉林乌拉 前二字得名,满语意为沿江。
( 吉林 意为 沿 , 乌拉 意为江)的简称,因傍松花江畔而得名; 松花江 为女真语( 松花 意为白色); 卡伦湖 ( 卡伦 指边防哨卡)为锡伯语等等。
这样,东北方言便在北京话的基础上又吸纳了其他方言的一些成分而形成了。
可见,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另外,黑龙江在地理位置上与俄罗斯接壤,因此,其方言在形成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外来词的影响,如称裙子为 布拉吉 ,称农田收割机为 康拜因 ,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 畏大罗 ,称面包为 列巴 等等,这些词均来自于俄语。
2.东北方言词汇的豪迈是东北人性格的表征东北曾是满人等少数民族崛起的地方,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这里的人民,他们继承了东北土著居民粗犷的血统。
东北方言的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好爽如同兄弟。
与东北人没有小家子气的特点一样,东北方言处处充满了血肉深情,听来让人倍感亲切。
东北人喜欢用血缘关系来称呼人,比如你一下车,就会被热情地包围住: 大哥大姐,刚下车怪累的,快吃点饭吧,包子馅饼大楂粥都是热乎的。
这浓浓的亲情,甜甜的话语,让你感觉到宾至如归,不吃好像怪不好意思的。
在东北,你不是 先生、女士 ,而是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姑大姨 我想这与东北人,尤其是北大荒人的 寻根情节 有关,东北人永远怀念中原,这是血缘意识在语言层面的真切反映。
3.东北方言词汇的构词方式受汉语一词多义的影响较大一词多义既是普通话语汇的形成方式,也是东北方言语汇的形成方式,在这一点上二者极其相似。
例如, 贼 在普通话里是 小偷 ,在东北方言里却有 非常 和 特别 的意思。
贼胖 不是说 小偷胖 ,而是说 特别胖 。
贼大方 ,不是说 小偷大方 ,而是说 非常大方 。
彪 在普通话里是指 身材高大 ,可在东北方言里却取 性格鲁莽 之义。
贼彪 不是说 小偷长得很高大 ,而是说 (某人)特别鲁莽 。
埋汰 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 脏 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思。
真埋汰 是 真不干净 的意思。
可 埋汰人 ,却比喻 侮辱人 的意思。
老铁 在东北方言里指 好朋友 、 哥们 的意思,比如说, 她是我的老铁。
就是说 她是我的好朋友。
但有时也指 男女之间不正当的关系 。
比如说, 她是咱厂长的老铁,你没看人家说话口气那么大吗? 就是说这位女同志和厂长的关系不正当。
还有些东北方言词语无从查考,我们无法找到它的来源和出处,其他方言区的人不易理解它的含义,但是我们东北人懂得它,并广泛使用它,在东北方言区内具有约定俗成的交际效应。
另外,东北方言以形容词居多,重音多放在前面的字上。
比如, 隔路 是指人的个性较强,不愿与人交流、不合群的意思。
麻溜 是快点的意思。
念秧 是指桑骂槐的意思。
盯耙 即总是的意思。
老疙瘩 是最小的男孩的意思。
假假咕咕 是不实在、辜负了别人的热情的意思。
扬了二正 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意思。
邪乎 是特别厉害的意思。
老蒯 是老伴儿的意思。
无饥六受 是百无聊赖的意思,等等。
我们考察、探究东北方言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不难发现:它不仅与普通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现象。
它既是一种地域情结,也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与文化价值。
近些年来,东北方言渐渐地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性,正在逐步走向全国。
这充分说明了东北方言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
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钱玄同曾说过: 方言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它们自己发达,它们永远存在。
我们祈愿东北方言和文化能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参 考 文 献][1]梁爽.东北方言多元化特色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2).[2]王冰.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7).[3]王冰.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8).[4]庞壮国.东北土语[J].天涯,2002,(6).[5]刘丽. 副+名 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0.[责任编辑:黄儒敏]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