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与人体健康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与人体健康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与人体健康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与人体健康

随着无线电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通信设备的安全性以及电磁辐射与人体组织交互作用的潜在危害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需要仔细、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精确量化这些交互作用,确定他们是否遵循相关的安全标准。

现代人们都生活在电磁波环境之中。如电闪雷击、太阳黑子活动、大气、宇宙等都产生电磁波,这是来自自然的电磁波现象;而人为的电磁波主要来源于无线电发射设备、工业设备和医疗设备,如无线电台、手持移动电话、氦弧焊机、交流高压输电线、汽车点火器、荧光灯、微波炉、电动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等都会产生电磁波。实际上,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存在着各种频率、强度不一、看不见、摸不着又闻不到的电磁波。

一、无线电波与电磁辐射

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漏的现象叫电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目前电磁辐射的来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 高频感应加热方面:使用频率多为300kHz~3MHz。

* 高频介质加热方面:使用频率为10~30MHz。

* 微波方面:主要用于雷达导航、探测、通信、电视及核物理科学研究等,频率一般在3~300GHz之间。

* 生活方面:如各种家用电器: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家用电脑、电吹风、电热毯、护眼灯等。

* 信号发射设备:如电视信号塔、移动通信基站、寻呼台基站和电气化铁路、高压输电线等。

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根据无线电业务划分规定,对不同频段的无线电频率波道配置进行了相应的规划,以便对各种无线电台(站)设置请求进行频率指配。各类无线电发射设备和电磁辐射装置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指标要求。任何电磁辐射设备的设置使用,同时还必须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的国家标准,达到公众和职业照射标准的要求,使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减到最小。

根椐《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广播使用的主要是中波和短波,而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又统称微波,GSM使用的是890~954MHz,3G使用的是1920~2170MHz,都属于微波中的分米波。我们日常使用的微波炉一般是2450MHz,也属于微波中的分米波。

二、电磁辐射的强度与标准

1.电磁辐射强度

由于GSM移动通信采用的是微蜂窝技术,手机和基站通过电磁波双向联系,每个基站都有一定的作用范围。所以提高信号的有效办法就是增加通信基站,使通话服务区覆盖每个地方,减少盲区。然而,随着通信基站越建越多,人们开始疑虑通信基站所发射的电磁波是否对人体有伤害。

我们知道电磁辐射其实是一种能量,它对环境的影响大小主要取决于能量的强弱,用来表示其强度大小的单位主要有:功率(W)、功率密度(W/m?或MW/cm?)、电场强度(V/m)、磁场强度(A/m)、磁感应强度(T或Gs)。

2.比吸收率SAR

如何衡量电磁辐射对人体作用的大小呢?电磁辐射能量要大到什么程度就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SAR”这个名词,SAR的中文意思是“比吸收率”。SAR定义为生物体每单位质量所吸收的电磁辐射功率,即吸收计量率。它的单位是W/kg。那么,如何测定SAR的值呢?

SAR值测量系统由人体模型、测量仪表、探针、机械臂等组成。测量时,在人体模型内部倒入专用测试液体,液体的电磁性与人体的电磁性一致;将发射源紧贴模型放置,设置好

发射源的发射功率,由机械臂带动探针在液体内运动,自动测量场强E,由以下公式就可以计算出SAR的值:

SAR=E2(δ/p)

式中:E为场强;δ为介电常数;p为液体密度。

国际上,FCC、ICNIRP(国际非电离性照射保护委员会)、IEEE等机构先后制定了电

磁辐射对人体作用的衡量技术标准。目前通用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欧洲使用的2W/kg,

另一个是美国使用的1.6W/kg。欧洲采用的测试标准测量单位是10克,而美国采用的测试标准测量单位为1克。

我国现使用的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的GB 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规定中

给出了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两种SAR限值。

(1)职业照射:在每天8小时工作期间内,任意连续6分钟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1W/kg。

(2)公众照射:在1天24小时内,任意连续6分钟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

3.我国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

SAR的测量是在屏蔽室中进行的,而我们生活的空间无线电波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屏蔽室,这使人们比较难以接受SAR的概念。我国卫生部为了控制电磁波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人民

健康、促进电磁技术发展而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

GB9175-88》。该标准没有沿用国际流行的SAR标准,而是采用电场强度V/m和功率密度?W/cm?作单位,适用于一切人群经常居住和活动场所的环境电磁辐射,不包括职业辐射和射频、微波治疗需要的辐射。

在这个国标中,对微波电磁辐射,以功率密度微瓦/平方厘米(?W/cm?)来做为计量单位。将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标准分为两级(见表1):

表1环境电磁波许可辐射强度分级标准

波长单位

容许场强

一级(安全区)二级(中间区<)

长、中、短波V/m <10 <25

超短波V/m <5 <12

微波?W/cm? <10 <40

混合V/m 按主要波段场强;若各波段场分散,则按复合场强加权确定

一级标准,为安全区,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均不会受到任何有害影响的区域。

二级标准,为中间区,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反应的区域,在此区域内可建造工厂和机关,但不许建造居民住宅、学校、医院和疗养院等。

我国制订的这个国家标准相对其他国家标准是比较严格的,欧洲大部分国家现在都是200?W/cm?,美国1982年颁布的标准是3000?W/cm?比我国要宽松75倍,足已证明我国政府在有关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方面是极其负责的,而且移动通信运营部门的整套设备以及技术参数也是按照国家标准严格控制的。

三、基站电磁辐射的理论计算

从以上国家标准,我们知道只要电磁辐射强度在10?W/cm?以下,对所有人群(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都是绝对有安全保证的。

电磁辐射强度的理论计算公式:

S=P/4πr2

式中,S为功率密度;P为发射功率;r为发射点与测量点之间的距离。

根据此公式,某一地点的电磁辐射强度S与发射功率P成正比,而与该点到发射点的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

根据相关设备的技术参数,移动通信2G基站天线向一个扇区实际辐射功率为14.26W,3G基站为2.38W。

将基站功率代入上式估算,在距离2G基站10米处的功率密度为:

S=P/4πr?=14.26/(4π×100)=0.0113W/m?

=1.13 ?W/cm?

远远小于最安全的10?W/cm?的一级标准,以后的3G基站就只有约0.19?W/cm?。

射频信号的绝对功率常用dBm、dBw表示,它与mW、W的换算关系如下:例如信号功率xW,利用dBm表示其大小为:p(dBm)=10 log((x×1000(mW)),1W等于30dBm,等于0dBw。

射频信号的相对功率常用dB和dBc两种形式表示,其区别在于:dB是任意两个功率的比值的对数表示形式,而dBc是某一个频率点输出功率和载频输出功率的比值的对数表示形式。

一般GSM基站天线高度均在35至55米,电磁波在空中传播衰减很快,而且当电磁波穿过一般砖墙时要衰减6dB左右(折合4倍),穿过带钢筋的墙要衰减20dB左右。因此,将GSM基站天线建在一般住宅楼顶时,楼内居民是绝对安全的。

四、基站电磁辐射的实际监测结果

2005年9月,江苏移动进行了实际电磁辐射环境调查,共选取全省3个城市13个典型基站进行现场监测,使用德国NARDA EMR-300综合场强仪(频带宽度为0.1~3000MHz)进行实测。

在以基站为中心半径300米范围内,监测点位布设以基站发射天线为相对水平零点,间隔90度,分4个方向做测量线,每条测量线上优选50米、100米、150米……300米等距离面设测量点。测量时间选择在城市环境电磁辐射的高峰期,测量高度取1.7米,每个测量点连续测量5次,每次测量不小于15秒,并读取稳定状态的最大值。测量时避开高层建筑、树木、高压线等影响,测量的气候条件应符合仪器规定的使用条件。实际测量结果见表2。

表2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结果

序号基站名称建设情况辐射强度?W/cm?

1 向阳G7已建<0.01~0.32

2 金港花园G8未建<0.01~0.11

3 蠡泽G7已建<0.01~0.01

4 临城2 G8已建未开通<0.01~0.05

5 阳山花苑G8未建<0.01

6 中院G7已建0.01~0.13

7 明珠小区网优已建<0.01~0.14

8 都市花园网优已建<0.01~0.04

9 邮政物流3G未建<0.01~0.03

10 化工新村网优已建<0.01~0.28

11 水上乐园3G未建<0.01~0.09

12 刁铺搬迁<0.01~0.05

13 东园3G未建<0.01~0.17

监测结果表明:所有基站周围电磁辐射环境功率密度均远低于国家一级(安全区)10?W/cm?的限值,最高的只有0.32 ?W/cm?,最低的还小于0.01 ?W/cm?,是安全标准的百分之一。已建基站和未开通基站周围环境测量结果相比较,无显著差异,事实证明基站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

五、相关理论研究

瑞典辐射防护协会就其独立专家组(IEG)于2003年12月关于电磁场的研究发布了第一个年度报告。事实上,近年来在这些领域已经公布了许多新的研究,总的科学评估自《斯图尔特报告》发布之后还没有出现实质改变。正如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所说,截至目前,世界上尚未发现一例因电磁辐射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确定案例。可见,谈基站而色变完全没有必要。

另外,我国移动通信基站使用的频率是国际电联统一规划的,其制式也是国际通用的,其设备是经国家无线电管理局型号核准批准进口或生产的,因而在移动通信基站的设置问题上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样的。其次,在执行标准时、我国的管理是非常严格到位的。在基站设置上,先要由运营商向市无线电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市无线电管理办公室对这些位置进行审核、测试。确保其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国家的技术标准,保证电磁波辐射都在“一级标准”以内才予以批准。在基站建成后,市无线电管理办公室要对基站进行验收,核准设备型号,测试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国家的技术标准,保证电磁波辐射都在“一级标准”以内后,才颁发电台执照。领取电台执照后的基站才能投入运行。运行中,运营商需随时保证其设备处于良好的状况。市无线电管理办公室有一支专门的技术队伍,经常性地对公众移动基站进行跟踪监测,防止有害辐射、有害干扰的发生,从而净化电磁环境,确保其电磁波辐射强度在国家安全标准范围之内。

移动通信基站由于目标大,往往使人们对基站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产生疑问。然而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任何一期移动通信工程建设方案的设计,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在全国,任何一个城市的通信大楼顶部或附近都有移动通信铁塔,而且上面挂满了BP机天线、微波天线、移动通信天线、特高频天线等,对应的机房内充满了各种现代通信设备。然而从全国职业病防治或各种癌症发病率的统计分布看,还没有相对集中于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的迹象。因此,普通群众更没必要担心基站的电磁辐射。

还有,基站密度越高辐射强度越低。手机与基站及基站控制器之间,有智能控制机制,动态调整互相之间的通话信道、电磁辐射功率与接收灵敏度。

在上述控制原理下,一个覆盖半径在500至700米的BTS基站,相对于该范围内的移动手机而言,距离基站越远,对应信道和手机的发射峰值功率越强。当GSM手机在距基站700米左右的楼内通话时,基站对应信道的发射功率在13W左右,GSM手机的发射峰值为2W左右;而当手机移动到距基站1至200米的视角距离时,基站与手机之间对应的信道发射功率将分别自动调节在0.1W左右。

由此可以推论:移动通信基站密度越高,相应每个基站电磁辐射强度越低;手机距离移动通信基站越近,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对通话者电磁辐射当量越低、越安全。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移动通信基站由于功率小,离人体距离远,对我们所带来的辐射强度远远小于手机,实际测量结果,基站开通和不开通时整个环境的电磁强度基本没有变化,因此对人体是绿色安全的。而我们关注电磁辐射,希望大家都能了解电磁辐射强度与发射功率成正比,而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平时更应注意在我们身边的,离人体很近、而功率又很大的电器设备,比如:电吹风、吸尘器、电水壶、电热毯、大屏幕彩电等等,因为它们的辐射强度有可能是基站对人体影响的成百上千倍。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辐射对人体的效应是从细胞开始的。它会使细胞的衰亡加速,使新细胞的生成受到抑制,或造成细胞畸形,或造成人体内生化反应的改变。在辐射剂量较低时,人体本身对辐射损伤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可对上述反应进行修复,从而不表现出危害效应或症状。但如果剂量过高,超出了人体内各器官或组织具有的修复能力,就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病变。下表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辐射的生物效应。从中可以看到:人体能够耐受一次25雷姆的集中照射而不致遭受损伤。当然各个人的抵抗能力和体质是有所不同的。 全身受照射剂量可能发生的效应 0-0.25希伏没有显著的伤害 0.25-0.50希伏可以引起血液的变化,但无严重伤害 0.50-1.0希伏血球发生变化且有一些损害,但无疲劳感 1.0- 2.0希伏有损伤,而且可能感到全身无力 2.0-4.0希伏有损伤,全身无力,体弱者可能死亡 4.0希伏50%的致命伤 6.0希伏以上可能因此而死亡 我们身边的辐射 说起辐射,人们就会有些害怕,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却会给人体造成伤

害。其实辐射并不是一种稀罕物,我们的周围到处存在着辐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晒太阳、看电视、戴夜光表、乘飞机、拍X光片等,都会受到一定的辐照。只是生活中的辐照都是微量的,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人们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大量的辐射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来防止和减少辐射对我们人体的伤害。 天然本底辐照 自然界中放射性是到处存在的,我们一直在接受天然本底的辐照。天然辐射的“本底”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高能粒子形式的辐射,它来自外层空间,统称宇宙射线;另一个来源是天然放射性,即天然存在于普通物质(如空气、水、泥土和岩石,甚至食物)中的放射性辐射。另外现代社会中人们还会接触到各种人为的辐射,如X光检查,看电视,使用微波炉等。下表按辐射的大小列出了各种本底辐射。从中可以看到人类的吃、用、住、行都会接受微量的放射性辐照。 来源所受 住在核电厂周围每年约0.0002毫希伏 乘坐飞机每小时约0.005毫希伏 每天看1小时电视每年约0.001毫希伏 吃食物每年约0.02毫希伏 宇宙射线每年约0.03毫希伏 大地和住房每年约0.05毫希伏

城市轨道交通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轨道交通已成为先进的现代都市象征,一方面改善交通拥堵,另外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大气环境,是一种绿色交通工具。但是伴随着轨道交通的运行,会产生大量电磁辐射,人们开始担心过量的电磁辐射造成电磁污染。那么城市轨道交通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本文以哈尔滨城市轨道交通为背景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建建议。 关键词:地铁;电磁辐射;高频 哈尔滨地铁始建于2008年,总体规划有5条线和2条支线,总里程143公里,计划用二十年的时间建成。目前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已经投入使用,二号线也已经进入建设阶段。哈尔滨市的轨道连接了哈尔滨主要的客流集散点、交通枢纽、文化商贸中心、工业区、居民小区和行政中心,将来势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伴随着地铁工程的大面积建设和使用,人们也产生了较多的担心。不久前在广州,由于地铁线路变电站的电磁辐射,就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抵制,同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很多人担心地铁附近的居民会受到地铁电力设施的电磁辐射,影响正常生活,于是向环保部门投诉,2006年3月,国务院批准沪杭磁悬浮新型交通建设项目建议书。但是,由于部分上海市民出于对磁悬浮铁路或存辐射污

染的担忧而极力反对,这条线路至今仍未能动工。近几年随着轨道交通发展,关于电磁辐射的投诉越来越多,那么地铁的电磁辐射给我们的生活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会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呢,这需要从电磁辐射的产生和影响程度等多方面去探讨。 1 地铁电磁辐射概述 1.1 电磁辐射相关概念 电磁辐射主要是通过电场、磁场和电晕三种形式发生。我们常见的广播电视、雷达系统、电力设备、输变电设备、高压输电线路、地铁、电力机车等等只要和电有关的设备,在工作运行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往往会随着环境和距离的变化而衰减,生活中建筑物、金属门等等对于电磁辐射有着较好的屏蔽作用。当然一旦电磁辐射超过某一阈值(电力频段50赫兹),就会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导致人体体征的变化。 1.2 地铁电磁辐射 城市轨道交通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主要有变电设备、通信设备,辐射范围一是沿线周围环境(居民收看电视、收听广播),二是变电所职工工作环境。地铁车运行时,受电摩擦产生的火花放电形成电磁辐射,理论上微弱的电磁波,对附近采用天线方式收看电视的居民,会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地铁变电所中的供电设备会产生微弱工频电、磁场理论上,

手机辐射对人危害的研究

手机辐射对人危害的研究 课题组长:张憬 课题组员: 班级:高二()班 指导教师: 提交时间:2011年2月28日

目录 一结题报告 (2) 二附件 (1)开题报告 (2) (2) 活动日记 (14) (3) 采访记录 (14) (4) 心得体会 (15) (5) 后记 (18)

结题报告 前言: 手机代表科技的进步,它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对于它的弊端,我们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减少其危害,在使用手机时要注意防辐,做到健康的使用手机,合理的使用手机。 关键词:手机;辐射;健康 有关专家说:当人们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向发射基站传送无线电波而任何一种无线电波或多或少地会被人体吸收,从而改变人体组织, 有可能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影响.这些电波就被称为手机辐射。 手机辐射靠SAR值来衡量 而我们常听说的移动电话吸收辐射率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代表生物体(包括人体)每单位公斤容许吸收的辐射量这个SAR值代表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测试值SAR有针对全身的、局部的、四肢的数据。SAR值越低辐射被吸收的量越少。其中针对脑部部位的SAR标准值必须低于1.67瓦特才算安全。但是这并不表示SAR等级与手机用户的健康直接有关。 手机辐射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特别是那些工作在白领阶层的人们他们使用的手机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电信传输研究所(中国泰尔实验室)是我国检测电信产品传输质量的专门机构工程师马鑫在电信产品辐射方面颇有研究.他就有关手机辐射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1、防磁贴是否能真正防止辐射呢? 不是很理想.更为严重一点说根本不起作用。因为辐射源是手机天线而把所谓的防磁贴贴在听音器上面你说怎么会起作用呢?如果把防磁贴贴在天线上不就行了吗?绝对不行.因为这样会改变天线周围的磁场,使得天线的信号发生变化使得通话不能正常进行。 2、手机什么时候的辐射值最大? 手机信号刚接通时,因为这时信号传输系统还不稳定,处在最大工作功能率。所以消费者在使用手机时,信号接通的瞬间最好把手机放在离头部远一点的地方。 3、CDMA与GSM系统的手机其辐射有区别吗?

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局令 第18号)

15.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局令第18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有效地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电磁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能量流,且限于非电离辐射,包括信息传递中的电磁波发射,工业、科学、医疗应用中的电磁辐射,高压送变电中产生的电磁辐射。 任何从事前款所列电磁辐射的活动,或进行伴有该电磁辐射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四条从事电磁辐射活动的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本行业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管理办法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下列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申报登记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负责对该类项目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并负责该类项目的竣工验收: (一)总功率在200千瓦以上的电视发射塔; (二)总功率在1000千瓦以上的广播台、站; (三)跨省级行政区电磁辐射建设项目; (四)国家规定的限额以上电磁辐射建设项目。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级”)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除第六条规定所列项目以外、豁免水平以上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的环境保护申报登记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负责对该类项目和设备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并负责竣工验收;参与辖区内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项目竣工验收以及项目建成后对环境影响的监督检查;负责辖区内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队伍的建设;负责对辖区内因电磁辐射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实施监督管理和监督性监测。 第八条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可承担第七条所列全部或部分任务及本辖区内电磁辐射项目和设备的监督性监测和日常监督管理。

信号塔学名(基站)的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中国移动信号塔学名(基站)的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也许大家还不清楚为什么一些近郊区到处可见都是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的信号塔(学名基站)其样子要比电线杆粗好多高度也差不多是电线杆的两倍基站全身为白色大约50公里就有这么一个在现代化社会的今天每人不只有一部手机虽然这基站给人们的通信带来了很方便的服务,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是相当大的,距实际报道生活在基站附近的人在他们的下一代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白血病的患者后果很可怕。 通信基站或微波站对人体有什么伤害?主要是通过发射高功率微波束对伤害人的器官主要是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眼等,对心血管系统、肝等也有明显的损伤效应。 通信通过天线发出电磁波,对于电磁波的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由辐射源(天线)发射到空间的现象,简称电磁辐射。当电磁辐射穿过人体时,其能量会被人体吸收,如果这种能量过大,将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人体暴露在这样的电磁辐射环境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目前,电磁辐射源的来源通常有以下几种:雷达系统、电视和广播发射系统、射频感应及介质加热设备、射频及微波医疗设备、各种电加工设备、移动通信基站、卫星地球通信站、大型电力发电站、输变电设备、高压及超高压输电线、地铁列

车及电气火车以及大多数家用电器等。 电磁辐射场区:电磁辐射场区可分为近区场和远区场。一般情况下,天线的300米以内的区域都为近场区,在这个区域电场要比磁场强得多;而在大于300米的区域,磁场要比电场大得多。远区场为弱场,其电磁场强度均较小。所以,对于一个固定的可以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源来说,应注意电磁辐射近区场的防护,包括对作业人员及处在近区场环境内人员的防护,和对位于近区场内的各种电子、电气设备的防护。而在远区场,通常对人的危害较小,这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就是对信号的保护。 电磁波的辐射危害:由于无线通信网络的射频辐射伤害具有累积效应,所以当处于射频辐射下时,人体是不会立即受到伤害的,只有随时间推移,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个累积过程为安全滞留时间。而这个安全滞留时间往往是几年的时间。 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又传出消息,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通信设备所产生的电磁波对胎儿的脑组织有损害。因为大脑的活动是以脑电波为主,大脑细胞是通过脑电波来传递信号的。手机和移动通信基站所有产生辐射为电磁波,既然可以干扰无线电的通讯和导航系统,也就同样对人的大脑构成“污染”。从而对胎儿的脑组织有损害而引起畸形;对与从年人却可以引起

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标准

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 1总则 1.1本规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18号令《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及《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 J/T10.3一1996)制定。 1.2本规制定的目的在于指导500k 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统一格式及规容。 1.3本规适用于500k 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的评价。也可参照本规应用于110k V、220k V及330k V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的评价。 1.4500k 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分为初步评价和最终评价两个阶段。初步评价报告书应在获得工程项目规划建设许可文件(证)后进行。最终评价报告书在项目运行后一年左右完成。 1.5初步评价报告书以相关调查资料、类比测量以及理论计算为主,对项目的电磁环境影响作出预测。最终评价报告书应以本项目设施正常运行时环境监测规定的实测数据为准作出实际环境影响评价。 1.6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正式的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须由持有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专项证书的单位和有资格的技术人员编写。 1.7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可由项目建设方委托有资格的单位编写,并对报告书负责。 1.8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费和评审费由项目建议方纳人建设费用。2500k 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初步评价报告书编制的主要章节和容 2.1前言 2.2编制依据 2.2.1项目名称、规模及基本构成 2.2.2评价依据 2.2.2.1采用的国家标准、规名称及编号 2.2.2.2采用的行业标准、技术导则名称及编号 2.2.2.3项目建议书及批复文件 2.2.2.4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关文件名称及文号 2.2.2.5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批文 2.2.2.6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委托书 2.2.2.7城市规划批准文件 2.2.2.8关于执行环境标准的认定文件 2.2.2.9其他(包括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有关文件等) 2.2.3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和保护目标 2.2. 3.1电磁辐射环境影响 分别按变电所和送电线路在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进行说明。 2.2. 3.2环境保护目标 具体列出本项目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敏感点的名称、分布和特征。例如医院、学校、居民区、通信、导航和军事设施等。 2.2. 3.3对敏感点部门初步协调结果

全球变化与人类健康存在的必然联系

全球变化与人类健康存在的必然联系 摘要: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气候环境、气候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健康,极端气候事件的危害更为惊人。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将会更为频繁,气候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会增大。全球迅速变化的背景下,人类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只能改变以往的生活生产方式。然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又间接地影响全球变化,这种影响既有促进的全球变化一面,也有减缓全球变化的一面。全球变化和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它们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关键词:全球变化、人类健康、气候变暖、空气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的留来及影响 全球变暖是指在一段时间中陆地,海洋和大气因温室效应而造成的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现象。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冻土消融和海平面上升,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气温:全球气温将升高.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人类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气温上升.就本世纪而言,较乐观的预测是全球气温将升高1.4摄氏度,最悲观的设想则认为,全球气温将上升近6摄氏度. 海洋:海平面将升高.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厘米至80厘米.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膨胀,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北极浮冰层厚度50年来减薄了40%).在格陵兰,自1988年以来,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已提高了2倍. 极端现象:将对未来造成损失.近几年来,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后50年内,法国每2年就会出现一次2003年那样的酷热(当年造成1.5万人死亡).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摄氏度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 疾病:人类将首当其冲.据绿色和平组织说,到2050年,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在100多个国家造成250万人死亡)将可能翻一番,并将越过地中海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登陆.其他严重的热带疾病也将随之而来,如通过飞蝇传播而造成消化道疾病的尼罗河病毒或利什曼病毒.另外,哮喘患者也将增加,因为炎热的天气将带来更多的花粉. 生物多样性:物种将大量死亡.报道援引法国绿色和平组织负责人雅多的话说,如果气候变暖继续照此速度发展,那么到2050年将会有百万物种消失,即占各种生物种类的40%,而法国本土将会有20%的物种消失.北极熊和北极的其他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威胁到鱼的生存,因为气候变暖会引起水中氧气减少. 高温与危险同时进军人类新生活 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20-28℃

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课题名称: 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课题组长: 罗伍庭 a.职位 主持人:罗伍庭 发言人1:向帅发言人2:余健 抄写员1:蒋奇作抄写员2:张晋恺 调查员1:陈庄闽调查员2:杨林 实践员1:唐鹏实践员2:徐铭 b.分工 每次活动通过抽签自由组合,完成任务。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上网、上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写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制作调查问卷与统计。 第四阶段:访问手机公司有关人士,了解我市现今的手机辐射状况以及他们对手机辐射问题的实行的方案。 第五阶段:实地考察,了解我市目前的手机辐射状况和广大群总对手机辐射问题的看法以及治理该问题的建议。 第六阶段:整理资料,进行讨论研究分析,得出最后成果,写结题报告。 得出结论: 手机辐射的产生及特点: 1.手机辐射的产生: 手机之所以能够随时打电话,是因为它通过电磁波时刻与基站保持着联系.当人们使用手机时,手机就会向发射基站传输无线电波,而任何一种无线电波都会或多或少被人体吸收,从而改变人体组织细胞,有可能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影响,这些电波就是手机辐射.广播信号,电视信号,手机信号,红外线等都是电磁波,区别在于频率不同,所表现出的功效也不一样.广播,电视的电磁波信号能被收音机,电视机吸收,人体对它没有直接感觉,被称为非热效应.红外线能让人感觉发热,被称为热效应.而手机辐射的频率在广播,电视信号和红外线之间,它既有部分热效应,也有一部分非热效应.应该指出,手机信号频率在800~1800兆赫之间,手机辐射与X射线,伽马射线等电离辐射完全不同,仅是一种带能量的电磁波,有能量而无质量,不能在人体内产生电离化或辐射能,是非电离性辐射场. 手机辐射的大小,在国际科学界有一套比较完备的计量标准,就是所谓的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e的缩写)值.SAR值代表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的机体吸收的电磁辐射能量,即比吸收率,也称为电磁辐射测量值,单位为瓦/千克.SAR值越低,辐射被吸收的量越少.1990年,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制定了手机电磁辐射的衡量技术标准.1998年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也制定了类似的技术标准,标准中均采用SAR值来度量手机电磁辐射的大小.只不过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手机辐射控制上有着不同的标准,欧洲规定手机辐射最大值为2.0瓦/千克,美国却把1.6瓦/千克(由于计算依据不同,相当于欧洲的1.0瓦/千克)定为安全标准.而目前欧洲通行的2.0瓦/千克的标准已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赞成和鼓励,也被国际电信联盟推荐使用.需要指出的是,据近些年研究,国际上一般认为,手机辐射值在2.0瓦/千克以下时,其对人体的损害微乎其微;辐射值在1.0瓦/千克以下时,可以保证其对人体无害.为此,各国都在斟酌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我国制定中的《标准》就可能强制采用1.0瓦/千克的世界最严格标准. 2.手机辐射的特点: 当电磁辐射照射人体时,一部分能量被反射,一部分能量被吸收.吸收能量的多少,不仅与吸收机体的形状,大小和组织的含水量有关,还与电磁辐射的强度和频率等有关.含水量高的组织如大脑,皮肤,内脏器官,肌肉吸收电磁辐射能量较多;含水量低的组织如脂肪,骨骼吸收的能量较少;电磁辐射的频率越高,穿透力越小;频率越低,穿透组织越深.人体对射频—微波段的吸收分以下几个部分: 次共振区:频率小于30MHz,人体对电磁辐射能量的吸收随频率的上升迅速升高. 共振区:人体共振区的频率范围大约为30~300MHz,头部共振吸收频率高达400MHz. 热点区:频率范围大约为400~3000MHz,由于局部共振,造成小范围发生显著的能量吸

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及危害

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及危害 课题组组长:唐蔚军 课题组成员:韦乐、邓小娜、郑婷婷、徐以轩、王花、符雪栩、冯云、吴刚 指导老师:曾维娜 开题时间:2009年10月结题时间:2010年2月 课题安排: 韦乐、邓小娜:负责上网调查,搜索课题里的有关资料及内容工作. 郑婷婷、徐以轩:负责排表几整理有利的资料内容工作. 王花、符雪栩:负责书写课题报告论文工作. 冯云、吴刚:负责列表及排表工作. 课题的方法: 调查法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课题只对电磁波的各方面进行学习,如电磁波的产生、传播途径、对人体的危害等,对生活中的电磁辐射及市民对电磁波的了解情况进行调查。 首先,课题组将对电磁波的本质及其它方面进行了解、学习。内容如下: 1、什么是电磁波?什么是电磁辐射?什么是电磁辐射污染源? 2、电磁波对人体作用的机理和危害。 3、电磁辐射会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等各方面造成什么危害? 其次,我们将对生活中的主要电磁辐射源和周围身边的电磁辐射源进行调查。 再次,我们将对周围的人对电磁波的认识情况进行调查。调查主要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 最后,我们将根据调查的结果得出结论: 1、人们的身边有哪些电磁辐射源? 2、身边的电磁辐射情况 3、身边的人对电磁波的了解情况。 在得出结论后,我们还将根据调查的结果针对生活里的电磁辐射、提高生活中对电磁辐射的警惕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政府和环保部门提出有益的建议。 论文 电磁辐射的危害

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辐射的世界里——大气热辐射、太阳光辐射、放射性元素辐射、电磁辐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其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此外太阳及其它星球也在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但科学研究表明,天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很小,是基本没损害的。对人体构成威胁、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人工产生的电磁辐射。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手机、计算机等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然而,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会释放电磁波,即使是电线,也会释放电磁波。 根据麦克斯韦理论,任何加速的电荷都能发射电磁辐射,在有电流通过的地方,均会产生电磁波。手机、微波炉等会产生较高频的突波(脉动波)及不均匀的电磁辐射波,如防护不当,会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但大部分电器产生的低频电磁辐射为均匀稳定的交流电磁辐射波,对人体尚无明显伤害。长时间的低频脉动电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尚无定论,但发达国家已对此开始采取防范措施。瑞典、美国的学者、专家的有关专题报告中曾指出:低频脉动电磁场所发出的辐射,同样能引起人体某些病变。因此,目前关于辐射方面的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在您看电视的时候,您也许不会料到比高压电缆所产生的电磁波还要强的电磁辐射正笼罩着您;在您用移动电话谈妥一宗生意的时候,您不会想到手机天线集中释放的电磁波已经进入了您的体内…… 生活中的电子产品种类十分众多,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关系非常密切,我们与它们接触的时间又比较长,因此,这些电子产品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既然电磁辐射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电磁辐射到底是怎么一回是呢? 要想弄清电磁辐射是怎么一回事,首先就必须弄清什么是电磁波? 什么是电磁波? 电磁波就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无线电波、光线、X射线和γ射线等都是波长不同的电磁波,也叫电波。电磁场是电场和磁场的统称。 变化着的电场和磁场往往同时并存,并且互相转化。 电磁辐射和电磁污染 其实电波就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指电磁场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在没有实物媒质存在时,它的传播速度为光速。电磁辐射可按其波长、频率排列成若干频率段,形成电磁波谱。频率越高,该辐射的量子能量越大,其生物学作用就越强。科学实验表明,能引起生物组织电离的最小量子能量约为12电子伏(相应波长、频率介于远紫外线与X射线之间),人们常把量子能量大于这一水平的电磁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反之,把量子能量小于这一水平的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的来源: 电磁辐射的来源主要有两类:

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s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roduced by 500kv ultra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er power engineering HJ/T24-1998 1998-11-19发布 1999-02-01实施1 总则 1.1 本规范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18号令《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及《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制定。 1.2 本规范制定的目的在于指导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统一格式及规范内容。 1.3 本规范适用于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的评价。也可参照本规范应用于110KV、220KV、及330KV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的评价。 1.4 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分为初步评价和最终评价两个阶段。初步评价报告书应在获得工程项目规划建设许可文件(证)后进行。最终评价报告书的项目运行后一年左右完成。 1.5 初步评价报告书以相关调查资料、类比测量以及理论计算为主,对项目的电磁环境影响作出预测。最终评价报告书应以本项目设施正常运行时环境监测规定的实测数据为准作出实际环境影响评价。 1.6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正式的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须由持有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专项证书的单位和有资格的技术人员编写。 1.7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可由项目建设方委托有资格的单位编写,并对报告书负责。 1.8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费和评审费由项目建设方纳入建设费用。 2 500KV超高压送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初步评价报告书编制的主要章节和内容。 2.1 前言 2.2 编制依据 2.2.1 项目名称、规模及基本构成 2.2.2 评价凭据 2.2.2.1 采用的国家标准、规范名称及编号 2.2.2.2 采用的行业标准、技术导则名称及编号 2.2.2.3 项目建议书及批复文件 2.2.2.4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关文件名称及文号 2.2.2.5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批文 2.2.2.6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委托书 2.2.2.7 城市规划批准文件 2.2.2.8 关于执行环境标准的认定文件 2.2.2.9 其他(包括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有关文件等) 2.2.3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和保护目标 2.2. 3.1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 分别按变电所和送电线路在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进行说明。

放射性危害

放射性危害 1.放射性危害途径 ?外照射:外照射系指体外的X 、γ、β等射线对人体的照射 ?内照射:当α、β等放射性核素经食入、吸入、皮肤粘膜或伤口进入体内引起的照射2.放射性危害影响因素 ?电离辐射的种类 ?照射剂量 ?剂量率 ?照射方式:间歇、持续;全身、局部 ?照射部位 ?受照个体差异:性别,年龄,敏感性 3.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确定性效应 ?随机性效应 ?遗传效应(后代中的随机性效应) ?胚胎和胎儿效应(遗传、确定效应) 1)确定性效应 是指通常情况下存在剂量阈值的一种辐射效应,超过阈值时,剂量越高则效应的严重程度愈大。 一般在辐射导致组织细胞大量死亡而超过机体的再生和代偿能力时,则出现确定性效应。由于这种损害效应是当受照剂量达到一定水平后肯定发生,故称为确定性效应?确定性效应特点 ?存在‘剂量阈值’:超过‘阈剂量’值,才会产生效应。 ?效应严重程度:与接受的剂量有关,剂量越大越严重。 ?临床表现:乏力、呕吐、脱发、牙龈出血、白细胞降低、白内障、性欲降低、皮肤红斑、溃疡、不同类型的放射病,直至死亡 ?某些确定性效应是特殊组织所独有的: 睾丸和卵巢的暂时和永久性不育 眼晶体的白内障 皮肤的良性损伤 骨髓内血细胞减少所致造血障碍 任何器官都能发生的炎症过程 2)随机性效应 发生几率与受照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的效应称为随机效应。如受照个体的癌症和遗传效应。如果照射后细胞DNA的损害和突变没有使细胞死亡,也没有得到正确修复,而是出现错误修复,这些修复的细胞可以保存继续增殖的能力,并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后代的细胞,演变成伴有特定DNA变化了的异常细胞克隆,造成细胞变异。 ?随机性效应的特点 ?主要表现是癌症发病率增加。 ?癌症发病率与接受的剂量有关,接受的剂量越大,癌症发病率越高 ?严重程度与接受的剂量无关。

全球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和措施

全球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和措施 摘要: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研究是目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了越来越多机构和科学家的重视,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与人类的各种活动息息相关的,环境的恶化必将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从全球环境恶化对人体的健康威胁方面出发,阐述了几种因全球环境恶化而产生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如虫媒疾病、水媒疾病、过敏性疾病、动物传媒疾病和新病毒等。 关键词:健康疾病气候变化现代化 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己基本完成,正在步入信息化时代,而发展中国家已经或将要进入大规模的现代工业化、现代农业化建设,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人类几乎在所有的领域影响着大自然系统,从显微镜所看到的微观世界到宏观的宇宙天体[1]。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工业、农业现代化和大量合成化学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大量农药和杀虫剂、除草剂的应用,极大地满足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现代化的交通技术和运输工具也使得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移动的物流(包括货物、食品等)、信息、人口等以及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高度融人和依赖,使人类文明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和大气质量的变化,这些给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造成了威胁[2]。 1.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活动有着密切联系[3]。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类活动,其中人类活

动对近年来气候变化作用明显。 1.1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几度达到最高记录,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冰川融化,降水分布发生变化,海平面上升15-25cm,这些变化无法用太阳活动、火山爆发和火气能量交换等自然变化过程来解释[4]。IPCC也断定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有很明显的影响,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影响[5]。 1.2自然因素 湿地生态系统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重要产生地之一,湿地生态系统有机残体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向大气中排放。据估计全球湿地每年约释放1·5亿吨甲烷,约占每年大气总甲烷来源的25%[6]。其他如火山爆发、太阳活动、地壳运动、大气环流变化也可能影响到全球气候变暖[7]。 2.全球变暖造成的人类健康问题 全球变暖将直接给人类的健康方面带来许多问题,这类问题近年来表现得尤为突出,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虫媒疾病 虫媒传播疾病是病原体由虫媒作为中间宿主或寄生繁殖,继而传播到人的疾病[8]。气候变暖引起气候带的改变,热带边界扩大到亚热带,会引起虫媒疾病传播的地理分布扩大,使发病区向北推移,增加虫媒疾病的传播。例如我国江南一带的恙虫病,1989年、1990年在天津出现,恙虫病的流行区向北推移4个纬度[9]。气候变暖及其造成的极

论文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研究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此同时,手机辐射影响健康也成为热门话题. 为了能够在纷杂的媒体的关于手机辐射有害健康的报道中,明确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程度,并以此为契机了解电磁辐射的作用机理,以及可能对人体组织产生的影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我们小组通过网络以及图书馆查找到一些文献资料进行学习。经研究发现,虽然目前这一类的实验很多,但是结果十分类似,即都指出了手机信号量级的电磁辐射在短期内对于绝大多数的疾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长期的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效应还有待于继续的研究。 关键词:手机;辐射;健康 一手机辐射的产生 手机之所以能够随时打电话,是因为它通过电磁波时刻与基站保持着联系.当人们使用手机时,手机就会向发射基站传输无线电波,而任何一种无线电波都会或多或少被人体吸收,从而改变人体组织细胞,有可能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影响,这些电波就是手机辐射.广播信号,电视信号,手机信号,红外线等都是电磁波,区别在于频率不同,所表现出的功效也不一样.广播,电视的电磁波信号能被收音机,电视机吸收,人体对它没有直接感觉,被称为非热效应.红外线能让人感觉发热,被称为热效应.而手机辐射的频率在广播,电视信号和红外线之间,它既有部分热效应,也有一部分非热效应.应该指出,手机信号频率在800~1800兆赫之间,手机辐射与X射线,伽马射线等电离辐射完全不同,仅是一种带能量的电磁波,有能量而无质量,不能在人体内产生电离化或辐射能,是非电离性辐射场. 二手机辐射的特点 当电磁辐射照射人体时,一部分能量被反射,一部分能量被吸收.吸收能量的多少,不仅与吸收机体的形状,大小和组织的含水量有关,还与电磁辐射的强度和频率等有关.含水量高的组织如大脑,皮肤,内脏器官,肌肉吸收电磁辐射能量较多;含水量低的组织如脂肪,骨骼吸收的能量较少;电磁辐射的频率越高,穿透力越小;频率越低,穿透组织越深.人体对射频—微波段的吸收分以下几个部分: 次共振区:频率小于30MHz,人体对电磁辐射能量的吸收随频率的上升迅速升高. 共振区:人体共振区的频率范围大约为30~300MHz,头部共振吸收频率高达400MHz. 热点区:频率范围大约为400~3000MHz,由于局部共振,造成小范围发生显著的能量吸收. 表面吸收:频率远大于3000MHz时,主要呈现体表吸收. 手机辐射属于热点区域,辐射的情况比较复杂,难以客观准确给出结论.但测试发现,手机辐射有如下一些特点: 2.1天线内置式手机的电磁辐射均较低,仅为多数同类天线外置式手机的1/10.对天线内置式手机而言,以手机背面的电磁辐射最大,前面板虽也有辐射,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自我防护方法

电磁辐射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各种家用电器、电子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移动通讯设备等电器装置只要处于操作使用状态,它的周围就会存在电磁辐射。据专家介绍,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环境下,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以下影响: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心悸,失眠,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 搏血量减少,窦性心率不齐,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 2.对视觉系统的影响,表现为视力下降,引起白内障等。 3.对生殖系统的影响,表现为性功能降低,男子精子质量降低,使孕妇发生自然流 产和胎儿畸形等。 4.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影响 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并会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 5.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使 用。 针对我们身边接触到的电磁辐射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人身健康威胁,我们应该: 1.多了解有关电磁辐射的常识,学会防范措施,加强安全防范。如:对配有应用手 册的电器,应严格按指示规范操作,保持安全操作距离等。 2.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经常一起使用,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 射的危险之中。特别是电视、电脑、冰箱等电器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 3.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如电视、电脑 等电器需要较长时间使用时,应注意至少每一小时离开一次,采用眺望远方或闭上眼睛的方式,以减少眼睛的疲劳程度和所受辐射影响。 4.当电器暂停使用时,最好不要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因为此时可产生较微弱的电 磁场,长时间也会产生辐射积累。 5.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眼睛离电视荧光屏的距离,一般 为荧光屏宽度的5倍左右;微波炉在开启之后要离开至少一米远,孕妇和小孩应尽量远离微波炉;手机在使用时,应尽量使头部与手机天线的距离远一些,最好使用分离耳机和话筒接听电话。 6.消费者如果长期涉身于超剂量电磁辐射环境中,应注意采取以下自我保护措施: (1)居住、工作在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附近的人员,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经常使用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人员,以及生活在现代电器自动化环境中的人群,特别是抵抗力较弱的孕妇、儿童、老人及病患者,有条件的应配备针对电磁辐射的屏蔽防护服,将电磁辐射最大限度地阻挡在身体之外。

放射性防护-核辐射危害及防护措施

放射性防护 由于人体组织在受到射线照射时,能发生电离,当照射剂量低于一定数值时,射线对人体没有伤害,如果人体受到射线的过量照射,便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对射线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避免放射性物质或射线污染环境和侵入人体,采取多种措施,减少人体接受来自内外照射的剂量。 防止放射性电离辐射对人体危害的基本措施是:缩短接触时间,增大距离、屏蔽、遥控、机械化操作及个人防护等,以避免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和侵入人体,减少对人体的照射剂量。对从事放射性作业或可能有放射性污染物存在场所,作业人员要进行系统的有关安全卫生防护知识的教育与训练,建立健全卫生防护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危险信号、色标和报警设施等。 1.控制辐射源法 一方面降低辐射源自身的辐射强度,另一方面采用封闭型辐射源。使用封闭型辐射源时,建筑物应符合以下特殊要求: (1)地点选择 一个较强的γ辐射源,例如强度与n×1013Bq量级的60Co相当的源,一般必须隔离在一个单独的建筑物内。中等强度的γ辐射源,例如强度与1013Bq以上的60Co相当的源,可设在建筑物一端的底层或地下室。但都应尽量避免建在人口稠密地区或居民的生活区,这样可以减少正常情况下和事故时受到照射的各类人员的总剂量即集体剂量(man·Sv)。 (2)屏蔽 一个放射性工作场所的设计,除了要保证工作人员自身所受剂量不超过规定的标准以外,还必须保证相邻地区人员所受的剂量也不超过相应的规定。特别是上下左右前后均有人工作或居住时,必须满足相应的辐射安全标准。这就是说,在计算各方向所需的屏蔽厚度时,首先要确定屏蔽以后各方向的容许照射量率,这个容许的照射量率就是对在这个方向邻近地区工作和生活人员的防护标准。但是,有时这个标准,还要根据很多因素,例如相邻场所的使用情况及人员存在因子等综合考虑确定。有时天顶方向虽然无人居住或工作,但是强的γ射线束和中子辐射束穿过天顶后在空气中也会散射到地面上,造成此地面上辐射剂量超过相应标准。经验告诉我们,有时空气散射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离1.25米高的墙壁30厘米处的地面上放着3.7×1012Bq的60Co源,其散射辐射使离该墙另一侧的2米处一点地面上,产生的照射量率约为100毫伦/时。一个高约4米的照射室,当顶上的照射量率为1000微伦/秒时,在照射室外离照射室约3米处的地面上,其照射量率可达1微伦/秒左右。这些都是空气散射的结果。 辐照室一般是由样品照射室和操纵室组成的。照射室和操纵室之间由迷宫相连。迷宫是一种旨在减少辐照室入口处照射量率的防护结构。一般迷宫每节有2米长。迷宫拐弯次数和墙厚要根据辐射源大小确定,通常有2~3个拐弯就够了。透射的剂量贡献可按前面所述方法计算。迷宫内散射辐射的剂量贡献,可以粗略地估计为行进方向每改变一次就损失99%(仅指散射)。入口处的照射量率应降至2.5毫伦/时以下。 不工作时的辐射源,一般都存放在地下土井(另加屏蔽容器)或水井中。不会溶解的固体放射性物质,和封装严密的其它放射性物质,都可用水井存放。照射不怕水泡的样品,也可以直接在水中操作,它的优点是易于观察以及在诸如改变几何位置等过程中样品连续受到照射。一般水深3米以上,即能满足中等强度辐射源的屏蔽要求。井壁要能防止渗水,并有较好的去污性质。水应定期更换,换前要测定水中放射性活度,符合排放标准的可作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水中有放射性污染时,从水中拿出的样品或别的工具(如水下照明行灯等),未经去污前都不能随便乱放,以免造成辐照室污染。水的pH值要严格控制,以防止对建筑材料和源的包装容器的腐蚀。水下照明可用水下白炽灯。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目前,全球环境的变化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壤植被覆盖方面的研究,而土壤植被的变化又会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物种的适应能力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2004年,在“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地球经历了冰期与间冰期的演替,对生物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第四纪以来,由于人类进化与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全球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变暖,森林砍伐严重,绿地减少,对地球的生命系统产生了巨大地威胁。Robert K. Dixon[1]等人(1999)指出,森林生态系统已对全球变化产生强烈的反馈作用。这在几个发达国家已经做了成功的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研究到位。目前,已经有55个国家运用通用的方式与模型估算森林中的碳库,并预测未来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在将来,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与政治条例,那么各个纬度和地方的森林都会减少,温室气体则会增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从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来控制。 浓度的增加和气候变暖,一方面可以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全球环境的变化,主要是CO 2 长季节,使一些地区更加适宜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全球环境的变化,也可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适应这种变化,造成很大的损失,大范围的森林被破坏,大片农田受 及其他污染物的含量有所增到损害。Pekka E. Kauppi[2]等人(1992)指出: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使CO 2 加,但是大气中污染物中有很多具有肥力,虽然它们也会对作物产生损害,但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能 浓度升高所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稳定性的力有时可以掩盖其对作物的破坏程度。另外,大气CO 2 浓度升高出现了额外多的C供应,这些额外多的变化会导致森林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动。由于大气CO 2 C经大气一植物-土壤途径流动。赵平,彭少麟[3]等人(2001)研究了大气CO 浓度的升高与森林结构和 2 浓度升高对森林植物生长,冠层结构的影响,并对此引发的生物量功能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大气CO 2 增量的分配,凋落物质量和根质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这些受影响的生物要素和生态过程会引起群落内植物间对资源的竞争关系发生变化,对资源竞争格局的变化最终将会导致森林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气候变暖也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组分,森林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刘国华[4](2001)、王叶[5](2006)等系统地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生态系统生产力、森林树种以及森林土壤的影响,论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组成、林分结构、分布和生产力的潜在响应,指出了现阶段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些核心问题与研究重点作了展望。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作用,但是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它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时空异质性, 是更新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改变资源的有效性,再者,干扰导致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王纪军[6]等(2004)回顾了目前研究森林演替的几种方法,即马尔科夫模型、林窗模型( GAP) 、陆地生物圈模型(BIOME) 和非线性演替模式等;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森林演替的影响;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MARK EMMERSON[7]等人(2005)根据经验数据详细描述历年分布在社区的影响和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食物链的影响,表明气候变化不仅仅取决于物种数量,还涉及到降水、养分循环和温度等属性。 目前,森林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的森林面积有4.1*109公顷,植被和土壤中含有1146皮克碳,其中37%在低纬,14%在中纬,49%在高纬。2/3以上的碳集中于土壤与泥炭沉积层中。低纬度的碳的总量变动较大,中高纬变动相对较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