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研究_王芳
- 格式:pdf
- 大小:420.75 KB
- 文档页数:3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之研究【摘要】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探讨。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指出了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阐述了研究意义,指出了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对于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最后明确了研究目的,即探讨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的路径和案例分析。
在分别对农业循环经济概念、重要性、与生态产业链的关系、路径和案例进行深入解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提出了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启示,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 生态产业链,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概念解析, 重要性, 关系, 路径, 案例分析, 启示, 展望未来, 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是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耕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化肥农药的滥用、农业废弃物的大量排放等,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纷纷开始探讨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希望通过构建循环利用资源的产业链,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研究成果,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
进一步深入探讨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重要性以及与生态产业链的关系,探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路径以及案例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建设路径和实践经验,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南平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压力逐渐凸显。
在此背景下,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南平市作为我国农业大市,其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文旨在研究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背景南平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然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南平市开始探索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该模式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为基本原则,通过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三、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模式概述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行绿色农业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二是实施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三是建立循环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衔接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二)具体实践1. 绿色农业生产:南平市推广有机肥料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南平市建立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处理和利用体系,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3. 循环农业产业链:南平市建立以农业为主导的循环产业链,如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形成生态农场,实现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衔接。
四、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的效果与启示(一)效果南平市通过推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该模式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启示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要重视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行绿色农业生产;二是要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三是要建立循环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衔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时间:2009-2-19 10:54:36 作者:王芳栾乔林过建春来源:海南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助理研究员、海南大学农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王芳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栾乔林琼州学院副院长、海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留德博士、通讯作者过建春摘要: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农业资源日益减少、资源优势未充分利用及利用不合理并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蓝色农业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
要推进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关键词:海南;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农产品大幅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但是,我国农业发展基本是沿用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
这种增长方式实质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线性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海南农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同样面临着重大的问题和挑战。
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寻找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实现海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一定的农业区域内,以农业自然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和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的,既能满足当代人对农产品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它的核心是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适宜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追求高产、高效、优质、低耗、低污染的集约增长,注重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效益的统一,同时兼顾环境的保护与保持,从而不影响后代发展的需要及长远的发展目标。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能源节约利用和减少资源浪费等措施,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资源综合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利用,在制作肥料、动物饲料等方面发挥作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不同农业产业之间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形成产业链,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发展,提高整体效益。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废弃物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资源化利用,例如农作物秸秆可以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是一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打造健康有机的农产品,建立健康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循环农业物资的回收再利用在农业生产中大量的物资如农膜、农膜、肥料包装袋等会产生大量的垃圾,通过回收再利用,可以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减少环境污染。
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引导更多的农民朋友参与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来,形成农业生态链。
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政府应当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开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建设,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推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
科技创新驱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进农业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促进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
跨界合作共赢不同行业之间可以进行跨界合作,互相借鉴经验,共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实现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农民朋友的意识,引导农民朋友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建设中来。
总结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对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贯彻中央“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经济欠发达的江淮地区构建以生态功能、农业功能为主的江淮生态经济区。
泰州里下河地区是生态经济功能区的关键节点,2017年泰州制订并发布了《泰州市里下河地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规划区域为兴化市全域,拓展区为姜堰区的溱潼、桥头、沈高、娄庄、兴泰、淤溪、俞垛和华港共8个镇,总面积2859km 2,总人口约188万人[1]。
梳理该地区农业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条件和优势,构建5个指标对9个典型样本进行深入对比,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构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新路径,探索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可为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累经验,探索路径。
1材料与方法1.1样本选取与指标确定选取5个经济发达地区、1个综合竞争力与兴化相近地区、1个欠发达地区、2个农业发达地区为对比样本。
经济发达地区包括3个省内其他地区(苏州常熟、无锡宜兴、南通海安)和2个泰州辖区内地区(泰兴、靖江);综合竞争力与兴化接近的地区为扬州高邮市;经济欠发达地区为淮安涟水;农业发达地区为山东荣城和吉林榆树。
选取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个指标进行对比与分析。
1.2研究方法运用Excel 软件对样本的5个指标数据进行汇总与梳理。
2结果与分析2.1泰州里下河地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条件和优势泰州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湖荡相连,水域面积近8万hm 2,湖泊湖荡数占全省里下河地区的1/2。
泰州里下河地区也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基地,其中,兴化摘要:通过梳理泰州里下河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基础条件和优势,构建5个指标深入对比9个典型样本,分析该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新路径,可为江淮生态经济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泰州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19)04-0022-04收稿日期:2019-09-29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2018SJ A 1869);泰州市科学技术局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泰州里下河地区创新生态经济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R K X 201801)作者简介:王芳(1972-),女,湖南长沙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生态文明视角下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王鸿;尚杰;陈卓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0)011
【摘要】循环型农业,是在农业生产领域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形成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通过优化农产品整个产业链结构,来实现对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进而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根据产业发展的目标,分别从生态脆弱的环境特点、资源的有限性及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对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类和设计,包括共生互利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等三种发展模式,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页数】4页(P51-54)
【作者】王鸿;尚杰;陈卓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审计处,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齐齐哈尔大学审计处,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4.6
【相关文献】
1.生态文明视角下福建省农业发展格局构建研究 [J], 唐丹;胡卫卫;黄森慰
2.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以河北省山区与平原地区为
视角 [J], 李惠茹;夏李莹;郝琳琳
3.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吉林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J], 张辛雨
4.区域差异视角下福建省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J], 艾良友;张其春;郗永勤
5.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J], 赵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农业碳排放空间网络结构及区域协同减排作者:何艳秋陈柔朱思宇王芳来源:《江苏农业学报》2020年第05期摘要:研究农业碳排放省际关联网络结构可为建立区域协同减排机制,发挥减排连锁效应奠定基础。
突破传统基于地理邻接或地理距离考察区域农业碳排放关联的方法,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从空间网络视角考察农业碳排放关联的特点,明确各区域的网络功能,并通过建立非参数回归模型,从空间关联、经济关联、技术关联三纬角度解释农业碳排放关联的深层次原因。
发现中国农业碳排放关联网络稳定性高,区域溢出“等级森严”;中部地区为网络核心,西部地区重要性显著提升;八大板块以谄媚者、类经纪人、受益者、貢献者和孤立者角色传递农业碳排放;空间、经济、技术三纬关联是引起农业碳排放关联的主要因素。
最终提出通过缩短空间距离、增强经济联系、加强技术溢出扩大省际农业碳排放关联,根据各区域在农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的差异化角色实施“引领-跟随”型减排策略,充分发挥中介者的“管道”作用,最终形成省际间的互动协作减排机制。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协同减排中图分类号:X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440(2020)05-1218-11Abstract:Study on the inter-provincial correl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can lay the foundation for establishing the regional collaborative emission reduction mechanism and exerting the chain-effect of emission reduction. Break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examining regional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correlation based on geographicadjacency or geographic distanc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corre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network and clarify the network functions of each region. In addition, the reasons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correlation were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correlation, economic correlation and technology linkage by nonparametric regression. Agricultural carbon-emission ossociation network had high stability, and regional spillovers were ranked. The central provinces and cities were the core of the network,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western provinces and cities ha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eight sectors delivered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roles of flatterers, brokers,beneficiaries, contributors and solitary. The three-latitude correlation of space, economy and technology was the main factor that caused the carrelation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It was proposed to expand inter-provincial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correlation by shortening space distance, strengthening economic rel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spillover. The "lead-follow" emission reduction strategy was implemental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iated role of each region in the correlation network. Give full play to the intermediary's "conduit" role. Finally, an inter-provincial interactive and cooperative emission reduction mechanism will be formed.Key words: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spatial correlation network;collaborative emission reduction气候变暖是关系到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态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2050年净碳排放缩减为0,升温幅度不超过1.5 ℃”[1]。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之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升级,循环经济成为了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对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进行探讨。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随着我国资源的逐渐短缺,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了当前必要的选择。
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利用农村废弃物和有机物来生产有机肥料,再回归到农田中,提高了资源的转化效率和利用率。
2、降低环境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通过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可以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削减有害废弃物的产生,并将这些有害物质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从而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
3、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可以实现废弃物和有机物的再利用,使废弃物和有机物成为可再利用的资源,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强了农民的收入获得能力。
1、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建设需要实现废弃物和有机物的再利用,使其成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并推动其在农业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此外,还需要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和协调利用,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资源互补性和循环利用。
2、优化生产与消费结构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建设需要实现农业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内在优化,从而最小化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与此同时,还需要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与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产生共振,并不断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3、促进农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建设需要积极推动农民向更为生态、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化和延伸。
在此过程中,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与知识普及,帮助农民获得更好的生产收益,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总之,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建设是一项重任,必须实现资源、环保、人口互补的高效利用和协同发展。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推动和完善,才能真正实现循环经济在农禄生产中的应用,为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做出贡献。
生态约束下绿色农业全产业链的内涵、逻辑与构建
王伟;王芬
【期刊名称】《农业经济》
【年(卷),期】2024()3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产业正向绿色生态、产业协同的全产业链方向升级。
建设绿色农业全产业链,应以生态约束为前提,聚焦大众健康、养生的消费需求,通过完善政策及资金等支持体系,践行绿色生态理念,建设数字农业平台,不断开发新业态,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营造绿色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与生态约束的良好格局。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王伟;王芬
【作者单位】中共周口市委党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资源约束条件下构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的分析
2.生态约束、大数据嵌入与绿色农业全产业链协同
3.旅游全产业链:内涵、逻辑与构建
4.银金达:紧扣绿色创新,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生态
5.区域农业全产业链情报生态系统:内涵、结构、特征及运行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循环经济理念在观光农业园区中的应用探讨——以滁州市老科协盆景研究院总体规划为例作者:王芳杨智良张士权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5期王芳1,杨智良2,张士权2(1.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2.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摘要: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为核心,寻找生态学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把这一理念应用到观光农业园区中,并以滁州市老科协盆景研究院总体规划为例分别从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光互补LED路灯、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和生物质能源循环利用这四方面进行阐述并分析各自的必要性.为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循环、合理利用,促进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传递,实现资源的最优化组合,提供依据.关键词:循环经济;观光农业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3-0055-021 引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是把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经济问题[1],循环经济并不是简单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要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都强调污染物的源头消减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上的表现形式,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的高级形态[2].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载体,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观光休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循环经济理念应用观光农业中,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以及中水回用等.在滁州市老科协盆景研究院总体规划(简称为园区)中体现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风光互补LED路灯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生物质能源循环利用系统(如图1所示).总之,循环经济理论是将经济与社会和生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更加广泛的角度看待经济问题,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一条可行性战略[3].2 循环经济在园区中的应用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逐渐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以绿色为主的生态系统改造,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功能.利用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农家肥等.安徽省滁州市老科协盆景研究院融入循环经济理念,实现部分物质的循环利用,本规划中主要设计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风光互补LED路灯系统、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生物质能源循环利用系统.2.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直接把太阳光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发电形式[4].光电、光热的综合利用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降低成本[5].因盆景研究院的规模有限,在滁州市老科协盆景研究院中接待室的屋顶上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如图2所示),不仅节约了空间而且能以此产生电供给厨房、接待室等的照明、空调用电等.在安装时必须考虑住户的采光、通风、心里安全距离及消防需要[6].2.2 风光互补LED路灯系统滁州市气候温和属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区域,平均气温摄氏15度,年无霜期215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夏季多为东南风,冬季多为西北风.整个气候状况为园区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光互补路灯技术提供了优越条件.风光互补路灯是一种将风能和光能转化为电能,用风能和太阳能环保能源作为动力的新型节能路灯系统.因园区面积比较小且园区内有一定数量的草坪灯,LED路灯基本上以错位方式在主路和二级路上每隔30m进行设置路灯,但在园区主入口处对植两个LED路灯,彰显园区大门又有迎宾的意味,这样既节约成本又足以满足照明要求.当然,初期投资比传统照明系统要大(增加50%左右),但是据统计,经过3年的使用,风光互补LED路灯照明系统的成本就可以喝传统照明系统的成本相持平,在20年的使用寿命中,风光互补系统总成本反而较低,其不仅具有景观效应,而且保护了环境[7].环保效益更佳,光谱中没有紫外线和红外线,既没有热量,也没有辐射,眩光小,而且废弃物可回收,没有污染不含汞元素,冷光源,可以安全触摸,属于典型的绿色照明光源[8].2.3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屋面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易于收集屋面雨水且其水质较好,雨水净化处理工艺相对简单,运行维护费用低,并充分利用雨水降低园区综合用水的运行成本.在园区中,屋面雨水的处理工艺是屋面雨水-筛选-初期径流弃流-景观水体.地面雨水收集又分为绿地多余水收集和道路雨水收集.降雨后雨水径流进入绿地,经虚渗、补充消耗水分后,多余雨水流入集水池[9].园区雨水收集系统,雨水管主要沿着园区道路设置,每30m设置一个地下蓄水池,该蓄水池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并设有去除初期雨水、过滤、沉淀池等装置,尺寸为8m×2m×2m,窖底有1:500左右纵坡,坡向排污管.雨水收集系统可用中水回用冲厕、花草浇灌、景观用水和蔬菜基地等,对建筑物的排水系统不会及布置不会带来影响.2.4 生物质能源循环利用系统生物质能源是“永不枯竭”的产业[10].园区中的生物质能源循环利用(如图3所示),是以沼气为纽带,将畜牧业、种植业等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达到生物质良性循环.餐厨垃圾和禽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后,经发酵产生沼气,可用于炊事;沼气池底下的沼渣作为肥料用于蔬菜基地;沼液可用于养鱼等.在老科协盆景园研究院中把养猪和种植蔬菜等密切地结合起来,并建立沼气池处理有机垃圾.沼气池的设计是位于猪圈底下并使其与猪圈、厕所想连通,使人畜粪便能随时流入沼气池,以达到平时进料的目的.不但节省进料的劳力,而且还可以使发酵间经常增添新的原料,保证产气足、产气持久.其产生的沼气是是仅次于天然气的混合可燃气体,可供给给餐厅后厨用于炊事.沼渣含有较全面的养分元素和丰富的有机物质,可与土壤混合后用作基肥,不但可降低成本,而且提高土壤肥力,可施用于园区中的蔬菜地、盆景等处.沼液则可喷洒在园区植物的叶面可调节作物生长代谢,为植物提供营养并抑制某些病虫害.沼液进入鱼塘可使鱼塘浮游生物量增加,沼液养鱼具有减少鱼病,并节约化肥、饵料等.3 结语循环经济的理念充分地应用在园区的规划中,并以此为例说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源头减轻污染,譬如餐车垃圾,猪粪作为生物质能源为园区供能,这些曾经的污染源都成了资源.园区将所有能封闭的物质流、能减少废物产生的各种技术纳入一个系统,并增加废旧物质的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进一步地促进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传递.推动园区产业经济全面发展,实现了园区可持续发展,为推广循环经济在农业园区的应用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参考文献:〔1〕刘雪峰.浅析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煤炭技术,2012(7):4.〔2〕付晓东.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72.〔3〕顾一希.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及评价方法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1,23(2):176-179.〔4〕郑文英,周威.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J].变频器世界,2011(5):52.〔5〕Royne A,Dey C J,Mill D R .Cooling of photovoltaic cells under concentrated illumination :a critical review [J]. Solar Energy Meterals ﹠SolarCells,2005,86:451-483.〔6〕张旭平.浅谈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民用住宅供电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9):86.〔7〕王志新,刘立群,张华强.风光互补技术及应用新进展[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8(11):42.〔8〕付艳.风光互补LED路灯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12):221.〔9〕姜卓.浅谈雨水收集利用[J].山西建筑,2010(20):186.〔10〕张永北.发展生物质能源循环经济开创海南高校农业新天地[J].今日海南,2007(9):30.。
循环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
叶琪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8)001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较多地采取资源-产品-废物的直线生产方式,既浪费物质资源,又破坏了生态环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新的方向.现代农业生产必然要求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要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实现更高层次的循环,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总页数】4页(P95-98)
【作者】叶琪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1
【相关文献】
1.青海省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J], 伏洋;张国胜;颜亮东;李甫
2.陈润儿在全省农业结构调整暨"三秋"生产现场会上强调r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供给效率 [J],
3.循环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 [J], 叶琪
4.循环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 [J], 叶琪
5.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基于梨树乡农业结构调整的调研 [J], 关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健康农业的三大工程,关爱你我他—(大平台联盟产业链模式)创新、交流、发展王芳【期刊名称】《中国畜牧业》【年(卷),期】2018(000)022【总页数】2页(P82-83)【作者】王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编者按:本刊作为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畜牧领域的官方媒体,和联盟有着紧密的工作联系。
我们不妨用“有情怀、有气质”来形容联盟。
追随联盟的发展历程,笔者心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有一种沉重且欣慰的感觉。
沉重之处在于,在中国商业化的今天,人们赤裸裸地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地达到目的。
欣慰之处在于,在这样良莠不齐的市场环境下,联盟却坚持成立之初的理想,那就是坚持以绿色和健康为题,关爱健康、关爱环境、关注后代。
这种先进的理念和价值观,衬透出联盟一种大爱、一种气质,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
今天,让我们走进联盟,一定有一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究的,一定有一种精神,是让我们和联盟人共同感动的。
10月14~15日,由《中国饲料》杂志社、《中国畜牧业》杂志社、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主办的“2018饲料安全和肠道健康大会”在江西省宜春市隆重召开。
会议以“安全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贠旭江,江西省农业厅党委委员、江西省畜牧兽医局局长吴国昌等行业领导,印遇龙院士等行业专家学者,优秀农牧企业负责人、配方技术实战派专家、添加剂企业代表共八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共襄盛举。
优秀的文化和战略是联盟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作为此次论坛的协办单位之一,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执行秘书长龚秀斌在会上就联盟发展战略架构、核心价值观做了精彩报告。
他在报告中表示,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成本和产量为导向的生产体系,被称为“生产主义范式”,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目前仍然是主导性世界观。
生产主义范式的成本优先原则导致生产者在生产过程当中把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放在了次要的思考当中,人类社会越来越缺乏关爱和正义。
中国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研究
王芳;吴淑莲
【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
【年(卷),期】2005(000)012
【摘要】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本文立足从循
环经济内部系统组成入手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循环经济体系的具体构成框架,旨在为
进一步研究如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总页数】3页(P152-153,198)
【作者】王芳;吴淑莲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3;F120.3
【相关文献】
1.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研究 [J], 王颜波
2.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研究 [J], 周小红
3.中山翠亨国际旅游小镇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研究 [J], 杨超
4.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以及其构建研究评析 [J], 张菁华
5.绿色发展视野下农村旅游小镇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研究 [J], 李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设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研究
王海文
【期刊名称】《党政干部论坛》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 一、建设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面临的现实问题rn(一)无机有害物质使用有增无减,农村生态和产品安全令人担忧.rn我国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化肥年使用量为4124万吨,平均施用量达400
kg/hm2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农药年使用量为120万吨以上,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农膜使用的增长速度更快,15年间农膜的使用量增长了6.9倍,面积扩大了10.2倍,单位面积用量扩大了1.5倍,农膜年残留量高达45万t;此外,养殖业大量使用各种饲料添加剂和生长激素,食品加工业使用大量防腐剂、保鲜剂、增色剂、有机包装材料等,使得农村本来就较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受到严重质疑、令人担优.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王海文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市委党校科研处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建设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研究
2.建设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日本北九州市生态工业园区驶上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新干线——北九州市生态工业园区纪行
4.建设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研究
5.济北矿区建设水循环型生态煤矿区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张梅
【期刊名称】《上海农村经济》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的过度消耗,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保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农业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出路,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走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张梅
【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我国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 [J], 阳金萍
2.基于绿色持续创新的我国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J], 付一凡;向刚;夏兆平
3.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特色发展路径探析——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 [J], 杨同毅;王仁高
4.美丽乡村视野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J], 初春笋
5.美丽乡村视野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J], 初春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9卷 总第35期)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t 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N o.5 2007(V ol.9 Sum No.35)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研究*王 芳,赵黎明(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摘 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而生态产业链建设是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中最基础的环节。
在阐述农业循环经济和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五条原则,归纳了目前存在的三种生态产业链模式。
分析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7)05-0072-0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仅占世界9.1%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8%的人口。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走的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道路,造成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不断增加和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失衡,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产业链建设是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中最基础的环节。
要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按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农业生态产业链。
一、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内涵1.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及特征循环经济是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核心内容可归结为产业的生态化。
它遵循以 减量化(Reduci ng)、再利用(Reu si ng)、再循环(Recycling) 为内容的 3R原则 ,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 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 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农业循环经济的思想源自对传统农业环境后果的反思以及循环经济思想发展的启发。
农业循环经济可定义为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延伸和运用,是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阈值综合约束下,从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循环经济学的方法组织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末端物质能量的回流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闭环农业生产系统。
其特征主要包括:(1)生产流程的 循环 化设计。
农业生产是否 循环 的判断标准就是3R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要尽量做到外界能量输入的减少,进入循环农业的系统外的物质能量在经过一个生产环节之后进入另一个生产环节实现循环再利用,向外界排放的废弃物和能量减到最少。
(2)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相互依存,实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
农业循环经济的生产流程设计不单纯考虑农业生产目标的需要,而是把维护生态环境目标与实现农业生产经济目标很好的协调起来,从而解决了环境与经济目标冲突的困境。
(3)低污染甚至零污染排放。
农业循环经济考虑了延长进入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使用流通过程,进入农业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在经过多个生产环节循环利用之后,大部分转化为生物产品,减少了向外界生态环境排放的次数和数量。
2.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概念图1 水稻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构建示意图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生态产业链一般是指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产业的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收稿日期:2007-04-07作者简介:王 芳(1983-),女,山西昔阳县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管理等。
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是通过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等生产模式,使产业结构层次深化、产业链尽量延伸,力求把加工业、生物质产业纳入到农业循环经济产业路径中来,增加系统内部产业之间的耦合性,力争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各组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生物质产业等),以最优化的方式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经济、高效、环保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流程,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图1所示为水稻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构建示意图。
二、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模式1.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基本原则(1)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原则。
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时,要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各加工企业间及生产初级农产品的农民群体与加工企业之间的紧密联合;培育壮大各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建立完善合理的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流转机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2)资源共享、一体化经营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中各经营主体之间的能量物质流动是一种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之间、或龙头企业与生产初级农产品的农户之间合作经营的契约。
例如农户按龙头企业规定的要求(产品标准、数量等)生产初级农产品、并提供给企业作为原材料,上游企业将初次加工的产品或副产品提供给下游企业深加工,终端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提供给下游营销企业销往市场,以及各生产营销环节的利益结算等均通过契约加以规范,形成稳定的、紧密的、企业化经营管理的一体化产业链。
(3)市场导向、农业商品化经营原则。
这一基本原则要求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构建须遵循以下方式:一是龙头企业品牌化深加工农产品的开发须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商品化生产。
二是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产品、副产品和原材料等能量物质的供求关系虽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市场买卖关系,但所供求的各类标的物(产品、副产品、原材料等)仍然应按商品价值等价交换。
三是为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4)龙头领航、企业化管理原则。
构建农业生态产业链的首要环节,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使之成为适销对路的品牌化农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心、加工营销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经营管理中心,及农产品开发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的决策指挥中心,以带动整个生态产业链系统内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机制。
(5)以人为本、生态化经营原则。
在构建农业生态产业链时,要始终遵循自然生态能量物质循环规律,克服工业经济时代虐待自然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
产品生产、消费、分解(废弃产品与包装回收资源化再利用)全过程生态化,以满足绿色消费需求为生产目标。
重视劳动力素质培养和智力开发,重视当代人与当代人、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平等权益与发展需求。
2.目前存在的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三种模式(1)以畜肥为核心的动植物良性互动产业链模式。
在生态农业综合开发中,将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把动物的畜肥还田,向农户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和生产能源,向农田提供清洁高效的有机肥料培育有机作物。
(2)以秸秆和沼气为核心的综合利用产业链模式。
将农作物的秸秆粉碎喂牲畜,将牲畜粪便变成沼气,沼气液再还田施肥,生产出绿色农产品。
目前,围绕沼气综合开发和利用各地探索出像猪(牛)-沼-果、猪(牛)-沼-菜、猪-沼-厕-燃料等多种生态产业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图2所示为猪 沼果生态产业链模式示意图。
图2 猪 沼 果生态产业链模式示意图(3)以废弃物转化为核心的再循环链接产业链模式。
一类是农产品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质量发生了变化,不能按原用途消费,可经过分类处理改变用途,既可减少农业通过最终产品向系统外输出污染物,又能增加可利用的物质与能量来源。
另一类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将农产品加工成环保农业生产资料,如可降解地膜、生物柴油等生物产品。
三、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制约及对策1.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面临的三大瓶颈性制约(1)技术支撑瓶颈。
农业循环经济没有固定的模式,往往需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
产业链运作模式需要综合生物、环境、农业经济等多种知识性要素进行综合研究。
当前,在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条具体开发的研究和实践上显得还很薄弱,无论是从资金投入还是人才队伍方面,都亟须进一步加大投入。
(2)资金扶持瓶颈。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建立和维系本身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作为铺垫。
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一些产业链模式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而是在生态环保的社会效益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不予以必要的资金投入,一些经济效益略差一些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将缺少培植和推广的动力。
(3)服务配套瓶颈。
由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具有较强的延伸性和连带性,因而对于配套服务也具有较高的要求。
比如在市场销售等环节,单靠农民自身很难得到很好的解决,需要建立起专业的经纪人队伍和市场流通体系,来保障农民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条中获取经济利益。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对策(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安全优质农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建立一整套价格机制、投资机制及补偿机制,形成一个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驱动、群众主动参与的机制,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采取激励措施。
(2)加大资金投入。
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制,对于生态环保效益突出的产业链模式可以以政府的扶持资(转第98页)73王 芳,赵黎明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研究 经 济立董事真正发挥其对内部董事的约束作用。
一个具有健全的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制度安排,能够有效抑制经营者的会计舞弊行为。
最后,完善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使经营管理者考虑机会成本,无须因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承担风险。
2.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公司外部的监控主要是产品市场、经理市场和资本市场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
目前在我国急需完善的是经理市场和资本市场。
一个有效的经理市场,存在优胜劣汰与报酬及能力正相关的竞争机制,这种来自经理市场的竞争有利于经理人员加强自身的能力和自身诚信等方面素质的提升。
对一个成熟资本市场而言,公司股票价格往往能反映该公司的经营业绩,在这种市场监控机制下,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为了自身利益也就不得不被迫选择努力增大公司财富的决策。
最后,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理的经营水平,如果产品市场份额不断下降,这一信息会触发股东对经营者能力的怀疑,反过来促进他们加强对公司经营情况的监督。
3.改革注册会计师制度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如实反映其经营活动,通常由独立于企业的第三方即注册会计师来验证,即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在由完善制度在源头上预防之后,最后的把关由注册会计师执行。
但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会计丑闻,让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诚信产生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