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金属方向课程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246.55 KB
- 文档页数:29
金属工艺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金属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包括金属的性质、分类及应用。
2.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加工方法,如铸造、锻造、焊接等,并理解其工艺特点及适用范围。
3. 帮助学生掌握金属材料的检测与评定方法,了解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变化。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金属工艺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金属加工方法制作简单金属制品的技能,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进行金属材料检测与评定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金属工艺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培养学生尊重工匠精神,认识到金属工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关注金属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环保意识,形成绿色发展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金属工艺学的基本知识,具备制作简单金属制品的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金属工艺学基本概念:包括金属的晶体结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涉及教材第一章内容。
- 金属的性质与分类-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性能关系2. 金属加工方法:介绍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等加工工艺,涉及教材第二章内容。
- 铸造工艺及其特点- 锻造工艺及其特点- 焊接工艺及其特点- 热处理工艺及其作用3. 金属材料的检测与评定:学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金相组织等方面的检测方法,涉及教材第三章内容。
-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金相组织观察技术4. 实践操作: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安排以下实践项目,涉及教材第四章内容。
初四化学金属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金属的性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以及金属的化学反应。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1.描述金属的基本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说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3.解释金属与非金属、金属与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
4.能够进行金属活动性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需要能够:1.运用金属的性质和活动性顺序解决实际问题。
2.设计并完成金属化学反应的实验。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需要能够:1.认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增强对金属材料的关注和认识。
2.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金属的基本性质,包括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定义和应用,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3.金属与非金属、金属与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包括反应类型和反应条件。
4.金属活动性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金属的基本性质、活动性顺序和化学反应,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金属的性质和反应规律,提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金属活动性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金属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化学教材,提供金属性质、活动性顺序和化学反应的相关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金属材料、金属腐蚀和防护等方面的补充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金属的性质和反应现象。
4.实验设备:准备金属活动性实验所需的试剂、仪器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实验操作。
金属课程设计意图是什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金属的基本概念,包括金属的分类、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提炼方法和相关技术,理解金属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3. 引导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如氧化、还原反应等,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金属现象。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途径,探索金属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会安全、规范地进行金属实验。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金属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2.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使其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学会尊重事实、严谨治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金属的基本概念:介绍金属的分类、性质、用途等,涉及教材第一章金属概述部分。
- 金属的分类及特点- 常见金属的性质和用途2. 金属的提炼方法:讲解金属提炼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涉及教材第二章金属提炼部分。
- 金属提炼的原理及工艺- 我国金属提炼工业的发展3. 金属的化学性质:探讨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等,涉及教材第三章金属化学性质部分。
- 金属的氧化反应- 金属的还原反应4. 金属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分析金属资源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金属资源,涉及教材第四章金属资源部分。
理学院金属材料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一1 实训目的通过训练,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中,从而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独立工作能力。
为学生毕业择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 实训地点理学院三坡八栋一楼材料工程实验室101,104,117,118,119,120,122室等。
3 实训时间本课程设计实训时间安排在开课学期考试周前两周进行,由实训班级学习委员协助教师完成分组(具体分组数目和学生名单按实际班级),提前通知各位学生,了解时间地点内容安排及相关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应提前一周以上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时间初定为:周一、周二、周三下午。
请准时。
每次一个大组参加。
4 实训对象金属材料专业各班学生实验分组:分为6个大组,一组10人。
一大组可以分为3个小组,每小组3-4人。
5 指导教师梁建烈、祝金明、尹彩流、蒙洁丽、朱其明、陈玲、蓝奇、崔雪鸿、李光丰6 实训纪律和守则一、学生在实训期间必须遵纪守法,讲文明、讲礼貌,虚心好学,充分展现一名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良好精神风貌。
要按指定的时间进行实验。
准时进入实验室,不得迟到、早退,各组组长要认真做好实习期的考勤。
1二、每次实验前,要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基本了解实验内容,目的,实验步骤及机器和仪器的主要原理与使用方法等。
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小组长负责管理使用的设备,并组织分工和统一指挥。
四、要爱护实验室的一切设备,非指定使用的机器设备不得乱动,以免发生危险或损坏事故。
五、在实验过程中,如机器或仪器发生故障应立即向实验指导人员报告,进行检查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六、实验结束后,要清理机器、仪器工具。
如有损坏、应及时向实验指导人员报告,听候处理。
七、要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和安静,养成良好的科学作风。
八、实验完毕后,要认真做好实验报告,并对存在问题进行讨论。
九、实训结束,学生要认真写个人实训总结及自评实习成绩(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等五个等级),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实训期间的表现等情况写出实训评语和实训成绩(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等五个等级)。
齐齐哈尔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综合实践说明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名称:铰链设计专业班级:过控 092学生姓名:刘建超学号: 2009112074指导老师:高玉芳日期: 2011 年12月10日目录摘要 (1)工艺性分析 (1)关键词:模锻、锻造比、锻造工艺、 (2)一、锻件的结构和工艺 (2)1.1锻件的结构特点 (2)1.2锻件的工艺分析 (2)1.3自由锻工序特点 (2)锻造工艺说明书 (2)一、锻造工艺性分析 (2)二、绘制锻件图 (3)三、参数选择 (3)1、工艺参数 (3)2、选取依据 (4)3、数据处理 (4)四、确定坯料质量 (4)(一)坯料质量公式(单位均为kg) (4)(二)钢坯和钢锭的选择 (5)1、钢坯 (5)2、钢锭 (5)五、锻造设备的选取 (5)六、确定工序 (5)七、加热温度及加热时间的确定 (5)1、加热温度 (6)2、根据经验公式确定加热时间 (6)八、锻后热处理 (6)九、机械加工工艺 (6)十、参考文献 (6)十一、总结: (7)摘要在机械工业中,产品由于在质量、效能和可靠性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而且构造特点一般表现为形状复杂、壁薄、刚度低、技术要求高等。
因此,对它的制造与工艺就显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和严格性。
本次设计就是针对铰链的制造与工艺,详细地介绍了该产品的整个加工方案的拟订过程。
工艺设计中依据现有的条件,仍选用传统的机械加工方式进行编制,但又根据零件自身的特点及其结构性能的要求,部分按照非常规的加工路线进行加工,更好的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性能要求,也体现产品的加工特点。
通过对该零件的制造与工艺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了解产品的制造特点及其发展方向。
铰链的广泛使用使得现代工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工艺性分析方案Ⅰ:铸造:铸造是将溶化的液态金浇注到具有与零件形状、尺寸适用的铸型型腔中,待其冷却凝固,以获得毛坯或零件的生产方法。
优点:1、可制成形状复杂、特别是具有复杂内腔的毛坯。
金属力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金属的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断裂等基本概念;了解金属的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金属力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金属材料的选用、金属结构的强度计算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金属力学的兴趣,增强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金属的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断裂等基本概念,以及金属的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金属的弹性形变:介绍弹性形变的定义、弹性模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金属的塑性形变:介绍塑性形变的定义、塑性极限和比例极限的概念。
3.金属的断裂:介绍断裂的类型、断裂韧性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4.金属的力学性能:介绍强度、韧性、塑性等力学性能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5.影响金属力学性能的因素:介绍成分、、热处理等对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主要包括:1.讲授法:讲解金属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
2.讨论法:学生讨论金属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3.案例分析法:分析金属材料选用和金属结构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4.实验法:安排金属力学性能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金属的变形和断裂过程。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选用我国高校通用教材《金属力学》,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
参考书则包括《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试》、《金属塑性成形原理》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多媒体资料包括PPT、视频等,用于直观展示金属力学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实验设备包括拉伸试验机、压缩试验机等,让学生在实验中验证金属力学的理论知识。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湖南工业大学课程设计资料袋冶金工程学院(系、部)2011 2012 学年第 2 学期课程名称金属材料专业课程设计1 指导教师孙斌职称副教授学生姓名宋友元专业班级材料学号09495100213 题目孔型设计成绩起止日期2012 年5月21日2012 年6月5 日(金属材料专业课程设计1)设计说明书起止日期:2011 年5 月21日至2012年6 月5日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成绩指导教师(签字)冶金工程学院(部)2011年12月26日冶金工程学院课程设计工作计划表专业:金属材料2011--2012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金属材料专业课程设计1(型钢孔型设计)学生班级金属材料093/094班学生人数35人/33起止时间15-16周地点冶金楼B209指导教师姓名王生朝孙斌职称副教授副教授目的:《型钢孔型设计》是金属材料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孔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孔型设计的基本理论,配合孔型设计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金属在孔型中的变形规律,达到对孔型设计基本能力的训练,使之具备型钢孔型设计的初步能力。
课题内容及要求:1.选择生产设备和制订设计方案2.生产工艺设计3.轧制规程设计和孔型设计4.主要工艺参数和力学参数计算5.绘制孔型图设计要求:1、要求设计方案合理、可行,对设计中所运用的公式、数据要求注明其参考文献。
2、设计图纸要求图纸整洁、规范、线条流畅、布局合理以及数据齐全。
3、要求有详细的设计说明书,用A4纸打印。
时间及进度安排:二周1.布置设计任务,老师讲解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1天)2.选择生产设备和制订设计方案(1天)3.生产工艺设计(1天)4.轧制规程设计和孔型设计(2天)5.主要工艺参数和力学参数计算(2天)6.绘制孔型图(3天)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课程设计成绩以设计成果的质量为主,结合平时的考查进行评定。
平时考查主要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是否独立完成设计等几方面。
金属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金属的基本性质和分类,了解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金属的制取和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a.了解金属的定义和特点;b.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c.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如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等;d.了解金属的分类和制取方法;e.掌握金属的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a.能运用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b.能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c.能列举金属的应用实例,并分析其应用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b.培养学生珍惜和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c.培养学生关注金属材料在科技和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下:1.金属的定义和特点;2.金属的物理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3.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等);4.金属的分类和制取方法;5.金属的应用领域。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金属的基本性质、分类、制取方法和应用;2.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金属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金属的性质和用途;4.实验法:进行金属的物理和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金属的性质。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金属的基本性质、分类、制取方法和应用的相关知识;2.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金属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金属的性质和应用;4.实验设备:提供金属实验所需的仪器和材料,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体验金属的性质。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2.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评估学生对金属基本性质、分类、制取方法和应用的掌握程度;3.考试:安排一次考试,测试学生对金属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应用题等题型。
金属材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能特点;2. 学生能够了解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3. 学生能够掌握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对性能的影响;4. 学生能够了解金属材料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金属材料的性能及适用范围;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金属制品制备方案,并进行初步的性能评估;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金属材料的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并撰写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材料科学的兴趣;2. 学生能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3. 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金属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4.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金属材料学课程性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在分析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金属材料科学素养,为未来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金属材料的分类与性能特点:包括金属晶体结构、纯金属与合金、常见金属材料的性能参数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探讨晶体缺陷、固溶强化、弥散强化等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介绍熔炼、铸造、塑性加工、热处理等制备工艺,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金属材料的性能检测与应用:学习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测试方法,探讨金属材料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与环保问题:分析金属材料在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等方面的挑战与机遇,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