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7.62 MB
- 文档页数:129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1.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当中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其完美,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法第一”,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
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2.中秋帖(王献之)★大清乾隆帝称道的“三稀”墨宝之一,笔势纵逸豪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为王献之独创.3.颜真卿书法★《多宝塔碑》为其独创“颜体”楷书的代表作,字体匀称丰腴,庄重劲美,气势雄厚。
4.郑板桥兰竹圣手书画怪杰。
清代诗人,书画家,摇晃“扬州八怪”之一。
为人恃才傲物。
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
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
5.刘墉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
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
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兆页、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
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
刘墉书法笔短墨厚,体势少变,曾遭行内非议,甚至讥之为“墨”。
这说明认识刘墉书法是需要很高眼力的。
清代习颜者众,大多得其形意,而真正夺其神髓者仅刘墉一人。
用颜字距度而略作柔婉,正得魏晋小楷精华蕴蓄的风致;墨浓势厚而结体宽舒,更显从容不迫包罗万有之佳妙.6.唐伯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明代书画家,在民间颇富传奇色彩。
唐氏绘画初师周臣,尤精山水人物,与沈、文、仇合称“明四家”。
书法源于赵孟兆页,写得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成劲骨于内美形于外,缜密流便的独特风格。
中国极品书法作品88幅欣赏中国极品书法作品88幅欣赏2015-01-15 文山书院上虞帖卷东晋这件古色古香的字卷,是书法史上称为"书圣"的东晋王羲之所写的一份信札,名为"上虞帖"。
虽是唐代摹本,它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精神.卷子前后盖有南唐和北宋皇室的收藏印章及历代收藏印记,同时保留着北宋内府的装裱格式,是一件难得的艺苑瑰宝。
清周金然草书录唐人论书轴清周金然草书录唐人论书轴绫本纵132.5厘米横56厘米行草书鸭头丸帖卷王献之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琊(今山东),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书承其父,并创新体。
东晋著名书法家。
此系唐摹本。
帖上有元虞集题记,钤有北宋"政和"、"宣和"、双龙,"政""和"、"宣""和"连珠等朱文印记,元"天历之宝"朱文印记,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印。
帖后有北宋柳充、杜昱观款,南宋高宗赵构题赞,明王肯堂、董其昌等题跋。
清永瑆楷书论画句轴清永瑆楷书论画句轴纸本纵122.4厘米横50.4厘米楷书《大涅槃经》卷唐(公元618-907年)长26.5厘米宽834厘米此卷为敦煌唐人写经中的精品。
朴茂中见润泽,韵味古雅隽秀。
清郭尚先行书七言联清郭尚先行书七言联纸本(各)纵123.2厘米横28.2厘米郎官石柱记序帖册张旭是唐代著名的草书大家,与怀素并称为"颠张狂素"。
[郎官石柱记序]是张旭的楷书作品,这部传世宋拓本,展示了张旭严谨深厚的楷书功力,这正是他狂草的根基所在。
清方亦临草书七律诗瘦清方亦临草书七律诗瘦花绫纵154.3厘米横51.7厘米苦笋帖卷怀素这件"苦笋帖"是唐代草书大家怀素的传世亲笔墨迹之一.文字不多,总共才l4字,不仅能使我们观赏到那娴熟的笔法和行云施雨、走蛇舞龙般的线条之美,同时还能直接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内在气质。
一、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教案二、课时安排:每课时45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四、教学内容:1. 中国书法的基本概念:书法、书写工具、书体等。
2.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3. 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线条、结构、布局、墨色等。
4. 中国书法的名家名作: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等。
5. 中国书法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书法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2. 欣赏法:展示中国书法的名家名作,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书写,体验中国书法的魅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书法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书法的名家名作,引起学生对中国书法的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讲解】1. 中国书法的基本概念:讲解书法、书写工具、书体等基本概念。
2.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介绍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 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分析线条、结构、布局、墨色等艺术特点。
【作品欣赏】1. 展示中国书法的名家名作,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等。
2. 引导学生从线条、结构、布局、墨色等方面欣赏和评价作品。
【实践环节】1. 让学生亲自动手书写,体验中国书法的魅力。
2. 教师现场指导,解答学生在书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小组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书法的看法和感受。
2.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或访问书法艺术家,深入了解中国书法的创作过程和文化内涵。
2. 邀请书法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专业地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书法艺术》教材第四章“行书之美”,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王羲之的《兰亭序》展开,通过对该作品的艺术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解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行书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王羲之及其《兰亭序》的历史地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使学生掌握行书的笔画特点、结构规律,并能运用到实际书写中。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王羲之《兰亭序》的艺术特点、行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书写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书法水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书法作品挂图、投影仪。
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王羲之的《兰亭序》挂图,引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王羲之及其《兰亭序》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分析行书的笔画特点、结构规律,并进行示范。
3. 实践环节:(1)让学生现场模仿王羲之行书笔法,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书例字,分析其笔画结构,指导学生书写。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创作一幅行书作品。
六、板书设计1. 《中国书法艺术——行书之美》2. 主要内容:(1)王羲之与《兰亭序》(2)行书艺术特点(3)行书笔画结构与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兰亭序》为模板,创作一幅行书作品。
2.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书法大家的行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研究行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深入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设计;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突出行书艺术的特点。
汉字书法艺术及其欣赏汉字既是象形文字,也是表意文字。
从形体角度看,汉字写尽物态,具有图画美;从外显的意义来看,汉字穷尽事理,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和人生的认识与思考。
汉字因物赋形、因形会意的特点造就了汉字书法这一人类艺术奇葩。
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艺术的巨大魅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神韵与意境,二是其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正是由于汉字书法艺术具有这两大审美特点,并且二者高度融合,因此,汉字书法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和无声的乐。
一、汉字书法艺术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碑刻等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载体的不同,表现形态各异,审美意趣不尽相同。
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双峰并峙、各呈异彩的局面。
(一)毛笔书法汉字书法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汉字书法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特指以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书写汉字的方法和技巧,其中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内容。
汉字书法艺术一般也特指毛笔书法。
毛笔这种书写工具是中国人发明的,毛笔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由于毛笔这种书写工具在实际使用时,因书写者运笔的力度、角度、提按和蘸墨等的不同,其点画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表现效果,能够把汉字本书所具有的图画美富于意象性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多方面的审美享受,如图1。
图1 刘会芹书法作品(二)硬笔书法硬笔书法是相对于毛笔书法而言的,具体指用钢笔、圆珠笔、蘸笔、铅笔、竹笔、木笔、铁笔等笔尖材质较硬、书写时笔头本身没有粗细变化的书写工具书写汉字的方法和技巧。
硬笔书法作品与毛笔书法作品的最大区别在于点画的粗细、笔墨的浓淡等变化少,笔画匀称,风骨外显,清丽与劲健兼备。
相对于毛笔书法而言,硬笔书法的审美特征主要是通过线条与结构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由于硬笔笔尖的材质较硬,书写时笔尖与纸张接触面的大小基本没有变化,因而硬笔字的笔画匀称;二是由于硬笔笔尖相对较小,笔画纤细,硬笔字的形体一般较小;三是相对于毛笔而言,硬笔书写时转折更为方便,可操控性强,硬笔字更能表现出方块字稳重、硬朗的特点。
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认识不同书体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书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书法的基本要素:笔画、结构、章法3. 主要书体及其特点: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4. 著名书法家的作品欣赏5. 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书法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书体特点。
2. 示范法:教师现场书写,学生观摩学习。
3. 欣赏法:分析著名书法家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书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书法的基本要素,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概念。
3. 示范:教师现场书写不同书体的字,学生观摩学习。
4. 欣赏:分析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5. 练习:学生动手练习书写,体会书法的韵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书法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书写的书法作品,评价其对书法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自我认知。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六、教学内容6. 书法艺术与文化底蕴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通过书法,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哲学思想、审美观念等。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书法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关系。
7. 书法欣赏与审美观念书法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需要掌握一定的审美规律。
本节课将讲解书法欣赏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书法鉴赏能力。
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书法艺术》教材第三章《行书之美》,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行书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及书法家的介绍。
具体内容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苏轼的《赤壁赋》等经典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行书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提高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对行书代表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行书作品,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行书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及书法家的介绍。
难点:行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以及行书创作的实践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行书作品,引发学生对行书艺术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行书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分析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行书的魅力。
3. 实践操作:(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临摹经典行书作品,感受行书的笔法。
(2)学生独立创作一幅简单的行书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行书的起源、发展、特点。
2.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书法家的代表作品。
3. 行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行书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分析王羲之的《兰亭序》的艺术特点。
2. 答案:(1)行书起源于汉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整和草书的便捷,笔画简洁流畅,结构严谨。
(2)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其笔法圆润、结构和谐、章法严谨著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书法欣赏大师作品,中华瑰宝书法欣赏|大师作品,中华瑰宝风樯阵马放笔一戏——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米芾竹前槐后诗帖在“宋四家”中,米芾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纯粹学者艺术家。
在学术研究、书画创作、书画鉴定、收藏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学术方面,他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等著作传世,是书法研究的专业必读书。
在鉴赏方面,历史上有不少名帖,都经他鉴定题跋。
他的画,在历种样式。
史上有著名的“米点” 、“米家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法的至于他的行书、草书都是出于“二王” ,而变化生姿。
他用笔非常灵活多变,自称“刷字” ,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八面出锋,用笔沉着痛快,气势超迈飘逸,笔势跳跃,点线俊美,神气完足,把“二王” 行草书写出了一种新境界,是书法史上受到追多追捧、粉丝最多的书法家。
米芾在书法上的成就,得力于他长期对经典的忠实研究。
他曾说:自己是“壮年未能成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他对自己书法相当自负。
《宋史》载:“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
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
”枝仙桂香生玉兀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赵孟頫道德经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书法家。
楷书五大书体之一“赵体”,就是他的创造。
他是唐以后唯一的一位楷书“称体”的书家,可见其成就和影响。
但因为他是宋皇室后裔,元灭宋后,他入元廷任职。
因此历史上为人所诟病,认为他为人节操有亏,进而批评他书法“无骨”、“软媚”。
其实赵孟頫的书法在兀朝“复古主义”思潮影响下回归“ 王”,在精心研究“二王”正统经典的基础上变化出新,在楷书、草书、行书各领域都取得了很咼的成就。
他的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把“二王”所代表的东晋士人贵族风范加以通俗化,使经典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美找到了一种适合大众传播和欣赏的形式。
所以他在中国书法史上,可以说是唯—个能在纯粹的传统语言样式中崛起、能和历史上那些开宗立派大师遥相呼应的大书法家。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作品欣赏一.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中文名: 王羲之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公元303年,一作321年 逝世日期: 公元361年,一作379年主要成就: 书法代表作品: 《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 所处时代: 东晋称号: 书圣 1.人物简介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 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
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
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
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
《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
“文革”期间,墨池遭毁。
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
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教案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教案1一、导入新课:欣赏教室内悬挂书法作品,激发学生情趣。
二、新课教学:1、为什么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1)、汉字的独特造型;(2)、独特的书写工具(文房四宝)2、书法文字发展演变情况:(1)古文字系统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篆书(大篆和小篆)(2)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通过课件图片)3、书法审美的基本要素:(1)是结体;(2)是章法;(3)是用笔;(4)是用墨;(5)是韵律;(6)是风格。
4、介绍历代大书法家及其书法精品:(播放课件图片)(1)王羲之、王献之;(2)初唐四大家: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薛稷;(3)张旭和怀素的草书;(4)颜真卿天下第二行书;(5)柳公权楷书;(6)宋四家:苏轼、黄公望、米芾、蔡襄;(7)元代书法家;(8)清代书法家。
5、对比不同时代书法家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小结:通过书法的赏析,学生更深的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字的精深内涵,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习字如学做人,通过他写的文字可以看出此人的性格气质。
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教案2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教材分析:中国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素材的抽象的线条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历代书法大家、名作迭出。
课本以书法的发展历程为线,以历代书法名作为面,综合叙述了文字的各体发展,向学生讲授时以文字、书法发展和书作的年代发展分别向学生讲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
书法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隶(章草)、魏碑、唐楷,至唐朝中国书法的各种字体、书体均已出现。
另外,课本还对书法的表现形式有所阐释。
为提高学生对书法的认识水平,特意让学生做一简单练习。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课时:1节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