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叶解剖结构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5
沉香叶的镇痛抗炎作用研究
王三炜;谢言青;金叶;周志宏;刘录
【期刊名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33)1
【摘要】研究沉香叶醇提物抗炎镇痛药理作用,并对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利用经典痛刺激(热板法、醋酸扭体)模型和小鼠耳廓肿胀抗炎模型来评价沉香叶醇提物的镇痛、抗炎效果,并通过检测血清、耳组织中的因子,推测其作用机制.沉香叶醇提物能明显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提高小鼠的痛阈值,且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沉香叶醇提物对小鼠具有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小鼠血清中的PGE 2、BK和提高β-EP的含量有关;沉香叶醇提物对小鼠具有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小鼠耳组织中的致炎因子TNF-α、IL-β和提高抗炎因子IL-4、IL-10的含量有关.
【总页数】6页(P17-22)
【作者】王三炜;谢言青;金叶;周志宏;刘录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云中营养与健康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
【相关文献】
1.狭叶荨麻根、茎、叶的抗炎镇痛作用
2.亮叶杨桐叶乙酸乙酯部位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
3.蒙药地构叶对小鼠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4.沉香叶与沉香药材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
5.不同结香方法所得沉香的抗炎镇痛作用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产沉香属植物遗传结构研究我国沉香属植物有2种,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Lour.)Sprengel)和云南沉香(A.yunnanensis S.C.Huang)。
由于人为砍伐和环境破坏使得野生资源濒临灭绝,而且对其遗传结构以及亲缘地理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利用cpDNA、nrDNA以及SSR分子标记,以A.crassna为外类群,分析了10个国产沉香居群的谱系演化历史、遗传结构以及现有遗传格局形成的机制。
此外,根据国产沉香属植物群体的遗传结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开发策略。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亲缘地理学分析利用cpDNA间隔区和ITS序列分析国产沉香属植物的演化历史。
从21对叶绿体DNA间隔区引物中筛选出2对(trnvX2-ndhC和psbB-psbH)引物用于国产沉香属植物的谱系演化分析。
trnvX2-ndh C序列联配后长度为556bp,平均G+C含量为25.4%,包括泰国沉香(A.crassna)在内共产生9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d)为0.709,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1494。
psbB-psb H序列联配后长度为610bp,平均G+C含量为33.3%,产生3个单倍型,Hd为0.492,π为0.00243。
ITS序列联配后长度680bp,ITS1长246bp,5.8s长163bp,ITS2长271bp。
沉香属居群的平均G+C含量55.3%,ITS1中有4个多态位点,5.8s和ITS2中没有多态位点。
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20条序列分析,共产生34个多态位点,ITS1中有19个多态位点,5.8s中有3个多态位点和ITS2中有12个多态位点,产生13个单倍型,Hd为0.86,π为0.0107。
经种群动态检验并结合ITS数据,发现国产沉香属植物居群在较近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快速的扩张事件。
单倍型数据显示,广东和广西两省具有最多的广布单倍型种类和数量,推测两地区可能存在一个国产沉香的分布和起源中心,而且云南、海南以及福建的单倍型是其衍生单倍型。
云南沉香和白木香的木材结构比较解剖学研究作者:苏娟刘钊李荣春任春琼杨晓君来源:《热带农业科学》2016年第04期摘要通过显微和亚显微解剖观察方法,对云南沉香和白木香的木材结构进行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云南沉香的木材由内函韧皮部、木射线、管孔、木纤维等组成。
内函韧皮部呈岛式均匀分布,可见大量的长方体晶体;管孔以复管孔、单管孔的形式存在;木射线为异性Ⅲ型。
说明云南沉香与白木香的木材结构基本一致。
关键词云南沉香;白木香;内函韧皮部;木材结构中图分类号 S781.1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4.007Preliminary Study on Timber Structure of Aquilaria yunnanensisSU Juan1) LIU Zhao2) LI Rongchun1) REN Chunqiong1) YANG Xiaojun1)(1 Depar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102 Yunnan Aini Agarwood Technological Ltd, Kunming, Yunnan 650000)Abstract Taking Aquilaria yunnanensis and A. sinensis woo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through microscopic and submicroscopic anatomical observation, their timber structure was studi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imber structure of A. yunnanensis is consist of the included phloem, wood ray, pipe hole and wood fiber. A transverse section shows that the many of the included phloem (foraminate type) is scattered in the xylem, There are lots of rectangular crystals in the included phloem; Tube holes can be divided the multiple pores, single hole two kinds; The xylem rays is belonged to heterogeneous Ⅲ.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timber structure of A. yunnanensis and A. sinensis is similar basically.Keywords Aquilaria yunnanensis ; Aquilaria sinensis ; included phloem ; timber structure沉香是瑞香科(Thymelaeceae)沉香属(Aquilaria)或拟沉香属(Gyrinops)等属的一些种类的植物含树脂的木材,是中国、日本、印度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传统珍贵药材,其味辛、苦,性微温,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等功效[1],也是世界著名香料。
沉香叶中有效成分研究
刘明石;胡艺红;杨秋霞;张丹纯
【期刊名称】《广东化工》
【年(卷),期】2017(044)015
【摘要】本文总结学者对沉香叶中有效成分的研究结果,对沉香叶中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对其提取方法以及药理学作用进行分析研究,为沉香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总页数】1页(P139)
【作者】刘明石;胡艺红;杨秋霞;张丹纯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化学与药学系,广东珠海 519041;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化学与药学系,广东珠海 519041;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化学与药学系,广东珠海519041;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化学与药学系,广东珠海 519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50
【相关文献】
1.藏药八味沉香散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朱琳; 李永芳; 李向阳
2.药食同源植物杜仲叶中有效成分京尼平苷酸的抗炎作用研究 [J], 杨志友;马智慧;邓嘉航;丰心月
3.油橄榄叶中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 [J], 夏雅俊
4.HPLC法测定沉香叶中芫花素含量研究 [J], 王红刚
5.沉香成分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中的应用研究 [J], 宁勇;吕晓萍;张朝;朱慧霞;杨仁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植物Guihaia 25(3):229-232 2005年5月 沉香叶解剖结构的研究3唐为萍,陈树思(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广东潮州521041)摘 要:通过石蜡切片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沉香叶的解剖结构。
结果表明,沉香叶为典型的异面叶,但具有许多旱生特征。
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的形状不规则的表皮细胞组成,细胞外壁角质膜较厚,上表皮角质膜较下表皮的厚3.48μm,下表皮上零星分布着单细胞表皮毛,气孔类型为无规则型,仅分布在下表皮上,微下陷;叶肉组织发达,其间分布着较多的长方晶体,其长轴与表皮垂直;栅栏组织由1~2层圆柱形细胞组成,其外层细胞转化为异细胞,栅栏组织∶海面组织为1∶3.5,下表皮内具有1~2层由异细胞组成的下皮层;主脉发达,有异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具内生韧皮部;叶内具有发达的木质部外纤维。
以上特征反映出植物结构与环境的统一性。
关键词:沉香;叶;解剖结构中图分类号:Q944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142(2005)0320229204Study on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leafof Aquil a ria a gallochaTAN G Wei2ping,C H EN Shu2si(Department of B iolog y,Hanshan Teachers College,Chaozhou521041,China)Abstract:The leaf anatomical struct ure of A quil ari a agallocha Roxb.was st udied by using wax2slides and p hoto2microscopy.The result s indicates t hat the leaf is typical bifacial and has characteristics of xeric in t he morphology and t he anatomy.Each epidermis consist s of a row of irregular epidermic cells which arrange closely,and the horny layer are t hick.The horny layers of upper epidermis is3.48μm t hicker t han that of lower epidermis.The sunken stoma only exist s in lower epidermis covered by sparse unicellular epidermal hair,and t heir type is irregular.The mesophyll is very rich.There are many quadrate crystalloids which are perpendicular to t he upper epidermis.The palisade tissue is composed of1~2layers of cylindrical cells,t he outer one of which has translated into idioblast s.The1~2layers of hypodermis which consist s of idioblast s adjoins to t he lower epidermis.The ratio of t he palisade tissue to t he spongy parenchyma is1∶3.5.The mid2 rib t hat is bicollateral bundle is very rich.The bundle sheat h consist s of idioblast s.There are medullary phlo2 em bundles in midrib.The extraxylary fibres are very rich inside t he leaf.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plant shows t hat it is adapt s to t 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 hey live.K ey w ords:A quil ari a agallocha;leaf;anatomical struct ure 沉香(A quilaria agallocha Roxb.),又称奇南香,属瑞香科沉香属植物,是一种热带地区常绿乔木,原产于印度和马来半岛(吴修仁,1989)。
国产沉香叶总黄酮提取分离工艺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目的
沉香叶是沉香树的叶子,是一种传统中药材。
沉香叶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压、抑制菌生长、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然而,目前国内沉香叶种植面积较小,市场供应不足,价格较高。
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现代化的提取技术和分离方法,对沉香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和分离,为沉香叶的应用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1)沉香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分析;
(2)优化沉香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
(3)利用各种分离技术分离纯化黄酮类化合物;
(4)对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2.研究方法
(1)物料采集与处理:从沉香树上采集新鲜的沉香叶,经过洗涤、切碎、干燥等处理后,制备成为提取物料。
(2)提取工艺优化: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提取溶剂种类、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等参数,确定最优提取工艺。
(3)分离纯化: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等分离技术,将提取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
(4)结构鉴定:利用质谱、核磁共振谱等分析方法,对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三、研究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将探索沉香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技术,为沉香叶的合理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研究成果有望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领域,并可能推动国内沉香叶产业的发展。
沉⾹结构⼤剖析,终于搞懂了!藏家⼊门沉⾹时,通常都是从沉⾹的基础结构开始了解,但在没有头绪的情况下,有⾹友会很容易被它的各种专业名词弄迷糊,例如“韧⽪部”“油脂线”等等,分不清它们具体指的是什么,从⽽影响后续的鉴别、品⾹等。
所以,本⽂就来为⼤家详细分析⼀下沉⾹的结构。
沉⾹的⽊质结构主要有四样组成,分别是:韧⽪部、导管、射线、⽊纤维。
⾼倍显微镜下的沉⾹结构图韧⽪部韧⽪部,也称内含韧⽪部,因含有抗拉性强的纤维⽽得名,是由筛管、油管和油线组成的复合组织,它与⽊质部相联合,构成维管植物的维管系统。
由于“韧⽪部”含有筛管,可以运送有机物,这也是其主要功能。
除此之外,韧⽪部还可以⽀撑植物、储存养分。
深⾊部分极为沉⾹的韧⽪部⼀般区别韧⽪部主要看它的颜⾊,因为树脂会先聚集在韧⽪部,⽽变成沉⾹脂的树脂⼀般来说颜⾊较深,所以韧⽪部会被填满、染⾊,显现出深⾊来。
⼿串上呈深⾊凹点状的韧⽪部特别注意的是,那些沉⾹表⾯可以看到的颜⾊较深的花纹,也是韧⽪部,但通常被称之为油脂线。
图中深⾊粗线条的即是油脂线导管导管:指维管植物⽊质部中,由柱状细胞构成的⽔分与⽆机盐的长距离运输系统,通常变现为⼀种连续通道。
图中红圈内的即为导管与筛管不同,筛管是存在于韧⽪部,运输有机物,右上到下,是活细胞。
⽽导管存在与⽊质部,运送的是⽔和⽆机盐,由下到上,是死细胞。
显微镜下的沉⾹切⽚图导管相对较⼩,⾁眼不⼤看清,颜⾊偏浅⼀下(黄、⽩⾊为主)图中红圈内的即为导管射线射线是指在⽊材横切⾯上从髓⼼向树⽪呈辐射状排列的射线薄壁细胞群。
来源于形成层中的射线原始细胞,是⽊材中起横向输导和贮藏养份的组织。
显微镜下的沉⾹切⽚图射线从⾁眼极难看出,⼀般通过显微仪器才能查看到,且⾮常细⼩,呈丝状。
⽊纤维⽊纤维是⽊质部的主要成分,占沉⾹表⾯最⼤⾯积。
是长形两端渐尖的厚壁组织细胞,⼀般具⽊质化的次⽣壁,壁常厚于管胞壁。
在植物体中主要起⽀持作⽤。
100倍放⼤下的沉⾹切⽚,可见纤维分隔⽊纤维⼴泛存在与双⼦叶植物中,并在成熟的边材中,残留有原⽣质体,起贮藏营养物质的作⽤。
沉香叶的急性经口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
目的研究沉香叶的急性经口毒性和遗传毒性,为沉香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采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对沉香叶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结果沉香叶对雌雄小鼠经口急性毒性LD50 >21.5g/kg BW;沉香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TA102四株试验菌株,在加及不加S9时,5000、1000、200、40、8μg/皿五个剂量组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溶剂对照组回变菌落数2倍,亦无可重复的并有统计学意义的阳性反应的某一测试点,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沉香叶10.0、5.00、2.50g/kg BW 3个剂量组微核发生率均在正常范围内,经统计学处理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沉香叶10.0、5.00、2.50g/kg BW 3个剂量组的精子畸形率均在正常范围内,经统计学处理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为阴性。
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沉香叶属无毒级物质,未见遗传毒性作用。
沉香化学成分与结香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沉香化学成分与结香方法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沉香是一种珍贵的香材,因其香气迷人、独特,常被作为香料、药材、工艺品等广泛应用。
沉香的香气主要来自于其含有的化学成分,而沉香的结香方法则直接影响到沉香香气质量和产量。
目前,对于沉香的化学成分及结香方法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此项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沉香的化学成分、探索新的结香方法,提高沉香的品质和应用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项目旨在通过研究沉香的化学成分及结香方法,探寻沉香的优质品质和推广沉香的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沉香的化学成分分析:采用色谱等方法对沉香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探究沉香的香气成分及其含量。
2. 沉香的香气及其质量评价:采用气相色谱-嗅觉技术对沉香香气进行分析,并进行香气质量评价,为沉香的深加工提供参考。
3. 沉香的结香方法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和分析,探究沉香的最佳结香方法和结香工艺,并优化其结香效果和品质。
以上研究内容将通过实验室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实施和验证。
预期成果:本项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成果:1. 对沉香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揭示沉香香气成分及其含量。
2. 对沉香的香气进行鉴定和质量评价,为沉香的深加工提供依据。
3. 探究沉香的最佳结香方法和结香工艺,并进行优化,提高沉香的品质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 郝雅鹏. 沉香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氨基酸与生物资源, 2021(03):18-23.2. 肖明. 沉香香气成分分析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03):149-152.3. 陈小红. 沉香结香方法的研究[J]. 时代商学院学报, 2021(01):41-42.。
沉香叶不同提取部位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Δ邓幸运;周绿颖;李远彬;易智彪;赖小平;王羚郦【期刊名称】《中国药房》【年(卷),期】2016(027)016【摘要】目的:考察沉香叶不同提取部位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无水乙醇、水对沉香叶进行提取,得到相应部位提取物(分别记为AGP、AGE、AGA、AGW部位),考察各部位对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对铜离子(Cu2+)的还原能力,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
以上试验均以维生素C(VC)为阳性对照。
结果:各部位对上述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及对Cu2+的还原作用均呈浓度依赖性,其中AGA、AGW部位对ABTS+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100%、81.07%(IC50分别为14.89、23.12 mg/L),且高于VC(88%),其余部位清除率均未超过50%;AGA部位对DPPH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为67.74%(IC50为47.96 mg/L),但不及VC(91.44%),其余部位清除率较弱,均低于40%;AGA、AGW部位对O2-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67.79%、61.79%(IC50分别为393.01、421.04 mg/L),但不及VC(88%),其余部位清除率未超过33%;AGP、AGE、AGA、AGW部位对Cu2+最大还原百分率均超过50%(IC50分别为55.99、40.27、25.44、31.06 mg/L),但均不及VC(100%)。
结论:沉香叶各部位提取物均有体外抗氧化活性,其中以无水乙醇部位抗氧化能力最强。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tioxidant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 parts from Aquilaria sinensis leaves. METH-ODS:A. sinensis leaves wereextracted by reflux extraction with petroleum ether,ethyl acetate,absolutely ethanol,water to obtain corresponding parts (AGP,AGE,AGA and AGW parts). The ability of different extracts eliminating ABTS+ free radical,DPPH free radical and O2-free radical and reducing Cu2+ were investigated. IC50 was also calculated. Vitamin C(VC)was used as positive control in above tests. RESULTS:Those parts eliminated above free radicals and reducedCu2+ in concentration-dependant manner, among which maximal elimination rate of AGA and AGW parts to ABTS+ free radical were 100% and 81.07%(IC50=14.89,23.12 mg/L)and higher than that of VC(88%);those of other parts were less than 50%. The maximal elimination rate of AGA parts to DPPH free radical was 67.74%(IC50=47.96 mg/L),but still lower than that of VC(91.44%);the elimination rates of other parts were all weak and lower than 40%. The maximal elimination rates of AGA and AGW parts to O2-free radical were 67.79% and 61.79%(IC50=393.01,421.04 mg/L),but still lower than that of VC(88%);the elimination rates of other parts were all lower than 33%. The maximal reduction percentage of AGP,AGE,AGA and AGW parts to Cu2+ were all higher than 50%(IC50=55.99,40.27,25.44,31.06 mg/L,respectively),but still lower than that of VC (100%). CONCLUSIONS:Different extract parts from A. sinensis leaves have antioxidant activity in vitro,and that of AGA is the strongest.【总页数】4页(P2181-2183,2184)【作者】邓幸运;周绿颖;李远彬;易智彪;赖小平;王羚郦【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研发中心,广州 510006;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研发中心,广州 510006;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研发中心,广州 510006;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广东东莞 523808;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研发中心,广州 510006;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研发中心,广州 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相关文献】1.降香叶不同提取部位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J], 李金玉;陈地灵2.维吾尔药铁力木不同极性部位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J], 马俊鹏;王新玲;李芸;胡君萍;王小青;丁燕楠;王晓梅3.番茄叶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J], 杜成智;王卉;冯旭;李银;门燕飞4.沙枣叶水煎提取物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J], 田卉;刘彦军;刘梅;张梅;马建慧5.截叶铁扫帚不同药用部位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J], 朱晓勤;郑孟苏;邹秀红;吴锦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香研究报告概述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沉香的植物学特征、香气成分、药用价值和文化意义。
沉香,又称沉香木,是一种珍贵的植物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沉香,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的特性和用途,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植物学特征沉香是喜热带气候的乔木,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
其树皮呈红褐色,树干直径可达30厘米。
沉香树的树冠呈圆形,树高可达20米左右。
叶片为互生,卵形或椭圆形,边缘呈波状。
香气成分沉香的香气成分主要来自于其树脂。
树脂内含有大量的沉香酮、沉香醇、β-云香醇等成分。
这些成分赋予了沉香独特而持久的香气。
其中,沉香酮是沉香的主要香气成分,它具有木质调的香气,令人陶醉。
药用价值沉香不仅是一种香料,还具有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沉香具有舒散郁火、理气消积、安定心神等功效。
常用于缓解胸闷、失眠、脘腹胀满等症状。
此外,沉香还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对肝脏和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文化意义沉香在东方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自古以来,沉香被视为吉祥、神圣的物品。
在佛教中,沉香常被用作熏香,以净化心灵、提升修行。
许多人相信,沉香具有辟邪、驱邪的作用,可以祛除厄运和不幸。
此外,沉香还被用于香道和茶道等传统文化活动中,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结论通过对沉香的研究,我们发现其独特的植物学特征、丰富的香气成分、药用价值和文化意义。
沉香作为一种珍贵的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产业发展中,应加强沉香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深入挖掘沉香的文化内涵,可以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为社会繁荣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1.周红梅,杨葆鹏.沉香研究进展[J].精细石材工艺,2014,38(02):41-45.2.陈俊,吴维琴.沉香的研究与产业发展前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56(32):46-47.。
六种沉香属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研究作者:刘培卫张玉秀杨云陈波来源:《广西植物》2017年第05期摘要:为比较沉香属不同种植物间的叶片形态解剖特征,将不同来源的六种沉香属植物在海南省兴隆南药园种植,运用石蜡切片法和撕片法对其成熟叶片的解剖特征进行观察,并对叶片的上下表皮,叶脉和叶横切面等12项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六种沉香属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基本一致,均为典型的异面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表现出典型的旱生形态特点。
表皮细胞单层,气孔微下陷,仅分布在下表皮,上下表皮上零星分布着表皮毛。
叶肉组织发达,栅栏组织由1~2层排列紧密地圆柱状细胞组成,其间分布着大量的长方晶体,海绵组织内有一层排列较整齐,染色较深的异细胞组成的下皮层。
主脉维管束双韧型,呈圆环状,内含大量异细胞。
方差分析表明,除栅海比外,叶片厚度、叶脉条数、主脉厚度等其余11项数量指标在六种植物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聚类分析将这六种植物聚成3类,Aquilaria sinensis(白木香),A. crassna和A. banaensis聚为一类,A. baillonii和A. malaccensis聚为一类;A. yunnanensis(云南沉香)单独为一类。
该研究结果为沉香属植物的物种鉴定提供了解剖学依据,同时对沉香属植物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沉香属,比较解剖学,叶片,沉香中图分类号: Q944.5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3142(2017)05056507Abstract: Agarwood is a resin wood, which formed in the stem of Aquilaria and may represent the most prized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 which can be used in fragrances, incense,medicines, aromatherapy, and religious ceremonies. Aquilaria is an endangered genus due to the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its precious agarwood, while not all Aquilaria species can produce agarwood effectively or different Aquilaria species produce agarwood with distinctive fragrances and price. Therefore,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improve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Aquilaria species.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Aquilaria species, the leaf anatomical structures of selected Aquilaria species were compared in this study. The mature leaves of the six Aquilaria species (Thymelaeaceae) were studied with light microscopy and paraffin sectioning, and twelve quantitative traits of the leaves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leaf structures of six Aquilaria species were similar. All leaves showed the xerophytic feature. All leaves were typical bifacial type and were composed of epidermis, mesophyll and vein. The epidermis consisted of single layer epidermal cells. The upper epidermis were much thicker than the lower epidermis. The sunken stomata existed only in lower epidermis which was sporadically covered by hairs. The stomata were of anomocytic type. The mesophyll was well developed which were composed of palisade parenchyma, spongy parenchymaand lithocyst. The palisade parenchyma was composed of 1-2 layers of cylindrical cells, in which many rectangular lithocyst arrange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epidermis. The hypodermis was located in spongy parenchyma, which was composed of idioblasts. The micrib belonging to bicollateral bundle was well developed. The bundle sheath and pith both contain a number of idioblasts. ANOV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leven quantitative trai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six species,except for ratio of palisade to spongy tissue. Cluster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six species were clustered into three main groups. Group 1 consisted of A. sinensis, A. crassna and A. banaensis;Group 2 consisted of A. baillonii and A. malaccensis; Group 3 only consisted of A. yunnanensis. The results provides some new information for th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but also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quilaria spp.Key words: Aquilaria, anatomical structure, leaf, agarwood瑞香科(Thymelaeaceae)沉香属(Aquilaria)植物为热带及亚热带常绿乔木,是生产珍稀沉香的最主要植物资源。
遮阴处理对土沉香幼苗生长和叶片解剖特征的影响原慧芳;魏丽萍;田耀华;岳海【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13(025)004【摘要】研究不同光处理(100%,50%,25%和5%自然光)对土沉香幼苗形态和解剖特征的影响,以了解土沉香幼苗叶片形态结构对光的适应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光强对3个土沉香种源(大白、大黄和云南)的解剖结构和生长参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光强的减弱,3个种源幼苗的主脉、叶厚、栅栏组织、叶上表皮细胞厚.度总体上都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而海绵组织厚度呈上升趋势,叶片下表皮细胞厚度变化幅度不一;随着光强的减弱,3个种源的叶面积比和比叶面积升高,云南种的总生物量和绝对生长速率随之下降,而大白和大黄的总生物量和绝对生长速率在50%和25%光强下高于100%和5%光强下的值.除大黄的比叶重为50%高于其他光强下的值,大白和云南的比叶重以及3个种源的根重比均随着光强的减弱而下降.总之,3个土沉香种源幼苗在不同光强下通过其形态上的一系列改变来适应光环境,云南种在自然光强下(100%)生长良好,而大黄和大白在中光环境下(50%)生长最好.【总页数】6页(P747-752)【作者】原慧芳;魏丽萍;田耀华;岳海【作者单位】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云南景洪666100;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云南景洪666100;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云南景洪666100;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云南景洪6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1+9【相关文献】1.缺素对土沉香幼苗生长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J], 贾晓红;周再知;梁坤南;余雪标;张金浩2.遮阴处理对香子楠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J], 何春;覃德文;邓殷;刘军;梁燕芳;秦武明3.遮阴处理对华北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J], 刘晓宇4.不同遮阴处理对土坛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J], 杨浩;苏春桃;丘建煌;高秀梅;韩维栋5.不同遮阴处理对土坛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J], 杨浩;苏春桃;丘建煌;高秀梅;韩维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缺素对土沉香幼苗生长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贾晓红;周再知;梁坤南;余雪标;张金浩【摘要】采用温室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幼苗在9种营养元素(即氮、磷、钾、钙、镁、铁、锰、硼、锌)缺乏的条件下,叶片表型特征、苗木生长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差异和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缺素处理均对土沉香幼苗叶片表型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叶片发黄、叶脉突出,出现锈斑及坏死现象,植株长势较弱,症状出现最快的是缺氮、缺钾和缺铁处理;(2)9种缺素处理土沉香幼苗的苗高、地径、各部分生物量均低于全素处理(对照),其中主要限制元素是氮和铁;(3)9种缺素处理的根、茎、叶生物量比显著低于对照,减少量分别为0.06-0.44 g·g-1、0.02-0.08g·g-1和0.05-0.48 g·g-1;(4)在缺素条件下,土沉香幼苗的叶片解剖结构有一定的变异,尽管组织排列顺序未发生变化,但构成组织的细胞形状各异,排列比较疏松.缺素处理中,对叶片解剖结构影响最大是缺硼处理.【期刊名称】《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44)001【总页数】6页(P40-45)【关键词】土沉香;缺素;形态特征;生长;叶片解剖结构【作者】贾晓红;周再知;梁坤南;余雪标;张金浩【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20;海南大学农学院,海南海口57022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2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20;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海口57022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43土沉香(Aquilariasinensis(Lour.)Gilg)(别名白木香、女儿香、牙香树、莞香、六麻树,为瑞香科(Thymelaeaceae)沉香属(Aquilaria spp.)常绿乔木,树皮灰褐色至灰黑色,平滑或有纵皱纹[1-3],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药用植物[4-5].主要分布于广东省从化、东莞、惠州、高州,海南省安定、保亭、昌江和儋州等地以及云南、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土沉香树脂(沉香)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4,6-7],随其市场价格的不断攀升[8],其天然林的乱砍滥伐现象日趋严重.生境的不断破坏和病虫害的发生,加之天然更新能力弱[9],导致土沉香野生资源不断减少,发展培育土沉香人工林势在必行.近年来,对土沉香研究的力度逐渐加大.杨晓清等[10]以土沉香3个种源的幼苗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氮素营养与水分胁迫对土沉香不同种源幼苗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耦合影响.万文生等[11-12]通过测定土沉香幼苗在盐分胁迫下的生长与生理特征,探讨其耐盐性.原慧芳等[13]以不同光强适应生长1 a后的4个土沉香种源幼苗为研究对象,对干季和雨季时幼苗叶片进行多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而在矿质营养诊断和叶片解剖结构的生理响应研究上,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温室水培法,观测土沉香幼苗在不同缺素情况下(即缺乏氮、磷、钾、钙、镁、铁、锰、硼、锌)的生长指标和叶片解剖结构,探讨其生理适应机制,为土沉香缺素症状的快速诊断和合理施肥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采用长势良好、大小均一(平均高度9.2 cm,地径2.1 mm)的海南澄迈土沉香实生苗幼苗,用去离子水洗净根部,置于圆形黑色容器(19 cm×20 cm,容积5 L)内,用海绵固定幼苗,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温室内进行悬浮培养. 1.2 方法1.2.1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每个处理3株苗.9个处理分别表示如下.处理1:缺氮处理.处理2:缺磷处理.处理3:缺钾处理.处理4:缺钙处理.处理5:缺镁处理.处理6:缺铁处理.处理7:缺锰处理.处理8:缺硼处理.处理9:缺锌处理.对照为全素营养液处理.移苗后用1/2浓度的全营养液[14]培养1周;从第2周起,分成9个处理组,采用全浓度方法培养.容器内营养液以淹没土沉香幼苗根系为宜,培养期间每天充氧气1次,持续45 min,每隔1周换1次营养液,并及时清理水箱内的青苔.定期用NaOH或HCl溶液调整箱内pH值至6.5,减少光照温度等外因的干扰,并保持温室内卫生清洁、通气良好.试验期间,温室不使用人工光源,白天平均温度应保持在23-38℃,平均湿度保持在54% -78%.试验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持续9个月,观测不同缺素处理幼苗的表型特征.收获时测定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以及植株叶片的解剖结构.1.2.2 取样调查与指标测定分别在移苗初期和试验结束时,测量全部幼苗的苗高、地径,计算苗高、地径的增量.试验结束,测定根、茎、叶及整个植株的鲜重,在70℃烘箱中烘至恒重,分别测定根、茎、叶以及整个植株的干重.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生物量分配参数:根生物量比(root mass ratio,RMR)=根重/植株总重;茎生物量比(stem mass ratio,SMR)=茎重/植株总重;叶生物量比(leaf mass ratio,LMR)=叶重/植株总重[15].叶片结构的观察: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缺素的叶片制作土沉香叶片切片,并用QLYMPUS-BX41型号显微镜进行观察,采用MShot Digital Imaging System 进行叶片解剖结构数据标定.1.2.3 数据处理用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用SPSS 18.0进行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缺素处理下土沉香幼苗的症状表现不同缺素处理下土沉香幼苗的症状表现各异.缺氮症状出现最快,培养3个月左右老叶失绿,新叶发黄;4.5个月后开始出现新叶,呈淡黄色,叶脉突出,老叶也发黄,而且老叶叶尖干枯,继而枯萎脱落.相对于其他缺素处理植株生长缓慢,偏矮小(图1A).缺磷症状出现相对较快,4个月左右出现新叶失绿泛黄,老叶叶片发黄,叶脉突出;5.5个月左右老叶叶尖枯萎卷曲,呈褐色(图1B).缺钾症状出现相对较快,4.5个月左右新叶泛黄,老叶叶脉间失绿,叶脉明显;5.5个月左右老叶出现叶边缘向内逐渐失绿现象,有的老叶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斑点(图1C).缺钙症状出现相对较快,5个月左右植株老叶叶片开始出现黄色锈斑,新叶失绿变黄;6个月左右,老叶叶片边缘逐渐向内枯萎,新叶呈淡黄色,而且根部开始出现腐烂现象(图1D).缺镁症状出现相对缓慢,6个月左右出现新叶泛黄,老叶叶脉突出;7个月左右老叶叶尖干枯且叶片向内卷曲,新叶叶片缺绿泛黄(图1E).缺铁症状出现相对较快,4.5个月左右出现新叶泛黄发白,呈半透明状,老叶失绿;5.5个月左右,老叶叶片上有坏死斑点,叶尖干枯,叶片边缘向内凹卷,与其他缺素处理植株相比,植株矮小(图1F).缺锰症状表现相对缓慢,6.5个月左右出现新叶泛黄,老叶叶脉突出且叶脉间失绿,叶片边缘干枯,叶片有褐色锈斑且向内卷曲(图1G).缺硼症状表现缓慢,6.5个月左右老叶上有褐色斑点且叶片自边缘向内逐渐变黄,叶脉突出,叶脉间失绿,叶间节缩短(图1H).缺锌症状出现相对缓慢,7个月左右出现新叶泛黄,老叶泛黄且叶片上有锈斑,叶脉突出,叶脉间失绿(图1I).图1 缺素处理表现症状Fig.1 The symptoms of the treatments of mineral element deficiency2.2 不同缺素处理对土沉香幼苗生长的影响从表1可知,缺素处理对土沉香幼苗的苗高、地径以及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各个缺素处理中除处理9外,其他缺素处理的苗高增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处理6的苗高增量最小,为2.50 cm,比对照下降了79.8%;处理1和处理7分别比对照下降了77.7%和74.4%.9个缺素处理之间,处理9的苗高增量与其他处理的差异显著,是处理6的4.97倍,仅比对照下降了1.0%.对照的地径增量显著高于各个缺素处理,9个缺素处理中处理6的地径增量最小,仅为0.93 mm,比对照下降57.9%,处理1和处理7分别比对照下降46.6%和45.7%.9个缺素处理之间的地径增量差异显著,处理9地径增量最大,是处理6(地径增量最小)的1.94倍,仅比对照下降18.6%.从表1可以看出,全素处理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各缺素处理(P <0.05),其值分别为各部分生物量最小值的5.04 倍(处理1)、3.53 倍(处理3 和处理4)、4.07 倍(处理1和处理2).总之,9个缺素处理中,对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影响较大的分别是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4;各缺素处理之间地上部分生物量与总生物量差异显著,且其最大值(处理7)为最小值(处理1)的4.61倍和3.62倍;而地下部分生物量差异不显著.2.3 不同缺素处理对土沉香幼苗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由图2可知,缺素处理显著影响土沉香幼苗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P<0.05).各缺素处理的根、茎、叶生物量比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 0.06 -0.44 g·g-1、0.02-0.08 g·g-1、0.05 -0.48 g·g-1.其中处理 9的根生物量比最小,为0.20 g·g -1,约占对照的1/3左右;处理2的根生物量比最大,是对照的1.19倍,与处理1相比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处理2的茎生物量比最小,约占对照的4/5左右;处理5的茎生物量比最大,是对照的1.36倍,与处理1、处理2、处理8的差异显著.处理2的叶生物量比最小,为0.03 g·g-1,仅为对照的1/18左右;处理9的叶生物量比最大,是对照的1.10倍,与其他8个缺素处理的差异显著. 表1 不同缺素处理对土沉香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1)Table 1 Effects of nutrient deficiency treatments on the growth of A.sinensis seedlings1)相同字母表示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字母表示存在显著差异(P<0.05).处理苗高增量地径增量cm mm地上部分生物量g·株-1地下部分生物量g·株-1总生物量g·株-1对照12.41 ± 1.34a 2.41 ±0.15a 1.16 ±0.86a 0.53 ±0.4 0.24b 1.18 ± 0.88abc 4a 1.71 ± 0.83a 1 2.77 ± 0.57d 1.18 ±0.11h 0.23 ±0.13d 0.22 ± 0.11b 0.42±0.19d 2 6.02 ± 0.84c 1.29 ±0.10fg 0.24 ±0.04d 0.25 ± 0.07b 0.42 ±0.12d 3 6.87 ± 0.89b 1.35 ±0.08ef 0.44 ±0.17bcd 0.15 ± 0.06b 0.56 ±0.17cd 4 7.21 ± 0.77b 1.42 ±1.12de 0.52 ±0.28bcd 0.15 ± 0.09b 0.65 ±0.35cd 5 6.54 ± 0.84bc 1.46 ±0.09d 0.74 ±0.60abcd 0.29 ± 0.19b 1.01 ±0.72bcd 6 2.50 ±0.51d 0.93 ±0.09i 0.42 ±0.29cd 0.21 ± 0.11b 0.63 ±0.33cd 7 3.18 ± 0.51d1.20 ±0.08gh 1.06 ±0.82ab 0.35 ± 0.13ab 1.52 ±0.90ab 8 6.58 ± 0.93bc1.71 ±0.10c 0.50 ±0.20bcd 0.35 ± 0.18ab 0.80 ±0.30cd 9 12.32 ± 0.64a 1.80 ±0.07b 0.93 ±0.86abc 0.32 ±图2 不同缺素处理对土沉香幼苗生物量分配的影响Fig.2 Effects of different nutrient deficiency on biomass allocation of A.sinensis seedlings2.4 不同缺素处理对土沉香幼苗叶片解剖结构表皮细胞的影响通过观察对照叶片解剖结构发现,土沉香幼苗叶片具有典型的双子叶植物叶片的组织结构.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均由单行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细胞组成;在叶片上表皮内整齐紧密地排列着由1层柱状细胞构成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位于栅栏组织与下表皮之间,由大小不等、形状多为椭圆的细胞疏松排列而成.土沉香幼苗经过缺素处理后,其叶片内部组织结构的排列顺序未发生变化,但是其叶片解剖结构的细胞发生了变异.叶片解剖结构显示,缺素处理可使土沉香叶片的表皮细胞发生变异.从表2可以看出,构成各组织的细胞厚度变异较大,各个处理的上表皮细胞厚度大小排列顺序为:对照>处理7>处理6>处理5>处理9>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1>处理8,处理8的厚度比对照减小了33.3%.各个处理中土沉香幼苗叶片的下表皮细胞厚度大小排列顺序为:处理9>处理2>处理5>处理7>对照>处理6>处理1>处理4>处理8>处理3,其中处理9的下表皮细胞厚度最厚,达到22.67 μm,比对照大0.18倍;处理8的下表皮细胞厚度最薄,仅为14.79 μm,大约是对照的4/5左右.2.5 缺素处理对叶片解剖结构栅栏组织的影响缺素处理下,土沉香叶片的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有的细胞形状变异为锥形.而且各个处理中栅栏组织细胞厚度差异较大(表2),其排列顺序为:处理4>处理7>对照>处理2>处理5>处理3>处理1>处理6>处理9>处理8.其中,处理4的栅栏组织细胞厚度最大,为35.16 μm,比对照增大10.6%;处理8的栅栏组织细胞厚度最小,为21.48 μm,比对照减小31.6%.表2 缺素处理对土沉香幼苗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nutrient deficiency on leaf anatomiacal structure of A.sinensis seedlingsμm处理叶片细胞厚度上表皮细胞厚度下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细胞厚度海绵组织细胞厚度对照184.76 ±3.38 29.10 ±1.11 19.17 ±0.67 31.42 ± 0.39 18.48 ±0.82 1 138.12 ±6.61 20.55 ±1.09 17.10 ±0.82 25.20 ± 0.47 18.61 ±0.91 2 178.11 ±5.87 23.35 ±2.01 19.87 ±0.54 30.55 ± 0.49 18.95 ±0.71 3 146.94 ±6.84 21.49 ±1.93 16.18 ±0.62 28.19 ± 0.27 18.95 ±0.72 4 135.45 ±5.91 20.56 ±0.98 16.29 ±0.81 35.16 ± 0.31 15.03 ±0.74 5 184.75 ±4.34 25.64±0.65 19.18 ±0.59 30.26 ± 0.26 18.98 ±0.79 6 166.12 ±2.98 26.10 ±0.92 17.79 ±0.79 25.18 ± 0.37 21.48 ±0.74 7 147.89 ±3.89 27.02 ±1.32 19.17±0.36 31.80 ± 0.48 17.57 ±0.59 8 134.44 ±3.21 19.41 ±1.17 14.79 ±0.6121.48 ± 0.29 12.95 ±0.63 9 182.46 ±2.21 23.57 ±0.98 22.67 ±0.29 22.41 ± 0.28 18.02 ±0.612.6 缺素处理对叶片解剖结构海绵组织的影响各个处理中土沉香幼苗叶片的海绵组织细胞变异较大,其中处理5的海绵组织细胞形状多为长柱形,处理6的海绵组织细胞较少,处理8的海绵组织多由2个细胞粘连在一起.各个处理的海绵组织细胞厚度小大排列顺序为:处理6>处理5>处理2>处理3>处理1>对照>处理9>处理7>处理4>处理8,其中处理6海绵组织细胞最厚,厚度为21.48 μm,比对照增大14.0%,处理4海绵组织细胞最薄,厚度为15.03 μm,比对照减小 18.7%(表 2).3 讨论3.1 缺素处理对土沉香生长的影响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各种矿质元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16],缺乏不同的矿质元素对植株的生长发育会有一定的影响.本试验结果表明,土沉香幼苗在缺乏不同营养元素的情况下,其表型和生长生理指标存在差异,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处理1和处理6.缺氮时,蛋白质、核酸、磷脂等物质的合成受阻,叶绿素的合成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致使植株生长矮小、枝叶发黄、叶片早衰干枯,这与檀香(Santalum album)苗木缺氮出现的表型症状[17]一致.铁元素是叶绿素合成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直接影响植株叶绿体的构造,因此缺乏铁元素容易造成土沉香苗木叶片“黄叶病”的发生,这与柚木(Tectona grandis)苗木缺铁表型症状[18]吻合.王金花等[19]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采用溶液培养法对缺锌条件下的2种苹果砧木幼苗进行研究,发现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植株矮小、新生叶片黄化且簇生、节间缩短、根尖膨大等缺锌症状.缺锌使灰杨(Populus×canescens)的根、叶、茎、皮鲜重显著降低,茎直径和叶片数显著下降[20].本研究结果显示,处理9的土沉香幼苗的苗高增量和叶片厚度等指标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说明锌元素对土沉香幼苗的生理生长影响较小,这与上述研究有所差异,可能是试验树种差异或者土沉香幼苗对于锌元素营养缺乏反应迟钝、养分吸收效率差等造成的.3.2 缺素处理对土沉香生物量分配的影响植物生长在缺素环境下,通常是通过生理生化作用进行自身调节的,进而在生物量分配方面得到体现.因此,植物生物量分配可以作为反映植物受到缺素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在不同生境条件下自身的生长发育状况[15,21].本试验结果表明,缺磷处理使土沉香幼苗通过调节其各部分生物量比值来适应缺素环境,这是由于缺磷时蛋白质合成受阻,影响细胞分裂,因此地上部分生物量比减小.土沉香不同部位生物量分配差异的内在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3 缺素处理对土沉香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吴月娥等[22]观察了枇杷幼苗缺磷、钾、钙时的外部症状和内部组织解剖结构,结果表明缺素致使叶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发生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缺素环境下土沉香幼苗叶片组织解剖结构的细胞发生了很大变异,导致其叶片的厚度有差异.而植物的叶片厚度反映叶肉细胞的数量,从而影响其他生长生理指标.其中影响最为明显的是硼元素,它能参与植物糖的运转与代谢,促进蔗糖的形成,而且还能抑制有毒酚类化合物的形成.在缺硼的环境下,土沉香幼苗叶片内可能出现糖合成受阻、有毒酚类化合物含量增高等现象,从而叶片组织细胞结构发生变异,其叶片组织排列疏松,叶片厚度大幅减小,从而导致其生理功能受到影响.本试验仅采用水培法对土沉香无性系幼苗进行缺素培养,其缺素表现症状出现缓慢,培养时间较长,主要原因可能是土沉香叶革质耐贫瘠,对缺素培养的反应不灵敏. 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裘树平,刘仲荃.中国保护植物[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3]黄智慧.西盟县土沉香人工培育技术[J].林业调查规划,2006,131(6):81-84.[4]傅立国,陈潭清,郎楷永,等.中国高等植物(七)[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514-515.[5]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6]马华明,梁坤南,周再知,等.沉香形成机理研究探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0(22):280-282.[7]李林海,寿海洋,马清温.土沉香(瑞香科)的地理分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254-9256.[8]CHAKRABARTY K,KUMAR A,MENON V.Trade in agarwood[J].New Delhi Traffic India,1994,1:59.[9]陆辉.浅议云南白木香的开发利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5):90-93.[10]杨晓清,周再知,梁坤南,等.氮素对模拟胁迫下土沉香幼苗抗旱生理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3,34(6):1121-1127.[11]万文生,秦武明,陈卫国,等.盐分胁迫对土沉香苗木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12,39(1):100-103.[12]万文生,覃静,陈卫国,等.Cd胁迫对土沉香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林业科技,2012,37(1):1-3.[13]原慧芳,田耀华,岳海,等.不同遮荫度下土沉香幼苗的生理特性响应[J].热带作物学报,2013,34(2):314-320.[14]陈琳.西南桦苗期营养诊断与氮素施肥[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15]赵则海.攀缘角度对五爪金龙形态、生物量分配及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17(2):758-762.[16]潘瑞炽.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9-33.[17]BARRETT D R,FOX J E D.Santalum album:kernel composition,morphological and nutrient characteristics of preparasitic seedling under various nutrient regimes[J].Annalsof Botany,1997,79(1):59 -66.[18]GOPIKUMAR K,VARGHESE V.Sand culture studies of teak(Tectona grandis)in relation to nutritional deficiency symptoms,growth and vigour[J].Journal of Tropical Forest Science,2004,16(1):46 - 61.[19]王金花.缺锌胁迫下苹果砧木幼苗的形态与生理响应及IAA对其根系生长的调控[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20]张莹.锌胁迫对灰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21]王俊峰,冯玉龙.光强对两种入侵植物生物量分配、叶片形态和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6):782-786.[22]吴月娥,谢深喜.P、K、Ca缺失对枇杷幼苗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果树学报,2006,23(1):55-58.。
沉香的组织结构(沉香辨识)1、韧皮部(筛管、油管、油线):一般与木质部相联合,构成维管植物的维管系统。
它也和木质部一样是由多组织所组成的复合组织。
“韧皮”一名称显然是因为这部分组织往往含有抗拉性强的纤维而得名,但抗拉性并不是韧皮部的主要功能,而且有些植物的韧皮部中不含有纤维,故也就没有这种功能。
韧皮部主要功能是有机物质的运输。
筛管存在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由上到下,是活细胞。
2、导管:指维管植物木质部由柱状细胞构成的水分与无机盐长距离运输系统,次生壁厚薄不匀地加厚,端壁穿孔或完全溶解,从而形成纵向连续通道。
导管存在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由下到上,是死细胞。
3、射线:在木材横切面上从髓心向树皮呈辐射状排列的射线薄壁细胞群。
来源于形成层中的射线原始细胞,是树木体内的一种贮藏组织。
木射线是木材中起横向输导养份作用的组织,存在于植物的次生木质部,由射线薄壁细胞组成。
4、木纤维:是长形两端渐尖的厚壁组织细胞,一般具木质化的次生壁,壁常厚于管胞壁。
在植物体中主要起支持作用。
分隔木纤维广泛存在与双子叶植物中,并在成熟的边材中,残留有原生质体,起贮藏营养物质的作用。
沉香(此切片为棋楠切片)横切面(100倍):组织结构微距图。
海南土沉越南超熟化都蓬海南黄棋越南芽庄水沉棋楠越南芽庄水沉棋楠越南芽庄熟绿棋(莺歌绿棋)越南芽庄熟绿棋(莺歌绿棋)越南芽庄熟绿棋(莺歌绿棋)香港沉水土熟包头越南沉水红土珠子手机微距图:看图识结构:1、韧皮部(筛管、油管、油线):最大的深色的如枣核或眉纹形的中间鼓两头细的。
2、导管:最浅色的中型的小圆洞。
3、射线:水平横向排列的深色线管。
4、木纤维:其余如网状密布的。
(注:木射线与韧皮部成垂直角度。
导管分布在木射线的空间内并与木射线成平行角度,与韧皮部成垂直角度,以1-9个非固定数量排列。
千万留意韧皮部与导管的排列方向和大小比例关系)结构图片鉴识:这是沉香的特殊的组织结构,非此即非沉香!这是国际公认的标准的沉香的特殊结构,离开这个物理结构特征的母体的其它任何自然物件再香它也不属沉香,再贵、再难得它终究还是非沉香类。
广西植物Guihaia 25(3):229-232 2005年5月 沉香叶解剖结构的研究3唐为萍,陈树思(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广东潮州521041)摘 要:通过石蜡切片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沉香叶的解剖结构。
结果表明,沉香叶为典型的异面叶,但具有许多旱生特征。
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的形状不规则的表皮细胞组成,细胞外壁角质膜较厚,上表皮角质膜较下表皮的厚3.48μm,下表皮上零星分布着单细胞表皮毛,气孔类型为无规则型,仅分布在下表皮上,微下陷;叶肉组织发达,其间分布着较多的长方晶体,其长轴与表皮垂直;栅栏组织由1~2层圆柱形细胞组成,其外层细胞转化为异细胞,栅栏组织∶海面组织为1∶3.5,下表皮内具有1~2层由异细胞组成的下皮层;主脉发达,有异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具内生韧皮部;叶内具有发达的木质部外纤维。
以上特征反映出植物结构与环境的统一性。
关键词:沉香;叶;解剖结构中图分类号:Q944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142(2005)0320229204Study on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leafof Aquil a ria a gallochaTAN G Wei2ping,C H EN Shu2si(Department of B iolog y,Hanshan Teachers College,Chaozhou521041,China)Abstract:The leaf anatomical struct ure of A quil ari a agallocha Roxb.was st udied by using wax2slides and p hoto2microscopy.The result s indicates t hat the leaf is typical bifacial and has characteristics of xeric in t he morphology and t he anatomy.Each epidermis consist s of a row of irregular epidermic cells which arrange closely,and the horny layer are t hick.The horny layers of upper epidermis is3.48μm t hicker t han that of lower epidermis.The sunken stoma only exist s in lower epidermis covered by sparse unicellular epidermal hair,and t heir type is irregular.The mesophyll is very rich.There are many quadrate crystalloids which are perpendicular to t he upper epidermis.The palisade tissue is composed of1~2layers of cylindrical cells,t he outer one of which has translated into idioblast s.The1~2layers of hypodermis which consist s of idioblast s adjoins to t he lower epidermis.The ratio of t he palisade tissue to t he spongy parenchyma is1∶3.5.The mid2 rib t hat is bicollateral bundle is very rich.The bundle sheat h consist s of idioblast s.There are medullary phlo2 em bundles in midrib.The extraxylary fibres are very rich inside t he leaf.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plant shows t hat it is adapt s to t 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 hey live.K ey w ords:A quil ari a agallocha;leaf;anatomical struct ure 沉香(A quilaria agallocha Roxb.),又称奇南香,属瑞香科沉香属植物,是一种热带地区常绿乔木,原产于印度和马来半岛(吴修仁,1989)。
我国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均有栽种。
沉香以其含树脂的木材入药,中药名沉香,为进口中药沉香的原植物,其功用与同属的我国特有的药用国家保护植物白木香(A qui2 laria sinensis(Lour.)G ilg)相同(白木香也以其含树脂的木材入药,中药名也为沉香,是国产中药沉香的原3收稿日期:2005201204 修订日期:2005204220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Z02061)作者简介:唐为萍(19642),女,广西桂林人,生物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植物学教学和和实验技术工作。
植物)(陈树思等,2003)。
目前在沉香的引种栽培、化学成分及组织培养的研究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杨俊山,1999;何梦玲等,2004),并且对其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也进行过观察研究(陈树思等,2004)。
本文对沉香叶进行了解剖学观察,试图通过对其叶解剖结构的研究,探讨其结构与环境的关系,为沉香的规范化栽培及中药原植物的识别提供解剖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实验用材料采自广州华南植物园,选发育良好的叶片切块后,固定于FAA溶液中。
石蜡切片法制片,上海产手动旋转切片机切片,切片厚10~15μm,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番红—固绿对染,加拿大树胶封片(李正理,1996)。
表皮装片为撕取上下表皮制成临时封片。
观察用显微镜为OL YMPU S CH30型生物显微镜,采用数码摄影显微镜拍摄(数码相机为Nikon Coolpix4500型,显微镜为北京泰克XSZ27G2D型)。
数码照片经Adobe Photo shop 7.0图像处理系统处理制版,Ep son Stylus Color 580型打印机打印图版照片,放大倍数见图版说明。
2 观察结果沉香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为典型的异面叶。
2.1表皮2.1.1表面观 沉香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状,大小不等,排列紧密,在下表皮上零星分布着单细胞表皮毛,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上(图版Ⅰ:1、2)。
气孔类型为无规则型,保卫细胞肾形,气孔口长椭圆形(图版Ⅰ:3)。
2.1.2横切面观 沉香叶为典型的背腹型叶,厚度为258.44μm。
上表皮细胞较大,多为近方形,1层,厚度为36.60μm(图版Ⅰ:8、10、15);下表皮细胞较小,多为近长方形或不规则形,1层,厚度为17111μm(图版Ⅰ:8、11)。
上表皮细胞外切向壁角质膜比下表皮的厚,上下表皮细胞角质膜的厚度各为6.02μm和2.54μm。
分布于下表皮上的气孔微陷(图版Ⅰ:12),主脉下方表皮细胞外的角质膜呈圆齿状(图版Ⅰ:6)。
2.2叶肉叶肉组织发达,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图版Ⅰ:8、10)。
栅栏组织由1~2层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构成,厚约为41.96μm,外层细胞排列紧密,染色较深,呈异细胞状,内层细胞染色较浅,含丰富的叶绿体(图版Ⅰ:8、10、14)。
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也含有较多的叶绿体,厚约150.67μm(图版Ⅰ: 8、10、11)。
紧接下表皮的是1~2层排列较整齐,染色较深的异细胞组成的下皮层(图版Ⅰ:8、11)。
在叶肉中存在着较多的长方晶体,它们上表皮下方,穿过栅栏组织,直达海绵组织中部(图版Ⅰ: 8)。
在侧脉维管束外存在着大量的与侧脉维管束平行排列的纤维组织(图版Ⅰ:8、10)。
2.3叶脉沉香叶脉主脉发达,侧脉细小。
横切面上,主脉维管束为双韧型并且排列为具髓的封闭圆环状(图版Ⅰ:4、7)。
主脉中心为大型的薄壁细胞和染色较深的异细胞组成的髓部(图版Ⅰ:4、7)。
木质部不甚发达,横切面上排列为一封闭的圆环,导管仍可看出为径向排列且2~4列左右导管分子与1列木射线薄壁细胞相间排列。
环状木质部与髓之间为较发达的内生韧皮部(图版Ⅰ:4、7),环状木质部外为环形排列的外生韧皮部包围,在外生韧皮部组织中同样存在着无规律分布的染色较深的异细胞,韧皮部外则是近环状排列的木质部外纤维(图版Ⅰ:5、6、9)。
在纤维与下表皮之间为几层薄壁细胞,其间也无规律地分布着染色较深的异细胞。
下表皮内为细胞形态较小、排列较有规律的1~2层异细胞(图版Ⅰ:4、6、9)。
纤维与上表皮之间也为几层薄壁细胞,其间无规律地分布着染色较深的异细胞,在上表皮内为1~2层排列较紧密的异细胞(图版Ⅰ:4、15)。
在中脉横切面上可以看出维管束外的异细胞排列成较疏松的圆环而成鞘状结构(图版Ⅰ:4)。
在中脉维管束木质部的少数导管中,可见到网络状结构(图版Ⅰ:13)。
3 讨论生长于不同生态环境中的植物,常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这通常被认为是植物对特殊生境的演化适应(伊稍,1982)。
同时,这种演化适应的特征较多反映在叶的结构上(卡特,1976)。
叶是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周围环境的接触十分紧密,植物对环境的反应也就较多地反映在叶的形态结构上,因此,叶的结构对生032广 西 植 物 25卷境条件变化的反应最为敏感。
原产于印度和马来半岛的沉香为一种热带常绿乔木,属弱阳性树种,多生长于海拔低于1000m的山地,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但也能耐3~5个月的干旱,幼龄树对于光线的要求较弱,在平常阳光中或树阴下均能生存,成龄树则喜阳光,因此,沉香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必然在叶的结构上有所反映。
从沉香叶的横切面上可以看出,沉香叶为典型的异面叶,栅栏组织细胞为1~2层,海绵组织∶栅栏组织为1∶3.5,上下表皮为1层,表皮毛较少,这些特征均表现出中生植物的结构特点。
然而,由于沉香的生态习性和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在其叶结构上也表现出许多旱生形态,如较厚的角质膜、微下陷的气孔、大量存在的异细胞、下皮层、发达的机械组织、具有较多的晶体以及内生韧皮部等。
(1)旱生植物通常具有较为发达的角质膜(周智彬等,2002)。
沉香叶表皮外均具有较厚的角质膜,且上表皮外角质膜比下表皮的平均厚3.48μ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