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静脉输液是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的有效性,以下是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规范:预防感染类并发症- 消毒:在操作前,务必对输液部位进行充分的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剂。
- 规范穿刺: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和针头,确保插入位置正确,并避免多次穿刺。
- 手部卫生:操作前后及过程中,保持双手清洁,洗手、戴手套等常规操作应得到遵循。
预防血管穿破类并发症- 技术熟练:操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找到血管并正确穿刺。
- 观察仔细:在插入针头之前,仔细观察皮肤表面的静脉是否清晰可见,是否有异常情况,以避免血管穿破。
预防静脉外渗类并发症- 定期观察:输液进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定期观察输液情况,确保管路连接牢固、无渗漏。
- 保持通畅:避免输液管路的扭曲或堵塞,及时更换输液器和管路。
处理并发症- 感染处理:如发现感染征兆,立即停止输液,进行适当的抗感染治疗,并咨询医师进行评估和指导。
- 血管穿理:如果出现血管穿破并出血,应立即停止输液,用干净的纱布进行局部外敷,并咨询医师处理。
- 静脉外渗处理:若发现管路发生渗漏,应立即更换管路,避免药液进入组织间隙,咨询医师进行评估。
以上是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操作人员需严格遵守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的效果。
在操作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咨询医师并采取适当措施。
同时,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提高操作技术和专业知识水平,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是医护人员在患者接受治疗或检查时必须进行的操作,而在这些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高医护质量,预防和处理这些常见并发症非常重要。
下面将针对常见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进行预防和处理规范的介绍。
1.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预防规范:-确保穿刺部位清洁,采用无菌技术;-检查输液管道是否通畅,防止发生压力伤害;-谨慎选择输液液体,避免发生过敏反应;-确保输液滴速调节正确,避免过速过慢;-定期更换输液袋和输液管,防止细菌感染。
并发症处理规范:-若发生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应及时观察和处理;-若发生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应停止输液并及时报告医生;-若发生外渗或血管穿破,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新的静脉通路;-若发生肢体麻木或触觉异常等症状,应及时评估神经损伤的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若发生急性过敏反应或休克,应立即停止输液,予以抗过敏药物和抢救措施。
2.导尿操作:并发症预防规范:-采用无菌技术进行导尿操作,减少感染的风险;-遵循正确的导尿原则,确保导尿管的正确放置;-注意保持导尿通畅,定时排尿;-定期更换导尿袋和导尿管。
并发症处理规范:-若发生尿液反流或外渗,应检查导尿管是否阻塞或脱落,及时处理和更换导尿管;-若患者出现腹部疼痛、膀胱灼热感、发热等症状,应及时观察和处理;-若患者出现血尿、尿液浑浊、腹胀等症状,应及时观察和处理;-若患者出现尿液减少或停止排尿,应检查导尿管是否被阻塞,及时处理。
3.高压氧治疗:并发症预防规范:-仔细评估患者的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避免不适当的治疗;-确保高压氧舱内的安全性和无菌性;-确保患者的氧气供应的稳定性;并发症处理规范:-若患者出现头痛、耳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减少治疗时间或压力,同时观察和处理;-若患者发生失去意识、抽搐、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实施抢救措施。
以上是对于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一、预防并发症的措施。
1. 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静脉输液时,应选择清洁、无明显血管瘤和血管炎的部位进行穿刺。
避免在肿胀、静脉曲张或肿瘤组织附近进行穿刺。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静脉输液前,医护人员应进行充分的手部消毒,并穿戴无菌手套。
同时,使用无菌的输液器材,并保持输液器材的清洁。
3. 定期更换输液器材,输液器材应定期更换,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套输液器材,以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4. 观察输液部位,进行输液时,医护人员应定期观察输液部位的情况,如发现红肿、疼痛或渗出液体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5.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导致血管损伤或过度脱水。
6. 检查输液器材,在进行输液前,医护人员应仔细检查输液器材的完整性,确保输液器材没有破损或渗漏。
二、静脉输液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1. 感染的护理措施,如出现输液部位红肿、疼痛、发热等感染症状,应及时更换输液部位,并进行局部消毒护理。
同时,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2. 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对于静脉输液导致的血栓形成,应及时停止输液,并采取适当的抗凝治疗。
同时,进行被动活动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3.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静脉输液导致的静脉炎,应及时更换输液部位,并进行局部热敷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同时,避免再次在同一部位进行输液。
4. 输液部位的护理,对于输液部位的护理,应定期更换输液贴,保持输液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同时,避免过度活动或受力,防止输液部位的损伤。
5. 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医护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并报告医生。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定期更换输液器材,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同时,对于出现的并发症,应及时进行护理和处理,以减少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一、简介作为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技术操作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技术操作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容易引发并发症。
本文将就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中常见的并发症进行阐述,包括预防和处理规范。
二、输液操作中的并发症及处理规范1. 静脉注射引发药物渗漏预防措施: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进行制剂稀释和输注速度控制,加强患者观察。
处理规范:停止输注,更换输液管路,及时处理导致渗漏的原因。
2. 静脉穿刺导致血肿或血管破裂预防措施:操作前正确选择穿刺部位,避免静脉抽吸力过大,穿刺后注意观察。
处理规范:停止穿刺,用纱布进行冷敷或用绷带进行包扎,观察是否需要做进一步处理。
3. 静脉输液发生感染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操作,使用消毒剂消毒皮肤,观察静脉穿刺口的变化。
处理规范: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并做相应感染控制。
三、换药伤口护理中的并发症及处理规范1. 伤口感染预防措施:操作时保持手部和伤口的清洁,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
处理规范:对感染进行抗菌治疗,定期更换敷料并观察伤口变化。
2. 伤口裂开预防措施:操作前评估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固定伤口。
处理规范:及时调整敷料,观察裂开情况并进行处理。
四、导尿操作中的并发症及处理规范1. 尿道感染预防措施:操作时采用无菌导尿管,保持外生殖器清洁。
处理规范:进行抗菌治疗,及时更换导尿管。
2. 导尿管堵塞预防措施:定期冲洗导尿管,保持尿液畅通。
处理规范:将堵塞的导尿管更换,或进行适当的冲洗。
五、口腔护理操作中的并发症及处理规范1. 牙结石形成预防措施:定期进行口腔护理,使用牙刷和牙膏进行清洁。
处理规范:定期到口腔科就诊进行牙结石清除。
2. 口腔黏膜损伤预防措施:操作时注意力度和角度,选用软毛牙刷。
处理规范:停止操作,观察黏膜损伤程度,进行相应处理。
六、胃管操作中的并发症及处理规范1. 胃管误吸预防措施:定期检查胃管位置,避免胃管脱出食道。
处理规范:及时拔出误吸的胃管,观察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静脉注射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引言
静脉注射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
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并处理静脉注射法并发症的方法。
预防措施
1. 确保正确的注射技术:使用无菌技术进行注射,避免空气进
入静脉导致空气栓塞。
注射时注意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2. 检查药物和溶液:确认药物和溶液是否过期,以及是否与其
他药物有不良反应。
3.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
避免选择已经受损或者静脉曲张的部位。
4. 注射速度控制: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者情况,控制注射速度,避免快速注射引发过敏等不良反应。
并发症的处理
1. 护理监测:在注射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红斑、肿胀等。
若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
止注射并做好记录。
2. 处理感染:若患者出现静脉注射相关感染,则需及时处理。
处理方式包括拔除导管、给予抗生素治疗,并加强局部卫生护理。
3. 处理血栓:静脉注射可能引发血栓形成,患者出现血栓相关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输液操作,采取适当的溶栓治疗方法。
4. 处理过敏反应:当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注射,给予相应的抗过敏治疗,如注射抗组胺药物等。
结论
为了预防并处理静脉注射法并发症,医疗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注射,确保注射技术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在注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并及时做好处理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静脉输液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临床表现输液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硬结,有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脓肿、皮下积液、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二)预防与处理1.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避免在肢体曲折处或肌肉内注射。
2.严格无菌操作,保持输液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3.输液前检查药液质量,避免使用过期或不合格的药物。
4.注意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
5.输液后及时更换输液器具,避免滞留。
6.发现输液部位有红肿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部位或静脉通道,并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措施。
静脉输液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但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发热反应是其中一种,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等症状。
为预防和处理此类症状,应注意药液质量、输液速度和无菌操作。
同时,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减慢输液速度、降温等处理措施。
急性肺水肿是另一种并发症,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为预防和处理此类症状,应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输液滴速,同时协助病人取端坐位,进行四肢轮扎等处理措施。
同时,应给予高流量酒精湿化吸氧、药物治疗等措施。
静脉炎是另一种常见并发症,表现为输液部位红肿症状。
为预防和处理此类症状,应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药液质量、输液速度和更换输液器具等措施。
发现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部位或静脉通道,并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措施。
静脉输血后出现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升高超过38℃,持续时间不等。
二)预防与处理1.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确保输血血型和抗体匹配。
2.输血前仔细检查血袋和输血管路,确保无污染和漏气。
3.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症状,如发现异常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措施。
4.输血后及时记录病人体温和症状变化,如出现发热反应,立即给予退热药物和支持治疗。
并发症二:过敏反应一)临床表现静脉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过敏症状。
二)预防与处理1.输血前询问病人过敏史和药物过敏情况,如有过敏史应避免输注相应的血制品。
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规范引言:护理技术操作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常常进行的一项工作,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并发症。
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和预防这些并发症,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
因此,做好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规范进行讨论。
一、静脉输液引起的并发症1.静脉炎:处理方法包括停止输液、更换穿刺点、加强局部护理、给予抗生素等治疗,对症处理疼痛、红肿等症状。
预防规范包括严格手卫生、穿刺点消毒、使用无菌包装的输液器材、注意输液插管的固定,并定期更换。
2.脱血:对于中心静脉导管脱落,应立即停止输液,固定导管,按照相关处理规范重新插入,必要时应早期进行超声定位检查。
3.血栓形成:处理方法包括停止输液、更换输液通路、给予抗凝治疗等。
预防规范包括术前检查相关血凝指标、术后早期活动,适当使用抗凝药物等。
二、导尿造成的并发症1.尿道创伤:处理方法包括及时停止导尿、修复尿道损伤、给予抗感染治疗等。
预防规范包括术前进行尿道相关器械的消毒,操作时应注意轻柔,避免过度牵拉。
2.尿路感染:处理方法包括及时更换导尿管、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加强个人卫生等。
预防规范包括术前进行尿培养和敏感试验,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严格手卫生和导尿器材消毒操作规范。
三、压疮的处理及预防1.压疮处理:对于已经形成的压疮,首先应停止进一步的压力,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给予合适的敷料进行伤口的覆盖。
对于严重的压疮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
2.压疮预防:预防方法包括定期翻身,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尽量减少长时间的压力,选择合适的床垫和座垫,合理饮食,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等。
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注意减少皮肤摩擦,避免扯动皮肤,选择合适的床位或座位等。
四、气管插管的并发症1.插管困难:处理方法包括适当调整插管姿势,使用插管辅助器械等。
预防规范包括术前评估和准备,根据情况合理选择插管的大小和类型,避免过度推动插管等。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1.发热反应①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②插入导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③穿刺部位每周2~3次含碘消毒剂处理,贴以透明防水贴。
适时更换输液管。
④慎用输液延长管和输液三通管,只能在接口处用胶布固定好,并随时注意观察接口处有无松动。
⑤如必须使用延长管或三通管,最好使用锁式接口的输液延长管或输液三通。
若使用了非锁式接口的制品,应当在接口处用胶布固定好,并随时注意观察接口处有无松动。
⑥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出现发热、白细胞数增加等全身感染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
⑦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观察生命体征。
⑧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温病人给予物理降温。
⑨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2.急性肺水肿①根据病人病情及年纪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可过多。
对心、肺疾患病人以及老年人、婴幼儿尤为慎重。
②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
③如果发现病人有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样痰或泡沫样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停输液,通知医生,共同进行紧急处理。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轻心脏负担。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在四肢适当部位适当加压,以阻止静脉回流。
每5~10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④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6~8L/min),以提高肺泡里的氧气压,增加氧的弥散,减轻缺氧症状。
在湿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溶液湿化吸入氧,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的气体交换。
⑤按医嘱给予镇定剂及扩血管、强心、利尿、平喘等药物。
⑥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3.静脉炎①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②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避免药物漏至血管外。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是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进行的常见操作,如静脉输液、留置导尿管等。
这些操作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为了保护患者的安全,护理人员需要了解并遵循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的规范。
下面是一些常见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一、静脉输液1.感染预防:-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保持操作区域洁净。
-消毒皮肤,选择合适的穿刺点,避免多次穿刺。
-定期更换输液系统,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输液管。
2.过量输液预防:-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等因素确定合适的输液速度和总量。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期检查尿量、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3.局部压痛、渗血预防:-注意选择合适的穿刺点,避免肌肉和神经的损伤。
-注射针头插入皮肤后,缓慢推进,避免快速穿刺。
-穿刺后,及时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如有渗血,可用纱布进行轻压。
二、留置导尿管1.尿路感染预防:-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保持操作区域洁净。
-导尿管插入前,消毒尿道口,避免细菌污染。
-导尿管插入后,固定好导尿管,避免滑动和刺激尿道。
2.滞留尿预防:-导尿管插入后,合理固定,并保持导尿管通畅。
-观察尿量,定期检查导尿管有无堵塞,及时处理。
3.尿失禁、溢尿预防:-导尿管插入后,及时排空袋中的尿液,避免尿液积聚。
-导尿管使用期间,避免尿袋被拉扯或压迫。
三、疼痛治疗1.定位准确:-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位,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在注射前,确定注射部位无明显炎症、皮肤损伤等。
2.注射技巧:-使用干净的注射器和针头,避免细菌感染。
-缓慢注射,避免药物过快进入组织。
3.注意不良反应:-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心率等,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四、造口护理1.感染预防:-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包括使用干净的手套、无菌棉签等。
-定期更换造口袋和造口垫,保持干燥清洁。
2.皮肤刺激预防:-使用适合患者肤质的胶布或固定带,避免过紧或过松。
3.造口周围皮肤保护:-使用皮肤保护剂,如润肤露,定期清洗周围皮肤。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需要引起注意。
本文将介绍静脉输液常见的四种并发症以及预防和处理方法。
1.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一种常见的输液并发症。
为了预防发热反应的发生,我们需要做以下几点:首先,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其次,在插入导管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穿刺部位每周2~3次含碘消毒剂处理,贴以透明防水贴。
适时更换输液管。
此外,慎用输液延长管和输液三通管,只能在接口处用胶布固定好,并随时注意观察接口处有无松动。
如果必须使用延长管或三通管,最好使用锁式接口的输液延长管或输液三通。
若使用了非锁式接口的制品,应当在接口处用胶布固定好,并随时注意观察接口处有无松动。
如果患者出现发热、白细胞数增加等全身感染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
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观察生命体征。
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温病人给予物理降温。
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2.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水肿是一种严重的输液并发症。
为了预防急性肺水肿的发生,我们需要做以下几点:首先,根据病人病情及年纪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可过多。
对心、肺疾患病人以及老年人、婴幼儿尤为慎重。
其次,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
如果发现病人有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样痰或泡沫样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停输液,通知医生,共同进行紧急处理。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轻心脏负担。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在四肢适当部位适当加压,以阻止静脉回流。
每5~10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同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6~8L/min),以提高肺泡里的氧气压,增加氧的弥散,减轻缺氧症状。
---------------------------------------------------------------最新资料推荐------------------------------------------------------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三、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一)静脉炎 1.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与操作规程,控制药液浓度和速度;严禁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输液;根据所用药物特性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成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输液;选择上肢粗直弹性好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消毒液待干后在穿刺;敷料有卷曲或潮湿应及时更换;提高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严格执行冲、封管操作规程;动态评估穿刺部位。
2.处理规范(1)评估静脉炎的级别并分析原因。
(2)停止输液,报告医生。
(3)应拔除 PVC,可暂时保留 PICC、CVC、PORT。
(4)提高患肢并制动。
(5)避免穿刺部位受压。
(6)局部湿热敷或药物治疗。
(7)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二.急性肺水肿 1.预防措施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宜过多;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急性肺水肿的先兆;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不得随意调节速度。
2.处理规范(1)立即中断输液,保留静脉通路,同时通知医
1/ 6
生。
(2)取端坐位,双腿下垂,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
(3)高流量吸氧(20-30%的酒精湿化吸氧,6-8/min)。
(4)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平喘、镇静等药物处理。
(5)安慰患者,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发热反应 1.预防措施静脉输液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及输液器具,避免微粒进入药液,如橡胶塞、玻璃微粒等;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不应重复使用;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重复穿刺时更;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2.处理规范(1)酌情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更换药液及输液器. (2)保留剩余药液和输液器具进行检测。
(3)报告医师、遵守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4)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注意体温变化、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
(5)上报有关部门。
(四)液体渗出 1.预防措施选择合适穿剌部位、血管、工具、避免创作性穿剌;提高穿剌成攻率、妥善固定;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剌;观察输液部位及关注患者感受、若出现局部疼痛、应排除药液渗出的可能;置管肢体避免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
2.处理规范(1)评估渗出级别。
(2)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
(3)腐蚀性等刺激药液外渗,应立即中断输液,抽出残余药液
---------------------------------------------------------------最新资料推荐------------------------------------------------------ 后拔除导管,遵医嘱局部处理,渗出部位远端不宜留置导管。
(4)抬高患肢,必要时制动。
(5)观察渗出部位,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关节活动和肢端血运情况等。
(6)严重者上报有关部门。
(五)过敏性休克 1.预防措施用药前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过敏反应阳性者,应在床头卡、病历、体温单、临时医嘱中注明;输入易致敏药物,备好抢救药物。
2.处理规范(1)立即停药,保留通路,就地抢救。
(2)立即皮下注射 0.1%盐酸肾上腺素 0.5-1.0ML,患儿酌减。
如症状不缓解。
可隔 30min 皮下或者静脉注射给药 0.5ml。
(3)如发生心脏骤停立即行胸外按压术。
(4)给予氧气吸入及心电监护。
(5)遵医嘱抗休克治疗。
(6)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7)准备记录出入量。
(8)告知患者勿再次使用致敏药物。
(六)空气栓塞的预防与处理 1.预防措施确保输液装置紧密连接;加强观察,避免空气进入输液装置;加压输液时应有专人在旁看护;指导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在导管拨出体外瞬间屏气,并按压穿刺点。
3/ 6
2.处理规范(1)立即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2)立即高流量氧气吸入。
(3)抽出中心静脉导管内残余空气,夹闭、折叠和夹住现有导管。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七)出血/ 血肿 1.预防措施评估患者出凝血时间、用药史;提高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导管;避免损伤动脉;拔除导管后,按压方法正确、时间充足;严格掌握肝素封管液的浓度及使用指征。
2.处理规范(1)加压止血。
(2)遵医嘱使用止血药。
(3)48 小时内冷敷、制动,48 小时后热敷。
(4)动态观察血肿变化。
(八)导管脱出 1.预防措施妥善固定导管及输液装置;向心方向揭除敷料;指导患者置管肢体勿过度活动,避免牵拉导管;观察贴膜有无卷边、松动、必要时重新更换贴膜;合作能力欠佳者,应适合约束。
2.处理规范(1)评估导管脱出状态及导管完整性。
(2)完全脱出者,立即按压穿刺点压迫止血,消毒穿刺点,覆盖敷料。
(3)部分脱出者,酌情拔管或者重新消毒、妥善固定。
(4)严禁将导管脱出部分重新送入体内。
(5)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必要时重新 X 线定位。
---------------------------------------------------------------最新资料推荐------------------------------------------------------ (6)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九)导管堵塞 1.预防措施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的型号;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输注高浓度药品、血液制品前后及采血后应彻底冲管;中心静脉导管无凝血功能障碍者应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输液接头等附加装置有血凝块时应及时更换;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及时发现输液报警;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扭曲、折叠导管;减少肢体受压,避免回血因素;治疗间歇定期导管维护。
2.处理规范(1)评估导管状况,分析堵管原因。
(2)根据情况选择拔管或导管再通技术。
(3)中心静脉导管血液堵塞可遵医嘱溶栓。
(4)切忌将导管内血凝块冲入血管内,避免栓塞。
(十)感染 1.预防措施严格无菌操作;正确冲、封管和更换敷料;定期和按要求更换输液装置;合理选择导管。
2.处理规范(1)评估局部和全身感染征象,必要时报告医生。
(2)外周静脉留置针应拔除。
(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进行血培养和/或导管尖端培养。
(4)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进行血培养和/或导管尖培养。
(5)根据医嘱局部用药或使用抗生素。
(6)局部感染者,及时跟换敷料并加强观察。
5/ 6
(十一)静脉血栓 1.预防措施评估患者血管情况,选择粗直的血管;中心静脉置管时评估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熟练掌握静脉输液穿刺技术,减少反复穿刺,减少血管内膜的损伤;成人避免下肢输液;患者置管后,应适当活动和饮水;评估导管功能,正确执行冲、封管操作。
2.处理规范(1)评估导管功能和血栓征象、分析原因。
(2)报告医生。
(3)抬高患肢,制动;禁止按摩和压迫患肢。
(4)停止在患肢输液,酌情留置或拔除导管。
(5)遵医嘱使用抗凝或溶栓治疗。
(6)严重者手术治疗。
(十二)中心静脉导管移位 1.预防措施评估导管置入长度,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评估相关因素:
胸内压增高(咳嗽、呕吐)、充血性心衰、体位改变、正压通气、高压注射、导管冲洗;正确固定导管,评估导管外露长度;更换敷料时,避免导管脱出;加强患者及家属导管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2.处理规范(1)评估导管尖端位置和外露长度。
(2)禁止将外露导管送入体内。
(3)根据导管尖端位置,酌情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