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无抗养殖技术推广的背景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2
2023年第03期D O I:10.3969/J.I SSN.1671-6027.2023.03.056生猪无抗养殖主要是在猪种的种源上进行把关与挑选净化,为猪源接种s相关疫苗,在饲养过程中注意饲料的绿色健康和安全,其中饲养的环境和疾病的防治是无抗养殖关注的重点。
无抗养殖要求饲养环境无粪无污化,对猪病的预防与控制,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严格遵守猪的生长规律和生长要求,确保养猪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现代畜牧业对猪肉的绿色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猪传统养殖广泛使用抗生素,导致猪肉中残留了大量的抗生素药物,不利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身心健康,同时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猪肉中的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了极强的耐药性,不仅会导致病菌变异,还会威胁食用者身体健康。
无抗养殖技术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健康绿色的猪肉产品也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青睐。
抗生素的使用减少,不利于生猪疾病的预防控制,必须选用来源广,毒性低具有抗生素作用的物质来替代,以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
1抗生素概述抗生素主要是将以细菌和病菌为代表的微生物与植物或者动物中的高等种类进行结合产生的浓度低、有抑制生物部分功能效果的化学元素,抗生素也可以通过人工合成得到,是在过去的养殖业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化学药剂,在客观上,帮助养殖业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可助力养殖业的经济收益提升。
2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在各类动物养殖产业链中,抗生素是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药物,10年来全球抗生素的使用量增长了将近36%。
抗生素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在动物养殖过程中能预防疾病,提升动物免疫力的以及产量,保证动物成活率。
目前抗生素的应用过于广泛,部分养殖户过分依赖抗生素,产生不良后果。
不仅对消费者不负责任,对养殖的动物及周边的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目前抗生素在人类和动物上使用的比例为44%和56%。
其中动物中使用的抗生素,90%以上是畜禽使用的,只有极少量为宠物或展览动物所用。
养猪的无抗时代农业部2292号养殖业禁抗令的发布,标志我国养猪业已跨入了无抗养猪的新时代。
近些年,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甚至是被称之为人类最后一道防线的替加环素在批准使用一年后检出了耐药菌。
这是相当可怕的,这意味超级细菌的产生,一旦感染,将无药可治,人类又将进入抗生素发现之前的黑暗时代。
2019年11月13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一份报告表示,美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感染耐药性病菌,其中约有3.5万人死亡。
2013年中国生产抗生素24.8万吨,国内实际使用量约16.2万吨,其中52%为兽用抗生素,每年有超过5万吨的抗生素排放进入水土环境中,珠江、海河、长江下游流域排放强度位列全国前三名,从而导致中国河流总体抗生素浓度较高,测量浓度最高达7560ng/L,平均303ng/L,而意大利仅为9ng/L,美国为120ng/L,德国为20ng/L。
细菌的耐药性除了垂直传播以外,还能水平传播,即在动物产业中产生耐药基因可在环境中转移到感染人的细菌中,从而使细菌对人用药物产生耐药性,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及大力度推广生猪养殖无抗耐药的原因。
1、国外其他国家的无抗养殖之路瑞典于1986年开始禁业抗生素在养殖业的使用。
丹麦在2008年就实施全面禁用抗生素。
欧盟规定自2006年起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美国无抗养猪业成“大”字的特点,即大规模、大产量、大管理。
荷兰养猪业靠着完善的猪群登记制度而取胜。
加拿大的养猪业凭着严格的卫生和防疫制度保证无抗养猪顺利实施,将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等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2、我国养猪现状各国根据本国国情进行无抗生产,我国养猪产业规模大,散户多,很多从业者是非专业人士,对无抗养猪仍然将信将疑。
因此,无抗养猪在我国的开展势必要贴合我国实际国情,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方案。
无抗养猪中我们必须分清楚,无抗不代表完全不用抗生素,而是限制使用抗生素,尽可能在养猪源头上控制疾病的发生,而不是等到发病只是大量使用抗生素治疗,这样的养猪也无经济效益可言。
养殖业中的无抗养殖技术是什么在现代养殖业中,“无抗养殖技术”这个名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抗养殖技术呢?简单来说,无抗养殖技术就是在养殖过程中不使用抗生素的一种养殖方式。
抗生素在过去的养殖业中曾被广泛应用,其主要作用是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动物体内的细菌产生耐药性。
这就好比我们经常用同一种武器去对付敌人,敌人慢慢就学会了抵抗这种武器,变得越来越强大。
当这些耐药菌传播到人类身上时,就可能导致人类在治疗疾病时使用的抗生素失效,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其次,抗生素残留可能会影响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消费者食用了含有抗生素残留的肉类、蛋类、奶类等产品,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无抗养殖技术应运而生。
无抗养殖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涉及到养殖环境的优化、饲料的选择与管理、动物的疫病防控等多个方面。
在养殖环境方面,要为动物提供舒适、清洁、卫生的生活空间。
比如,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动物过度拥挤,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有助于排除有害气体和湿气,降低动物患病的风险;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清洁和消毒,消灭病原体。
饲料是影响动物健康和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无抗养殖中,饲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优质的饲料应该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吸收。
同时,还可以添加一些有益的微生物制剂、酶制剂、酸化剂等,以改善动物的肠道健康,提高免疫力。
例如,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的屏障功能,从而减少病原体的入侵。
疫病防控是无抗养殖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的免疫程序,按时为动物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多种传染病的发生。
同时,加强养殖过程中的监测和检疫,一旦发现有动物患病,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疾病的扩散。
此外,采用中草药等天然药物进行疾病的防治也是无抗养殖中的一种常见方法。
中草药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而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和药物残留。
生猪养殖“减抗”关键技术集成于推广应用作者:孙风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年第07期摘要:为了探讨减抗或者无抗对生猪养殖的影响和改变,从田间收集数据和行业内对减抗或者无抗养殖的观点进行归纳,提出减少抗生素或者禁用抗生素对生猪养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归纳了无抗养殖的方法和措施,旨在为今后猪场的养殖发展方向提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抗生素;食品安全;中药;新增收益;无抗养殖一、养殖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对食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二是畜牧业面临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三是畜牧业的发展投入越来越高,主要表现在双紧土地紧、环境(污染等方面)紧和双高(养殖成本高、风险高);四是违禁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的滥用。
五是动物疫情日趋严重。
新病不断、旧病复发,人兽共患病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以及人类健康等。
六是养殖造成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二、发展“减抗”养殖势在必行,发展“减抗”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必要。
健康养殖是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运用生态学、营养学原理来指导养殖生产,也就是说要为养殖对象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全价营养的饲料,使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的发生,使生产的食用产品无污染、个体健康、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与天然鲜品相当。
三、“减抗”养殖环境用药新思路在现有养殖条件下如何进行健康养殖一直是我国养殖业重点关注的课题。
为了验证抗生素对生猪养殖的影响,泰兴市畜牧兽医中心做了生猪养殖“减抗”关键技术集成的课题研究,自2016年至2018年,泰兴市母猪存栏16.3万头,出栏商品猪340.13万头,减抗技术平均推广率为55.89%,通过“减抗”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养猪户的抗生素使用量减少,生猪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母猪平均受胎率为90 %以上,母猪年提供出栏商品猪数达到20.5=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期间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76.2元/头,总经济效益9126.42万元。
无抗饲料对养殖业有什么影响?无抗饲料对养殖业的影响【常见问题】无抗饲料对养殖业有什么影响?【专家解答】当许多中国人还没有完全摆脱注水肉的时候,广东和上海等地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400多人瘦肉精中毒事件。
随后,垃圾猪、泔水猪、病死猪、多宝鱼、红心蛋等问题使人谈肉色变。
人们甚至惊呼:今后的日子我们还敢吃什么?自上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抗生素不仅对畜禽具有防病治病功效,而且对动物生长有很好促进作用。
从此,为提高畜禽养殖经济效益,抗生素在畜禽饲料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抗生素的残留和菌株的耐药性问题。
在应用中人们又发现抗生素在畜禽肉中的残留,将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灾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经销商为了扩大市场,分别推出放心肉、排酸肉、绿色肉等说法,市场上现在也同时存在着有机肉和无抗肉。
不管它们怎么称呼,要解决肉的安全问题,必须从饲料源头抓起,必须严格控制在饲料中不添加任何抗生素!为此,湖南创新集团引进北京晟亚育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无抗发酵技术,该技术最大优势在于不增加生猪饲养成本条件下可进行无抗生素饲养、商业化操作,可以大规模推广。
衡阳市是农业大市,粮食和牲猪产量稳居全省第一,根据对项目所在地周边养殖情况分析,湘潭、株洲(攸县)、郴洲(桂阳、祁阳)等县市均有规模化养殖户,年饲料消耗量在300万吨以上。
目前这些养殖户的饲料来源为普通饲料加工企业。
自2006年年底,湖南创新集团加入无抗绿色产业联盟,引进无抗饲料生产技术以来,衡阳市等周边地区的养殖业发生了重大转变。
为解决无抗肉的销售问题,我们一方面在衡阳市场加大对无抗肉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逐步认识和接受无抗肉,另一方面我们多次派人到广州、香港等无抗肉消费观念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区为无抗猪寻找销路,并先后签定了20万头/年的生猪销售合同,这为无抗肉的稳定发展也奠定了扎实基础。
要保证出栏的生猪真正达到无抗标准,除了饲料里不含任何抗生素以外,生猪生长过程中的全程用药等也要严格控制,这对猪场的环境、规模、消毒、防疫、技术管理水平都有较高要求。
养殖禁抗,无抗养殖成必然!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抗生素的使用也越趋频繁,目前的抗生素滥用已是全球性问题,2014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抗菌素耐药:全球监测报告》指出对全球114个国家的调查发现,所有地区都存在抗生素耐药问题。
其中,血液感染(败血症)、腹泻、肺炎、尿道感染和淋病等7种常见疾病,对抗生素的耐药最为普遍。
中国是滥用抗生素极为严重的国家,不仅滥用于人体,还滥用于畜牧养殖业。
有数据表明: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其中9.7万吨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
■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1、耐药性的产生,超级细菌的出现畜牧饲料中长期添加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加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且会出现一种细菌抵抗多种抗生素。
出现超级细菌对养殖业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2、损害动物机体免疫功能抗生素药物长期大量使用,会造成动物机体免疫力、抵抗力下降,抗毒力和抗外界感染的能力特别差,从而造成疾病继发频发。
如庆大、卡那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的使用会损伤机体免疫细胞。
卡那霉素、痢特灵等药物对β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干扰疫苗效果,造成免疫失败。
3、畜产品药物残留,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肉产品、蛋奶、禽畜、水产品等残留抗生素正在从各条食物链不断侵入人类机体。
可在体内蓄积,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可导致致癌、致畸、致突。
如喹诺酮类已在真核细胞内发现致突作用。
磺胺二甲嘧啶钠连续使用对啮齿动物有肿瘤倾向,链霉素潜在具有致畸作用。
4、造成环境的污染大量抗生素进入动物体内,最终以原型或代谢产物排泄到外界环境,若超过环境自净能力,造成环境污染,对人及其它生物安全造成威胁。
■ 畜牧业禁抗,世界在行动1、1991年韩国开始对肉类产品进行抗生素残留检测,一旦发现超出安全标准,则禁止流入市场。
2、1996年瑞典第一个在动物饲料中部分禁用AGP(抗生素生长促进剂)。
以望为消费者提供“天然的猪肉”。
3、1998年丹麦禁止使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维吉尼亚霉素,1998年荷兰停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奥拉喹多;4、1999年,欧盟委员会对泰乐菌素、螺旋霉素、杆菌肽和维吉尼亚霉素这几种抗生素饲料添加剂下了禁令。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滥用抗生素导致药物残留及细菌产生耐药性,会严重影响畜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
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方案(2018—2021年)》,要求在2020年年底以前,饲料端“禁抗”,养殖端“减抗”。
笔者从营养调控和环境控制技术应用等方面,阐述生猪养殖过程中减少抗生素使用的部分技术途径,为规模猪场提供参考。
一、现状在目前集约化、高密度养殖现状下,部分猪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些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在猪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已经成为个别养殖者维持猪群健康、提高饲料转化率和预防动物疾病的手段。
猪在健康情况下,体内的菌群处于互相制约的均衡状态,如果滥用抗生素会抑制或杀灭有益菌群,破坏微生物之间的平衡,严重影响猪的免疫功能,造成某些细菌感染性疾病难以治愈,在药量不断加大的同时,还会导致畜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
一些残余、性质稳定的抗生素随粪便排泄出来被施用到农田后,其抗菌能力还能保持很长一段时间,也会慢慢蓄积在生猪减抗养殖技术介绍文│衡德茂(江苏省宝应县西安丰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作物内,最终以食品或其他途径进入人体,使人体某些细菌形成耐药菌株或发生其他副反应。
二、关键技术的应用生猪实现减抗养殖,要在营养调控与环境控制等环节上下工夫,来提高猪自身的免疫机能。
据试验,建议猪群在60千克至出栏这段饲养过程中,不使用抗生素、砷制剂、高铜制剂,所有免疫程序应在60千克之前完成。
1.营养调控技术。
针对猪的不同生理阶段制定不同饲料配方,充分满足其营养需要,同时以微生物制剂和中草药等替代抗生素,促进其健康生长。
(1)科学配制日粮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营养全面、平衡。
根据猪生理特点和不同阶段,使用扬州大学研发的不含抗生素类药物的预混合饲料(添加量5%)来制订饲料配方。
既达到营养全面、平衡,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促进猪群健康生长的目的,同时又有效增强猪的免疫机能,防止疾病发生,实现减抗养殖的目的。
猪场减抗工作情况汇报一、减抗工作的重要性猪场是养猪的地方,猪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猪场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而抗病生长是猪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猪只有在免疫系统强大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抵抗疾病,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因此,减抗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通过加强猪只的免疫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达到减少抗病用药的目的,降低猪场抗病用药的成本,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减抗工作的主要内容1.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提高饲料的质量。
2.定期进行疾病检查和排查,及时发现疾病的症状和迹象。
3.加强猪只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4.合理的饲养密度,减少猪只的压力,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5.做好猪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存活环境。
6.建立健全相关的监测、记录和评估体系,对减抗工作进行科学评估和制度化管理。
三、减抗工作的效果猪场减抗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饲养管理的效果:通过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提高饲料的质量,猪只的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饲养管理方面,我们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饲养,提高了饲料的营养含量,合理配比饲料,保证了猪只的营养需求,减少了营养不良的情况。
同时,我们还根据猪只的生长情况和特点,调整了饲养密度,减少了猪只的压力。
2.疾病检查和排查的效果:通过定期进行疾病检查和排查,我们及时发现了猪只身上的疾病症状和迹象。
我们制定了疾病的排查方案,每隔一段时间就对猪只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疫病监测体系的建设,建立了疾病信息数据库,及时掌握了疾病的发生情况和疫情形势。
3.免疫力提高的效果:通过加强猪只的免疫力,提高了猪只的抵抗疾病的能力。
我们根据猪只的生长阶段和免疫需求,制定了科学的免疫程序。
同时,我们还对免疫疫苗和免疫程序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提高了免疫疫苗的质量和效果。
4.卫生消毒工作的效果:我们加强了猪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减少了病原微生物的存活环境,提高了猪场的卫生条件。
动物生产 502020.11畜禽无抗养殖与技术措施田 颖(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3)我国是畜禽养殖大国,也是兽用抗菌药物生产和使用大国。
兽用抗菌药物在防治动物疾病、提高养殖效益、保障畜禽产品有效供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于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对于抗生素在畜禽产品中的残留也更加关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和滥用对人类安全的威胁日益凸显,畜禽产品中的抗生素残留问题,直接对公共健康卫生造成威胁,抗生素在食品动物上的使用,使得食品抗生素残留和产生耐药性细菌的概率大幅增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国家开展兽用抗菌药物使用减量化行动,提出养殖业减抗、替抗、无抗的长期战略目标,对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十分重要。
1 我国畜禽养殖现状从当前我国养殖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抗生素的使用还非常普遍。
兽用抗菌药物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养殖环节使用不尽合理、养殖户对抗生素的过度依赖、从业人员科学用药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兽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降低,迫使养殖环节用药量增加,从而加剧兽用抗菌药物毒副作用和残留超标风险,抗生素的滥用和乱用对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生猪养殖业,我国目前很多中小猪场以及散养户都采取“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这种模式给猪群的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自繁自养”的猪场中,不同日龄、不同生理状况的猪都有,猪只间相互交叉感染,使猪场疾病不断发生,猪舍中发病的猪只超过一定比例,为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扩散,造成更大损失,会采取群体给药的方式,抗生素的使用就会增加,导致猪的免疫功能下降,疾病多发,从而造成总体生产水平低下。
在肉鸡养殖业,为达到高产高收益,一般舍饲密度相对较大,加之养殖环境中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噪声等不能给予动物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产生病害及应激反应,免疫力随之下降,从而使鸡群生病甚至大批死亡。
在出栏前大量依赖抗生素。
在原料投入上,受养殖水平的限制,不使用抗生素会带来饲料成本的增加,养殖户会考量使用抗生素成本与产出效果的综合性价比,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使得养殖户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使用促生长添加剂。
无抗养殖的必然性及推进应用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在动物源食品产业中,抗生素和其他药物被大量使用,其残留不但引起消费者关注,而且会导致耐药菌的增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实现无抗养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无抗养殖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障食品安全。
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已成为深受关注的问题,不仅容易造成残留,而且还会导致人类免疫力下降。
因此,无抗养殖将可以有效杜绝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
其次,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提倡绿色、生态农业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方向。
在畜牧业中,无抗养殖也是一项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
通过无抗养殖,不但可以减少药物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提高环保效率,推动畜牧业的绿色转型。
同时,无抗养殖还可以带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抗生素和其他药物的过度使用已导致抗药性菌株不断增加,这将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而无抗养殖可以有效控制抗药性菌株和疾病发生的风险,提高畜牧业的产出价值和质量,加速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无抗养殖还可以为养殖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市场消费者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无抗养殖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实现养殖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为养殖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政府部门也需要建立科学严谨的监管机制,加强药物使用的管理和控制,保障消费者和环境安全。
其次,提高技术水平。
发展无抗养殖需要养殖企业具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因此,企业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健康、高效、可持续的畜牧业发展。
最后,加强宣传和推广。
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无抗养殖的认识和接受度,促进无抗养殖的应用和普及。
同时,也需要加强行业间和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无抗养殖事业的发展。
生猪无抗养殖研究进展文│杨建春(甘肃省张掖市饲料饲草技术推广站)多年来,在生猪养殖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集约化养猪场还是散养户,使用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是预防生猪疾病和促进生猪生长的重要手段。
但抗生素类饲料以及临床治疗时使用的抗生素存在着使用不科学的问题,导致细菌耐药性、兽药残留问题尤为严峻。
为此,农业农村部在2018年颁布了《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方案(2018—2021年)》。
可见,畜牧业“减抗、替抗、无抗”是今后绿色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2000年,“无抗养猪”方式最早在丹麦实行,这种养殖方式要保证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严格控制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在肉产品检测中做到了“零添加”,正是因为这种无抗养猪使得丹麦成为猪肉出口大国之一。
2006年,欧洲联盟全面禁止促生长抗生素以饲料添加剂使用,给欧洲各国的畜牧养殖带来较大变化。
综上所述,无抗养殖已成为世界养殖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无抗养猪面临的问题生猪停止使用含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可能会增加临床上抗生素药物的使用量,进而导致养殖成本大幅增加,养殖业生产水平也会下降。
在“饲料禁抗”的初期,生猪养殖抗生素使用总量可能不会减少。
鉴于此问题,现阶段饲料厂家、养殖场和饲养户一方面应该在“减抗、替抗、无抗”相关技术上进行创新与探索;另一方面,应该加快推进执业兽医制度,执业兽医人员在养殖过程中要合理、科学地使用抗生素,经治疗后的生猪应严格遵守休药期时间,从而减少抗生素滥用所造成的危害。
二、无抗养猪带来的机遇1.无抗猪肉肉质好,具有市场占有力。
据相关研究表明,无抗猪肉和普通猪肉相比,在烹饪加工后,无抗猪肉的肉质、肉香会远远超过普通猪肉;从营养健康角度分析,无抗猪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减少,营养元素相比普通猪肉要全面。
2.无抗猪肉带动消费者需求升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抗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无抗养猪不仅可以提高肉品质量和安全,还可以减少人们对抗生素滥用问题的担心,提高对“无抗肉”“生态肉”的认识程度,给养殖企业带来市场导向。
生猪无抗养殖技术措施
欧深全
【期刊名称】《北方牧业》
【年(卷),期】2024()9
【摘要】近年来,养猪业开始出现“无抗养殖”理念,即不用以及少用抗生素,培养绿色生猪,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1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危害1.1对动物健康的危害现阶段,抗生素在人类以及动物这二者上的应用比例是44%和56%,动物所应用的抗生素中,超过90%都用在了畜禽身上,宠物用的情况少之又少。
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应用抗生素会给猪肉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会导致猪病出现抗药性;肉中存在的抗生素成分进到人体肠胃里,使人体感染毒素;过于依赖抗生素,致使畜禽消化功能遭到损害,且肠道菌群紊乱。
久而久之,还会使动物身体里的细菌发生变异,最终导致养殖场经济效益下降。
【总页数】1页(P26-26)
【作者】欧深全
【作者单位】桂平市罗秀镇农业农村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
【相关文献】
1.无抗养殖背景下中药复方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
2.生猪“有抗”养殖和“无抗”养殖技术论述
3.生猪无抗养殖技术措施探讨
4.生猪无抗养殖技术措施探讨
5.生猪无抗养殖技术措施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nmgxmy2008@组稿\Email:武磊1,戴述仁1,齐亚银2*,廖和荣2,孙新文2,向春2(1.新疆克拉玛依瑞恒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2.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从温饱、小康再到现在的富足,对食品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健康绿色无公害的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现阶段我国居民的肉类消耗还是以猪肉为主,因此肉猪的绿色无抗养殖成为养殖的主流方向。
绿色无抗养猪可以大幅度减少抗生素和药物的使用,确保猪肉中的药物残留降低,从而提高猪肉的品质。
为了使养殖户更加深入地了解绿色无抗生猪养殖技术的优势,本文将对绿色无抗生猪养殖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耐药性;无抗养殖技术;生猪养殖中图分类号:S815.2文献标识码:B文章顺序编号:1005-5959(2019)08-049-021抗生素的意义与作用抗生素是一种化学物质,是由微生物与高等动植物生长过程中产生了具有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者其他抗病原体,使用后会干扰猪只的生物细胞发育功能。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是通过化学合成、半化学合成以及微生物培养液的提取物。
抗生素通过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菌核酸复制与转录、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以及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方法,达到抑菌作用或者杀菌作用。
抗生素的使用应具有针对性,从而减少猪只的患病率,达到提高猪只生产的作用。
2抗生素过量使用的潜在危害抗生素的发明不仅仅减少了人类的患病率,许多疾病也得到了医治,同时在动物养殖过程中降低了患病率,提高了养殖效益。
虽然抗生素可以有效预防猪只患病,大大提高了养殖利润,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应该具有针对性,但是在传统生猪养殖过程中,大量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始终存在,造成细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加,从而产生超级耐药菌类[1]。
这种变异的超级耐药菌类对人类也具有危害,对食用该类猪肉的人群造成潜在威胁。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若未按剂量而滥用抗生素,极易造成猪只体内的抗生素残留,食用该类猪肉后,抗生素会随之进入人体,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期食用会造成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发展无抗健康养殖生产绿色安全食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畜牧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二十多年快速增长,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亮点。
1985年和1990年我国禽蛋和肉类产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上畜牧业生产大国。
2004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7244.8万吨,禽蛋2723.7万吨,奶类2368.4万吨,绵羊毛37.4万吨。
到2004年底,我国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
2004年,我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达到56.0千克、21.1千克和18.3千克,分别比1980年增加42.9千克、18.5千克和16.9千克,人均肉类占有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但是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环境日趋恶化,病害发生率越来越高,危害也越来越重,动物的健康养殖问题已成了农民养殖增收的最大障碍。
同时畜产品的质量不断下降,尤其是近年来滥用抗生素、瘦肉精、问题奶粉等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极大关注。
从2010年8月开始,一种对绝大多数常用抗生素耐药的超级细菌的诞生和蔓延,更是引起了人们对无抗生素食品的渴求。
因此,发展无抗生素健康养殖,生产绿色安全食品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在饲料和养殖两个方面做到安全,才能保证食品真正意义上的安全。
一、健康养殖、无抗养殖的概念健康养殖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海水养殖界提出的,以后陆续向淡水养殖、生猪养殖和家禽养殖渗透并完善。
“健康养殖”是指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运用微生物学、生态学、营养学原理来指导养殖生产,也就是说要为养殖对象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全价营养的饲料,使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的发生,使生产的食用产品无污染、个体健康、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与天然鲜品相当。
健康养殖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养殖环境能保证畜禽的健康;二是产出的畜产品对人是安全、健康的;三是生产环境对周围环境不产生污染和危害,是可持续的、和谐的。
中国生猪养殖行业政策背景
中国生猪养殖行业政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该行业政策的一些主要背景和发展阶段:
1. 农村经济改革开放: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进行农村经济改革开放,废除了集体农业生产责任制,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使得农民有了更多的土地承包自由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
在生猪养殖方面,许多农民开始自愿养猪以增加收入。
2. 宏观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
这一过程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也给了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的机会。
3. 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中国生猪养殖行业频繁出现疾病和食品安全问题,如猪瘟等疫情的爆发以及使用禁用激素和药物等问题。
这给人们的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担忧,也促使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来监管和规范生猪养殖行业。
4. 国家政策引导: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和引导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
例如,推出了“三农”政策,加大了农业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实施了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种养结合的农业模式。
综上所述,中国生猪养殖行业政策的背景主要包括农村经济改革开放、宏观经济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和国家政策引导等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和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