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刺绣文化研究_以大理市上关镇河尾村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55.31 KB
- 文档页数:4
现代经济信息496云南大理白族民间扎染产业发展研究董 萍 泰国正大管理学院摘要:我国幅员辽阔,由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组成,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已经民间技艺,受民族生活的地域影响,很多地域存在丰富的地域文化,因此也有很多地域性艺术形式值得去探究,在云南大理生活的人们,大多数是白族人们,在民间盛行扎染技术,因此白族民间扎染产业的发展值得我们去研究。
本文通过对云南大理白族民间扎染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了白族民间扎染技术的现状,并且对扎染产业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理白族;民间扎染产业;研究中图分类号:J52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5-0496-01扎染是我国白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在手工艺纺织品中,扎染技术体现出了我国白族人民的智慧。
艺术来源于生活,扎染技术就是通过人们的需求而发明的一种技艺。
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传统的技艺却在不断流失,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对民族文化的研究,鼓励民族文化的传承,白族的扎染技艺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通过研究云南大理白族民间扎染产业的发展,使扎染产业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一、云南大理白族民间扎染技术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
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
扎染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在云南的大理地区,大理地区白族人民居多,因此扎染的制作者大多是白族,正因如此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
当前在我国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依旧存在扎染技术,白族扎染技术历史十分悠久,由于周城的最为出名,因此我国文化部将周城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1]。
扎染技术源自于生活,它能够体现出人们在生活中对美的追求。
白族的扎染技术以深蓝色为主、白色为辅,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简洁大气的图案,不仅给人视觉上美感的体验,还能够给人们足够的遐想空间。
二、云南大理白族民间扎染产业的现状分析在我国《手工扎染技法》一书中记载,汉代就出在了扎染技术,在唐朝时期,扎染技术得到了发展。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st Yurman University 第28卷第4期2019年12月Vol. 28 No. 4Dec. 2019新时代背景下大理白族地区敬老习俗探析——以洱源县江尾乡河尾村为例王倩倩(云南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 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传统的孝文化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白族的敬老习俗中孝文化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发展。
洱源县江尾乡河尾村作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典型的村落,“耆老节”的传统习俗被保留下来,但同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文章以大理洱源县江尾乡河尾村为研究对象,探究新时代背景下 白族地区敬老习俗变迁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敬老习俗传承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敬老;习俗;白族_、白族“耆老节”习俗渊源“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少数民族尊老敬老的风尚,不仅体现了崇高的精神风貌,还展示出淳朴的民族风情。
” [1]白族的“耆老节”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具 体形成原因包括地理原因、社会原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地理原因“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部。
它东连楚雄彝族自治州,南与思茅、临沧地区毗邻,西接保山市和怒江傑傑族自治州,北与丽江市 接壤。
”⑵“洱海区域,是祖国西南边疆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
”⑶河尾村隶属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上关镇,它靠近洱海北岸,其中有弥苴河从洱源的下山口一直流淌到村尾进入洱 海,这也因此成为河尾村名字的由来。
河尾村 所处海拔较高,居民们收入来源比较单一,经济不够发达,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
随着社会 生产的发展,河尾村的居民利用他们的地域条件,发展畜牧业和服务业,种植农作物,村民 主要以种植水稻和发展乳畜业为主。
河尾村民风淳朴,村民中白族人口占了绝大多数,村民的着装主要是白族传统服饰。
在白族聚居的地方,地形起伏,位于山地地区环境较为闭塞,崇山峻岭的地形条件,阻碍了白族与外界的交流,因此,当地的文化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比较小,有利于白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保留与传承。
大理白族饰品调研报告大理白族是中国白族的主要分支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其传统饰品以精湛的工艺和细腻的设计而闻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调研报告旨在探讨大理白族饰品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在市场上的潜力。
首先,大理白族饰品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大理白族有丰富的饰品类型,涵盖了项链、耳坠、手链、戒指等多个品类。
不同的饰品体现了不同的主题和符号,如花卉、动物和民族图案等,展现了大理白族独特的审美观和文化意蕴。
其次,大理白族饰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品质而著名。
大理白族传统的饰品制作技艺包括手工雕刻、鎏金、雕琢等多种工艺,工艺精湛,制作耗时长。
这些工艺确保了每一件饰品的质量和独特性,使其成为珍贵的艺术品。
然而,尽管大理白族饰品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工艺品质,但其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目前,由于市场推广力度不够,大理白族饰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较低。
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和接触到大理白族饰品的机会相对较少。
为了推动大理白族饰品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通过建立品牌形象、参加国内外展会、与大型商场合作等方式,提高大理白族饰品的知名度和曝光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
其次,创新设计和产品开发。
结合当下的时尚潮流和市场需求,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款饰品,并注重差异化设计,使产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最后,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通过提升工艺技术,保证产品的品质和稳定性;同时,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和口碑传播。
综上所述,大理白族饰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工艺品质,但目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只有通过加强市场推广、创新设计和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等方式,才能开发出大理白族饰品在市场上的潜力,推动其持续发展。
2010年2月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Feb12010第26卷第1期Journa l of S i m ao Teachers.Co llege Vo l126N o11白族刺绣文化研究)))以大理市上关镇河尾村为例鲁云1,李亚莲2(1.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临沧677000;2.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31)[摘要]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白族创造出了缤纷灿烂、独特辉煌的民族文化,其中刺绣以其绚丽多彩、美观实用、巧夺天工而获得世人的称赞。
大理是云南白族分布最多的地方,也是白族文化保存得最完好的地区,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上关镇河尾村为例,从挖掘云南白族刺绣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对大理白族刺绣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技艺手段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并对白族刺绣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大理;白族;刺绣风俗[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59(2010)01-0051-04河尾村地处大理市上关镇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通往镇上道路为柏油路,道路便捷,交通方便,距县城约40公里。
东邻大营村,南靠洱海,西接大排村,北毗江尾,所辖有张家、王家等21个村民小组。
村里以白族为主,夹杂着部分汉族和回族,民族文化保留完整,民俗资源丰富,刺绣文化发达。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河尾村为基点进行刺绣风俗的调查研究,无疑对大理白族刺绣文化的探讨具有积极的典型意义。
一、刺绣与云南民族美术的关系大致来说,美术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几个种类。
云南民族美术是勤劳善良的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具备了许多不同于汉族正统美术的民族风格。
绘画方面有独具特色的绘刻年画和巧夺天工的沧源崖画,雕塑上有含义隽永的阿央白,建筑方面有大理白族华丽美观的三房一照壁、德宏傣族实用独特的干栏式建筑。
从工艺美术的角度看,则有反映出劳动人民心灵手巧的剪纸、扎染,以及贯穿在日常生活各个层面的刺绣等。
35办企业周城民族扎染厂,通过内销与出口的方式为周城村民创收,这一阶段是周城扎染从“个体”到“集体”的第一次大转变,此后,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和化学染料的成熟、多媒体时代销售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传统扎染失去了竞争力,最终在2004年以周城民族扎染厂倒闭而宣告集体制作时代的终结。
由于之前周城民族扎染厂的存在,扎染“扎”和“染”的技术在村民中已大量普及,扎染的技术与图案板式在村民间大量复制和流传,加上大理的旅游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迅速发展,村民开始自己制作扎染向游客出售,游客的大量涌入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扎染新形式的探索,当地居民开始一系列的新尝试,他们不再只用传统的蓝白色进行染制,开始尝试制作彩色染制,扎染的图案板式也开始与时尚元素接轨,而非只制作传统图案板式,再到扎染的媒介更是五花八门,帽子、围巾、成套的成衣等,与外界的接触为周城扎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这一时期很多村民通过扎染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而其中段树坤、段银开夫妇更是通过扎染赚到的钱开办了自己的民办扎染博物馆,他们与旅行社合作通过体验式的扎染项目吸引游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扎染文化的传播也起到积极作用。
周城扎染文化的发展现状从地理环境上看,周城位于大理和丽江的国道旁,周边更是有蝴蝶泉、喜洲古镇与大理古城等国家级景区,加之丽江与大理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也为周城的扎染文化带来了不小的流量。
随着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文化需求、审美需求的消费占比逐步提高,这也使得扎染不再是作为实用的布料、衣物出现于生活中,还成为工艺品、艺术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当地村民也通过开办扎染博物馆,创办扎染教学工坊等方式与旅行社合作,吸引游客了解扎染文化和参与到扎染制作中。
相较于以往单纯售卖扎染产品更有吸引力,有效提高了扎染文化的价值,同时还将扎染这一文化遗产加以弘扬,促进周城扎染文化的发展与周城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扎染为中心的多种经营模式的特色旅游经济。
2008年以来,有村民自发开办的璞真扎染博物馆,用于宣传、展示大理传统白族扎染的历史,且这个博物馆集静态、活态传承于一体。
对大理白族扎染工艺与图案的研究作者:田婕妤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大理扎染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古朴的手工艺之一,本文将从白族扎染的历史现状、工艺构成、图案研究等方面进行探究,并对白族扎染工艺的销路及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大理白族扎染以自己独特的视觉传递着审美意识,这不仅体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大理白族;扎染工艺;图案;审美;象征意义中图分类号:J5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141-01云南大理扎染工艺已经成为当地人民必不可少的一门技术,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扎染手工技艺体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扎染技艺主要来源于白族民间,经过不断地传承与发展,扎染技艺已取得良好发展。
扎染的图案题材广泛,大多为自然图案,内涵丰富,它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白族扎染技艺的精髓。
一、历史现状云南大理白族位于云南省中西部,海拔209米,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
白族自治州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主要人口大部分是农业人口,当地人民为了能够维持生计,在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智慧,开始着重发展扎染工艺,这就形成了白族人民家家户户发展扎染工艺的现象。
在过去,白族的经济主要靠农业发展,但现在,农业已经不占主要地位,扎染工艺的发展已大大增加了白族人民的收入,提高了白族人民的经济水平,这也激励着白族人民更有信心和能力去支撑着扎染工艺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白族人民不断推成出新,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扎染图案,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不仅展示了白族人民的智慧,而且体现了扎染技艺的深远影响。
二、扎染技艺的构成扎染,古称绞缬、撮缬,是历史悠久的一种染布工艺。
扎染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
扎染制作方法是用蜡刀将蜡涂在土布上面,然后用棉布在土布的不同位置进行捆扎,染上五颜六色的染料浸染,最后就是进行晾晒,晾干之后,将之前捆扎的棉布去掉,这样土布上就会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的扎痕。
白族刺绣的现状分析报告*编写人:智能助手**日期:2023年1月*摘要白族刺绣是中国传统民族工艺中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白族刺绣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报告主要分析了白族刺绣的现状,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项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引言白族刺绣是白族民族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以其精美的图案、细腻的线迹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白族刺绣正面临着生存困境和传承危机。
本报告旨在对白族刺绣的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做出贡献。
1. 白族刺绣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白族刺绣始于唐朝,形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
它以寓意深远的图案和独特的手法而闻名。
白族刺绣一直是白族妇女才学的象征,也是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艺术审美价值,更反映了白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念。
2. 白族刺绣的现状2.1 传承困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成为一项严峻的挑战。
白族刺绣作为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传承的技艺,正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问题。
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缺乏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和热情,导致白族刺绣的传承面临威胁。
2.2 市场需求下降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多元化,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逐渐下降。
人们更加追求时尚和现代化的产品,对于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日益减少,这也给白族刺绣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困难。
2.3 生产工艺困难白族刺绣的制作工艺融汇了十几种技术,包括绣线的染制、纹样的设计和绣制等。
然而,这些工艺的传统技术已经逐渐失传,手艺精湛的工匠也越来越少。
制作白族刺绣需要长时间的细致劳动和高超的技艺,这也限制了其产量和生产效率。
3. 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白族刺绣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3.1 宣传与教育加强对白族刺绣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和对其的关注度。
大理白族饰品调研报告大理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云南大理地区。
白族饰品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意义。
通过对大理白族饰品的调研,我发现以下一些特点和潜在市场机会。
首先,大理白族饰品以其精致的手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白族人把饰品视为一种表达自己身份和美感的方式,他们注重细节和质感,通过巧妙的编织、雕刻、刺绣等手法,制作出精美的项链、耳环、手镯等饰品。
这些饰品常常以大理石、木材、银饰等作为原材料,呈现出原始而清新的风格。
其次,大理白族饰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富有象征意义。
例如,白族女孩在成年礼时,会佩戴一串精心制作的银铃,象征着她们的成熟和智慧;而白族男子则会佩戴一块传统的银饰腰带,以展示他们的身份和财富。
这些饰品不仅是装饰品,也是人们对生活和信仰的表达。
再次,大理白族饰品在市场上有较大的潜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喜欢白族饰品。
同时,白族饰品也适合作为礼品或特色商品销售。
许多游客会购买一些纪念品,来纪念他们对大理的旅行,而白族饰品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最后,要想开发大理白族饰品市场,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首先,饰品的供应链需要更加完善,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和加工方式的改进。
其次,饰品设计需要与时俱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此外,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网上销售、合作店铺以及参加相关展览等方式进行宣传。
总之,大理白族饰品是一种独特而有魅力的文化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通过提高饰品质量、改进设计和加强宣传,有望进一步开发和推广这一市场,为白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研究【摘要】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服饰特点。
本文通过对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的研究,探讨了其材料与工艺、色彩与图案等方面的特点,并分析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情况。
文章还就传统服饰文化保护、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未来研究展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含义和价值,为传统服饰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研究、历史渊源、特点、材料、工艺、色彩、图案、传统与现代融合、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理洱源凤羽白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独特的服饰文化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为了保护和传承大理洱源凤羽白族的服饰文化,有必要深入研究其服饰特点、材料与工艺、色彩与图案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大理洱源凤羽白族的文化传统,还能够为今后的文化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旨在探讨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传统与现代融合等方面,以期为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究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挖掘其独特的服饰特点和工艺技术,探讨其色彩图案的象征意义,以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旨在为保护和传承凤羽白族传统服饰文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以及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对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的系统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文化价值和历史积淀,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共融与互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助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1.3 研究意义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挖掘和探究这一特定民族的服饰文化,有助于丰富和拓展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多样性。
论民族工艺传承人的研究——以云南大理鹤庆新华村白族银器工艺传承研究为列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梁永华牛晶晶云南昆明650500摘要近几年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升温,民间文化逐渐的被人们重视起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与先进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其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变化,部分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也因不能为其文化享有者创造价值而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对于民间文化的变迁,我们如何去看待,民间文化以什么的姿态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深思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通过云南大理鹤庆新华村这一典型案列,来分析说明民间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鹤庆新华村白族银器工艺传承新华村原名“石寨子”,解放后改名新华村,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在云南省西北部,鹤庆县城以北4公里的凤凰山下。
距丽江机场12公里,西与洱海、剑川接壤,北与丽江毗邻,是旅游的热点景区。
新华村有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5%,是一个典型的白族聚居村寨。
在这里白族少数民族的服饰、语言、民居和手工艺等白族少数民族文化保存比较完整。
新华村最早是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的一个村庄,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的兴旺,现在发展成为一个手工业为主、农业为辅的村庄。
这里的手工业主要以铁器、银器、铜器为主的手工加工业。
现在的新华村主要的收入应该算是银器的手工加工业,银器的加工成为本村的支柱产业,加之后来的旅游业的兴旺,使以手工为主的加工业再次兴盛,进一步促进了本村经济的发展。
也正是因为这,新华村被评为“中国民俗文化村”、“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俗文化村”“国家AAAA旅游区”等荣誉称号。
本村的村民也因此为之高兴,他们的收入提高了,村子也出名,村里的很多“师傅”也因此成为名人,新华村重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华村白族银器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在荣耀之下,问题又出来了,本村的工艺传承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手工为主的银器加工环节逐渐被机器生产代替。
大理白族古老的刺绣工艺大理白族古老的刺绣工艺白族刺绣技艺(大理市),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传统美术,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理白族古老的刺绣工艺,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理白族古老的刺绣工艺篇1简介大理白族的刺绣工艺源远流长。
白族先民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凭借世代传承的刺绣工艺基础,融汇其他各个民族的刺绣工艺,运用自己独特的文化审美和理解,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刺绣艺术,并用它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及生活。
在大理白族村寨,刺绣水平如何是衡量一位少女才智聪颖与否的重要标志,所以白族少女自幼学习挑花刺绣,工艺精湛。
历史渊源早在唐宋时期,大批汉族由中原地区迁入云南,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挖色的白族先民凭借自己世代传承的刺绣工艺基础,融汇了其他各个民族的刺绣工艺,充分运用大理白族的独特文化审美和理解,创造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刺绣艺术,并用它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及生活。
刺绣工艺在民间代代相传,历经元、明、清等朝代,直至当今仍兴盛不衰。
许多白族人家也靠刺绣工艺维持生活。
基本内容针法运用独到,常见的刺绣针法包括平绣、锁绣、打花、挑花、盘绣等,根据针法的不同,绣制的位置也有所区别,其中平绣主要用于绣制面积比较小的东西,如鞋面之类;而锁绣则比较适合于绣制物象的轮廓;打花多用于表现动物的眼睛和各种花朵的'花蕊,效果活灵活现,生动逼真;挑花多用于绣衣角和背面之处;盘绣则因针脚分明暗两部分,绣出的纹饰轮廓突出、立体感较强,纹样具有浮雕效果,广受人们喜爱。
在大理,各类色彩鲜艳、纹理分明的精美刺绣被广泛运用于服饰、头饰、鞋帽、裹背、针线包、枕套、帐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它们上面的挑花刺绣栩栩如生,无不表现了白族妇女的精湛技艺。
基本特征白族刺绣内容多取材自然,内涵主要包括生殖崇拜、吉祥纳福、避邪禳灾和宗教信仰四个方面,因而神奇美丽的自然万物、瑰丽多彩的民俗风情都被囊括在白族女子巧手所制的刺绣中。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保护及发展的服务与产品研究摘要:大理白族扎染工艺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但是,由于市场需求的改变和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出现,这一传统工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旨在研究该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并提出相应的服务与产品。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当前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提出了一种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保护和发展模式,以服务和发展为核心的思路探讨该模式的实现路径。
在产品研发方面,我们提出了一种以扎染加工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即以扎染工艺为基础设计的服装、饰品等,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对文化的追求和个性化的需求。
最后,我们讨论了该研究的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理白族扎染工艺、文化创意产业、保护、发展、产品研发引言大理白族扎染工艺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一工艺运用天然植物染料和特殊的织物染色技术,通过手工细致的操作,制造出独具特色的色彩斑斓的面料,远近驰名。
然而,随着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对文化审美趋势的变化,该工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此,我们需要对该工艺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在现代市场中发掘其文化价值,推动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有益的贡献。
一、扎染工艺的概述扎染工艺,是一种常常用于手工织物装饰和面料染色的特殊技术。
该方法涉及到将染料沿着细绳绑成各种形状,以防止部分区域被染色。
然后将这些部位浸泡在染料中,使其染上特定的颜色。
通常,从细绳松开时,所形成的区域可以呈现出各种速干模型,而多次染成更浓的颜色,就可以转换为崭新的模型形状。
扎染生产需要多次染色,所以它需要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不过最终的效果是非常美丽而且令人称赞的。
历史上,扎染工艺就已经在中国许多地方应用了数千年。
在大理白族区域,扎染也是一项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扎染工艺的保护现状由于扎染工艺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它的保护应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
大理白族饰品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州等地。
他们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饰品制作技艺,这些饰品在日常生活、节庆活动以及婚礼等场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理白族饰品的特点、制作工艺、用途和市场需求,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大理白族饰品的种类和样式;2. 研究大理白族饰品的制作工艺和技巧;3. 探索大理白族饰品的用途和市场需求。
三、调研方法1. 实地观察:我们前往大理州的白族聚居区,实地观察和拍摄各种饰品;2. 采访调查:我们与当地的老百姓、手工艺人和商贩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访谈,了解他们对饰品的认知和看法;3. 文献资料分析: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论文和报告,了解大理白族饰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四、调研结果1. 大理白族饰品的种类和样式多样:包括头饰、耳饰、项链、手镯、戒指等;2. 制作工艺独特:采用金属、玛瑙、珍珠等材料,通过雕刻、织染、刺绣等工艺进行制作;3. 饰品用途广泛:不仅是装饰品,还可以代表身份、寓意吉祥和保护健康等;4. 市场需求较大:大理白族饰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深受游客和收藏家的青睐。
五、调研建议1. 推广大理白族饰品:通过展览、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大众对白族饰品的认识和欣赏水平;2. 保护传统工艺:加强对大理白族饰品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3. 拓展销售渠道:开设网上商城、合作旅游机构,增加饰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市场覆盖范围。
六、调研总结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大理白族饰品的特点、制作工艺、用途和市场需求。
通过实地观察、采访和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大理白族饰品丰富多样,制作工艺独特,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调研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大理白族饰品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推动该地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艺术研究文化旅游情境下的云南少数民族工艺变迁研究——以大理白族扎染工艺为例杨智瑾(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4)在现代旅游文化背景影响下,云南少数民族工艺变迁根源有两个层面,一是通过政策扶持或文化自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式的考量,如何最大限度地阻止民族工艺的消退和变异,保持民族工艺的原真性;二是作为消费社会中的文化旅游商品,如何价值最大化地进入市场,民族工艺在服务对象、形式、功能、审美、消费方式等方面进行转型,以满足现代旅游文化的需求。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文化旅游的深度发展,云南传统民族工艺的变迁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
代表本土文化的实用性和当地民族审美的功能和价值也在发生变化。
具体而言,每一种民族工艺的变迁各有不同。
但大致可以总结变迁的特点有以下四点:首先是工艺制作流程的可视性和参与性。
随着旅游业的深化发展,文化消费的过程性体验影响了民族工艺的整体面貌,民族工艺在技术层面简化形式设计,并注重工艺流程的参与和体验。
其次,民族工艺设计门类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呈现。
与市场结合,关注创新、开发与创造。
大理周城经历“文革”后,只有4种祖传纹样,现在发展扎染纹样可以说数不胜数,产品分门别类,日益繁多。
再次,在民族工艺品中对传统文化的弱化和复制利用,只是片段式地利用传统文化的形式和符号,而弱化传统文化的内涵、整体性和神圣性。
比如吞口和瓦猫,在民族文化语境中,他们是镇宅神兽,是驱邪纳福的象征物,具有神圣性。
但在文化旅游背景下,他们也成为文化商品、现代家居或是当地旅馆的艺术摆设。
最后,技术上的革新,加工方式的多样化和分类化。
为了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不同程度使用现代机器来扩大生产规模和节约成本。
白族扎染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在生产加工中使用了漂洗机、烘干机;剑川木雕需要机器进行初雕,减少了费工费时的制作工序。
3 大理白族地区扎染工艺的变迁云南民族工艺蕴含了不同历史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涵。
大理剑川白族布扎艺术特征研究
杨艳玥;高燕
【期刊名称】《纺织科技进展》
【年(卷),期】2024(46)2
【摘要】大理剑川白族布扎作为白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促使当地白族布扎汇集了多元文化。
通过田野考察并结合文献资料,以设计学的审美视角出发,从题材分类、造型特征、用色观念3个方面探讨大理剑川白族布扎艺术特征。
通过采用图像分析法,对比不同传承人的布扎样式,分析其设计特点,展示了大理剑川白族布扎艺术风格的造型规律和美学形态,为布扎这一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创新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总页数】7页(P37-43)
【作者】杨艳玥;高燕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3.6
【相关文献】
1.大理剑川白族调的调查与研究
2.云南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以剑川作为个案
3.语言生态环境中白族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以大理州剑川县民族中学为个案
4.大理剑川白族称赞言语行为研究
5.大理剑川白族布扎工艺的形象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2月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Feb12010第26卷第1期Journa l of S i m ao Teachers.Co llege Vo l126N o11白族刺绣文化研究)))以大理市上关镇河尾村为例鲁云1,李亚莲2(1.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临沧677000;2.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31)[摘要]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白族创造出了缤纷灿烂、独特辉煌的民族文化,其中刺绣以其绚丽多彩、美观实用、巧夺天工而获得世人的称赞。
大理是云南白族分布最多的地方,也是白族文化保存得最完好的地区,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上关镇河尾村为例,从挖掘云南白族刺绣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对大理白族刺绣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技艺手段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并对白族刺绣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大理;白族;刺绣风俗[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59(2010)01-0051-04河尾村地处大理市上关镇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通往镇上道路为柏油路,道路便捷,交通方便,距县城约40公里。
东邻大营村,南靠洱海,西接大排村,北毗江尾,所辖有张家、王家等21个村民小组。
村里以白族为主,夹杂着部分汉族和回族,民族文化保留完整,民俗资源丰富,刺绣文化发达。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河尾村为基点进行刺绣风俗的调查研究,无疑对大理白族刺绣文化的探讨具有积极的典型意义。
一、刺绣与云南民族美术的关系大致来说,美术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几个种类。
云南民族美术是勤劳善良的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具备了许多不同于汉族正统美术的民族风格。
绘画方面有独具特色的绘刻年画和巧夺天工的沧源崖画,雕塑上有含义隽永的阿央白,建筑方面有大理白族华丽美观的三房一照壁、德宏傣族实用独特的干栏式建筑。
从工艺美术的角度看,则有反映出劳动人民心灵手巧的剪纸、扎染,以及贯穿在日常生活各个层面的刺绣等。
刺绣,指通过穿针引线,将各式的丝线、棉线、或其他绣线在绸缎、布帛、鞋子、衣物上用不同方法进行刺缀,从而形成不同纹样的民族工艺。
大理河尾村刺绣多不打样,而是凭心构想,线随针引,在一个基本格式里,随意绣出,透过娴熟的技法产生出各种意外新鲜的效果,把白族人的聪明才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刺绣纹样大多取自客观原型,源于生活与自然。
白族刺绣作为云南民族美术尤其是民族民间美术中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随着整个美术大环境的发展而发展、进步而进步;另一方面,艺术又会在不经意间推动民族美术中其他艺术的发展,两者之间是一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在融合与交流的进程中,刺绣保持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大理白族刺绣得以发展的原因大理州在唐朝有南诏国的荣耀,宋代有大理国的辉煌,文化底蕴不可谓不深厚,但总的来说,相对于汉民族的主流文化,大理白族刺绣文化依¹[收稿日期]2009-04-23[作者简介]鲁云(1983~),男,彝族,云南凤庆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教师,主要从事民俗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李亚莲(1987~),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本科生,主要从事民间艺术方面的研究。
然游离在历代的正统文化之外。
中国有分别以苏州地区、长沙地区、广州地区、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四大名绣)))精细雅洁、文静灵活的苏绣,劈丝细致、绒面真实的湘绣,色彩富丽、纹理分明的粤绣,形象生动、变化丰富的蜀绣。
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以及高超的制作工艺和艺术创造水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刺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大理刺绣没有能如四大名绣般名扬天下,相对阻塞的交通和偏远的地理环境起了巨大的制约作用。
白族是一个非常爱美的民族,自古以来,大理就以善于种植花卉而闻名。
白族人民对花有着特殊的感情,以致/爱花成癖,养花成风0,不论男女,都喜欢用花形纹饰来装饰自己的衣物。
他们在衣物上穿针引线,借物抒情,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样的一种喜好,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都尽情挥洒没丝毫差异。
宋大理国统治者就对茶花情有独钟,而在如今的河尾村,则出现了/家家融绣,户户挑花0的情形。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就了白族人对刺绣深深的喜爱之情,也间接促进了刺绣艺术的发展。
三、大理白族刺绣的表现形式白族刺绣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突出表现在针法的独特运用和材质选择的独到上。
(一)刺绣针法1、锁绣简便易学,擅长表现丰润流畅的线条,因其绣出来的纹状效果非常相似于锁链而得名,是最古老最简单也最常见的针法,锁绣由绣线环绕锁套而绣成,比较适合于绣制物象的轮廓。
锁绣针法是绣线从所绣之物的基质地面起针穿出,绕一圈后再从起针旁刺入,再从另一个地方穿出,绣线经过第一次所环绕而成的线圈,如此反复成环,环环相扣,清晰平整。
2、砌花即通常所称的平绣,是将绣线平平的排列,按照对象的形状用针脚的长短变化构成纹样,因为每一针都绣在边角上,又整齐又均匀,滴水不漏,像堆砌出来一样,所以称之为砌花。
砌花主要用于绣制面积比较小的东西,如鞋面之类。
3、打花即打籽绣,又称环子绣、结子绣等,民间有/打疙瘩0之称,打花是河尾特有的称法。
将绣线拉出一定的距离后,以针上的线绕针一圈,形成一小环状,一手摁绣线于绣料,另一手将针抽出,即可成/籽0的效果。
用来表现动物的眼睛和各种花朵的花蕊,活灵活现,可形成非常生动非常逼真的效果。
打花主要用来绣动植物。
4、挑花即挑绣,白族又称架花,主要通过织物的十字交叉来完成图案花纹的构造,大理白族挑花沿袭于源于欧洲的十字绣手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广泛流行于河尾、双廊等地,易学易用,受到不同年龄人群的喜爱。
近年来,传统挑花融入了许多现代因素,更加深受好评。
挑花大方美观,装饰性强,还有保护服装的功能,多用于绣衣角、背面之处。
5、盘绣即钉线绣,是用较粗的丝线组成纹样,再用别的绣线将其固定在面料上。
盘绣针脚分明暗两部分,有利于突出轮廓和立体感,使纹样具有浮雕的效果。
水族、侗族的马尾绣就与白族的盘绣有着同样针法和视觉效果。
6、剟绣又称绒绣,与常规的针眼在针尾不一样,剟绣所用绣针针眼在针尖部位。
针较一般的大,中间空心,一根线从中间穿过,另外一根从针眼穿过,两线构成一十字形,以不停地在布或者其他绣面上刺击的方式刺绣,故称/剟绣0。
易于刺出毛茸的效果,实用美观。
7、连物绣将珠子、亮片(多种色彩能反光的硬塑料)、银制品、玉佛、玉观音等连接在一起。
因质地、颜色、形态方面的巨大反差,形成强烈的装饰效果。
连物绣因其复杂漂亮、热烈鲜艳,且可按照自己的意愿绣成多种形态,深受河尾人民喜爱。
除装饰的功能之外,连物绣也表现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是最具白族特色的绣法。
(二)材质和作用1、大理白族刺绣的材料和色彩材料选择上,起先主要以丝绣为主,虽然丝绣变色快,但绣出来的物体活,易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现在多以线绣为主,丝绣所占的比例极少。
白族崇尚白色,认为白色是圣洁、美好的象征,因此白族刺绣色彩选择上主要是白色;此外,白族刺绣主要是一种大红大绿的搭配,也会大面积使用银色,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2、刺绣在白族生活中的作用张道一教授认为,生活的和精神的直接需要是民间艺术产生的动因。
[1]刺绣在白族中如此盛行也是出于生活和精神的直接需要,刺绣在更多的时候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日常生活中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刺绣中所包含的吉祥、祈福等心理寄托也是其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
可以说,刺绣已经渗入到白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凡枕巾、枕头套、头帕(头巾)、衣服(领、袖)、被面、帐头、香包、围腰、裹背(用来背小孩在背部的布做的工具)、鞋帮、小孩帽子、肚兜、带步(小孩学学走路时绑在背上用的布制品)、荷包、门帘、手套等物品都有刺绣的存在。
刺绣种类繁多,名目复杂,精彩绝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贯穿于白族的各类民俗事项中。
四、大理白族刺绣的文化内涵河尾白族聚居村的刺绣纹案题材极为广泛,勤劳的白族人民将刺绣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和宗教信仰联系起来,神奇美丽的自然物、瑰丽多彩的民俗情,莫不都进入了白族女子巧手所制的刺绣中。
其中占比例最多的是植物、动物和几何图案。
植物主要有牡丹、茶花、太阳花、桃花、梅花、石榴花、荷花、菊花、佛手柑(一种形状长得像人手模样、可食用的水果)等;动物主要有蝴蝶、蜜蜂、凤凰、鸟、鱼、蝙蝠等;此外尚有其他各种几何图案。
在河尾村的各类刺绣纹样中,以花类为最多。
刺绣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生殖崇拜、吉祥纳福、辟邪禳灾和宗教信仰四个方面。
(一)生殖崇拜生存与繁衍是整个民间艺术的生命主题,人类对生命的崇拜以及生命繁衍的永生意识是永恒的,体现在民族精神生活领域就突出表现为对生殖能力的崇拜。
从白族人民能在佛堂圣地中,独创性地设计出阿央白这一生殖祥物,不难看出他们对生命意识和生殖能力的重视,这一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深深沉淀于刺绣艺术中。
民间认为人生幸福的归宿有/三多0之说,即多子、多福、多寿,其中又以多子的观念表现得最为强烈。
多子方能多福多寿,多子方能维持婚姻、延续家族,多子成了一切幸福的源泉。
对多子等生殖能力的崇拜就外化为对生殖功能的推崇上,这一点在刺绣作品的鱼、莲花和石榴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鱼因为产卵量多,在中国古代就常被作为繁衍多子的象征;莲花又称荷花,/莲0谐/连0/连理0,/荷0谐/合0,有/喜结连理,百年好合0之意。
大理白族刺绣常采取莲花与鱼结合的图样,鱼儿闹莲,实是以鱼比男,以莲喻女,通过莲和鱼含蓄表达了男女情爱在生殖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刺绣纹样中的石榴,也是取/石榴子多0意,用榴开百子来体现出强大的繁衍生殖能力。
(二)吉祥纳福纳福求吉,渴望生存、赞美生命是所有民间艺术中最重要的蕴藉之一。
白族刺绣不仅能满足人生存心理的实现,如可满足审美、装饰、实用等功能,又以象征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白族人民对顺应自然、和谐平安的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与热爱。
蜜蜂在白族语中是/富0的谐音,意即人在富贵中;蝙蝠是/福0的谐音,有百福百寿之意;蝴(河尾白族读作/f 0)蝶,亦是/福0的谐音,带有祈福的蕴涵。
菊花则多为万寿菊,有追求长寿的意义。
此外,牡丹华贵、大方,在传统观念中被视为是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白族/裹被0、荷包中有名为/花开富贵0的荷花,表现出吉祥、富贵、美好;桃有/仙桃0、/寿桃0之誉,与佛手柑一起也被当作长寿、吉祥的象征;而刺绣中的梅花取谐音/眉0,是诸如/喜上眉梢0之类喜事的体现。
(三)辟邪禳灾从实质上来说,辟邪禳灾是纳福求吉的深层次表现,不论是辟邪还是禳灾,都是为了躲避或者祛除灾祸,其目的依然是对无痛无病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决定了信仰中/趋利避害0的特点,辟邪禳灾正是这一特点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