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9
科技考古学概论第二版笔记
《科技考古学概论(第二版)》是一本全面且详细的考古学教材,涵盖了中国科技考古学发展的纵向梳理,以及多个门类的横向覆盖。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科技考古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参考资料。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科技考古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与保存、文物的清理与修复以及文物的保存等。
这些内容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提供了实践指导,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科技考古学的实际应用。
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明了,深入浅出,即使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总之,《科技考古学概论(第二版)》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对于想要了解科技考古学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
名词解释遥感树木年轮测年法物探热释光技术铅同位素比值法产地分析与矿料来源画图树木年轮法原理碳十四测年法原理简答1从考古学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谈现代科学在各个环节的应用情况2在现场如何做好文物保护3分析现代文物分析技术与传统文物研究在信息来源方面有何不同?如何配合?4土色和植被进行遥感探测的原理5考古现场文物的采集、样品的运输需要注意的事项6传统文物研究与现代文物分析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简论从考古学自身发展史谈现代科学技术引入所起到的作用从考古学自身学科特性,分析现代科学技术与考古学中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的关系答案:遥感考古:就是将遥感技术用于考古研究中,即就是运用遥感技术,获取遗迹或现象的电磁波或超声波信息,并运用光学或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滤波、分类、边缘增强、反差变换、特征提取或假彩色合成等处理,再根据影像的色调、纹理、图案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分类、识别和解译,确定遗迹或现象的位置、分布、构成与形状诸方面特征,还能进行文化资源追踪、考古测量、古地形地貌与古城址复原等工作。
树木年轮测年法:二十世纪初、美国、A.E.道格拉斯利用树木年轮的生长规律来进行断代的技术,他是目前最精确的断代方法。
原理:树木每年春长秋止,并且在树干截面上形成疏密相间的年轮,每年一轮(或二轮),树木截面上的年轮数目就代表该树的年龄。
树木的轮距并非均等,它与当时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同一气候中同种树木的不同个体,在同一时期内轮距及其形状是一致的。
如果一棵活树内层的一段年轮谱同死树的外层年轮谱相似,就说明死树是前一阶段生长的,两者可以衔接起来。
死树又可以同更老的死树衔接,依次类推,衔接不同时间段轮距就可建立这一地区的主年轮序列.要说明的是,树木合成年轮表必须是同一气候区内,由同一树种的树木年轮图谱衔接而成。
对照树木合成年轮年表,就可以分析考古发现的木头样品的年代。
树木年轮的测定也比较简单。
首先,采集样品。
视情况或采集木材圆盘,或采集木材钻心。
科技考古概论重要发现
科技考古是一门研究人类使用技术和工具的历史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科技考古发现:
- 早期人类生存工具和武器:科技考古学家发现了早期人类使用的一些工具和武器,例如石器、箭头等。
这些发现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早期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传统。
- 古代数学工具:在许多地方,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古代数学工具,例如计算尺、算盘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的数学技能和知识。
- 古代通信技术:科技考古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古代通信技术,例如信鸽、火炬等。
这些技术的使用帮助人类更好地交流和传递信息。
- 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在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发明了许多机械和设备,例如蒸汽机、纺织机等。
这些发明的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
- 计算机和互联网: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科技史上的
重要里程碑。
它们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为人类提供了更
多的信息和知识。
科技考古发现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一、单选题1、创立了碳十四测年方法,解决了古代遗址的绝对年代问题的是()A.克拉克B.利比C.奥本海默D.宾福德正确答案:B2、1965年()建成我国第一个碳十四测年实验室。
A.北京大学B.南京大学C.吉林大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确答案:D3、可以借助于系统测量某一区域中()的含量,寻得其反常地区从而找到古人类的活动区域。
A.碳酸盐B.硫酸盐C.磷酸盐D.硝酸盐正确答案:C4、在发掘过程中,当文物遇到破碎严重、碎块分布复杂、极度易碎的情况,需要进行()A.撬动提取B.整体提取C.抽动提取D.捡拾装袋正确答案:B5、水下考古的方案不包括()A.排水打捞B.隔离水打捞C.解剖法D.利用技术装备直接进行水下考古正确答案:C6、1864美国用()探寻到一艘沉于海中的装甲船。
A.重力法B.自然电场法C.磁法D.放射法正确答案:B7、树木年轮法测年在我国应该选取()树。
A.松树B.针叶林常绿树种C.柏树D.栎树正确答案:C8、碳十四测年法是()比利教授提出的。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1、下列属于考古学的研究领域或分支学科的是()A.环境考古学B.陶瓷考古C.动物考古学D.科技考古学正确答案:A、B、C、D2、科技考古学应在以下哪些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A.逐步确立学科理论体系B.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C.科技考古学队伍的扩充D.科技考古学方法的更新和完善正确答案:A、B、C、D3、航空遥感片分为()A.红外像片B.彩色像片C.黑白像片D.蓝色像片正确答案:A、B、C4、下列属于科技考古物探方法的是()A.放射性勘探法B.电磁勘探法C.电阻率法D.重力法正确答案:A、B、C、D5、水下考古的困难()A.水压干扰B.空气限制C.台风D.水下动植物等危险因素正确答案:A、B、C、D6、水下考古的优越性()A.水的浮力利于遗物收集B.水下遗物具有精确的时间凝固型C.水下工作环境优越D.水下保存环境好正确答案:A、B、D7、科技考古测年法有()A.地层法B.树木年轮断代法C.放射性碳十四测年法D.释光断代法正确答案:B、C、D8、下列属于其他科技考古测年法的是()A.裂变径迹断代法B.氨基酸外消旋断代C.黑曜岩水合法D.古地磁学测年法正确答案:A、B、C、D三、判断题1、古代遗存经过发掘后,仍易于长久保存,因此不需要抢救性的文物保护。
《科技考古学概论》一、课程名称:科技考古学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四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赵丛苍、凌雪、先怡衡七、课程简介:本门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三个部分。
其中绪论部分主要论证科技考古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该学科的发展简况、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上篇重在介绍科技考古学获取考古资料的基本方法;下篇主要讲述科技考古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内容。
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勘察、发掘和研究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解决田野考古和文物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形式:开卷考试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第一章科技考古学的出现(1课时)第一节考古学自身的发展第二节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节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章科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2课时)第一节科技考古的定义一、科技考古学的命名问题二、科技考古学的定义第二节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一、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二、科技考古学的目标第三节科技考古学的作用一、深化考古学的研究二、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三、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四、秉承历史,为现代化和未来服务第三章科技考古学发展简史(2课时)第一节萌芽期第二节形成与发展期一、形成和初步发展期二、发展期第三节科技考古学前瞻一、逐步确立学科理论体系二、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三、科技考古学方法的更新和完善四、科技考古学队伍的扩充第四章科技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1课时)第一节理论一、均变论二、进化论三、系统论第二节基本方法一、层位学和类型学二、科技方法的特点第五章科技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课时)第一节科技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第二节科技考古学与科学技术史的关系第三节科技考古学与相关自然学科的关系思考题:1、科技考古学的发展分哪几个阶段?2、科技考古学的发展期有哪几方面的特点?3、试述对科技考古学发展前景的看法。
科技考古概论知识点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一.概念1.概念+学科定位·科技考古学是利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古代实物资料,从中提取古代人类的活动信息,用以探讨人类行为、生存方式、生产技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学科定位: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属于人文和自然的交叉学科。
2.它的英文名称·XXX3.国际科技考古会议(英文)·国际科技考古学术会议(XXX)4.XXX、XXX、XXX(人物)·XXX:1931年,XXX教授:古陶瓷分析,即检测了杭州南宋官窑瓷片的理化性质,开创了我国古陶瓷研究的先河。
·XXX、XXX:1957年,XXX、XXX夫妇,右派;XXX、XXX、XXX;在XXX自力更生创建我国第一个碳14测年实验室,测定出一批准确可靠的考古年代数据;文革后,和XXX考古系实验室一起,数以千计的年代数据,新石器考古学的年代序列,奠定了我国碳14测年的基础。
5.关系(与科技史关系、区别)·关系:科技史的研究对象古代科技的什物、考古资料以及古代有关的文字资料等;二者相同之处,都要对古代的科技什物遗存(传世品和发掘品),制陶和冶金等遗址进行研究和考查。
但双方视角不同,科技史学者更注重遗物的生产技术层面,考查技术的前进过程,而科技考古工作者则对遗物的功能、年代和产地更加注重,试图通过遗物了解人的举动和文化。
·区别:科技考古属于考古的分支学科,与考古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但二者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科技考古学除了具有考古学的知识外,还要有环境科学、人类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
科技考古学无疑扩大了考古资料识读的含量,开辟了考古学新的研究范畴。
但它附属于考古学,仍遵循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在科技考古学的某些范畴更要依赖考古学。
6.(论述)应用范围※(三个大方面)·田野发掘——→室外工作——→遥感、勘探技术、钻探技术·文物修复保护→考古辅助工作→粘结、修补、加固、稳定性处理惩罚→派生出修复学、保护学·文物分析研究→研究工作→年代测定技术、文物分析、鉴别技术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7.※研究方法(狭义和广义)按研究内容分:①断代测年方法放射性碳素测年法,即碳14测年法;释光法:热释光(TL)、光释光(OSL)、红外释光(IRSL)顺磁共振法(ESR)、钾氩法(K-Ar)、裂变径迹法、釉系法、古地磁法、氨基酸外消旋法、黑曜岩水合法、树木年轮法以及古化石含氟量分析法等。
科技考古概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技考古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对科技考古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运用科技手段解决考古问题的能力。
1.了解科技考古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2.掌握科技考古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如碳-14测年、遥感探测、电子显微镜分析等。
3.了解科技考古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4.能够运用科技考古方法和技术分析考古资料。
5.能够运用科技考古知识解决实际考古问题。
6.能够撰写科技考古相关的报告和论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科技考古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以及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1.科技考古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科技考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碳-14测年、遥感探测、电子显微镜分析等。
3.科技考古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如年代学、物质文化研究、人类行为研究等。
4.科技考古的案例研究,分析科技考古在实际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和成果。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科技考古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技考古的意义和价值。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科技考古方法和技术在实际考古工作中的应用。
4.实验法:通过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手操作科技考古设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科技考古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相关的科技考古参考书籍,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备齐全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科技考古学概论科技考古学概论科技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使用和制造技术的历史、演变和影响的学科,它是考古学与工程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科技考古学。
一、科技考古学的起源和发展1.1 起源科技考古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欧洲开始大规模修建铁路和运河,这些工程需要大量土木工程师和建筑师。
这些专业人士对于发掘遗址和挖掘出土文物有很高的技术能力,他们开始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研究历史上的工程和制造技术。
1.2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考古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
在20世纪初期,德国人Ernst Herzfeld成为第一个正式称呼自己为“科技考古学家”的人。
他主要研究伊朗、伊拉克等地区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并将自己所做的工作称之为“科技考古学”。
在20世纪60年代,科技考古学开始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开始资助一些跨学科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对于古代建筑、城市规划和制造技术的研究。
此外,一些大学也开始设立科技考古学的课程和专业。
二、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内容2.1 工程和建筑工程和建筑是科技考古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科技考古学家通过对于历史上的建筑、桥梁、运河等工程进行分析和重建,来了解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掌握的工程知识和技能。
他们还可以通过对于这些工程中使用的材料进行化学分析,来了解当时人类所掌握的材料知识。
2.2 制造技术制造技术也是科技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通过对于历史上使用或制造过的物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当时人类所掌握的制造知识和技能。
例如,通过对于青铜器表面残留物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当时人类的冶炼技术和使用情况。
2.3 科技与社会科技考古学还研究科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科技的发展和使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而社会也会对于科技的发展和使用产生影响。
通过对于历史上的科技与社会关系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概念1.概念+学科定位·科技考古学是利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古代实物资料,从中提取古代人类的活动信息,用以探讨人类行为、生存方式、生产技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学科定位: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属于人文和自然的交叉学科。
2.它的英文名称·Archaeometry3.国际科技考古会议(英文)·国际科技考古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chaeometry)4.周仁、仇士华、蔡莲珍(人物)·周仁:1931年,周仁教授:古陶瓷分析,即检测了杭州南宋官窑瓷片的理化性质,开创了我国古陶瓷研究的先河。
·仇士华、蔡莲珍:1957年,仇士华、蔡莲珍夫妇,右派;杨承宗、夏鼐、刘东生;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力更生创建我国第一个碳14测年实验室,测定出一批准确可靠的考古年代数据;文革后,和北京大学考古系实验室一起,数以千计的年代数据,新石器考古学的年代序列,奠定了我国碳14测年的基础。
5.关系(与科技史关系、区别)·关系:科技史的研究对象古代科技的实物、考古资料以及古代有关的文字资料等;二者相同之处,都要对古代的科技实物遗存(传世品和发掘品),制陶和冶金等遗址进行研究和考察。
但双方视角不同,科技史学者更注重遗物的生产技术层面,考察技术的进步过程,而科技考古工作者则对遗物的功能、年代和产地更加注重,试图通过遗物了解人的活动和文化。
·区别:科技考古属于考古的分支学科,与考古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但二者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科技考古学除了具备考古学的知识外,还要有环境科学、人类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
科技考古学无疑扩大了考古资料识读的含量,开辟了考古学新的研究领域。
但它附属于考古学,仍遵循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尤其在科技考古学的某些领域更要依靠考古学。
科技考古概论1.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范围(1)、从考古学的自身的任务看应用范围应用范围:田野发掘→室外工作→遥感、勘探技术、钻探、发掘技术文物修复、保护→考古辅助工作→粘接、修补、加固、稳定性处理→派生出修复学、保护学文物分析与研究→研究工作→年代测定技术;文物分析、鉴别技术(2)、现代科技在考古中的应用过程与成就①、早期考古学——收藏、探宝、盗墓、著录:人类出现→19世纪上半叶,不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没有科学的田野发掘,为盗墓探宝;目的在于“收藏”、著录、考证文字资料。
②、近代考古学——地层学、类型学、田野考古:19世纪上半叶始→一战后(1819年~1918年)。
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形成科学的田野发掘;开始系统的文物研究;初步完成一套考古过程。
根据1819年汤姆森“三期说”;1833年英国.查里莱尔“地质均变说”;J.J.A.奥尔索将地质学与三期说用于田野考古;瑞典.蒙特柳斯“器物类型学”;20世纪初,地质学,“冰期、“间冰期”的划分与旧石器时代文化划分联系起来。
③、现代考古学——科学、精确、深入、高效:一战→二战结束(1918~1945)。
各种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考古,使考古工作更具有科学性,考古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准确。
表现:田野考古: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靠空摄影技术→地面遗迹勘探;“地抗力”测定法→地下遗迹的探查。
文物研究:研究质量大大提高,地质、物理、化学综合使用→判断岩石、矿物、金属制品质地、成份;体质人类学、动物学、植物学→鉴别人类骨骼性质、兽骨性质、农作物品种。
树木年轮法诞生:开始了年代数据的测定技术。
④、现代考古学:由于植物学、化学、物理、动物学的引入→质的飞跃,解决了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考古学在不断完善地层学、类型学。
Ⅰ期: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自然科学更加发展迅速,在考古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出现了考古学的一次革命。
表现:年代测定技术:1949年美国.利贝将放射性碳同位素用于考古学测年→史前考古学的一次革命,有了绝对年代→1960年获诺贝尔奖。
《科技考古学概论》一、课程名称:科技考古学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四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赵丛苍、凌雪、先怡衡七、课程简介:本门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三个部分。
其中绪论部分主要论证科技考古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该学科的发展简况、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上篇重在介绍科技考古学获取考古资料的基本方法;下篇主要讲述科技考古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内容。
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勘察、发掘和研究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解决田野考古和文物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形式:开卷考试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第一章科技考古学的出现(1课时)第一节考古学自身的发展第二节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节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章科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2课时)第一节科技考古的定义一、科技考古学的命名问题二、科技考古学的定义第二节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一、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二、科技考古学的目标第三节科技考古学的作用一、深化考古学的研究二、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三、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四、秉承历史,为现代化和未来服务第三章科技考古学发展简史(2课时)第一节萌芽期第二节形成与发展期一、形成和初步发展期二、发展期第三节科技考古学前瞻一、逐步确立学科理论体系二、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三、科技考古学方法的更新和完善四、科技考古学队伍的扩充第四章科技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1课时)第一节理论一、均变论二、进化论三、系统论第二节基本方法一、层位学和类型学二、科技方法的特点第五章科技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课时)第一节科技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第二节科技考古学与科学技术史的关系第三节科技考古学与相关自然学科的关系思考题:1、科技考古学的发展分哪几个阶段?2、科技考古学的发展期有哪几方面的特点?3、试述对科技考古学发展前景的看法。
上篇考古探查、发掘与遗迹遗物的采集、保存第一章考古勘探(6课时)第一节遥感与航空摄影一、遥感与遥感考古的概念二、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的物理基础三、遥感片的特性与判读四、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的程序第二节地面物探一、物探的概念及原理二、考古物探的工作程序三、考古物探的类型第三节地球化学勘探一、汞测试二、磷酸盐勘探法第四节GPS、GIS在考古调查中的应用一、运用GPS确定遗址的地理坐标二、应用GIS对调查材料的处理三、3S集成在考古学的运用思考题:1.试述科技考古探测的优越性。
2.何谓遥感、遥感技术、遥感考古?3.摄影图像的物理特性是什么?如何判读摄影图像?4.简述遥感考古的程序。
5.试述考古物探的概念、原理及其类型。
6.举例说明地球化学勘探在考古中的应用。
第二章水下考古(3课时)第一节水下考古的特点一、水下考古的困难二、水下考古的优越性三、水下考古原则四、水下考古的方案第二节水下探测一、水下探测的方法二、水下探测的步骤第三节水底打捞及其他一、水底打捞的方法二、水底打捞思考题:1.简述水下考古的特点。
2.如何制定水下考古方案?3.试述水下探测的方法。
4.水底打捞主要采用哪些方法?第三章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与保存(4课时)第一节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一、考古发掘前地下文物与埋藏环境形成的平衡体系二、地下文物出土时的环境突变三、考古现场文物采集时的稳定性处理与环境控制四、文物采集的一般方法五、文物采集后的运输第二节出土文物的清理与修复一、出土文物表面的清理方法二、出土文物的修复与补缺第三节文物的保存一、文物保存环境的调节与控制二、常见文物的保存思考题:1、为什么我们必须在考古现场第一时间对出土文物进行抢救与保护处理?2、不同地区,地下埋藏环境有何不同?不同种类文物在同样埋藏环境中腐蚀行为有何不同?3、论述考古现场建立文物保护大棚的重要性,指出保护大棚应该满足的技术参数与建设标准。
4、如何做好考古发掘与现场文物抢救的协调工作?以纺织品、象牙为例。
5、在考古工地临时库房,如何控制温湿度?如何避免阳光和灰尘对文物的影响?6、在考古所文物库房和博物馆展厅,如何做好净化空气、防光、防尘的措施?7、如何理解文物修复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8、举例列出国内外文物修复与文物保护所必需遵行的原则,指出这些原则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下篇遗迹、遗物的分析研究第一章考古测年(6课时)第一节树木年轮断代方法一、树木年轮法的原理二、树木年轮测定三、树轮纪年校正法第二节碳同位素测年技术一、碳-14测年原理二、碳-14测年步骤三、加速器质谱碳-14断代方法四、碳-14年代数据的校正第三节释光断代一、热释光断代二、光释光测年第四节其他测年法一、古地磁学测年法二、铀系同位素断代法三、钾-氩断代法四、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法五、裂变径迹法断代六、黑曜岩水合法断代七、氨基酸外消旋断代思考题:1.14C断代法的原理是什么?2.如何校正系列样品14C年代?3.释光技术包括哪两种,其测年范围和使用对象有何不同?4.在采集热释光测年样品时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5.简述考古磁学测年法在考古中的应用。
6.什么是电子自旋共振?如何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来测定考古样品的年代?第二章文物形态结构与组成分析研究(2课时)第一节文物的形态分析一、文物的形态分析手段二、文物形态分析的几种方法第二节文物形象观察一、X—射线照相技术及其应用二、中子射线照相技术三、红外成像技术第三节文物的显微分析研究一、光学显微镜二、电子显微镜第四节文物成分、结构分析及制作工艺研究一、文物组成成分分析二、文物组成的结构分析三、文物的制作工艺研究思考题:1、简述多元分析法及其种类。
2、对比X光照相技术与中子射线照相技术的特点,阐述这两项技术对考古研究起到的作用。
3、文物的成分分析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如何看待文物的有损分析与无损分析?4、什么是物质结构的分析技术?目前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哪些?5、简述扫描电子显微镜在文物上的应用。
6、文物生产工艺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十分复杂的工作,以你熟悉的文物种类为例,论述文物生产工艺分析的方法论。
第三章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3课时)第一节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的意义第二节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的分析方法一、中子活化分析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三、化学成分数据的应用四、铅同位素比值法第三节古代陶瓷与青铜文物的产地及矿料来源研究一、古陶瓷产地研究的理论基础二、古代青铜器矿料来源研究思考题:1、试述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分析的意义。
2、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主要有哪些方法?3、古陶瓷产地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4、试析铅同位素比值法在矿料来源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生业考古(3课时)第一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关系一、气候二、地貌地形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二节动物考古研究一、动物遗体的采集和记录二、动物骨骼的鉴定三、动物遗存的研究四、寄生物的研究第三节植物考古研究一、植物的形态研究二、植物的微观分析三、农作物起源的研究第四节古代人类食性研究一、碳-13(13C)测定法、氮-15(15N)法及其应用二、微量元素锶、钡与钙的分析三、同位素锶、铅的分析四、脂肪酸分析法及其应用五、关于古代人类食谱的其他研究方法和成果六、寄生虫所反映的食性思考题:1、什么是生业考古?2、采集动物骨骼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略举例说明。
3、动物遗存鉴定分为哪几方面?并分别说明其作用?4、试述植物学考古的意义及植物学考古的手段。
5、简述食性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6、自然因素对人类有哪些影响?第五章古代人骨的研究(2课时)第一节人骨的形态学研究一、人骨的测量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第二节分子生物技术分析和遗传因子一、DNA的结构与特性二、古DNA的分析程序三、古DNA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第三节牙齿人类学研究一、牙齿的形态研究二、牙齿的磨耗分析第四节骨骼病理的分析一、骨骼创伤的分析二、疾病骨骼病理分析思考题:1.怎样对人骨进行测量?具体的步骤是什么?2.古DNA的特性有哪些?3.PCR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PCR技术对DNA研究有何意义?4.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分析现代人类的起源问题。
5.牙齿人类学包括哪些研究内容?主要参考资料:[1] (英)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陈淳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六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科技考古的方法与应用》,文物出版社,2012年[3]王昌燧编著,《科技考古进展》,科学出版社,2013年[4]李士,秦广雍.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5]汤卓炜.环境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7]小江庆雄著.水下考古学入门. 王军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8]Trigger, B. G. 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4[9]国内外期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