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气荚膜杆菌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产气荚膜杆菌百科名片产气荚膜杆菌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perfringen)又名魏氏梭菌(ClostridiumWelchii),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见于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的消化道内,属于人和动物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成员。
本菌能引起人类气性坏疽及多种动物的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是近年来我国家畜“猝死症”的主要病原。
特征为梭状芽胞杆菌类属,是厌氧、无动力、能产生芽胞的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两段钝圆,芽孢大,卵圆形,位于次端,在机体内可形成荚膜。
无鞭毛不能运动。
是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并可引起厌氧性蜂窝织炎、泌尿系感染和食物中毒。
存在于人粪及温血动物的粪便内,可作为粪便污染水体和土壤的指示菌。
此菌具有芽胞,污染水体后存活时间较长,对氯等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如水体内未检出粪大肠菌群和粪链球菌而仅检出此菌,说明该水体以往曾有过粪便污染。
产气荚膜杆菌作为判断土壤是否被粪便污染及污染程度的指示菌。
通常用产气荚膜杆菌值表示。
培养特性非专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在厌氧血琼脂平板上,经35℃,孵育6h即开始生长,24h菌落可达2~4mm,灰白色,光滑,圆形,扁平,半透明,边缘整齐,偶尔可见边缘呈锯齿状或放射条纹的粗造形菌落。
大多数A型菌落有双层溶血环,内层是狭窄的β-溶血环,外层是较宽的半溶血环。
在庖肉培养中,上部肉汤混浊,肉渣淡红色,不被消化,产气较多,可将覆盖在肉汤使凡士林上冲,汹涌发酵,卵磷脂酶阳性。
家禽感染由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在实验感染上得知,其不仅能单独使鸡并发症坏死性肠炎(Necrotricentertis),且能与球虫混合感染,增强、恶化球虫症之病变或症状,使死亡率变高。
又同样,在野外之养鸡场,产气荚膜杆菌与球虫病之合并症,会给与养鸡户很大之经济性蒙害.常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坏死性肠炎、菌群失调症(湿便)和胆管肝炎。
这些疾病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在某些地区,由于禁止使用抗生素类促生长剂后,该病的发生更为普遍。
产气荚膜梭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种产生有毒代谢产物的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常见于土壤、粪便和人体肠道中。
其毒素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和其他感染性疾病,因此对产气荚膜梭菌的监测和检验至关重要。
1.引言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且致病力强的细菌,在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标准,需要对食品、环境和临床标本中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检验。
本文将介绍产气荚膜梭菌检验的标准操作程序,并探讨其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2.标本采集在进行产气荚膜梭菌检验之前,首先需要采集样本。
对于食品样品,可以直接将样品取样放入含有富集培养基的袋子中。
对于环境样品和临床样本,应当使用消毒的采样器具采集,并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3.富集培养采集到的样品需要进行富集培养,以增加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
将样品转移到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利用合适的条件(如温度、气氛)进行培养。
通常,产气荚膜梭菌在厌氧条件下生长较好,因此富集培养应当在无氧或低氧环境中进行。
4.筛选经过富集培养后,需要进行筛选,以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产气荚膜梭菌。
常用的方法包括置换培养、差异培养和生化试剂检验。
通过观察菌落形态、产气能力和代谢产物等指标,可以初步筛选出产气荚膜梭菌。
5.鉴定对于筛选出的潜在产气荚膜梭菌菌株,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主要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通过对其细胞形态、营养需求和基因序列等特征的分析,可以准确鉴定产气荚膜梭菌。
6.毒素检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机制是其产生的毒素。
因此,在检验过程中,还需要对样品中的毒素进行检测。
常用的方法包括毒素中和试验、免疫测定和PCR检测。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确定样品中毒素的种类和含量。
7.结果分析最终,根据样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和毒素水平,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根据相关标准和法规,确定样品是否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是厌氧芽孢梭菌属中能引起人类严重疾病的重要致病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产气荚膜梭菌为厌氧革兰阳性粗大芽孢杆菌,无鞭毛,不运动,孢子卵圆,次端生,在一般培养基上稀少.无外孢子壁,无附属丝:表面菌落直径2~5mm,圆形,有时边缘扩展、突起,呈淡灰黄色,半透明,表面有光泽,可在20~50℃生长,最适生长温度45℃,所有菌株均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及蔗糖,产酸产气;多数菌株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能将亚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在含亚硫酸盐及铁盐的琼脂中形成黑色菌落.产气荚膜梭菌见图3~11。
该菌能分泌强烈的外毒素和侵袭性酶,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侵袭力,在人和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
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的土壤、水和空气中广泛存在,人和动物的肠道是其重要的寄居场所,一般各类粪便每克含量可达102~109个之多,但不经肠道感染宿主,只是污染外环境.由于产气荚膜梭菌是正常肠道菌群的一部分,人体肠道对其无天然特异免疫力,所有人群均为易感者,以婴儿和年老体弱者病情更重。
经口食人是其主要传染途径,也可由伤口感染,夏秋季节多见。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物质为外毒素、肠毒素和荚膜。
外毒素根据性质和致病性不同,分为A、B、c、D、E 5个类型,其中A型菌株是人类最重要的致病菌,外环境中的分离株80%以上属A型,此型可致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和坏死性结肠炎;C、D型也是人类的病原菌,C型的部分菌株能引起人的坏死性肠炎;其他为兽类病原菌。
摄食被A型或某些C型菌株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为8~24h,发病时下腹部剧烈疼痛、腹泻,但为自限性感染,一般1~2d内可自愈,老弱患者和营养不良儿童偶可致死。
另一种食物中毒的表现是坏死性肠炎,由C型菌β毒素引起,潜伏期不到24h,起病急,有剧烈腹痛、腹泻,肠黏膜出血性坏死,粪便带血,可并发周围循环衰竭、肠梗阻、腹膜炎等,病死率高达40%。
3.食品安全危害产气荚膜梭菌在污水、土壤、垃圾、人和动物的粪便以及食品中均可检出,土壤中的检出率达100%.被污染的食物主要是肉类和鱼贝类等蛋白质性食品,由于存放较久或加热不足使细菌大量繁殖,形成芽孢时产生大量的肠毒素,引起食源性疾病。
生活中十大厌氧菌,你都知道吗?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一直存在一群只能在无氧或低氧分环境下生长的微生物,它们对人类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厌氧微生物。
厌氧微生物绝大多数为细菌,很少数是放线菌,极少数是支原体,因此也常称之为厌氧菌。
厌氧微生物在人类生活的环境和人体中广泛存在,所以一直是科学家和医生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厌氧微生物正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并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它们。
1什么是厌氧菌厌氧菌(anaerobic bacteria)是指无氧或氧化还原电势低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的一类细菌。
这类细菌由于缺乏完善的酶系统,因此只能以无氧发酵进行能量代谢。
2厌氧菌的分布与危害厌氧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包括环境、土壤、水源和动物中。
其中,人体本身也有众多的厌氧菌,大多存在于人体和动物的皮肤、腔道的深部黏膜表面。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厌氧菌对人体无害,只有当组织缺血、坏死或者需氧菌感染等情况下,会诱发感染,从而造成腹腔内感染、牙周炎及妇科炎症、外伤及上呼吸道感染等一系列疾病。
3厌氧菌分类根据对厌氧的耐受程度不同,可将被分为三大类:(1)对氧极端敏感的厌氧菌:这类细菌对厌氧条件要求很高,在空气中暴露10min即死亡,临床上很难分离出。
(2)中度厌氧菌:此类厌氧菌较为常见,在相应的技术条件下,容易被分离出,即使在空气中暴露60~90min 或在脓汁抽出72h后仍然能被分离出来。
(3)耐氧厌氧菌:这类细菌不能利用氧,在无氧条件下生长好,而在有氧条件下生长不佳。
4生活中常见的厌氧菌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etani)是引起破伤风的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厌氧菌,长 4~8μm,宽 0.3~0.5μm。
它以芽胞形式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如泥土、人畜肠道、粪便、皮肤和锈器表面等。
在缺氧环境中,破伤风杆菌芽胞发育为增殖体,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破伤风溶血毒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
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作业指导书一、操作步骤1.1活菌计数培养1.1.1按无菌操作称取食品检样25g(mL)放入均质器,加0.1%蛋白陈水稀释剂225mL,低速搅动1~2min,使之均质化,作为1∶10稀释液。
1.1.2以上述1∶10稀释的均质液按1mL加0.1%蛋白陈稀释剂9mL做成10-2~10-6的系列稀释液。
1.1.3吸取各稀释液1mL分别放入2个灭菌平皿内。
每个平皿浇注约50℃的SPS琼脂15~20mL,仔细转动平皿,使稀释液和琼脂充分混匀。
1.1.4上述琼脂平板凝固后,倒置于厌氧培养装置内,于36±1℃培养24h。
1.1.5选取长有30~300个黑色菌落的平板,计数黑色菌落数。
1.2确证试验1.2.1由平板上任取10个黑色菌落,分别按种FT培养基,于36±1℃培养18~24h。
1.2.2用上述培养液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其耐热株可能形成卵形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其宽度一般不大于菌体。
1.2.3用接种环(针)穿刺接种动力-硝酸盐培养基,于36±1℃培养24h,观察接种线的生长情况,判断有无动力。
然后,滴加甲萘胺液和对氨基苯磺酸液各0.5mL,观察硝酸盐是否被还原。
产气荚膜梭菌无动力,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1.2.4取生长旺盛的FT培养液1mL接种于含铁牛乳培养基,在46℃水浴中培养2h后观察有无“暴烈发酵”现象,5h内不发酵者为阴性。
产气荚膜梭菌发酵乳糖,凝固酪蛋白并大量产气,呈“暴烈发酵”现象,但培养基不变黑。
1.2.5用接种环取FT培养液点种于卵黄琼脂平板(每张平板至少可接种10点),于36±1℃厌氧培养24h,观察接种点的变化。
产气荚膜梭菌产生卵磷脂酶,分解卵黄中的卵磷脂,接种点的底部及周围形成乳白色的混浊带。
二、菌数计算根据黑色菌落的计数(6.1.5)和确证试验的结果(6.2),计算每克(毫升)食品检样的含菌数。
一株羊源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及鉴定金铎*1,2,林家琪1,2,董真1,2,展天松1,2,顾敏1,2,焦库华1,2,王彦红*1,2,刘文博*,1,2(1,扬州大学兽医学院, 扬州,江苏, 225009;2,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扬州,江苏,225009;)摘要:2013年4月,扬州大学动物医院畜禽门诊接诊一例山羊急性死亡的病例,对其进行剖检,无菌恒温厌氧分离培养,纯化鉴别,革兰氏染色,生化反应,结果表明为产气荚膜梭菌,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关键词: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
产气荚膜梭菌旧名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杆菌,根据致死性毒素与其抗毒素的中和实验,将此菌分为A、B、C、D、E 5个类型,以菌体抗原进行血清型分类意义不大,菌体抗原与毒素分型之间没有明显关系,毒素至少已经发现15种,其中α、β、ε、ι、δ、θ、κ、λ、μ、υ、CPE、其他毒素、神经氨酸酶等。
A型、C型、D型的某些菌株可以产生肠毒素,A型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引起动物的气性坏疽,牛、羔羊、新生羊驼、驯鹿、仔猪、家兔的肠毒血症,B型菌主要引起羔羊痢疾,还可以引起犊牛、羔羊、山羊的肠毒血症或坏死性肠炎,C型菌是绵羊猝狙的病原。
D型、E型菌也是导致牛羊肠毒血症和猪的腹泻[1]。
笔者结合相关知识,在此整理于扬州大学动物医院所见的一例羊源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疾病。
1材料与方法1.1病料来源2013年4月,江苏某养殖户饲养的240多只母山羊陆续产羔,羔羊在产后24-48小时开始出现剧烈腹泻,拉水样黑色稀粪,虚弱,随后死亡,羔羊的死亡率达60%。
剖检后发现病死羊羔严重脱水,真胃和大肠内容物呈糊状,小肠壁变薄,或黄或黑,透明,充满空气,部分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省级重点项目(201311117039Z)作者简介:金铎(1992—),男,山东青岛人,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本科生,主要从事羊临床菌株耐药性及质粒指纹图谱分析研究。
产气荚膜梭菌及检验一、流行病学产气荚膜梭菌为厌氧芽胞菌,是引起食源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之一。
可引起典型的食物中毒、爆发。
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为魏氏梭菌中毒。
患者临床特征是剧烈腹绞痛和腹泻。
摄食被本菌污染的食品后8�22小时开始发病。
在食品中该菌数量必须达到很高时(1.0×107或更多),才能在肠道中生产毒素,病程通常在24小时内,但某些个体的不显著症状可能会持续1�2周,已报导有少数病人因脱水和其它混合感染而导致死亡。
据美国人类卫生教育福利部报导魏氏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美国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30%左右,另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估计每年因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约近1万人,其中大约只报导1200例,暴发约20起,大量的暴发和少量的发病都与公共饮食有关。
例如:学校的自助食堂和护理病房,产气荚膜梭菌中毒最常发生于儿童和老人。
产气荚膜梭菌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经常在人和许多家养及野生动物的肠道中发现该细菌的芽胞长期存在于土壤和沉淀物中,从牛肉、猪肉、羔羊、鸡、火鸡、焖肉、红烧蔬菜,炖肉和肉汁中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大多是畜禽肉类和鱼类食物,牛奶也可因污染而引起中毒,原因是因为食品加热不彻底,使芽胞在食品中大量繁殖所致,此外不少熟食品,由于加温不够或后污染而在缓慢的冷却过程中,细菌繁殖体大量繁殖并形成芽胞产生肠毒素,其食品并不一定在色味上发现明显的变化,人们在误食了这样的熟肉或汤菜,就有可能发病。
产气荚膜梭菌易于形成芽胞,芽胞的热抵抗力很强,由患者粪便中分离的芽胞能耐受100℃,1�5小时的加热。
除了具有形成芽胞及耐热等特点之外,生化性状,毒素及酶的特异性等,同其它魏氏梭菌是一致的。
牛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产气荚膜梭菌原称魏氏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也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在菌之一,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对人和动物致病,是引起各种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人类食物中毒和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产气荚膜梭菌病主要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条件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该菌导致的动物猝死症,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各类家畜均有发病,尤以牛的发病最多,此病的发生可给养牛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一、病原学产气荚膜梭状芽抱杆菌属于芽抱杆菌科,梭状芽抱杆菌属,魏氏梭菌种,是由英国人Welchii和Nuttad(1892)年首先从一个腐败人尸体产生气泡的血管中分离得到,并以Welchii的姓命名为魏氏梭菌,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称之为产气荚膜梭菌。
该菌是一种梭状芽孢属条件性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见于土壤、污水、饲料、食物和粪便,遍布世界各地,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产气荚膜梭菌是引起各种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人类的食物中毒以及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迄今为止已发现产气荚膜梭菌能够产生12种外毒素,但起主要致病作用的毒素主要有四种(α、β、ε、ι)。
根据这四种主要致病性毒素与抗毒素的中和试验,可以将此菌分为A-E5个型。
二、流行病学概况2.1 流行特点产气荚膜梭菌能使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牛(包括黄牛、奶牛、水牛等)发病,主要呈零星散发或区域性流行,一般可波及几个至十几个乡镇或牛场。
该病以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多发,常流行于低洼、潮湿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春末、秋初及气候突然变化时发病率明显升高。
耕牛以4~6月份发病较多,奶牛、犊牛以4~5月、10~11月发病较多,牦牛以7~8月发病较多。
病程长短不一,短则数分钟至数小时,长则3~4d或更长;发病时有的集中在同圈或毗邻舍,有的呈跳跃式发生;发病间隔时间长短不一,有的间隔几天、十几天,有的间隔几个月。
近年国内各地发生的产气荚膜梭菌病虽以A、D型为主要病原菌,但B、C、E型产气荚膜梭菌也都是病原菌之一。
产气荚膜菌形态特征一、引言产气荚膜菌是一类常见的细菌,其形态特征对于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以及相关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产气荚膜菌的形态特征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以期增进对该细菌的认识。
二、产气荚膜菌的定义产气荚膜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细菌,其特点是菌体表面具有一层粘性的膜状结构,能够产生气泡状气体。
2.1 产气荚膜菌的分类产气荚膜菌主要分布于水体中,可根据其形态和生化特征进行分类。
目前已发现的产气荚膜菌包括以下几个属:•属1•属2•属3•…2.2 产气荚膜菌的生物学特性产气荚膜菌具有以下生物学特性:•嗜好:产气荚膜菌一般喜欢生长在富含有机物的水体中,如污水处理厂、河流、湖泊等。
•能力:产气荚膜菌有较强的附着能力,能够在固体表面形成粘性的菌落。
•生长环境:产气荚膜菌对温度和pH值的适应范围较宽,一般可以在25-45°C和pH 5-9的环境下生长。
三、产气荚膜菌的形态特征产气荚膜菌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菌体形态、胞内结构和菌落特征。
3.1 菌体形态产气荚膜菌的菌体形态较为多样,常见的形态有:•线状:某些产气荚膜菌的菌体呈线状,长度可达数十微米。
•球状:有些产气荚膜菌的菌体呈球状,直径一般在1-5微米之间。
•弯曲状:部分产气荚膜菌的菌体呈弯曲状,形似弯曲的细杆菌。
3.2 胞内结构产气荚膜菌的胞内结构主要包括细胞壁、胞膜和细胞质等。
•细胞壁:产气荚膜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类物质构成,具有一定的抗原性。
•胞膜:产气荚膜菌的胞膜相对较薄,但足够坚韧,可保持菌体的稳定。
•细胞质:产气荚膜菌的细胞质富含有机物,可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供菌体生长。
3.3 菌落特征产气荚膜菌的菌落特征也与其形态密切相关,常见的菌落特征包括:•黏性:产气荚膜菌的菌落表面具有一层粘性的膜状结构,能够粘附于固体表面。
•颜色:不同的产气荚膜菌,菌落的颜色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白色、黄色、灰色等。
•形状:常见的菌落形状有圆形、不规则形、薄膜状等。
产气荚膜杆菌
百科名片
产气荚膜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perfringen)又名魏氏梭菌(ClostridiumWelchii),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见于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的消化道内,属于人和动物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成员。
本菌能引起人类气性坏疽及多种动物的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是近年来我国家畜“猝死症”的主要病原。
特征
为梭状芽胞杆菌类属,是厌氧、无动力、能产生芽胞的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两段钝圆,芽孢大,卵圆形,位于次端,在机体内可形成荚膜。
无鞭毛不能运动。
是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并可引起厌氧性蜂窝织炎、泌尿系感染和食物中毒。
存在于人粪及温血动物的粪便内,可作为粪便污染水体和土壤的指示菌。
此菌具有芽胞,污染水体后存活时间较长,对氯等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如水体内未检出粪大肠菌群和粪链球菌而仅检出此菌,说明该水体以往曾有过粪便污染。
产气荚膜杆菌作为判断土壤是否被粪便污染及污染程度的指示菌。
通常用产气荚膜杆菌值表示。
培养特性
非专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在厌氧血琼脂平板上,经35℃,孵育6h即开始生长,24h菌落可达2~4mm,灰白色,光滑,圆形,扁平,半透明,边缘整齐,偶尔可见边缘呈锯齿状或放射条纹的粗造形菌落。
大多数A型菌落有双层溶血环,内层是狭窄的β-溶血环,外层是较宽的半溶血环。
在庖肉培养中,上部肉汤混浊,肉渣淡红色,不被消化,产气较多,可将覆盖在肉汤使凡士林上冲,汹涌发酵,卵磷脂酶阳性。
家禽感染
由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在实验感染上得知,其不仅能单独使鸡并发症坏死性肠炎(Necrotricentertis),且能与球虫混合感染,增强、恶化球虫症之病变或症状,使死亡率变高。
又同样,在野外之养鸡场,产气荚膜杆菌与球虫病之合并症,会给与养鸡户很大之经济性蒙害.常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坏死性肠炎、菌群
失调症(湿便)和胆管肝炎。
这些疾病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在某些地区,由于禁止使用抗生素类促生长剂后,该病的发生更为普遍。
急性坏死性肠炎的灾难性的后果很容易观察到,但亚临床型则较难发现。
剖检时,也仅能在肠道发现小的溃疡灶来确定该病的存在。
然而,亚临床型感染因为能够影响鸡的生产性能,所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亚临床感染显得尤为重要。
当鸡群拉松软的粪便时,很容易判断是菌群失调症,这样就会影响肠道对有营养价值物质的吸收,以及大量的水份的丢失。
这二者均会严重影响家禽的健康状况。
如果鸡舍存在湿便问题,就非常容易出现鸡跗关节疼痛。
高效的抗生素,如爱乐新,可迅速控制这一对经济影响较大的疾病。
胆管肝炎也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经济学损失。
屠宰前,如果有也仅是少数病鸡表现出非常明显临床症状。
在屠宰时仅能鉴定出患该病鸡的很小一部分。
它主要影响肝脏和胆管,导致整个酮体的报废。
经济损失包括饲养成本增加及出栏时不能达到标准体重。
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在小鸡出壳后头几天内就可进入消化道。
为了减少该菌在肉鸡体内的早期繁殖,避免对肉鸡后期生长的影响,建议在下一批鸡进舍时就进行控制。
奶牛感染
产气荚膜杆菌病,通常是因创伤感染产气荚膜杆菌,引起局部组织的产气性水肿或全身中毒的疾病.夏季炎热潮湿.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奶牛易感染罹病.按奶牛身体部位,分为三种类型.即躯干部位的感染,蹄底感染和乳头内创伤感染.
1、躯干部位的感染:由于外伤或蝇虻类的叮咬.都可能造成产气英膜杆菌由伤口感染.多见于颈部两侧,胸部两侧和腹部两侧在伤口周围形成十或数个皮下气肿的肿疱.
肿疱圆形或椭圆形如拳头太乃至数倍于拳头大用手触之,有捻发音,并有痛感若用手术刀切开一小口,可故出一些气体,并流出少量混浊的液体.当切口愈合时.肿疱重新鼓起,触之卫出现捻发音,反复进行则可重复出现拖延时间较长,致全身症状出现,体温升高
至39℃~41℃.乳产量和食欲反刍锐减.
2、蹄底的感染:夏季湿热,运动场泥泞,奶牛蹄底,特别是后蹄的蹄叉和蹄肿易腐烂,伤口感染产气荚膜杆菌,形成重度蹄毙.呈现自后腿至臀部连成一片的或分散的数个气肿疱,患牛跛行严重.甚至造成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严重影响了奶牛的健康和产乳量.
3、乳头内的感染:由于挤乳技术不好.或由于各种原因的排乳不畅,而经常使用乳导管针挤乳.致使乳头内导管部创伤或乳池创伤.造成产气荚膜杆菌浸^感染,形成乳房炎.患病乳区,浮肿胀大.触之有捻发音.有痛感挤出带有腥臭睐的气体.灰白色带絮状的污秽乳汁.在不及时或不合理的治疗情况下.约34天左右,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至4 0℃一41℃,精抻不振,食欲反刍减少或停止.行动缓慢或卧地不愿站起.病情较严重
治疗
对仅有局部症状的病牛,采取局部注氧和抗菌消炎的方法.对有全身症状的较重病牛,采取局部注氧.结合输液治疗.为了消除气肿疱,采用医用氧气袋注氧.效果非常好.
值得推广.
乳房感染产气羹膜杆菌病.可将乳导管针消毒后.涂上抗菌素软膏,插人乳头内,再将乳导管针接上氧气袋,注氧.每次3分钟,每天1次.同样取得良好效果.
预防
发现产氧荚膜杆菌病牛,应立刻隔离.单独饲养兽医和挤奶员.处理病牛完毕.应将手臂工具等彻底消毒.有外伤的病牛.尽管是轻微的外伤,也应及时敷药治疗.不可延误.做好牛场内环境卫生工作,定期消毒,及时清除污物,是减少发病的重要措施案例:某场修蹄.刷洗蹄底,发现在左后蹄底外瓣蹄肿.有小而裸的洞.挤压时排出气体和污秽的液体,沿蹄向上,左腿臀部有4个长形肿疱.肿疱之间能通连起来,触之有捻发音,切开大腿肿疱,吸取少罐液体.镜检并培养,检查结果为产气莫膜杆菌感染.蹄底腐烂处,用过氧化氢溶液冲诜,然后敷土霉素粉,绷带包扎.外用鱼石脂软膏;静注糖盐水500毫升,内加安那咖、青霉紊600万单位,下午再次静注.次日检查患牛,体温,食欲,反刍,精神均已正常,但腿部和臀部气肿疱仍未消退.立刻用医用氧气袋,将其腔管接针头.密封衔接处.将针头刺人肿疱下部.加压注氧,每肿疱注氧时间为3天,每天1次.此法连用3天,全部气肿疱消失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