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一公共关系基本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8.33 KB
- 文档页数:5
公共关系基本原理
公共关系是企业或组织与公众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的活动。
它涵盖了互动、传播、沟通等方面,旨在增强企业的形象、信誉和认可度。
在进行公共关系活动时,以下是一些基本原理需要考虑。
1. 目标导向原则:公共关系活动应与组织的目标和战略一致。
活动的目的必须明确,并且被设定为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
2. 双向互动原则:公共关系不仅仅是企业向公众传递信息,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它应该包括倾听和回应公众需求和关切的机制。
3. 透明度原则:公众对于企业或组织的信任和支持建立在透明度的基础上。
公共关系活动应该尽力提供准确、透明的信息,并及时回应公众的关注和质疑。
4. 持续性原则:公共关系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和努力。
持续的活动可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并加强与公众的互动。
5. 多样化原则:公众对于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方式有所不同。
公共关系活动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和渠道,以确保信息能够被多方面的公众接收和理解。
6. 公平公正原则:公共关系活动应该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得歧视任何特定群体,并应尽量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和权益。
7. 持续改善原则:公共关系活动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
通过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和改善活动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公众需求。
这些基本原则可以指导公共关系活动的规划和实施,帮助企业或组织建立积极的形象和声誉,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
公共关系学1.什么叫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一词源于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缩写为PR,简称公关.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塑造组织形象,运用传播手段,与公众进行双向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信任、合作的管理艺术和社会科学2.公共关系的特征公共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作为一种传播过程,它又与其他传播形式。
概括起来有6个方面:(一)以公众为对象:公共关系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与其相关的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以美誉为目标:在公众中树立社会组织的美好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三)以互惠为原则:公共关系不是以血缘、地缘为基础,而是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为基础。
(四)以长远为方针:社会组织与公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获得美好的声誉,让公众获益,所有这一切,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五)以真诚为信条:公共关系活动需要奉行真诚的信条。
(六)以沟通为手段:没有沟通,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存在,社会组织的美誉就无从产生,互惠互利也不可能实现3.公共关系与广告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者的联系:公共关系与广告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都要借助于传播媒介才能实现自身社会价值,都是为特定组织目标服务的。
由此而形成的相互联系有如下几类: (1)从公共关系的角度看,每种广告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公共关系性质,因为每一种广告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公众宣传组织形象,都能从一定方面为扩大组织影响作贡献;(2)公共关系常常要借助广告的形式去实现其传播信息、建树组织形象的职能。
特别是那种以宣传企业为中心,旨在推销企业、塑造形象的公共关系广告,本身就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3)广告可以借助公共关系去增强它的说服力,因为公共关系往往可以为广告作铺垫,可以通过公共关系形成有利的环境气氛,使广告更快地得到公众的认同。
二者的区别:(1)公共关系与广告的行为导向不同。
(2)使用范围和活动领域不同。
(3)传播信息的原则和特征不同。
公共关系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一门管理科学,它是一个社会组织为改善与其公众的相互关系,塑造良好的形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进行规范性活动的艺术。
(课本定义)公关是一项管理职能,它对公众的态度进行评量,帮助个人或者组织确认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政策和步骤,计划并按照计划采取行动,以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2. 公共关系的结构、原则公共关系的结构是由社会组织、公众、传播沟通三大要素构成的。
结构图:社会组织←→传播←→社会公众↑↑↑公关主体→公关手段→公关客体↑公共关系原则:(1)实事求是(2)互利共赢(3)开拓创新(4)全员公关3. 全员PR(全员公关)全员公关是指通过对全体成员的公共关系教育和培训,提高公共关系意识,形成浓厚的公共关系氛围,使组织全体成员积极参加公共关系活动,并按照公共关系的要求开展工作4. 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条件(萌芽条件)、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基本条件:(1)文化心理——由“理性”转向“人性”(2)社会政治——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3)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4)组织分化----组织化取代分散化(5)物质技术——大众传播超越个体传播各阶段及主要代表人物:温床时代(1900-1917):艾维·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1917-1919):伍德罗.威尔逊急速发展的20年代时期(1919-1929):爱德华.L.伯尼斯罗斯福时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0-1945):罗珀、盖洛普战后调整期(1945-1965):斯科特·卡特利普、艾伦·森特全球信息社会时期(1965至今):4. 组织形象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组织形象是指组织的整体表现在公众群体心目中的评价和认可程度。
是社会组织与公众群体的公共关系的紧密程度。
构成要素:(1)管理形象: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风格、管理效率(2)人员形象:领导者形象、经营管理者形象、典型员工形象、普通员工形象、投资人形象(3)实力形象:企业有形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的价值、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企业团队的团队精神、企业业务的市场份额(4)产品形象:包括:品牌、质量、包装、款式、服务、价格、品种等5.公共关系职能(1)塑造形象职能(2)沟通信息职能(3)协调关系职能(4)咨询建议职能(5)危机管理职能6. 如何塑造组织形象(一)组织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定位尊重、不受专横对待、合理的工作和福利、上进的机会、工会活动自由、了解组织的内情、有序的领导、增强员工的“四感”即:自豪感信任感认同感愉快感(二)组织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定位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值得信任的品牌、优良的服务态度、公平合理的收费、质量保证和承诺、准确解释疑难投诉、提供全面合理服务、必需的产品零件供应、产品的创新开发、增进消费者信任的承诺或服务具体方法:(1)建设型公共关系(2)维系型公共关系(3)防御型公共关系(4)矫正型公共关系(5)进攻型公共关系(6)宣传型公共关系(7)交际型公共关系(8)服务型公共关系(9)文化型公共关系(10)征询型公共关系7. 公共关系部门开展公关工作的优劣势优势:(1)知深性:了解内情(2)沟通性:便于协调,更好的完成工作(3)经济性、实用性:效率较高,成本较低(4)同位性:服务及时劣势:工作容易受到组织内部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1)感情色彩的影响(2)能力不足(3)任务不明确(4)来自领导的影响8. 公共关系公司开展公关工作的优劣势优势:(1)观察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
公共关系的基本思想与基本原则》一、以事实为基础美国公共关系协会制定的公关职业标准中提到:“我们保证以真实、正确、公平,以及负责的态度服务群众” 。
组织如实传播有利于组织本身、或社会大众的讯息,大致没有什么咨询题,因为利人或利己。
比较有争议的咨询题是:如果讯息本身不利于组织,组织是否也应该实事求是的传播此讯息呢?如在产品推介活动中,既向顾客报告该产品的功能、优点和对顾客带来的好处,是否也要提醒顾客留意该产品的某些缺陷,为顾客提供防止该缺陷阻碍消费的建议?事实上如此,就比较容易赢得顾客的信任和认同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如果只报“喜”不报“忧”,反而可能导致更大的咨询题。
【案例】以大陆非典型肺炎 SARS 病毒的传染为例,如果一开始不隐匿疫情,如实的公布病例数字,并提醒民众注意个人卫生适应。
卫生单位如此的做法,尽管有损颜面,但因为讯息公布反而会让民众有所小心,民众明白如何防范病毒、如何爱护自己的情形下,疫情应该不至于蔓延扩大。
所幸有关单位后来采取实事求是的作法,让病例数字透亮化、并采取一连串主动有效的防制措施,终于操纵住疫情、并取得了不错的“抗击非典”成绩。
公共关系更忌讳的是,组织为了争取公众的好感或产品的销路,竟不惜以虚假伪造的讯息欺瞒公众(例如许多保健品厂家为了提升销售量,产品标识不实的成分或夸大治疗的成效),甚至制造假事件来吸引公众的注意或同情(例如某商家为了吸引人潮,对外宣传举办特价优待或超值赠品的促销活动,但是当消费者满怀期望前来「享受优待」时,却发觉优待或赠品是限量发行,而且早差不多被抢购一空)。
如此的做法或许能够得逞于一时,但终究有水落石出的时候。
当公众察觉组织的欺诈行为时,不仅组织的形象毁于一旦,再也无法取信于公众;更可能因为诈欺行为而吃上官司。
这如同是搬石头砸自己脚的行径,公关人员千万不能够身试法,或昧于客户的要求,而做出这种损人损己的愚昧行为。
公众有“知”的权益和欲望。
公关人员应充分把握受众这种知晓心理需求,供给受众想要明白的讯息。
公共关系知识点总结公共关系知识点总结绪论第一节公共关系基本理论公关关系:指社会组织通过双向传播的沟通手段,协调与相关公众的关系,以树立组织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生存环境。
顺意公众:指那些对组织的政策和行为持赞成意向和支持态度的公众。
潜在公众:是指由于潜在的公共关系问题而形成的潜在公众或未来公众。
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1、公共关系的构成:主体(社会组织)、客体(公众)、手段(传播)。
2、公共关系的目标:塑造形象,建立信誉。
3、公共关系的原则:真实诚信、互利互惠。
4、公共关系的方法:双向传播、内外沟通。
5、公共关系的方针:立足于长远、着眼于当前。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社会组织、公众、传播。
公众的分类:1、按照公众与组织的归属关系:内部公众、外部公众;2、按照公众对组织的重要程度:首要公众、次要公众;3、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顺意公众、逆意公众、边缘公众;4、根据公众构成的稳定性程度:临时公众、周期公众、稳定公众;5、根据组织对公众的价值判断(公众对组织的吸引程度):受欢迎的公众、不受欢迎的公众、被追求的公众;6、根据公众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
传播的类型: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1、收集信息,检测环境2、咨询策划,形象管理3、沟通交际,协调关系4、宣传引导,传播推广5、处理危机,化解矛盾第二节公共关系的产生发展史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公共关系在美国(西方)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1、巴纳姆时期(反公共关系时期、公众被愚弄时期、《麦克卢汉》)1882年,美国律师、文官制度倡导者多尔曼伊顿在耶鲁大学法学院发表题为《公共关系与法律职业的责任》的演讲,首次使用了“公共关系”这一概念。
2、艾维李时期(公共关系之父、公众应该被告知、说真话、《原则宣言》)他第一个提出了公共关系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并使公关工作成为社会承认的一门新兴职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爆发了以揭露工商企业的丑闻和阴暗面为主题的新闻揭丑运动:“扒粪运动”3、伯纳斯时期(现代公关学之父、投公众之所好、1923年出版《舆论明鉴》:公共关系第一部经典著作,并在纽约大学首次讲授公共关系课程)4、现代时期美国公关专家卡特利普和森特出版《公共关系咨询》和《有效公共关系》,提出了“双向对称”模式英国弗兰克杰夫金斯促进了当代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
第一讲公关基本原理1、公关定义:公共关系,其实质是社会组织通过信息传播沟通手段处理自身的各类公众关系问题,以达到适应、优化组织社会生态环境目的的管理活动。
对象:组织与公众的关系本质:传播沟通管理最终目标:建构有利于组织生存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2、公关三要素及其关系: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公关活动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是组织而非私人。
公众——公共关系的客体公关活动的实质内容。
是组织与其公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沟通。
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
传播——公共关系的手段公关传播沟通的对象。
公众关系是由个人关系、群体关系、组织关系共同构成。
3、公共关系组织机构:专门执行公关任务、实现公关功能的行为主体组织内设的公关职能部门、专业的公关公司、独立的公关社团组织(协会)第二讲公关的历史1、中国古代与公共关系有关的典故冯谖焚券买义一次冯谖受命去孟尝君的封地薛收债,他问孟尝君收了债,要不要为您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回来好了。
冯谖到了薛城,把所有债券当众烧毁。
冯谖回来交差,对孟尝君说:我为您买来了‘义’。
孟尝君虽然心中不悦,也没有责怪他。
事情过去不久,齐王听信谗言,让孟尝君交出相印,退隐薛城。
孟尝君离京去薛时,百姓出城十里远迎。
孟尝君对冯谖说,你给我买的义,我看到了。
——公关投资第三讲公关基本功能1、公关的基本功能:守望功能、协调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效益功能一、守望功能——信息的输入公关最重要的是善于发现“天边出现的淡淡乌云”并反映给上级,在收集信息、掌握资料上要比别人快。
——公关学者卡特利普1、搜集信息的内容:组织形象信息、产品形象信息、各类公众信息、社会环境信息2、建立收集信息的制度:建立健全组织的信访制度、建立与有关组织的信息交流制度、建立对大众传媒的监测制度、建立公共关系的调研制度、建立公共关系的预测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共关系的档案制度例:伟达公关:北京奥委会的“雷达”2006年6月,伟达通过全球媒体监测发现印尼《雅加达邮报》报道,中国将在印尼设厂,加工印尼原始森林的木材,并使用到北京奥运会的场馆之中。
第一章软实力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由约瑟夫奈提出,指的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所谓的软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公关之父:艾维李(选择)艾维·李的重大贡献是将公共关系引上职业化轨道,公共关系思想的核心是“说真话”,信条是“公众必须被告知。
”,坚持“门户开放”原则,其公关技巧和实践的成功,对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被尊称为“现代公共关系之父公关三要素1.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
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即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实施者和行为者。
公关主体类别多样。
2.公众--公共关系的对象。
公共关系的过程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经过传播沟通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
任何组织在计划和实施自己的公关工作的时候,都必须首先确定自己的公众对象,分析研究自己的公众对象,根据公众对象的特点去制定公共关系工作的目标和计划并随着公众对象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公关政策和行为。
3、传播沟通--公共关系的过程和方式。
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沟通手段,在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有效的双向联系和交流,促成相互间的了解、共识、好感与合作。
运用现代信息社会的各种传播沟通手段来建立和完善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就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实质性内容。
什么是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在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建立相互了解和依赖的关系,并通过双向的信息交流,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与声誉,以取得理解、支持的合作,从而有利于促进组织自身目标的实现。
公关的三个理念第二章公关历史上几个关键的人物和他们的观点亚里士多德的经典作品《修辞学》堪称最早的公共关系理论书籍古罗马恺撒大帝的《高卢战记》,被誉为“第一流的公共关系著作”巴纳姆的“凡宣传皆是好事艾维·李1906年发表《共同原则宣言》姆斯·格鲁尼格的公共关系理论•提出了新闻代理模式、公共信息模式、双向非对称模式、双向对称模式等四种模式理论•1998年他研究了卓越公共关系和传播管理理论全球化的问题提出了“普遍原则,特殊运用”公关的职业化时期艾维·李的“说真话,公众必须被告知”艾维李的四大贡献•第一,企业应该把自己的利益同公众利益联系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第二,开展公关工作要与最高决策者和管理人员沟通,以推进各项计划的顺利实施;•第三,保持与新闻媒介畅通的信息交流;•第四,强调工作中的人情味。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一、公共关系定义:社会组织为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谋求与公众共同受益和发展,而运用传播手段与公众进行双向沟通和协调的一种独特的管理活动。
二、公共关系的四要素:1.公共主体——社会组织2。
公共客体—-公众3——公关介体——传播4.公关目标——塑造形象三、公共关系的分支概念: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实务)、公共关系意识四、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的区别:庸俗关系:借拉关系谋取私利,以实现某种欲望的不正当关系。
本质区别:1。
产生基础不同2.根本目的不同3。
活动方式不同4。
实际社会效果不同公共关系的工作对象是各类社会公众,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现象及其内在规律.五、公共关系的起源(一)公共关系的萌芽:早期人类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公共关系思想和活动,只是在他们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公共关系意识和取向.“准公共关系”(二)公共关系职业化阶段:1。
便士运动2.巴纳姆时期--“公众被愚弄的时期“伯纳姆信条——“凡宣传皆好事”3.“揭丑运动”(扒粪运动)4.艾维.李时期(公共关系职业化)艾维。
李-—“现代公共关系之父”信条:凡有益于公众的事业,最终必将有益于企业和组织. 指导思想:“说真话"和“公众必须被告知”1906年《原则宣言》贡献:(1)使公众成为一种职业(2)最早的公共理念倡导者、实践者。
(三)公共关系的学科化阶段(爱德华。
伯内斯)伯内斯的公关实践:公关信条:企业不仅要让社会和公共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必须得到公众的谅解与合作。
公关策略:“投公众所好”—-以公众为中心,了解公众喜好,掌握公众对组织的期待与愿望,确定公众的价值取向与态度,以此作为公关的基础,然后按公众意愿展开宣传来实现目标.艾维。
李以实践上促使公关关系走向职业化。
伯内斯在实现的基础上,促进公关关系理论走向系统化、科学化。
战后公关关系在英国的发展彻底摆脱了新闻业的樊笼,走上了职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道路。
一、基本概念及理论1.公共关系的定义:指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
2.公共关系观念主要有: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
还有团队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和社会观念3.公共关系观念:指人们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形成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对公共关系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和理解。
4.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组织传播公众5.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公共关系的工作对象)6.公众的分类:根据公众和组织的所属关系分:内部和外部公众、根据公众与组织发生关系的时序分: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程度分:首要公众,次要公众,边缘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独立公众。
7.公共关系的中介—传播:指个人间,群体间或群体与个人之间交换和传递新闻,事实,意见,感情的信息过程,这种传播是双向性的信息交换和分享。
8.传播的要素:信源(传播者,传者即信息的制造者),信宿(信息的接收者),信息符号,信息退通道传播的活动过程: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传播学研究的先驱H。
拉斯韦尔,集研究之大成,于1948年提出看著名的拉斯韦尔要素,即五w要素的理论。
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反应如何9.宣传:是指社会组织有意识的把某种观念,意识,态度和情绪,以及风俗,信仰传播于社会的努力,是一种有意控制社会心理的活动。
区别:工作性质不同,工作方式也不同。
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联系,共同的产生条件,共同的指导思想(用户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相似的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市场营销把公共关系作为组成部分;两者的区别,范围不同,目的不同,手段不同10.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本质上的区别:两者产生的基础不同两者的理论依据不同两者的活动方式不同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庸俗关系是指日常生活或经济交往中,利用金钱或职权,拉关系,走后门,套私情,为个人谋取好处等不正当的人际交往活动。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基础部学习方法实践课本理论案例第一讲第一讲 公共关系概述 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第三节 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 公共关系职能及原则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关系?▪关系需要怎样去维护?基本概念-----公共关系▪1 状态知名度与美誉度(最理想的和较为稳定和安全的)▪2 活动协调、传播、沟通等维系好状态的活动▪3 观念懂得协调互惠传播沟通形象的重要▪4 职业公关咨询事务所公共关系涵义的表述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在运行中,为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合作,采取传播、沟通手段争取公众的科学与艺术。
公关的基本要素社会组织公众传播讨论:社会组织有哪些▪提醒:▪群体性▪导向性▪系统性▪协作性▪变动性▪稳定性社会组织有哪些▪1营利性组织如工商企业 、旅游服务单位、宾馆等▪2非营利性组织如学校 社会公用事业机构▪3互利性组织如政治党派 社会团体▪4公益组织如政府、军队 治安机关 司法机关公众分哪几类?▪提醒:▪群体性▪同质性▪变化性▪相关性公众的分类▪内外之分▪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首要公众、次要公众、边缘公众▪顺意公众、逆意公众、独立公众例:▪对于某旅行社来说,那些没有外出旅游打算的民众即为非公众;▪在开始形成旅游动向后,此类人就成了该旅行社的潜在公众;▪当游客开始确定旅游线路、选择旅行社时,他们进而成了旅行社的知晓公众;▪当旅游者与该旅行社签约,并开始其旅游活动时,游客必然对旅行社做出评价,成为行动公众。
传播▪传播的基本涵义: 传播就是社会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将信息和观念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交流的双向沟通活动▪传播的要素▪传播模式香农-韦弗模式信源传者发送器(信码)信道媒介受者接受器(译码)信宿信息信号信息噪音信号施拉姆:(新型控制论模式)编码解码译码信源信宿信(号)息信(号)息译码解码编码信源信宿传播评价:1、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引入反馈机制,信息双向交流3、忽视外界环境因素对传播的影响公共的职能界定▪公关 ≠ 宣传▪公关广告▪公关市场营销▪公关庸俗关系▪但是公关担负着信息管理、咨询建议、宣传推广、协调关系和提供服务和危机处理的职能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条件技术条件 公共关系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公共关系思想的演变(一)古代时期:朴素自发的公共关系思想1.政治领域:告知、劝服意识;民心、名望意识; 联盟、危机意识;亲善、适中意识;2.军事领域:军心、攻心意识;美名、环境意识;3.经济领域:信义意识;招牌意识;交换意识;4.文化领域:仁爱意识;人和意识;交流意识;古代公共关系的特点1、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2、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伦理色彩3、传播手段简单我国公共关系发展历程▪三个阶段:▪1.导入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及中期。
《公共关系学》通过本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培养较好的公关意识,运用所学的理论观察、分析公共关系现象和公关案例;了解公关实践的基本程序和原则。
第一章公关是什么1. Public Relations (PR)2. 关于公关定义的各种表述: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格鲁尼格竭尽全力用符号控制某些环境、控制评估态度和形象,以及相关公众和客户的过程,是一种说服性的传播活动。
——米勒公共关系是由为达到与相互理解有关的特定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有计划的沟通联络所组成的,这种沟通联络处于组织与公众之间,既是向内的,也是向外的。
——詹夫金斯公共关系的开展应该试图在顾客、供应商和政府官员的心中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
——福特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职能,它建立并维护一个组织和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
——卡特里普公共关系是组织-公众-环境系统的关系生态管理。
具体说,就是社会组织运用调查研究和对话传播等手段,营造具有公众性、公开性、公益性和公共舆论性的关系生态,以确保组织利益和公共政策的和谐。
——陈先红3. 共同元素:组织、公众、管理、沟通、传播、关系。
4. 公共关系是组织或个人通过各种传播方式与各类利益相关者开展的关系管理。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历史演变要点:⏹公共关系起源于美国,由于便士报的兴起,以马戏团老板巴纳姆为代表,信奉“公众要被愚弄”的主张,激起了新闻界的“清垃圾运动”,由此成为现代公共关系的导火索。
⏹艾维·李是现代公共关系职业的创始人,他提出“公众要被告知”的宣传主张,提出“原则宣言”、“说真话”、“公共关系动力来自最高层”等思想,被称为现代公共关系之父。
⏹爱德华·伯纳斯是现代公共关系学之父,是第一个理论家兼实践家,发展“投公众所好”的思想。
卡特利普和格鲁尼格对当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20世纪80年代,中国公共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导入期;90年代即实践期;2000年以后的快速增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