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概况
- 格式:docx
- 大小:19.17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海南的地理知识
海南是中国最南端的省级行政区,简称“琼”,省会是海口市。
海南岛是海南的主要岛屿,形状类似一个椭圆形的大雪梨,长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长约290公里,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公里,面积约为3.3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岛。
海南岛的北部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相望,西部临北部湾,南部和东南部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岛的地势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
岛上的地形主要由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构成,其中山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偏南,海拔多在800至1100米之间。
海南岛的主要山脉有三列,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平行分布,包括五指山、黎母岭山脉和雅加大岭山脉。
海南岛的海岸线长达1944公里,东线海湾秀美瑰丽,西线海岸粗犷豪壮,各有千秋。
海南岛的气候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暖热,雨量充沛。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面约300海里的南海海面上,中沙群岛主体部分是一组未露出水面的大环礁,黄岩岛是其中唯一有礁石出露的环礁。
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范围最广的一组群岛,其中永暑岛上有中国建设的为世界海洋气象服务的海洋观测站。
海南岛是中国的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誉为“天然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
介绍海南概况导游词朋友们,大东海距三亚市中心____公里,位于榆林港和鹿回头岭之间,是三亚市的著名海湾之一。
月牙形的海湾长约____公里。
阳光、海水、沙滩、绿树构成美丽而典型的热带风光。
冬季水温18-22℃,是进行海水浴、阳光浴的理想之地。
在传说中,大东海是三亚落笔峰落笔洞黑龙戏水的地方。
相传黑龙看中了大东海晴空丽日,碧波万顷,风平浪静,央求南海龙王将大东海借给他戏水解闷。
南海龙王同意了。
谁知黑龙一来便带来台风,弄得大东海浪高流急,影响人们打鱼和生活。
南海龙王看着太不像话,采取了限制措施,只准黑龙偶尔来大东海活动筋骨。
如今,大东海不仅建设了一批海滨度假酒店,旅游休闲和各种水上活动项目也开展起来,有潜水观光潜艇、海上摩托艇等。
黑龙没来,大家尽可以放心戏水逐浪。
如果想刺激,可到嬉水乐园,从那高高的滑水道冲进水池。
不过,更刺激、更紧张有趣的还是驾摩托艇到海上兜风,在潜水员指导下潜水或者乘"航旅一号"观光潜艇去领略热带海底世界的神奇。
"航旅一号"是我国研制的第一艘观光潜艇,最大耐压深度____米,可载客____人。
由于观光舷窗之间装有大功率照明灯,水下光线明暗均可照常观赏。
借助水下摄像机,"航旅一号"还将更远处的海底景致凸现在您的眼前。
晚间灯火阑珊时,到美丽的热带雨林广场赏景,在柔软的沿岸沙滩上散步,听一听大东海的浅唱低吟,将会令您十分惬意。
如今,大东海不仅建设了一批海滨度假酒店,旅游休闲和各种水上活动项目也开展起来,有潜水观光潜艇、海上摩托艇等。
黑龙没来,大家尽可以放心戏水逐浪。
如果想刺激,可到嬉水乐园,从那高高的滑水道冲进水池。
不过,更刺激、更紧张有趣的还是驾摩托艇到海上兜风,在潜水员指导下潜水或者乘"航旅一号"观光潜艇去领略热带海底世界的神奇。
"航旅一号"是我国研制的第一艘观光潜艇,最大耐压深度____米,可载客____人。
海南地理环境调查一、海南省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地形与地貌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
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
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
西、南、中沙群岛地势较低平,一般在海拔4-5米之间。
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东北至西南长约200公里。
西北至东南宽约18O公里,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2大岛。
环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周围负5米至负10米的等深地区达2330.55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
海南岛热带面积占全国热带总面积的42.4%。
环岛平原在地区分布上,琼北有文昌海积平原,琼西北有王五——加来海积阶地平原,琼南有琼海——万宁沿海平原和陵水——输林沿海平原,琼西南有南罗——九所滨海平原。
南海诸岛地形具有面积小、地势低的特点。
其中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面积较大,计1.8平方公里,其余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岛石岛,海拔也不过12~15米,其余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
此外,还有一群暗沙——水表岛屿。
海南岛北与广东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是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湾与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
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分析一、海南省基本概述 (2)(一)海南省的地理位置 (2)(二)海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2)二、海南省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3)(一)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情况 (3)(二)海南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三)加快海南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9)三、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状况 (9)(一)发展优势 (9)(二)现状分析 (10)(三)发展缺陷 (13)四、海南省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与规划 (14)五、对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15)六、总结 (16)七、附录 (17)一、海南省基本概述(一)海南省的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
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7.15万人。
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常年有台风,雨量充沛,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二)海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1、总概况目前,海南省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消费品市场保持旺销,财政收入和旅游市场保持较快增长,但是房地产销售面积降幅继续扩大。
表1-1海南省2014年经济发展基本情况2、分区域经济运行情况(1)服务业带动中部地区经济稳步回升,前三季度,服务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上半年的29.9%提高到40.5%。
(2)受房地产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回落。
当前,东部地区贡献了全省近六成经济总量,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支撑作用依然强劲。
工业经济对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对全省经济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关于海南省概况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海南省,我是你们的导游。
接下来,让我带您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地方,一同领略海南的独特风情。
海南省,简称“琼”,位于中国最南端。
它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对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陆地总面积 354 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 339 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
海南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在 22℃到 27℃之间,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这种宜人的气候条件使得海南成为了一个度假、养生的胜地。
海南的自然风光堪称一绝。
首先要说的就是美丽的海岸线,沙滩洁白细腻,海水清澈见底,浪花拍打着海岸,给人带来无尽的惬意。
像三亚的亚龙湾、海棠湾,以及海口的假日海滩等,都是游客们喜爱的海滨浴场。
除了迷人的海滩,海南还有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
五指山、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等地,让您仿佛置身于绿色的仙境。
在这里,您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看到各种珍稀的植物和动物。
海南的历史文化也十分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黎族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历史的长河中,海南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
比如,位于海口的骑楼老街,它是南洋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展现了当年的繁华与风情。
海南的美食更是不能错过。
海南菜以清淡、鲜爽为主,注重原汁原味。
海南粉、清补凉、椰子鸡等都是极具特色的美食。
还有各种各样的海鲜,新鲜美味,让人垂涎欲滴。
说到海南的民俗文化,黎族的织锦、苗族的银饰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每年的“三月三”,黎族和苗族同胞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大家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在交通方面,海南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
岛内有环岛高铁,让您可以轻松畅游各个城市;各大机场也为国内外游客的到来提供了便利。
海南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无论是喜欢自然风光还是人文历史,都能在这里找到满足。
1、海口市概况海口市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
海口自北宋开埠以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海口于1926年12月9日建市,1950年4月23日解放。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成为海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邮电枢纽。
2002年,海口、琼山两市合并,划分为秀英区、龙华区、美兰区、琼山区等四个行政区,掀开了海口市的发展新篇章。
海口市钟楼五公祠2、三亚市概况三亚地理环境极为独特,三面环山,形成怀抱之势,山、海、河三种美景自然融合,众多山头也提供了眺望大海、河湾和城市景观的制高点。
海水清澈、能见度高,水温适中,全年适合游泳,到三亚看海上日出日落,绝对的美不胜收;三亚市区有东、西两条河流穿过而过,两岸自然生长的红树林绿影婆娑,四季常青,生机盎然,是著名的白鹭栖息之地。
美丽的自然风光,优良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三亚人居、旅游、度假的美丽天堂。
天涯海角南山寺3、琼海市概况琼海市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矿产丰富,温泉众多,港湾良好,海岸线长43公里,沿海有龙湾、潭门、博鳌、青葛四个港口,龙湾港正在加快建设成为岛东国际商贸中转港,潭门港被列为国家重点渔港。
由嘉积、博鳌、官塘三大组团构成的大琼海,在21世纪初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崛起为海南第三大城市。
博鳌亚洲论坛会址红色娘子军纪念园3、儋州市概况儋州古称儋耳,位于海南岛西北部。
境内有科技力量雄厚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是海南省西部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
境内陆海交通发达,西线高速公路、海榆西线公路、海南西环铁路贯穿市境,儋州市区距省会海口市129千米,距洋浦港60千米,海运可直抵东南亚和祖国各沿海城市。
全市东西长87千米,南北宽82千米,面积3258平方千米,是海南省面积最大的市。
东坡书院松涛水库4、文昌市概况文昌市位于海南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08°21′至111°03′,北纬19°20′至20°10′之间,东南和北面是南海和琼州海峡,西面与海口市相邻,西南面与定安县和琼海市接壤。
海南简介
海南省,简称琼,别称琼州,位于中国南端。
海南省是中国国土面积(陆地面积加海洋面积)第一大省,海南经济特区是中国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
海南省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对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1988年4月,海南建省、成立海南经济特区。
海南省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海南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
海南省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其余民族是解放后迁入的干部、职工和移民,分散于全省各地。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
世居的黎、苗、回族,大多数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县和三亚市、五指山市;汉族人口主要聚集在东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区。
汉族海南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
海南岛原先没有人居住,大约在3000多年前,古百越族的一支从两广横渡琼州海峡到达海南岛,这就是今天黎族的祖先。
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汉族人继续南迁,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海南岛,带来了莆田话和闽南文化,促进了海南话的形成。
后来,苗族、回族等民族相继移居海南,逐步形成海南今天多民族聚居社会。
经过历史演变,各民族的某些特征在不断被同化,但是作为本民族最基本特征的方言被世代保留和延续焉。
形成了今天众多的海南方言。
海南的简单介绍海南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南海中部,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
海南省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以下是海南的简单介绍。
一、地理位置海南位于中国南海的中部,东经108°37′-111°03′,北纬3°50′-20°10′之间,总面积为35,400平方公里。
海南省是中国五个自贸区之一,是重要的国际旅游胜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二、气候海南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气温在20℃以上,平均气温在24℃左右。
海南省有着丰富的阳光和雨水,每年的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
三、人文历史海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海南岛上的琼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琼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有海南省博物馆、五指山市文化广场等。
此外,海南还拥有着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如黎族文化、苗族文化、壮族文化等。
四、旅游资源海南是中国的重要旅游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海南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海滩、温泉、热带雨林、古镇、少数民族文化等。
其中,三亚是海南的旅游城市之一,被誉为“东方夏威夷”,是海南省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
三亚拥有着美丽的海滩、温泉、热带雨林等景点,是旅游者心目中的理想旅游胜地。
五、经济发展海南是中国的自由贸易区之一,是中国的开放门户之一。
海南省的经济主要以旅游业、农业、渔业为主,同时还有着航空、航运、物流等行业。
海南省正在积极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未来将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之一。
总之,海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拥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海南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也将成为中国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海南省简介地理:海南省是中国最南省份,位于东经108°37'~117°50',北纬3°58'~20°20'。
面积3.4万多平方公里。
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等岛屿,海南岛为中国第二大岛。
海南省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省雷州半岛相望;西临北部湾;南达曾母暗沙,与马来西亚为邻;东南濒临太平洋,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相望。
气候:具有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日照时数多,热量丰富。
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22.5~26℃,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00~2600毫米,经常有台风天气。
行政:辖2地级市、7县级市,4县、6自治县。
风味食品: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万宁县)、曲口海鲜(琼山县)、万泉鲤鱼、五指山金钱龟和鳖、福山乳猪、东方白切羔羊、那大狗肉等。
地方文艺:琼剧和黎族、苗族歌舞。
人口:787万(2000年),境内有汉、黎、回、苗、壮等民族。
海南省简称琼,省会海口,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汉初设珠崖、儋耳二郡,三国始有“海南”名称。
唐分设崖州、琼州、儋州等,明设琼州府,清改琼崖道。
由于地处中国最南端,古时被视为蛮荒绝地,共有49名被贬流放的官员在此度过余生。
1988年置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海南省矿物、动植物资源丰富,石油与天然气蕴藏量尤为可观。
海南岛是中国热带作物基地,橡胶产量占全国60%以上;还有剑麻,咖啡,椰子,菠萝等热带作物;热带雨林中盛产贵重木材、藤类、南药及珍贵鸟兽。
海域中盛产石斑鱼、海龟、龙虾等。
海南长夏无冬,青山绿野生机盎然,森林覆盖率高达50%。
热带雨林郁郁葱葱,藤蔓交错;滨海大道椰树摇曳,热带风情浓郁。
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气候,清新的空气使海南岛有“百果园”、“南药宝库”、“长寿岛”、“绿岛”的美称。
海南岛有长达1580多公里的海岸线,其中沙岸占50%~60%,沙滩宽阔平坦,海水清澈湛蓝。
海南自然地理介绍海南是中国最美丽、最具特色的省份之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被誉为“东方夏威夷”,拥有独特的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常年气温在20℃以上,一年四季都适宜旅游。
海南是一个拥有神奇地质、独特地貌和丰富动植物资源的岛屿,让无数游客为之倾倒。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研究一下海南的自然地理介绍。
海南位于南海北部东翼,东、西、南三面环海,是我国最大的岛屿省份,除省会海口外,全省行政隶属海南藏族自治州、三亚市和儋州市等地。
海南省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整个岛屿被红河断裂带、中越深水直界裂谷带、南海微板块拆裂构造等控制形成,构造复杂多样,地质构造以火山活动、隆升及水动力作用为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貌类型。
海南岛的地貌主要由山地和平原构成,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50%以上,有“天然动物园”之称的热带雨林以及珍稀物种如蓝眼鹈鹕、蜘蛛猴等居住其中。
而全省的平原则以丹霞地貌为主,有“中国丹霞之乡”之称的白沙市便是其中之一。
此外,海南还是一个拥有壮丽海洋景观的海岛。
它的近海浅海滩涂、深海浅海陆棚和深水海域,都是海洋生物的天然栖息地,有着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海南岛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有时会受到强热带风暴或台风的影响,气温常在30℃以上,湿度大,是度假休闲、水上活动的绝佳场所。
而冬季则温暖宜人,是北国人们逃避寒冷的理想去处。
在海南,气候舒适,四季如春,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块净土。
在海南省自然地理资源丰富,有热带雨林、珊瑚礁、淡水湿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大小洞天景区、五指山景区、蜈支洲岛等。
这些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优美的景观、新奇的地貌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著称于世。
这些风景区不仅是旅游者的胜地,也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绝佳场所。
海南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有海岛、海湾、海洋等优美的海洋景观,这些海洋景观与其特殊的地质地貌相辅相成,形成了宛如仙境一般的美丽画卷。
海南岛地理知识点总结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岛屿,位于南海的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的一省级行政区域,也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
海南岛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一些有关海南岛的地理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海南岛位于中国南海,东经108°37′18″至117°30′45″,北纬3°51′14″至20°5′5″之间。
东濒南海,南界琼州海峡与台湾相对,西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相望,北界广东潮汕地区。
地理位置使得海南岛成为南国明珠,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二、地貌特点海南岛地貌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山脉、丘陵、平原、河谷和海岸地貌等多种类型。
其中的最高峰是海南岛的皮影山,横亘于岛屿中部。
海南岛还有许多美丽的海湾和沙滩,如三亚湾、亚龙湾等,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三、气候条件海南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无严寒、无酷暑,四季如春。
海南岛平均温度2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600-2500毫米。
此外,海南还常年受到台风的影响,每年从五月到十月是台风较为频繁的时期,这也是人们不宜前往的季节。
四、植被资源海南岛的植被资源非常丰富,主要由热带雨林、森林草原、季雨林、滨海湿地等组成。
这些植被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也为岛上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海南是珍稀濒危物种如华南虎、海南猕猴等的栖息地,也是国内重要的保护区之一。
五、矿产资源海南岛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锡矿、铜矿、锆矿、钨矿等。
其中,锦州龙头铁矿、委拉斯特铁矿等是岛上的重要矿产资源。
海南岛的矿产资源为岛上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也为国内的冶金和建材工业做出了贡献。
六、旅游资源海南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
岛上有许多享有盛名的旅游景点,如三亚、海口、大东海、天涯海角等。
这里不仅有美丽的海湾和沙滩,还有热带植物园、海洋公园、温泉等多种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海南常用知识海南,这座位于中国南端的美丽岛屿,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资源。
无论是计划前往旅游度假,还是想要深入了解它的风土人情,以下这些常用知识都能为您提供帮助。
一、地理与气候海南是中国的第二大岛,陆地面积约 34 万平方公里。
它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在 22℃至 27℃之间。
海南的气候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每年的 5 月至 10 月是雨季,11 月至次年 4 月是旱季。
在雨季,需要注意防范台风和暴雨等极端天气;而旱季则是旅游的黄金时期,天气晴朗,适合进行各种户外活动。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海南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岛内有大片的热带雨林,其中不乏珍稀的动植物物种。
二、旅游景点1、三亚三亚是海南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拥有美丽的海滩和清澈的海水。
亚龙湾被誉为“天下第一湾”,沙滩细腻,海水湛蓝;蜈支洲岛则是潜水爱好者的天堂,海底世界五彩斑斓;还有天涯海角,这里是爱情的象征,吸引着众多情侣前来打卡。
作为海南的省会,海口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骑楼老街保存了大量的南洋风格建筑,展现了当年的繁华;火山口地质公园可以让您领略到火山的神奇魅力。
3、琼海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就位于琼海,这里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政商名流。
此外,琼海的官塘温泉也是一大特色,泡温泉可以放松身心。
4、五指山五指山是海南的名山,山势雄伟,景色秀丽。
这里是登山爱好者的好去处,还能体验到浓郁的黎族苗族风情。
三、美食文化海南的美食丰富多样,让人垂涎欲滴。
1、海南粉这是海南最具特色的小吃之一,米粉细滑,配上各种佐料,口感爽滑,味道浓郁。
2、清补凉以椰奶、绿豆、红豆、薏米等为原料,清凉爽口,是解暑的佳品。
3、椰子鸡用新鲜的椰子汁和文昌鸡制作而成,鸡肉鲜嫩,汤汁清甜。
采用民间酿酒过程中产生的酒糟发酵产生的酸醋作为汤料,外加一些蔬菜、海鲜等做成的一种传统小吃,味道酸辣可口。
5、海鲜海南四面环海,海鲜种类繁多,新鲜美味。
海南简介50字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简称琼,省会海口市,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 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总长1944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
海南拥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其他三面隔海,与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为邻,是往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要冲,也是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区域中心。
目前,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最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唯一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1988年3月25日至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议案。
2018年4月13日,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
到2025年,将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
海南省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
世居的黎、苗、回族,大多数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县和三亚市、五指山市;汉族人口主要聚集在东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区。
截至2020年底,海南总人口约1008.12万人。
城镇人口比重为59.06%。
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台风活动频繁,气候资源多样。
海南岛年日照时数为1750至2550小时,全年无冬。
全岛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毫米以上,东多西少,中部和东部相对湿润,西南部沿海相对干燥。
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冬春雨少,夏秋雨多。
地级市2个:海口市、三亚是;海口市辖区4个:龙华区、秀英区、琼山区、美兰区;(四个市辖区)海口市面积2305平方千米、总人口156万人;其中美兰区553平方千米、49万人,龙华区300平方千米、42万人,琼山区940平方千米、38万人,秀英区512平方千米、27万人(区按人口数量高至低排列);三亚市面积1919平方千米,总人口55万人。
县级市6个: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五指山市、东方市、儋州市;儋州市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103万;万宁市面积1884平方千米、人口59万;琼海市面积1692平方千米、人口48万;文昌市面积2403平方千米、人口57万;东方市面积2256平方千米、人口11万;(需要了解各市城区面积、常住人口数量;各市所辖前五名经济强镇常住人口;各市城镇人均收入、经济特色和主要开发区等)县4个:临高县、澄迈县、定安县、屯昌县;临高县面积1317平方千米、人口47万人;定安县面积1189平方千米、人口33万人;澄迈县面积2068平方千米、人口53万人;屯昌县面积1232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需要了解各县城区面积、常住人口数量;各县所辖前三名经济强镇常住人口;各县城镇人均收入、经济特色和主要开发区等)自治县6个: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面积1128平方千米、人口36万;昌江黎族自治县面积1569平方千米、人口25万;乐东黎族自治县面积2747平方千米、人口52万;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面积1161平方千米、人口17万;白沙黎族自治县面积2117平方千米、人口20万;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面积2706平方千米、人口22万;(需要了解各自治县城区面积、常住人口数量;各自治县所辖前两名名经济强镇常住人口;各自治县城镇人均收入、经济特色等)海南陆地面积3.4万平方千米,常住总人口864万,沿海东线、东南线、西北线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其中有环岛高速(东线、西线,约600公里)和海文高速(约70公里),环岛铁路(东线为高铁),国道有东线国道、西线国道、中线国道联通所有市县,省内主要港口(可达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各港口)-北有海口港、西有洋浦港和八所港、南有三亚港、东有清澜港,即“四方五港”;机场有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另外还有专门进行岛内客运的小型客机!近五年重要发展政策:粤海铁路通车、琼海国际博鳌论坛、文昌市建国内第三大卫星发射中心、海南建国际旅游岛、部分城市开放免税政策等。
海南自然地理介绍
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管辖范围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海南岛岛屿轮廓形似一个椭圆形大雪梨。
长轴呈东北至西南向,长约290千米,西北至东南宽约230m千米,面积3.39万平方千米。
海南省陆地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
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海南岛平均海拔120米。
5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岛的25%,100米以上的平原、台地占三分之二,总体来看,地形条件较为优越。
海南岛的地形以南渡江中游为界,南北景色截然不同。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到26℃,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
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我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关于海南岛的介绍
海南岛是中国南海西北部岛屿,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省雷州半岛相望,西隔北部湾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越南相望。
陆地平面呈雪梨状椭圆形,长轴作东北-西南走向,面积3万余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岛。
海南岛的海岸线总长1823公里,岸线弯曲,沿岸可供建港湾有68处,其中可建深水港口的备择港湾又有相对分散的特点。
已建成海口港、三亚港、洋浦港、八所港和清澜港等五大港口。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海南岛热带雨林茂密,海水清澈蔚蓝,一年中分有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
此外,海南还是中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这里的旅游资源丰富,包括美丽的海滩、热带雨林、温泉、古迹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总的来说,海南岛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底蕴深厚的热带海岛,是中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海南概况:海南省简称“琼”,古有“南溟奇甸”之称,今有“南海明珠”之誉。
海南省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等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面积约3.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35%;海洋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海洋总面积的60%,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热带海洋岛屿省。
其中陆地面积最大的是海南岛,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次于台湾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
海南省现辖2个地级市(海口、三亚),6个县级市,10个县(含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以及属海南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的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
省会设在海口市。
2005年全省户籍人口819.03万人。
其中,男性428.66万人,占52.34%,女性390.37万人,占47.66%;非农业人口313.73万人,占38.31%,农业人口505.30万人,占61.69%;汉族675.55万人,占82.48%,黎、苗、回等少数民族143.48万人,占17.52%(其中黎族129.60万人)。
海南是全国著名的三大侨乡之一,有海外华侨、华人近300万人,归侨、侨眷100多万人。
华侨、华人分布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地区居多,仅泰国就有100多万人。
在世界各地的海南华侨、华人成立社团组织310多个。
海南岛位于东经108°37′—111°03′,北纬18°10′—20°10′之间,岛屿轮廓形似一个椭圆形的大雪梨,长轴作东北至西南向,长约290公里;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公里。
海南岛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呈穹隆状,中部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猴猕岭、霸王岭、吊罗山等。
从中部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向外围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海涂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梯级结构明显。
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主要特征,占全岛总面积的38.7%。
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盆地。
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
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
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土壤类型主要有砖红壤、赤红壤、黄壤、水稻土等15种。
海岸主要为火山玄武岩台地的海蚀堆积海岸、由溺谷演变而成的小港湾或堆积地貌海岸、沙堤围绕的海积阶地海岸。
海岸生态以热带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为特点。
西、南、中沙群岛地势低平,多在海拔4至5米之间,西沙群岛的石岛最高,海拔也仅有15.9米。
因受地势影响,海南岛上江河呈辐射状,由中部山地向四周独流入海的河流有154条,集水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
淡水总面积205.4万亩。
海南岛海岸线长约1618公里,有天然港湾84个,浅海滩涂38.5万亩,渔场面积6.56万平方海里。
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26℃,年日照时数1780—26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4500—5800兆焦耳/平方米,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光、热、水资源充足,适合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生长。
但全年常风较大,夏秋有热带风暴、台风侵袭,冬春易发生干旱等灾害性天气。
海南自然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方面,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有稀土分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地下水、热矿水、饮用天然矿泉水等种类。
探明储量位于全国前列的优势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玻璃用砂、钛铁砂矿、锆英砂矿、宝石、富铁矿、铝土矿(三水型)、饰面用花岗岩、饮用天然矿泉水、热矿水等,是中国重要的富铁矿、水晶矿、钛矿、锆英石、钴矿生产基地。
动植物资源方面,海南岛天然物种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和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
在植物资源中,有维管束植物4600多种,占全国维管束植物总数的七分之一,其中有630多种为海南特有。
在2200余种乔灌木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有800多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特产与珍稀树木有91种。
药用植物有3100多种。
在动物资源中,有陆生脊椎动物567种,占全国总种的27%,其中仅见于海南省的有两栖类11种、哺乳类21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02种,其中一类14种、二类88种。
海洋生物资源方面,有记载的种类达3000余种,其中鱼类1000多种,藻类200多种和各类珊瑚100多种。
海洋渔场广阔,有水深200米以浅的大陆架渔场面积1215万平方公里,其中可供人工养殖的浅滩、滩涂、港湾面积达9万多公顷。
海南岛南部、西南部有适宜建造盐田的滩涂约6000公顷,是我国海盐的重要产地。
海南还是中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地。
种植面积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热作主要有橡胶、椰子、槟榔、胡椒、咖啡、剑麻、香茅、腰果等;水果种类繁多,栽培和野生的果类有29科53属,商品化的水果主要有菠萝、荔枝、龙眼、香蕉、柑桔、芒果、西瓜、杨桃、菠萝蜜、红毛丹、火龙果、莲雾、青枣、百香果等;蔬菜有120多种,是全国重要的冬季瓜菜生产供应基地。
南部地区已形成全国唯一的南繁育种基地。
海南岛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
据三亚市落笔洞古人类遗址考古证实,早在1万年前就已有“三亚人”在海南岛生息。
夏商之际,中国南方百越族中“骆越人”的一支迁入海南岛,成为黎族的祖先。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上设珠崖郡和儋耳郡2个郡,辖16个县,海南岛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到隋唐时期,汉族移民的开发逐渐由东北部向东南部和西南部的沿海地区扩展,形成环岛开发的态势,而且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
唐贞观元年(627年),在海南设崖州都督府,管领崖州、儋州、振州3个州,12个县,是海南最早的统一的行政领导机构。
唐贞元五年(789年),海南共设5州23县。
五代十国时期,海南设5州14县,隶属南汉。
宋元时期,中原汉族为逃避战乱和异族统治而不断南迁,有不少就移居海南岛,使海南岛的人口迅速增长。
元天历二年(1329年),海南在册人口有92244户,166257人。
明代的海南,历经唐宋两朝经营,特别是移民给海南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跟随而来的小农、小商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海南农业的全面开发。
明初,海南岛改隶属广东省,设琼州府为全岛最高行政机关,统3个州、13个县。
据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统计,海南有68522户,291030人,海南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在文化方面,出现了文教勃兴、才贤大起、以“衣冠胜事”而震动中原朝野的文化鼎盛局面,不仅涌现出全国著名的一代文化宗师丘浚和“海青天”海瑞,还有邢宥、廖纪、钟芳、唐胄、王佐、王弘诲、梁云龙等一批明代政坛和学界中有名的人物。
清初,海南的行政建置沿袭明朝。
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发布《敕开垦琼州荒地》命令之后,大陆移民大批进入海南岛,海南人口成倍增长,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农业、手工业、渔业、盐业等进一步发展,制糖业遍及全岛,采矿业开始出现,商业和对外贸易日趋活跃。
到嘉庆年间(1796~1820年),海南人口增至150万人。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设琼崖绥靖处,辖13县。
1935年又在中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增设有3个县,全岛共16个县。
日本军队侵琼期间(1939~1945年),对海南进行掠夺性开发,使海南岛的资源和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海南经济萧条,民不聊生。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
1951年,设海南行政公署,辖1市、16县,隶属广东省。
1952年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后改为州),下辖5县(后增至7县),受广东省和海南行政公署双重领导。
1987年9月,国务院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88年4月13日,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决定,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和海南人民要求建省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海南解放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心下,海南的开发建设和经济社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海南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作为国防前哨和热带作物种植基地,整个发展比较缓慢。
解放前,由于军阀混战和内战,海南基本没有什么建设。
所谓的开发就是日军侵琼时对海南资源进行掠夺性地开采。
海南解放后,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等客观原因,海南岛长期被作为国防前线和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一直未把发展经济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工作的重点放在国防建设和热带作物种植上。
国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对海南进行应有的开发建设,唯一投入较大的是橡胶生产基地的建设。
因此,尽管海南具有经济上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潜在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经济上依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
尤其是工业方面,除了石碌铁矿,全岛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现代工业,连岛上居民必需的日用工业品基本上都要依赖大陆运进。
据统计,1949年,海南工业总产值仅有3270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农业生产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至1952年,海南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9921万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农业总产值25724万元、工业总产值4197万元。
1953~1978年是海南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农业生产特别是橡胶和粮食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1978年海南工农业总产值为171231万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
其中农业总产值95612万元、工业总产值75619万元;橡胶总产量从1952年的426吨增加到67719吨,粮食总产量由1952年的56.92万吨增加到133.5万吨,分别增长了158倍和1.35倍。
全海南的地方财政收入仅1.36亿元。
第二阶段,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8年海南建省前夕。
这十年,海南从农村改革起步,积极推进开放和开发。
中央开始把加快开发海南岛的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1980年和1983年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开发海南问题的会议,并批转《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和《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两个重要文件,决定加快海南的开发建设,在政策上放宽,给予较多的自主权,并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经济政策,海南成为我国仅次于经济特区的开放区域。
随后,海南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开创了海南开发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但由于1984年至1985年“汽车事件”的发生,干扰了国家经济秩序,也使海南刚刚起步的对外开放进程受到严重损害。
据统计,在1979~1987年海南实行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
1987年海南工农业总产值为45.6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农业总产值26.4亿元、工业总产值19.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