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5.37 MB
- 文档页数:23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第一章规划背景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增强。
答记者问《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近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学院编制。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规划》出台的背景、总体思路、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出台《规划》的背景情况?答: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编制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抓好重点工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学院编制了《规划》,主要目的是聚焦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共同面临的系统性、区域性、跨界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空间共保,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共同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着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问: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怎样的形势?答:长三角区域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水平高、活力强。
2019年,长三角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6%的人口,集中了约1/4的科研力量,产生了约1/3的有效发明专利,占据了近1/4的经济总量。
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三省一市根据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部署,积极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目录前言 (4)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一)优势条件 (4)(二)机遇和挑战 (5)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战略定位 (5)(三)发展目标 (6)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6)(一)优化总体布局 (6)(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6)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7)(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7)(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7)(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7)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7)(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7)(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8)(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8)(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9)(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9)(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9)(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9)(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9)(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9)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9)(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0)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10)(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0)(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0)(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10)(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10)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11)(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1)(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11)(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11)(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11)(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11)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12)(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2)(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12)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12)前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3)第一节重大意义 (3)第二节发展基础 (4)第三节突出矛盾 (5)第四节重大机遇 (7)第二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8)第一节指导思想 (8)第二节基本原则 (8)第三节战略定位 (9)第四节发展目标 (10)第三章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 (12)第一节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 (12)第二节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 (13)第三节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14)第四节打造一体化城乡体系 (17)第四章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17)第一节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18)第二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18)第三节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 (19)第五章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20)第一节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20)第二节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23)第三节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25)第四节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27)第六章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28)第一节共守生态安全格局 (28)第二节推动环境联防联治 (30)第三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33)第七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4)第一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 (34)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 (35)第三节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 (36)第四节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36)第八章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37)第一节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37)第二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38)第三节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40)第九章规划实施 (40)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41)第二节推动重点工作 (41)第三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4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目录前言 4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一)优势条件 4(二)机遇和挑战 5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6(二)战略定位 6(三)发展目标 7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8(一)优化总体布局 8(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0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10(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10(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14(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14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15(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5(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16(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19(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20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21 (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21(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2(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3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24(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24(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26(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8(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29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31(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1(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2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35(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5(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6(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37(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8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39(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9(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40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41(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42(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43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43(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3(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45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46前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带动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长三角地区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发,必须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这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
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多个。
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城市众多。
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和杭州等。
长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2004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
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正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正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的增长极,长三角内部城市群的空间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在不断演进,正朝着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迈进。
通过强化南京、苏锡常、徐州三个城市圈的功能,更好地带动全省城镇的快速发展”。
(三)杭-甬城市群。
从有利于发挥优势、增强中心功能出发,杭-甬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正在逐步被优化。
杭-甬城市群的特点是,以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力,消除城乡分割的种种体制障碍、政策障碍,建立有利于城镇集聚和城镇建设的新机制。
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经济中心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要在较高起点上考虑产业发展,着力培育较强的产业、技术创新功能,较强的商品和生产要素集散功能,较强的信息、旅游等综合服务功能。
而长三角最南端的宁波,其最大优势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海岸线资源,非常有利于港口海运业和临港型工业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加快确立区域功能分工优势。
依据《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其中,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定位是首次提出。
2010年5月24日,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正式印发长三角区域规划。
该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2015年,展望到2020年,根据规划,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
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2019年12月1日本规划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
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发展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具备更高起点上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发展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全国领先。
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等重大战略部署,勇挑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重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经济实力较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4,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相对均衡,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科技创新优势明显。
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区域创新能力强,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发强度均超过3%。
科创产业紧密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1/2和1/3,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共同体和产业集群。
开放合作协同高效。
拥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口岸资源优良,国际联系紧密,协同开放水平较高。
拥有开放口岸46个,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37%、39%和29%,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形成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
统一市场体系联建共享,“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成为全国品牌,营商环境位居前列。
八年级地理新人教版下册《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知识点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成因: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
发展农业的条件: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河网纵横。
位置: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
交通: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众多的铁路、公路干线,以及现代化的港口群、航空港,形成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地位: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上海港: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前沿,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中国沿海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处,是中国沿海主要的枢纽港口。
目前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各港口位。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是中国高水平的工业基地、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
同时,上海也是中国举足轻重的教育、科研和文化产业基地。
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浦东新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区域北翼:①南京:长江三角洲区域北翼的中心城市,江苏省省会。
有“六朝古都”的美誉,现为中国东部地区主要的电子、汽车、化学工业基地,也是江苏省最大的交通枢纽和教育科研基地。
南京港是中国内河航运大港。
②苏州:东临上海,西拥太湖,是江苏省东南门户,是长江三角洲区域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
苏州高新区是中国著名的外向型高科技产业基地。
③昆山:位于江苏省南部,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
周庄被誉为“中国水乡”。
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之首,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北翼新兴的工商业城市。
区域南翼:①杭州: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的中心城市,浙江省省会。
加工制造业发达,以机械、电子、纺织、食品为支柱产业。
杭州丝绸织造业历史悠久,号称“中国丝都”。
杭州是著名的旅游观光城市,西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享誉中外。
政策8国策要论聚焦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下简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协调共进,着眼“一盘棋”整体谋划,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细化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保障机制,形成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打造绿色发展底色,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抓好区域一体化发展共建美丽绿色长三角9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 48 No.20 2020*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重点项目“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规划跟踪评估研究”(GYZX200204);生态环境部预算项目“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研究”长三角区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群,是我国第一大经济区和世界第五大经济体[1]。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2019年,长三角区域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以下简称“三省一市”)GDP 逐年上升,区域GDP 年均增速为8.97%,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见图1)。
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优先示范区。
然而,长三角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之路。
解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作者:张俊来源:《地理教育》2017年第02期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最新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江浙沪皖三省一市。
长三角城市群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共26市,国土面积21.17万平方千米。
一、发展目标中期目标:至2020年,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高端人才汇聚、创新能力跃升、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经济密度进一步提高,在全国2.2%的国土空间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区生产总值。
远期目标:至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配置全球资源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门户地位更加巩固,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城市群分区长三角城市群被细分为“一核五圈四带”,一核为上海。
五大都市圈为: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
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和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
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
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
建设苏州工业园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加快生态空间修复和城镇空间重塑,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和形象。
宁波都市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
四条发展带为: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依托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吸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中枢发展带,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的演变与趋势吴传清;陆璇;董旭【摘要】The evolution of the regional plann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showe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goal-oriented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and sectoral collabo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planning work in the future should enrich the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ng sound organization, improv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promot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建国以来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的演变历经了三个阶段,呈现出目标导向转移、体现可持续发展、重视区域和部门协作等显著特征。
未来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应充实规划体系、整合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法律法规、推动信息公开和强化生态文明理念。
【期刊名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53-58)【关键词】长江流域;规划;演变;趋势【作者】吴传清;陆璇;董旭【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7一、引言长江是连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黄金水道”,其干流和支流流经的广大区域覆盖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2节《长江三角洲地区》基础知识讲解第七章南方地区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要点1:江海交汇之地1.位置和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注】:根据国务院2019年12月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
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河网密布,湖泊星罗,农耕条件优越;农业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是我国重要的稻米和淡水鱼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主要农作物水稻、棉花、油菜、甘蔗、茶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至三熟。
3.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对内联系方便: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这里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2)对外联系方便:长江三角洲地区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如果把长江比作“箭”,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那么长江三角洲就位于箭头的位置。
4.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②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③提供水产品,有利于丰富人们的饮食。
④提供充足的工业和生活用水。
⑤长江沿岸地势平坦,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
⑥调节气候,改善环境。
(2)不利影响:长江在丰水期容易泛滥成灾,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和破坏。
方法总结1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要点2: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
1.主要城市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著名的古都——南京、杭州,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扬州等。
位于南京的中华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堡。
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邵瑛【摘要】The transport system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it is also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Yangtze River Delta. This article from the global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national strategy, i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put forward transportation integration planning goal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Yangtse River delta so as to realize the regional common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长江三角洲交通体系建设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方面,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全球视野的角度,立足国家战略,在对现状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目的。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交通一体化;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作者】邵瑛【作者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30 引言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部,临靠东海、黄海和长江,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具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的区位条件,已形成了都市连绵区构架,是我国城市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