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48.04 KB
- 文档页数:12
《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 (4)二、多模态翻译理论 (5)1. 多模态翻译的定义 (6)2. 多模态翻译的理论框架 (7)a. 结构主义视角 (8)b. 功能主义视角 (9)c. 概念式翻译学视角 (11)3. 多模态翻译的理论模型 (12)a. 以翻译为中心的模型 (13)b. 以信息为中心的模型 (14)c. 综合性模型 (16)三、多模态翻译实践 (17)1. 多模态翻译的应用领域 (18)a. 文化交流与传播 (20)b. 语言教学 (20)c. 人工智能辅助翻译 (22)2. 多模态翻译的案例分析 (23)a. 跨文化交际中的多模态翻译 (25)b. 语言教学中的多模态翻译实践 (26)c. 人工智能辅助翻译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27)四、多模态翻译的挑战与对策 (28)1. 技术挑战 (29)a.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31)b.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 (32)2. 理论挑战 (33)a. 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4)b. 多模态翻译的哲学思考 (36)3. 实践挑战 (37)a. 教育培训的需求分析 (38)b. 企业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39)五、结论 (40)1. 研究成果总结 (41)2. 研究展望与建议 (42)一、内容综述《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本深入探讨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学术著作。
本书通过对多模态翻译的全面分析,揭示了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内容综述部分,作者首先回顾了多模态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多模态翻译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多模态翻译的理论基础等。
作者详细介绍了多模态翻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践,如翻译学术文献、广告语、影视作品等,并分析了多模态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跨文化交际障碍、语言结构差异等。
作者还探讨了多模态翻译与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等翻译理论的关系,强调了多模态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化理解和尊重方面的重要作用。
认知翻译法读书笔记陈友勋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一)什么是翻译?翻译就是特定认知体验在两种语言文化之中的移植和再现。
(二)模糊的意义翻译的本质是意义的传达。
而然意义概念的界定本身就非常模糊,正是因为意义的虚无飘渺,难以琢磨,从没有任何一个译文敢于宣称自己达到了完美境界。
同样的原文,即使前人的译文已经是公认的成功典范,后人也会继续进行翻译,这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更是屡见不鲜。
(三)意义的符号学解释语言意义:1.指称意义(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如father(父亲),table(桌子)2.言内意义(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体现在语音(如押韵,格律,重读等),词汇(谐音双关,一语双叙),句法(排比,倒装等),篇章(句式的变化,段落的安排和衔接,粘连等)3.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包括表征意义(话语中发讯人的身份、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以及在交往中的态度)、表达意义(语言符号表达说话人的感情)、社交意义(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建立或保持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功能)、祈使意义(指发讯人企图改变收讯人的行为或心态的意向)和联想意义(附加在指陈意上的意义,是语言符号唤起收讯人对其他事物的联想)图一至图二反映了由符号的定义(Peirce符号三角)推论出翻译中的三个语言意义(四)神经认识语言学:激活扩散模式&认识意义的动静观符号的转换本身是静态的,而认识是大脑神经网络通过激活扩散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既有静态又有动态。
举例:《二六七号牢房》开头的那句话:“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
这个,我很熟悉。
”这句话的静态意义就是“我”很清楚牢房门窗之间的距离是七步。
但这句话的动态意义却是读者看到这句话后大脑中浮现出来的一个人从门走到窗,又转身从窗走到门,来回数着步数在窗门之间走动的场景。
这个动态意义已经在读者头脑中生动的模拟了“我”在监狱中的苦闷彷徨。
这里,实际上它比单纯的静态意义更重要。
《中国译学史》读书笔记
,篇幅要求在400字左右。
《中国译学史》是一本经人们普遍关注的学术专著,这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本书首先对译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综述,然后从不同时期对译学的研究作出了深入剖析,把历史上特定内容的译学专门化学术特征完整地梳理出来。
读者可以窥见从中国古代到近代的各种译学思想变化,进而明确了翻译艺术在文化及思想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中国译学史》还充分反映了学术发展的多元性和尊重价值观的原则,强调了多学科交叉、探索及学术对话的必要性,涉及到涵盖经济及政治、社会科学等领域的话题。
不仅如此,在全书层出不穷的细节中,可以看出本书对高等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丰富了学者的学术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学术创新思维,有助于形成从理论上对翻译学研究的更深入的分析,更加全面地认识和重视翻译艺术,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文化视角,开阔了大家思维。
总之,《中国译学史》是一部全面、有深度、权威的学术专著,无论是培养研究者还是高等教育推动者,它都可以提供源源不绝的新鲜思路、有价值的见解和新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对话,它能使不同学科之间交流更有成效,不仅可以开拓个体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社会整体的能力,为开创一个更好的未来做出贡献。
为什么说“上帝的海豹”是个糟糕的翻译?——《翻译的基本知识》这本书前半部分讲述一些翻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后半部分讲解一些中英互译的具体实例。
钱先生是散文家,这种翻译入门小册子信手拈来,通篇不讲任何高深莫测的翻译理论、翻译流派,简简单单讲故事,举例子,丝毫没有教科书的枯燥,实在是非大家所不能为。
本书读起来轻松畅快,有趣之处俯仰皆是。
比如“西风”。
我们国家东南方向面向海洋,西北接壤西伯利亚,因此东风温暖和煦,西风冷酷严峻。
在我们的语境中,“西风”一般是比较严酷的,譬如“西风烈”、“西风紧”之类。
但是英国地理与我们迥异,西边为大洋,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要比中国同纬度地区温暖很多,而东部面向欧洲大陆和北极。
因此英语中的东风就仿佛是我们的西风,严酷、刺骨,而西风却是万物生长的象征。
这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格外注意,如果东风、西风的直译,肯定会对读者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钱先生的看法是,利用“朔风”这样相对指向性不明确的词代替英文中的east wind是比较妥当的做法。
而就我个人的看法,这应该与文体有关。
如果是偏文学类的翻译,稍微含糊一些,但是意境保留下来,的确不错。
但是对于一些非虚构作品,直译加注应当是可行的做法。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沟通。
在文学意境要求不是很高的场合,以合理的方式传递一些文化上异质之处,这就是超越了文字层面的更深层次的交流。
这也是语言这种东西不断发展进步的生命力所在。
以前有人对巫宁坤先生翻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批评甚多,其中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巫先生将美国人接电话时说的“This is John.”,翻译成“这是约翰。
”大家普遍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中文表述。
但是仅就这一个句子而论,如果我们是从一种“语言包容性”而不是“语言纯洁性”的角度来看的话,这实在就是一个语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例子。
各种语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实在不算罕见。
日语、英语对现代中文的影响人所共知,日语甚至直接将hotel这样的英文单词融为己用,约翰生博士九泉之下读到《经济学人》不时出现“chenguan”这么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想来也会google一下,会心一笑。
翻译文化史论读书笔记《文化翻译论纲》(以下简称《论纲》)是刘宓庆先生十年苦心孤诣所著,主要涉及对文化翻译的研究。
《论纲》秉承“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为原则,提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翻译理念。
本文主要从整体性的文化翻译观、文化适应性原则和翻译文学的独立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整体性的文化翻译观《论纲》中阐释了一个整体性的文化翻译观,其中包括语言文化意义及其所涉及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蕴、审美判断等许多超文本因素。
刘宓庆先生认为,要使中国的翻译学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在翻译时就需要进行整体性的综合研究,语言学、美学、认知科学、文化社会学等都是翻译学所需要考虑到的。
翻译的主要操作对象是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主要体现和依据。
《论纲》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因文化而具有意义。
翻译视角之下的文化并不局限于语言,但以语言为依托和载体——翻译可以完全凭借语言手段将原语言中的一些文化信息,如文化背景、文化审美、文化交流方式等连贯铺排,体现在目的语中,使不同语言文化的民族实现交流和互相往来。
对“意义”的解读和翻译也很重要。
《论纲》高度认同萨丕尔的观点,即人类文化的“真正基点”不在社会,而在语言的意义。
所以翻译学应当以意义为价值观核心和基本取向。
各民族语言文化中既存在着“同质性”也存在着“异质性”,同质性指的是各民族语言文化中的共性特点,“异质性”是民族文化基因差异的表现,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源流,语言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演变等都会造成语言的这种“异质性”,但同时也因为“异质性”的存在,让文化意义翻译变得非常重要。
二、文化适应性原则不同民族存在着历史、宗教、政治、地域、习俗等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同时又造就了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化差异。
语言文化的翻译就有这样一个目的,使原语言文本中的文化信息用目的语传达出来,综合考虑到原语言群体和目的语群体的社会特征、文化心理、审美判断和审美取向等,即达到一种文化的适应性原则。
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
《中国译学史》读书笔记作者:刘玲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3期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国译学史》为研究对象,通过该书与其他同类写史书籍的对比研究出了《译学史》的三个主要特点,以及一些存在的不足。
从这些不足中得出结论,对于翻译学的研究应该是持一种辩证以及怀疑的态度。
关键词:译学研究方法辩证怀疑一、概述《中国译学史》是由陈福康先生主编,最初是2000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原名《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该类写史的书籍较多,比如王炳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方华文2005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王宏志的《重释“信”、“达”、“雅”》等等书籍。
这些书籍都是从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来分析中国翻译史的发展。
陈福康先生是我国现代专门从事中国文史研究工作的专家,主要学术成果包括《郑振铎传》,《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井中奇考》等等。
对于该书,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赵秀明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名叫《从的出版看我国的译论研究》的论文。
本文试图通过对比《译学史》与其他写史书籍的不同,来找出该书的优缺点,同时给出一些写史研究方法的建议。
二、本书的内容与结构该书总共四个大部分,引言,正文,附录和后记。
引言部分主要就是讲述一些该书成书的经过,以及主要的内容结构等等;正文部分一共分为四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包括中国古代译论的译事及论说,晚清时期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
每一小节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译者所处的历史背景,生平介绍;该译者的重要理论主张,主要的译学活动以及翻译作品等;总结该译者的地位,影响等等。
从总体上来说该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译学理论的形成、转折、发展以及鼎盛的历史,为学者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译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另外附录部分主要列出一些参考书目。
后记就是一些与本书写作相关的话,包括对前人类似书籍的总结和该书成书的意义等等。
三、该书特点评析通过对比陈福康的《中国译学史》与王炳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后者是以浓缩的形式介绍了数十位古今的一些翻译大家,不那么详尽;而对于《中国译学史》一书,我粗略地概括了以下三个特点:1.从整体来看,本书是以历史发展顺序叙述,把中国的翻译活动与历史时期结合在一起,清晰明了;如晚清时期的西学翻译热潮,和五四以后的新文化翻译热潮等等都是和相对应时期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而产生的;而且同一个时期的翻译家译论、主张相似,读者易于明白。
《翻译研究》-Sussan BassnetC hapter 1: general issues第一章对翻译研究过程中一般性问题进行探讨。
比如说语言和文化问题,翻译类型,解码和重新编码,对等问题,译文的得与失,原文的不可译,是科学还是二级活动等等。
语言和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1.翻译虽与语言学有关,但不属于语言学,如今翻译就是想摆脱语言学的束缚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苏珊又说它属于符号学范畴。
什么是符号学呢?Semitoics在《翻译研究》中定义:the science that studies sign systems or structures, sign processes and sign-functions.(这是Hawkes 对其的定义)Although translation has a central core of linguistic activity, it belongs most properly to semiotics. What does the word “semiotics” mean?In Oxf ord Dictionary, it writes, “study of sign and symbols”, while in《结构学和语义学》中, Hawkes said, “itt is the science that studies sign systems or structures, sign processes and sign functions.”为何人们认为翻译属于语言学里的范畴?这也是并不是没有理的。
因为从狭义上讲,翻译涉及从一种语言至另一种语言通过词汇和语法进行意思、内容转换。
但翻译还涉及许多超语言学的标准。
2.Edwar Sapir说,“language is a guide to social reality”, and “eacyh separate structure represents a separate reality.”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没有哪两种语言相似至足以表示同一社会现实,不同社会所在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并不是贴着不同标签的同一世界。
}3.Benjamin Lee Whorf赞同并支持这一观点。
Jurí Lotman提出语言就就是一个建模系统的观点也与此息息相关。
Lotman大体上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一系列次级建模系统,从而来说明它们源自语言的初级建模系统。
他并且如Sapir和Whorf一样肯定地说,“语言只能在文化中生存,脱离文化的语言不存在;没有语言结构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
”语言是文化的中心(心脏)。
正是两者间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生命力得以延续。
eg.这就像医生对心脏做外科手术时,不能忽略心脏周围的身体部分。
这样的定语从句存在么?No culture can exist which does not have at its center, 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language.Which的先行词是?“no culture”有双重作用,既作整句主语,又做which的先行词么?本节最后一句写到:“译者脱离文化看文章,这无疑是在冒险(at his peril).”翻译的类型(Types of Translation)1.Roman Jakobson在《论翻译的语言学观》一文中划分了三种翻译类型:(1)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或称之为复述“interpretation”(既同种语言的解释,体现,释义)(2)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或称之为Translation Proper (即彻底的翻译;严格意义的的翻译:用不同语言解释、体现。
)查proper词义:作形容词,可放于名词后,意为“according to the most exact meaning of the word”或“strictly so called; itself”:严格意义上的;狭义上的。
(3)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或称之为“transmutation”:change sth (into sth completely different):将某事物改变(为完全不同的事物)。
{对一个词的误读:verbal,初看是由“verb”(动词)转化而来,意为“动词的”。
查词典得知其定义1.词语的;言语的;文字的,用言语的,用文字的:verbal skills, ie reading and writring阅读和书写的技能: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e gestures, facial expressions,etc.非语言交际(手势、面部表情等)2.spoken, not written口头的(非书面的)a verbal explanation, agreeement, warning, reminder, etc口头解释、协议、警告、提示等3.word for word: literal逐字的,一字不差的:a verbal transalation 逐字翻译4.(grammar) of verbs动词的} {启示:增加记忆熟词僻义。
}随后,Jakobson立即指出这三种类型所存在的共同核心问题:The re’s no full equivalence, even thought apparent a dictionary of so called synonyms does not yield complete equivalence, since unit contains within itself a set of non-transferable associations and connotations.翻译没有完全的对等,既使所谓的同义词也有细微的区别。
并且语言单位本身具有的不可改变的联想义和涵义各不相同。
{为什么没有完全对等?同义词可做到完全对等吗?为什么?}2.由于完全对等在他所划分的三种翻译类型中都不存在,于是Jakobson 认为一切诗体艺术在技术上均不可译。
{technically:1.技术上,技巧上,专门地2.准确地,按照法律、词义等的解释;严格地Although technically (speaking) you my not have lied, you certainly haven’t told us the whole truth.尽管严格来说你没算撒谎,但肯定你并没把实情告诉我们。
}而唯一可能的只有进行Creative Transposition (创造性转换) (transposition: causing(two or more things)to change places:使(物体)互换位置)】But what transposition? It is also restricted to the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 Jakobson categories:①Intralingual transposition-----from one poetic shape into another②Interlingual transposition-----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③Intersemiotic transposition----from one system of signs into antohter, eg. From verbal art into music, dance, cinema, painting.3.法国理论家Georges Mounin接受并发展(take up)Jakobson的观点,认为(perceive)翻译一系列的工作,其开端和最终的产物是一种既定文化内的词义和功能(significations and function)。
这里举了例来说明:Eg.a.(英语) pastr y→pasta(意大利语)pastry-pasta译成意大利语,如果不考虑词义(signification)因素,既使能够在词典里找到一个对等词,也无法在句子里表现其意义的功能(perform its function of the meaning)。
因为pasta的联想域(associative fielf)完全不同。
所以,这样一来,the translator hasto resort to a combination of units in order to fully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a single unit to find an approximate equivalalent.(找出最可能的对等)b.Jakobson给出的例子syr(俄语):a food made of fermented pressed curds↓(roughly)Cottage cheese如此,Jakboson认为:The translation is only an adequate interpretation of an alien code unit and equivalence is impossible.翻译只是外国语码足够翻译,对等不可能。
解码和重新编码(Decoding and Recoding){Criteria Pl.(单数Criterion) Standard sth is judged(评判的)标准,尺度Success in making money is not always a good criterion of success in life能挣钱并不一定是衡量人生幸福的可靠标准。
在文章中,Linguistics大行其道,在我的知识范围里只知道它是语言学。
但什么是语言学呢?词典上的解释“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or of particular languages”.可对“语言”的界定又是什么呢?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研究之目的、手段、方法又是什么?词典中对Language的定义有7条,其基本意义为“system of sounds, words, patterns, etc used by humans to communicate thoughts and feelings”。
而Llinguistic指“of language or linguistics”语言的;语言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