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权保留的动产进行质押涉及的法律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71.10 KB
- 文档页数:4
民法典所有权保留之担保权构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涉及所有权保留的场景,如房地产买卖中的按揭贷款。
本文将通过分析民法典中所有权保留的担保权构成,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这一法律概念。
所有权保留是一种常见的担保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交易中。
所有权保留是指在交易中,卖方在交付商品后仍保留该商品的所有权,直到买方付清全部货款为止。
在所有权保留期间,买方需承担风险和责任,并对该商品进行维护和保养。
担保权是指债权人要求债务人提供一定的财产或信用作为履行债务的保障,以确保自己的债权得以实现。
在所有权保留中,担保权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要素:担保权的主体:在所有权保留中,担保权的主体是买方。
买方通过支付一定比例的定金或首付款,从卖方处购买商品,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付清剩余款项。
在此过程中,买方为了确保自身债权的实现,会要求卖方保留商品的所有权,直到货款付清为止。
担保权的客体:在所有权保留中,担保权的客体是商品本身。
由于在交易过程中,卖方仍保留商品的所有权,因此买方无法直接获得该商品的所有权。
但是,买方可以通过约定要求卖方在一定期限内交付商品,并对该商品进行使用和维护。
担保权的范围:在所有权保留中,担保权的范围包括货款本金、利息、违约金以及由此产生的实现债权的费用等。
这些费用可以由双方在合同中进行约定,以确保在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以通过担保权的行使来弥补损失。
担保权的实现方式:在所有权保留中,担保权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债务人按照约定时间履行债务,担保权自动解除。
另一种是在债务人无法按时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通过担保权的行使来获得赔偿。
具体实现方式可以由双方在合同中进行约定。
民法典所有权保留之担保权构成涉及到了所有权保留的概念和性质、担保权的定义和范围、担保方式以及担保权的实现方式等多个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担保方式和实现方式,以确保交易的安全和合法性。
也需要注意合同条款的约定和法律风险的控制,以避免可能出现的纠纷和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已于2020年12月2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4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法释〔2020〕28号(2020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4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一、关于一般规定第一条因抵押、质押、留置、保证等担保发生的纠纷,适用本解释。
所有权保留买卖、融资租赁、保理等涉及担保功能发生的纠纷,适用本解释的有关规定。
第二条当事人在担保合同中约定担保合同的效力独立于主合同,或者约定担保人对主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承担担保责任,该有关担保独立性的约定无效。
主合同有效的,有关担保独立性的约定无效不影响担保合同的效力;主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担保合同无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金融机构开立的独立保函发生的纠纷,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独立保函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三条当事人对担保责任的承担约定专门的违约责任,或者约定的担保责任范围超出债务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担保人主张仅在债务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内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担保人承担的责任超出债务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担保人向债务人追偿,债务人主张仅在其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内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担保人请求债权人返还超出部分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买卖合同中所有权保留问题的比较(1)目录论文大纲……………………………………论文题目……………………………………论文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其次,从债的担保角度来看,则有以下各种说法:一是“特殊质押关系说”;二是“担保物权说”;三是“担保性财产托管说”;四为“担保权益说”。
纵观以上关于所有权保留的学说,我见解如下:第一,从所有权移转的角度看,所有权保留是一种附停止条件的所有权移转行为,因《合同法》规定“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在买受人付清价金或完成约定的其他条件后,标的物所有权才转移,这种附停止条件的所有权移转行为在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的立法下,应认为是所有权移转的物权行为附有停止条件;在认为物权变动是债权行为的当然结果而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立法下,则可解释为买卖合同这一债权行为附有停止条件,从而使所有权移转效力受到限制。
第二、从债权担保的方面分析,所有权保留是借助所有权移转与物之交付可分离理论和所有权弹力性原理以及附条件法律行为理论而发生担保功能的法律制度。
在该制度中,出卖人保留出卖物的所有权,并以之作为出卖物价款的担保,而该担保效力的发挥是借助所有权的作用机制实现的就其性质上来讲,该种担保是一种不同于担保物权的权利担保,即以所有权为标的担保,但它与一般担保标的物均由债务人提供又有不同。
在我国,民法通则第72条明确规定了当事人可约定所有权移转的时间。
由此可见所有转移与物之交付可以分离,这就使得所有权保留的出卖人在标的物交付给买受人后仍可保留标的物的所有权。
三、所有权保留客体范围立法,理念的比较所有权保留的客体范围,是指作为买卖标的哪些财产可以为所有权保留。
从所有权保留的立法实践来看,一些国家和地区关于所有权保留的法律条款多针对动产而规定,其范围,有的国家不作限制,如德国民法、意大利民法,只要能作为买卖的标的物就可保留所有权;而英美法则径直将所有权保留买卖的标的物界定为货物,而货物绝大多数情形下是动产。
动产抵押和质押法动产抵押和质押法是指在特定的合同框架下,借款人将其个人或企业所有的动产作为担保物,以获得贷款的一种法律制度。
本文将介绍动产抵押和质押法的定义、适用范围、程序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定义动产抵押和质押法是指借款人将其所有动产作为抵押或质押物向贷款机构申请贷款的法律制度。
借款人将动产转让给贷款机构作为担保,一旦借款人无法履行合同约定的还款义务,贷款机构有权依法变卖动产实现债权。
二、适用范围动产抵押和质押法适用于个人和企业向银行、金融机构或其他借贷机构融资的过程中。
无论借款用途是个人消费、企业扩张或其他投资,动产抵押和质押法都可以作为一种担保方式。
三、程序1. 协议签订:借款人和贷款机构应当签订抵押或质押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动产的具体种类和数量,以及还款的期限和方式等。
2. 公示登记:根据法律规定,动产抵押和质押需要进行公示登记。
借款人应当提供具体的动产清单、金额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向相关部门申请登记。
3. 动产交付:借款人需要将动产交付给贷款机构或由贷款机构委托的第三方进行保管。
在还款期限履行完毕后,动产可以返还给借款人。
4. 债权行使:借款人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时,贷款机构有权行使抵押和质押物上的债权,变卖动产实现债权。
四、注意事项1. 风险评估:借款人在选择动产抵押和质押时要充分评估风险,确保能够按时履行还款义务,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和纠纷。
2. 合法合规:借款人和贷款机构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确保动产抵押和质押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避免违法违规行为。
3. 保密义务:借款人和贷款机构在交易过程中应当保守商业秘密,确保相关信息的保密性。
避免泄露商业机密给竞争对手带来损失。
总结:动产抵押和质押法是一种常见的融资手段,通过将个人或企业所有的动产作为担保物向贷款机构申请贷款。
在进行此类交易时,需要遵循相关的程序和注意事项,以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第1篇一、引言质权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者权利转移给债权人占有,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时,债权人有权就该动产或者权利优先受偿。
质权设立后,对债务人、债权人和质物本身都会产生一系列的法律后果。
本文将从质权设立的法律后果这一角度进行探讨。
二、质权设立的法律后果概述1. 债权担保的加强质权设立后,债权担保得以加强。
质权作为一种担保物权,其设立使得债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可以通过占有质物或者行使质权来实现债权,从而保障债权的安全。
2. 质权人对质物的占有权质权设立后,质权人对质物享有占有权。
质权人可以占有、使用、收益质物,但不得处分质物。
这一法律后果确保了质权人对质物的实际控制,有利于债权实现。
3. 质权人对质物的优先受偿权质权设立后,质权人对质物享有优先受偿权。
当债务人有多个债权人时,质权人有权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偿。
这一法律后果保护了质权人的利益,使其在债务违约时能够优先得到赔偿。
4. 债务人责任减轻质权设立后,债务人的责任得以减轻。
债务人将动产或权利设定为质物后,即使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债权人也不能直接对债务人采取强制措施,而是需要先行使质权,这有利于减轻债务人的压力。
5. 质物本身的法律地位质权设立后,质物本身的法律地位发生改变。
质物由债务人或者第三人转移给债权人占有,质权人对质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但不得处分质物。
三、质权设立的具体法律后果1. 对债务人的法律后果(1)债务人将动产或权利设定为质物后,债务人应保证质物合法、真实,不得设定虚假质物。
(2)债务人应履行质权合同约定的义务,不得擅自处分质物。
(3)债务人应承担因质权设立而可能产生的法律费用。
2. 对债权人的法律后果(1)债权人有权占有、使用、收益质物,但不得处分质物。
(2)债权人有权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时,行使质权。
(3)债权人应承担因质权设立而可能产生的法律费用。
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系列解读之五——“关于非典型担保”及“附则”部分重点条文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1.02.10•【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系列解读之五“关于非典型担保”及“附则”部分重点条文解读一、关于所有权保留。
在分期付款买卖中,当事人约定在标的物交付买受人后由出卖人继续保留所有权的情况在实践中较为常见。
出卖人保留所有权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担保价款债权的实现,因此出卖人保留的所有权被认为是一种非典型担保物权。
关于所有权保留买卖,合同法即已有明确规定,但由于合同法没有规定公示方式,因此第三人无法从外观上识别出卖人所保留的所有权,从而对第三人的交易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民法典为消除此种隐形担保,明确规定出卖人保留的所有权非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第641条第2款)。
不仅如此,在同一标的物上存在数个担保物权时,即使其中有出卖人保留的所有权,也应根据民法典第414条第2款的规定处理数个担保物权之间的清偿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出卖人保留的所有权发挥其担保价款债权实现的功能,民法典第642条第1款不仅规定了出卖人可以取回标的物的几种情形,而且于该条第2款规定在发生出卖人可以取回标的物的情形下,出卖人可以与买受人协商取回标的物;协商不成的,可以参照适用担保物权的实现程序。
对此,一种意见认为,在当事人就出卖人取回标的物协商不成的情形下,出卖人只能请求参照担保物权的实现程序,申请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标的物并就所得价款受偿。
我们认为,民法典642条第2款规定的“可以”不能理解为“只能”,因此,在当事人不能协商取回标的物时,民法典实际上一方面允许当事人通过非讼程序的方式实现担保物权,另一方面也允许出卖人通过诉讼取回标的物。
问题在于,如果出卖人不通过非讼程序实现担保物权,而是径行通过诉讼请求取回标的物,是否存在损害买受人利益的可能?从实践的情况看,出卖人不能通过协商一致取回标的物,往往是因为买受人已经支付了大部分价款,且标的物的价值又超过买受人欠付的价款及其他费用,买受人担心出卖人取回标的物后自己无力依据民法典第643条进行回赎,而出卖人又不以合理价格转卖标的物并将超过欠付价款及其他费用的部分返还自己,将导致买受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民法典的留置权、抵押权与质权竞合时的顺位原则有哪些民法典将于2022年1⽉1⽇正式⽣效,民法典的颁布对于⼈民⽣活、财产等都有很⼤的影响。
公民的⼈⾝权利和财产权利⽅⾯的问题都是⽼百姓⾮常关⼼的,特别是涉及到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的顺位问题。
那么留置权、抵押权与质权竞合时的顺位原则是什么呢?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解答,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民法典的留置权、抵押权与质权竞合时的顺位原则有哪些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同⼀动产上已设⽴抵押权或者质权,该动产⼜被留置的,留置权⼈优先受偿。
同⼀财产法定登记的抵押权与质权并存时,抵押权⼈优先于质权⼈受偿。
当⼀个担保物上抵押权、质押权及留置权并存时,应当按照以下顺序优先受偿,即:留置权→已登记抵押权→质押权→未登记的抵押权。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五条【抵押权与质权的清偿顺序】同⼀财产既设⽴抵押权⼜设⽴质权的,拍卖、变卖该财产所得的价款按照登记、交付的时间先后确定清偿顺序。
第四百⼀⼗六条【动产购买价款抵押担保的优先权】动产抵押担保的主债权是抵押物的价款,标的物交付后⼗⽇内办理抵押登记的,该抵押权⼈优先于抵押物买受⼈的其他担保物权⼈受偿,但是留置权⼈除外。
第四百五⼗六条【留置权、抵押权与质权竞合时的顺位原则】同⼀动产上已经设⽴抵押权或者质权,该动产⼜被留置的,留置权⼈优先受偿。
⼆、⾏使抵押权和质权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同⼀财产既设⽴抵押权⼜设⽴质权的,拍卖、变卖该财产所得的价款按照登记、交付的时间先后确定清偿顺序。
该条确认了动产抵押权和动产质权均作为约定担保物权所应具有的平等性,根据担保物权的优先性来源于公⽰效⼒的原理,确定了公⽰在前权利优先的顺位规则。
对于抵押权⼈⽽⾔,在《民法典》已明确规定动产抵押权与质权竞存清偿顺位的情况下,应据此对其可能⾯临的风险予以充分评估,⾼度重视动产抵押登记问题,同时在设⽴动产抵押权时,对该动产是否因交付⽽设⽴质权予以严格审查,以避免当事⼈恶意串通更改动产质权的设定时间,保护⾃⾝的合法权益。
动产质押监管业务的法律探析作者:周金亮李少娟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23期摘要动产质押监管是近年来国内新出现的一种金融担保方式,是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共同合作而推出的一项金融服务与物流服务创新。
本文通过司法实务中一个案例引出“动产质押监管业务”这一概念,进而对动产质押监管业务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一,质权人在委托第三方监管质物的情况下,质权是否成立?第二,出质人无处分权的情况下,质权人能否以善意且质物已由委托第三方监管为由,主张善意取得对抗质物的所有权人?关键词动产质押监管占有善意取得作者简介:周金亮,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副院长,本科学历,法律硕士;李少娟,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松山湖人民法庭副庭长,本科学历,法律硕士。
中图分类号:D9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8-206-03我国《物权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将其动产出质给债权人占有的,如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
动产质押区别于其他担保方式,是以占有为公示方式。
近年来,在金融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银行对质押进行大胆创新,在占有公示方面采取了一些比较灵活的方式,出现了一种新的担保方式——动产质押监管业务。
一、动产质押监管业务案例某银行与东莞某针织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2011年7月9日,某银行与东莞某针织公司签订一份《最高额动产质押合同》,约定针织公司以其厂区内的一批原材料及成品质押给银行,为银行提供的最高额度为4000万元贷款进行质押担保,银行、针织公司与银行指定的质物监管人共同签订一份《动产质押监管协议》,监管人与针织公司签订《租赁仓库合同书》,约定针织公司将其仓库租赁给监管人使用,用于存放质物,租金为象征性的收取5元/月。
后银行陆续向针织公司发放贷款3000万元。
后因针织公司倒闭,银行起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其对质物享有优先受偿权。
王律师提示:
本文仅代表王律师个人的法律观点,主要用于法律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本文内容不得视为对任何争议或纠纷作出胜诉的保证。
本文中提出的对争议或纠纷的处理方案,仅为一种善意的提醒及建议,主要用作拓展具体争议或纠纷的处理思路。
因具体争议及纠纷的类型以及所涉及的内容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请结合争议或纠纷的具体情况进行适用。
所有权保留的货物进行质押涉及的法律问
题
问:在货物买卖合同中,经常会有出卖人要求在买受人未付清货款之前,保留货物所有权的约定。
而买受人在
接收货物后,付清货款之前,出于融资考虑,可能会
将该货物质押给债权人以获得资金进行周转。
在这种
情况下,对于出卖人、质押权人(即债权人)而言,
各自可能遇到什么法律问题,并且应当如何应对与处
理呢?
提出法律问题进行法律解答
提供处理建议拓展处理思路
答:
一、出卖人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为:
买受人未按约付清货款,并且未按约向质押权人清偿债务,导致质押权人行使质权,使得出卖人保留货物所有权的目的无法实现。
出卖人的应对与处理方式:
1、出卖人首先应当在买卖合同中约定,若买受人擅自将货物出质的,出卖人有权解除合同或要求买受人承担违约责任,并详细约定解除合同后的结算清理方式或违约责任的内容。
2、出卖人在买受人未付清货款之前,应保持对货物的关注,若得到买受人将出质货物的信息,应立即将货物的所有权保留的情况通报给债权人。
提出法律问题进行法律解答
提供处理建议拓展处理思路
3、若质押权人已经要求实现质权,则出卖人可从质押权人是否为善意第三人的角度对质押权人是否应当享有质权进行抗辩。
二、质押权人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
目前司法实践中,一般以质押权人系善意第三人为由支持质押权人要求实现质权的主张,而不支持出卖人关于货物所有权的主张。
但是,此种司法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司法实践侧重保护所有权人的利益,那完全有可能做出相反的判决,此时,质押权人将会因质权无效而丧失优先受偿的权利。
质押权人的应对与处理方式:
严格审核买受人对于货物的所有权依据,如果货物需要提出法律问题进行法律解答
提供处理建议拓展处理思路
登记的(如机动车辆),应审核相应的登记证书,如果货物不需要的登记的,应严格审核买受人的货物来源,如相应的合同、发票等,核实是否存在所有权瑕疵问题。
若已经发生了纠纷,则质押权人可从系善意第三人的角度,主张质权有效并实现优先受偿。
提出法律问题进行法律解答
提供处理建议拓展处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