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考纲古诗鉴赏题25题(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23
2017全国卷新题型诗歌第一篇:2017全国卷新题型诗歌2017诗歌鉴赏新题型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张炎接叶巢莺①,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
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
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
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
③西泠:西湖桥名。
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1、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
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
“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
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
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
以景示情,以情带景。
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
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
(6分)二、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3、4题。
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I【新课标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分)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14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A.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吧他们比作战士。
B.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C..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D.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E. 分)6(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下笔春蚕食叶声“.本诗的第四句15 】II【新课标送子由使契丹轼苏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②①。
,湖山应梦武林春沙漠回看清禁月③。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②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①注[州。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③ ”彼李揆,安肯来邪?“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他: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14. 分)5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A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B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E 分)6(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15. 】III【全国1白居易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32。
古诗词鉴赏1.(2017辽宁沈阳)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别夔州官吏①唐刘禹锡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②联延喧驿步③,白头俯伛④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⑤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⑥。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
②青帐:指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帐篷。
③步:码头。
④白头俯伛:指当地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
⑤《九歌》:这里指诗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⑥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故称当地供奉的是蛮神。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的深切动人。
B.《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三、四两句通过写人们送行的场面,表现他们对诗人的惜别之情。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花落尽子规啼”和《别夔州官吏》中“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D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分析能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别夔州官吏》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诗人叙述自己在巴蜀的经历,以及调任的目的地.第二联写出了离别饯行的画面,第三联写巫山峡谷的秋景,最后写出对夔州朋友的依依不舍和留念之情。
这道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解答。
D项中“《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通过标题“别夔州官吏”可知,这是作者刘禹锡与过去的官员朋友们告别的诗歌,主要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从中看不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其余选项正确。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2017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017全国卷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20仃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有答案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16《诗词鉴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间生活7.。
天词上中宫哪阙两如句此是美由好, 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 的过渡?( 2 分) 指的过渡8.?“(但2愿分人)长久,,说千说里你共对婵娟 (3 分)了莺的【活答泼案可】(爱4;分③)突①出运了用初了春拟乍人暖手还法寒;又②生机写出 勃勃的景象; ④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福建省福州市】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 7-8 题。
(5 分) 水调歌头 苏轼千里共婵娟 出,尘之但思作转者向毕人竟世更情热怀爱 这个名”中句的的理“婵解娟。
”1起分舞)弄唯清愿影兄,弟何(似亲在人人)间彼。
8【.答(案3分】)7.(月2亮 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分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行迷莺争不人足眼暖树,,绿浅”杨草的阴才“争能里”没马蹄 8.(3 分) 问(题言。
之【(有福4理建分即省)可龙)岩(市2】 诗中最“爱几 在哪里? 。
”白字沙用堤得。
好,好之情; ⑤“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 工整; ⑥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每点 1 分, 共 4 分) 【福建省三明市】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 7-8 题。
( 5 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雁洛阳边。
7.这是一 的五言律诗。
(2 分) 8.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 式及途经的地点。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一、【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7题。
(共12分)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二、【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11分)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
(6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三、【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11分)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绝密★启用前2014-2015学年度???学校5月月考卷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第3页共38页◎第4页共38页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二、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三、文言文阅读(题型注释)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5分)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思想,被后人称为“”。
(2分)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的三乐,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
(3分)【答案】【小题1】仁政亚圣(2分,每空1分)1.①父母兄弟的天伦之乐;②德行完满之乐(或无愧于心之乐、内心坦荡之乐);③教育英才之乐。
(3分,每点1分。
如果用原文回答,最多给1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解答此道题目,需要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答案,根据对孔子和孟子有关内容的掌握,作答即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根据“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句话加以分析,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分析。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阅读下列文言文,然后翻译。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径流之大,两涘①渚②崖③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④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⑤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017年新考纲古诗鉴赏题25题(含答案)一、古诗词鉴赏(11分)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项()()(5分)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
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旗梢,即旗旓。
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9.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6 分)【答案与解析】8.CD9.(1)动静结合。
“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2)比喻、对比。
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3)想象。
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11分唐崇徽公主手痕①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
手痕: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
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
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15.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答案与解析】14.AC(A项3分C项2分。
)15.(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
(2分)(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
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手法答对两种即可得4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玉蝴蝶•闲居(明)梁寅天付林塘幽趣,千章云水,三径风篁。
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
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
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
荒凉。
贫家有谁能顾,独怜巢燕,肯恋茅堂。
客到衡门,且留煮茗对焚香。
苍颜白发,又怎称、紫绶金章。
太痴狂。
人嘲我拙,我笑人忙。
15.下列对上阕“闲”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开头三句是说隐居之地有自然赠与的树林池塘,林木高耸,小路有清风绿竹,一切清幽野趣:体现了隐逸环境的“闲”。
B.“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是说虽然年老但知足常乐,而且田园生活有更加难忘的快乐,真正做到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这体现了内心的“闲”。
C.“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写作者在门前墙边移梅插柳,放松心情,在劳动中享受老年生活。
D.“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表明作者亲自从事农耕,体现了“闲”的生活方式与人生选择。
16.请简要分析下阕表达的思想情感。
(6分)【答案与解析】15.选BC。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结构的能力。
具体说就是考查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题型上属于“一字统领全诗型“(“关键词”型)。
诗歌中往往有一个字(词)能笼罩全文。
把握好关键词的意思,在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B项,“闲”是隐逸悠闲之意。
“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是说词人知道田园常乐,又有“难忘”之事,内心并未平静;词人意在清除杂念已坚定隐逸之志,为下文铺垫。
C项,写作者不迟疑立即行动,在门前墙边移梅插柳,不仅便于观赏更表明心志,这在行动上体现“闲”。
主要是要准确解读诗歌内容。
16.先写生活清贫困苦,家贫无人光顾,只有燕子筑巢做窝与己相伴,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闲居之乐。
(1分) 客人来访就烹茶焚香对饮,进一步写闲适之趣。
(1分)③接着表面是说自己年老,不能做官,配不上“紫绶金章”,实际上进一步表明自己无心官场终老田园的心态和志向。
(2分)④最后词人对于世人的嘲笑不以为然,反过来嘲笑那些汲汲于世俗功名的人太忙了,表现自己高洁独立、安贫乐道的人格操守。
(2分)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关键是要吃透诗词大意。
注意词体的一个特点是讲究铺叙,基本上一个句号对应一个内容层次。
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可依次提炼答案。
如果学生从词人的闲居之乐和隐逸志向、人格操守两个大方面分析作答,也可酌情给满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纱窗恨•答冠月韵田茂遇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万里黄沙。
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A.“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
B.“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E.“雕盘处”,“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
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2.这首诗感情感情丰富,说出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6分)【答案与解析】1.AD(A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D黑表现边塞风雪狂沙的肆虐的情景)2.戍守之苦,边塞之景的豪迈,思乡之情。
写笛声“凄切”就可见诗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一声“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
“雕”与“马”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是雄壮的、威武的;“千山”“万里”写出了地域的辽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雪狂沙的肆虐。
下片开首两句,不仅再现着边塞的壮阔景致,流露诗人的豪迈之情。
结句“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谢玄晖:名谢眺,南齐著名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脁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
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5.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什么?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答案与解析】14. B、E(5分)(解析:B、"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
E、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15.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或"古来相接眼中稀")。
(2分)李白"长忆"谢眺,含蓄点出"我"与谢朓精神"相接",(2分)抒发了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感慨。
(2分)(意对即可)六、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采桑子•杂忆史惟圆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
能得当场几度怜?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 “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两个?试简述。
(6分)【答案与解析】1.CD(C作者是认真品味了的,要不如何能知“字字清妍”呢?所以“没有好好品味”不对。
D 身逢乱世,如何能专心学艺?诗歌并非责怪艺人,而是借音乐说时事说兴亡之感而已)2.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1分),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2分);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1分)。
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诗歌当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七、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蓦山溪汪莘①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
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
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②,问湘灵③,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
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
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
布衣,隐居黄山。
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
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