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绘画的语言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当代壁画创作中的综合材料语言探析综合材料语言是指在当代壁画创作中,艺术家采用多种材料和媒介来进行表达,并将其融合在一起形成艺术作品的一种语言方式。
这种语言方式可以包括传统的绘画材料如油画颜料、水彩颜料等,还可以包括非传统的材料如石膏、纸张、布料、木材、玻璃、金属等等。
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法选择适合的材料,并通过对不同材料的运用和组合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综合材料语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丰富性和变化性。
多样性指的是在当代壁画作品中可以使用多种材料来进行表达,从而扩大了艺术家的表现空间和创作想象力。
丰富性指的是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和运用,使得作品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观众的观赏享受。
变化性指的是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创作要求,随时改变使用的材料和媒介,使得作品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综合材料语言的运用可以产生多种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拓宽作品的观赏层次和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
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是因为综合材料语言可以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和运用来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使得作品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则是因为综合材料语言可以通过不同材料的质感和色彩等方面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增加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性。
拓宽作品的观赏层次是因为综合材料语言可以通过不同材料和媒介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有更多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则是因为综合材料语言可以通过对不同材料和媒介的精心运用和处理,使作品更加具有个性化和独特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文/张国军当今,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姿的多元化局面。
但能够打动人们心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却不多见。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不少画家被商业观念所左右,心浮笔躁,形式上强装学术,故作深沉,技法上偏重于肌理制作,玩弄雕虫小技;有的急功近利,玩弄笔墨游戏;有的打着创新的招牌搬抄西方的绘画形式,从而失去了中国民族绘画的艺术特质,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和人民大众对中国画的审美价值的判断和评价。
重审中国绘画,其线条之丰富,笔墨之有趣,构图之灵活,空白之妙用,诗书画印之相得益彰,可谓世界艺术奇观。
在文艺创作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传承,如何把握中国绘画的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文化底蕴,乃是我们艺术家的主要责任。
中国画创作必须按照绘画的演绎过程,沿着事物本质发展的轨迹,运用新的审美观念进行拓展。
中国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思维方法、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
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南齐谢赫的“骨法用笔”,再到唐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近代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含着立意、气韵、意境、经营、笔墨、程式、风格以及学养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
这些经验和理论,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
中国画无论是表现形式、表现方法,抑或工具材料,都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深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
在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繁荣与多元发展的今天,把握和深化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神写意超以象外中国画重写意,区别于西方的写实绘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意蕴。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具象的摹拟和抽象的不似,而是在具象和抽象之间,通过形象和笔墨,表现出人的感情和气质。
近代大师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似”指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真实的反映。
绘画的艺术语言
1、写实的绘画语言。
这是绘画语言中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朴素自然地再现生活和传达思想、感情。
五代黄筌的珍禽花鸟画就是典型的写实语言,以形写神,情趣动人。
2、夸张的绘画语言。
在表现画家的独特感受、强烈的激情、美好的理想或幻想时,它具有特殊的功能。
如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就是运用这种明显夸张的绘画语言,表现营养不良的流浪儿童:头发稀少竟成“三毛”。
在我国民间传统绘画中描写妖魔鬼怪总是“青面獠牙”、“血盆大口”,而描绘古代美女却是“凤眼”、“柳眉”、“樱桃小口”。
3、象征的(即曲折隐喻的)绘画语言。
它不从正面去表现作者在作品中要表达的物体和思想、情感,而是拐弯抹角地,有时甚至是借用其他抽象隐喻的东西去表达。
这三种表现方法各具特色,运用得当有助于塑造更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象,从而使绘画作品的内涵得到深化。
反之,则会使其失去自身的价值。
当代语境下中国铜版画艺术语言的拓展研究【内容摘要】中国当代铜版画艺术语言的拓展研究实际上是对铜版画艺术语言、艺术民族化理论的探讨,是对铜版画表现语言创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对新时期审美价值观一次新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铜版画艺术语言复数性间接性一、中国铜版画语言特征的形成与发展铜版画始于14世纪的欧洲,17世纪传入中国,利用其具有复数性的特点,被广泛运用在政治、宗教的宣传中。
从最早的技法单一(推刀法、线腐蚀法),发展到如今一个综合性的大画种,从最早的宣传目的发展到如今单独成为一门艺术学科,历经了许多代版画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继承与发展。
尽管作为金属的雕刻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造纸、活字印刷术最早也在我国发明,但作为真正独立的铜版画创作艺术,直到近代才从欧洲传入我国。
铜版画的传入与发展到今天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清朝康熙时期宫廷中外专职画家创作的《平定新疆》《收复台湾》等反映统治者卓著战功的作品。
这时铜版画的出现仅仅是利用其实用功能以达到宣传封建统治阶级丰功伟绩的作用,还谈不上真正的创作意义。
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现在经过陈晓南、李桦等老一辈版画艺术家的研究与积累,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学院版画教学体系。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现代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的铜版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国当代铜版画无论是在精神内涵、形式语言、视觉图示还是技术技巧、新媒介新材料的运用上都经历巨大的转变,使铜版艺术在我国从照搬模仿发展到具有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创作艺术。
在新世纪里,西方文化观念、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方式、精神感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多层次、多方位的精神需求,使得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流派的铜版艺术得到了实验、生存、发展的空间。
这时铜版画的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版画艺术家在当今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科技带来技术革新的情况下,从各自的艺术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逐渐地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图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形成具有鲜明地域文化个性、技术创新的佳作,产生了一批具有鲜明个人艺术语言样式的版画家。
绘画平面性语言研究绘画是一门语言,由艺术家或画家使用图像和色彩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而“平面性”又是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画面上元素的空间关系,包括线条、形状、色彩、纹理等元素在画面中的排列方式和组合方式。
因此,研究绘画的平面性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一幅画作的平面性语言是由元素与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这些元素包括线条、形状、色彩、纹理等。
在这其中,线条是平面性语言中最基础的元素之一。
线条在画面上的长度、厚度、弯曲程度等特征与周围元素的关系会影响到画面的整体效果。
例如,在一幅画作中,画家可以利用线条的巨小和方向来表达出物体的形状和方位。
而弯曲的线条则更适合表现出一些动态的元素,比如风景中的云彩和树枝。
除了线条,形状也是绘画平面性语言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形状的大小和形状能够指示物体在画面中的大小和距离。
此外,形状的颜色和纹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
比如,在一幅描绘自然风光的画作中,画家可以利用不同形状的树叶来表现出树木的层次感,不同的颜色和纹理也能在画面中表现出季节的变化和光影的变幻。
再说到色彩,色彩是绘画平面性语言中最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元素之一。
色彩对于画面的氛围和情感表达非常重要,不同的色彩会在画面中诱发出不同的感受甚至情感。
例如,在一幅描绘落日的画作中,画家利用红色来表现夕阳的温暖和美丽,让观者感受到美好的光明与温馨的气氛。
而在阴暗的画面中,冷色调的蓝色和紫色则能够表现出一种沉闷和抑郁的情绪。
除了这些元素之外,质感、线条纹理等也是一些常用的平面性语言元素。
例如,在描绘人物肌肉的画面中,画家利用光影的变化和线条的组合来形成肌肉的质感和光泽感。
总之,绘画的平面性语言是艺术家和观者之间的一个交流方式。
艺术家利用画面上的元素去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观者则通过各种视觉元素的组合和交互获得一种情感体验。
学习和研究绘画的平面性语言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欣赏艺术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艺术创作。
美术语言当代研究现状作者:冯知军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3期[摘要]在当代中国的学术界,对美术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一直是个无法回避的学术热点。
在众说纷纭中,有从材料、心理、具体绘画门类的解读,还有对传统语言转向与当代语言的思考。
本文就对此进行归纳与整理,试图为中国美术语言的当代研究进行一个资料和观念上的梳理。
[关键词]美术语言当代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21-01对于美术语言的探讨和研究,一直以来就是美术界的热点,是理论家和艺术家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所以历来的文献著作中,专门论述语言和在论述绘画思想和画评中论及语言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
在这些文章中,从不同的侧重点谈到语言,有代表性的论述方式和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从材料的角度论及语言陈璐的《材料•观念•艺术语言》专门论及了材料与语言的关系。
其主要观点认为人类艺术从观念到形式的演进都与艺术材料的变革紧密相连,并得出结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关于材料——艺术的材料变革和发展的历史,一部人类关于材料的观念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一部艺术的语言方式演变的历史。
刘平的《油画语言的物质媒介化倾向》一文中,也认识到在西方油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重视材料本身,艺术的自律迫使绘画向内部挖掘自身的特性。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担忧,即现代绘画越来越固守在对材料的玩弄里。
二、从绘画语言的心理角度进行解读代表性的有黄超成的《艺术与视知觉——绘画语言解读系列》,把绘画的视觉艺术语言通过视觉心理的角度进行解读。
黄超成借用阿恩海姆等心理学家的理论,说明图像具有情感,艺术家利用这种特性把图形传达情感的作用用于艺术表达,构成了绘画语言的重要部分。
对绘画语言的理解,归结为传达情感,同时认为绘画语言本身也具有情感的暗示功能。
还有韩国榛的《技与艺——视觉语言与艺术行为心理漫谈系列》,重在阐述视觉语言中,行为心理对技能表现即语言表现的作用。
中国当代绘画的语言研究
作者:郝秀丽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年第02期
【摘要】中国当代绘画语言的特征,从其本质上说它是艺术家精神的镜像,从表达内容上说,即使是面貌各异,仍来自于当代人在当代生活、当代社会及其各种关系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生发出的种种情感、触动、观念等等。
当代社会的现状深刻地影响当代绘画语言的表达状态,使其处在开放性的、隐喻性的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状态中。
【关键词】中国当代绘画语言特征表达状态
当代绘画在中国得到发展已有三十余年,三十余年的历程由模仿到创造,由简单到多样化,曲曲折折一路走来,已经拥有自己的特色,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美术院校各专业也开始关注当代绘画,在教学中注意汲取其具有生命力的部分。
当代绘画的“当代”就是要艺术家们活在当下,关注并反映当代的问题,例如环境、性别、情感、种族、宗教冲突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如果具体到每一个人,其表现是多样化的,当代绘画就是力图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这些多样化的问题,或者是为了宣泄,或者以引起关注。
有关当代绘画的画展开始频繁在各大美术馆举行,一大批当代艺术家们活跃在创作、展厅、市场。
他们的作品形式丰富多样,画面五彩缤纷,可以是抽象,可以是具象,可以是梦幻,可以是想象,面对如此丰富的画面,作为高职的教师与学生该怎样去认识呢?我想从绘画的语言方面向师生们介绍当代绘画。
什么是绘画的语言,当代绘画的语言是怎样的
科林伍德把语言分为真正的语言和符号两个体系。
符号是经过协议、约定俗成的作为某种目的的有效手段,被各方面所接受后就成为语言。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有一句名言:“艺术是一个独立的、话语的宇宙。
”就是说艺术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方式,或者说就是一个符号体系,艺术家用来作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要说的话。
绘画的语言作为意识水平上经验的一个特征,其根本的作用在于表现情感和思想,在艺术的领域里,任何思想的表达都与情感的表现相伴而行。
绘画的语言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指构图、色彩、线条、明暗、透视、比例、结构、肌理、笔触等等技巧性语言,还包括对工具、材料的运用;第二个层次是对题材的选择,对形象的把握与刻画。
这两个层次的语言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
画家的情感、思想通过这些绘画独有的语言方式或是直白、或是隐晦、或有意经营、或无意中流露。
研究艺术家们的语言使我们深入到对艺术本质的思考,什么是艺术?艺术表现的是什么?艺术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艺术原理的角度去考察,把思考建立在对大量艺术实践活动之上,
来回答这些问题。
在浏览大量美术作品之后,我们发现不管是在古典主义的严谨写实中、浪漫主义的激情与想象中,还是现实主义的如实描绘中、印象派的光影变幻中,其中都包含有画家们对绘画的理解以及他们的信念与追求,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画家们的“讲述与表达”,体会到绘画作为一种语言可以抒情,可以叙事,可以宣泄,可以记录。
当代绘画是生长在美术这棵大树上的一枝,又怎能脱离?
曹力以充满活力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而又多彩的心灵,在寓言的层面上以奇特的场景呈现出这个时代所给予他的内在的体验,呈现出一种思维的跳跃与行走;方力钧带有玩世色彩的绘画风格,以光头、婴儿、水、鸟、鱼、蚊虫等形象展现当下的生活印象,展示对生命的关注,他的语言有很强的象征性;还有冷冰川、张晓刚、俞红、刘晓东、徐冰、周春芽、岳敏君……
任何一个成功的当代艺术家,他们的绘画作品都会让人产生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印象。
陌生是因为造型异于现实中常见的那些形象,有些是奇特,有些是怪异;熟悉是因为这些形象传达出来的精神、情感的气息,让我们似曾相识。
作品是情绪的一种表达;沉默、犹疑、迟钝、迷惘等等,灵魂通过表情、眼神、身体被刻画和塑造出来。
当代绘画语言的特征
当代绘画语言的特征,从其本质上说,它是艺术家精神的镜像。
画家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在自己的画面上向观众叙述:这是我的眼睛看到的,是我的心灵在体验、在感受并且在思考的……
在画面中我们也确实可以“读”到画家们真诚的心灵,“看”到他们真实的灵魂。
画家们描述自己的内心和感受,还有真实的精神世界,画家们的手中拿着一柄镜子,用艺术的眼光对待自己所表现的东西。
因此栗宪庭①说当代绘画强调的是每一个个体的独特的生存经验,即共通的人性在不同的个体体验时呈现出的差异,或是画家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想象,或是在情绪的极度状态下的幻听、幻觉形象。
例如曾梵志、王华祥、栗子、何红蓓等人的作品,还有曹力、方力钧的作品,他们画面中都各自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形象,面具、鲜花、马、鲜花、肥胖的婴儿……这些反复出现的形象,是画家借用一些幻觉的形象作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是画家一段生命历程的综合体现,具有特定的象征性,是画家对社会,对环境,对自身心灵、情感的隐喻性表达。
当代艺术家追求的是让作品直接触动到人的心灵深处,让作品带着观众回忆曾经有过的真实的感受,强调的是一种主观的准确,听从的是内心的指引,给精神画像,让人看到自己的灵魂,看见心灵的内容,以真诚的表白触动观众的神经。
而那些画面也因此确实可以使人面对真实的自己,激起每一个人特别的、隐藏已久的情感,这是当代绘画所具有的力量。
当代绘画的形式呈多样化的特征,作品更具个性,风格多样,面貌各异。
但是不管怎样改变,他反映的是当代人的生活、当代社会及其各种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以及由此生发出的种种情感、心灵触动、观念的更替等等。
例如刘晓东的《三峡大移民》,展现的是在一个混乱又动荡的社会大背景下,人的尊严和价值观的沦丧还有人的渺小。
还有成功走向世界的当代艺术家曾梵志,认为画家一定要画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
他早期作品就直接取材于每日都要去的协和医院。
医院里的种种场景构成《协和医院系列》。
后来又创作一批以面具为题材的作品,则来自于他对人生的认识:虽然一个人只有一张脸,但在人的内心中,为了生存,却都存在着很多张脸。
《面具系列》中的面具就代表着人内心的一个特定的脸。
当代绘画语言表达的状态
当代社会的现状深刻影响当代绘画语言表达的状态,使其处在开放性的、隐喻性的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表达状态中。
开放性的状态,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当代绘画语言广泛吸取各个不同时期、各个不同画种、其他姊妹艺术的营养,借鉴其优秀的形式、技法、思想并努力融会贯通。
曹力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对原始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艺术的借鉴,还有维也纳分离派所特有的华丽的装饰、平面化、变形等,整个画面结实有力度,抒情性强,特别丰富。
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家以极其坦诚的态度进行创作,将自己的心灵轨迹真实地、毫不隐晦地记录、传达,把自己的灵魂完全地袒露在观众和评论家的面前,作为一种呈现,与观众的心灵交流碰撞。
正是这样,当代绘画具有了让人难以抗拒的亲和力,使得绘画的存在变得更有意义。
隐喻性的状态,画面中出现的每一个形象,不仅是形象本身的含义,还具有画家赋予的一种绘画独具的、隐约的象征性,以此唤醒观众的记忆,进入似曾相识的情境,带来情感的碰撞或者引发一些思考。
较典型的有曹力的力作《梦中的俄罗斯》(见图1),这幅作品画的是梦境与现实交错中的俄罗斯影像,带有较强烈的隐喻的特征,金色的阳光透过纱窗抛洒在脸上,把人们从昏昏沉沉的睡梦中唤醒。
金发女郎、金发童娃、科学家发达的大脑与女性化的躯干融为一体的莫斯科城池等等,也许正如评论家们描述的那样,俄罗斯在画家梦中,可能是彼得大帝金戈铁马,可能是叶卡特琳娜女皇的纵横捭阖,可能是列宁的振臂一呼,可能是普希金的浪漫情愫,可能是夏日里欢歌笑语的姑娘,可能是秋日里辛勤劳作的农夫……
中国当代绘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注意吸取众多的中国元素,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
譬如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见图2),《血缘》系列中对文革时期老照片元素的借用,暗示着当时中国家庭和文化的集体特征,以貌似平静的画面去意指文革时期的群体骚乱带给人民的内心创伤;还有俸正杰的《中国肖像》,罗中立的《憩》、《浴》等作品,耿建义的《理发》,既是中国的社会现实,又针对当时的文化。
图1 曹力《梦中的俄罗斯》图2张晓刚《大家庭》
中国当代绘画把绘画从与照相机较量的漩涡中解救出来,使绘画回归为语言,当代绘画艺术力图使艺术家个人与世界之间建立一种直接的对话与交流,努力争取着个人的独立和相互之间的平等,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激励发挥出个人的创造力。
中国当代绘画已经挺立在中国文化潮流的前沿,伴随中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它必将越来越普及,得到更多的认同,也一定会走出一条宽阔的道路。
注释:
①栗宪庭,1949年生于吉林省,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79年—1983年任《美术》杂志编辑,正值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力图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把握当代艺术的新变化。
推出“伤痕美术”、“乡土美术”和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上海十二人画展”、“星星美展”等。
参考文献:
[1]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4.
[2]王令中.艺术效应与视觉心理——艺术视觉心理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孙子威.艺术的辉煌与艺术家的痛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师范学院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