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韩利萍:用土豆削模型,终成高级火箭数控铣工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2023年大国工匠人物事迹在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大国工匠”这一词汇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
他们不仅代表着高超的技艺,更代表着对工作的执着追求,对品质的精益求精,对创新的不断探索。
在2023年,我们有幸目睹了这样一群杰出的工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以精湛的技艺、卓越的创新成果,塑造了中国制造的崭新形象。
一、航空领域的工匠:王师傅王师傅是一位飞机维修技师,他的工作需要对飞机进行全面的检查与维护。
在这个岗位上,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技术能力,能够迅速判断并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他的工作成果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而他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使得每架飞机都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顺利飞行。
在国内外的航空领域,王师傅的名字已经成为质量的保证。
二、机械制造领域的工匠:赵师傅赵师傅是一位数控机床操作技师,他在机械制造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能够熟练操作各种高精度数控机床,加工出各种精密零件。
他的工作成果不仅在精度上达到了极高水平,还为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开创了新的篇章。
赵师傅的创新成果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为中国制造赢得了荣誉。
三、建筑领域的工匠:张师傅张师傅是一位建筑设计师,他在建筑设计领域拥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他设计的建筑不仅美观实用,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人文关怀。
他的工作成果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还在国际市场上为中国建筑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张师傅的创新设计理念和卓越的实践能力,推动了中国建筑业的发展。
四、食品加工领域的工匠:李师傅李师傅是一位食品加工技师,他在食品加工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
他能够根据不同的原材料和工艺要求,制定出最佳的加工方案。
他的工作成果不仅在口感和营养上达到了极高水平,还为我国的食品加工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
李师傅的创新成果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为中国食品加工行业赢得了荣誉。
五、电子产品制造领域的工匠:陈师傅陈师傅是一位电子产品组装技师,他在电子产品制造领域拥有卓越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
劳模工匠钻研科技创新的故事在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里,有这么一位超级厉害的劳模工匠,他叫徐立平。
这人干的活儿啊,那可真是又危险又精细,就像在火药桶上跳舞,还得跳出艺术感来。
徐立平干的是给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的工作。
这火药啊,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敏感度极高,稍微擦出点小火花,那后果不堪设想。
就好比你身边放着一堆超级容易爆炸的东西,你还得拿个小工具去一点点雕琢它,这得需要多大的胆量啊。
但是徐立平呢,他就有这本事。
他一工作起来,那眼睛就像鹰眼一样犀利。
他用的工具都是特制的,就像给火药做“美容”的小手术刀。
他每一刀下去,都得精确到0.2毫米,这是啥概念呢?就像你拿根头发丝在那比划着干活儿一样。
他就这么一刀一刀地在火药上精心雕琢,那认真劲儿,就像是在给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贝做造型。
为了练这一手绝活,徐立平可是吃了不少苦。
他每天都对着那些模拟的火药材料反复练习,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侠闭关修炼一样。
手上磨出了多少茧子啊,数都数不清。
他还得一直保持高度的专注,哪怕是旁边有人轻轻咳嗽一声,他都得赶紧调整自己的状态,确保手上的活儿不出一点差错。
你想啊,这么多年下来,他整过的火药那得有多少啊。
他就这么默默奉献着,正是因为有他这样精益求精的工匠,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才能在火箭发射这块稳稳当当的。
他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只要你肯钻研,再危险、再精细的活儿,咱也能干得漂漂亮亮的,成为真正的大国工匠。
说到管延安啊,他可是在深海里干大事业的人。
你知道海底隧道吗?那可是超级大的工程,就像在大海底下建一个超级长的大管道,这工程里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关乎着整个隧道的安全。
而管延安呢,他就是负责给这个海底隧道的一些关键部位拧紧螺丝的人,就像一个超级精密的深海“大管家”。
管延安的工作环境那叫一个恶劣。
他要下到深海里去,那深海里黑咕隆咚的不说,还有巨大的水压。
他每次下潜就像进入了一个巨大的怪兽嘴巴里,压力大得能把人压扁。
但是他可不怕,他就盯着那些螺丝,那眼神专注得就像在看世界上最后一颗钻石。
搜集生活中的大国工匠的案例一、徐立平:徒手雕琢高能炸药徐立平所在的工厂是世界上最奥秘的工厂之一,地处中国秦岭大山深处,国家一些战略战术导弹和宇航发射用火箭发动机都出自这里。
29年来,徐立平进入厂房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工作间的每一道门,挂好每一个风钩,对他来说这里的每一道门都是风险时辰的紧急出口。
精度误差不超过0.2毫米。
徐立平的工作是给火箭的固体燃料实施微整形雕刻,这也是固体发动机制造过程中最风险的工序之一。
引燃火箭发动机所用的固体推进剂以火药为主,混合几十种特殊组分灌模浇筑而成,固化脱模后在表面精度和药量方面与实践需求总是会有些差距,需求修整。
但固体火药极其敏感,而且燃面精度要求非常高,雕刻整形过程如果摩擦过力产生静电,就会惹起燃烧甚至爆炸。
因此,这个雕刻过程绝不允许反复打磨刮削,不可逆的操作就全靠技师手上的经验感觉,0.5毫米是这种固体火药表面精度所允许的最大误差。
但徐立平仅凭手上触摸一次就能精确测度出需求切削部分的尺寸,精度误差不超过0.2毫米。
二、彭祥华:在软若豆腐般的岩层间精准爆破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铁路,八起八伏。
川藏铁路铺设难度创造了新的世界之最,仅一条雅鲁藏布江,就要被这条铁路横渡16次;它更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铁路,总长1800多公里的路基,累计爬坡高度超过14000米,台阶式八起八伏,被外媒称为巨大的过山车。
隧道爆破高级技师彭祥华和工友们开凿的是拉林段地质最复杂的东噶山隧道,川藏铁路的地质基础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缝合带,属地震多发区,在这样的地质构造带上挖隧道,几乎等于在掏潘多拉的盒子。
彭祥华是这个团队的翘楚,被同事们公认为“爆破王”。
误差控制远小于规定的最小误差。
决定精准爆破效果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装药量,为此彭祥华本人亲自分装炸药,凭仗多年分装炸药的经验,彭祥华能够把装填药量的误差控制得远远小于规定的最小误差。
三、“大国工匠”刘更生:榫卯间传承“京作”技艺刘更生从小与木头就结下渊源,“我父亲就是个老木匠,小时候就经常看父亲摆弄锛凿斧锯。
时代劳动楷模人物简要事迹《“大国工匠”徐立平:在火药上精雕细琢的人》
朋友们,今天我想给你们讲讲徐立平的事儿。
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呢!
徐立平在航天固体动力事业中担任着特别重要的角色,他的工作是给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
这活儿听起来就不简单,而且超级危险,因为那火药啊,稍微擦出点火星就可能爆炸,那威力可不是闹着玩的。
他工作的地方是在极其狭窄的发动机舱内,空间小得人在里面都转不开身。
每次工作的时候,他只能半躺着,一只手拿着刀具,另一只手还要小心翼翼地稳住身体。
就这么个姿势,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
而且这个整形的精度要求极高,误差只能在0.2毫米以内,这就好比是在豆腐上雕花,还得雕得特别精细。
在工作中,他肯定遇到了不少困难。
比如说,火药的质地不均匀,在整形的时候,就很难保证每次下刀都能达到那么高的精度。
有时候,在狭小的空间里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身体累得都快麻了,但是他还得集中精力,一点都不能松懈。
可是徐立平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就不断地练习自己的手上功夫,练得手都不知道磨破了多少次。
他还会在每次工作前,仔细研究火药的状态,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操作手法。
他这么多年的坚守和付出啊,带来了特别好的结果。
因为他高超的技术,咱们国家好多航天发动机的火药整形工作都能高质量地完成。
这对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发展可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呢!你想啊,如果没有他这么细心又有技术的人,航天发动机的性能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也就不会发展得这么顺利了。
徐立平就像一颗螺丝钉,虽然渺小,但是在航天这个大机器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真的特别让人敬佩。
韩利萍:托起火箭的“蓝领院士”作者:杨洋来源:《科学导报》2017年第35期1°的误差在生活中很多人选择忽略不计,而火箭发射平台倾斜1°的误差,将会导致高50米的火箭顶部偏离发射中心872毫米,均布在3370毫米圆周上的最低点的支撑装置将产生20%的过载。
这种误差的后果将直接导致火箭的发射无法准确入轨,这就是航天无小事、成败在毫厘的道理。
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活动发射平台体积庞大,四通均流阀体是长征七号发射平台液压装置的控制关键件,不足200毫米见方的工件上大大小小分布着各种规格的70余个阀孔。
每一个阀孔的加工精度都必须控制在0.02毫米公差之间,粗糙度值只有1.6微米。
这些阀孔的加工质量将直接导致发射平台支撑装置起降的精度和平衡度。
阀体类零件孔系多、腔体内部孔和孔相贯相交,精度高、难度大,如果考虑问题不细致、不全面,计算不精确,轻则尺寸超差,重则报废零件。
对于这个让人头痛的难题,韩利萍却有着“独到”的加工思路。
“遵顺序、听声音、看铁屑、勤测量、凭手感”是她多年操作经验的积累,也是她确保零件加工一次成功、万无一失的“绝活”。
在声音嘈杂的车间里,通过聆听机床运转、刀具切削和加工振动的声音,观察铁屑颜色、形状变化、工件表面光亮痕迹,她就能准确判断出刀具的磨损程度和切削状态的正常与否,以便提前发现异常情况,避免刀具损伤和零件变形等问题的发生,以此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
凭着这些“绝活”,韩利萍圆满完成了包括长征七号、长征五号、长二F在内的多项重大宇航产品地面发射设备的生产制造,成功托举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唱响了属于中国航天的“天歌”。
“数控加工特级技师”“航天一院首席技能专家”“国务院首批高技能人才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技术能手”“第十一届中华技能大奖”“国家级韩利萍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串串耀眼的光环和称号是对韩利萍这个普通航天女工的褒扬。
可是谁又能想到,20多年前高中毕业、刚刚参加工作的韩利萍却是机械加工行业的门外汉。
改革征途孕育航天大国工匠作者: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数控铣工韩利萍来源:《前进》 2019年第4期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是工匠精神在航天事业中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写照,是“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不竭动力源泉。
我出生在一个航天家庭,懂事时经常听到的就是钱学森和梁思礼第一代航天奠基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造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艘神舟飞船的故事。
对遥远的星空充满了向往和渴望。
父辈们对国家的号召和对工作那种义无反顾的态度我们早已习以为常。
踏着父辈的足迹,我当了一名铣工,至此我成为了一名航天人,进厂的第一天我的师傅告诉我,想要掌握铣削这项技能,练就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本领,加工出合格的航天产品,需要日积月累、久久为功的不断下苦功夫。
我基础很差,常常因为看不懂图纸把工件加工报废,师傅在工作中给我讲了很多航天因为细节失误导致惨痛失败的案例,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让我对“航天质量是政治、是生命、是效益”有了清醒的认识,是师傅把“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责任意识的种子在那时就深深地根植在了我的心底。
在家用土豆当模型理解消化图纸,在法砂轮上练习磨刀具角度、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到了师傅很多的绝招绝技,也摸索出自己一套成熟的经验,技能水平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2000年,分厂引进了一台数控铣床,我幸运的成为了第一批数控操作工,开始学的时候,处处都是拦路虎,一切都得从头来,就连看图纸这一项都不知道复杂了多少倍。
当时有个同事托人从北京买来一本大隈系统编程书,白天大家都要用,晚上我就借回家里,一字不落地抄写了下来。
从此这个手抄本就成了我的操作“导师”。
我先后学习掌握了多种数控系统编程操作,理论和实践不断学习验证,让我从一无所知的数控菜鸟逐渐成长为一名精通操作、编程和工艺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学校宣传广告牌1.大国工匠——两丝钳工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职工,2015年退休,高级技师。
参与我国首次自主设计、构造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创造,他带领的小组不仅完成了蛟龙号的日常保养,还和科学人员攻破难关,克服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难题,大国工匠顾秋亮是一线工匠们的代表。
作为国家经济细胞的企业才有了生命力和创造力,他们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他们对技术创新的执着,对技艺完美的追求,感动我们,也值得全中国尊重。
2.大国工匠——航空手艺人胡双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
人称为航空“手艺人”。
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在一众年轻人中,头发花白的他格外引人瞩目。
钻孔、打磨……胡双钱头戴护目镜,身着印有“中国商飞”字样的蓝色工作衣,双手紧握锉刀反复打磨,而这个动作,他重复了36年。
3.大国工匠——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一个人只要技艺高超,他就是一个人才,高凤林就是这样一个人才。
他是一个焊接中国火箭“心脏”的焊工,被人们称为火箭“心脏”的“金手天焊”、焊接火箭“心脏”的“中国第一人,多年来,他成就连续工作十分钟不眨眼的特殊本领,并且克服了二百项技术难关,为“北斗导航”等众多国家事业的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高凤林身为大国工匠的一员,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大国工匠精神。
4.大国工匠——火药整形师徐立平:徐立平是航天科技特级技师,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到如今一直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整形工作。
该工序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过程中最极端危险的工序之一,被喻为是“雕刻火药”,而这么多年来,他先后数十次参与发动机缺陷修补型号难关,他为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完美付出,以大国匠人之心,用行动助力着大国航天梦。
火箭专家韩利萍:从“门外汉”到大国工匠的华丽转身□卞文志2021年10月16日,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这是6月17日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后的再次发射。
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3名宇航员进入太空停留三个月,而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3名宇航员在太空停留长达六个月。
此次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距离建成中国自己的空间站近在咫尺,这是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的结果。
目前,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正在太空翱翔,英雄的航天员们令人敬仰,而对于那些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无数技能人才,我们同样也心怀崇敬。
在这些航天科研工作者中,有一位名叫韩利萍的大国工匠,她的成长经历,十分精彩。
在航天科技领域辛勤攀登的巾帼英雄韩利萍1971年12月生于山西长治市,200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大学学历,特级技师。
1991年高中毕业后,她曾经在家乡做过村干部,后来因一次机遇参加工作,到家乡附近的一家军工企业做了机床加工学徒。
进入工厂后,对即将从事的机床加工,她脑子一片空白。
虽有师傅手把手传授经验,但并非科班出身的她,要看懂图纸、理解产品切削却是件难事。
为了尽快掌握有关技术,她下班回到家就拿着土豆练习,凭着刻苦练习,韩利萍加工的产品合格率有了很大提高。
2000年,厂里引进第一批数控加工机床,韩利萍主动申请,成为第一批学习数控机床加工的员工。
韩利萍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山西军工,皆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
从一个普通女工成长为特级技师,她用智慧和勤奋织就了荣誉的光环,用技能成就了“蓝领玫瑰”的美名。
在承担神舟飞船、探月卫星发射支持系统和国家重点武器装备产品的研制生产中,她多次临危受命攻克制约工程研制的技术难关,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她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数控铣工,其职称则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韩利萍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
成绩的背后则是来自她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就要坚持不懈地学习,让科技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
璞玉,初为未经雕琢的原石,历经沧桑磨砺,饱尝风霜苦雨,终成价值连城之玉器。
识器者深知,是匠人之力与心,凝铸成了器物中遭混沌裹挟着的那缕魂。
匠心,是物我两忘的严谨专注。
端坐台前,手执器具,匠人以虔诚之姿态,凝灵动之色泽,染润眸前形状初具的那件器物。
一雕一琢、一削一磨间,娴熟运转的工具和渐退拙态的待塑之器,皆随匠心而浮动,闪烁出器之气韵。
正如清末木雕大师高应美,他的作品虽寥寥几件,却享有“通海国宝”之美誉,缘何?他雕刻时,每一刀一斧一琢都要停顿许久,不容出错;每一点木屑,都是殚精竭虑的选择、恰到好处的取舍。
名曰大师,却胸怀一颗学徒般赤诚的心。
正所谓“细致而谨严”,他恪守匠人心魂,沉醉于静寂之间,一份情怀,一生纯粹,全倾注于手中木器,于人器两魂间喷薄。
匠心投射于科技的广域,亦可光芒万丈。
《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
”且看大国工匠韩利萍利用家中土豆、萝卜切出零件模型,研究火箭构造,毫厘不差。
多种高精尖数控技术、编程技巧凝聚于日复一日的细致操作之中。
“风起于青蘋之末”,她用实实在在的“台下苦练”与“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最终为中国航天利器核心技术增添保障。
她自己,俨然也成为国家之中流砥柱,君子不器而偏器,方为国之重器。
当航天利器声震寰宇之时,灼灼器魂便是对砥砺半生的科技精神的最精简的诠释。
“可巧手以继拙作,不可庸工以当精制。
”器之绮丽,正是大师们匠心之物化,这份积淀着“流风遗迹”的厚重,承载着“家国情怀”的赤诚,向一代又一代,诉说着“器”背后的流彩斑斓……。
大国工匠韩利萍:用土豆削模型,终成高级火箭数控铣工
作者:
来源:《北广人物》2018年第39期
晚上回家做饭的时候,因为脑海里还在想着零件的事,她手里的菜刀不由自主地跟着思绪游走,把土豆切成了一块块不明形状的物体。
韩利萍作为一名火箭零部件数控铣工,经常要加工要求精度比头发丝还要细的零件,而这些零件将被用十神舟飞船、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火箭发射平台上,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面对这份要求极高的工作,她百折不挠,滴水穿石,27年如一日潜心钻研技术,如今已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精通数控工艺、编程及操作的顶尖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和国家航天特级技师。
高级火箭数控铣工来自生活
2017年11月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
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发射平台又一次成功托举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飞天。
该公司数控铣工韩利萍是航天发射平台关键零件精密加工的班组长,负责支撑装置控制阀体类零件的加工。
1991年,19岁的韩利萍高考失利,进入清华厂做了一名学徒工。
回忆当时的情景,她说:“那时我真的很笨,因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根本看不懂零件的内部结构图,也无法理解复杂的产品切削工艺。
”
韩利萍进厂后,跟着一个叫张建国的师傅当学徒。
张建国不善言辞,而且眼神也不大好,可他的铣工技术却是厂里最好的,带徒弟更是不含糊。
“师傅首先教给我的并不是什么高超的技术,而是怎样做一名负责任的航天人。
他那时对我加工的零件很不满意,要么说毛刺没有清理干净让我重新去打磨,要么说零件表面有接刀痕让我重新去返工,要么就说钳口的垂直度还差一点点让我重新去调整……我一度很想不明白,平日里和和气气的一个人,怎么一涉及产品质量就变得这么吹毛求疵呢?”
有一次,韩利萍不小心把一个工件加工报废了,师傅很生气地对她说:“你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就别说是我的徒弟,我丢不起这个人!”韩利萍满脸通红,委屈得哭了起来。
后来,师傅领着她到总装组,指着那些零件告诉她,细节的差错会对部件造成隐患,甚至对整个产品造成危害,还给她讲了很多细节问题导致航天实验失败的惨痛教训。
那一次,韩利萍彻底明白了,事关我国航天事业,任何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
2000年初,随着国家军凋技改工程的实施,韩利萍所在的二分厂引进了一台数控铣床,她有幸成了第一批数控操作工。
为了能尽陕熟练操作,韩利萍发疯般投入到学习中,只要有空
就待在家里研究《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配合》等专业书籍,遇到不懂的就追着师傅及工友问。
有一次加工一个零件,因为看不懂其中的一部分结构,韩利萍便一直在心里琢磨,迟迟不敢下刀。
晚上回家做饭的时候,因为脑海里还在想着零件的事,她于里的菜刀不由自主地跟着思绪游走,把土豆切成了一块块不明形状的物体。
等反应过来,韩利萍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能用这些土豆或者萝卜切成零件的模型呢?工件如果加工不好就废掉了,但是土豆和萝卜可以随便切呀!于是从那天起,韩利萍家的厨房里经常有很多她练功切出来的奇形怪状的土豆与萝卜,餐桌上也经常会多出一道道奇陉的“菜”。
半年后,韩利萍终十掌握了加工技术,产品合格率大大提高,一下子成了厂里有名的技能高于。
她成为中国航天特级技师
“一个复杂的零件,我们需要在软件上编程,把参数输进去之后,模拟尝试是否正确可行。
”韩利萍说,大的组件很贵,对航天产品来说,火箭要发射,时间已经定了,如果组件报废或出现问题,所有的努力就白费了。
“生产周期耽误不起,这就要求我们加工的零件要万无一失。
”
2005年,航天新材料某型号产品批量剧增,其中的导轨、渭轨加工难度大、精度高、批量多,按以往加工进度厂方远远满足不了交付要求。
韩利萍采用模块化进口刀具,将“高转速、小切深、大进给”的高速切削理念融入生产过程,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不断优化切削参数,独创出一套成熟的加工方法,在班组推广后,使生产效率提高4倍,创效益300万元,保证了产品提前交付。
“航天无小事,成败在毫厘。
”韩利萍说,以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活动发射平台为例,其关键控制件不足200毫米的工件上大大小小分布着各种规格的70余个阀孔,每个阀孔的加工精度都必须控制在2丝之内,相当于人头发丝1/3粗绷这样一个范围内。
这些阀孔的加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发射平台支撑装置起降的精度和平衡度,稍有误差就有可能导致火箭发射后无法精确入轨。
工艺难度十分苛刻,以往加工此类零件的成功率仅有20%。
为攻克这一难关,韩利萍绞尽脑汁,反复调整加工方案。
那段时间她走路时在琢磨,吃饭时也在琢磨,经常一个人泡在车间里研究。
经过3个月上百次验证,她最终实现了对整个工艺过程的精准掌控,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达100%。
2017年4月20日,运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火箭成功发射,重量达到600吨,而托举火箭腾飞的是一双巨大的“于”——发射平台。
这双“于”上有4万多个零件,最关键的零件加工精度达到了微米级,它是火箭精准入轨的基础。
19把刀具一次装卡,73个孔要在两天之内不停机加工完毕。
“这个零件精度要求太高了。
你废一个,就全部废了,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接受任务后的韩利萍感觉责任重如泰山。
最终她以精湛技艺,带领班组同事在规定时间内出色完成了任务,赢得现场专家的一片喝彩!
母亲助力她的航天“强国梦”
2006年是韩利萍难忘的一年,那一年她成为新组建的204数控铣班组的组长。
刚当上组长韩利萍就接到一个任务—一国家某重点型号武器发射系统零件的承弹口制造。
“我们不仅要突破零件材料难加工瓶颈,还要控制零件的变形、解决形状复杂编程烦琐等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是,这个承弹口由3个空间相交的斜面复合型组成,通常需要五轴联动机床加工。
”但五轴机床价格相当昂贵,当时厂里还没有这种机床。
如何应用现有三轴机床的功能,来实现这种复合型面的加工?这个难题摆在了她的面前。
“那段时间我忙得焦头烂额,我女儿恰巧叉生水痘了,满身满脸都是泡泡,高烧持续不退。
医生一再叮嘱我,孩子发痘的时候会很瘴,千万别让她挠,不然很容易感染留疤!”孩子瘴得难受忍不住要去挠,白天晚上离不开人看护。
韩利萍深知,如果这个时候自己请假,那整个班组就“瘫”了。
正当她左右为难的时候,母亲叹了口气说:“你还是去上班吧,单位的事重要,家里有我呢,实在忙不过来,我就叫你妹妹过来帮忙。
”韩利萍感激地瞧了母亲一眼,匆匆赶往单位。
二十天后,孩子身上的痘痘渐渐退去,而韩利萍的妹妹却被传染了,脸部红肿变形。
看着母亲刚照顾完女儿又去照顾妹妹,韩利萍心里很不好受。
有了母亲的支持,韩利萍全身心投入生产,和组员一起攻坚克难。
“那阵子我一个人要负责三台机床的编程调试,制作专用的工装卡具,配合主轴的旋转功能。
”最终,韩利萍有效解决了“承弹口”斜面复合型这一问题,不仅在三轴机床上实现了五轴机床的加工功能,更为后续该系列产品多种类似零件的加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邢大军据《妇女生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