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涉及ODM模式的补充规定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6
试题一、选择题1.在新版实施规则中,引入了企业分类管理,下列符合A类生产企业的分类原则的是:_ABCD P11A、工厂检查:近2年内的初始工厂检查,获证后跟踪检查没有现场验证或不通过的情况。
B、产品检测、抽查结果:近2年内获证后监督检测未发现不符合项,国家级、省级的各类质量监督抽查和一致性确认检验结果均为“合格”。
C、通过CQC对生产企业检测能力的评审(需要有配套文件,可增加附件)或者具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的AA类企业资质。
D、其他与认证产品及其生产企业质量相关的信息。
2.在新版实施规则中,下列产品不得加施CCC标志或放行的是:ABCDE P45A、未获认证的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产品B、获证后的变更需经认证机构确认,但未经确认的产品。
C、超过认证有效期的产品。
D、已暂停、撤销、注销的证书所列的产品。
E、不合格产品。
二、判断题1.在获证后监督中,采用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时,如生产企业具备标准和认证实施细则要求的检测条件并且同意利用生产企业检测资源实施检测,则可以参考相关文件的要求利用生产企业检测资源实施检测。
P18(√)2.获证后监督方式包括获证后跟踪检查和监督抽样检验(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和/或市场抽样检测),结合生产企业分类结果和实际情况,获证后监督须选择适合的其中一种。
P15(╳)3.在新申请型式送样中,对于关键材料,如认证委托人提供相应标准的有效CQC产品认证证书,则可在型式试验送样方案中采信CQC产品认证结果。
P17(√)三、填空题1.不合格品的控制范围涉及产品形成的各个阶段,包括:_采购、_生产过程、检验_、_产品的贮存_、_搬运_、_包装_等。
P412.对于委托分包方生产的关键部件、组件、分总成、总成、半成品等,工厂应按_采购关键件_进行控制,以确保所分包的产品持续满足规定的要求。
P35四、简答题1.在工厂检查中,对于“关键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工厂应选择适当的控制方式以确保关键原材料的质量特性持续满足技术要求,其中“适当的控制方式”包括?P17a.获得CCC证书或可为最终产品强制性认证承认的自愿性产品认证结果,工厂应确认其证书的有效性。
编号:CNCA-12C-051:2010 装饰装修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混凝土防冻剂产品2010-07-06发布 2010-07-06实施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目录1.适用范围2.认证模式3.认证的基本环节4.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4.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4.2初始工厂检查4.3产品抽样检测4.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4.5获证后的监督5.认证证书的保持和变更5.1认证证书的保持5.2认证证书覆盖的内容5.3认证证书的变更5.4认证范围的扩大5.5认证范围的缩小5.6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销6.认证标志使用的规定6.1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6.2加施方式和位置6.3相关要求7.收费附件1:混凝土防冻剂强制性产品认证抽样及检测要求附件2:混凝土防冻剂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1、适用范围本规则规定了对混凝土防冻剂产品释放氨限量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要求。
本规则适用的产品范围为:能使混凝土在负温下硬化,并在规定养护条件下达到预期性能的具有室内使用功能的建筑用混凝土防冻剂,不适用于桥梁、公路及其他室外工程用混凝土防冻剂。
注:a)本规则所适用的产品范围为标准JC475《混凝土防冻剂》中所定义的混凝土防冻剂。
b)仅用于室外工程的混凝土防冻剂应在最小销售包装或产品合格证上注明“不具有室内使用功能”。
2、认证模式初始工厂检查+产品抽样检测+获证后的监督注:必要时,可采用产品抽样检测+初始工厂检查+获证后的监督3、认证的基本环节认证的委托和受理初始工厂检查产品抽样检测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获证后的监督4、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4.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4.1.1认证单元划分原则上同一加工场所生产的强电解质无机盐类防冻剂、水溶性有机化合物类防冻剂、有机化合物与无机盐复合类防冻剂、复合型防冻剂分别为不同的认证单元。
加工场所不同作为不同的认证单元。
4.1.2申请文件认证委托人应提交正式申请书并随附以下资料:1)委托人的注册证明材料;2)产品加工厂概况;3)产品的加工工艺流程简述;4)产品的防冻和/或减水组份;5)产品氨释放量控制情况;6)按附件2《混凝土防冻剂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建立的产品氨释放量控制文件;7)其他资料。
混凝土防冻剂产品CCC认证实施规则修订说明根据国家质检总局117号令的有关要求,结合近两年的认证实践,对现行混凝土防冻剂产品CCC认证实施规则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
一、修订的原则因为认证依据标准未变化,所以工厂审查和产品检测要求也基本未变化。
本次修订主要考虑了以下三个原则:1、体现出总局117号令的主要变化要求;2、结合近两年的认证实践,使一些要求的表述更加科学准确,不产生歧义;3、尽量使本次修订不对各方的使用带来实质影响。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1、正文第4.1.2条“申请文件”增加了一个注释“ODM模式的认证活动执行《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涉及ODM模式的补充规定》的要求”。
2、正文第4.4.2条“认证时限”体现总局117号令第16条要求,将认证时限从90个工作日调整为90天。
3、正文第4.5.1条“获证后的监督频次和方式”体现总局117号令第17条和第19条的要求,增加“认证机构根据获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以及产品加工厂的良好记录和不良记录情况等因素,对获证产品及其加工厂进行跟踪检查的分类管理,确定合理的跟踪检查频次”、“监督检查可采取正常监督、飞行监督和专项监督检查等多种方式”、“如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认证机构根据分类管理的要求,对质量保证能力薄弱,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加工厂,认为有必要增加时”等内容。
4、正文第4.5.3条“获证后监督结果的评价”工厂审查存在不合格项整改时间从3个月调整为1个月,产品检测存在不合格整改时间从3个月调整为2个月。
同时明确“如果产品检测不合格,应暂停该认证单元认证证书,停止使用认证标志。
工厂应在2个月内完成整改并重新进行产品抽样检测。
产品重新抽样检测结果合格的可恢复其认证资格,继续使用认证标志;产品重新抽样检测结果仍然不合格的,将撤销其认证资格。
”5、正文第5.1条“认证证书的保持”体现总局117号令第22条要求,增加认证证书有效期以及有效期届满前90天内申请办理认证委托等要求。
ODM生产厂资料管理规定
按“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对“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涉及ODM模式的补充规定”,从2015年10月起,相关部门除按《CCC质量保证能力要求》提供和保存的资料以外,须特别重视以下资料的保存。
要求各部门从即日起开始至2015年10月底对客户的资料进行整理成册,并要求后续工作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备注:ODM 生产厂利用同一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同一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及检验要求等,为一个或多个制造商设计、加工、生产相同产品的工厂。
ODM模式:ODM生产厂依据与制造商的相关协议等文件,为制造商设计、加工、生产产品的委托生产制造模式。
产品一致性承诺书生产厂保证认证产品是否能持续符合认证要求是认证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我们应该如何写产品一致性的承诺书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产品一致性承诺书,希望能帮助到您。
产品一致性承诺书篇(一)我双方均已阅读XXX(20XX年30号公告)关于发布《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涉及ODM模式的补充规定》,并承诺遵守其全部要求。
同时承诺:本次申请的产品与生产企业已获证书(证书编号:___________)的产品除以下不同外,其他完全相同(适用时请勾选,不适用时不需勾选):型号命名(ODM型号对照表,详见双方合作协议书);其他不影响安全和电磁兼容定性能的变化。
如有,请详细描述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若ODM产品发生由于与上述声明的信息不一致而被查处的情况,承诺书双方自行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生产者(制造商):日期:公章:生产企业:日期:公章:产品一致性答应书篇(二)致:XXX:若我单位在_______中有幸中标,在该项目实施过程当中,我公司对本项目招标产品做以下质量保证答应:1.本公司保证所提供的货物是全新的、未使用的,并在各个方面符合合同规定的质量、规格和性能要求。
交货时,提供质量证明书产品出厂检验报告。
2.本公司产品在开始使用前的安装、调试过程中,将派专人对现场有关人员进行协助、指导、并免费对使用方指定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3.本公司保证所供货物与合同规定的质量、规格和性能相一致,业主在产品运行使用期间,应按操作规程和装置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办法操作。
4.产品的质量保证期为合同设备初步验收成功后12个月。
5.本公司产品在开始使用过程当中,由于产品质量问题不能满意要求,公司答应:包修、包换。
6.质保期内,本公司对故障保修的响应,在接到使用方通知的1个小时内予以答复,技术服务人员24小时内到达现场。
7.产品销售服务:根据公司售后服务配件中心,并填写服务反馈单向公司上报存档。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涉及ODM模式的补充规定
1.目的
为规范和明确强制性产品认证(以下简称CCC认证)ODM模式开展认证活动中的有关事项和要求,加强对ODM模式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过程和结果的控制,确保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效性,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及定义
本规定适用于ODM模式强制性产品认证(不包括安防、消防类产品)的实施及管理。
ODM模式相关定义如下:
ODM 生产厂:利用同一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同一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及检验要求等,为一个或多个制造商设计、加工、生产相同产品的工厂。
ODM初始认证证书持证人:持有ODM产品初次获得CCC认证证书的组织。
ODM模式:ODM生产厂依据与制造商的相关协议等文件,为制造商设计、加工、生产产品的委托生产制造模式。
3.职责
各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认证机构(以下简称指定认证机构)依据本规定,具体负责ODM模式CCC认证过程的认证受理、初始工厂检查、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证后监督等相关工作。
认证委托人/相关方应履行本规定要求的认证相关责任和义务。
4.ODM模式认证申请及受理
4.1以ODM模式方式申请CCC认证证书应提交以下资料:
1)ODM初始认证证书持证人和生产厂与ODM制造商的ODM协议。
2)ODM生产厂与ODM制造商关于认证与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相关协议。
3)ODM产品铭牌(外部标识)、说明书。
4)ODM初始认证产品认证证书及型式试验报告复印件。
5)其它必要资料。
4.2指定认证机构对认证委托人提交的资料按相关程序进行受理并核查其真实性,根据相关规定核查合格后颁发认证证书。
指定认证机构应确保ODM认证证书及认证结果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5.ODM认证证书的变更
5.1以ODM认证方式获得认证证书的持有人,不得将认证结果作为其它生产厂申请认证的依据。
5.2 ODM认证产品变更申请须由ODM初始认证证书持证人提出,经认证机构按相关程序批准后,其它ODM认证证书持证人须在一个月内提交认证变更申请。
6.ODM生产厂的认证管理要求
6.1 ODM 生产厂应保留与ODM制造商关于ODM产品认证及生产的相关记录,具体如下:
1) 生产厂与制造商之间的相关ODM协议。
2) 生产厂为其制造商生产ODM认证产品的相关记录。
包括:生产日期、生产数量等。
3) 制造商产品质量反馈记录(必要时)。
4) 生产厂对ODM制造商生产产品的出厂检验记录。
5) 生产厂接受ODM制造商产品的记录,适用时包括:CCC认证标志、包装、铭牌等。
6.2当ODM生产厂连续12个月未批量生产协议制造商的ODM认证产品,ODM生产厂应在1个月内向指定认证机构备案。
6.3 ODM生产厂有义务确保ODM制造商、持证人接受认证机构的证后监督检查。
7.ODM制造商/持证人的认证管理要求
7.1 ODM制造商/持证人有义务遵守认证相关法律、法规及认证规则的要求。
7.2 ODM制造商/持证人有义务维护认证证书有效性,并保证CCC标志的正确使用和管理。
7.3 ODM制造商/持证人应保留与ODM生产厂之间的相关ODM协议。
7.4 ODM制造商/持证人在名称变更、地址搬迁,产品名称变更等认证证书相关信息变化时,未经指定认证机构批准不得使用CCC证书及标志。
7.5 ODM制造商/持证人有义务接受指定认证机构的证后监督检查。
7.6 ODM制造商有义务承担产品质量法律责任并应具备对ODM认证产品安全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能力。
7.7 ODM制造商应保留ODM生产厂认证产品接收记录。
8.认证证书的暂停、恢复、撤销、注销
8.1对不满足本规定要求的ODM生产厂及制造商,指定认证机构应根据相关规定采取通知其整改、暂停或撤销认证证书的措施。
8.2当ODM生产厂或任一ODM制造商由于ODM产品或工厂检查不合格认证证书被暂停或撤销时,指定认证机构应同时暂停或撤销所有相关的ODM认证证书,并通知认证证书持证人。
8.3当某一ODM制造商因连续12个月未批量委托ODM生产厂生产认证产品而造成不能满
足证后年度监督检查要求时,指定认证机构应暂停标有该ODM制造商的产品认证证书,并通知认证证书持证人。
8.4当ODM初始认证证书由于其它原因(非产品检测或工厂检查不合格)而被暂停/注销/撤销时,指定认证机构应同时暂停/注销/撤销所有相关的ODM认证证书,并通知认证证书持证人。
8.5当与认证产品相关的ODM初始认证证书发生变更,其它ODM认证证书持证人未按5.2条款要求申请认证变更并获得批准的,指定认证机构应暂停相关ODM认证证书,并通知认证证书持证人。
8.6对于因产品或工厂检查不合格而被暂停的ODM认证证书的恢复申请,须由ODM初始认证证书持证人提出。
在指定认证机构按相关程序批准恢复ODM初始认证证书后,其它ODM 认证证书持证人方可提交证书恢复申请。
9.ODM认证模式的现场检查
9.1必要时,指定认证机构可对ODM制造商进行现场检查及监督检查。
核查人日数不应超过0.5人日。
9.2指定认证机构在对ODM生产厂监督检查时应对所有相关ODM产品的生产质量控制及相关记录进行核查,并出具各ODM制造商的核查报告。
对ODM工厂监督检查时,可根据ODM 制造商数量适当增加核查人日数,每个制造商不应超过0.25人日,总增加数不超过1人日。
10. 证书要求
以ODM模式获得的产品认证证书的有效期为ODM协议规定的有效期,但不能超过5
年。
11. 其它事项
11.1 ODM认证实施活动原则上应在同一认证机构进行。
11.2 本规定由国家认监委负责解释。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