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人替代责任制度研究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97.50 KB
- 文档页数:34
论侵权责任法中的责任替代一、概念民法中的替代责任是指在存在雇佣等关系的前提下,雇员实施职务行为的过程中,侵害他人利益,法律规定由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在承担赔偿责任后向雇员追偿;或者雇员直接造成雇主利益的损失,雇主向雇员索赔。
替代责任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受害人权益的保障,通过加重替代责任人的责任,促使其加强对被替代人的监督,避免侵权的再次发生。
法律规定替代责任的前提是替代责任者必须对被替代人拥有一定的监督和指挥的权利,甚至是人身上的控制权。
二、分类(1)雇主替代责任,即替代责任人与被替代责任人之间存在雇佣关系,一般的法人单位对职员行为承担的责任;个体工商户对雇员承担的责任;此外,有偿的委托关系,也可适用雇主替代责任的规范。
(2)监护替代责任,包括对子女的监护,即父母对子女的监护,但在涉及追偿问题方面,更多的涉及单位监护人之类的非子女监护。
(3)无偿委托替代责任,即基于无偿委托,如义务帮工,双方虽不存在雇佣关系,但就完成具体任务而言,帮工者是要受到被帮工人的一定程度上的指挥和监督的。
此类替代责任由于其属于熟人社会的产物,具有无偿性,因此在追偿问题方面不同于有偿的雇佣关系。
三、特征替代责任主体因为某种原因或某种特殊关系,由法律规定来替代侵权人承担损害赔偿的一种责任。
根据这一定义,替代责任的特征如下:首先,替代责任是责任主体为他人承担赔偿的责任。
正如替代责任的文意所示,它是一种为他人、代替他人的责任,如果责任主题是为哦总计过错承担则是个人责任(自己责任),而不能说是替代责任。
替代责任主体并没有实施或参与实施侵权行为,并且侵权是由与替代责任主题相关的他人实施的。
其次,替代责任中他人的行为构成侵权并且造成伤害。
只有当他人的行为构成侵权,替代责任才能成立,因为如果他人行为不构成侵权,那也不会存在替代责任,因此,他人行为构成侵权是替代责任的基础。
再次,责任主体与他人存在特殊关系。
如雇主责任是因为存在雇员为雇主利益之关系。
雇用替代责任制度的优势与劣势分析2023年,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也日新月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替代责任制度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企业的管理中,成为管理者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之一。
然而,仅凭感性认识,我们并不能对这个制度的优劣进行全方面的评估。
因此,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雇用替代责任制度的优势与劣势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优势分析1. 提高雇员自主性替代责任制度的实施,让雇员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在传统的雇佣制度中,只有上级领导才能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而在替代责任制度下,员工的工作和管理责任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员工的自主权也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这样一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得到提升,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减少管理层次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通常是由高层管理人员对下面的员工进行全面的管理,当问题产生时,通常需要等待高层管理人员做出决策。
这种层级型的管理方式非常耗时,影响企业的效率。
而替代责任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管理的层次,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到管理决策过程中来,使得企业的决策更为快速、准确,进而提高了组织的运转效率。
3.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替代责任制度实行后,所有员工都声称自己是企业的一份子,所有人都会为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这样,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会更为顺畅,在团队中彼此信任,互相合作,对企业从长远来看非常有利,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也可以减少员工的流失率。
二、劣势分析1.引入替代责任制度需要耗费初始成本实行替代责任制度需要企业不断完善和维护自己的制度,初期的构建也需要消耗公司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的资源。
因此,对于小企业来说,引入替代责任制度的成本可能比较高,可能会前期亏损,但是如果企业长期看,这笔投资会得到回报。
2.替代责任制度对员工的心理压力大替代责任制度强调员工肩负更多的责任,这种增强的责任感会对员工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
对于年轻或经验不足的员工来说,可能会感觉到来自组织和上级的压力比较大,这样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表现。
理论前沿zhigong falv tiandi-247-职工法律天地 2017 年第 10 期摘 要:社会生活发展到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交易方式以及生活方式。
利用他人来让自己获利的行为在现今社会已经越来越频繁。
用人者责任这一制度的历史十分悠久,但是在我国的法律中却是从2010年时才有了相关的法律条文。
本文将通过用人者责任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对用人者责任的性质进行认定,分析用人单位的责任,从而得出其归责原则,最后针对我国用人者是否享有追偿权体,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用人者责任;雇主责任;责任法在全世界的法律中都有关于用人者责任的认定,但是在各国现今的法律中并没有对用人者责任使用同一的表述,在英美国家的法律中经常被称为替代责任,德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经常把用人者责任称为“雇主责任”等。
在我国的法律中,将用人者责任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人单位另一种类型则是个人。
用人者责任市一中比较特殊的侵权责任,它的另一种称呼被称为用工责任。
一、用人者责任的性质关于用人者责任的性质,学术界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属于自己责任,而另一种则是认为替代责任。
自己责任也就是直接责任,是人为侵权的行为承担责任的形态。
用人者的责任是根据自身利益而承担的责任,用人者是最终的责任承担着。
而另一种观点的替代责任则指的是责任人在他人或者自己进行物件的管理时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者财产的损失的行为承担责任。
关于用人者责任性质的分析,笔者赞同用人者责任属于替代责任这一观点,这是因为替代责任其实是特殊的侵权行为,其行为人与责任人并不是一个人,责任人要承担的责任并不是自己实施的侵权行为而是行为人侵权行为的责任。
替代责任可以利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及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用人者承担责任是需要用人者与被使用人两者之间存在着用工关系的,这样被使用人在执行工作的时候因为自己的行为导致第三人的权益受损,才会让用人者对第三人承担责任。
因此用人者的责任是替代被使用人承担的责任,侵权行为并不是用人者进行的,因此用人者责任也就是替代责任。
第二章替代责任的认定与承担
第二章替代责任的认定与承担
第一节替代责任的归责原则
所谓替代责任的归责原则就是指行为人究竟该依据何种理由为特定第三人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也就是说,研究替代责任的归责原则的最终目的就是确认行为人就特定第三人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的依据。
由于替代责任的非本土性特征,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对替代责任归责原则的域外法进行考察,进而为我国立法应当采取的模式带来启发。
纵观各国立法,替代责任的典型代表为雇主责任,
因此,为了讨论的便利,本节内容主要以雇主责任为例予以展开。
一、替代责任归责原则的域外法考察
通过上文对控制义务的论述可知,除法国以外,多数国家将替代责任视为一种特殊侵权责任,尽管如此,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替代责任归责原则仍然采取了不同的立法模式。
纵观各国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归责原则:
(一)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所谓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是指在诉讼中当受害人能够证明侵权人的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如果侵权人不能证明损害的发生自己没有过错,那么法律直接推定该侵权人有过错,并责令侵权人就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严格意义上讲,过错推定原则是由过错归责原则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归责形式,它仍然是以侵权人的主观过错为依据进行归责,而二者的区别在于举证责任的分配。
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主要由日本、瑞士、德国等国家所采取,他们认为行为人承担替代责任的基础是行为人自己对第三人存在选任、控制或监督等过失。
如果第三人对受害人实施了侵权行为,而行为人又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那么法律将直接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并要求行为人对此承担赔偿责任。
日本民法典第715。
法律分析下的雇用替代责任制度探讨2023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系统逐渐替代人类的工作越来越普遍,雇用替代责任制度也成为了广受争议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法律角度探讨这一议题。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雇用替代责任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当自动化系统取代人类工作导致大量失业时,由谁为这些失业人群负责。
在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国家,已经实施了法律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美国,两个主要的雇用替代责任制度是失业保险和负责任的雇主。
失业保险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福利计划,当雇主不再需要员工时,员工可以向政府部门申请失业保险。
从概念上讲,这一制度看起来是十分完美的。
然而实际上,失业保险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操作这一制度需要高昂的成本。
其次,对于受到失业保险制度保护的员工,有可能出现不愿意再次就业的情况,进一步削弱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最后,一些雇主可能会利用这一制度来绕过负责任的雇主制度,从而减少其在被替代的工人上的责任。
负责任的雇主制度则是将责任降至了企业层面。
其基本原理是,雇主必须承担由于自动化系统取代工人所造成的损失,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赔偿。
然而,这一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企业可能被迫承担无法承受的前所未有的责任,进而导致企业倒闭。
其次,制度的实施也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包括精心计划的预算和激烈的司法争端。
欧盟国家采取了比美国和加拿大更为令人满意的方法。
他们制定了一个包括教育、培训和支持失业工人重新就业的协同计划。
从长远来看,这一方法能够削减雇用替代责任制度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更符合现代政策的趋势。
总之,在2023年的今天,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种灵活、高效、灵敏的方法来处理雇用替代责任制度。
不管是采取失业保险还是负责任的雇主制度,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而欧盟国家的协同计划则是一个更可行的选择。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思维,运用科技手段和完善的制度机制才能更好地回应这一难题,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创造更为负责任的能源。
雇用替代责任制度:解析及案例分析2023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雇用替代责任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模式,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员工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雇用替代责任制度进行解析,并分析一些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种用工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什么是雇用替代责任制度?雇用替代责任制度是指企业通过聘请外部服务提供商的劳动力来代替其所需的工作岗位,以实现用工的灵活性和成本的节约。
这种用工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雇用替代责任服务提供商负责招募、管理、培训和支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
2. 雇用替代责任服务提供商与企业签订劳务合同,对所提供的劳动力负责。
3. 企业仅需向服务提供商支付相应的服务费用。
4. 劳务合同是否续签、员工的岗位调整等问题由服务提供商自行处理。
这种用工模式与传统的用工模式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更低的人力成本。
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用工成本,并提高用工效率和灵活性。
同时,它也能够为部分人群提供一种新的就业机会。
案例分析:下面我们将以两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雇用替代责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案例一:某物流公司在处理顾客投诉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但由于公司业务的特殊性,这些人力资源只需要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段内投入使用,并且需要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公司选择了通过雇用替代责任服务提供商来获得所需的人力资源。
该公司在合作期间仅需要向服务提供商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充分利用所提供的劳动力,并且可以随时进行人员的调整和更换。
同时,在劳动力需求出现时,服务提供商可以快速地进行人员招募和培训,帮助公司有效地处理客户投诉,提升了公司的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案例二:某IT公司需要一些高技能人才来完成特定的技术研发工作,但由于公司的规模较小,无法为这些人才提供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
因此,该公司选择了通过雇用替代责任服务提供商来获得所需的人才。
该公司需要的人才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被服务提供商招募到,并且可以随时进行人员的调整和更换。
劳务派遣中的用人者替代责任劳务派遣已成为现代职场中的一种常见用工形式,然而,在这种关系中,用人者替代责任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劳务派遣和用人者替代责任展开论述,帮助读者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实际案例。
劳务派遣是指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将劳动者派遣到其他单位工作的用工形式。
在这种关系中,用人者通常会承担起对劳动者的替代责任。
那么,什么是用人者替代责任呢?用人者替代责任是指派遣单位将劳动者派遣到其他单位工作时,用人者需对劳动者承担起相应的法定责任。
根据《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用人者需对劳动者承担的责任包括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提供安全保护等。
在劳务派遣中,用人者替代责任是法律规定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实际操作中,用人者替代责任的承担方式因国家、地区和具体情况而异。
在我国,劳务派遣中的用人者替代责任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责任唯一:派遣单位是用人者的责任唯一承担者,劳动者与用人者之间不直接产生法律关系。
同工同酬:用人者应当向劳动者支付与工作岗位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连带责任:如果派遣单位没有履行用人者替代责任,用人者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用人者替代责任,我们来看一个实际案例。
某公司为了节约成本,采用劳务派遣方式招聘了一批员工。
员工小张被派遣到该公司工作,然而,派遣单位并未按照相关规定向小张支付加班工资和足额的社会保险。
在此情况下,小张可以向派遣单位主张自己的权益,要求其按照法律规定承担用人者替代责任。
如果派遣单位不履行责任,小张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提起劳动仲裁,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用人者替代责任在实际操作中的重要性。
如果用人者不履行替代责任,劳动者将面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风险。
因此,对于劳动者来说,了解劳务派遣中的用人者替代责任十分必要。
对于企业而言,采用劳务派遣方式用工时,也应当重视用人者替代责任的法律风险。
企业应当选择具有良好信誉和资质的派遣单位,确保劳动者权益得到保障;企业应当与派遣单位明确约定用人者替代责任的承担方式和标准,以避免出现纠纷;企业应当加强对派遣单位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履行用人者替代责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试论雇主替代责任摘要:当前,雇员在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现象时有发生,雇主的替代责任也就备受争议。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并结合司法实践所遇到的问题,对雇主替代责任的理论依据、归责原则、前提条件、雇用行为的认定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雇主替代责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凸显,雇佣关系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的常态。
为此,雇员在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的责任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从雇主替代责任的理论依据入手,对雇主替代责任的归责原则等问题进行一一探讨。
一、雇主替代责任的理论依据雇主替代责任是指雇主对其雇员在执行受雇事务过程中所为的侵权行为而承担的一种赔偿责任。
雇主替代责任作为侵权责任法上的一项传统制度,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一是控制和监督说。
该学说认为雇主对雇员有选任之责,而且雇主也享有监督和控制雇员活动的便利,为防止雇员在雇佣活动中发生侵权行为,保证他人之安全,雇主当勤勉尽责。
如果雇主没有控制好自己雇员的行为而发生致人损害的后果的,雇主当然需要承担替代责任。
二是报偿说。
根据权利与义务一致的法律理念,雇员既然是为雇主劳动,为雇主创造价值与利润,实际的获益者就是雇主,雇主当然也就要对雇员在雇佣活动中所产生的风险买单,正所谓利之所在,损之所归。
三是风险分担说。
该学说认为雇主相对于雇员而言,具有较强的偿付实力,也最有利于受害人利益的实现。
同时,雇主往往是经营实体,具有较好的消化和分散责任的能力,雇主虽一时替代雇员承担了风险,但雇主可以利用市场价格机制来转嫁雇员侵权所带来的损失,从而将风险分担给消费者,让社会共同承担该笔损失,从而增强对受害人的损失填补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强化雇主的责任意识,可以更好的预防雇员侵权行为的发生。
四是整体说。
该学说将雇主和雇员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彼此间形如一个家庭,雇员视为雇主手臂的延长,雇员的行为实际上就是雇主的行为,受害人无需考虑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内部关系,雇主当为雇员的侵权行为负责。
论我国的雇主替代责任制度我国的雇主替代责任制度是针对工伤事故发生时,用人单位应承担的赔偿责任进行调整和修正的制度。
该制度于1995年颁布实施,目的是保护工人的权益,促进用人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提升。
本文将从现行制度的背景、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背景:自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伤事故频发。
为了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避免用人单位逃避赔偿责任,雇主替代责任制度应运而生。
该制度要求用人单位遵守劳动安全保障法律法规,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减少工伤事故发生,保护工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实施情况:虽然雇主替代责任制度在推行初期遭到了不少争议和反对声音,但这一制度在我国逐渐得到落实和强化。
用人单位在发生工伤事故时,需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并购买工伤保险以备赔付。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用人单位和工伤赔付的监管力度,加强了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力度。
这一举措使得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更加重视职业安全与健康,培养了企业的安全生产文化,提高了用人单位的员工福利待遇。
存在问题:尽管雇主替代责任制度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用人单位对安全生产纪律不够严格,缺乏必要的安全设备和培训,这增加了工伤事故的发生率。
其次,一些用人单位通过违规雇佣、非法用工等手段规避赔偿责任,导致工人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赔偿标准和付款速度的不同也给工人权益保护带来了不确定性。
为了进一步改善雇主替代责任制度,各方面需要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加强立法和监管力度,明确赔偿标准和程序,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并严厉打击用人单位逃避责任的行为。
其次,用人单位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员工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工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同时,劳动者也应提高自身安全意识,主动参与安全教育和培训,遵守劳动安全规程。
总结起来,雇主替代责任制度是我国在保护工人权益和提高用人单位安全生产责任感方面的一项重要制度。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总第124期)论我国的雇主替代责任制度李富民(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450002)摘 要: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以及即将正式实施的 侵权责任法对雇主替代责任的配置有失均衡,不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雇主替代责任,在其责任的构成要件上,应当以雇员执行职务时对他人造成损害的行为构成侵权为前提;我们顺应现代立法潮流,借鉴两大法系国家侵权法的规则,使雇主替代责任建构符合侵权法的一般原理,在规定雇主承担严格责任的同时,规定雇员也应当就其实施的侵权行为对受害人承担侵权责任,并不考虑其是一般过失,还是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
雇主应当和雇员共同就其雇员实施的侵权行为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
关键词:侵权;雇佣关系;人身伤害;雇主替代责任中图分类号:D9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51(2011)01-0037-05一、我国雇主替代责任制度的演变!替代责任∀(V icarious L i a bility)是指!基于监督管理方与下属职员之间存在的特定关系,监督管理方(例如雇主)对下属职员(例如雇员)的可追诉行为所承担的责任∀[1]。
抑或!替代责任通常是指某一实体或者个人在没有被证实存在共同故意或过失而实施不法行为时,前者对后者的不法行为或债务所承担的责任∀[2]。
由上述经典定义可以看出,替代责任的产生是基于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的特定关系,这种责任的产生并非是基于行为人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责任,而是责任人对他人行为所产生的责任进行承担。
在司法实务中,替代责任的产生主要源于雇佣关系,即雇主替代责任是替代责任的主要形式。
本文旨在讨论我国法律体系对雇主替代责任的相关规定存在的问题。
雇主替代责任是指雇主就其雇员于职责范围内实施的侵权行为对受害人承担的侵权责任[3]。
长期以来,我国法律并不承认所谓的雇主替代责任制度。
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之下,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侵权法上的所谓雇主、雇员,自然也就不可能存在雇佣关系理论和雇主替代责任制度。
替代责任的比较研究【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侵权责任形式,替代责任使行为人就别人实施的侵权行为对受害人承担侵权责任;如果行为人同第三人之间存在某种特殊关系或者如果行为人同受害人之间存在特殊关系,当第三人对他人实施某种侵权行为并因此导致他人遭受损害,行为人应当就第三人实施的侵权行为对受害人承担侵权责任。
行为人承担的此种侵权责任被称作替代责任、优势责任、被强加的过失责任、间接责任或者因别人的行为承担的侵权责任。
无论是替代责任、优势责任、被强加的过失责任、间接责任还是因他人行为产生的侵权责任,其意义都是一样的,这就是:行为人不是就自己的侵权行为引起的损害对他人承担侵权责任,而是就第三人实施的侵权行为对他人承担的侵权责任。
一、替代责任的界定在大陆法系国家,学说关于替代责任的界定存在分歧。
在法国和继受法国民法的比利时,无论是民法典还是民法学说都不使用替代责任这一概念,往往使用就他人的行为承担侵权责任这一概念。
根据法国主流学说,侵权责任可以基于三种致害行为而产生:因个人行为而产生的侵权责任、因物的行为而产生的侵权责任以及因他人的行为而产生的侵权责任。
所谓因个人行为而产生的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在行为的时候违反了对他人承担的注意义务并因此导致他人遭受损害,行为人就自己实施的过失行为对受害人承担的侵权责任。
所谓因物的行为引起的侵权责任,是指物的管理人或者控制人在其管理或者控制的物件引起他人损害的时候,就其物件引起的损害对他人承担的侵权责任。
所谓因他人行为产生的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应当就其控制的第三人实施的侵权行为对受害人承担的侵权责任。
现代两大法系国家的学说都认为替代责任仅仅是就他人的行为承担的侵权责任,不包括就物件引起的损害承担的侵权责任,除了法国认定一切物件引起的损害适用严格责任之外,两大法系国家的侵权法仍然认为,行为人就其物件引起的损害承担的侵权责任要么是过失侵权责任,要么是严格责任,除非制定法明确规定行为人承担严格责任,否则,他们仅仅承担过失责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SIS OF MASTER DEGREE论文题目:替代责任研究院系:法学院专业:民商法学学号: ************者:**指导教师:米新丽教授完成日期: 2012年3月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替代责任研究》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中文提要替代责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基于特定关系为他人行为承担责任的事后救济制度,虽然各国对其规定不尽相同,但是几乎都承认它是侵权法中的重要制度。
替代责任的核心特征表现在责任人、加害人分离和责任人、加害人及受害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我国法律中的替代责任主要有用人者责任、监护人责任和其他类型替代责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事主体间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差别逐渐拉大,民事主体形式的平等并不能换回实质的平等。
在此种情况下,将替代责任的研究方法从研究替代责任事后救济的传统思路转向研究事前责任分配的新思路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在新思路的启发下,本文着重分析了替代责任完善的必要性,并希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替代责任完善的路径。
本文一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采用比较、历史、分析的方法研究替代责任的概念、特征、归责基础、归责原则等;第二部分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我国法律关于替代责任的规定及其不足;第三部分主要采用法理学、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替代责任完善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了完善替代责任可能的两条路径,借以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替代责任完善之路。
岗位替代制度范文岗位替代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种灵活的管理机制,它可以提供岗位替代和岗位交流等机会,以实现员工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共享资源,从而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组织的绩效。
下面将从岗位替代制度的定义、原理、实施步骤以及带来的优势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岗位替代制度指的是在组织中推行岗位替代和岗位交流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它通过使员工能够在相同或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和学习,以参与不同的项目和任务,从而通过拓宽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提升整体素质。
岗位替代制度能够促使企业打破现有岗位的固化,让员工在不同岗位间流动起来,实现更大限度的发展。
其次,岗位替代制度的原理主要包括顾及个体需求和组织发展的双重考虑。
首先,岗位替代制度要根据员工的能力和意愿来安排替代的岗位,以满足个体的发展需求。
其次,在组织发展方面,岗位替代制度可以让员工在不同岗位间轮换,组织可以更好地发掘和培养人才,从而提高整体组织的绩效。
接下来,岗位替代制度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确定目标、设计制度、实施计划、评估效果等。
首先,确定目标是指明实施岗位替代制度的目的和预期效果,以及所需资源和时间等。
然后,设计制度是指确定具体的岗位替代规则和流程,包括员工申请和筛选、培训和交流计划等。
接着,实施计划是具体的执行过程,包括宣传员工替代制度、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等。
最后,评估效果是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对岗位替代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控和调整。
最后,岗位替代制度带来了一系列的优势和挑战。
首先,它可以提供员工在不同岗位上学习和工作的机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其次,岗位替代制度可以促进不同岗位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共享,提高组织的绩效。
然而,岗位替代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员工的适应性问题、岗位替代的成本和风险等。
因此,在实施岗位替代制度时,组织需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总之,岗位替代制度是一种促进员工个人发展和组织变革的管理机制。
第1篇一、引言替代责任是指,当某一行为人的行为导致他人受到损害时,法律规定由与该行为人存在特定关系的另一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替代责任在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本文将从替代责任的法律规定出发,探讨其内涵、适用范围、责任承担方式及法律责任等方面。
二、替代责任的内涵1. 定义替代责任是指,当某一行为人的行为导致他人受到损害时,法律规定由与该行为人存在特定关系的另一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特征(1)行为人之间存在特定关系:替代责任的发生,必须基于行为人与责任人之间存在特定的法律关系。
(2)责任承担的非直接性:替代责任中,责任承担者并非直接实施侵权行为的人,而是基于特定的法律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
(3)责任承担的客观性:替代责任的责任承担不以责任人主观过错为要件,而是基于法律规定。
三、替代责任的适用范围1. 劳动关系中的替代责任(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替代责任:用人单位对其员工在工作中因职务行为造成的他人损害,承担替代责任。
(2)雇佣关系中的替代责任:雇主对其雇佣人员在雇佣期间因职务行为造成的他人损害,承担替代责任。
2. 监护人责任(1)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替代责任:父母对其未成年子女造成的他人损害,承担替代责任。
(2)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替代责任:监护人对其被监护人造成的他人损害,承担替代责任。
3. 代理关系中的替代责任(1)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替代责任:委托人对代理人因职务行为造成的他人损害,承担替代责任。
(2)法定代表人与法人之间的替代责任:法定代表人对外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其行为后果由法人承担。
4. 其他替代责任(1)雇主对其雇佣的承包人的替代责任:雇主对其雇佣的承包人在承包期间因职务行为造成的他人损害,承担替代责任。
(2)单位负责人对其下属的替代责任:单位负责人对其下属因职务行为造成的他人损害,承担替代责任。
四、替代责任的责任承担方式1. 赔偿损失替代责任的责任承担方式主要是赔偿损失。
使用人替代责任制度研究论文学校编码:10378 中文图书分类号:密级:法律硕士学位论文使用者替代责任制度研究学生姓名:学号:所在学院:法学院专业名称:法律硕士届别: 2015届(在职法律硕士)导师姓名:教授论文完成时间:2015年4月中文图书分类号:密级:使用者替代责任制度研究学生姓名:学号:所在学院:法学院专业名称:法律硕士届别: 2015届(在职法律硕士)导师姓名:教授论文完成时间:2015年4月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徽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摘要在我国经济水平大幅提升、市场全面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国内市场出现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即公司将自身业务交由其他机构代为办理。
这种新型合作模式的出现突破了公司传统经营模式的限制,扩大了公司的业务范围,但是同时也使公司经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在其他机构代办业务的过程中有可能损害第三方的利益。
世界各国家和地区都有适应其市场的使用者责任制度,但在制度的名称和责任承担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英国、美国等为代表的国家采用的是“雇主替代责任制”,而大陆法系众多国家则采用的是“雇主责任制”,此外在我国台湾地区目前适用的是较为特殊的“雇用人责任”。
对这一问题我国目前的规定并不统一。
本文主要论述被使用者因为任务完成过程中对他人的合法权益形成了既定侵害,则相应的赔偿和相关责任由使用者承担的一种制度。
本文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法律规定的使用者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思考与总结,并结合我国目前在使用者责任制度方面的立法与司法实践,阐述使用者替代责任的基本理论,并分析我国当前使用者责任制度的不足,对完善我国在这方面的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全文具体内容如下:一,对使用者替代责任的基本理论和内涵进行阐述。
首先,笔者对使用者、被使用者及使用者替代责任的概念进行分析与界定;其次,对使用者替代责任的性质进行介绍;最后对法学理论界存在的使用者替代责任的各种相关的理论实行阐述,并且找出其优缺点,最终得出该制度适用的理论基础。
二,构成要件与责任的归责原则。
首先从各国对使用者替代责任的归责原则的不同规定方面展开论述,其次分析我国使用者替代责任在归责原则上的性质,最后分析使用者替代责任在适用过程中的构成要件。
三,责任承担方在替代责任当中涉及的问题。
该部分通过分析内外两方面的责任得出相关结论,其次分析了在追偿权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四,阐述我国目前在使用者责任制度方面的立法概况与以后在此基础上需要进行的一系列完善事宜。
首先是对我国目前适用之使用者替代责任制在立法方面的现状进行概述,着重对我国目前关于使用者替代责任制度尚待完善的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在参考国外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相关完善建议。
关键词:使用者替代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使用者执行职务,追偿权ABSTRACTIncrease in the level of China's economy, accelerating the pr ocess of market fully open in the background, the domestic mar ket is the emergence of a new mode of cooperation, the compan y will own business by other agencies to handle. The new mode of cooperation which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 nt mode, limit, expand the business scope of the company,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pany has some risks, there is a new p roblem -- in agency business of other institutions are likely to d amage the interests of third parties.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the world have to adapt to the use of liability to its market, but bear in the system name and responsible way is different, the UK, USA countries such as the use of "vicarious liability", the countries of continental law system use "employer responsibi lity system", China's Taiwan region, the use of "employment re sponsible person". On the issue of China's provisions are not u niform.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use of people in the co urse of performing their duties infringes upon the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by the use of liability system. In this paper, on t he basis of thinking and summary of the use of liability provisions of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the law, and unifies our c ountry at present in the use of liability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elaborates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use of vicarious liabi lity, and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lack of the responsibility sy stem,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perfecting the system.The thesis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First,describ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the us e of vicarious liability.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defines the conce pt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use of vicarious liability is used, and the use of; secondly, the nature of the use of vicarious liability are introduced; finally, a variety of related theory of vicarious liability existing in legal theory using the described and analyz 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summed up the theor etical basis for the the use of vicarious liability system.Second, discusses the use of the alternative liability imputati on principles,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Firstly discusses the diff erent regulations of imputation principle of vicarious liability of all human aspects, followed by the analysis of China's use of v icarious liability in the imputation principle of the nature, the e lements of the use of vicarious liability.Third, discusses the use of vicarious liability on the related issues of accountabil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wo aspec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ponsibility to draw relevant conclusions, then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aspects of the right of recourse.Fourth, describes the current legislative situation in the use of liability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ed improvement w ork.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introduces China's use of legislation of the vicarious liability system, the use of vicarious liability sy stem should be perfected in our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analy sis. Then carries on the ponder to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on the basis of the foreign judicial practice, puts forward relevant improvement suggestions.KEYWORDS:the use of vicarious liability,principle of liability without fault,for the use of people to perform their duties,the right of recourse目录摘要 (1)ABSTRACT (2)一、使用者替代责任制度概述 (7)(一)使用者替代责任的概念 (7)(二)使用者替代责任的性质 (8)(三)使用者替代责任的理论基础 (8)1.控制和监督理论 (8)2.风险理论 (9)3.“深袋”理论(deep pocket) (10)二、使用者替代责任的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 (11)(一)归责原则 (11)1.各国立法例关于使用者替代责任归责原则的规定 (11)2.我国《侵权责任法》关于使用者替代责任的规定体现的归责原则 (12)(二)使用者替代责任的构成要件 (13)1.使用者与被用人之间存在使用关系 (13)2.被使用者的行为是为使用者执行职务的行为 (14)3.被使用者的行为应承担侵权责任 (17)三、使用者替代责任的承担 (18)(一)外部责任承担 (18)1.世界各国的立法例 (18)2.我国法律规定的外部责任承担模式 (18)(二)内部责任承担 (19)四、我国关于使用者替代责任的立法及完善 (21)(一)我国关于使用者替代责任的立法现状 (21)(二)我国使用者替代责任的完善 (22)1.使用者替代责任在实体法方面的完善 (22)2.使用者替代责任的程序法完善 (24)五、结语 (25)参考文献 (26)致谢 (27)一、使用者替代责任制度概述(一)使用者替代责任的概念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对于被使用者在执行使用者的事务过程中若侵害他人权益应归责于谁的问题上,处理规定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