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5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
- 格式:doc
- 大小:213.50 KB
- 文档页数:6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1.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
下图为西藏自治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西藏西部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特点是()A.随海拔增高而增多B.随河谷延伸为带状分布C.由南向北逐渐递增D.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2.图中甲地年太阳辐射量低于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A.地处河谷,空气密度大B.海拔较低,植被状况好C.季风影响,多阴雨天气D.冰川广布,反射太阳光3.限制西藏地区开发太阳能的条件是()A.海拔高,交通不便B.纬度较低,气候炎热C.边境地区,距市场远D.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2. 读下图,分析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A点位于C点的()A.西南方向B.东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2.C、D两点间的距离约为()A.550千米B.660千米C.1100千米D.277.5千米3.从E点到F点的最短航线是()A.先西北后西南B.先东南后东北C.先西南后西北D.先东北后东南3.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区域面积相比( )A.①>②B.②>③C.①=③D.无法比较2.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海平面均一,③区域距地心比①区域稍长B.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东北方向C.③区域位于北半球、东半球D.②区域到③区域最近航线是先向东北、后向东南4. 青岛(120°E,36°N))的小明同学计划在今年五一期间到乌鲁木齐(88°E,44°N)探亲,下图示意小明打算预定的2020年4月30日车票信息(车票时间均为北京时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从青岛北站出发及到达乌鲁木齐车站时,小明看到两地的太阳方位分别是A.西南方向、东南方向B.西北方向、西南方向C.西南方向、正南方向D.西北方向、正南方向2.Z105列车到达乌鲁木齐车站时,小明马上给在青岛的妈妈打电话报平安,小明和妈妈手表显示的时间是A.9:52、10:00 B.10:00、10:00C.10:00、12:00 D.12:00、12:005. 下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日期钟,该钟短指针固定指向180°经线,长指针指向零时所在经线,且与时间同步摆动。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分政治、历史、地理三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试务必先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无误后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相应位置,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题时,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规范、整洁地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不得折叠、损毁答题卡。
地理部分命题人:赵艳斌审题人:任同斌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共44分)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图1示意我国某大城市2009年城区地价等值线,读图回答1~2题。
1.中心商务区最有可能分布的区域是A.① B.② C.③ D.④2.与其他区域相比,近年来④地地价涨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A.高附加值产业集聚 B.原有基础设施完善C.外来人口迁入 D.逆城市化发展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
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
图3示意L湖及周边地区,读图回答3—4题。
3.正确描述甲、乙两河与L湖相互关系的是A.甲河秋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B.甲河流量变化深受L湖影响C.乙河是L湖重要补给水源D.乙河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4.对L湖东、西两岸芦苇分布差异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主导风向 B.湖水盐度C.沿岸坡度 D.土壤肥力图5示意某大洲局部区域等值线分布,读图回答5一6题。
5.图中虚线表示的是A.≥l0℃积温(℃)B.一月海平面气压(hPa)C.年日照时数(h)D.年降水量(mm)6.影响图中虚线向南凸的主要因素是A.洋流因素 B.地形因素C.纬度位置 D.大气环流2012年12月26日,京广高铁将正式开通运营。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学是人类社会一项极其古老的文化现象与学术活动。
历史学肇基于人类自然的记忆本能。
有记忆而后有历史叙事,有历史叙事而后有作为学术活动的历史学。
历史叙事是历史学与生俱来的基本形态,既是它的形式,也是它的内容。
近代以来之所以出现史学逆境,一个重要缘由就是对历史叙事的过度批判。
剥离叙事性,简洁地将历史学改造成仅是人类获得学问的一种学术探讨活动,不符合历史学的宏大传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学是由叙事派生出来的,叙事正是历史学的基本所在。
一旦剥离了叙事性,历史学也就失去了根基。
传统史学尽管缺少学科反思,但作为其叙事性自然长成的结果,曾经创建出辉煌的学科历史,中国传统史学就供应了这方面的实例。
而近代以来在史学反思中对历史叙事的批判,并没有再造现代史学的辉煌,反而留下了众多的迷惑与失落。
这当然并不意味着对史学的反思本身存在问题,而是表明对史学的反思须要进一步深化,或者须要更换反思逻辑,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叙事性的批判上,而应重新谛视叙事性与科学性对于历史学的不同意义与价值。
虽然在历史叙事中要运用想象与虚构,但它并不同于文学叙事中的想象与虚构,历史叙事者并没有想象与虚构的主观意图,而且对于想象与虚构始终是抱有排斥看法的。
历史叙事还可能因叙述者主体相识的差异而对叙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产生重要影响。
种种因素都会造成所述“历史事实”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并不能推翻历史事实的牢靠性。
在基本领实层面,可以通过史料收集的增加与史实考证的深化而得到修正,并渐趋统一。
而在历史叙事层面,虽然历史学家针对同一事实的叙述,有可能选择不同的事实材料、实行不同的叙述方式,但这绝非历史学应受非议之处,它恰恰反映了历史学作为人类实现自我反思、自我认同的工具所具有的人文性。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所认为的是建构的、想象的。
历史叙事作为历史学与生俱来的基本形态,应成为历史学家自觉捍卫的学科边界。
成都市2015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地理部分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1.地理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5页,共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为某城市土地利用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例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城市用地类型分别是A.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绿化用地、住宅用地B.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绿化用地C.绿化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D.商业用地、绿化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2.如果工业布局合理,则该城市的盛行风向可能是A.东南风、东北风B.东北风、西南风C.西南风、西北风D.西北风、东南风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从此清澈的长江水自流北上直达北京。
图2为河南境内南水北调中线输水线路和铁路交通图,读图回答3~4题。
3.影响图中调水线路走向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交通D.城市4.在图中①城交汇的铁路线是A.陇海线、京沪线B.焦兖日线、京沪线C. 陇海线、京九线D.焦兖日线、京广线图3为亚欧大陆部分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A.乳畜业B.季风水田农业C.游牧业D.商品谷物农业6.图中②地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B.市场C.交通D.劳动力表1为近年来四地地震资料,据表回答7~8题。
A.①地B.②地C. ③地D. ④地8.②地地震发生时,当地的区时为A.25日5时39分B.24日18时21分C.25日20时21分D.24日16时39分图4为30°S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9~10题。
成都外国语学校10—11学年度9月月考地理试卷(命题:胡炜;审题:万东)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本堂考试附有答题卡、答题时,请将第Ⅰ卷的答案规范地填涂在答题卡上;将第Ⅱ卷的答案工整地书写在答题卷。
4、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用2B铅笔规范地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卷上密封线内用钢笔工整地填上自己的班级、姓名和学号。
下图为我国沿某线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F地形区山河相间,水力资源丰富②A地为高原,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泛③E山脉北侧河流属于黄河水系,南侧河流属于长江水系④D山脉处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下列关于B、C两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B地属于暖温带,年降水量一般在800 mm以下②C地属于亚热带,伏旱是威胁该地水稻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③B地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棉花④C地一年两熟至三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冬小麦、油菜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3、4题。
3.有关该区域特征说法错误的是A.河流流量主要随气温变化而变化B.河流M有凌汛现象C.粮食商品率高,人均耕地面积大D.实木家具城R接近原料产地4.N地退耕还沼的主要目的是A.可进一步提供大量粮食B.提供更多的旅游欣赏景观C.为农业生产提供充沛灌溉水源D.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读图“三幅等降水量线图(单位:㎜)”,据图回答5、6题。
5.a图和b图所示地区降水差异大的原因是 ( )①b图所示地区受台风影响②a图所示地区深居内陆③b图所示地区受湿润的夏季风影响④a图所示地区受盛行西风的影响A.①⑦B.②③C.①④ D.③④6.c图所示地区 ( )①降水沿河谷方向递减,说明湿润气流从河流上游吹来②该区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③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小④该区降水量丰富A.①②B.③④C.②④ D.①③下图是我国98°E以东某地气温、降水量与高度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5届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文】水平衡(年降水量减去年蒸发量)反映某地区水分的盈亏。
图1为世界某区域地图。
读图1回答1~3题。
1.以下四地蒸发量最大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影响图中①②两地水平衡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 B.纬度 C.季风 D.洋流3.为发展种植业,以下四个地点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A.①-跨流域调水 B.②-推广滴灌技术C.③-海水淡化 D.④-修建大型水库【知识点】本题考查等值线(降水量线、水平衡线)的判读、南亚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答案解析】1.C 2. A 3. B解析:第1题,根据题目条件“水平衡=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则年蒸发量=年降水量-水平衡。
③地蒸发量=1000-(-1200)=2200,故该地蒸发量最大。
第2题,①地位于西南季风迎风坡,年降水量大,②地位于背风坡,年降水量相对小。
第3题,①地年降水量大,但位于山区(西高止山),不适合跨流域调水;②地位于内陆高原,年降水量相对小、蒸发量大,为节约水资源可推广滴灌技术;③地位于内陆(沙漠区),海水淡化成本太高,利用海水淡化发展不现实;④地位于河口三角洲,水源充足,但洪涝灾害频繁,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水库通常建在河流中上游地区。
【思路点拨】准确解读图中信息(熟悉印度主要地形、海陆位置等)、题目名词释义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中等。
【题文】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叫初霜,翌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叫终霜,霜冻对农作物的影响较大。
下图是邯郸某地理学习小组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
回答4~6题。
4. 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A. 作物品种B.海陆位置C.纬度位置D.地形因素5.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A.昼夜温差小B.夜间多云C.强风 D.大气逆辐射弱6.为了探究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组成员在得到有霜冻的天气预报后给棉花试验田浇湿与喷水。
2018届下学期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3月月考试卷地理绝密★启用前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3月月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李白在诗中曾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巫山山脉的险峻。
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如下图)。
2009年三峡水利枢纽修建完毕;2013年我国铁路史上修建难度最大的山区铁路——宜万铁路全线通车。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巫山一线东西两侧的“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A.无划分指标依据B.所处大流域不同C.气候类型一致D.地形单元一致2.“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划分体现了巫山对两地A. 自然景观分异的影响B. 城市景观差异的影响C. 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D. 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3.进入21世纪,促进“巴蜀之地”和“荆楚大地”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B.技术C.资金D.市场某国的一城市将自行车专用车道纳入交通网,在道路规划中,充分考虑自行车道的设置,在中心城区交通繁忙区域,建设空中自行车道路,为自行车建设立交桥通道。
下图为该城市公共自行车IC卡借车刷卡量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下列关于该城市建设自行车专用通道的原困,不正确的是A. 为保障骑车人的安全B. 缓解交通拥堵C. 促进自行车产业的发展D. 减少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温室气体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城市工作日的公共自行车IC卡借车刷卡量小于非工作日B. 建设空中自行车道路能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道路C. 北京时间21时左右为该城市的下班时间D. 建设专用自行车道路体现了城市交通的高速化6.该城市最可能是A. 伦敦B. 纽约C. 东京D. 悉尼冻雨,俗语称“滴水成冰”。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外国语学校2015届高三地理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读下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公司个人电脑零部件生产厂遍布世界各地的主要原因是()A.为了占领世界各地的市场B.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区位C.充分利用各地的运输条件D.有效利用各地的基础设施2.该公司计算机组装厂与零部件生产厂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有()①邮电通信②商业贸易③交通运输④生产工序上的联系⑤共用基础设施联系⑥地理信息技术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读“中、美两国部分地区略图”,据此回答3~4题。
3.比较甲、乙两区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地形均以平原为主,黑土层深厚B.寒潮是冬季影响两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C.温带落叶阔叶林是两地的主要植被类型D.冰川侵蚀是两地湖泊的主要成因4.比较城市①和城市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城市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是地形和自然资源B.便利的水陆交通是影响两城市工业发展的共同有利因素C.钢铁和畜产品加工是两市的传统工业部门D.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两城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完成5-6题。
5.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5-64岁男性劳动年龄人口比女性劳动年龄人口①增长速度慢②增长速度快③增长总量多④增长总量少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6.导致该市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环境人口容量提高B.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C.城市人口政策变化D.内地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读图“甲、乙两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7、8题。
7. 图中甲、乙两山地的分布,可能是A. 甲山地位于亚洲北部B. 乙山地位于欧洲南部C. 甲山地位于大洋洲东部D. 乙山地位于非洲中部8. 甲、乙两山地的共同点是A. 都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B. 都受季风气候影响C. 南坡热量条件均好于北坡D. 南坡降水量均多于北坡读“我国沿30°N几种地理参数随经度的变化趋势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5届高三8月月考高三2013-09-11 14:50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5届高三8月月考语文第I卷(选择题 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菁华(jīng)落枕(lào)力能扛鼎(gāng)人才济济(jí)B.掾吏(yuàn)纾难(shū)惩前毖后(chãng)缘悭一面(qiān)C.褫夺(chǐ)里弄(nîng)量体裁衣(liáng)呶呶不休(náo)D.辟邪(pì)摒弃(bǐng)敷衍塞责(sâ)热泪盈眶(kuàng)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报负挖墙角妍媸必露悠哉游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B.宣泄股份制惹事生非合盘托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C.搏取势利眼额手称庆迫不急待盛名之下,其实难符D.蝉连绊脚石针砭时弊察颜观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B.“五一”小长假,随着雅西高速公路通车,雅西沿线各主要县(区、市)和景区出现“井喷”现象。
据悉,三天时间,前往西昌市的游客不绝如缕,西昌市迅速跃升为川内最活跃的旅游市场。
C.日本右翼势力对“疆独台独藏独”暗送秋波,企图借助分裂分子,达到反华和对抗中国的目的,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抨击。
D.12月2日,湖南茶业博览会在省展览馆举行。
这次博览会,汇集了君山银针、安化黑茶、古丈毛尖等1万多种名优湘茶,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财富》经济论坛最终选址成都,是因为成都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强大的创新能力、独特的文化气质、丰富的国际会议承办经验以及优良的政务服务。
B.耿帅对文化出版业具有深入的了解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认为,一本畅销书不仅仅是一件经过精雕细琢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更是流通的商品。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院2017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地理试卷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我国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1~2题。
1.图示反映该村()A.位于浙江省沿海地区B.环境优美,迁入人口多C.医疗卫生水平高D.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率高2.该村人口现状可能给当地带来的问题有()①养老服务难以保障②加重就业困难③劳动力短缺④土地养老杯水车薪⑤使环境人口容量降低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④⑤下图示意某城市交通、工业区的分布。
读图,完成下3~4题。
3.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受地形影响B.运输方便C.考虑盛行风向D.接近居住区4.该城市新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在于接近()A.高速公路B.市中心C.运河D.机场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
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水,被称为“北极变暗”现象。
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
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示期间()CO浓度大体成正相关A.逐年减少B.与年平均2CO浓度大体成负相关C.减少速度不断加快D.与年平均26.“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A.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B.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北京时间2016年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
当日远在纽约(西五区)的乔虹同学十分自豪地看完了央视国际频道的发射直播。
结合下图,完成7~8题。
7.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纽约当地时间是()A.7时43分B.12时43分C.2时43分D.21时43分8.与酒泉、太原和西昌比较,我国最大推力火箭选择海南文昌发射,主要考虑的是①发射窗口更优②发射纬度更低③交通条件更优④回收空间更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下图为中亚某区域等高线图,读图回答9~11题。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5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文综地理试题命题人:万东审题人:黄勇斌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读下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公司个人电脑零部件生产厂遍布世界各地的主要原因是()A.为了占领世界各地的市场 B.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区位C.充分利用各地的运输条件 D.有效利用各地的基础设施2.该公司计算机组装厂与零部件生产厂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有()①邮电通信②商业贸易③交通运输④生产工序上的联系⑤共用基础设施联系⑥地理信息技术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1.B2.A【解析】本题考查工业生产。
1.零部件的生产分布到全球各地,以利于在世界范围寻找最优区位,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故选B项。
2.该公司的组装厂和零部件厂分散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故没有地理空间联系,故⑤不符合;两者之间的信息联系,一般通过邮电通信实现,而不可能用到地理信息技术。
故⑥不符合。
选A项。
读“中、美两国部分地区略图”,据此回答3~4题。
(河北省衡水2015届高三第四次点睛大联考地理试题【解析..._])3.比较甲、乙两区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地形均以平原为主,黑土层深厚B.寒潮是冬季影响两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C.温带落叶阔叶林是两地的主要植被类型D.冰川侵蚀是两地湖泊的主要成因4.比较城市①和城市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城市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是地形和自然资源B.便利的水陆交通是影响两城市工业发展的共同有利因素C.钢铁和畜产品加工是两市的传统工业部门D.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两城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完成5-6题。
5.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5-64岁男性劳动年龄人口比女性劳动年龄人口①增长速度慢②增长速度快③增长总量多④增长总量少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6.导致该市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环境人口容量提高B.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C.城市人口政策变化D.内地经济发展速度明显10.B 6.D【解析】:5、题,本题为计算题。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 15-64 岁男性劳动年龄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数 X 第六次人口普查 15-64 岁人口比重 X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 15-64 岁男性性别比。
同样可以计算第六次人口普查中 15-64 岁女性劳动年龄人口,然后比较可知,B 正确。
6、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东南沿海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减少,可能原因是由于内地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内地对劳动力吸引了增加,使得内地向东南沿海迁移的劳动力减少,同时由于该城市产业转移影响,对劳动力需求量可能会下降,导致整体该城市劳动力比重下降,D 正确。
【思路点拨】提高对图表信息解读能力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中等。
读图“甲、乙两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7、8题。
7. 图中甲、乙两山地的分布,可能是A. 甲山地位于亚洲北部B. 乙山地位于欧洲南部C. 甲山地位于大洋洲东部D. 乙山地位于非洲中部8. 甲、乙两山地的共同点是A. 都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B. 都受季风气候影响C. 南坡热量条件均好于北坡D. 南坡降水量均多于北坡读“我国沿30°N几种地理参数随经度的变化趋势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9.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A.①年太阳辐射量②7月均温③地势B.①年降水量②年太阳辐射量③地势C.①地势②7月均温③年太阳辐射量D.①7月均温②年太阳辐射量③地势10.关于图中a、b、c三地描述正确的是()A.a地的气候对农业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复种指数高,瓜果甜度高B.②曲线在b处数值很低的主要原因是云量多,反射强C.c地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D.c、b、a三地分别位于我国一、二、三阶梯上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小题:甲地乙地丙地丁地白昼时间 6小时 9小时 11小时 14小时11.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12.四地所处纬度由北向南按顺序排列是()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13.(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干燥度又称干燥指数,是指潜在蒸发量(指一时段内植物的蒸腾与地面蒸发之和)与降水量之比。
图5为侠西省水系与干燥度分布图。
材料二:陕西省原煤储量和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和5%.图6为2000年至2010年陕西省煤炭转换变化图。
(1)根据图5指出陕西省340 N以北地区地势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4分)(2)根据图5分析陕西省干燥度的空间特征及形成原因。
(8分)(3)结合陕西省的位置,比较该省南部与北部地区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差异。
(8分)(4)陕西将进一步加大煤炭的转换,对此你是否赞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8分)14(四川省凉山州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综试题_启迪慧想...).图7是世界某区域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图,图8是其区域部分简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4分)材料中国与南非经济互补性强。
据国际在线报道,近年来南非和中国双边贸易大幅增长, 2012年中国已成为南非最大贸易伙伴。
中国超过美国、日本、德国和印度,成为南非的最大出口国。
南非对中国出口货物主要是铁矿砂及其精矿、钻石、钢材等,同时,中国也是南非最大的进口国。
南非主要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服装及辅料、高新技术产品、纺织纱线和鞋类等商品。
(1)简述中国与南非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地理意义。
(8分)(2)图8中大陆西侧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其中离岸风对渔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试简述其形成过程。
(8分)(3)根据图示信息描述图8中甲河流R至河口段的水文特征。
(8分)(1)对于中国的意义:获得南非丰富的铁矿石、钻石的资源,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国内企业开拓南非市场。
对南非的意义:可以获得中国的资金技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经济的发展,获得丰富廉价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离岸风吹拂海水离岸而去,下层海水上泛,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水表层,浮游生物增多饵料丰富。
鱼类增多形成渔场。
(3)流量小,无结冰期,落差大,流速快,流量季节变化大。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是根据中国和南非本身的国情来分析。
南非的优势资源丰富,市场大,劳动力资源丰富。
中国优势是资金和技术。
双方刚好可以互利共赢优势互补。
获得南非丰富的铁矿石、钻石的资源,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国内企业开拓南非市场。
对南非的意义:可以获得中国的资金技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经济的发展,获得丰富廉价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本题考查基本知识。
秘鲁渔场的形成(上升流)。
离岸风吹拂海水离岸而去,下层海水上泛,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水表层,浮游生物增多饵料丰富。
鱼类增多形成渔场。
(3)位于中低纬度,无结冰期,气候干燥,流量小,海拔高,地势起伏大,流速快,流量季节变化大。
考点:世界主要地区;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5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文综地理参考答案1~5BABBB 6~10DBCDB 11~12DA13(28分)(1)地势整体上西(北)高东(南)低(2分)。
理由是河流几乎都自西(北)向东(南)流(2分)。
(2)由南向北干燥度愈来愈大(2分)。
原因:受秦岭阻挡,由南向北(受夏季风影响愈来愈小),降水量逐渐减少(2分);愈向北,离冬季风的源地越近(气候的大陆性越强),大风天气越多,蒸发愈强(2分);愈向北,植被覆盖率愈低,蒸发更旺盛(2分)。
(3)北部:位于秦岭以北(1分),旱地农业为主(1分),作物两年三熟(1分),主要粮食作物小麦(谷子),经济作物棉花(1分)南部:位于秦岭以南(1分),水田农业(立体农业)为主(1分),作物一年两熟(1分),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经济作物油菜(1分)(4)赞同。
理由: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占主要地位,市场需求量大;该省是我国的煤炭储量和生产大省,(紧邻京津唐地区,距沪宁杭地区近),能源的区位优势明显;大力发展火电可以缓减煤炭外运压力;围绕发电和炼焦等产业,能够延长产业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并能减少三废的排放量;其最终目的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任意四点8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不赞同。
理由:加大煤炭转换将带动原煤开采量增加,会进一步使当地(生物、土壤、河湖等)生态环境恶化;次生灾害加剧;火力发电和炼焦业需要大量淡水,而当地水资源缺乏;火力发电和炼焦过程中将产生三废,污染环境;尤其是集中炼焦和发电,致使污染物相对集中,对当地危害性更大;加大煤炭的转化,可能抑制其它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
(任意四点8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4(2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