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2006)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在经过近10个月的征求意见后,财政部于5月25日公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阅),自6月12日起施行。
在2006版准则下,政府补助最终都会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即使部分情况下会通过“递延收益”科目过渡)。
本次修订最大的变化是根据政府补助的具体性质,分别计入营业收入、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或者冲减资产账面价值、成本费用。
也就是说,2017版准则要求企业和中介机构对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的具体性质进行判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会计处理方式。
1、计入营业收入2017版准则第五条规定: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资源,如果与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等活动密切相关,且是企业商品或服务的对价或者是对价的组成部分,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等相关会计准则。
这一表述在2006版准则上不曾出现,与去年8月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也有较大差异。
征求意见稿的表述是:企业与政府发生交易所取得的收入,如果该交易与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活动密切相关,且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是企业商品或服务的对价或者是对价的组成部分,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14 号—收入》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征求意见稿仅规定企业与政府系交易双方时,从政府所取得的收入才可以计入营业收入——其实这是句废话,因为企业与政府发生交易时,企业从政府取得的收入已经不再具有无偿性,在2006版准则下就不符合政府补助的定义,本来就该计入营业收入。
对于企业与第三方发生日常经营活动相关的交易而从政府取得的收入,征求意见稿认为应当计入其他收益。
而正式施行的版本中,表达的意思是:企业因与第三方发生日常经营活动相关的交易,而从政府取得的收入,实际上可以认定为政府替第三方支付了部分对价,因此企业应当将从第三方和政府取得的收入合并计算,作为企业的营业收入。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政府希望刺激某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时,比如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上网电价补助、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新能源汽车推广补助等。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财会[2017]15号、财会[2006]3号比较2017年5月25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通知》财会〔2017〕15号,改文件发布的背景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规范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我部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了修订,针对新修订的政府补助,我们做逐条对照:项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财会〔2017〕15号) [2017.05.10 发布]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财会〔2006〕第3号)[2006.02.15 发布]修订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新旧一致第二条本准则中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第二条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去掉了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的描述,但定义一致。
第三条政府补助具有下列特征:(一)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
对于企业收到的来源于其他方的补助,有确凿证据表明政府是补助的实际拨付者,其他方只起到代收代付作用的,该项补助也属于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
(二)无偿性。
即企业取得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不需要向政府交付商品或服务等对价。
新增第三条:不再强调从政府直接取得,明确政府是实际拨付者的代收代付的,也属于来源于政府,明确无偿性无对价。
以便于区分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资源是政府补助、政府资本性投入还是政府购买服务。
第四条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正文:----------------------------------------------------------------------------------------------------------------------------------------------------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财会[2006]3号2006年2月15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第三条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
第四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一)债务豁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2 号——债务重组》。
(二)所得税减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 号——所得税》。
第二章确认和计量第五条政府补助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二)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
第六条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收到或应收的金额计量。
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
第七条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
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第八条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一)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二)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16号会计准则解释: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应用指南解释如下:
1.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其主要
形式包括政府对企业的无偿拨款、税收返还、财政贴息,以及无偿给予非货币性资产等。
政府补助具有下列特征:无偿性、直接取得资产、非收益性。
2.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对象是政府补助,确认和计量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处理,以实际收到或应收的金额计量。
3.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冲减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或确认为递延收益。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确认为递延收益的,
应当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合理、系统的方法分期计入损益。
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当将尚未分配的相关递延收益余额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损益。
4.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分情况按照以下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成本费用或损失的,
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成本费用或损失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或冲减相关成本;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或冲减相关成本。
对于同时包含与资产相关部分和与收益相关部分的政府补助,应当区分不同部分分别进行会计处理;难以区分的,应当整体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经济业务实质,计入其他收益或冲减相关成本费用。
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应当计入营业外收支。
企业应当在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项目之上单独列报“其他收益”项目,计入其他收益的政府补助在该项目中反映。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解释2006颁布时间:2006-07-27 19:25发文单位:财政部为了便于本准则的应用和操作,现就以下问题作出解释:(1)政府补助的特征;(2)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3)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一、政府补助的特征本准则第二条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其中,政府包括各级政府及其机构,国际的类似组织也在其范围之内。
(一)政府补助是无偿的、有条件的政府向企业提供补助属于非互惠交易,具有无偿性的特点。
政府并不因此而享有企业的所有权,企业未来也不需要以提供服务、转让资产等方式偿还。
政府补助通常附有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条件,企业只有符合政府补助政策的规定,才有资格申请政府补助。
符合政策规定不一定都能够取得政府补助;不符合政策规定、不具备申请政府补助资格的,不能取得政府补助。
二是使用条件,企业已获批准取得政府补助的,应当按照政府相关文件等规定的用途使用政府补助。
(二)政府资本性投入不属于政府补助政府以投资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享有企业相应的所有权,企业有义务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政府与企业之间是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属于互惠交易。
财政拨入的投资补助等专项拨款中,相关政策明确规定作为“资本公积”处理的部分,也属于资本投入的性质。
政府的资本性投入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均不属于政府补助的范畴。
二、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政府补助表现为政府向企业转移资产,包括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通常为货币性资产,但也存在非货币性资产的情况。
(一)财政拨款。
财政拨款是政府无偿拨付企业的资金,通常在拨款时就明确了用途。
例如,政府拨给企业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或进行技术改造工程的专项资金,政府鼓励企业安置职工就业而给予的奖励款项,政府拨付企业的粮食定额补贴,政府拨付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研发拨款等。
(二)财政贴息。
财政贴息是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
纳税Taxpaying财会研究“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修订前后准则变化及信息披露影响探析戚长兰(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73)摘要:2006年的政府补助准则施行以来,落实该准则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也随着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逐步显现暴露出来。
2017年5月25日,财政部发出通知印发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并确定自6月12日起施行,旨在进一步规范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列报。
本文就修订前后准则在政府补助界定、会计科目、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变化做深刻解读和探析。
关键词:会计准则;政府补助;财务报表;信息披露一、准则修订的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能源行业企业和新三板上市公司受政府补助的影响深远,按照旧准则及其应用指南规定,只能将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高额的政府补助让这些企业带上了“靠政府吃饭“的帽子。
政府补助准则在执行中显现出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需明确区分收入与政府补助政府补助并非企业从政府获得经济资源的唯一途径。
政府从企业购买服务或者对企业进行资本性投入也时常发生。
在一些情况中,政府补助也会和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密切相关。
有一些行为名义上是政府补助(家电下乡补贴、新能源汽车补贴等),实际上是应当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将其作为收入进行会计处理,因为它们已经构成了企业产品对价的组成部分。
(二)会计科目使用的问题与政府补助相关的会计科目,在2006年的政府补助准则及应用指南规定中仅有递延收益和营业外收入,影响的是非经常性损益和利得。
但在实务中,当政府补助资金与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时,计入营业外收入并不适用实务操作需求。
(三)关于财政贴息的会计处理财政贴息在原会计准则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会计处理方法,可操作性不强,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实务界迫切希望财政部明确我国政府补助准则中财政贴息的处理原则。
2017年5月,在持续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同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财政部印发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以下简称修订准则)。
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通知------------------------------------------------财会〔2017〕15号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有关中央管理企业: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规范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我部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了修订,现予印发,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
附件:《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财政部2017年5月10日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中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第三条政府补助具有下列特征:(一)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
对于企业收到的来源于其他方的补助,有确凿证据表明政府是补助的实际拨付者,其他方只起到代收代付作用的,该项补助也属于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
(二)无偿性。
即企业取得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不需要向政府交付商品或服务等对价。
第四条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
第五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一)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资源,如果与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等活动密切相关,且是企业商品或服务的对价或者是对价的组成部分,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等相关会计准则。
(二)所得税减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 号——所得税》。
政府以投资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享有相应的所有者权益,不适用本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修订)》解读一、修订背景2006年的政府补助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施行至今已过十年时间之久,随着经济业务日益复杂,政府补助准则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补助和收入需明确区分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资源并不一定都是政府补助,还有可能是政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和政府购买服务。
例如,新能源汽车价格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名义上是政府补贴,实际上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密切相关且构成了企业商品或服务对价的组成部分,应当作为收入进行会计处理。
实务界希望在政府补助准则中明确规定政府补助和收入的区分原则。
2.关于会计科目的使用问题2006年的政府补助准则及应用指南规定,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
但在实务中,部分补助资金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密切相关,不宜计入营业外收入。
实务界建议修改现行应用指南中不适用实务操作需求的规定。
3.关于财政贴息的会计处理实务界对《国际会计准则第20号——政府补助的会计和政府援助的披露》中关于财政贴息会计处理持有不同观点,希望在我国政府补助准则中明确财政贴息的处理原则。
为切实解决我国企业相关会计实务问题,进一步规范我国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结合我国实际,同时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于2017年5月印发修订《第16号——政府补助》(以下简称修订准则)。
二、定义和范围修订准则第二条给出了政府补助的定义。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此定义与2006年政府补助准则中的定义相比没有变化。
修订准则第五条明确了不适用政府补助准则的情况,即,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资源,如果与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等活动密切相关,且是企业商品或服务的对价或者是对价的组成部分,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等相关会计准则;所得税减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
三、条款与结构修订准则由总则、确认和计量、列报、衔接规定及附则五章,共二十条内容组成。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会计处理探析摘要: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以下简称新准则)对我国政府补助各类会计事项作了规范。
本文详细分析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
同时指出了新准则在会计处理方面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会计准则;政府补助;会计处理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中,列示政府补助的“补贴收入”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项目。
长期以来,由于“补贴收入”这个科目没有明确的定义,会计处理非常随意,并且,由于有地方政府红头文件的支持,上市公司便将其视为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致使公司净利润受到很大影响。
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政府补助问题十分敏感。
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填补了我国企业对政府补助会计规范方面的空白。
目前,我国政府补助所涉经济事项主要包括财政拨款、财政贴息和税收返还等。
处理此类业务,通常可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但是,新准则有些会计处理方面的细节还存在考虑不周全的地方,需要进一步补充和改进。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
例如,政府拨付给企业用于购买无形资产的财政拨款、政府对承贷企业用于建造固定资产的贷款利息给予的财政贴息等。
这类补助通常以银行转账的方式拨付,企业应当在收到款项时按照实际金额确认和计量。
新准则规定,企业收到的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全部确认为收到当期的收益,而是应当首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其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营业外收入)。
如果该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处置(包括出售、转让、报废或毁损等),应当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处置当期的收益(营业外收入)。
笔者认为,这里的资产,应当区分为折旧资产和非折旧资产对于折旧资产,遵循收入与费用的因果配比以及时间配比原则,先前确认的递延收益应该从资产开始计提折旧的当月起,而不是从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2006)
财会[2006]3号
颁布时间:2006-02-15 22:44发文单位:财政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第三条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
第四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债务豁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二)所得税减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第二章确认和计量
第五条政府补助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一)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
(二)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
第六条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收到或应收的金额计量。
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
第七条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
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第八条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二)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第九条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冲减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二)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章披露
第十条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政府补助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政府补助的种类及金额。
(二)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
(三)本期返还的政府补助金额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