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摄食含氧化鱼油的饲料后其病理学的变化_叶仕根
- 格式:pdf
- 大小:998.49 KB
- 文档页数:6
油脂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及其氧化危害刘世胜油脂作为仅次于蛋白质的第二大营养物质,是水产动物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和组成部分,也是水产饲料中的重要的能量来源。
然而在饲料生产加工和贮存过程中,油脂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氧化反应,摄食氧化酸败的油脂将对水产动物的肌体造成严重损伤,降低养殖效益。
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油脂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并分析氧化酸败油脂对水产动物的危害。
1水产饲料中油脂的种类当前,水产配合饲料中常见的提供油脂的原料包括:①植物油:豆油、菜油、米糠油、棕榈油、大豆磷脂等;②动物油:鱼油、猪油、牛油、鸡鸭油等;③油脂含量高的油料作物、籽实及其他饲料原料,如大豆、膨化大豆、菜籽、米糠、DDGS、蚕蛹、肉粉等。
2油脂的营养作用2.1提供能量,节约蛋白质鱼类对糖类利用效率极低,但对油脂的利用能力较高。
饲料中添加适量油脂,能够减少蛋白质消耗,提高蛋白质沉积率,从而起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营养充足时,脂肪会在皮下组织和内脏等器官处大量蓄积,用于机体活动时能量的供给,保障鱼类顺利越冬。
2.2提供鱼类生长所必需的脂肪酸、磷脂和胆固醇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决定了油脂的种类差异,多数淡水鱼类能以C18不饱和脂肪酸为底物合成HUFAs(高不饱和脂肪酸),只需补充适量C18不饱和脂肪酸即可;而海水鱼类所必需的HUFAs需依赖外源补给才能满足生理需求。
磷脂和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同时对水产动物尤其是虾蟹类动物的成活和正常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
2.3其他添加适量的油脂可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动物采食量。
加工过程中,油脂的加入不仅可以增加颗粒黏合度,使得颗粒表面光泽,还能提高颗粒饲料的生产效率,减少饲料机械的磨损,同时改善养殖环境,延缓水质恶化,提高养殖动物的健康水平。
3鱼类对饲料油脂的需求量鱼类对饲料油脂的需求量不仅与日粮中蛋白质和糖类含量有关,还受到鱼的种类、生长阶段、食性以及油脂源种类、养殖环境等因素影响。
我国也颁布了相关的标准(见表1),确保了配合饲料的油脂含量符合鱼类需求。
鱼类饲料油脂氧化酸败分析及对饲料质量影响探讨
刘伟;陈海燕;等
【期刊名称】《水产学杂志》
【年(卷),期】1996(009)001
【摘要】本文对四种油脂(大豆油脚、鱼油、新鲜豆油和熟豆油)和五种鱼用颗粒饲料(市售)进行了过氧化值和硫代巴妥酸(TBA)值的分析测定;并测得大豆油脚贮藏前后(10天)氧化酸败值的变化。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刘伟;陈海燕;等
【作者单位】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哈尔滨150070;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哈尔滨15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3.7
【相关文献】
1.火棘果多糖抗油脂氧化酸败分析 [J], 王晓静;陈莉华;向明芳
2.贮藏条件对冷榨精炼核桃油脂氧化酸败的影响 [J], 杨媛媛;王锐;张有林
3.不同铜源对存储期间大豆油脂氧化酸败的影响 [J], 朱晓萍;庄智威;刘孝春;李克标;尚秀国
4.不同形式微量元素组合对油脂氧化酸败的影响 [J], 王湧;张钦强;李雪文;吴觉文
5.包装对松仁油脂氧化酸败抑制的研究 [J], 董文丽;李德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饲料油脂氧化及其对动物的影响油脂作为重要的能量物质在饲料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在饲料储存过程中,尤其在高温' 富含金属微量元素环境下,极易氧化产生多种初级和次级氧化产物。
当其被动物摄食后,影响正常生理生化功能、生长和繁育,给养殖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因此油脂氧化机理、氧化饲料所造成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的变化、以及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对饲料业和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
1油脂氧化机理油脂的氧化主要分为酶促氧化、光氧化和自动氧化,产生的氢过氧化物经过裂解' 聚合等一系列复杂的反应生成影响产品品质的有害物质,氧气、光照、金属离子等是促使油脂氧化的主要因素。
1.1 酶促氧化(Enzymat i c ox i dat i on)油脂的酶促氧化是由脂氧酶参加的氧化反应。
不少植物中含有脂氧酶,脂氧酶是一种单一的多肽链蛋白,它有几种不同的催化特性,其中一种脂氧酶可催化甘三酯的氧化,而另一种只能催化脂肪酸的氧化。
在脂氧酶中的活性中心含有一个铁原子,能有选择性地催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反应冋。
1.2 光氧化(photosensi tized ox i dation)在光氧化反应中,油脂中光敏剂如叶绿素、口卜卩林等接受紫外光变为激化态光敏剂,使基态氧02生成激发态氧02,激发态氧02直接与基态的含烯物的双键作用,生成氢过氧化物'-%由于激发态氧02能量高,反应活性大,所以光氧化反应速度比自动氧化快1500倍。
1.3自动氧化(autoxidation)油脂自动氧化是活化的含烯物被过渡金属等催化剂催化生成含烯游离基,含烯物的游离基与基态氧伍发生的游离基反应 %该反应分为3个阶段:引发一增殖一终止(表1所示)。
表1油脂自动氧化过程2油脂氧化产物油脂氧化产物多而复杂,可达220多种,其中主要是氢过氧化物等级产物和由初级产物分解、聚合出来的次级产物,次级产物含量甚至高达46.7% ",o氧化最终形成小分子挥发性物质,如醛、酮、酸' 醇等刺激性气味,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可进一步发生聚合反应,生成二聚体或多聚物。
目录1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材料与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实验饲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实验过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样品采集和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实验结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鱼体生化组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错误!未定义书签。
3.3肝脏丙二醛(MDA)含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讨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氧化三甲胺对鱼类的生长和鱼体营养成分影响的研究进展摘要:氧化三甲胺(TMAO)是动物体内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同时也是一种饲料添加剂,具有许多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
本文旨在对TMAO对鱼类的生长和鱼体营养成分的作用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氧化三甲胺;生长;营养成分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是一种新型水产动物诱食剂,分子式为(CH3)3 NO,其化学结构与甲基供体胆碱、甜菜碱和S-腺苷甲硫氨酸等相似。
TMAO广泛分布于海产硬骨鱼类的肌肉中,具有一种特殊的鲜味。
在淡水鱼如罗氏鱼和尼罗河鲈(取自维多利亚湖)却有相对较高水平的TMAO。
TMAO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在稳定蛋白质结构、渗透调节、抗离子不稳定性、抗水压和理化因素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因此,它对鱼类的生长和鱼体营养成分也有一定的作用效果。
1 氧化三甲胺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氧化三甲胺是一种蛋白质稳定剂和有机渗透剂,在生物体处于细胞蛋白质变性的应急状态下,TMAO可以发挥分子伴侣作用,使蛋白质肽链再折叠,维持生物体细胞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心肌细胞同骨胳肌一样对离子浓度变化敏感,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心肌细胞收缩蛋白的结构不稳定,而蛋白稳定剂TMAO正好能完量消除这种离子对Fmax对影响,从而保护细胞。
2 氧化三甲胺在鱼体内的分布及来源TMAO广泛分布于海产硬骨鱼类的肌肉中(表1),但在体内的分布并不均匀。
它在鳍肌肉、肌节的头部和尾部含量特别高。
在黑肉色的鱼中,红肌中TMAO含量比白肌中高;而在白肉色鱼中情况却相反(Yamagata等,1988)表1大量的因素会影响鱼体肌肉中TMAO的含量,如年龄、日粮、盐度、季节和鱼的种类。
一般来说,TMAO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盐度的提高而提高,海水鱼比淡水鱼含量丰富(Aren,1988)。
研究发现,对于海洋动物,深海中的动物和深潜水动物体内的含量要比浅海动物体内的含量多,而且动物在水中栖息的深度越深,潜水越深,体内组织中的氧化三甲胺含量越高。
饲料油脂氧化对养殖鱼类生长及健康的危害陈拥军;林仕梅;罗莉;李云【期刊名称】《水生生物学报》【年(卷),期】2016(040)003【摘要】水产养殖成功与否,除取决于遗传、环境及养殖管理外,还与水产饲料的质量(营养素含量、营养素平衡和原料品质)息息相关.与畜禽饲料相比,水产饲料的一大典型特征为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在饲料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饲料中的PUFAs极易发生自由基链式反应,产生一系列有害的氧化产物.摄食氧化油脂后,养殖鱼类的摄食、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骨骼发育、肌肉品质和体表色素沉积等均会遭受不利影响,鱼类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态面临严峻威胁.文章总结了饲料油脂氧化对养殖鱼类生长性能及健康状态的危害,概述了油脂氧化产物的产生过程,剖析了脂肪氧化产物对动物组织细胞的危害机理,指出了现有研究所忽略的问题,并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总页数】10页(P624-633)【作者】陈拥军;林仕梅;罗莉;李云【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3【相关文献】1.猪饲料中滥加生长剂危害人体健康 [J], 刘景利;万利群;庄丽红2.有机肥对大棚蔬菜与饲料作物生长的作用及危害 [J], 魏春生3.浅谈高铜饲料对仔猪生长的危害 [J], 周宏生;杨流线;闫生远;古海山;杨再旭;和平4.饲料霉菌毒素对生猪健康的危害及应对策略 [J], 陈欠林;冯挺财;晏文波;李海根5.疏浚泥浆排放对渔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Ⅰ对养殖鱼类生长、饲料转化率和池塘鱼产量的影响 [J], 陈立侨;赵云龙;李祥;张洁;彭欣夏;王东方;徐一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鱼油对鲤生长及脂质代谢的影响Ξ周继术,吉 红ΞΞ,王建华,王立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 要: 为进一步探讨鱼油对鲤生长、脂质代谢的影响,进行了鱼油饲养及高不饱和脂肪酸(High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 ,HU FA )灌喂2个试验。
结果显示:限饲条件下,鲤能较好利用鱼油用于生长,且鱼油促生长作用有优于豆油的趋势;鱼油可抑制鲤的肝胰脏脂质合成及外源脂质进入肝胰脏,影响脂质在组织间的分配。
这些作用与其富含的HU FA 有关。
关键词: 鱼油;高不饱和脂肪酸(HU FA );鲤;生长;脂质代谢中图法分类号: S963.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5174(2008)022275206 不同油脂由于其脂肪酸组成的不同对动物的生命活动有不同的影响。
研究证明,不饱和脂肪酸在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学调控功能[125]。
鱼油和豆油是2种常用饲料油脂,虽均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但鱼油多含有n 23尤其是二十碳五烯酸(Eicos 2apentaenoic acid ,EPA )、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 2aenoic acid ,DHA )两类高不饱和脂肪酸(Highly unsat 2urated fatty acid ,HU FA ),豆油则缺乏这两类脂肪酸[627]。
尽管不同油脂对水产动物的作用已有较多研究[8212],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油脂对养殖对象生长、生物学性状及体成分的影响等方面,而富含HU FA 的鱼油对水产动物脂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仅见于海水鱼类黑鲷[123],同时以HU FA 为非必需脂肪酸的淡水鱼类与HU FA 间关系的研究主要见于草鱼[4],而鲤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
为了进一步研究鱼油对鱼类的作用及其机理,同时也为了探讨鱼油所特有的HUFA 对淡水鱼类生命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以鲤为试验材料,通过鱼油饲喂和HUFA 灌喂两组试验,研究了鱼油对鲤生长、脂质代谢的影响,同时重点研究了鲤肝胰脏脂质代谢,以期为鱼油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鲤乃至淡水鱼类脂质营养研究及鲤脂肪肝的防治提供相关资料。
第21卷第1期大连水产学院学报Vol121No11 2006年3月J OURNAL OF DALI A N FI SHER I E S UN I V ERSI TY M ar12006文章编号:1000-9957(2006)01-0001-06鲤摄食含氧化鱼油的饲料后其病理学的变化叶仕根1、2,汪开毓2,何显荣3(1.大连水产学院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2.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四川雅安625014;3.成都三友渔药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110)摘要:用含质量分数为10%的氧化鱼油半精制饲料饲喂鲤Cypr i nus carp io,并对鲤摄食氧化鱼油后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
试验组饲料中氧化鱼油过氧化物值(POV)分别为6915、14513和26316mEq O2/kg,对照组饲料的POV为316mEq O2/kg。
经过112d试验,各组鱼的发病率分别为1617%、4010%和7617%,死亡率分别为1010%、2313%和4010%;对照组鱼未发病。
试验鱼生长不良,出现特征性的瘦背症及渗出性素质样病变。
解剖可见:肝胰腺、肾脏肿大,颜色变淡,肌肉水肿,红肌褪色;肝胰腺后期呈墨绿色,上有针尖到米粒大的灰白色坏死灶;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肝细胞变性及溶解性和凝固性坏死;胰腺腺泡萎缩,腺细胞坏死;肌纤维萎缩、变性、坏死。
电镜下,可见各组织细胞线粒体肿胀、扩张,嵴断裂溶解,结构破坏;心肌细胞膜肿胀、扩张,间隙增宽,闰盘变浅甚至消失;肾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增多,微绒毛脱落;骨骼肌纤维萎缩。
关键词:氧化鱼油;鲤;病理学中图分类号:S941179文献标识码:A鱼油是常用的饲料原料。
鱼油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调节新陈代谢和增强体质的特殊生理作用,能显著促进鱼类生长。
然而,由于鱼油中的脂肪酸具有高度不饱和性,发生氧化变质后易对鱼类及其他动物造成危害[1]。
据报道,鱼类摄食含氧化鱼油的饲料后,其生长受阻,病鱼出现体瘦、贫血等症状[2~9],但目前尚未见系统的病理学报道。
为此,作者用含氧化鱼油的饲料饲喂鲤Cyp-rinus car p io,系统地研究了鲤摄食含氧化鱼油的饲料后其病理学的变化情况,旨在为生产上防止饲料油脂氧化对水产动物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1材料11111试验鱼试验用鲤240尾,取自四川雅安市鱼种站,体重为(60?5)g,体长为(12?1) c m,暂养7d后用于试验。
11112试验饲料试验用饲料参照鱼类半精制典型试验配方及鲤的营养标准配制[10],饲料配方组成如下:酪蛋白32%(质量分数,下同);明胶8%;糊精25%;纤维素18%;海鱼油10%;羧甲基纤维素2%;复合无机盐4%;复合维生素1%。
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为36%,消化能为1314kJ/g。
将新鲜鱼油置于室外曝晒,然后用碘量法[11、12]测定其过氧化物值(POV)。
分别将POV为6915、14513和26316mEq O2/kg的氧化鱼油以质量分数为10%的用量添加到饲料中,制成3种试验饲料(分别记为A、B、C组)。
对照组饲料添加鱼油的POV为316mEq O2/kg,并加入质量分数为012%的2,6-二叔丁基对甲酚,以防止鱼油进一步氧化。
112方法11211饲养管理试验分为4组进行,每组设2个平行,分别投喂上述4种饲料。
试验用水族箱容收稿日期:2004-09-30作者简介:叶仕根(1976-),男,硕士,讲师。
E-m ai:l yedlsy@d lf u1edu1cn通讯作者:汪开毓,男,教授。
E-ma i:l kyw ang@ sicau1edu1cn积为200L,每箱放入鲤30尾,连续24h充气。
水源为经曝气的自来水,pH为618~712,水温为25 ~28e,溶氧为8~12m g/L,其它指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试验中,1个平行组作为试验观察和统计;另1个平行组为解剖检查用(分别在第28、56、84、112d取样4尾剖检),试验期为112d。
11212临诊症状及病理学观察试验期间仔细观察试验鱼的表现,并定期对剖检鱼和死亡鱼进行系统解剖,取皮肤、肌肉、眼、鳃、心、肝、脾、肠、肾、头肾、性腺和脑等组织,用Bou i n氏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用H1E染色观察。
11213超微结构观察试验结束时取各组鱼的心、肝、肾,用体积分数为215%的戊二醛固定、乙醇脱水、环氧树脂包埋,超薄切片,用醋酸铀及柠檬酸铅染色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
2结果211试验组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经112d试验,A、B、C组鱼的发病率分别为1617%、4010%和7617%,死亡率分别为1010%、2313%和4010%,对照组鱼未出现发病和死亡(表1)。
表1摄食含氧化鱼油的饲料后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n=30)Tab11M orbid ity and morta lity of Co mm on carp fed the d iets con tai n ing fish oil oxidized试验时间ti m e/d发病率m orb i d i ty/%A组B组C组对照组死亡率m ort ali ty/%A组B组C组对照组280000000056031313130000084101016172313006161010011216174010761701010231340100注:1)鱼体出现瘦背、竖鳞或突眼等症状的一种或几种者视为发病;2)表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均为累积发病率和死亡率;3)A、B、C组饲料中添加氧化鱼油的过氧化物值(POV)分别为6915、14513和26316mEq O2/kg,对照组为316mE q O2/kg。
212临诊症状与病理解剖鲤摄食含氧化鱼油的饲料后,食欲减退,鱼体消瘦。
鱼的全身各组织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骨骼肌和消化系统的变化最明显,且鱼油的POV越高,鱼的病变越明显。
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部分鱼背部变薄变窄,由正常时略外突的圆弧状变为向下向内凹陷,严重时鱼的整个背部形成刀刃样,厚度仅为正常鱼的1/3~1/2,呈现典型的瘦背症状,有的眼球突出(图1-a)。
部分鱼有竖鳞现象,并伴有突眼、腹部膨大的症状(竖鳞症状病鱼未检出病原菌及寄生虫)。
竖鳞最早发生于胸鳍附近,经3~5d发展为全身性的竖鳞。
病鱼全身浮肿,鳞片易脱落,鳞囊内含有大量淡黄色的清亮液体,遇刺激(如捕捞或换水)后,常在几小时到1d内死亡。
试验鱼全身骨骼肌水肿,切面湿润呈淡黄色;体侧红肌褪色,与周围白肌界限不明显。
解剖后可见:肝胰腺肿大,色淡,胆囊附近呈绿色,严重时整个肝胰腺呈绿色,上有针尖到米粒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肠扩张,肠壁菲薄,粘液增多;性腺发育不良,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心脏轻度扩张,肾、头肾显著充血肿大,颜色加深;腹部膨大病例腹腔内有淡黄色清亮的腹水。
213显微组织病理试验鱼的各组织在第56d前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
C组鱼各组织及B组鱼肌肉组织在第56d后出现较明显的病理变化,A、B组鱼(除肌肉组织外)在第84d后出现相似的变化。
皮肤表皮疏松、水肿,粘液细胞增生,真皮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皮下层轻度水肿、增厚。
肌肉B、C组鱼在第56d后出现肌肉炎性水肿,肌纤维显著肿胀变粗,间隙增宽,肌浆凝固呈无结构的均质红染状,并可发生断裂,形成不规则的肌浆团块(图1-b)。
肌纤维的横纹模糊或消失,有的肌纤维发生断裂,且呈团块状或竹节状;有的进而破碎或溶解,胞核固缩、碎裂;部分肌纤维坏死、溶解,肌膜残留相互连接在一起呈海绵状结构。
残存下来的肌纤维严重萎缩变细,分散于增2大连水产学院学报第21卷生的结缔组织和炎性细胞之间。
第84d 后,肌纤维进一步坏死、溶解,严重时肌纤维成片消失,被增生的结缔组织所取代(图1-c)。
坏死灶内出现大量的吞噬细胞,吞噬坏死肌浆。
肌间结缔组织也溶解、断裂。
A 组鱼在第84~112d 出现上述变化,但程度较轻微。
眼 虹膜增生,视网膜肿胀,脉络膜血管充血。
眼肌纤维肿胀断裂,间隙增宽,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图1-d)。
鳃 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增生的上皮细胞与浸润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一起填满整个鳃小片间隙,使鳃丝呈板状结构(图1-e)。
心 心外膜上皮细胞肿胀,血管扩张、充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被膜增厚。
心肌水肿、变性及坏死,与骨骼肌的变化相似(图1-f)。
肝脏 肝细胞变性,相互离散,坏死,随后被溶解吸收,形成溶解性坏死灶,肝小叶结构被破坏。
有的区域肝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并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浸润,形成炎性反应带(图1-g 、h)。
胰腺 氧化鱼油对鲤胰腺的损伤十分严重,其病变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自第56d 起C 组鱼的腺细胞肿胀,随后坏死、裂解,腺细胞间出现酶原颗粒。
坏死的腺细胞进而溶解、消失,形成多个溶解性坏死灶,严重时整个胰腺坏死或成片消失。
胰岛细胞肿胀、变性,甚至坏死消失(图1-i 、j)。
脾 脾窦扩张,充血、出血;间质血管壁水肿增厚、变性,有的甚至坏死、发生溶解。
网状内皮细胞肿胀、增生,间质结缔组织增生。
黑素巨噬细胞增多,巨噬细胞内有大量变性的红细胞、含铁血黄素或其它色素。
肾 被膜上皮细胞显著增生,血管扩张,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使被膜变厚。
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发生空泡变性,严重时空泡破裂,残存的细胞膜相互连接,使肾小管上皮组织形成多孔的海绵状结构(图1-k)。
肾小球肿大,肾间拟淋巴组织血管扩张、充血,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
头肾 被膜疏松,水肿、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轻度出血,拟淋巴组织相对减少。
血管周围的肾上腺嗜铬细胞(髓质)和肾间组织(皮质)细胞肿胀,发生空泡变性(图1-l)。
性腺 卵巢组织水肿,卵泡间隙增宽。
精巢组织水肿,精子细胞和精原细胞显著减少,使精小叶呈空泡状(图1-m )。
肠 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进入肠腔,且与炎性分泌物充满整个肠腔。
脑 脑膜疏松,水肿、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并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白质基质疏松,水肿,神经细胞肿胀,体积增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214 超微组织病理心脏 心肌细胞膜肿胀扩张,膜间隙增宽,不规则。
线粒体肿胀,体积增大,嵴断裂,消失,整个线粒体呈髓鞘样外观。
心肌纤维萎缩,纤维间隙增大,形成坏死性收缩带。
肌浆网广泛扩张,闰盘变浅,模糊不清(图1-n)。
肝脏 肝细胞核染色质稀薄,电子密度降低。
胞浆滑面内质网大量增殖,线粒体肿胀扩张,体积增大变圆,嵴断裂,崩解消失,线粒体内出现糖原颗粒样包含物(图1-o)。
肾脏 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水泡变性,胞浆内分布大小不等的空泡;线粒体肿胀,体积增大,嵴模糊不清。
肾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增多,微绒毛呈气球状脱落到管腔中,有的区域有少量微绒毛残存(图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