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
- 格式:docx
- 大小:240.76 KB
- 文档页数:11
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让老外吐血的同义词据说一个学中文的外国人看到“wife”(妻子)和“I”(我)的同义词表后,吐血而亡。
wife:配偶、妻子、老婆、夫人、太太、爱人、内人、媳妇、那口子、拙荆、贤内助、老伴、孩子他妈、孩子他娘、婆娘、糟糠、宝贝、小甜甜、蜜糖、贱内、达令、女人、主妇、女主人、财政部长、浑人、娘子、大姐、家属、屋里的、另一半、女当家的、发妻、浑家、堂客、山妻、婆姨……I:俺、俺们、本人、鄙人、敝人、不肖、不才、老子、某、仆、乃公、人家、我等、我、我们、我辈、我曹、吾、吾侪、小生、小人、小子、小可、小的、余、予、在下、洒家、咱、朕、寡人、孤、奴才、臣……本节内容对应的考点是“正确使用词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以下要点:一、理解词义是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二、根据语境推敲词语的语境意义。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命题主要采用选择题形式,所选词语为生活中常用且易错的近义词,特别是有相同语素的近义词或音同、音近而词义有细微差别的近义词。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
其实生活很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 .与众不同 机敏 焦躁B .与众不同 敏锐 浮躁C .标新立异 机敏 浮躁D .标新立异 敏锐 焦躁【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实词的辨析。
“与众不同”的意思是“跟大家不一样”。
“标新立异”的意思是“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前者重在表示“不同”,重在客观存在;后者重在标榜“新”和“异”,重在主观行为,此处宜用前者。
“机敏”的意思是“机警灵敏”,多用于形容人的反应能力。
“敏锐”的意思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多用于形容人的思想、感觉、目光、洞察力等,此处强调“感觉敏锐”,应选用后者。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教学设计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教学目标:1、了解同义近义词的“同”与“不同”。
2、掌握辨析同义近义词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辨析近义词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回顾旧知。
1、概念解释。
(1)词:是构成词汇的最主要的成分,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2)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汉语的词汇是指汉语里全部词和所有相当于词的用法的固定结构(熟语)的总和。
(3)词义:是词所表示的意义,是词的内容。
(4)义项:是词义的单位。
可分为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2、比喻和比喻义有何不同?明确:比喻义已成为词的一个稳定的义项,在词典可以查到;而比喻则是临时的修辞手段,词典里没有这个义项。
3、词义的演变有哪些种类?明确:词义的演变包括“词义深化”“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现象。
4、一个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是在具体的语句中和词的搭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
请指出下列各项中的“粗”跟“他的胳膊比你的粗”中的“粗”意思相同的一项。
A、别拿他当粗人。
B、我要克服粗心的毛病。
C、这个手工太粗了。
D、这棵树长得很粗。
明确:多义词的几个意义的地位并不是并列的。
其中必然有一个意义是基本的、常用的;其他的意义一般是由这个意义发展转化而来的,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他意义只有、也只能是单一的。
据此,我们可以采用“求源辨异对号入座”的方法。
先对某一个词的基本义及有哪些转义进行考察了解,然后分辨其转义之间的区别,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语句对号入座。
比如上例中“粗”的基本义与“细”相对,而“粗鲁”“疏忽”“粗糙”则是发展转化而来的。
我们只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将其以上四个句子一一对号入座,答案便出来了——D。
5、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秣马厉兵短兵相接兵不血刃B、强弩之末强人所难强本节用C、素昧平生尸位素餐素不相识D、穷形尽相山穷水尽穷兵黩武明确:答案是B。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学习目标】1.了解同义词的特点及其作用。
2.把握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正确辨析同义词和正确使用同义词。
【学习重难点】能辨析同义词和恰当使用同义词。
【学法指导】讨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同义词辨析的三个方面1.一是同义词在词义方面的差别(1)词义的轻重不同。
有的词义较轻,有的词义较重。
如“批判”和“批评”,“批判”就重得多。
(2)词义的褒贬不同。
含有赞许的意思的词,叫做褒义词;含有贬斥的意思的词,叫做贬义词;还有一种无所谓褒贬的词叫做中性词。
如“成果”为褒义词、“结果”为中性词、“后果”为贬义词。
(3)词义的具体和概括不同。
有的词义是具体的,如“人民”;有的是概括的,如“工人”。
2.二是同义词在运用方面的差别(1)语法作用的不同。
如“消亡、消失”与“消除、消灭”是一组同义词,“消亡”和“消失”是自动词,后边不能带宾语,而“消除”和“消灭”是他动词,后边可以带宾语。
又如“分别”和“差别”都是名词,但是“分别”还另有动词的用法,“差别”就没有。
(2)搭配范围不同。
如“实行”和“执行”是同义词,“实行”常常同“计划”“办法”“主张”“主义”相搭配;“执行”常同“命令”“决议””方针”“政策”“任务”相搭配;“关心”与“关怀”是同义词,“关心”适用的范围比较广,对人、对事物,不管上下、大小,一般都能用。
“关怀”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它的对象多半是人或者是与人有关的一切,如人的成长、利益、思想、工作等。
组织、领导对群众或者长辈对晚辈用“关怀”,个人对领袖或者后辈对前辈,一般不能用“关怀”,可以用“关心”。
3.三是同义词在文体色彩方面的差别(1)书面词与口语词。
“诞辰”和“生日”是同义词,前者是书面词,一般显得庄严、隆重,后者是口语词,一般显得亲切随便。
《骆驼样子》里的刘三爷说:“二十七是我的生日,我还要搭个棚请请客”。
这里的“生日”不能说成“诞辰”。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习题一、课内双基根据课内知识填空。
1.同义词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中有异2.同义词在词义上的差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词义轻重的不同、词义侧重方面的不同3.同义词用法方面的差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适用对象不同、搭配关系不同、词类和功能不同4.同义词色彩风格方面的差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感情色彩不同、语体风格不同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水为天地至柔之物,却________着不尽的力量,河中圆圆的鹅卵石就是明证。
治水,不二法门是__________,不违其本性,不悖大自然的规律。
同样是征服,鲧________以刚治之,终究大业未成,________送了自己身家性命;而禹以柔治之,最终降伏洪魔,造福苍生。
A.孕育因地制宜妄想反而B.蕴含因势利导希望却C.蕴含因势利导妄想反而D.孕育因地制宜希望却【答案】C(蕴含:包含。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因势利导: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
妄想:狂妄的打算。
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某种情况。
“反而”含有反面递进的意思,“却”仅仅是转折。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在当今这样的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生物________正日益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人体生物钟经常被打乱。
②《万物之尺》这本书首次________了200年前米制确立时存在的惊人误差。
③伊拉克战争之后,伊拉克________处在动荡和不稳定之中,使世界安全形势又多了一个不确定因素。
A.机理揭露一直B.机理披露一度C.节律揭露一度D.节律披露一直【答案】D(①机理,指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节律:指某些物体运动的节奏和规律;句中的“人体生物钟”强调了要用“节律”。
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在语句中正确地选用同义词,既可避免语意呆板、词汇贫乏,亦可使语意丰赡,准确达意。
例如鲁迅《故乡》中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这段话用了“心情、心绪”这对同义词,不但避免了语意重复,而且在说到不好的心情时用“心绪”比用“心情”更能反映出作家乱如麻的复杂心境。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赏读: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些事情做得恰到好处,却不肯随声附和。
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2.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赏读: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3.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赏读:孔子说:“君子以那种说得多、做得少的事为耻。
”往往·常常“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
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例句1:老李往往工作到深夜才睡。
例句2:一到春天,他家院子里常常能闻到阵阵花香。
东山再起·死灰复燃“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得势。
“死灰复燃”,死灰:烧余的灰烬。
复:再,重新。
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都表示活动起来。
词义不尽相同:前者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死灰复燃”是说燃烧后余下的灰烬重新燃烧起来。
它们的感情色彩也不同:“东山再起”只用于人,其中包括人的某种势力、组织等;“死灰复燃”适用比较广泛。
例句1:田不礼本是齐国的失势贵族,一直希望能够东山再起。
例句2:儒家的理论,非等到董仲舒不能死灰复燃的。
课题链接同义词辨析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这些词就可以叫作同义词。
比如“凉快-凉爽”、“流放-放逐”、“保护-庇护”、“散步-溜达”等。
同义词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同义词中几个词语的词义所概括反映的对象必须相同或者基本相同,因而指称某一大类事物的词和指称这一大类事物中的某一小类的词就不能构成同义词,比如“衣服”和“衬衣”,“水果”和“苹果”,就不是同义词。
其次,同义词是就特定语言或方言而言的,因而不同语言或方言中表示同一意义的词不能算是同义词,比如普通话的“玉米”和成都话的“玉麦”,就不能算是同义词。
最后,同义词实际上不完全是词与词的关系,而是词的义项之间的关系。
比如“熟”有好几个义项:在“植物的果实完全长成”这个义项上可与“成熟”构成同义关系;在“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这个义项上就与“熟悉”构成同义关系;在“精通而有经验”这个义项上又与“熟练”构成同义关系。
同义词中有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有的词的意义则大同小异,因而同义词中又可分为“绝对同义词(等义词)”和“相对同义词(近义词)”两类。
等义词是指词义的外延和内涵完全相同的词。
造成等义词的原因有多种:一种是借用外语词或方言词的结果。
比如汉语借用外语词产生的等义词有“维他命-维生素”、“米-公尺”、“麦克风-扩音器”等。
再一种是命名理据不同或词语简缩的结果。
如“热水瓶-保温瓶”、“计算机-电脑”、“电风扇-电扇”等。
三是由构词成分顺序颠倒造成的,如“山河-河山”、“演讲-讲演”、“严谨-谨严”等。
等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因此只会徒然增加人们的记忆负担,在语言表达上也就没有什么积极作用。
因此一般来说等义词大多不能长期存在,要么逐渐分化出细微的差别;要么最终只保留一个。
比如“批评”和“批判”原来的意义是相同的,而现在意义上已经有了轻重差别而成为近义词了。
“德律风”和“电话”原来是等义词,现在则一般只用“电话”,借自外语的“德律风”已退出日常交际。
近义词是指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一般所说的同义词主要就是指这种类型。
近义词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在表达上有各自的分工和职责,所以在说话和写作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近义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能用错。
近义词又是一种很好的修辞手段,善于选择和运用近义词可以使语言表达精密、得体、富于变化,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近义词之间的差别可以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上,即近义词的词义概括反映的对象虽然相同,但在强调的重点、方面或达到的程度上却有所不同。
比如“改善”和“改进”都指改变原有的情况使其更符合人们的愿望,但前者强调更好一些,后者则强调更进步一些。
“优良”、“优秀”和“优异”都表示“好,使人满意的”,但在达到的程度上“优秀”高于“优良”,“优异”又高于“优秀”。
近义词在理性意义上的差别,往往会影响到词语的搭配习惯,在用法上也往往有所不同。
比如“改善”可以和“生活、条件、关系、待遇”等词搭配,“改进”则只能和“方法、工作”等词搭配。
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也可以表现在非理性意义即附加色彩上。
其中有些近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为感情色彩不同。
比如“教师”是中性的,“教书匠”则是贬义的。
“行为”和“行径”都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的意思,但前者既可以用来指好的活动,也可以用来指坏的活动,而后者只用来指坏的活动,是贬义的。
也有些近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为语体色彩的不同。
比如“爸爸”和“父亲”理性意义相同,但前者常用于日常交谈,带有口语色彩,后者则一般用于书面写作,带有书面语色彩。
“聪明”和“聪颖”都指“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但前者是通用词,后者则带有书面语色彩。
还有些近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形象色彩的不同。
比如“狮子狗”和“哈巴狗”指同一种狗,但前者能使人联想到长着长毛的狮子的形象。
近义词在附加色彩上的差异会影响这些词的运用领域。
比如当人们要以褒扬、赞许的态度去谈论某一事物时,就会选用褒义词;当人们要以贬斥、厌恶的态度去谈论某一事物时,就会选用贬义词。
预习作业1.根据下面几段文字,分析加点词的词义异同。
①看样子是积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高高低低,连续..不断,一直把天边变成海边。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②巨大的猛烈多变的泥石流,一直持续..了5个多小时,然后才减缓了势头,从粘稠的阵性流逐渐转为稀性的阵性流,又从稀性的阵性流转为稀性的连续流。
(《一次大型的泥石流》)③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
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鲁迅《祝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些词语都有接连不断的意思,但又有明显区别。
“连续”是指一个接一个,①描绘了云一朵接一朵的状态,着重指接连不断。
“持续”指的是时间上的延续不断,②写的是泥石流在时间上的不间断,着重指时间上的连续性。
“陆续”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有先有后,时断时续,③指的是人们先后知道了祥林嫂的几件事,着重指动作行为的先后关系。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充分地________相关信息,尤其以外资银行的信息不透明程度最高。
②总体而言,黄金ETF仍在大幅减仓,黄金价格上行压力沉重。
在当前缺乏其他驱动因素的情况下,________逢高卖出也不要轻易逢低买入。
③我们要加大帮困力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________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A.披露宁肯保证B.透露宁可保证C.披露宁可保障D.透露宁肯保障解析披露:发表,公布。
透露:泄露。
宁可:表示比较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取的一面(常带有两害权衡取其轻的意味,多跟上文的“与其”或下文的“也不”相呼应)。
宁肯:宁可。
保障:①保护(生命、财产、权力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②起保障作用的事物。
保证:①担保,担保做到;②作为担保的事物。
答案 C3.根据例句体会“流传”和“留传”的词义差别,然后在横线上分别填上合适的词语。
例1: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天。
例2:消息很快流传开了。
例3:这是祖辈留传下来的秘方。
①这则消息不胫而走,在同学之间广泛________。
②这件器皿是祖辈________下来的。
③这本线装书是爷爷________下来的宝物。
④雷锋的故事至今还在这个小山村里________着。
答案①流传;②留传;③留传;④流传。
(“流传”的意思是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的意思则是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4.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选用同义词,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精确。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初稿作“脊背”),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初稿作“后身”)喷出一阵(初稿作“一股”)烟雾。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梁”的一个意思是物体中间隆起成长条的部分,如“鼻梁,山梁”。
虽然在词典中“脊背”与“脊梁”的意思相同,但比较起来,“脊梁”用在这里比“脊背”更加准确,因为作者在文中说“按住脊梁”,应该是按住一个突出的部分,“脊梁”有隆起的部分这个意思,“脊背”不含这个意思。
因此,这里改成“脊梁”比“脊背”更准确、生动。
“窍”的意思是窟窿,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实际是斑蝥“放屁”。
因此从“后窍”里喷出烟雾显然要比“后身”形象、准确。
“一股”是用来修饰名词“烟雾”的,而“一阵”是用来修饰前面的动词“放出”的。
在这里,鲁迅先生是想通过对动作的刻画把斑蝥放屁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
所以换成修饰“放”这个动作的“一阵”比修饰“烟雾”这个事物的“一股”更好一些。
另外斑蝥放出的“烟雾”不可能马上消失,肯定会在空间中弥漫一段时间。
比起“一股”来,“一阵”含有一段时间的意思,因此用“一阵”也更准确。
5.阅读下面这个片段,找出这位领导在致辞中用词不当的地方。
某县一位领导,有一次率领考查团到外省的一个县里去参观,在临别的欢送酒会上满面春风地致辞道:“我们××县考察团光临贵县,惠顾了贵县的××公司、××集团……”这时酒会上笑声大起,掌声不绝。
该领导见气氛这么热烈,情绪更为高涨,接着说道:“贵县领导和群众的一片深情厚谊我们就笑纳了,真是不成敬意。